肛裂

 

肛裂是指肛管皮膚全層裂開,並形成慢性潰瘍的一種疾病。西醫亦口q肛裂。

本病好發於肛門前後正中,男性多見於後正中,女性多見於前正中。臨床以周期性肛門疼痛、大便帶血、便秘為特點。

 

[病因病機]

 

由於過食辛辣、炙博之品,實熱內生,熱結腸腑;

或久病體弱,陰血虧虛,津液不足,腸失濡潤,糞便秘結,糞便粗硬,排便努掙,擦破肛門皮膚,復染邪毒,長久不愈,形成慢性潰瘍。

 

[診斷]

 

多見於2040歲青壯年,好發於肛管612點,男性多發於6點,女性多發於12點。

 

主要症状為排便時肛門疼痛,排便後數分鐘內疼痛減輕或消失,稱疼痛間歇期,隨後又因括約肌痙攣而劇烈疼痛,

疼痛持續數小時至十多小時。每次排便時這一疼痛過程稱周期性疼痛。同時大便表面帶血,或滴血,大便秘結。

 

根據病程不同,肛裂分為兩大類,即新鮮肛裂(早期肛裂)和陳舊性肛裂。

 

新鮮肛裂:病程較短(約3月以內),疼痛輕微,疼痛時間較短,肛裂創面顏色鮮紅,邊緣整齊。

 

陳舊性肛裂:病程較長(約3-5個月以上),反覆發作,疼痛劇烈,肛裂創面色灰白,創緣呈缸口樣增厚,

底部形成平整而硬的灰白組織(櫛膜帶)。

由於裂口周圍慢性炎症,常可伴髮結締組織外痔(哨兵痔)、單口內瘺、肛乳頭肥大、肛竇炎、肛乳頭炎等。

因此,裂口、櫛膜帶、哨兵痔、肛乳頭肥大、單口內瘺、肛竇炎、肛乳頭炎7種病理改變,為陳舊性肛裂的病理特徵。

 

[鑒別診斷]

 

一、結核性潰瘍多為多發性裂口,不一定在肛管前後正中,疼痛不嚴重,其他輔助檢查有助於鑒別。

 

二、早期肛管上皮癌肛門邊有邊緣不整齊、質硬的腫物或潰瘍,發展迅速,活檢有助於鑒別。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熱結腸燥大便於結,數日一行,便時有肛門疼痛,便時滴鮮血或大便表面帶血或便紙染血;舌偏紅,脈弦數。

 

辨證分析:熱結腸道,耗傷津液,大腸失於濡潤,以致大便秘結;

便時努掙擦破肛門,則大便帶血,肛門疼痛;舌紅、脈弦數為內有實熱之象。

 

治法:清熱潤腸通便。

 

方藥;涼血地黃湯合麻仁丸加減。

 

(二)陰虛腸燥大便於結,數日一行,便時疼痛,點滴下血,裂口深紅,口於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分析:陰血虧虛,津液不足,腸失濡潤,以致大便秘結;

便時努掙擦破肛門,則大便帶血,肛門疼痛;陰虛內熱則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內有虛熱之象。

 

治法:養陰清熱潤腸。

 

方藥:潤腸東加減。

 

二、外治法

 

(一)早期肛裂每天用生肌玉紅膏外塗肛門內12次,每次大便後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

 

(二)陳舊性肛裂可先用七三丹搽於裂口,3-5天後,改用生肌玉紅膏外塗傷口,再配合其他方法。

 

[其他療法]

 

陳舊性肛裂主要靠手術治療,保守療法難以根治。常見的手術療法包括擴肛法、切除療法、肛裂側切術和縱切橫縫法。

 

(一)擴肛法

 

1.適應證早期肛裂,陳舊性肛裂且無結締組織外痔、肛乳頭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術者戴橡皮手套,

並將雙手食指和中指塗上潤滑劑,先將右手食指插人肛門,再插入左手食指,兩手腕部交叉,

兩手食指掌側向外側逐漸加力擴張肛管,以後逐漸伸人食指和中指,擴肛持續3-5分鐘,

使肛管內外括約肌持續鬆弛。手術中注意勿用暴力快速擴張肛管,

以免撕裂粘膜和皮膚,術後肛管外塗消痔膏或黃連素軟膏。每隔2-3天擴肛一次。

 

(二)切除療法

 

1.適應證陳舊性肛裂伴有結締組織外痔或肛乳頭肥大者。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局部消毒麻醉,以肛裂裂口為中心作一梭形切口,

切除肛裂創面疤痕組織及櫛膜帶、哨兵痔、肥大的肛乳頭。

再切斷外括約肌皮下部及部分內括約肌。切口向外適當延長,

使切口成一底小口大的。V。字形創口,並用紅油膏紗條嵌壓創面,再用紗布覆蓋固定,術後每天換藥直至痊癒。

 

(三)肛裂側切術

 

1.適應證不伴哨兵痔、皮下痿、肛乳頭肥大等且病情較輕的陳舊性肛裂。

 

2.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門一側(3點或9點)距肛緣15em處作一縱形切口,深達皮下,

用彎止血鉗,從切口插入(另一手食指伸人肛內),向肛門方向挑出部分內括約肌及外括約肌皮下部並剪斷,

再稍用力擴張肛門(使括約肌回縮),切口一般不縫合,外塗黃連素軟膏後蓋敷料。術後每天坐浴、換藥,直至痊癒。

 

(四)縱切橫縫法

 

1.適應證陳舊性肛裂伴有肛管狹窄者。

 

2.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取截石位或側臥位,局部消毒後,沿肛裂正中作一縱切口,

上至齒線上05cm,下至肛緣外05cm,切斷櫛膜帶及部分內括約肌纖維,

一併切除肥大的肛乳頭、哨兵痔、肛竇,修剪創緣,游離切口下端的皮膚,以減少張力,徹底止血,

然後用細絲線從切口上端進針,稍帶基底組織,再從切口下端皮膚穿出結紮,

使縱切口變成橫縫合,一般縫合3-4針,外蓋凡士林或黃連素紗條後再蓋敷料。

 

3.術後處理進流質飲食3-5天,控制大便12天。大便後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再塗黃連素軟膏。

 

[預防與調攝]

 

一、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及時治療便秘,排便時不要用力過猛。

 

二、多吃水果蔬菜,防止大便乾燥,避免大便粗硬,擦破肛門。

 

三、注意肛門清潔,預防肛門感染。若患肛裂宜儘早治療,防止出現其他病症。

 

[結語]

 

肛裂是指肛管直腸皮膚全層裂開,並形成慢性潰瘍的一種疾病,西醫也叫肛裂。

以肛門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為臨床特徵。多因熱結腸燥或血虛腸燥所致。

分鮮肛裂和陳舊性肛裂兩種。血熱腸燥證,治宜清熱潤腸通便,方用涼血地黃湯合麻仁丸加減;

陰虛腸燥證,治宜養陰清熱潤腸,方用潤腸東加減。

手術療法是肛裂的重要治法,包括擴肛法、切除療法、側切法和縱切橫縫法。

 

脫肛

 

脫肛是直腸粘膜、肛管、直腸全層,甚至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外的一種疾病。

其特點是直腸粘膜及直腸反覆脫出肛門外,伴肛門鬆弛,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相當於西醫的肛管直腸脫垂。

 

[病因病機]

 

小兒氣血未旺,中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血不足;

或婦女分娩過程中,耗力傷氣;或慢性瀉痢、習慣性便秘、長期咳嗽引起中氣下陷,固攝失司,導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

 

[診斷]

 

多見於兒童、老年人、久病體弱患者及經產婦。

 

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状,早期大便時直腸或肛管脫出肛外,便後能自行回納,

以後逐漸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托回。日久失治,脫出物逐漸增長,甚至咳嗽遠行時也可脫出。

 

病情嚴重時可伴有大便不盡,或下腹墜脹感,因直腸粘膜反覆脫出,

常發生充血、水腫、糜爛、滲液,甚至滲血。查體可見肛門鬆弛,收縮力減弱,肛門鏡檢可看到直腸內粘膜摺疊。

 

直腸脫垂臨床分為三度:

工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色較紅,長約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還納。

Ⅱ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長約5l0cm,呈圓椎狀,色淡紅,

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便後有時需用手托回。

Ⅲ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l0cm以上,色淡紅,呈圓柱形,觸之很厚,便後需用手托回。

 

[鑒別診斷]

 

內痔脫出痔核分顆脫出,無環狀粘膜皺襞,呈暗紅、青紫或灰白色,容易出血。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脾虛氣陷大便或咳嗽、遠行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肛門墜脹;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

 

辨證分析:中氣不足,脾氣不升而下陷,無以攝納,故見直腸脫出,肛門墜脹;

中氣不足,則疲乏無力;脾氣虧虛,運化無力,則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均為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升提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二)濕熱下注直腸脫出難納,腫脹掀紅灼熱,滲液流滋,肛門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直腸脫出肛外,久未還納,感染濕熱毒邪,濕熱蘊結則脫出物腫脹,掀紅灼熱,甚則滲流滋水;

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肛門墜脹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革蘚滲濕東加減。

 

二、外治法

 

(一)熏洗療法以苦參東加石榴皮、枯礬、五倍子,煎水熏洗。

 

(二)敷藥療法五倍子散或馬勃散調凡土林外敷肛門。

 

[其他療法]

 

一、注射療法

 

(一)直腸粘膜下注射法

 

將藥物(6%一8%明礬溶液)注射到直腸粘膜下層,使分離的直腸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具體注射方法有直腸粘膜下點狀注射和柱狀注射兩種。

 

1.適應證工、Ⅱ度脫肛,以工度脫肛效果最好。

 

2.禁忌證宜腸炎、腹瀉、肛周炎及持續性腹壓增加的疾病。

 

3.操作方法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後,將直腸粘膜暴露於肛門外。

或在肛門鏡下於齒線上ltm開始,環形選擇2-3個面,或縱行選擇4-6行,每個面或每行選擇4-6點,

各點距離相互交錯,每點注藥0.20.3mL,不要過深刺人嘰層,或過淺注人粘膜內。

 

注射總量一般為6lOmL,注射完畢用塔形紗布壓迫固定,

柱狀注射在暴露於肛外的直腸粘膜36912點齒線上ltm處的粘膜下層向上作柱狀注射,

長短視脫出長度而定,每柱藥量2-3mL,注射完畢後送回肛內。

注射後平臥休息2天,2-3天不能解大便。一般1次注射即可治癒。若療效不佳,710天後再注射1次。

 

(二)直腸周圍注射法

 

1.適應證Ⅱ、Ⅲ度脫肛。

 

2.禁忌證直腸炎,腹瀉,肛門直腸周圍急性炎症。

 

3.操作方法手術的前一天晚上和術前各用千分肥皂水灌腸一次,在腰俞穴麻醉或局麻下取截石位或側臥位,

局部和肛內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用細長腰穿針頭和20mL注射器,以距肛緣18cm369點處為進針點,

先在3點或6點刺人約4-6cm時針尖遇到阻力,即達肛提肌,穿過肛提肌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

 

此時另一手指伸人直腸內,仔細尋摸針尖部位確定針尖在直腸壁外,再將針深入2-3crn,然後緩慢注藥4-6mL

務必使藥物呈扇形均勻散開。以同樣方法在對側注射。

最後在6點處注射,沿直腸後壁進針,刺人4-5em後到達直腸後間隙,呈扇形注藥4-6mL,三點共注藥1218mL

注射完畢後局部消毒,外蓋無菌紗布。臥床休息2-3天,控制不大便3天。

術後12天可有低熱,但不會超過38℃。術後常規配合使用抗生紊預防感染。

 

此外,還有肛門緊縮術和直腸疤痕固定術等。

 

[預防與調攝]

 

一、患脫肛後,應及時治療,防止發展到嚴重程度。

 

二、避免負重遠行,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咳嗽等疾病,防止腹壓過度增高。

 

三、經常進行提肛運動,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

 

[結語]

 

脫肛多見於兒童和老年人,其臨床特點為直腸粘膜及直腸反覆脫出肛外且伴肛門鬆弛。

 

基本病機為氣虛下陷。分三度:

工度脫肛系直腸粘膜脫出,Ⅱ度脫肛為直腸全層脫出,Ⅲ度脫肛為直腸全層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

氣虛下陷證,治宜健脾益氣、升提固澀,方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濕熱下注證,治宜清熱利濕,方用萆蘚滲濕東加減。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注射療法、手術療法治療。

 

息肉痔

 

息肉痔是直腸內的贅生物,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

臨床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兩種,前者多見於兒童,後者多見於青壯年,如果很多息肉積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腸者稱息肉病,多為惡性。

相當於西醫的直腸、結腸息肉。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濕熱下注大腸,以致腸道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瘀血濁氣凝聚而成。

 

[診斷]

 

2-8歲的幼兒發生息肉多為單發;成年人尤其是50歲以上者出現息肉,多為結腸、直腸腺瘤,常為多發。

 

臨床上因息肉大小及位置高低不同而症状各異。位置較高的小息肉一般無症状。

低位帶蒂息肉,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小的能自行還納,大的需用手推回。

多發性息肉常伴腹痛、大便帶血或血液與粘液相混。

 

肛門指檢可摸到位置較低的息肉,質地柔軟,帶蒂,活動度大。

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能更清楚發現息肉的數目、大小及表面情況。

 

病理切片可以明確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

 

[鑒別診斷]

 

一、直腸癌早期為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血與粘液相混,繼則大便習慣改變、便意頻繁、大便變形。

直腸指檢或鏡檢可發現凹凸不平的腫塊,觸之質地堅硬不移。組織活檢有助診斷。

 

二、肛乳頭肥大發生在齒線處,肛乳頭因慢性炎症而肥大,常為單發、無蒂、無大便出血,活檢可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本病以外治和手術治療為主,如伴出血,或多發性息肉者,可配合內治法。

 

一、內治法

 

(一)熱傷腸絡大便帶血或滴血,色鮮紅,息肉表面糜爛充血或有滲血,大便時脫出或不脫出肛外;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濕熱濁氣內結,氣血壅滯,經絡不暢,發為息肉;

熱甚傷及腸絡,則大便帶血;舌紅、苔黃、脈數均為熱邪為患之象。

 

治法;清熱涼血。

 

方藥:涼血地黃東加減。

 

(二)濕熱下注大便帶血,血與粘液相混,大便時腫物脫出,肛門墜脹或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之邪下注肛門直腸,與濁氣互結髮為腫物;

濕熱內蘊,傷及腸絡,則大便帶血;濕邪為患則血與粘液相混;

濕熱為患,日久傷及正氣,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加之濕熱下趨,則大便時腫物脫出;

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肛門墜脹,腹部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數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革蘚滲濕東加減。

 

二、外治法

 

灌腸法適用於多發性息肉。用5%一6%明礬液50l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或取烏梅、五倍子、紫草、貫眾各15g,牡蠣、夏枯草、海浮石各30g,共煎水200mL,每次l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其他療法]

 

一、注射療法

 

(一)適應證適用於小兒無蒂息肉。

 

(二)操作方法術前19oo肥皂水洗腸12次,患者取側臥位,局部消毒麻醉後,在肛鏡下找到息肉,

新潔爾滅或絡合碘消毒,將6%一8%明礬溶液或5%魚肝油酸鈉注入息肉基底部,

一般用藥03-05mL,術後控制大便2天,常規使用抗生素2-3天。

 

二、結紮療法

 

(一)適應證適用於低位息肉。

 

(二)操作方法術前千分肥皂水洗腸12次,患者取側臥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並擴肛後,

用食指將息肉拉出肛外或在肛鏡下用組織鉗輕輕夾住息肉,

4號絲線於息肉蒂根部結紮或貫穿等扎,再剪除息申。術後使用抗生素2-3天以預防感染。

 

三、電烙法

 

(一)適應證適用於較高位的息肉。

 

(二)操作方法膝胸位或側臥位,在肛鏡下或乙狀結腸鏡下找到息肉,

局部消毒後用電灼器燒灼息肉根部,無蒂息肉可燒灼中央部,燒灼不宜過深,防止損傷深部組織。

術後控制大便3天,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四、腸切除術

 

適用於高位多發性腺瘤。必要時可考慮作腸段切除術。

 

[預防與調攝]

 

一、及時治療相關疾病,如慢性腸炎、肛竇炎、內外痔等。

 

二、保持肛周清潔衛生,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結語]

 

息肉痔多由濕熱下注,壅滯腸道,瘀血濁氣疑聚而成:

其主要表現為大便時肛門腫物脫出,或大便出血,檢查時直腸粘膜有小肉突起,多有蒂,色鮮紅或暗紅,質軟而嫩,易出血。

單發息肉多見於兒童。多發性息肉多見於青壯年,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注射療法適用於小兒無蒂息肉,

結紮療法適用於低位帶蒂息肉,電烙法適用於較高位的息肉,息肉病患者宜行腸段切除。

 

鎖肛痔

 

鎖肛痔是指肛管直腸癌後期,腫塊堵塞肛門,引起肛門狹窄,大便困難,猶如鎖住肛門一樣,故稱鎖肛痔。

相當於西醫的肛管直腸癌。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偶見於青年人。

其臨床特點是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直腸肛管腫塊。

鎖肛痔病名首見於《外科大成》,云:「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里急後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注臭水,此無法治。」

 

[病因病機]

 

憂思抑鬱,情志不暢,日久氣滯血瘀;肝氣不舒,橫逆犯脾,運化失常,濕熱痰濁內生;

或飲食不節,久瀉久痢,息肉蟲積,損傷脾胃,濕熱痰濁內生,與氣血結聚於腸道而成腫瘤。

總之,濕熱痰濁氣血瘀結成腫塊是本病之標,而正氣不足、脾腎虧虛乃本病之本。

 

[診斷]

 

鎖肛痔的最早症状是便血,血中常夾粘液,血色鮮紅,呈間歇性,常被誤認為內痔。

隨病情發展,可出現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後重,肛門墜脹,糞便中央有粘液膿血,呈暗紅色,有特殊臭味。

病至後期,由於腫塊侵犯,腸腔狹窄,使大便變細、變扁,及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疲乏無力等。

 

直腸指檢在肛管直腸癌的早期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80%的直腸癌位於手指可觸及的部位。手指觸及腸壁上有大小不等的無痛性硬結或潰瘍,推之不移,

或腸腔狹窄,指套染有膿血粘液。肛管癌較少見,早期腫塊較小,呈疣狀,生長迅速,

表面凹凸不平,或變為潰瘍,質地堅硬,滲流臭水。

 

肛門鏡或直腸鏡檢可見腸壁腫塊或潰瘍的範圍,並可取小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

若指檢和直腸鏡檢均未發現直腸病變,但臨床症状明顯者,應作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鑒別診斷]

 

早期大便出血,便次增多,應與痢疾、腸炎、內痔出血等鑒別。

指檢觸到腫塊應與息肉、肛乳頭肥大相鑒別。

這些疾病的鑒別可藉助大便常規、大便培養、肛鏡和直腸鏡檢查以及活組織病理切片檢查等進行診斷。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痰濁瘀結大便帶血,血色暗紅,或帶粘液,便次增多,肛門墜脹,里急後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痰濁蘊於腸道而不散則發為腫塊;熱傷血絡則大便帶血,濕熱為患則血色暗紅;

日久血肉腐敗,則滲流膿血粘液;濕熱痰濁內積,氣血瘀滯,則肛門墜脹,里急後重,便次增多;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痰濁內蘊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化痰祛瘀。

 

方藥:槐角地榆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葵、黃藥子、桃仁、乳香、沒藥、土茯苓、苡米等。

 

(二)氣滯血瘀肛周腫物隆起,堅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帶血,血色暗紅,里急後重,大便困難;舌紫暗,脈細澀。

 

辨證分析:氣血瘀滯,加之濕熱痰濁內蘊結聚不散,發為腫物;

氣血痰濁互結,腫物堅硬,疼痛拒按;

氣血瘀滯,血不循常道,瘀而化熱,灼傷血絡則大便帶血,血色暗紅;

氣血瘀滯,腑氣不暢,則里急後重,大便困難;舌紫暗、脈細澀為氣血瘀滯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破瘀散結。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葵、黃藥子、土茯苓等。

 

(三)氣陰兩虛大便難出,或便中帶血,肛門墜脹;

口乾心煩,疲乏無力,面色少華,身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弱。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腫塊消耗人體正氣,氣陰兩虛,則大便難出;

陰虛火旺,則口乾心煩;氣血不足,則疲乏無力、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弱為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方藥:八珍湯合增液湯加半枝蓮、蛇舌草、土茯苓、銀花、地丁等:

 

二、外治法

 

(一)肛管癌潰爛時可外敷九華膏或黃連膏。

 

(二)灌腸法敗醬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濃縮成100150mL,保留灌腸,每天2次,每次—60mL

 

[其他療法]

 

手術治療本病一經確診,應儘早手術。

若腫塊局限於直腸壁而且只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者,可行根治性切除術。

若腫塊廣泛轉移,不能行根治性手術者,可行乙狀結腸造瘺術。

 

[預防與調攝]

 

青壯年以上的患者,如經常出現大便帶血或排便習慣的改變,應儘早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結語]

 

鎖肛痔是由於濕熱痰濁氣血結聚腸道肛門而不散,發為腫塊所致。

臨床以大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及腫塊為特徵。

早期濕熱痰濁瘀結證,治宜清熱利濕、化痰祛瘀,方用槐角地榆丸加味;

氣滯血瘀證,治以理氣活血、破瘀散結,方用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味;

晚期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方用八珍湯合增液東加減。

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