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關節扭傷

 

【解剖生理】

 

腕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和橈尺遠端關節。

①橈腕關節:由橈骨下端關節面及三角軟骨盤之遠側面與舟骨、月骨及三角骨,借關節囊和側副韌帶連結而成;

②腕骨間關節(又稱腕中橫關節):由近側腕骨與遠側腕骨借關節囊和韌帶相連組成關節(豆骨不參與該關節的構成);

③橈尺遠端關節:由橈骨下端內側的尺骨切跡與尺骨小關節面借關節囊和韌帶連結而組成關節。

 

腕部的肌肉與韌帶:腕部掌側有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指深屈肌的肌腱通過;

背側主要有橈側腕伸長、短肌和指總伸肌的肌腱通過;尺側有尺側腕屈肌、尺側腕伸肌的肌腱通過;

橈側有拇長展肌、拇短伸肌和橈側腕屈肌的肌腱通過。腕關節主要韌帶有:

 

①橈腕掌側韌帶:起橈骨下端前緣和莖突,向內下方止於舟骨、月骨、三角骨和頭狀骨的掌側面;

②橈腕背側韌帶:起橈骨下端後緣,向內下方止於舟骨、月骨、三角骨,並與腕骨間背側韌帶相移行;

③腕橈側副韌帶:起橈骨莖突尖部,止於舟骨、頭狀骨與大多角骨;

④腕尺側副韌帶:起於尺骨莖突,並與三角軟骨盤尖部癒合,向前處方止於豆骨與腕橫韌帶上緣內側,

向側後方止於三角軟骨的內側面與背面。

 

此外,還有出入腕部的神經、血管等組織。

可見腕部的結構複雜,加之腕關節可作掌屈、背伸、尺偏、橈偏和環轉活動。

由於腕關節運動的方向多、範圍大、活動頻繁,故易發生扭傷。

 

【病因病理】

 

多由於不慎跌扑,脘關節突然背伸手掌著地,或提物不慎,致使筋脈受損,氣血凝滯。

《諸病源候論》曰:「腕關節損傷,皆是卒然致損,故氣血隔絕,不能周榮……」。

 

腕關節過度背伸,則傷橈腕掌側韌帶;過度掌屈腕關節,則易損傷橈腕背側韌帶;

過度尺偏,則傷腕部橈側副韌帶;過度橈偏,則易傷腕部尺側副韌帶。

同時關節囊及經過腕部的肌腱亦受到牽扯而致損。

 

【臨床表現與診斷】

 

腕關節扭傷,多有明顯的外傷史。傷後出現腕部無力,腕關節活動不靈。輕傷,一般無明顯腫脹,疼痛不甚,

僅在大幅度活動腕關節時始有疼痛。嚴重扭傷,可間腕部腫脹、疼痛較重,不能活動腕關節或活動時疼痛加劇。

 

檢查時,將腕關節用力掌屈,背側出現疼痛,則說明腕背側韌帶與腕伸肌腱損傷;

反之,則為腕掌側韌帶或腕屈肌腱損傷。

如將腕關節用力向尺側偏斜,橈骨莖突部出現疼痛,則為橈側副韌帶損傷;

反之,則為尺側副韌帶損傷。

如腕部各個方向的活動均出現疼痛,而且活動明顯限制,則說明是韌帶、肌腱等的複合性損傷。

損傷局部有壓痛或觸及筋肉組織異常改變。

 

由於腕關節損傷比較複雜,臨證時須與橈骨、尺骨遠端骨折,腕骨脫位、骨折等疾病相鑒別。

故對於損傷嚴重的病例,可拍X線片,以資鑒別。

 

【治療】

 

1、原則 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2、施術部位 患側上肢,以腕部為主。

 

3、取穴 少海、通里、神門,尺澤、列缺、太淵,澤間(尺澤與曲噪之間)、內關、大陵、合谷、陽溪、

               手三里、曲池、陽池、外關、三陽絡,後溪、陽谷、小海。

 

4、施術手法 摩、揉、按、拿、撥、動。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十到十五分鐘;新傷腫痛明顯者,手法刺激宜輕;陳傷腫痛輕者,手法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為下三個步驟)

 

1)單掌摩揉腕臂法 病人取坐位。

術者立(或坐)於傷側前方,一手托握部健側,另手循經絡路線摩、揉損傷局部及前臂3分鐘左右(腕部以摩為主)。

 

2)按揉俞穴握腕法 病人取坐位。

術者用一手固定傷肢,另手拇指循經按揉相應的俞穴,以酸脹感為度;

繼之,用雙手多指握拿腕部1分鐘,以起鎮定止痛作用。

 

3)指撥大筋動腕法 病人仍取坐位。

術者用一手固定傷肢適宜部位,另手拇指或中指重撥腋部、肘部或臂部大筋數次,有麻脹感傳導至手部為佳;

一手握拿腕部,另手拇指輕柔的彈撥損傷之筋肉數十次。

繼之,用雙鑠握拿握指部,牽拉損傷之筋肉,並將腕關節掌屈、背伸、側偏及環轉活動數次。

雙手掌相對往返搓前臂至腕部數遍,捻揉、牽抖五指結束。

 

【注意事項】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手法治療期間,應適當減少腕部活動,可用「護腕」加以保護。

 

3、急性損傷施手法後,用繃帶軟固定三到五日。

 

4、慢性損傷可配合中藥熏洗及熱敷,加強腕關節的功能鍛煉。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又稱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狹窄性腱鞘炎。

 

【解剖生理】

 

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起於前臂骨間膜和橈骨干,通過橈骨莖突旁的淺溝,

拇短伸肌止於拇指近節指骨莖低部,拇長展肌止於第一掌骨基底部。

 

橈骨下端莖突部的腱溝內不平滑,溝的淺面有腕背側韌帶覆蓋,形成骨性纖維管。

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同一個腱鞘,長約78厘米。

腱鞘分內外兩層,內層與肌腱緊密粘附,外層通過滑液腔與內層分開,在兩端內外兩層相互移行,

構成封閉的腔隙,內外兩層之間有滑液,以防止或減少肌腱活動時的摩擦。

 

腱鞘有保護肌腱,免受骨骼和其它組織的摩擦及壓迫。

肌腱出骨性纖維管以後,有一百零五度的角度折向止點(此角度女性較大)。

在作拇指內收握拳尺偏時,此角度更為加大。

 

【病因病理】

 

經常作拇指內收和腕關節的尺偏動作,使拇伸短肌和拇長展肌肌腱與骨性纖維管的壁長期摩擦,

反覆的機械性刺激,可引起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其病理改變是腕背側韌帶失去光澤,組織充血,有細胞侵潤,

初期腱鞘水腫,以後逐漸增厚呈纖維變性,致腱鞘變狹窄。

 

早期肌腱發生水腫,以後因受擠壓而逐漸變息,但其上下兩端可增粗,甚至發生肌腱纖維的摩損或撕裂。

個別病例偶可發生橈骨莖突部骨膜炎,出現局部增生或硬結。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多發生於成年女性,起病緩慢,亦有因用力過度而突然病者。早期症状僅覺局部酸痛。

 

2、腕部橈側疼痛、無力,活動受限制,拇指內收、尺偏時疼痛加劇。

有時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散至前臂或上臂。嚴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現大魚際肌萎縮(由於廢用引起)。

 

3、檢查可見橈骨莖突部輕度腫脹、壓痛明顯,皮下可觸及與軟骨相似的豆狀(似黃豆或綠豆狀)硬結。

嚴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能觸及摩擦音,個別病例亦可出現彈響聲。

 

屈拇握拳尺偏試驗陽性。X線檢查一般正常。

 

【治療】

 

(一)按摩治療

 

1、原則 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疏通狹窄,恢復肌腱滑動功能。

 

2、施術部位 傷則橈骨莖突部周圍。

 

3、取穴 曲池、陽溪、合谷、偏歷、列缺、大魚際等。

 

4、施術手法 滾、揉、彈撥、理筋、撥伸。

 

5、時間及刺激量 每次治療十五到二十分鐘,每日一次。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1)推滾揉搓腕部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腕部墊枕,掌面朝下。術者立或坐於傷側,用一手握持傷肢腕部,

另手小魚際部推滾傷處及其上下;繼之,用拇指或大魚際部反覆揉搓橈骨莖突部,以熱感為度。

 

2)撥伸屈腕彈理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立於傷側,用一手與傷側手掌相合握住拇指,

另手拇指按壓於橈骨莖突部,餘四指固定腕部尺側,在雙手反向撥伸下,將腕部向尺側屈曲。同時拇指彈理該處肌腱、腱鞘數十次。

 

3)按摩經絡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用一手托握傷肢固定,另手拇指揉撥手陽明大腸經的肘下段數遍;

而後,壓缺盆,彈撥腋下大筋、上臂橈神經點,點按曲池、列缺,揉撥陽溪、合谷穴。

 

(二)其它療法

 

傷處可用中藥熏洗,或敷用消炎止痛膏,內服小活絡丹。

治療期間,腕關節盡量制動休息。亦可用醋酸強的松龍十二點五毫克加百分奴夫卡因2毫升,

作鞘管內注射,每周1次,3次為1個療程。對局部有硬結,非手術療法無效,

且症状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切開部分鞘管,療效甚好。

 

腕部腱鞘囊腫

 

腕部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的傷病,多發生於關節的肌腱滑動處。

臨床常見於舟、月骨關節的背面,位於拇長伸肌腱及指總伸肌腱之間;

其次是腕部掌面橈側,位於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古稱「腕筋瘤」。本症多見於青壯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多由於局部氣血凝聚而成,與外傷沉寂和慢性勞損有關。

也有認為是因局部膠樣變性所引起。

囊腫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蓋,

囊腔內充滿蛋清樣稠密或稀薄的膠凍狀粘液。

有時囊腔可與腱鞘或關節腔相通(有人認為囊腫的形成與關節或腱鞘內壓力增大有關),

也有的囊腔呈封閉狀態,囊腫根部與腱鞘或關節囊緊密粘連。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症的主要表現是局部有一個發展緩慢的半球形包塊凸起。

 

2.病人感覺囊腫局部輕度酸脹、疼痛,腕手部無力。

患部遠端出現軟弱無力感者,提示囊腫與腱鞘相連所致。

但亦有部分病例,無任何不適感,僅覺是一種累贅,不美觀。

但腕部活動過度(由於內壓加大),可出現酸脹無力感。

 

3.檢查囊腫觸之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早期質軟有輕度波動感;

後期因纖維化改變,而顯得小而堅硬,用力按壓時則有酸脹感,或向囊腫周圍放散性疼痛。

若囊腫生長於小魚際近端或腕管內,可壓迫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則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覺異常。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 溫經鎮痛,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

 

2.施術部位 囊腫局部及其周圍。

 

3.取穴 囊腫上部相應穴位及局部壓痛點。

 

4.施術手法 按、揉、擠、壓。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57分鐘,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對壓內外關穴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拇、中指重疊,相對擠壓內關、外關穴半分鐘。

 

2)屈腕按揉推擠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雙手托握腕部,將腕關節略向囊腫的對側屈曲,使囊壁緊張,

雙拇指在囊腫局部及其周圍按揉數分鐘,或以局部充血、麻木為度;

繼之,雙手拇指重疊撳定囊腫近端推擠,使囊壁破裂、腫物消散。本法適用於一般的囊腫。

 

3)針刺推擠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膚消毒後,用毫針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頂刺)後,

再用雙拇指強力推擠(方法同上法),然後加以按揉,囊腫即可消散,本法適用於質硬、較小而扁平的囊腫。 

以上手法使囊腫消散後,隨即加壓用繃帶包紮固定3日。

 

(二)手術治療

 

經數次手法治療無效,或經常複發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橈尺遠端關節分離伴韌帶損傷 

 

橈尺遠端關節有縱橫兩個腔隙。

其縱形腔隙由尺骨下端的環狀關節面與橈骨下端的尺骨切跡相對而成,關節囊較緊,關節腔狹窄,

其上有橈尺韌帶加固,為車軸關節;其橫形間隙位於三角軟骨與尺骨頭遠端之間

(三角軟骨位於橈骨遠端尺骨切跡與橈骨遠側關節面之間,附著於尺骨莖突基底與腕部尺側副韌帶相連,

橈尺遠端關節掌背關節囊、韌帶附著於此軟骨四)。

橈尺近端與遠端關節共同活動完成前臂迴旋功能(實際上尺骨固定不動,橈骨圍繞著尺骨活動)。

 

【病因病例】

 

腕關節過度背伸或強力內旋、外旋活動,可引起橈尺遠端關節的韌帶損傷,

前臂長期處於內旋或外旋為勞動,亦可造成前後韌帶鬆弛,引起橈尺遠端關節分離,甚者可伴有三角軟骨的破裂傷。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病史 急性損傷,多見於青年人;慢性損傷,常發生於成年女性。

 

2.症状 初期,腕關節輕度腫脹,酸軟無力,患手不能端舉重物,前臂旋轉活動時有彈響音。

病程久者,病人常自述腕背部骨縫發涼。

 

3.檢查 前臂旋轉活動或用手掌部向下按壓時腕部疼痛加重,並沿骨間膜向前臂方散。

前臂內旋活動時,尺骨小頭明顯向背側移位(凸起),外旋活動時則尺骨小頭向掌側凸起。

 

橈尺遠端關節間隙增寬、變平,尺骨小頭遠端壓痛,並有浮動感。X線可提示下尺橈關節較健側增寬。

 

【治療】

 

(一)手法治療(以右側橈尺遠端關節分離為例)

 

1)順旋托頂靠攏法 

 

病人取坐位,伸平傷肢,掌心向下。

術者立其對面,右手拇、食二指分別捏住橈骨遠端的背側和掌側,

余指扶持大魚際部,左手食指半屈曲,末節橈側頂住尺骨小頭掌面,拇指扶於尺骨小頭背側。

 

此時,令病人腕部放鬆,術者兩手腕部作順時針的迴旋活動,當傷腕轉向橈側時,

左食指向上托頂尺骨小頭,腕部迴旋到中立位時,雙手拇食指將橈尺遠端關節靠攏即可。

若一次未成功,可重複數次。從手法適用尺骨小頭向掌側移位凸起的病例。

 

2)逆旋按壓靠攏法 

 

預備動作同上,術者兩手腕部作逆時針方向的迴旋活動,在迴旋活動過程中,

拇指按壓尺骨小頭向下,並將橈尺遠端關節靠攏即可。本手法適用於尺骨小頭向背側移位凸起的病例。

 

若左側損傷,則迴旋方向相反,其手法操作相同。

 

(二)外固定

 

施手法後用布帶纏繞紮緊橈尺骨遠端固定1周,陳傷固定23周。固定期間禁止前臂旋轉活動。

 

(三)外敷中藥治療

 

處方 當歸十六克、川芎九克、土鱉9克、海桐皮十三克、萆懈十三克、黃蓍9克、松節7克。

 

用法 將上藥研細末,再用蜂蜜調成糊狀,敷���傷處,布帶包紮(禁用紗布繃帶)橈尺下端固定一周。

陳傷,包紮固定23周,3日換藥1次,每療程7次。

 

作用 此藥有補氣血,通利關節,修補韌帶的作用。

 

腕管症候群

 

腕管症候群,又稱腕部正中神經受擠壓症。

是由於腕管內正中神經受到擠壓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神經症狀,臨床並非少見。

但其診斷上易被疏忽,或被誤診為風濕病、末梢神經炎,而不能得到及時正確治療。

 

【病因病理】

 

腕管位於腕部掌面,由腕關節掌側橫韌帶(寬約152厘米,長約253厘米)

與背側的8塊腕骨組成的凹面一起構成骨性纖維管。

管內有正中神經和拇長屈肌腱及4個手指的指深、淺屈肌膝通過。

 

正常情況下,屈指肌腱在腕管內滑動不會影響正中神經,但局部骨折、脫位、韌帶增生肥厚,

腕管內肌腱及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性水腫、增生等,導致腕管相對狹窄,擠壓正中神經,

而引起手部疼痛、麻木和知覺異常等。撓神經和尺神經因在腕管之外,所以並無橈、尺神經受壓症状。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主要症状為傷肢掌面僥側正中神經支配區三個半手指感覺過敏、麻木、刺痛或燒灼樣疼痛。

一般在夜間、勞動後或溫度增高的症状加重,氣候寒冷時,傷側手指發、涼、發紺及活動不利。

夜間睡眠時,病人喜將患手伸出被子外,或不時甩動,以求舒適感。〕

 

2.檢查可見病久者可有大魚際肌肉萎縮,拇指不能完成對掌動作,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

叩擊腕管部或內關穴處的正中神經,可出現手部撓側掌面三個半手指放射性觸電樣刺痛感。

腕關節掌屈90度,半分鐘後可出現手部症状加重。指壓腕管或被動背伸腕關節,則出現手部正中神經支配區放射性疼痛。

 

X線檢查,部分病例可有陳舊性撓骨遠端骨折、月骨脫位或腕部���節炎改變。

肌電圖檢查,可提示大魚際肌出現神經變性反應。

 

【鑒別診斷】

 

如果符合正中神經的障礙,還要進一步查明神經受累的平面高度。 

若在腕管以上受累,則前臂的撓側腕屈肌和拇、食、中三指的指深屈肌和指淺屈肌應有不同程度的麻痹。

 

因拇,食、中三指屈曲的動作表現雖在腕管以下,但其動力的肌腹卻在腕管以上,

而腕管症候群正中神經受壓的部位在腕管,其前臂的正中神經並不受侵害,

所以,上述三個手指雖有感覺障礙而無運動障礙。

 

若為頸椎病的神經根受壓,其表現之麻木區不單在手指,往往前臂也同時有痛覺減退區,

腱反射也出現與某一神經根受壓相一致的變化,如頸56神經受壓,橈骨膜反射和肱二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此外,多發性神經炎的症状,常表現為雙側性,且不局限在正中神經,尺神經和饒神經均受累,呈手套狀之感覺麻木區。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溫經通絡,疏通狹窄,消炎止痛。

 

2.施術部位傷肢腕部上下,以掌面為主。

 

3.取穴內關、外關、配陽溪、曲池、合谷、極泉。

 

4.施術手法揉。壓、搓、動。

 

5.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1520分鐘,新傷隔日1次,陳傷每日1次。一般用中等刺激量,不宜過重、過猛。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步驟)

 

1)按摩俞穴痛點法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立或坐於傷側,

用指撥檄泉,點揉曲池、陽溪穴,捏拿合谷,對壓內關、外關穴,揉壓腕部痛點。

 

2)推揉前臂三陰法病人取仰臥位。術者坐於傷側,

 

用一手掌自腕部向上推、揉至肘窩部的前臂三陰經路線23分鐘。

 

3)揉搓腕橫韌帶法病人仰臥或坐位。

 

術者用拇指、手掌或魚際揉腕關節35分鐘(以腕部掌面為主);

繼之,一手托住腕關節背側面,另手大魚際橫搓腕橫韌帶部23分鐘。

 

4)動腕分掌牽指法病人仰臥或坐位。

 

術者雙手握拿傷肢的腕掌部,掌屈、背伸、尺偏、橈偏及旋轉活動腕關節數次;

繼而,向兩側分掌35次,並分別牽動手指各關節,操梳手指手背結束。

 

(二)其它療法

 

1.醋離子導入或熱敷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2.封閉療法醋酸氫化可的松125毫克加百分普魯卡因1毫升,作大陵穴封閉,每周1次,5次為1療程。

 

以上療法無效,或針刺手指痛覺消失,或痛劇者,可動員其手術減壓,切除腕橫韌帶。

 

手指屈肌腱鞘炎 

 

手指屈肌腱鞘炎,又名彈響指、扳機指,或稱拇長屈肌、指深、淺屈肌狹窄性腱鞘炎。多發生於中年女性。

 

【病因病理】

 

本病常發生於拇長屈肌肌腱或指屈肌肌腱的掌骨頭處。

掌骨頭的掌側面正是屈指肌腱骨性纖維管的近端開口部,整個肌腱的滑動部分在其周圍均有滑動的腱旁膜。

屈指肌腱通過狹窄的腕管,進入掌部尚無明顯的狹窄部,進入手指部分即在纖維管內滑動,尤其纖維管的開口部最為狹窄。

 

由於手指經常屈伸活動,屈拇和屈指肌腱與骨性纖維管反覆摩擦,或指深、淺屈肌腱本身的相互摩擦;

或手掌用力握持硬物,使骨性纖維管受到硬物與掌骨頭的擠壓,長期的機械刺激,使局部受到微細損傷,

骨性纖維管發生水腫、增厚,進而纖維軟骨性變或鈣化,使管腔變狹窄,影響屈指肌腱的活動。

屈指肌腱因受壓而變細,兩端膨大呈葫蘆狀。手指屈伸時,肌腱大部通過狹窄的鞘管發生困難。

肌腱亦失去原有的光澤,變為暗黃色。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多為逐漸形成,偶有因一次過度用力而發病者。

 

2.本病的早期症状是手指活動不利,掌指關節部的掌面酸痛不適,

尤以早晨起床或勞累後症状明顯,握硬物時疼痛加重。

勉強伸直手指時,在某一角度出現交鎖或彈響。患手喜熱怕冷,熱水浴後稍有舒適感。

 

3.檢查可在患指掌面的掌骨頭處觸及因腱鞘肥厚而出現的硬結,壓痛明顯。

用一手拇指放於患指掌指關節的掌面,余指置之背側,囑病人屈伸傷指,

可觸及肌腱的膨大部在皮下滑動或有彈動感(或聞及彈響聲)。

如管腔嚴重狹窄,則膨大部不能通過,也就觸及不到肌腱的滑動,但有壓痛,手指末節不能全屈與伸直。

 

【治療】

 

(一)手法治療(按以下三個步驟施術)

 

1)過伸傷指捻揉法 病人取坐位。

 

術者一手將傷指保持過伸位,另手食指放於掌指關節背側作支點,拇指置於掌指關節掌面做捻揉動作數分鐘,用力要由輕到重,使局部的堅硬壓痛點軟化。

 

2)撥伸傷指迴旋法 病人取坐位。

 

術者用一手固定傷指的掌骨遠端,另手捏住傷指末節,作對抗的撥伸動作,並按順時針方向迴旋搖動掌指關節5到十次,以增加掌指關節的活動幅度。

 

3)過度屈伸傷指法 病人取取坐位。

 

術者一手固定腕關節,用另手拇、食指捏住傷指末節緩慢的作極度北伸活動數次;而後,再將傷指逐漸地盡量掌屈活動數次。

 

以上三步手法做完後為一節,連做三節為一次治療,在每次手法後應取內關、大陵、合谷、後溪、神門等俞穴進行按壓、點揉結束。

 

以上手法每次十五分鐘左右,每日一次,二周為一療程。

 

(二)其它療法

 

同橈��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手術切開腱鞘纖維管的狹窄部,效果良好。

 

(附)腱鞘炎散

 

組成 黃柏三十克、白蘞三十克、山豆根二十克、白芨二十克、昆布四十克、海藻四十克、

穿山甲二十克、生南星二十克、生半夏二十克、三棱十五克、莪術十五克、紅花十五克、防己二十克。

 

用法 上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再用水、醋各半加熱後把藥調勻,外敷患部。

 

作用 消炎除濕,軟堅散結。主治腱鞘炎、腱鞘囊腫等。

 

指關節挫傷 

 

指關節挫傷,是手部常見的急性損傷之一。

除拇指只有一個指間關節外,其餘四個手指都有近側和遠側兩個指間關節。

每個指間關節均有近節指骨的頭部與遠節指骨的基底部相對應組成關節,

在關節囊的兩側有副韌帶緊張,指關節屈曲時,兩側副韌帶鬆弛。

指關節正常時,只能作屈伸運動,而無側方活動。

 

【病因病理】

 

手指受到驟然的側方打擊,或指關節因外力呈過度背伸、掌屈或扭轉,

均可導致指關節的側副韌帶、關節囊或關節軟骨的損傷。

 

損傷時,常有指間關節的暫時性半脫位或撕脫性肌腱的攣縮、變性,關節囊及韌帶增厚,

呈棱形腫大,關節發生永久性功能障礙,最後導致骨關節炎。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有明顯外傷史,傷後關節腫脹、疼痛、屈伸活動明顯受限。

側副韌帶斷裂者,有側方成角畸形,手指關節凸向傷側。

 

2.指關節傷側有壓痛,被動側向活動時疼痛增劇。側副韌帶斷裂者,指關節不穩,並有側方活動。

少數病例可伴有關節邊緣的撕脫骨折,骨折片可進入關節腔內。

 

3X線檢查可提示關節變化情況,有利於確定診斷。

 

【治療】

 

(一)手法治療

 

側副韌帶、關節囊損傷或伴有撕脫性骨折者,採用下列兩步手法處理。

 

1)撥伸旋轉屈伸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用一手拇、食指捏住傷指近節固定,

另手拇、食指捏住傷指末節用力向遠端撥伸牽引,並輕柔的旋轉、屈伸受傷關節,

使關節間隙增寬,把捲曲或回縮的關節囊及側副韌帶拉開、拉平。

 

2)推揉兩側理筋法 

 

緊接上法。在一手維持牽引的情況下,用另手拇指放於受傷關節兩側,

作由輕到重的推、揉理筋手法,使撕脫的骨折片複位,如受傷指關節已伸直,即為理筋手法成功。

 

(二)固定

 

外敷消瘀膏。側副韌帶斷裂者,可用膠布把傷指與鄰指一起固定,

若傷在拇指兩側、小指尺側或食指橈側者,應在傷側放一小夾板,再用膠布固定。

3周後開始功能鍛煉或手法按摩治療。

 

(附)消瘀膏

 

組成 大黃1份、梔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薑黃4份、黃柏4份、蜜糖適量。

 

製作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再用水、蜜各半調勻外敷傷處。

 

作用 祛瘀、消腫、止痛。用於損傷後瘀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