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

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雄按︰《外台》用葶藶、杏仁各一升,大棗六十枚,合杵如膏,加蜜作丸桐子大。

桑白皮湯下六七十丸,以大便通利為度。

 

《本事方》無杏仁,有陳皮、桔梗,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名棗膏丸。

元戎於本方加麻黃、五味子,

汪按︰此二味並用,似嫌夾雜。並治痰實飲閉而為喘脹者。

余治虛弱人,患實痰哮喘者。用葶藶炒黃,煎湯去渣,以湯煮大棗食之。亦變峻劑為緩劑之一法也。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握) 生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一斤) 粳米(半斤)

雄按︰陳修園曰︰《傷寒論》用人參者有數方。皆因汗、吐、下之後,亡其津液,故取甘涼以救其陰也。

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

《集驗》此方加生薑,治嘔最良。

 

雄按︰余用此方,治暑瘧極妙。

徐洄溪曰︰此治傷寒解後,虛贏少氣之善後方也。

蓋大病之後,必有留熱,治宜清養。後人俱概用峻補以留其邪,則元氣不能驟複,愈補愈虛矣。

雄按︰此理惟喻氏知之,葉氏精之。

 

清燥救肺湯

 

經霜桑葉(三錢,去筋)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 麥門冬(一錢二分) 生石膏(二錢五分)

人參(七分) 阿膠(八分) 胡麻仁(一錢) 枇杷葉(去毛筋,一片) 甘草(一錢)

水一碗,煎六分,食遠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熱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

柯韻伯曰︰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鬱,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

 

惟繆仲淳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

喻氏宗其旨,集諸潤劑而製此湯,用意深矣。汪按︰此治秋燥証之神方,勝於東垣清燥湯多矣。

 

妙香丸(一名大聖丸)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 牛黃(研) 膩粉(研) 龍腦(研) 麝香(研,各三兩)

辰砂(飛,九兩) 金箔(九十片,研)

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白湯下二丸,日二。

 

《宣明》有水銀、硼砂。

此丸治驚癇百病,亦治傷寒潮熱積熱,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大小便不通。

徐氏云︰三分一丸,難於下咽,宜作一分一丸,每服三丸為妥。

 

六一散(一名天水散)

 

膩白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炙)

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或新汲水調下,日三。

暑濕內侵,風寒外襲者,豆豉五十粒,蔥白五寸,水一盞煮汁調下即解。

甚者,三服必愈。催生下乳,溫水擂胡麻漿調下,並可下死胎,解斑蟊毒。

 

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加黃丹少許,名紅玉散;

加青黛少許,名碧玉散;加薄荷葉末少許,名雞蘇散。

李瀕湖曰︰熱散則三焦寧,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

完素以之治七十餘証,贊為凡間仙藥,不可缺之。

雄按︰小溲清長者,勿服。

 

大順散

 

甘草(三十斤,銼寸長) 乾薑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先將甘草同白砂炒及八分黃熟,王晉三曰︰白砂即河砂。或云是白砂糖,非。

次入乾薑同炒,令薑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不作聲為度,篩去砂後,入肉桂一處搗為散。

每服二錢,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華水調下,不拘時,沸湯調亦可。

 

王安道曰︰此方,甘草最多,乾薑、杏仁肉桂次之。

除肉桂外,三物皆炒者,原其初意,本為冒暑伏熱,引飲過多。

胃受濕,嘔吐水穀不分,臟腑不調所立。蓋溫中藥也,內有杏仁,不過取其能下氣耳。

若以之治靜而得之之証,吾恐不能解,而反增內煩也。

 

世俗不明,類曰夏月陰氣在內,此等方為必用之藥。吁﹗誤矣。

夫陰氣,非寒氣也。蓋夏月陽氣發散於外,而陰氣則在內耳﹗

豈可視陰氣為寒氣,而用溫熱之藥乎?陰果為寒,何以夏則飲水耶?

 

汪按︰若夏月必宜溫藥。則冬月必宜涼藥乎。且大熱煩躁。而更以薑桂之燥熱助之。

不得已而用井華水。欲使相濟。不知井華水之力不能製也。尤為進退無據矣。

徐洄溪曰︰此治暑月內傷飲冷証,非治暑也。又甘草多於諸藥八倍亦非法。

此等病百不得一,偶用之耳﹗而製藥四十二斤,又止服二錢,其意何居?

其方本不足取,而世之庸醫竟以此治燥火之暑病,殺人無算,可勝悼哉﹗

 

紫雪丹

 

黃金(一百兩,徐云︰以飛金一萬頁代之尤妙。) 寒水石 磁石 石膏 滑石(各三斤)

以上並搗碎,用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滓,入下藥︰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青木香 沉香(各五斤) 丁香(一兩,徐云︰宜用二兩。)

元參 升麻(各一斤) 甘草(八兩,炙) 以上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下藥︰

朴硝(十斤) 硝石(四斤,徐云︰二硝太多宜用十分之一。)

 

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候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藥︰

朱砂(三兩) 麝香 當門子(一兩二錢五分)

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瓷器收藏,藥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調下。

 

雄按︰《雞峰》方無磁石、滑石、硝石,其二角只用各十兩,丁、沉、木香各五兩,升麻六兩,

朴硝二斤,麝香卻用三兩,餘六味同。又薛公望云︰方中黃金不用亦可。

汪按︰宜用飛金箔不可去。

徐洄溪曰︰邪火毒火,穿經入臟,無藥可治。此能消解,其效如神。

 

禹余糧丸(即針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蛇含石(即蛇黃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研極細末,聽用)

 禹余糧(三兩) 真針砂(五兩,以水淘淨,炒乾,入余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乾為度,

後用銚並藥入炭火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上,候冷研細)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羌活 川芎 木香 茯苓 牛膝 桂心 白豆蔻 大茴 蓬朮 附子 乾薑 青皮 三棱 白蒺藜 當歸(酒浸一宿,各五錢)

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為丸,梧子大。

 

食前溫酒、白湯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

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而能去病,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雄按︰此乃治水腫寒積之方,今人輒用以治脹。

 

然脹有寒熱二証,設熱脹誤服,貽害非輕。

丹溪云︰溫熱之藥太多,宜有加減,不可徒執其方。

魏玉橫云︰陰虛內熱,而為 脹,誤服燥熱石藥,必死。

徐洄溪曰︰此方兼治有形之積塊。

 

牡蠣澤瀉散

 

牡蠣 澤瀉 蜀漆(洗去腥) 栝蔞根 葶藶子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異搗,

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杵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

雄按︰古云︰商陸水煎,能殺人。

 

華岫雲曰︰葉氏雖善用古方,然但取其法而並不膠柱,觀其加減之妙,

如複脈、建中、瀉心等類可知。至用牡蠣澤瀉散,只取此二味。

故案中有但書用某方而不開明藥味者,決非盡用原方,必有加減之處,觀者以意會之可也。

雄按︰此論通極,諸方皆當作如是觀。

 

鄒潤安曰︰牡蠣澤瀉散証水蓄於下,上焦之氣,不能為之化。

故《類萃》商陸、葶藶以從上下降,澤瀉、海藻以啟水中清氣上行,

栝蔞、牡蠣則一以上濟其清,一以下召其濁,而使之化耳。

 

又曰︰牡蠣澤瀉散,治腰以下水氣不行,必先使商陸、葶藶從肺及腎,開其來源之壅。

而後牡蠣、海藻之軟堅,蜀漆、澤瀉之開泄,方能得力。

用栝蔞根者,恐行水之氣過駛,有傷上焦之陰。

仍使之從脾吸陰,還歸於上,與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者不殊也。

 

越脾湯

 

麻黃(六兩) 石膏(八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

 

喻嘉言曰︰越脾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

麻黃、石膏二物,一甘熱,一甘寒,合而用之,脾偏於陰,則和以甘熱。

胃偏於陽,則和以甘寒。乃至風熱之陽,水寒之陰,凡不和於中土者,悉得用之。

何者?

 

中土不和,則水穀不化其精悍之氣,以實營衛,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裡。

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裡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無非欲其不害中土耳。

不害中土,自足消患於方萌矣。

 

甘遂半夏湯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一本無甘草)

汪按︰王氏雖為之釋究當從一本去甘草為是。

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分,頓服之。

 

王晉三曰︰甘遂反甘草,反者此欲下而彼欲上也,乃以芍藥約之,白蜜潤之,則雖反而甘遂仍得下滲。

《靈樞》有言,約方如約囊。甘遂、半夏逐留飲彌漫於腸胃之間,雖利而續堅滿,苟

非以甘草、白蜜與甘遂大相反者,激而行之,焉能去其留著之根?

相反為方,全賴芍藥之酸可勝甘,約以監反,庶不溷亂中焦而為害。然學識未優者,不可輕試於人也。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為末,蒸餅糊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丸,臨臥薑湯服。

雄按︰余治虛人飲証,每以六君子湯去甘草,送服,甚妥。達可謂之子龍丸。云︰治流注竄毒甚效。

 

王晉三曰︰控,引也。涎讀作羨,湎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流出於水道也。

芥子色白,入肺而達上焦。甘遂色黃,入脾而行中焦。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

故白芥子走皮裡膜外之水飲。甘遂決經隧之水飲,大戟逐臟腑之水飲。 

三者引經各異,湎涎於水道則同,故複之為方,而名控涎也。

 

汪按︰涎即次之俗字,亦作漩,本指口唾,引伸為痰涎。王說未當。

 

又控涎丹 治諸癇。

 

生川烏 半夏(洗) 僵蠶(炒,各半兩,生薑汁浸一宿) 鐵粉(三錢,研) 全蠍 甘遂(面裹煨,各二錢半)

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二方俱忌食甘草。

 

五子五皮湯

 

即五皮飲(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一方五加易陳皮。

一方五加易桑白皮)加杏仁、蘇子、葶藶子、白芥子、萊菔子。一方無杏仁、芥子。有香附、車前子。

 

桂苓丸

 

桂(一兩) 茯苓(二兩)

為末,蜜丸。沸湯下二錢。作湯名桂苓飲。

 

禹功丸(即禹功散)

 

黑牽牛頭(入磨一次,不複再磨,四兩) 大茴香(炒,一兩)

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服一二錢。或加木香一兩。

 

防己茯苓湯

 

防己 黃耆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王晉三曰︰余治太陽腰髀痛,審証借用此方,如鼓之應桴。

 

中滿分消湯

 

半夏(一錢) 濃朴 黃連 黃柏(俱薑製) 川烏 乾薑(俱炮開口) 吳萸(炒)草豆蔻(炒研)

木香 人參(各五分) 茯苓 澤瀉(各一錢半) 生薑(五片)

水煎,稍熱服。大忌房勞、生冷、炙 、酒、面、糟醋、鹽醬等物。

 

身熱,脈浮,喘滿,有表証,加麻黃五分。

血虛至夜煩熱,加歸身、黃 各五分。陽氣下陷,便溺赤澀,加升麻、柴胡各三分。

脾氣虛弱,飲食不磨,去黃柏,加益智仁、蓽澄茄、青皮各二分。

 

中滿分消丸

 

濃朴 半夏 黃連(俱薑汁炒) 黃芩 枳實 白朮(同枳實拌濕炒焦) 乾生薑 茯苓 豬苓 澤瀉 人參(各五錢)

甘草(炙,一錢),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沸湯下。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加陳皮、砂仁各五錢。

經脈濕滯,腹皮 臂痛不可拊者,加片子薑黃一錢。肺熱氣化不行,溺閉喘渴者,加知母三錢。

 

張路玉曰︰東垣分消湯、丸,一主溫中散滯,一主清熱利水,原其立方之旨,

總不出《內經》平治權衡,去菀陳 ,開鬼門,潔淨府等法。

其湯方主中滿寒脹,乃下焦陰氣逆滿,抑遏中焦陽氣,有似乎陰之象,

故藥中雖用烏頭之辛熱,宣布五陽,為辟除陰邪之向導,即用連、柏之苦寒以降泄之。

 

苟非風水膚脹,脈浮,証起於表者,孰敢輕用開鬼門之法,以鼓動其陰霾四塞乎。

丸方主中滿熱脹,用黃芩之輕揚以降肺熱,則用��苓、澤瀉以利導之。

故專以潔淨府為務。無事開鬼門、宣布五陽等法也。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水一斗,先煮麻黃湯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徐洄溪曰︰此方專治水氣。

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病屬有形,非一味發散所能除,此方無微不到,真神劑也。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虛者即愈,實者複發,去石膏,加茯苓、芒硝。

 

尤拙吾曰︰防己,桂枝,一苦一辛,並能行水氣而散結氣。

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書不盡言,而意可會也。

故又以石膏治熱,人參益虛,於法可謂密矣。

 

其虛者,外雖痞堅,而中無結聚,即水去氣行而愈。

其實者中實有物,氣暫行而複聚,故三日複發也。

去石膏加芒硝者,魏伯鄉云以其既散複聚,則有堅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

加茯苓者,亦引飲下行之用耳。

 

鄒潤安曰︰防己之莖如木,故名木防己。後世以其出漢中,因又名漢防己,非二物也。

如仲聖但以防己名湯,則曰木防己湯。連他物以名湯,則除去木字,以便稱謂耳。

後人以莖為木,以根為漢,及治風治水之分,均屬臆斷。

 

藿香正氣散

 

濃朴 陳皮 桔梗 白朮 半夏(各二兩) 大腹皮(換檳榔亦可,或用蒼朮) 白芷 茯苓 蘇葉 藿香(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熱服。汪按︰《蘭台軌范》無白朮。

 

不換金正氣散

 

蒼朮(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黃,四兩) 濃朴(去皮薑汁,炒)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三兩)

藿香 半夏(各二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或加香豉。

 

雄按︰二方皆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穢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証,的是良方。

若溫暑熱証,不兼寒濕者,在所切禁。今人謂其統治四時感証,不審病情,一概亂用,殊可笑也。

 

六和湯

 

香薷(二兩)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扁豆 濃朴(薑製) 木瓜 杏仁(去皮尖) 半夏(各一錢)

藿香 砂仁(炒研,各六分)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熱服。一方無香薷,有白朮。汪按︰宜用香薷為暑月受涼閉汗故表之也。

雄按︰此亦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劑。香薷飲之方不一,主治略同。皆非治暑之藥也,用者辨之。

 

五積散

 

蒼朮 濃朴 陳皮 甘草 麻黃 桂枝 炮薑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芍藥 當歸 川芎 白芷 生薑 蔥白為粗末。

每服三錢,水煎服。汪按︰麻黃亦為閉汗而設。

雄按︰此治外受寒濕,內挾冷食之劑。

 

益黃散

 

陳皮 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 丁香(去脾胃中寒,各二錢) 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錢)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錢仲陽用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汪按︰徐洄溪謂訶子肉水煎澀難入口。此方似宜末服。不必水煎。

 

又益黃散

 

人參 陳皮(去白,各一錢) 黃耆(二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芍藥(七分) 黃連(少許)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杯,煎五分服。李東垣用治慢脾風。

 

星附六君湯

 

即六君子湯、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是也。加製南星、白附子。

附連香飲(佚)俟考

雄按︰本論主治熱氣深伏,煩渴嘔逆,必以黃連之苦降泄熱為君。

或謂即香連丸,則木香與火升作嘔者,非所宜也。

若寒嘔,則石蓮丁香飲甚妙。

 

黃連竹茹橘皮半夏湯

 

藥即湯見。

雄按︰此方於橘皮竹茹湯,去生薑之溫、甘草之甘,加黃連之苦寒,以降諸逆沖上之火。

半夏之辛開,以通格拒搏結之氣。用治嘔噦,其效如神。

 

來複丹

 

太陰元精石 舶上硫黃 硝石(各一兩,用硫黃為末微火炒結成砂子大)

 橘紅 青皮(去白) 五靈脂(澄去砂,炒令煙盡,各二錢)

為末,醋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七香餅

 

香附 丁香皮(各一兩二錢) 甘松(八錢) 益智仁(六錢) 砂仁 蓬朮 廣皮(各二錢)

為末,神曲糊調勻,捏成餅子。每重一二錢,干之,用時杵碎,水煎服。

 

平胃散

 

茅山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五兩) 紫濃朴(去皮,薑汁炒) 陳皮(去白,各三兩二錢)

甘草(炙,二兩)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一片,同煎七分,溫服。

 

柯韻伯曰︰《內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

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此方平胃土之卑監也。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謂。

猶溫膽湯用涼劑而使之溫,非用溫之調也。

 

雄按︰柯氏此論,雖已超越前賢,而義猶未暢也。

三承氣湯,調胃土之敦阜韙矣。若卑監者,乃是脾德有慚,土不勝濕,健運失職,陽氣不升,非胃病也。

夫脾字從卑,原為陰土,其性惡濕,燥補相宜,既知脾濕去而不滯,脾得補而健運。

則是方也,乃調脾土之卑監而名曰平胃者,以脾氣健而升,則胃自平而降耳。本非削平之謂也。

 

胃苓湯

即平胃合五苓也。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甘草 桂枝 芒硝(各二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令溫服五合,日三服。

當微利。徐云︰微利則僅通大便,不必定下血也。

 

徐洄溪曰︰熱甚則血凝而上干心包,故神昏而如狂。

血得熱而行,苟能自下,則邪從血出,亦能自愈。

但小腹急結,是蓄血見証,宜此主之。

 

鄒潤安曰︰瘀血一証,《傷寒論》《金匱要略》論之最詳。

大凡已見熱標,而無熱証。脈無熱象者,瘀也。有所阻則應有所不通,有所阻而氣化仍通者,瘀也。

並無所阻,而自謂若有所阻者,瘀也。有燥象而不渴,不應渴而反渴者,瘀也。

蓋氣以化而行,血以行而化,氣已行而結者,猶結,則非氣病。

況血應濡而不濡,實非枯而似枯。是非有瘀,何由得此哉?

 

雄按︰余治李氏婦,崩後溺澀。暨顧氏婦,產後小便不通,皆以瘀行而愈。

可見病機多幻,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盡也。

故許知可治毗陵貴婦,用桃仁煎而愈。古之人有行之者矣。

王清任論病專究瘀血,即葉氏所云病久入絡,義皆本於仲景也。

 

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銼)。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鄒潤安曰︰或問,桂枝與白虎,寒熱天淵,安可兼用?

 

且論中諄諄以表不解,禁用白虎,既可兼用,則何不加此,而必待表解乎?

曰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條,上文言脈浮、發熱無汗,乃麻黃証,非特不得用白虎,且不得用桂枝矣。

白虎証者脈大也,汗出也,煩渴欲飲水也。三者不兼即非是。

今云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時嘔,皆非白虎証,亦未必可用桂枝。

 

特既與白虎,則三者必具,再加骨節煩疼之表,則無寒不得用柴胡,有汗不得用麻黃,熱多又不得用附子。

不用桂枝和營通絡而誰用者,且古人於病有分部,非如後世多以陰陽五行生克為言。

雄按︰因此遂成議藥不議病之世界,積重難返,奈何?

 

傷寒有傷寒用藥之例,溫瘧有溫瘧用藥之例。

蓋傷寒自表入裡,故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與全入者並論,溫瘧自內出外,裡既全熱,

有骨節煩疼一種表証,即不得全認為熱而單用白虎,故必兼桂枝使之盡化,而頃刻致和矣。

 

四獸飲

 

即六君子東加草果為散。每服四五錢,生薑三片,鹽少許,烏梅一個,水煎服。

 

露薑飲

 

人參 生薑(等分)

陰陽水煎,去滓,露一宿;再煎數沸,溫服。

葉香岩曰︰瘧疾之發,由於受暑者多,若驟用溫補截之,為害不淺。

松江趙嘉柱,瘧發數次,用此法變血痢而死。

 

雄按︰此方必邪衰正餒而纏綿不已者,始可用以截之。

白露降而炎暑消,故取秋露以滌餘邪。若秋前露自地升,不能取也。

 

鱉甲煎丸

 

鱉甲(十一分,炙) 烏扇(即射干,燒) 鼠婦(熬) 乾薑 黃芩 大黃 桂枝 石韋(去毛)

濃朴 紫葳 阿膠(各三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芍藥 牡丹皮 蟲(熬,各五分)

葶藶(熬) 半夏 人參(各一分)瞿麥 桃仁(各二分)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

 

俟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

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雄按︰凡用介類之藥入丸劑,皆當仿此聖法,庶無流弊。

 

王晉三曰︰鱉甲煎丸,都用異類靈動之物。若水陸飛潛,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備焉。

但恐諸蟲擾亂神明,取鱉甲為君守之。其泄厥陰破 瘕之功,有非草木所能比者。

阿膠達表息風,鱉甲入裡守神,蜣螂動而性升,蜂房毒可引下, 蟲破血,鼠婦走氣。

葶藶泄氣閉,大黃泄血閉。赤硝軟堅,桃仁破結。

 

烏扇降厥陰相火,紫葳破厥陰血結。乾薑和陽退寒,黃芩和陰退熱。

和表裡則有柴胡、桂枝,調營衛則有人參、白芍。

濃朴達原,劫去其邪。丹皮入陰,提出其熱。石韋開上焦之水,瞿麥滌下焦之水。

半夏和胃而通陰陽。灶灰性溫走氣,清酒性暖走血。

 

統而論之,不越厥陰陽明二經之藥。故久瘧邪去營衛而著臟腑者,即非瘧母亦可借以截之。

《金匱》惟此方與薯芋丸藥品最多。皆治正虛邪著,久而不去之病。

非匯集氣血之藥,攻補兼施,未易奏功也。

雄按︰有形 瘕,按之不移者,即非瘧母,亦可借以緩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