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  王士雄

 

自來生民之疾,莫重於傷寒,存亡判乎呼吸,得失決於一朝,變化萬端,不容或紊。

而傷寒中,溫熱暑濕之病,証因非一,尤易混淆,前賢所以各有專書,互相闡發,而斤斤於此也。

顧明於此者昧于彼,聚訟紛紜,各鳴己得,徒使好學之士,無所適從。

而或過信一家之言,未免偏之為害矣。

 

王君孟英,該博淹貫,引經斥異,眾美兼收。

謂前人之說,既已中肯,何必再申己意,因而棄瑕錄瑜,匯成《溫熱經緯》一編。

蓋本述而不作之意,而其中間以按語,亦謂旁考他書,參以閱歷,則亦猶之述耳﹗而初非有私心臆斷於其間也。

 

仆懵不知醫,過從之餘,竊聞緒論,喜長沙之學,既得諸家表彰於前,複得王氏厘訂於後,由是千秋絕業,不致淆亂於群言。

而四時五氣之感,亦不致難辨而失之歧誤,其有裨生民之命,豈淺鮮哉﹗屬為弁言,爰不揣譾陋而書之。

 

咸豐二年壬子初夏仁和 趙夢齡

………………………………………………………

 

余讀孟英之《霍亂論》也,在道光紀元之二十有八年。閱三載,孟英游江右時,余握篆宜黃,始納交於孟英,

因得讀其《回春錄》《仁術志》諸治案,為之編纂排比,付諸剞劂,以惠世人。

 

孟英知余耽情竹素,積嗜成癖,所獲奇方秘籍,恆郵寄相示,拓我見聞。

而余每有所疑,馳書相問難,孟英為之條分縷析,援古証今,如冰斯開,如結斯解,披函莊誦,未嘗不撫案稱快。

數載以來,尺書往複,魚雁為勞。

 

夫疾 人之所時有也,不有藥石,患害曷瘳?

然而醫籍流傳,途徑多歧,聚訟紛紜,各鳴一得,使後學彷徨眩惑,罔決適從,識者病之。

余恆欲廣搜百氏,兼綜群言,吸攝精華,傾吐糟粕,勒為一書,以質好學深思之士,而才識譾陋,不敢自信,

欲俟資力稍充,邀孟英共事揚榷,成斯盛舉,浮沉數載,而所志迄莫能償。

既而軍事興,粵西賊起,攻長沙,屠武昌,陷安慶,遂踞金陵。

 

江西左皖右楚,以大江為門戶,大憲議保甲議團練以固疆圉,

時余自宜黃改任臨川,雖地居腹裡,而民氣素浮,訛言繁興。

張皇既虞生事,優柔又恐養奸昕夕鹿鹿簿書間,而此事遂不暇計及。

未幾先君子在籍棄養,奔喪歸裡,干戈載途,道路梗澀,乃取道長沙,泛洞庭,涉江漢,

當武昌之南,溯流而西,至樊城,棄舟登車,攬許昌之遺跡,登大梁之故墟。

 

慨然發懷古之思,及渡河則桑梓在望,故裡非遙,將涉滹沱,猝與賊。

遇遽折而東,旅寓于豐寧之間。蓋紆回六千裡,馳驅五閱月,而迄未得歸也。

 

甲寅秋,烽煙稍靖,始得展祖宗之邱墓,安先君子于窀穸。

十年游子,重返敝廬,閭裡故人,半歸零落,追念疇昔,喟然興嘆﹗

居數月,複以公事牽率,買舟南下,因得謁孟英于武林,握手言歡,歷敘契闊。

而孟英業益精,學益邃,涵養深醇,粹然見於面目,余以行迫,未得深談,惘惘而別。

已而孟英來答拜,輿夫負巨簏置舟中,則孟英所贈書也。

 

舟行正苦岑寂,得此奇編,如親良友,遂次第讀之,中得一編,題曰《潛齋叢書》。

急閱之蓋孟英數年所搜輯言醫之書也。

或表著前徽,或獨攄心得,或採摭奇方如《肘後》,或區別品匯如《圖經》。

匡坐篷窗,間回環誦,奇情妙緒,層見疊出,滿紙靈光,與嚴陵山色競秀爭奇。

 

噫﹗技至此乎。

夫士君子能成不朽之盛業,而為斯民所托命者,其精神必強固,其志慮必專一,其學問必博洽,其蘊蓄必深濃,

而天又必假以寬間之歲月,以成其志。孟英懷才抱奇,隱居不仕,而肆力於醫,故所造如此,豈偶然哉﹗

余行抵玉山,遇賊不能前,仍返武林,就孟英居焉。

晨夕過從,相得甚歡,因並讀其《溫熱經緯》,

經緯者,蓋以軒岐仲景為經,葉薛諸家為緯,體例一仍《霍亂論》之舊,而理益粹,論益詳。

其言則前人之言也,而其意則非前人所及也。

 

余於此事,懷之數年,莫能措手,孟英已奮筆而成此書。

洋洋洒洒,數十萬言,無一支字蔓語,羼雜其間,是何才之奇而識之精耶?

異日由此例而推之各雜証,力辟榛蕪,獨開異境,為斯道集大成,洵千秋快事哉。

 

余於孟英之學,無能望其項背,而孟英謬引為知己,殆所謂形骸之外,別有神契者耶﹗

因備述顛末於簡端,以志交誼之雅云。

 

咸豐五年歲次乙卯端陽前三日定州楊照藜敘

………………………………………………………………………………………….

 

 

溫熱一証,庸手妄為治療,夭札多矣,

夢隱憫之而作此書,俾學人得所遵循,生平著述等身,當以此書稱首,真寶書也。

甚友烏程汪曰楨。讀而善之,因為之贊曰︰活人妙術,司命良箴。

不偏不易,宜古宜今。千狐之裘,百衲之琴。軒岐可作,其鑒此心。

 

同治二年癸亥二月朔書於上海旅次

………………………………………………………………… 

 

自序

《內經》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夫此五氣,原以化生萬物,而人或感之為病者,非天氣有偶偏,即人氣有未和也。

《難經》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此五氣感人,古人皆謂之傷寒。

故仲聖著論,亦以傷寒統之,而條分中風、傷寒、溫病、濕、 五者之証治,與《內經》《難經》淵源一轍,法雖未盡,名已備焉。

 

《陰符經》云︰天有五賊,見之者昌。後賢不見,遂至議論愈多,至理愈晦,或以傷寒為溫熱,或以溫熱為傷寒,

或並疫於風溫,或並風溫於疫,或不知有伏氣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溫,甚至並暑 二字而不識,良可慨已﹗

 

我曾王父隨筆中,首為剖論。茲雄不揣愚昧,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辯為緯,纂為《溫熱經緯》五卷。

其中注釋,擇昔賢之善者而從之,間附管窺,必加“雄按”二字以別之。

俾讀者先將溫、暑、濕、熱諸病名了然於胸中,然後博覽群書,庶不為其所眩惑,而知所取捨矣。

非敢妄逞意見,欲蓋前賢,用質通方,毋嗤荒陋。

 

咸豐二年壬子春二月海寧王士雄書於潛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