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湯

 

即四君子東加山藥、扁豆。

雄按︰二陳湯去甘草,加旋複花、石菖蒲、膽南星,亦名六神湯,治癲狂昏厥諸痰証,極效。

 

三黃湯

 

黃連(酒煮)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各等分)

《金匱》倍大黃名瀉心湯。

 

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名三黃丸。

去大黃,加黃柏等分煎,名金花湯。更加梔子,名梔子金花湯(即黃連解毒湯)。

為末,蜜丸,名金花丸。金花湯為末蜜丸,名三補丸。三黃丸加黃柏等分,滴水丸,名大金花丸。

張石頑曰︰金花湯止芩、連,柏三味,作丸名三補金花丸。

 

較湯多梔子,作湯名解毒。更加大黃則名大金花湯。

湯丸雖異,功用不殊。但取急攻則用湯,緩祛則用丸。微有區別耳。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濟解毒丹)

 

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干連翹 薄荷 白豆蔻(各四兩)

各藥晒燥,生研細末見火則藥性變熱。

 

每服三錢,開水調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雄按︰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

徵,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後十日交三運。

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

 

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証。

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濃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

悉以此丹治之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

汪按︰普濟消毒飲用芩、連、陳皮、元參、連翹、甘桔、升柴、馬勃、鼠粘、薄荷、板藍根、僵蠶。

或加人參大黃。今附載。

 

神犀丹

 

烏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 真懷生地(冷水洗淨浸透,搗絞汁)

銀花(各一斤,如有鮮者搗汁用尤良) 糞清 連翹(各十兩) 板藍根(九兩,無則以飛淨青黛代之)

香豉(八兩) 元參(七兩) 花粉 紫草(各四兩)各生晒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

(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

如無糞清,可加人中黃四兩,研入。

 

雄按︰溫熱暑疫諸病,邪不即解,耗液傷營,逆傳內陷,痙厥昏狂,譫語發斑等証。

但看病患舌色干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皆以此丹救之。

若初病即覺神情昏躁而舌赤口乾者,是溫暑直入營分。

酷暑之時,陰虛之體,及新產婦人,患此最多。

急須用此,多可挽回。切勿拘泥日數,誤投別劑,以僨事也。

 

兼治痘 毒重,夾帶紫斑危証。暨痘疹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諸証。

方中犀角為君,鎊而煎之。味極難出,磨則需時,緩不及待。

抑且價昂,非貧人所能猝辦。有力者,預為合就施送,則患者易得,救活必多;貧者重生,陰功亦大。

或存心之藥鋪照本製售。亦方便之一端也。

 

溫膽湯

 

竹茹 枳實 半夏(各一兩) 橘紅(一兩五錢) 茯苓(七錢) 甘草(炙,四錢)

每服四五錢,生薑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鐘五分,煎七分服。

 

羅東逸曰︰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不喜壅郁。

蓋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是以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 熱而不寧也。

熱嘔、吐苦者,清靜之府,以郁久而不謐也。

痰氣上逆者,土家濕熱反乘,而木不得遂其條達也。

如是者,首當清熱,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陽。

 

而臣以甘草、橘、半,通胃以調其氣。 佐以枳實,除三焦之痰壅。

使以茯苓平滲,致中焦之清氣。

且以驅邪,且以養正,三焦平而少陽平,三焦正而少陽正,膽家有不清寧而和者乎﹗

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涼之也。晉三亦云︰膽氣退熱為溫,非謂膽寒而溫之也。

雄按︰此方去薑、棗,加黃連,治濕熱痰而化瘧者,甚妙。古人所未知也。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藥即湯見。

張石頑曰︰此大青龍湯去桂枝、越脾東加杏仁也。

雄按︰彼二方有薑、棗。專祛上焦濕熱痰氣,與苓桂朮甘湯互發。

彼借苓朮,專祛心下之支飲。

 

此借石膏,專祛膈上之濕熱也。汪按︰此語可商石膏除熱非祛濕之品也。

尤在涇曰︰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

故非桂枝所能發。麻、杏辛甘入肺,散邪氣。肺被邪鬱而生熱,石膏辛寒入肺,除熱氣。

甘草甘溫,安中氣。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乃肺臟邪氣發喘之的劑也。

又曰︰大青龍主散表寒而兼清裡熱,故麻黃多於石膏。此清肺熱而兼散肺邪,故石膏多於麻黃。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 秦皮 黃連 黃柏(各三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柯韻伯曰︰三陰俱有下利証。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是臟有寒也;

自利渴者,屬少陰,以下焦虛寒,津液不升,故引水自救也。

 

惟厥陰下利屬於熱,以厥陰主肝而司相火。肝旺則氣上撞心,火鬱則熱利下重。

溫熱穢氣,奔迫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內經》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脈沉為在裡,弦為肝脈,是本郁之征也。

渴欲飲水,厥陰病則消渴也。 白頭翁,臨風偏靜,長於驅風。

用為君者,以厥陰風木,風動則木搖而火旺,欲平走竅之火,必寧搖動之風。

 

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陽上升之象為臣。是木郁達之,所以遂其發陳之性也。

黃連,瀉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發之。

黃柏瀉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堅之也。

 

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升陽散火,是謂下者舉之,寒因熱用法;

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

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雄按︰徐氏亦云,烏梅丸治久痢之聖方也。

 

縮脾飲

 

縮砂仁 烏梅肉 草果仁(煨) 甘草(炙,各四兩) 干葛 白扁豆(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八分,水澄冷服以解煩,或欲溫、欲熱,任意服。

雄按︰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貪涼飲冷,則脾陽為濕所滯,而緩縱解佚,不能宣運如常矣。

故以砂仁、草果快脾而去其所惡之濕。臣以甘草、扁豆,甘淡以培其正氣。

即佐葛根、烏梅,一以振其敷布之權,一以縮其緩縱之勢。況梅能生液,濕去津生,最為可法。

 

三甲散

 

鱉甲 龜甲(並用酥炙黃為末,各一錢,如無酥,各以醋炙代之) 穿山甲(土炒黃,為末) 蟬蛻(洗淨,炙乾)

白僵蠶(切,生用) 牡蠣( 為末) 當歸(各五分) 白芍(酒炒,七分) 甘草(三分) 蟲(三個,

 

乾者擘碎,鮮者杵爛,和酒少許,取汁入湯藥同服,其滓入諸藥同煎)

水二鐘,煎八分,濾去滓,溫服。

雄按︰此方從《金匱》鱉甲煎丸脫胎。

 

白虎加蒼朮湯

 

即白虎東加蒼朮一味。

葉香岩曰︰知母,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

石膏,氣味辛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蒼朮,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

粳米,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

 

此治暑濕相搏而為濕溫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藥清其暑,以辛溫雄烈之藥燥其濕,而以甘平之藥緩其中,則賊邪正邪皆卻,正自安矣。

 

清暑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廣皮 神曲 澤瀉(各五分) 蒼朮 升麻(各一錢) 麥冬 炙草 葛根 當歸 黃柏(各二分)

青皮(二分半) 五味子(九粒)

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

 

雄按︰《治法匯》止用參、耆、朮、草、歸身、橘皮、五味、麥冬、黃柏九味,加薑、棗。

汪按︰東垣此方洄溪已譏其用藥雜亂。此去蒼朮升麻葛根是矣。然猶不免近雜。用此方者。加減尚宜斟酌。

王晉三曰︰此治膏粱之體,因避暑而襲涼飲冷,內傷脾胃,抑遏真陽之劑,故方中以清解與補益兼施。

 

尤拙吾曰︰元氣本虛,而又傷於暑濕,以致四肢倦怠,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氣短促,不思飲食,脈浮緩而遲者。

雄按︰其脈如是,乃氣虛濕盛,兼吸微暑也。可用此方。

體實脈盛,或雖虛而不甚,及津涸煩渴多火者,則不可混投也。

 

雄按︰《濕熱病篇》第三十八條後,余有清暑益氣法,可用也。

汪按︰夢隱所定清暑益氣方。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梗米西瓜翠衣十味。

較東垣之方為妥。然臨証尚宜加減斟酌。

 

又按。傷暑倦怠投參麥五味立效。然必審其無外感者。

若有暑邪投之其危立至。不可不慎也。

 

雄按︰東垣專事升陽,徐洄溪、章杏雲皆深非之,此方亦從補中益氣加味。

魏柳洲云︰補中益氣湯,為東垣治內傷外感第一方。後人讀其書者,鮮不奉為金科玉律。

然不知近代,病患類多真陰不足,上盛下虛者,十居八九。

即遇內傷外感之証,投之輒增劇,非此方謬,要知時代稟賦各殊耳。

 

陸麗京嘗言,陰虛人,誤服補中益氣,往往暴脫,司命者審諸。

今人吸煙者多,陰液既已耗傷,痰氣極易升逆。

 

按︰丹溪云︰素無痰者,服升柴不致滿悶。孫文垣云︰經謂升降浮沉必順之。

又曰︰天時不可伐,雖宜升提之病,而冬之閉藏,實為春令發生之本,天人一理。

若罔顧天時,而強用升提之法,是伐天和而泄元氣,根本既虧,來春何以發生?

此等至理,皆不可不知也。余謂東垣立方,命名本錯。

 

設當時立此培中舉陷之法,名曰補中升氣湯,則後人顧名思義,咸知其為升劑矣。

原以升���舉陷,乃既曰補中,複云益氣。後人遂以為參朮得升柴,如黃 得防風,而功愈大。

既能補脾胃之不足,又可益元氣之健行。

 

凡屬虛人,皆堪服餌,而忘其為治中虛兼外感之方,再經立齋之表章,每與腎氣丸相輔而行。

幸張會卿一靈未泯,雖好溫補,獨謂此方未可浪用,奈何以盧不遠之賢,亦袒新甫,甚矣﹗

積重之難返也。惟葉天士謂立齋用藥,每執死法,未免有不中肯綮者。汪按︰洄溪亦以立齋為庸醫之首。

 

生脈散

 

方見《濕熱病篇》第三十九條。

 

香薷飲

 

四味香薷飲、黃連香薷飲、五物香薷飲、十味香薷飲,並見《濕熱病篇》第四十條。

 

真人養臟湯

 

人參 白朮(炒焦,各錢半) 肉桂 訶子肉 木香 肉豆蔻 罌粟殼(各五分)

水煎,溫服。一方有白芍、甘草。甚者,加附子五分。

 

雄按︰此治久瀉而脾腎虛寒,臟氣不撮之方也。

汪按︰此方訶子肉 粟殼並用。較益黃散更澀。亦宜未服。不宜煎服。

又按。此方必純屬虛寒者方可用。若用以治暑熱之痢。則必噤口告危。殺人如草矣。

 

冷香飲子

附子(炮) 陳皮 草果(各一錢,炙) 甘草(一錢五分) 生薑(五片)

水一鐘,煎滾即濾,井水頓冷服。

 

雄按︰此方與大順散,皆治陰寒冷濕之氣,客於太少二陰而為霍亂吐下之方也。

多由畏熱而浴冷臥風,過啖冰瓜所致。乃暑月之中寒証,非病暑也。

若痢疾門中,可用此方之証,甚屬罕見。

苟諦審未確,切須慎之。萬一誤投,噬臍奚及。

 

洄溪云︰如有暑邪者,薑斷不可用。雖佐芩、連,不可救也。

況薑、附同用,而無監製之品可乎?

 

俞東扶云︰昔羅謙甫治商參政與完顏小將軍二案,俱用熱藥,俱不名曰暑病。

又吳球治遠行人一案,雖在暑月,直曰中寒。

蓋恐後世誤以熱藥治暑,特舉病因以稱之,可謂名正言順矣。

 

蓋寒暑者,天地一定之陰陽,不容混淆。

隆冬,既有熱病,盛夏,豈無寒病?

故辨証為醫家第一要務。辨証既明,自然不惑於悠悠之謬論,而無倒行逆施,遺人夭殃之慮矣。

 

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甘草 薄荷為細末。

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服,亦得。

雄按︰此即《活人》本方去人參、薑,加薄荷。

 

余師愚曰︰此足三陽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游風。

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

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

 

甘草,和裡。更以薄荷為君,取其清涼氣味皆薄,疏導經絡,表散能除高巔邪熱。

方名敗毒,良有以也。疫証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

 

雄按︰爪牙者,表邪之謂也。無表邪者,不可用也。

使邪不盤踞經絡,有斑即透,較升葛荊防,發表多多矣。

如口乾舌燥加黃芩。喉痛加山豆根、倍甘、桔。

 

雄按︰雖加苦寒之品,終嫌升散,必惡寒無汗者,始可用也。

古方引用生薑,生薑性太熱,與疫証不宜,以蔥白易之可也。

 

雄按︰喻氏論疫,推服此方為第一,極言其功效之神,後人從而和之。

然羌、獨、柴、芎,類屬溫升。

考《活人書》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

則所治者,原是風寒濕障雜感之傷寒瘟疫,並非兼治暑燥之病者。

 

余氏因熊氏先剪爪牙之說,遂謂溫熱之疫,初起亦當先服此方,雖每服二錢,尚是小劑,

但必外挾風寒濕之表邪者,始為合拍。否則熱得風而愈熾,能無亢逆之憂乎?

惟桔梗湯最為中 ,用者審之。

 

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真川連(大劑四錢至六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元參 連翹 甘草 丹皮 鮮竹葉

先煮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犀角磨汁和服。

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

 

凡一切火熱,表裡俱盛,狂躁、煩心、口乾、咽痛,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方。

蓋斑疹雖出於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

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於十二經,退其淫熱。

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於上焦。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

 

連翹、元參,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

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

此大寒解毒之劑,重用石膏,則甚者先平,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若疫証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

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即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

 

如斑一出,即加大青葉,並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

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加劇者,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乎?

 

雄按︰觀此說則初起不必用剪爪牙之法也。又秦皇士治斑,用升麻、黃連、生地、丹皮、甘草、木通,名升麻清胃湯。

輕清涼血,亦是透化斑疹之妙法。誤食葷腥者,加山楂、砂仁。

 

乾隆甲申,余客中州,先君偶染時疫,為群醫所誤,抱恨終天。

曷其有極。思於此証,必有以活人者,公之於世,亦以稍釋余懷。

因讀《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熱。味淡氣薄,能解肌熱。

體沉性降,能泄實熱。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熱疫,遇有其証,輒投之,無不得心應手。

 

三十年來,頗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筆難罄述。然一人之治人有限,因人以及人無窮。

因著為《疫疹一得》,公之於世,使天下有病斯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壽域,余心庶稍安焉﹗

桐城余霖漫識。

 

吳種芝曰︰甲寅夏,久無雨,暑氣盛行,人多疾病,病則必死。

醫家齊束手不治,師愚輒予以石膏黃連等劑,無不立效,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者,不可更仆數。

而余門下奎氏兄弟,一存一夭,尤屬明征。然存活日多而謗者日益眾,謂師愚非石膏不立劑,是誣人。

甚至以謗師愚之故,並謂石膏為斷不可用,豈不更誣藥哉﹗

 

誣人既已不可,誣藥而愚者信焉。妄者傳焉,雖遇熱証凶危,仍以柴葛當之。

不效則投以丹、芩。又不效則投以人參、桂、附。

 

雄按︰粗工伎倆,大率如此。至於一誤再誤,死而後已。醫者猶詡詡得意曰︰非我也。命也﹗

是以謗師愚之故,而累及無辜,置人之生死於弗顧也。豈不大可嘆哉﹗

 

莊製亭曰︰此方分兩太重,臨証時不妨量裁一二味,或減輕分兩,如石膏由三五錢以至二三兩皆可取效。

汪按︰石膏體重若止用三五錢似嫌太少。

雄按︰余君治祁某案後云︰此方醫家不敢用,病家不敢服,甚至藥肆不敢賣。

有此三不敢,疫証之死於誤者,不知凡幾。

 

紀文達公於癸丑年曾目擊師愚之法,活人無算,而謂其石膏有一劑,用至八兩,一人服至四斤,

因而疑為司天運氣所值,未可執為通例。

余氏書中,亦羅列運氣之說,然則甲子、甲申、戊子、丙午、癸丑、甲寅等年,歲運並不同,何以案中治法皆同乎?

此司天在泉之不可泥,但察其時之旱潦,見証之宜否為可憑也。

 

道光中歸安江筆花治一時疫發斑,用石膏至十四斤而斑始透,蓋深得師愚之法者。

而王予中太史《白田集》有《石膏辨》云︰目擊受石膏之害者甚多,深以繆仲淳、袁體庵為不可法,賢者,尚爾。

 

無怪乎庸耳俗目之謗師愚也。夫停食不消,因而致死者多矣。

豈可歸罪於五榖,以為神農後稷作俑,而令天下人辟榖耶?

況物性之中和,莫如榖矣。而霍亂痧脹,一口米湯下咽,即難救治。

 

蓋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黃可稱補劑;苟犯其忌,參、朮不異砒

故不可舍病之虛實寒熱而不論,徒執藥性之純駁,以分良毒也。

補偏救弊,隨時而中,貴於醫者之識病耳﹗

先議病,後議藥,中病即是良藥。

 

汪按︰凡藥能治病者。誤用即能殺人。參朮與硝黃無異也。

貴於中病而已。乃世人無病者偏好服藥。及有病又不議病而議藥。

醫者欲其道之行。藉以謀生相率阿世取容偶有特��之士力排眾論別出心裁。

如師愚者且群目為怪物矣。欲求醫學之昌明何可得乎。

此數語乃醫者之良箴。處方之軌范。吾願世之醫人。取而三複之。

 

然讀書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則粗庸偏謬,貽害無窮,非獨石膏為然矣。

 紳先生,博覽之餘,往往涉獵岐黃家言,或筆之於書,或參贊親友之病,世人因信其知儒,

遂並信其知醫,孰知紙上談兵,誤人不淺,呂晚村是其尤者也。

安得如徐洄溪者,一一而砭之哉﹗

 

汪按︰洄溪有涉獵醫書誤人論。言皆切中。可以垂戒。

而醫貫砭一書尤極有功於醫學。無如世之庸耳俗目。推尊晚村者終不肯信也。可嘆。

 

錫類散

 

象牙屑(焙) 珍珠(各三分) 飛青黛(六分) 梅花冰片(三厘) 壁錢(俗名喜兒窠,二十個,

用泥壁上者,木板上者勿用) 西牛黃 人指甲(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分別合配,各五厘)

研;極細粉,密裝瓷瓶內,勿使泄氣。專治爛喉時証,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爛。

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入患處瀕死可活。

 

雄按︰此方尤鶴年附載於《金匱翼》云︰張瑞符傳此救人而得子,故余名之曰“錫類散”。

功效甚著,不能殫述。

 

朱砂安神丸

 

透明朱砂(另研) 黃連(各五分) 生地(三錢) 當歸 甘草(各二錢)為細末,酒泡蒸餅丸,

如麻子大,即以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咽下。

葉仲堅曰︰經云︰神氣舍心,精神畢具。

 

又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為君主之官,主不明則精氣亂,神太勞則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發夢。

輕則驚悸怔忡,重則痴妄癲狂。

朱砂具光明之體,赤色通心,重能鎮怯,寒能勝熱,甘以生津,抑陰火之浮游,以養上焦之元氣,為安神之第一品。

苦熱,配黃連之苦寒瀉心熱也。更佐甘草之甘以瀉之。

心主血,用當歸之甘溫歸心血也,更佐地黃之寒以補之。

心血足則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熱解、則肺得其職而形自正也。

 

集靈膏

 

人參 枸杞子(各一斤)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各二十八兩) 淮牛膝(酒蒸,四兩)

甜水砂鍋熬膏,將成,加煉白蜜六兩,滾數沸收之,白湯或酒調服。

 

雄按︰先大父云︰此方始見於《廣筆記》,云出內府。

又載於《治法匯》而無牛膝,方後注︰血虛,加當歸四兩。脾弱,加白朮四兩或半斤。

且云治一切氣血兩虛,身弱咳嗽者,罔不獲效。

 

凡少年但覺氣弱倦怠,津液少,虛火上炎,急宜服之。

後惟魏玉橫善用此方,《續名醫類案》內極著其功效,實即人參固本加味也。

或又加仙靈脾。余謂峻滋肝腎之陰,無出此方之右者。

若兼帶下遺精者,宜去牛膝,加黃柏。大便易滑者,亦去牛膝,重加生薏仁。

《理虛元鑒》治勞嗽,用本方去人參、牛膝,加元參、甘桔。

 

麥冬湯

 

麥冬(一兩,炙) 甘草(二兩) 鮮竹葉(十五瓣) 北棗肉(兩枚)

為細末。每服五錢,粳米湯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能服者,綿漬點口中,如加人參更妙。

雄按︰此海藏方也。即《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竹葉。

 

治房勞複之氣欲絕者,服之大效。

然《外台》於此証,主一味竹皮湯,以竹皮堅韌,能固氣液之脫,而清虛火,方中似不可缺。

又枸杞子純甘多液,能補精神氣血之耗傷。凡氣喘吸促,根蒂欲漓者,可加入兩許,殊勝人參、熟地也。

即不因房勞而氣液兩虧,不能受重劑峻補者,余亦用此法接續其一線之生機,每多獲效。

推而廣之,可以養心營,可以潤肺燥,汪按︰嗽証肺雖虛而尚有邪者,麥冬究宜慎用。

可以緩肝急,可以補脾陰,其用多矣,宜易其名曰“小複脈湯”。

 

溫熱經緯  王士雄 

 

唐跋

海昌有隱君子焉,曰王先生,抱道在躬,以醫濟世,始寓於杭,時予甫髫年,即聞其活人無算,顧以童子無知,未敢輕謁。

既而先生回籍,複遨游杭禾諸處,所至人咸景仰,名震吳越間,予益以道阻且長,未克侍教為憾。

今年與秀水莊君眉仙共事申江,樂數晨夕,見其案頭有先生大著《溫熱經緯》,展讀未竟,會先生來訪,莊君遂得親承道范。

十餘年來,渴慕之忱於以稍慰,且知先生亦以避難僦居於滬,自此可常得追隨,洵不僅一時之欣幸也。

同治二年夏五月仁和後學唐文溶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