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

 

破傷風是指先有破傷,風毒之邪由創口侵入而引起驚風的一種疾病。西醫亦叫破傷風。

 

其臨床特點是,有皮肉破傷史,有一定潛伏期,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陣發性抽搐,

抽搐間歇期全身肌肉仍緊張強直,伴有發熱,但神志清醒,多因併發症而死亡。

 

破傷風病名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云:

「身體強直,口噤不能開,四肢顫抖,骨體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損傷之處中於風邪,故名破傷風。」

 

風毒之邪廣泛存在,不僅發生於皮肉破傷,手術中消毒不嚴格,或新生兒臍帶污染,或生產及流產處置不當,

或褥瘡染毒,也可引起破傷風。外傷所致者,稱金創痙;

產後發生者,稱產後痙;新生兒斷臍所致者,稱臍風攝口。

 

[病因病機]

 

病因為皮肉破傷,又感受風毒之邪。風毒之邪乘皮肉破傷之處侵襲人內,風為陽邪,

善行而數變,外風引動肝風內動,風毒人侵日久,化熱化火,使臟腑失調,氣血失和,陰損及陽,甚至陰陽離決而死亡。

 

[診斷]

 

潛伏期:一般在10天左右,短者可12天,長者半月至2個月不等。

臍帶染毒多在5-7天發病,故又稱七日風。潛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預後越差。

 

前驅期:時間較短,僅l2天,表現有乏力,頭暈,頭痛,全身不適,咀嚼無力,畏寒低熱,煩躁不安,

下頜稍感緊張,張口略感困難。反射亢進。創面多於陷無膿,周圍皮膚暗紅,有疼痛感和牽制感。

 

發作期:典型發作症状是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抽搐。

肌肉強直性痙攣,最初是咀嚼肌,依次為面肌、頸項肌、腹背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間肌。

病人開始感到咀嚼不便,張口困難,隨後牙關緊閉,口角向外上方牽引,前額出現皺紋,雙眉舉起,呈苦笑面容。

繼而頸項強真,頭向後仰,痙攣向四肢延伸,呈現不能坐起,頭後仰不能前屈,腰部前凸,稱為角弓反張。

四肢肌肉收縮時,因屈肌比伸肌有力,肢體可出現屈膝、彎肘、半握拳等姿態。

 

膈肌和肋間肌痙攣,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直腸和膀胱痙攣可引起便秘和尿瀦留。

發作性抽搐是指病情嚴重者,在肌肉強直性痙攣中又出現全身肌肉陣發性抽搐,呈自發性、陣發性發作。

 

在抽搐間歇期患者的肌肉也呈痙攣狀,為本病抽搐的特點。

亮光、聲音、風吹、飲水、觸動等都可引起抽搐發作。

每次抽搐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患者面色蒼白,口唇青紫,汗出淋漓,流涎,口吐白沫,牙齒有摩擦聲,呼吸氣促。

 

非典型發作的,僅出現破傷部位局部的肌肉強直,不延及全身。

 

病變後期,患者由於長期肌肉強直、痙攣、抽搐及攝人不足,致體力消耗,面色光白,

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合苛肺部感染,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心肌麻痹引起死亡。

 

輔助檢查:發作期血白細胞增高,創口膿液培養有破傷風桿菌生長。

 

[鑒別診斷]

 

一、化膿性腦膜炎與破傷風一樣出現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表現,但化膿性腦膜炎無陣發性抽搐。

還有劇烈頭痛,高熱,噴射性嘔吐,易嗜睡昏迷。腦脊液檢查有大量白細胞。

 

二、狂犬病有被犬、貓咬傷皮肉的病史,

但狂犬病患者呈興奮、恐懼狀,看見或聽到水聲,便發生吞咽肌痙攣,稱「恐水病」。

可因膈肌收縮產生大聲嘔逆,如犬吠聲。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 風毒在表

 

輕度吞咽困難,牙關緊閉,周身拘急,抽搐較輕,痙攣期短,間歇期較長;舌淡,苔薄白,脈數。

 

辨證分析:肌膚破傷,感受風毒之邪,外邪入侵,氣血不暢,經絡拘急,則吞咽困難,牙關緊閉,周身拘急;

風邪在表,受邪較輕,則痙攣期短,間歇期長;舌淡、苔薄白、脈數為風邪在表之象。

 

治法:祛風鎮痙。

 

方藥:玉真散合五虎追風散加減。

 

(二) 風毒人里

 

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高熱寒戰,全身肌肉痙攣,間歇期短,面色青紫,呼吸急促,痰涎壅盛,

胸腹滿悶,時時汗出,大便秘結,小便不通;舌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風邪入里引動內風,故四肢抽搐,角弓反張,肌肉痙攣;

風從火化,陽明燥熱,故時時汗出,胸腹滿悶,大便秘結;

熱壅於肺,則呼吸急促,痰涎壅盛;熱壅於膀胱,則小便不通;

邪人肝經,則面色青紫;邪正交爭,則高熱寒戰;舌紅絳、苔黃少津、脈弦數為毒邪內盛之象。

 

治法:熄風鎮痙,清熱解毒。

 

方藥:木萸散加減。

 

(三) 陰虛失養

 

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屈伸不利;舌紅少苔,脈細無力。

 

辨證分析:正邪劇爭,風毒受挫,正氣亦傷,陰血虧耗,不能上榮,則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

唇色淡白,陰血虧虛,心失所養,則心悸失眠;經脈失養,則手足發麻,屈伸不利;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為陰血虧虛之象。

 

治法:補血養陰,疏通經絡。

 

方藥:四物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

 

二、外治法

 

在使用破傷風抗毒素1小時後,可行清創切除壞死組織,開放創口,先用雙氧水沖洗,再用雙氧水濕紗布填塞。

每天換藥時都須用雙氧水沖洗,換藥後敷料等應嚴格消毒。創面有殘餘壞死組織時可用七三丹摻布;創面乾淨時用生肌散摻布。

 

[其他療法]

 

一、破傷風抗毒素的應用

 

一經確診,應儘早使用破傷風抗毒素。

抗毒素的劑量首次應大,以後視病情需要酌情減少,第一次用5萬∼10萬單位,

加於5001000mL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脈滴注。

 

以後視病情變化,可每日由靜脈或肌肉注射l萬∼2萬單位,連續用7天。

抗毒素注射前應作過敏試驗,以免發生過敏反應。

皮試陽性者應行脫敏注射:新生兒破傷風,可用破傷風抗毒素05萬—1萬單位,青黴素3萬∼5萬單位,

加入05%普魯卡因溶液l0mL做臍周封閉。

 

二、鎮痙

 

使用鎮痙藥可以使患者安定,減少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而使痙攣不發或少發,

使病人較長時間處於安靜和睡眠狀態,則治癒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一般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口服10-15mL30-40mL灌腸,4-6小時1次。

巴比妥類藥物,如魯米那0102g,肌肉注射。

或安定5l0mg,口服,每日—4次,或l0mg靜脈注射。

 

抽搐特別嚴重時可用10%∼25%硫酸鎂溶液l0mL肌肉或靜脈注射,

在緊急時可肌肉或靜脈滴注25%硫賁妥鈉,每次.51G,溶於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緩慢滴注,

用藥時應密切觀察,以防發生呼吸抑制。

 

冬眠療法:效果較好,常用冬眠工號(氯丙嗪50mg,異丙嗪50mg,杜冷了l00mg),

或冬眠合劑m號(工號中氯丙嗪改為乙醯普嗎嗪20mg,其他相同),每次/3-12劑量,

4—8小時肌肉注射1次,或1個劑量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緩慢靜脈滴注,成人每日可用1—2個劑量。

 

三、支持療法

 

應給患者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等高熱量、高營養飲食,用大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和維生素C

以及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並注意糾正酸鹼平衡失調,必要時可輸新鮮血或血漿。如患者不能進食,可採用鼻飼或靜脈高營養療法:

 

四、針刺治療

 

(一)牙關緊閉取穴下關,頰車、合谷,內庭。

 

(二)角弓反張取穴風府,大椎、長強、承山、崑崙。

 

(三)四肢抽搐取穴曲池、外關、合谷、後溪、風市、陽陵泉、申脈、太沖。

 

[預防與調攝]

 

1.創口早期徹底清創,宜用雙氧水反覆沖洗,特別是污染或較深的創口。

 

2.破傷後常規使用破傷風抗毒素,最遲傷後不超過24小時。

 

3.患者隔離監護,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光、聲、振動。注意口腔及皮膚的護理,注意營養的攝人。

 

[結語]

 

破傷風是指先有破傷而後風毒之邪由創口侵入而引起驚風的一種疾病。

西醫亦叫破傷風。其臨床特點是有皮肉破傷史,有一定潛伏期,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

陣發性抽搐,伴發熱,但神志清醒,多因併發症死亡:應與化膿性腦膜炎、狂犬病相鑒別。

 

風毒在表,治宜祛風鎮痙,方用玉真散合五虎追風散加減;

風毒人里,治宜熄風鎮痙、清熱解毒,方用木萸散加減;陰虛失養。

治宜補血養陰、疏通經絡,方用四物湯合沙參麥冬東加減。

傷後及時清創,使用破傷風抗毒素(TLT)是預防破傷風的重要手段。

破傷風一旦發生,宜採取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

 

 

腸癰

 

病因病機:

 

1)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嗜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導致腸道功能失調,糟粕積滯,濕熱內生,積結腸道而成癰。

 

2)飽食後急劇奔走或跌仆損傷,致氣血瘀滯,腸道運化失司,敗血濁氣壅遏而成癰。

 

3)寒溫不適,外邪侵入腸中,經絡受阻,郁久化熱成癰。

 

4)情志所傷,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憂思傷脾,氣機不暢,腸內痞塞,食積痰凝瘀結化熱而成癰。

 

 

 ①初期:腹痛多起於臍周或上腹部,數小時後腹痛轉移並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續性、進行性加重。

70%80%的病人有轉移性右下腹痛的特點,但也有一部分病例發病開始即出現右下腹痛。

右下腹壓痛是本病常見的重要體征,壓痛點通常在麥氏點。

兩側足三里、上巨虛穴附近(闌尾穴)可有壓痛點。

一般可伴有輕度發熱,噁心納減,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緊等。(瘀滯證)

 

②釀膿期:若病情發展,漸致化膿,則腹痛加劇,右下腹明顯壓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攣急;

或右下腹可觸及包塊;壯熱不退,噁心嘔吐,納呆,口渴。便秘或腹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濕熱證)

 

⑨潰膿期:腹痛擴展至全腹,腹皮攣急,全腹壓痛、反跳痛;

噁心嘔吐,大便秘結或似痢不爽;壯熱自汗,口乾唇燥。舌質紅或絳,苔黃糙,脈洪數或細數等。(熱毒證)

 

 

 六腑以通為用,通腑瀉熱是治療腸癰的關鍵。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應用可以縮短療程。

初期(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釀膿期輕證(輕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及右下腹出現包塊者(闌尾周圍膿腫),

採用中藥治療效果較好。反覆發作或病情嚴重者,應及時採取手術和中西醫結合治療。

 

1)內治

 

①瘀滯證

 

證候: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性、進行性加劇,右下腹局限性壓痛或拒按;

伴噁心納差,可有輕度發熱;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緊。

 

治法:行氣活血,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通腑瀉熱。

 

方藥:大黃牡丹湯合紅藤煎劑加減。氣滯重者,加青皮、枳實、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參、赤芍;噁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濕熱證

 

證候:腹痛加劇,右下腹或全腹壓痛、反跳痛,腹皮攣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塊;

壯熱,納呆,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通腑瀉熱,利濕解毒。

 

方藥:復方大柴胡東加減。

 

③熱毒證

 

證候:腹痛劇烈,全腹壓痛、反跳痛,腹皮攣急;

高熱不退或惡寒發熱,時時汗出,煩渴,噁心嘔吐,腹脹,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紅絳而干,苔黃厚乾燥或黃糙,脈洪數或細數。

 

治法:通腑排膿,養陰清熱。

 

方藥:大黃牡丹湯合透膿散加減。若持續性高熱或往來寒熱,熱在氣分者加白虎湯,熱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黃湯;

腹脹加厚朴、青皮;口乾舌燥加生地、玄參、石斛、天花粉;

若見精神萎頓,肢冷自汗,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或體溫不升反降,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

此為陰損及陽,治宜溫陽健脾,化毒排膿,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合參附東加減。

病情較重時,易生變證,要嚴密觀察,中藥最少每日2劑,分46次服,若病情發展,應及時手術。

 

2)外治

 

無論膿已成或未成,均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或雙柏散,用水或蜜調成糊狀,外敷右下腹;

或用消炎散加黃酒或加醋調敷;如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可先行膿腫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23天抽膿1次),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

 

還可採用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肛滴,如大黃牡丹湯、復方大柴胡湯等煎劑150200ml

直腸內緩慢滴人(滴入管插入肛門內15cm以上,藥液30分鐘左右滴完),使藥液直達下段腸腔,

加速吸收,以達到通腑瀉熱排毒的目的。

 

1)手術療法:西醫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原則是早期行手術治療。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還可經腹腔鏡行闌尾切除。

 

2)一般療法:

 

①輸液:對禁食或脫水或有水、電解質紊亂者,靜脈補液予以糾正。

 

②胃腸減壓:闌尾穿孔並發瀰漫性腹膜炎伴有腸麻痹者,應行胃腸減壓,目的在於抽吸上消化道所分泌的液體,

以減輕腹脹,並為灌人中藥準備條件。

 

③抗生素:腹膜炎體征明顯或中毒症状較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可選用廣譜抗生素。

 

3)針刺療法:可作為輔助治療方法,具有促進腸蠕動、促使停滯物的排出、改善血運、止痛、退熱、

提高人體免疫機能等作用。主穴:雙側足三里或闌尾穴。

配穴:發熱加曲池、合谷或尺澤放血;噁心嘔吐加內關、中脘;

痛劇加天樞;腹脹加大腸俞、次髎.均取瀉法,每次留針0.51小時,每隔15分鐘強刺激1次,每日2次。加用電針可提高療效。 

 

 

筋瘤

 

筋瘤是以筋脈色紫、盤曲突起如蚯蚓狀、形成團塊為主要表現的淺表靜脈病變。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筋瘤好發於下肢,相當於西醫下肢靜脈曲張交錯所形成的靜脈團塊。

 

[病因病機]

 

由於長期從事站立負重工作,勞倦傷氣,或多次妊娠,氣滯血瘀,筋脈縱橫,血壅於下,結成筋瘤;

或驟受風寒或涉水淋雨,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成塊成瘤;或因外傷筋脈,瘀血凝滯,阻滯筋脈絡道而成。

 

[診斷]

 

好發於長久站立工作者或懷孕的婦女,多見於下肢的兩小腿。

 

早期感覺患肢酸脹不適和疼痛,站立時明顯,行走或平臥時消失。

患肢靜脈逐漸怒張,小腿靜脈盤曲如條索狀,色帶青紫,甚則狀如蚯蚓,瘤體質地柔軟,

抬高患肢或向遠心方向擠壓,可縮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頃刻充盈回復。

有的在腫脹處發生紅腫、灼熱、壓痛等症状,經治療後則條索狀腫脹較為堅韌。

瘤體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經壓迫或結紮後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膚萎縮,顏色褐黑,易伴發濕瘡和臁瘡(慢性潰瘍)。

 

[鑒別診斷]

 

血瘤常在出生後即被發現,隨年齡增長而長大。

瘤體小如豆粒,大如拳頭,正常皮色,或呈暗紅或紫藍色,形成瘤體的血管一般為叢狀的血管或毛細血管。

而筋瘤則由管徑較粗的靜脈曲張而形成,瘤體沿主幹靜脈走向而迂曲,狀如蚯蚓。

 

[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勞倦傷氣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卞墜不適感加重;常伴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腰酸;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辨證分析:久站久行或勞累過度,勞倦傷氣,氣血流行不暢,筋脈縱橫,血壅於下,

故久站久行、勞累時瘤體增大,下墜不適感加重;勞倦傷氣;

氣虛下陷,故伴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腰酸;;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均為中氣不足之象。

 

治法:補中益氣;活血舒筋。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二)寒濕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輕度腫脹;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

 

辨證分析:寒濕侵襲,凝結筋脈,筋攣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

寒凝筋脈,經脈不通,四肢失於溫養,故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長為有寒之象;舌淡暗、苔白膩、脈弦細為內有寒濕之徵。

 

治法:暖肝散寒,益氣通脈。

 

方藥: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三)外傷瘀滯青筋盤曲,狀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腫脹疼痛;舌有瘀點,脈細澀。

 

辨證分析:外傷筋脈,瘀血凝滯,阻滯筋脈絡道,故青筋盤曲,狀如蚯蚓,色青紫;

筋脈阻滯,不通則痛,故患肢腫脹疼痛;舌有瘀點、脈細澀為有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和營消腫。

 

方藥:活血散瘀東加減。

 

[其他療法]

 

一、患肢用彈力繃帶包紮,長期使用有時能使瘤體縮小或停止發展。並發濕瘡、臁瘡者,參考有關章節治療。

 

二、手術治療這是治療筋瘤的根本辦法。凡是有症状的筋瘤,無手術禁忌症者都應手術治療,可行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和曲張靜脈剝離術。

 

[預防與調攝]

 

1.長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後,適當加強下肢鍛煉,配合按摩等以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症状。

 

2.患筋瘤者經常用彈力護套或繃帶外裹,防止外傷;並發濕瘡者;積極治療,避免搔抓感染。

 

[結語]

 

筋瘤相當於西醫的下肢靜脈曲張。

其特點是:筋脈色紫,盤曲突起如蚯蚓狀,形成團塊,伴有患肢酸脹不適,病久可伴發濕瘡、臁瘡。

應與血瘤相鑒別。勞倦傷氣證,治宜補中益氣、活;血舒筋,方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寒濕凝筋證,治宜暖肝散寒、益氣通脈,方用暖肝煎合當歸四逆東加減;

外傷瘀滯證,治宜活血化瘀、和營消腫,方用活血散瘀東加減。

手術是治療本病的根本辦法,凡有症状而無手術禁忌症者均應手術治療。

 

臁瘡

 

臁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又稱褲口毒、裙邊瘡。

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本病多繼發於惡脈(下肢靜脈曲張)和丹毒等病。

其臨床特點是多發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前內外側,潰瘍發生前患部長期皮膚瘀斑、粗糙,

潰爛後瘡口經久不愈或雖已經收口,每易因局部損傷而複發。此病俗稱老爛腿。

 

[病因病機]

 

多因久立或負重遠行,過度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以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

或形成惡脈氣血瘀滯於肌膚,肌膚失養,復因損傷(蚊蟲叮咬,濕瘡,碰傷等),濕熱之邪乘虛而人,發為瘡瘍,肌膚潰爛,經久不愈。

 

[診斷]

 

好發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踝骨上9cm)之內外側,患者多有下肢惡脈(靜脈曲張)、

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發於中老年人。依據發病過程,其臨床表現可分三期。

 

潰瘍前期:小腿下段輕度腫脹,內臁或外臁處皮膚青紫瘀斑或紅褐色,漸至皮膚粗糙,脫屑,色素沉著,苔蘚樣變,輕微瘙癢。

 

潰瘍期:皮膚破潰、糜爛、滲液,若合併感染則滲流膿液,潰瘍周圍皮膚紅腫壞死,

當潰瘍到一定程度,潰瘍邊界漸穩定,潰瘍大小固定,周圍皮膚紅仲消退。

有色素沉著,日久瘡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創面肉色灰白,滲流惡臭膿水,

瘡面容易出血,病程較長,潰瘍深度可達脛骨骨膜。

 

潰瘍癒合期:若潰瘍周圍皮膚黑褐、粗糙苔蘚樣變逐步改善,瘡面乾淨,出現鮮紅色,

則潰瘍可逐漸癒合,形成疤痕。但周圍皮膚仍乾燥,粗糙,脫屑,色素沉著,青筋顯露,如遇損傷仍會複發。

 

輔助檢查:潰瘍合併急性感染時,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瘡面分泌物培養和藥敏試驗有助於正確選用抗生素。

 

[鑒別診斷]

 

一、小腿結核性潰瘍多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

潰瘍邊緣呈鋸齒狀,潰瘍內流出稀薄膿液,周圍皮色紫暗,長期難愈。

瘡面分泌物塗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亦可培養出結核桿菌,有助於鑒別。

 

二、小腿癌性潰瘍可為原發性皮膚癌,可由臁瘡經久不愈,惡變而來。

瘡口狀如火山,邊緣捲起,不規則,質硬,呈淺灰白色,潰瘍面易出血。潰瘍面活體組織切片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 濕熱下注

 

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或伴濕瘡癢痛相兼;甚者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分析:本有局部氣血瘀滯,復因破損,濕熱毒邪入侵,日久熱勝肉腐,則瘡面膿水浸淫,穢臭難聞;

濕熱為患則漫腫灼熱,或發濕瘡,癢痛相兼;嚴重者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

舌邊有瘀斑為氣血瘀滯所致;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為患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解毒。

 

方藥:二妙散合五神湯加減。

 

(二)氣虛血瘀證

 

病程日久,瘡面蒼白,肉芽色淡,周圍皮膚黑暗,有少許滲液,患肢浮腫;

食納欠佳,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澀無力。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濕邪久戀,損傷脾胃,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濕邪內生,則瘡面色暗,少許滲液;

脾虛濕困,則患肢浮腫;脾虛運化無力,則食納欠佳,腹脹便溏

脾虛則氣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益氣活血,祛瘀生新。

 

方藥:補陽還五湯合四妙散加減。

 

二、外治法

 

(一)敷藥療法瘡面膿液腐肉較多時,宜用紅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

若瘡面膿水已盡,新肉難生時,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紗條外敷,

若瘡周有濕瘡者,瘡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換藥一次。

 

(二)浸洗療法局部紅腫,滲液較多時,宜先用馬齒莧60s,黃柏30g,敗醬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濕敷,再用其他療法。

 

(三)縛扎療法用藥同上,每次換藥後再用寬彈力繃帶纏縛整個小腿。

 

(四)膠布粘貼法將膠布剪成寬為2cm、長為超過潰瘍直徑兩邊各3cm之的膠布若干條。

先用等滲鹽水清洗患部,膠布粘貼從潰瘍上3cm開始,第二條膠布寬度的一半貼在第一條膠布上,

另一半貼在瘡面上,如疊瓦狀將瘡面封住,直至超過瘡面下緣2cm為止。

注意,包紮時須將瘡面邊緣稍用力向中間固定,瘡面滲出少時每35天更換貼一次,瘡面滲出較多時12天更換一次。

對伴有濕瘡和對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時,須至瘡面完全癒合後方能停止,否則瘡面又會擴大。

 

[其他療法]

 

手術療法:1.植皮術 2. 靜脈手術包括:

深靜脈瓣膜修復或重建術,交通支靜脈結紮術,靜脈轉流術或各種腔內治療等,

目的在於糾正靜脈系統的功能不全,減少靜脈血的返流,降低肢體遠端靜脈壓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促進潰瘍癒合。

 

 

 [預防與調攝]

 

1.患下肢惡脈(靜脈曲張)者,宜儘早治療,注意保護患肢,避免破損,如抓傷碰破、蚊蟲叮咬等,宜穿彈力襪。

 

2.宜抬高患肢,減少走動以利靜脈迴流,減少水腫,促使潰瘍早日癒合。

 

3.局部慎用腐蝕性強的藥物,以免損傷筋骨。

 

[結語]

 

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

其臨床特點:多發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的前內外側,潰瘍發生前患部皮膚瘀斑、粗糙,潰瘍形成後經久不愈,易於複發。

本病的發生多因下肢惡脈不愈,復因局部皮膚破損染毒所致。

氣滯血瘀證,治宜理氣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東加減;濕熱下注證,治宜清利濕熱、和營消腫,

方用三妙散合萆蘚滲濕東加減;脾虛濕盛證,治宜健脾利濕,方用參苓白朮散合三妙散加減。

正確的外治療法是本病的重要治療手段,如浸洗法、敷藥法、縛扎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