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金 劉完素

卷一 諸証門

諸証總綸

黃帝曰︰善言天者,必驗於人。善言古者,必合於今。善言人者,必厭於己。如道不惑,所謂明也。

余問夫子,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今驗于發蒙解惑,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對曰︰何道之間也﹗天覆地載,萬物番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君王宰職黎庶,盡欲全形。貴賤雖殊,寶命一矣,好生惡死者,是世人之常也。

若人有患,如救水火,莫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所以難矣。

 

諸証標目

煎厥之狀,陽氣煩勞,精絕,辟積於夏,致目盲不可視,耳閉不可聽。

薄厥之狀,陽氣大怒,形氣絕而血菀於上。

脹、飧泄,寒熱不散,升降上下。頹疝、心掣,寒多下墜,以為諸疝。

心熱內掣,陰陽之結,四肢浮腫,便血不已。

蠱 之病,腎氣不足,冤熱急,白液出,跳掣也。

膀胱不利,致三焦約而遺溺。腎精不足,強上冥視。

唾之若涕,惡風振寒,為之勞風。雖近衣絮。營虛衛實,名曰肉苛。

心移寒於肺,則肺消。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心移熱於肺,為膈消。

膽移熱於腦,為鼻淵。膀胱移熱於小腸,為口糜。大腸移熱於胃,為食。

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為衄。醉以入房,氣竭傷肝,大脫其血,月事衰少,名曰血枯。

蘊熱怫鬱,生於諸風。寒濕風之三氣雜合,而為諸痺。

宗 弛縱,發為白淫。熱聚胃口,而不散行,故胃脘為癰。

面色白黑,所謂。口苦積熱,名之膽癉。腎虛內奪,則為喑痱。

血氣竭少,令人解。腹滿不食,寒中腸泄,斯病 溏。

腰股痛發,腫不便,寒生濡泄。聊敘此証,不能備舉。

 

煎厥証(主熱。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煩勞,積於夏,令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

人參散 主之︰治煎厥氣逆,頭目昏憒,聽不聞,目不明,七氣善怒。

人參 遠志(去心) 赤茯苓(去皮) 防風(去苗。以上各二兩)芍藥 麥門冬(去心)陳皮(去白) 白朮(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再服。

 

薄厥証(主肝。出《素問‧生氣通天論》。)

陽氣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令人薄厥於胸中。

赤茯苓湯 主之︰治薄厥暴怒,怒則傷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鼽衄也。

赤茯苓(去皮) 人參 桔梗 陳皮(各一兩) 芍藥 麥門冬(去心) 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飧泄証(主冷。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濁交錯,食不化而清穀出矣。

白朮湯 主之︰治飧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

白朮 濃樸(生薑製) 當歸(去苗) 龍骨(各一兩) 艾葉(半兩,熟炒)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脹証(主心腹。出《素問‧陰陽應象論》)

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返,則氣結不散,而腹脹滿,常如飽。

吳茱萸湯 主之︰治 脹,陰盛生寒,腹滿 脹,且常常如飽,不欲飲食,進之無味。

吳茱萸(湯淘,炒) 濃樸(生薑製) 官桂(去皮) 乾薑(炮。各二兩)白朮 陳皮(去白) 蜀椒(出子。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溫服。

 

風消証(主心脾。出《素問‧陰陽別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不得隱曲,女人月水病血不流,脾病食不化,風勝真氣消。

黃耆羌活湯 主之︰治心脾受病,精血虛少,氣力衰乏,日溢消矣。

黃耆(一兩半,去蘆頭) 羌活 石斛 防風 枳殼(火炒,去穰) 人參 生地黃牡蠣(燒) 黑附子(炮)

 茯苓(去皮) 五味子 牛膝(酒浸。各一兩) 續斷(半兩) 地骨皮(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心掣証(主心。出《素問‧陰陽別論》)

一陽發病,少氣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泄,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調中湯 主之︰治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苦咳嗽,下苦泄利。

白朮 乾薑(炮) 當歸 人參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官桂(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去滓,稍熱,日二服,臨臥。

 

風厥証(主脾胃。出《素問‧陰陽別論》)

一陽一陰發病,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

蓋胃土肝木,為木克土,風勝濕,不製腎水,故令上逆。

遠志散 主之︰治風厥,多驚,背痛,善噫,善欠,意不樂,身背皆痛。

遠志(去心) 人參 細辛(去苗) 白茯苓(去皮) 黃耆(去蘆頭)官桂(各二兩半)菖蒲 熟乾地黃(焙) 白朮 防風(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結陽証(主四肢。出《素問‧陰陽別論》)

四肢腫,四肢熱盛則腫。 四肢者,謂諸陽之本,陽結者,故不行於陰脈陽脈,不行,故留結也。

犀角湯 主之︰治結陽,四肢腫滿,熱菀不散,或毒攻注,大便悶澀。

犀角(屑) 玄參 連翹 柴胡(去苗。各半兩) 升麻 木通(各三錢)沉香(銼)射干(去毛) 甘草

(炙。各一分) 芒硝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溫服。

 

厥疝証(主腹痛。出《素問‧五臟生成論》)

脈至大虛,積氣腹中,隱而難見,陰沉,使脾弱,寒於肢膜,氣厥逆也。

加減吳茱萸湯 主之︰治厥疝,腹中冷痛,積氣上逆,致陰冷於肢膜。

吳茱萸(二兩,湯洗,炒) 川烏頭(去皮,炮) 細辛(去苗。各三兩)良薑 當歸 乾薑(炮) 官桂(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結陰証(主便血。出《素問‧陰陽別論》)

 結陰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故不得通行,氣血無宗,滲入腸下,致使漸多。

地榆湯 主之︰治結陰,下血不止,漸漸極多,腹痛不已。

 地榆(四兩)甘草(三兩,半炙半生) 縮砂仁(七枚,每服可加為妙)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三盞,縮砂仁同煎至一半,去滓,溫服。

 

解証(主腎實。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冬脈太過,緩而澀,腎實,精不運。解者,緩,,疑,寒熱類也。

利腎湯 主之︰治解 ,春脈動,氣痛氣乏,不欲言,此為腎元有餘矣。

澤瀉 生地黃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半) 檳榔 麥門冬(去心)柴胡 枳殼(麩炒,去穰)牛膝(去苗,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胃疸証(主胃熱。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食已如飢,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終,心火上行,心憎煩,身黃,小便赤澀也。

加減茯苓湯 主之︰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面黃瘦,胸滿脅脹,小便赤。

 赤茯苓 陳皮(去白) 澤瀉 桑白皮(銼。各三兩) 赤芍藥 白朮(各四兩) 人參 官桂(各二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湯洗,生薑製,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如病甚者,加大黃、樸硝各二兩。

 

蠱病証(主脾風。出《素問‧玉機真藏論》)

脾風傳腎,一名疝氣,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蠱。

《左傳》雲︰惑以喪志,名為蠱,乃真精不守也。

大建中湯 主之︰治蠱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黃耆 遠志(去心) 當歸 澤瀉(各三兩) 芍藥 人參 龍骨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病証(主筋急。出《素問‧玉機真藏論》)

蠱腹痛,腎傳心,脈相引而急,精液少,脈不榮而引急。

加減建中湯 主之︰治 ,病相引而急,及五勞七傷,小便數,腹痛難立。

人參 甘草(炙) 官桂 白茯苓(去皮) 當歸 附子(炮) 濃樸(生薑製。各一兩)

龍骨 黃耆(銼) 麥門冬 白芍藥 生地黃(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餳少許,煎至一盞,溫服,去滓。

 

勞風証(主諸風。出《素問‧評熱論》)

發在肺下,病強上冥視,唾涕惡風,腎風,入肺中,振栗,故俯仰,成勞風。

芎枳丸 主之︰治勞風,強上冥視,肺熱上壅,唾稠,喉中不利,頭目昏眩。

川芎 枳殼(麩炒,去穰。各等分) 上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食後,日三服。

 

痺氣証

(主陽虛陰實。出《素問‧逆調論》)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痺氣者,氣血不行,如從水中出,不必寒傷而作也。

附子丸 主之︰治痺氣中寒,陽虛陰盛,一身如從水中出。

附子(炮) 川烏頭(炮。二味通銼碎,炒黃色入藥) 官桂 川椒菖蒲 甘草(各四兩)

骨碎補(炒) 天麻 白朮(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骨痺証(主腎虛。出《素問‧逆調論》)

身寒大,衣不能熱,腎脂枯涸不行,髓少弱,不凍栗,故攣急。

附子湯 主之︰治腎藏風寒濕骨痺,腰脊痛,不得俯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附子(炮) 獨活 防風(去苗) 川芎 丹參 萆 菖蒲 天麻官桂 當歸(各一兩) 黃 細辛(去苗)

山茱萸 白朮 甘菊花 牛膝(酒浸) 甘草(炙) 枳殼(麩炒,去穰。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肉苛証(主營虛衛實。出《素問‧逆調論》)

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營氣虛則不仁,其証重,為苛也以。

前胡散 主之︰治營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重,名曰肉苛,虛其氣。

前胡(去苗) 白芷(銼) 細辛(去苗) 官桂 白朮 川芎(各三兩)川椒(去目、閉口者,生用,二錢)

吳茱萸(湯洗,炒) 附子(炮) 當歸(去苗。各二兩)

上銼搗,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豬脂膏五斤,入藥微煎,候白芷黃紫色,滬出滓,成膏。

病在處,摩之病,以熱調此藥櫻桃大。瘕瘡痍皆治,並去諸風,瘡癢疼痛,傷折墜損,故摩內皆可用之。

 

肺消証(主心肺。出《素問‧氣厥論》)

心移寒於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死不可治,乃心肺為賊也。

黃耆湯 主之︰治肺消,飲少溲多,補肺平心。移寒在肺,痿劣。

黃耆(三兩) 五味子 人參 桑白皮(銼。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枸杞子 熟地黃(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湧水証(主水病。出《素問‧氣厥論》)

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 其証如溢囊裡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咳喘不定。

葶藶丸 主之︰治湧水,腹滿不堅,溢如囊裹漿,疾行則濯濯有聲。

葶藶(紙炒) 澤瀉 椒目 桑白皮(銼) 杏仁(去皮,麩炒)木豬苓(去黑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蔥白湯下,不計時候,以利為度。

 

膈消証(主肺。出《素問‧氣厥論》)

心移熱於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熱,久則引飲,為消渴耳。

麥門冬飲子 主之︰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久為消渴。

麥門冬(二兩,去心) 栝蔞實 知母 甘草(炙) 五味子 生地黃人參 葛根 茯神(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數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口糜証(主口。出《素問‧氣厥論》)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心肺壅熱,水穀不化,轉下小腸。

柴胡地骨皮湯 主之︰治口糜生瘡損爛,小腸有熱,脹滿不便,宜服之。

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後。

如有病患大段實者,加大黃、樸硝,可瀉熱甚。

 

瘕証(主女病。出《素問‧氣厥論》)

小腸移熱於大腸,名 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結而大腸澀。

檳榔丸 主之︰治大腸有移熱,津液壅滯,腹痛 澀,名曰 瘕証。檳榔 大黃(銼,炒) 枳殼(麩炒,去穰。

各二兩) 木香桃仁(去皮尖,炒) 大麻仁(另研。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溫酒下,不計時候。湯亦得。

 

食証(主胃病。出《素問‧氣厥論》)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或胃熱移於膽,能食善飲,火勝土也。

參苓丸 主之︰治食亦,胃中結熱,消穀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

人參 菖蒲 遠志 赤茯苓 地骨皮 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下,不計時候。

 

鼻淵証(主鼻。出《素問‧氣厥論》)

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濁涕不止,如湧泉,不滲而下。久不已,衄血為患。

防風湯 主之︰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川芎(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之,食後服,日三服。

 

衄証(主失血。出《素問‧氣厥論》)

膽受胃熱,循脈而上於腦,陽絡溢,血妄行,在鼻空蔑,目瞑者。

定命散 主之︰治膽受熱,血妄行,鼻中衄 ,並血汗不止。

朱砂 水銀 麝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如用藥,看老幼虛實加減。

 

鼓脹証(主胃病氣逆。出《素問‧腹中論》)

有病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腸不傳,逆滿。

雞矢醴散 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痞滿。古法用此,可擇焉。

大黃 桃仁 雞矢白(乾者。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血枯証(主婦人經病。出《素問‧腹中論》)

年少醉入房室,氣竭肝傷,故經衰少不來。肝傷則血涸,脾胃相傳,大脫其血,目眩心煩,故月事不來也。

烏賊骨丸 主之治血涸,胸脅支滿,妨飲食,變則聞腥臊之氣,唾血,出清液,前後泄血。蘆茹 烏賊魚骨(各一兩)

上為末,雀卵不拘數,和成劑,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鮑魚湯下,食後此,日三服,食壓之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