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後關節紊亂症

 

 

腰椎後關節紊亂症,又稱後關節損害,包括後關節錯位,後關節滑膜嵌頓及後關節炎。

常由於脊柱扭傷而發生急性腰椎後關節紊亂,引起腰部劇烈疼痛和功能障礙,

也可由於急性期治療不妥而形成慢性腰痛。為臨床多見的一種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

 

【病因病理

 

腰椎後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其外層是纖維層、內層是滑膜層。

關節面排列常為四十五度斜位或近矢狀位,腰51椎關節面的排列近冠狀位,是一種摩動關節。

 

後關節的主要作用是穩定脊柱和引導脊柱運動的方向,並阻止脊椎滑脫。

由於腰部負重和活動度大,故後關節的損傷機會較多,常發生於腰3以下的椎間關節。

 

如腰部慢性勞損或反覆扭傷,可致後關節發生損傷性炎症改變,產生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當腰部突然轉動時,易造成後關節的錯位或其間的滑膜嵌頓,而引起難於忍受的劇烈腰痛。

 

1、後關節滑膜嵌頓 

 

多發生於腰骶關節,與該處關節面排列有關。

腰骶關節面介乎於冠狀位和矢狀位之間的斜位,關節鬆弛,活動度大,可作屈伸、側彎和旋轉運動。

當腰部前屈旋轉動作時,可使關節間隙加大,滑膜突向關節腔。

在突然伸直時,滑膜被嵌夾於腰骶關節面之間。

關節囊有脊神經後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故一旦發生滑膜嵌頓,即可出現難以忍受的腰痛。

 

2、後關節錯位 

 

常在腰部負重或激烈運動時,不在意的扭轉、閃腰,使脊椎扭斜,腰肌緊張,關節囊、

韌帶受到牽拉,使後關節移位,引起劇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較滑膜嵌頓為輕。

 

3、後關節炎(又稱後關節勞損) 

 

多因前者處理不當,或因椎間盤變性,引起後關節負重量的增加。

當腰部後伸活動時,上下關節突間關節面發生衝撞而受阻、反覆撞擊、摩損,使關節面的軟骨破壞。

長期的不良刺激,造成關節面硬化,關節突變尖銳,關節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

習慣姿勢不良,可對後關節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久之,則出現慢性腰痛。

 

【臨床表現】

 

1、病史 本病常發生於青壯年體力勞動者,且多有腰部前屈旋轉或扭閃受傷史。

 

2.症状 腰部劇痛、刺痛或頑固性酸痛,疼痛局限於受累關節突以下,

可有向一側臀部、骶尾部的放散性疼痛。少數病例可向下肢膝平平面以上擴散,

但疼痛部位較深,且區域模糊。久病患者,長時期固定一個姿勢工作,腰部出現僵硬,疼痛加重。

症状之輕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時腰部劇痛、僵硬,輕微活動後疼痛減輕,過勞後又使疼痛增劇。

休息加重,活動減輕是本症之特徵。

 

3.檢查 直腿抬高受限,脊柱後伸活動障礙明顯。

指觸可發現單側腰肌呈索條狀緊張,患椎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壓痛,多不向下肢放射,

棘上韌帶鈍厚、壓痛、棘間隙無明顯改變。

 

滑膜嵌頓時,可產生固定性的腰椎後凸或平腰側傾位;俯臥時多採用腹部墊枕,拒絕別人搬動。

站立時須髖膝關節半屈位、雙手扶膝支撐腰部,因腰骶部筋肉明顯緊張,壓痛點不易查出。

 

【診斷要點】

 

1.有急性腰部扭閃外傷史,或慢性腰部勞損史。

 

2.主訴腰下部劇痛,或單(雙)側腰肌酸脹痛,可引起臀部、骶尾部或大腿上部牽扯樣疼痛。

 

3.腰椎後關節錯位或滑膜嵌頓時,腰部正常生理曲線異常,站、坐和過伸活動時疼痛加劇,

腰前屈時疼痛可稍減輕,腰部其它方向的活動受限制且痛劇。

 

4.腰部筋肉緊張、僵硬、急性者更著,痛點不易查出,肌痙攣緩解後,患椎棘突或關節突部壓痛。

 

5.臥床休息翻身時痛劇,輕微活動或改變體位後疼痛減輕,直腿抬高受阻,一般無神經刺激性體征。

 

6.錯位整復或嵌頓解除後,腰部疼痛可緩解。

 

【治療】

 

本症的治療,以手法糾正後關節的錯位為主,配合醋離子導入及功能鍛煉等。

 

急性者,應囑病人俯臥位,在傷病局部施術手掌撫摩、輕揉手法35分鐘,

而後用雙手拇指沿棘突兩側由上而下,再自下而上來回推按數遍,使緊張、痙攣之筋肉鬆軟後,選用下列手法操作。

 

1)腰椎旋轉複位法 見腰椎間盤突出症。

 

2)握腕拉臂推棘法 

 

病人坐於方凳或靠背椅上,(椅背在前)。術者坐於病人後方,先用一拇指撥理

、推壓脊柱兩側緊張之筋肉數分鐘,使其鬆軟。

然後術者用一手拇指項緊患椎偏歪之棘突,另手從傷側胸前握其健肢腕部(此時囑病人腰部放鬆),

兩手協同用力拉臂推棘,整復後關節錯位。最後,雙手拇指在棘突上及是兩側施理筋手法數遍即可。

 

3)腹部墊枕牽伸法 

 

病人俯臥,腹部墊枕。

助手雙手分別插於病人兩腋下,術者雙手分別握其兩踝部,與助手作對抗牽引持續1分鐘,

而後緩慢鬆開,反覆35次,使其後關節張開,被嵌頓的滑膜得以解除。

最後,雙手在損傷局部施撫摩、按揉手法數分鐘即可。

亦可在此體位施術「雙手托腹抖動法」,使被嵌夾的滑膜解脫。

 

4)推肩扳髖複位法 

 

病人健側臥位於床緣,臥側下肢伸直,傷側髖、膝關節屈曲,術者立於病人前方,一手固定肩部,

另上肢前臂固定大轉子後方或髖部,同時用力向相反方向推扳一次,使後關節複位(滑膜嵌頓者,此手法有一定痛苦)。

亦可施術「定點推扳複位法」。

 

【注意事項】

 

1.手法複位後,囑病人臥床休息3日,1周內勿做腰部前屈及旋轉活動。

 

2.術後,急性症状可即刻緩解,但可遺留一些殘餘的疼痛及腰部僵硬感(為後關節滑膜反應所致),

可在受傷關節局部加點按及揉搓手法,配合局部濕熱敷或醋離子導入,數日後症状即可消失。

 

3.加強背伸肌功能鍛煉,有助於鞏固療效和預防再法。

 

4.注意腰部保暖。

 

急性腰扭傷 

 

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承擔著人體百分以上的重力,並從事著複雜的運動。

其前方只有鬆軟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無骨性結構的保護。

故在負重或不協調的運動中,椎體間關節、後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韌帶及周圍的肌肉、筋膜等極易受到損傷。

急性期若未能給予有效治療,容易轉變為慢性,成為頑固的腰背痛。

 

【病因病理】

 

1.病因 

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不少人有過腰部扭閃的經歷。

導致腰部扭傷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彎腰提取重物或挑擔、舉重時,由於身體兩側用力不平衡,

致使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的單獨損傷,或兩重以上的組織同時扭傷。

正如《金匱翼》記載:「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

 

2)在外力作用下,脊柱的過屈或過伸動作均可引起腰扭傷。

或腰部直接受外力的推動,使腰部筋肉扭傷或撕裂,甚至造成撕脫性骨折。

 

3)站立姿勢不正確,突然扭轉腰部或呵欠、劇咳等,均可引起腰部扭傷或岔氣。

 

2.病理 

由於外力的作用,脊柱關節發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動範圍的一過性過度牽扯及扭轉後,

其小關節或周圍筋肉組織發生移位、扭轉或撕裂,致組織充血或腫脹,日久瘀坑機化形成粘連。

 

關節囊破裂時,伴有關節內出血、腫脹,機化後形成索狀結締阻織,造成關節內粘連。

偶有韌帶的過牽而把其附著的骨組織撕下,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引起腰背筋膜及神經組織損傷。

《金匱翼》記載「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

令人卒痛不能轉側。」說明了氣滯血瘀、筋位不合是急性腰扭傷的主要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腰背痛 

 

發病驟然,傷後即感腰部一側或兩側局限性疼痛。病人常能指出準確的疼痛部位(這一點在診斷上極為重要)。

有些病人在受傷時感到有清脆的響聲或韌帶撕裂樣感覺,隨後疼痛為持續性。

疼痛輕者可勉強行走,重者完全不能活動。在大聲說話、呵欠、咳嗽或大、小便用力時均感疼痛加重。

 

2.局部壓痛點 

 

在扭傷早期,受傷局部多有固定壓痛點,並與自述疼痛部位相一致。

為了確定痛點,用拇指在腰部反覆觸壓,可在下列部位找出最敏感的痛點。

如肌肉和筋膜損傷,壓痛點位於骶棘肌處、第3腰椎橫突部和髂骨嵴後部;

棘間韌帶損傷,壓痛點在脊柱中線棘突之間,屬深壓痛;

棘上韌帶損傷壓痛點在中線棘突上,屬淺壓痛;

椎間小關節損傷,壓痛點在椎旁深處;腰骶關節損傷,則在腰骶關節處壓痛。

 

3.腰背肌痙攣 

 

多數病例受傷側腰肌緊張或痙攣,病人站立或向前彎腰時更加明顯,並使疼痛增劇,長時間臥床休息,

緊張的肌肉可變鬆軟,但用手觸壓後又可緊張。

腰部一側受傷時,向對側彎曲肌肉痙攣明顯且劇痛。

 

4.脊柱側彎 

 

腰部肌肉、筋膜的扭傷、撕裂引起的疼痛,必然導致肌肉發生痙攣,不對稱的肌痙攣,

可引起脊柱向傷側的側彎改變。脊柱的側彎是為了照顧受傷組織,

使病變周圍組織免受擠壓所產生的一種保護性自動調節。疼痛與痙攣解除後,側攣的脊柱即可正直。

 

5.牽扯性下肢痛 

 

牽扯性下肢痛系腰肌或韌帶扭傷、撕裂後刺激了有關神經所致牽扯(涉)的部位,

多為臀部、大腿後部和大腿前內側等處。在咳嗽、大便用力與活動時牽扯痛加重。

 

(二)診斷要點

 

1.有明顯外傷史。應詳細詢問腰部受傷時的具體細節,對診斷有重要幫助。

 

2.腰部有明顯的疼痛部位及局限性壓痛點。注意壓痛的程度和部位的深、淺及範圍。

 

3.腰背痛伴有腰肌緊張與脊柱側彎,或牽扯性下肢疼痛。

 

4.韌帶損傷,在腰前屈時疼痛明顯或加重、伸腰時無顯著改變。

肌肉和筋膜損傷,轉動伸屈腰部時均可使疼痛加重。

在前屈姿勢下旋轉腰部,若活動受限或疼痛增劇,則系腰椎小關節的損傷。

 

5X線拍片檢查,多無明顯異常提示。除疑有骨折外,多數病例不必拍片。

 

【手法治療】

 

1.原則 舒筋跳絡、活血散瘀,解痙鎮痛。

 

2.施術部位 病變局部(腰部)及其壓痛點。

 

3.主要手法 推、揉、振、動。

 

4.取穴 扭傷、人中、腎俞、痛點、大腸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崑崙等穴。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十五到二十分鐘為宜,手法刺激宜輕,穴位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七個步驟)

 

1)按摩扭傷人中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用拇指點、揉、推、按對側扭傷穴(陽池與曲池穴連線上四分處)12分鐘;

拇指或中指端壓撥人中穴1分鐘左右。肌肉和筋膜損傷,應側重刺激扭傷穴,韌帶及小關節損傷,應側重刺激人中穴。

 

2)推揉分撥理筋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於側旁,用雙手掌或拇指由上而下(從內上向外下)做「八」字形分推數遍,

雙手掌自上而下揉脊柱兩側腰肌(以骶棘肌為主)35遍,拇指在最痛點處揉、撥(每個痛點2分鐘)並順其纖維方向推理筋肉數遍。

 

3)壓振腰部痛點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掌重疊放於痛點部位、隨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壓振57次(呼氣時壓振、吸氣時抬起)。

 

4)捏擠脊柱兩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多指或手掌由下腰部至中胸部捏、擠脊柱兩側背肌35遍。

 

5)按壓俞穴動腰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拇指分別按壓兩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同時囑病人主動活動腰部。

 

7)屈膝屈髖動腰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雙手拇指揉壓陽陵泉、足三里穴零點到1分鐘。而後做屈膝屈髖或迴旋活動腰部。

 

【注意事項】

 

1.若有後關節錯位,可在側臥位施「推肩扳髖複位法」,坐位施「握腕拉臂推棘法」。

急性腰扭傷亦可在俯臥位施「托腿按腰晃伸法」。

 

2.治療期間,病人應臥硬板床休息,限制腰部晃動35日。

 

慢性腰部勞損 

 

無典型外傷口的腰部慢性筋肉損傷,稱為腰部勞損。

如腰骶部的肌肉、筋膜、韌帶、小關節等組織的慢性損傷。

在慢性腰痛病例中,腰部勞損佔有相當比重。本病多發生於體力勞動者。

 

【病因病例】

 

祖國醫學認為「久勞」和「勞傷久不復原」是形成勞損的主要原因。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也。」

清代葉桂說:「勞傷久不復原為損。」所以,腰部困久勞致傷引起的疼痛稱勞損腰痛。

 

根據發病情況,腰部慢性勞損的病因病理可分為以下幾點:

 

1.腰部筋肉急性損傷後,未作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休息不充分,遷延日久所致。

 

2.由於多次扭傷腰部,損傷組織撕裂出血,瘀腫吸收不好,

久之產生纖維變性或瘢痕組織,使筋肉發生粘連,壓迫腰骶神經後支,是產生腰痛長期不愈的主要原因。

 

3.多數病例是由於工作繁重,或單一姿勢的長時間彎腰勞動、持續性負重,

使腰部組織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而容易發生疲勞,天長日久形成慢性勞損,局部組織水腫、缺血、纖維變性、增厚或攣縮等。

 

4.在劇烈活動或勞動後,不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

或立即吹風,冷水沖洗,風寒濕侵入機體,使經絡阻滯、氣血運動不暢。

由於驟然受涼或外邪所感,致肌肉緊張、小血管收縮、嚴重地影響腰部筋肉組織的營養與代謝。

長期營養障礙,使筋肉發生纖維變性,而導致慢性腰痛。

 

5.腰骶椎先天變異(畸形)及體弱或退變等,亦是形成慢性勞損的內在因素。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病史 

 

部分病例既往有明顯的腰部急性扭傷史,或經多次扭傷,

也有無明顯外傷史者,但與其工作性質和不正確的姿勢有關。

 

2.腰背痛 

 

單或���側腰部大面積隱痛,或酸痛不舒、腰部發緊、沉重、乏力,病人不能明確地指出疼痛部位。

疼痛在過量勞動後加重,休息減輕,病人可參加一般的體力勞動。

腰部運動一般明顯障礙,但活動時可能有牽掣感。在急性發作時,各種症状均明顯加重,並可伴有下肢的牽涉性疼痛。

 

3.壓痛點 

 

根據損傷的部位不同,可出現較廣泛的壓痛點,但不固定,經反覆觸壓,痛點可有變化。

本病壓痛點般位於腰骶關節,第3腰椎橫突尖部,髂嵴後四分處,腰345棘突間,

4到骶1棘突與橫突之間的椎板處,髂後上棘內側緣及外方二橫指等處。

 

4.腰肌痙攣或萎縮 

 

腰肌痙攣常發生於嚴重勞損的病例或急性發作時,並可出現脊柱側彎及疼痛的加重,

常見於一側骶棘肌或腰背筋膜的勞損,按之較硬,並有結索狀物觸及。

少數病例,腰部活動正常,無畸形和其它改變,僅為骶棘肌萎縮、無力、壓之敏感,

棘間隙可找到壓痛點,亦為腰部勞損所致,對此類病例應注意有否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兼受風濕者,患部喜熱怕冷,局部皮膚粗糙或僵硬,感覺較遲鈍。

 

(二)診斷要點

 

1.有長期腰痛史,反覆發作。

 

2.腰部酸痛不舒,在勞累後或陰雨天加重。

 

3.直腿抬高試驗多接近正長,腰部運動受限制不明顯。

 

4.壓痛點處用百分普魯卡因23毫升封閉,症状常可緩解或消失。

 

5X線檢查,僅提示腰骶椎先天變異或骨質增生,余無異常發現。

 

等於腰部勞損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症状、體征、排除其它器質性疾病。

如陳舊性脊椎骨折、腰椎結核、腎臟疾病、前列腺炎、婦科病等,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1.原則 溫經通絡、活血三瘀,剝粘連、舒筋止痛。

 

2.施術部位 以傷側腰骶部為主,下肢為輔。

 

3.主要手法 推、揉、滾、拿、撥。

 

4.取穴 命門、腎俞、環跳、委中陽陵泉,腰臀部痛點。

 

5.刺激量及時間 以中等刺激量為宜,,每次治療時間二十五分鐘為宜。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推揉滾擠腰部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於左側,雙手掌交叉分放於脊柱及其兩側,作上下縱行分推57遍。

繼之,用雙手大魚際或掌根部由下而上揉、掌根關節滾、兩掌根對擠兩側骶棘肌數遍(擠壓用力方向,應向脊柱中線)。

 

2)推按分撥痛點法 

 

接上法。用雙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撥骶棘肌數遍;而後,用拇指端重點推按撥結索之痛點,每點2分鐘左右。

 

3)捏拿脊柱兩側法 

 

結上法。用多指縱、橫捏拿脊柱及其兩側背伸肌數遍;(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均可)。

 

4)疊掌搖擺推按法 

 

接上法。以雙手掌重疊放於腰45椎(脊柱)背側,用力左右搖擺、並上下推按23分鐘。

 

5)脊柱背伸滾打 

 

接上法,囑病人將脊柱儘力背伸。術者用一手小魚際部滾打腰骶部及臀部兩側數分鐘,以舒松腰臀部筋肉。

 

6)按摩俞穴痛點法 

 

接上法。用雙手拇指輕力揉壓兩側腎俞,重揉壓腰臀部的痛點及大腸俞、

關元俞、秩邊、環跳、委中等穴(腎俞穴1分鐘,其餘各穴半分鐘即可)。

 

病人取仰臥位,可施「屈膝屈髖動腰法」和「直腿屈髖動腰法」,而後揉撥陽陵泉,壓放氣沖穴。

 

病人取坐位,施術「推搓腰背拿肩法」,術者立於側後方,一手扶肩,

另一手由上而下推撫背腰部數遍;繼之,一手掌緊貼腰部脊柱橫搓12分鐘;多指捏肩部結束。

 

【注意事項】

 

1.腰背肌功能鍛煉對勞損腰痛的恢復極為重要,是非急性綜合治療措施中很重要的一環。

常用練習方法有:「魚躍式及拱橋式」兩種。

 

2.局部熱療及痛點封閉。有助手鞏固和提高療效。

 

3.病人平時應睡板床,用寬皮帶束腰,注意腰部保暖,防寒。

 

4.如系腰背筋膜損傷,可於病人側臥位加施「按壓腰部痛點頓拉下肢法」數次,並施推、滾手法數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