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內科

 

鬱結門     脾胃病門     臟治法門    兩病同治門

開鬱

如人頭痛身熱,傷風咳嗽,或心不爽,而鬱氣蘊於中懷;或氣不舒,而怒氣留於脅下;斷不可用補藥,

方用:當歸(三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白朮(二錢) 甘草(一錢) 丹皮(一錢) 薄荷(一錢)

半夏(二錢) 枳殼(一錢) 水煎服。

 

頭痛,加川芎一錢;目痛,加蒺莉一錢、甘菊花一錢;鼻塞,加蘇葉一錢;喉痛,加桔梗二錢;

肩背痛,加枳殼一錢、羌活二錢;兩手痛,加薑黃或桂枝一錢;兩脅痛,倍柴胡、白芍;

胸痛,加枳殼一錢;腹痛不可按者,加大黃二錢;按之而不痛者,加肉桂一錢。

 

舒肝

治肝氣方:當歸(二錢) 白芍(錢二分酒炒) 焦白朮(錢五分) 茯苓(錢五分) 柴胡(八分醋炒)

生甘草(五分)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一錢) 炮薑(三分) 水煎服。

 

 

關格

怒氣傷肝,而肝氣衝於胃口之間,腎氣不得上行,肺氣不得下達,而成此症,以開鬱為主,方用:

白芍(三錢) 柴胡(一錢) 鬱金(一錢) 荊芥(一錢) 蘇子(一錢) 白芥子(一錢) 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 花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平常,而有至理。蓋肝氣之郁,必用柴、芍以舒之。

然過多則必阻而不納,方中以此二味為君,而佐以鬱金之寒散,芥子之去痰,天花粉之散結,甘草之和中,茯苓之去濕,

氣味和平,委婉易入,不爭不戰、相愛相親,自能到門而疑關,不致扣關而堅壁也。

 

又方: 用陰陽水各一碗,加鹽一攝,打百余下起泡,飲之即吐而愈。凡上焦有痰,欲吐而不能吐者,飲之立吐。

 

又方: 用生半夏為末,水丸,綠豆大,入鼻孔中,則必嚏噴不已,用水飲之立止。

通治中風不語,及中惡、中鬼等症俱妙。

 

脾胃病門

辨脾胃症

凡人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宜補脾。而補脾尤宜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

凡人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胃病而非脾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中之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

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病,殊不知胃之虛寒責之心,脾之虛寒責之腎,不可不辨也。

 

氣虛胃虛

凡人病氣虛者,乃身體羸弱,飲食不進,或大便溏泄,小便艱澀。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澤瀉(三錢) 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參為君者,開其胃氣也。蓋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開,則上之飲食不能進,下之糟粕不能化,

必用人參以養胃土,茯苓、車前以分消水氣也。〔且胃之性最喜溫和而不喜濕,濕者必上壅而嘔、下積而泄矣。

今順土之性而溫補之,則飲食自進、而大小便安其位矣。〕 或服此方而未愈,兼服八味丸,最能實大腸而利膀胱也。

 

氣虛飲食不消

飲食入胃,必須胃氣充足,始能化糟粕而生津液。今飲食不消,氣虛故也。方用: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三錢) 陳皮(五分) 神麯(五分) 黃 (三錢)

麥芽(五分) 山楂(五粒) 炮薑(一錢) 水煎服。

傷面食,加蘿卜子。有痰,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

傷風,加柴胡二錢。夜臥不安,加炒棗仁二錢。胸中微痛,加枳殼五分。

方內純是開胃之品,又恐消食難消,更加消導之味,則飲食化而津液生矣。

 

倒飽中滿

氣虛不能食,食則倒滿。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三分) 山藥(三錢) 蘿卜子(一錢)

薏仁(五錢) 芡實(五錢) 水煎服。 下喉雖則微脹,入腹漸覺爽快。

 

胃氣虛寒

心腎兼補,治脾胃兩虛者固效矣。若單是胃之虛寒,自宜獨治心之為妙。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三兩) 茯神(三兩) 山藥(四兩) 半夏(三兩) 菖蒲(五錢) 遠志(一兩

白芍(二兩) 棗仁(五錢) 蓮子(三兩) 白芥子(四錢) 良薑(五錢) 附子(三錢) 蜜丸,每日滾水送下三錢。

〔此方補心火並疏肝氣,內加附子、良薑,以助火熱之氣,心火足,自然生胃土;胃土足,飲食自然能進而無害矣。〕

 

健脾丸

炒白朮(二兩半) 蓮子(二兩半) 炒山藥(二兩半) 山楂(二兩半) 芡實(一兩) 茯苓(一兩

以上六味,俱飯上蒸晒兩次,加神麯五錢,白芍五錢,白色大米蟲五錢,陳皮二錢,澤瀉二錢,蜜丸,空心米飲送下二、三錢,宜常服。

如瘦極成疳,加蘆薈三錢、杜仲二錢。如泄瀉,加白果煨三錢。如內熱口乾,大便結,加黃連二錢薑炒。如潮熱,加柴胡三錢。

如骨蒸,加地骨皮五錢。如有蟲,加使君子三錢。如肚腹脹大。大便閉塞,腸鳴作響,加檳榔五分、木香一錢。

 

大健脾丸方

焦白朮(三兩) 人參(一兩) 扁豆(一兩) 蓮子(一兩半) 茯苓(一兩半) 山藥(一兩) 芡實(二兩半) 

陳皮(二兩) 神麯(二兩) 山楂(二兩) 薏苡仁(三兩) 麥芽(一兩半) 黃連(三兩半) 澤瀉(四錢) 

藿香(五錢) 桔梗(五錢) 炙甘草(五錢) 白 蔻(四錢) 蜜丸,每日早晚米飲送下。

 

臟治法門

臟治者,五臟中有病而治之者也。臟有五,治法惟三:

脾肺同一治,腎肝同一治,心腎同一治也。

 

肺脾雙虧

(肺氣之傷,必補脾氣;脾氣既傷,肺氣亦困;故補肺必須補脾,補脾必須補肺也。)如人咳嗽不已,吐瀉不已,此肺脾之傷也。

人以為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氣之衰,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咳嗽矣。

吐瀉由於肺氣之弱,整肅之令不行,則上吐而下瀉矣。方用: 人參(一錢) 麥冬(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一錢) 

神麯(五分) 車前子(一錢) 薏苡仁(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乃治肺、治脾之藥,合而用之,咳嗽、喘病之盡除,嘔吐、瀉症之各去,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腎肝兩虛

腎肝同治者,腎水虧不能滋肝木,則肝木抑鬱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

肝木鬱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背難於俯仰之症。

方用: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柴胡(二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此方熟地、山萸,補腎之藥;當歸、白芍、柴胡、肉桂,補肝之品。

既云平肝補腎,似乎用藥不宜有輕重,今補肝之品多於補腎者何也?

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也,豈有肝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

 

心腎不交

,水臟也。心,火臟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似乎不宜牽連而一治之。

不知心,腎雖相克而實相須,無心之火則成死灰,無腎之水則成冰炭。

心必得腎氣以滋養,腎必得心火而溫暖。如人驚惕不安,夢遺精泄,豈非心腎不交乎?

人以驚惕不安為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人以夢遺精泄為腎之病,我以為心之病。非顛倒也,實有至理焉。

方用:熟地(五兩) 山萸(三兩) 山藥(三兩)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芡實(五兩) 茯神(三兩

 菖蒲(一兩) 炒棗仁(三兩) 遠志(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三兩) 柏子仁(三兩) 蜜丸,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於治心之味。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腎氣既安,何至心動?

此治心正所以治腎,而治腎正所以治心也,所謂心腎相依。

 

兩病同治門

 

便血又尿血

血分前後,便血出於後陰,尿血出於前陰,最難調治,然總之出血於下也。

方用:生地黃(一兩) 地榆(五錢) 水煎服,二症俱愈。

蓋大小便雖各有經絡,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熱而來也。生地、地榆俱能清膀胱之熱,一方而兩用之,蓋分之中又有合也。

 

腰痛又頭痛

腰痛又頭痛,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治腰乎、治頭乎?誰知是腎氣不通乎?

蓋腎氣上通於腦,而腦氣下達於腎,上下雖殊,而氣實相通。法當用溫補之藥,以大益其腎中之陰,則上下之氣通矣。

方用:熟地(一兩) 杜仲(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二錢) 水煎服,一劑即愈。

方內熟地、杜仲,腎中之藥也,腰痛是其專功。今並頭痛而亦愈者,何也?

蓋頭痛乃腎氣不上達之故,用熟地補腎之味,則腎氣旺而上通於腦,故腰不痛而頭亦不痛矣。〔合中有分,分中又有合也〕。

 

遺精又健忘

遺精,下病也。健忘,上病也。何以分治之而咸當乎?方用:

人參(三兩) 蓮須(二兩) 芡實(三兩) 熟地(五兩) 山藥(四兩) 麥冬(三兩) 五味子(一兩

生棗仁(三兩) 遠志(一兩) 石菖蒲(一兩) 當歸(三兩) 山萸(三兩) 柏子仁(一兩 蜜丸,每日服五錢,白水下。

〔此方乃治健忘之方,何以治遺精而亦效耶?蓋遺精本是腎水之虛,而實本於心頭之痛。

今補其心君,則玉關不必閉而自閉矣,所謂「一舉而兩得」。此合中之分,實有殊功也〕。

 

泄瀉又吞酸

泄瀉者,寒也。吞酸者,火也。似乎寒熱殊而治法宜異矣。不知吞酸雖熱,由於肝氣之郁結;

泄瀉雖寒,由於肝木之克脾。苟一方以治木鬱,又一方以培脾土,土必大崩,木必大雕矣。不若一方而兩治之為愈也。

方用: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車前子(一錢) 神麯(五分) 甘草(五分)

舒肝木之郁,木鬱一舒,上不克胃,而下不克脾。方中又有茯苓、車前子以分消水濕之氣,則水盡從小便出,何有餘水以吞酸,剩汁以泄瀉哉?

 

中氣又中痰

中氣、中痰,雖然中之異,而實皆中於氣之虛也。氣虛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氣,雖分而實合耳。方用:

人參(一兩) 半夏(三錢) 南星(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蓋人參原是氣分之神劑,而亦消痰之妙藥;半夏、南星雖是逐痰之神品,而亦扶氣之正藥;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濟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