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鍛煉概述

 

 

【功能鍛煉的分類】

 

1.局部鍛煉 指導病人主動進行傷肢的活動,使功能儘快的恢復,防止關節僵硬、筋肉萎縮。如肩關節受傷,練習聳肩、上肢前後與內外擺動等;下肢損傷,練習踝關節背伸、跖屈、浮四頭肌舒縮活動,髖關節與膝關節的屈伸等動作。

 

2.全身鍛煉 指導病人採取一定的方法進行全身鍛煉,可促使氣血運行,儘快地恢復整體臟腑功能。全身鍛煉不但可以預防、治療疾病,還能彌補藥物與按摩手法之所不及。

 

3.器械鍛煉 指導病人利用一定的器械進行鍛煉,以加強傷肢筋肉的力量。《醫說》中除介紹了用竹管練習膝關節的功能外,還介紹了腳踏轉軸鍛煉下肢關節的方法。一般常用足蹬功力車、手拉滑車、搓轉鋼球等,如肩關節的功能鍛煉可拉滑車等,手指關節鍛煉可搓轉合適的鋼球等。鍛煉的體位可分為臥位、坐位與立位。損傷早期或病人不能站立時,多採用臥位或坐位鍛煉;損傷後期多採用立位鍛煉,或練習步行等。傷科各個部位鍛煉方法,既有加強脊柱與四肢關節的活動功能,又有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增強體力的功效。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對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傷後瘀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引起疼痛和腫脹。局部與全身鍛煉能起到推動氣血流通,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2.濡養患肢關節筋絡 損傷後期與筋肉勞損,局部氣血不充,筋失所養,肢體酸痛麻木。鍛煉後氣血運行通暢,化瘀生新,舒筋活絡,筋絡得到濡養,關節靈活,屈伸自如。

 

3.促進骨折癒合 功能鍛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生新、改善氣血循行,有利於接骨。在夾板固定下鍛煉活動,不僅能保持良好的對位,而且對骨折的輕度殘餘移位還可以逐步矯正,使骨折癒合與功能恢復同時並進。

 

4.防治筋肉萎縮 骨折、關節脫位或嚴重的傷筋而致肢體廢用,久之必然導致不同程度的筋肉萎縮。積極的鍛煉可以減輕或防止筋肉萎縮。

 

5.避免關節粘連和骨折疏鬆 關節粘連和骨質疏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還是傷肢被長期固定和缺乏活動。通過功能鍛煉,可使氣血通暢,增進局部營養,避免關節粘連和骨質疏鬆的發生。

 

6.扶正祛邪利於康復 損傷可致全身氣血虛損、臟腑不和,並能由此而致風寒濕外邪乘虛侵襲。通過鍛煉能調節整個機體,促使氣血充盈,肝血腎精旺盛,筋骨勁強,扶正祛邪,有利於損傷的康復。

 

【注意事項】

 

1.辨明傷情,估計預後。在醫護人員指導下貫徹各個不同時期的鍛煉計劃,尤其對嚴重損傷的病人,應分期、分部位進行練習,不能死搬硬套。

 

2.將鍛煉的目的、意義與必要性向病人解釋清楚,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加其鍛煉的信心和耐心。

 

1)鍛煉上肢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手的功能。上肢各個部位的損傷,均應注意手部各指間關節、掌指關節的早期功能鍛煉,特別要保持各關節的靈活性,對手部損傷更應如此。

 

2)鍛煉下肢的目的是恢復負重和行走功能,要注意保持各關節的穩定性。在各組肌肉中,尤其需要有強而有力的臀大肌、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才能保持正常的行走。

 

���3)正確選擇鍛煉方法,以主動練習為主,嚴格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次鍛煉的次數由少到多,幅度由小到大,時間由短到長,以鍛煉時不加重疼痛,或稍有輕微反應而尚能忍受為標準。一般每日到3次,後期可適當增加。具體的鍛煉時間應持續多久,運動量應增加多少以及運動方式的變換,都應根據筋骨病損後的修復、治療效果的變化,病人自我感覺而不斷調整,不能作硬性規定。在鍛煉過程中,肢體會有輕度疼痛反應,一般會逐漸減輕且活動功能逐漸好轉,但若骨折局部疼痛增加時則應檢查鍛煉方法是否正確。對下肢骨折,從開始的扶拐步行鍛煉到負重步行鍛煉,需有一個過渡時期。若出現傷肢腫脹,可抬高傷肢休息,待腫脹消退後繼續練習負重行走,如此循環反覆數十次既能適應。

 

4.防止因鍛煉而加重損傷。鍛煉時應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局部與整體鍛煉相結合,必要時應用器械鍛煉配合。骨折、脫位或傷筋早期,應避免重複其損傷動作的鍛煉,防止再度損傷和影響損傷的癒合。如前臂骨折,應禁止過早的前臂旋轉活動;肩關節前脫位,禁止過早的上臂外展外旋活動;踝關節外側急性扭傷,禁止過早的足內翻活動等。

 

5.鍛煉過程中要適應四時氣候,注意保暖,特別應注意避風寒,以防止引起外感。陳傷或損傷後遺症,可在鍛煉前配合中藥洗敷,鍛煉後作自我按摩等。

 

常用功能鍛煉方法

 

 

(一)頸項功(每個動作重複十二到三十六次)

 

1.與項爭力

 

預備姿勢:雙足分開,與肩等寬(可取坐位),兩手叉腰,頭頸正直,目平視。

 

動作:1抬頭望天;2還原;3低頭看地;4還原。上身腰部不動,抬頭時吸氣,低頭時呼氣,呼吸自然,並逐漸加深。

 

作用:活動頸部小關節,增加頸部肌力,輔助治療頸部扭挫傷、落枕和頸椎病引起的頭頸項背筋肉酸痛。如能配合熱敷則效果更好。

 

2.向後觀瞧

 

預備姿勢:雙足分開,與肩的寬(可取坐位),兩手叉腰,頭頸正直,目平視。

 

動作:1頭頸向右後轉,目視右後方;2還原;3頭頸向左後轉,目視左後方;4還原。

 

作用:同「與項爭力」

 

3.頸項側彎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1頭頸向左側彎;2還原;3頭頸向右側彎;4還原。

 

作用:同「與項爭力」

 

4.前伸探海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1頭頸前伸並側轉向右前下方,目視前下方似向海底窺探一樣;2還原;3頭頸前伸並側轉向左前下方,目視前下方;4還原。轉動時吸氣,還原時呼氣。

 

作用:同「與項爭力」。

 

5.回頭望月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1頭頸向右後上方儘力扭轉,目視右後上方,似向天空看望月亮一樣;2還原;3頭頸轉向左後上方,目視左後上方;4還原。轉動時吸氣,還原時呼氣。頭頸轉動時不必向前伸出。

 

作用:同「與項爭力」。

 

6.頸部環轉

 

預備姿勢:同「與項爭力」。

 

動作:頭頸向左右各環轉一圈。

 

作用:同「與項爭力」。

 

(二)肩臂功(每個動作重複十二到三十六次)

 

1.幼鳥受食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

 

動作:1屈肘上提,兩掌與前臂相平,提至胸前與肩平,掌心向下;2.兩掌用力下按至兩臂伸直為度。上提時肩部用力,下按時手掌用力,肩部盡量放鬆,動作宜緩,呼吸均勻自然。

 

作用:增強肩關節的活動能力。對肩部外傷及肩關節周圍炎引起的粘連、疼痛有防治作用。

 

2.左右開弓

 

預備姿勢: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掌橫放目前,掌心向外,手指稍屈,肘斜向前。

 

動作:1.兩掌同時向左右分開,手逐漸握成虛拳,兩前臂逐漸與地面垂直,挺起胸部;2.兩上肢仍屈肘,兩拳放開,掌心向外,恢復預備姿勢。拉開時兩臂平行伸開,不宜下垂,肩部稍用力,動作應緩慢,逐漸向後拉,將胸部挺起。

 

作用:增進肩部肌肉力量,恢復肩關節外旋活動的正常功能。

 

3.大鵬壓嗉

 

預備姿勢: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肘屈曲,兩手相疊,掌心向里放在胸部。

 

動作:①由左向右輕按胸部及上腹部、小腹部,上下左右迴旋;②兩手由右向左輕按胸部及上腹部、小腹部,上下左右迴旋。眼稍上看,每呼氣或吸氣1次,兩手輕輕按轉迴旋1周;③預備姿勢同左右開弓,兩手握拳不按胸,肩關節由前向後搖轉1周。亦稱為小搖肩。

 

作用:同「左右開弓」。

 

4.雙手托天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放在腹前,手指交叉,掌心向上。

 

動作:①反掌上舉,掌心向上,同時抬頭目視手指;②還原。初起可由健肢用力幫助患臂向上舉起,高度逐漸增加,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作用:對恢復兩臂及肩關節的功能,輔助治療某些肩部陳傷引起的酸痛有效。

 

5.蠍子爬牆

 

預備姿勢:面對(或側身)牆壁站立,傷側肘關節微屈,五指分開扶在牆上。

 

動作:傷側手部用力緩緩向上爬,使上肢盡量抬舉或外展,然後再緩緩爬回原處。。

 

作用:對肩部處傷或肩關節周圍炎所致肩關節前屈、外展和高舉功能障礙者有效、

 

6.手拉滑車

 

預備姿勢:坐或站立於滑車下,雙手握繩之兩端。

 

動作:以健肢用力牽拉帶動傷肢,來回拉動,幅度可逐漸增大。

 

作用:同「蠍子爬牆」。

 

7.雙手舉鼎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握空拳,屈肘上舉同肩平高。

 

動作:①兩拳鬆開,掌心向上,兩手如托重物,兩臂向上用力直舉,雙目隨兩���上舉而向上視,兩掌舉過頭頂,②兩手逐漸下降,恢復預備姿勢。上舉時吸氣,下降時呼氣並將兩手逐漸握成虛拳。

 

作用:恢復上肢上舉的肌力。對頸肩部筋肉勞損、肩關節周圍炎、岡上肌腱炎或因上臂外傷而引起的上舉功能障礙,通過鍛煉有助於恢復上舉功能。對嚴重的肩關節周圍炎,可先練習「雙手托天」勢。

 

8.彎肱拔刀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兩臂下垂。

 

動作:①右肘屈曲,前臂提起,掌心向前,提過頭頂,然後向右下落,握住頸項。左肘同時屈曲,掌心問後,由背後上提,手背貼於腰後;②右掌經頭頂由前下垂還原,左掌也收回還原;③左肘屈曲,前臂提起,掌心向前舉過頭頂,再向後落,握住頸部。右肘同時屈曲,掌心向後,由背後上提,手背貼於腰後:④還原。右臂上舉時,頭向左轉,左臂上舉時,頭向右轉。作用:恢復肩臂肌力,對肩背部筋肉勞損、瘀血粘連引起的肩關節內旋、外旋功能障礙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9.輪轉轆轤

 

預備姿勢:左手叉腰,右手下垂。

 

動作:①右臂自下向前,向上,再向後搖轉一圈;②左臂自下向後,向上,再向前搖轉一圈。可反覆進行,用力要輕柔,臂部應放鬆。本法可結合前後擺動或彎腰劃圈鍛煉。

 

作用:可防治外傷後肩關節強直及肩關節周圍炎引起的關節粘連。

 

10.體後拉手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雙手在身體背後,用健手握住患肢手部。

 

動作:用健手牽拉患手以拉動患側肩關節,一拉一推,反覆進行。

 

作用:恢復肩關節的內旋功能。

 

11.屈肘挎籃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兩手下垂。

 

動作:①右手握拳,前臂向上,緩緩屈肘;②漸漸伸直還原:③左手握拳,漸漸屈肘;④緩緩伸直還原。

 

作用:增強上臂肌力,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

 

12.屈肘拗腕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左手叉腰,右上肢屈肘上舉。

 

動作:①右手握拳做前臂旋前動作;②隨後漸漸旋後,上臂盡量不動;③還原;④改右手叉腰;左手作同樣動作。 /

 

作用:同上勢緊密配合,可增強上臂及前臂肌力,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及前臂旋磚功能。

 

(三)腕部功(每個動作重複1236次)

 

預備姿勢:立位與坐位均可,兩手臂向前平舉。

 

1.抓空增力

 

動作:將手指盡量伸展張開,然後用力屈曲握拳,左右手交替進行。

 

作用:能促進前臂與手腕部的血液循環,消除前臂遠端的腫脹,並有助於恢復掌指關節的功能和解除掌指關節風濕麻木。

 

2.擰拳反掌

 

動作:兩臂向前平舉時,掌心朝上,逐漸向前內側旋轉,使掌心向下,握拳過程要有「擰」勁,如同擰毛巾一樣(故稱擰拳),還原變掌,反覆進行。

 

作用:能幫助恢復前臂的旋轉功能。

 

3.上翹下鉤

 

動作:將兩手掌翹起成立掌的姿勢,隨後逐漸下垂成鉤手,動作要緩慢而有力。

 

作用:能幫助恢復腕關節背伸、掌屈的功能。

 

(四)腰背功(每個動作重複1236次)

 

1.按摩腰眼

 

預備姿勢:坐位或立位均可,兩手掌對搓發熱以後,緊按腰部。

 

動作:雙手掌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後再向上退到背部。

 

作用:可放鬆腰部筋肉,久練可防治各種腰痛。

 

2.風擺荷葉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梢寬,雙手叉腰,拇指在前。

 

動作:①腰部自左向前、右、後作迴旋動作;②再改為膘部自右向前、左、後迴旋活動。兩腿始終伸直,膝部勿屈,上肢伸直,兩手輕托護腰部,迴旋幅度可逐漸增大。

 

作用:疏通氣血,能輔助治療腰部扭傷、勞損腰痛。

 

3.轉腰推碑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稍寬,兩臂下垂。

 

動作:①向左轉體,右手成立掌向正前方推出,手臂仲直與肩平,左手握拳抽至腰部時,目視左右方;②向右轉體,左手變立掌向正前方推出,右掌變拳抽回至腰部時,目視右後方。推掌的動作要緩慢,手腕稍用力,臂部不要僵硬,轉體時頭頸與腰部同時動,兩腿不動,推掌與握拳抽回腰部的兩臂速度應該一致。

 

作用:以鍛煉頸椎、腰椎的旋轉活動為主。能防治頸椎病、肥大性脊椎炎、勞損等頸、腰部酸痛。

 

4.掌插華山

 

預備姿勢:同「轉腰推碑」。

 

動作:①右手伸向前方,右掌向右樓回腰際時,左掌向正右方伸出(如用力插物狀),身體向右轉,成右弓步;②左掌向左方平行摟回腰際時,右掌向正左方伸出,身體向左轉,成左弓步。目視插出之手掌,手向外插出的動作可稍快。

 

作用:配合「轉腰推婢」,可防治四肢筋絡攣縮麻木,輔助治療肩部、腰腿部損傷引起的度痛。

 

5.雙手攀足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兩手置於腹前,掌心向下。

 

動作:①腰向前彎,手掌下按著地;②還原。兩腿要伸直,膝關節勿屈曲。

 

作用:增強腰腹部肌肉力量,能防治腰部酸痛及腰部前屈功能有障礙者。

 

6.白馬分鬃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站立,兩臂下垂,兩手交叉,如左腰與左肩有病,左手交叉在前;右側傷痛,右手交叉在前。

 

動作:①身體向前俯,目視雙手,兩手交叉舉至頭頂上端,身體挺直;②兩臂上舉後向兩側分開,恢復預備姿勢。上舉時如向上攀物狀,盡量使筋骨伸展,向兩側分開時掌心向下成弧線。

 

作用:本勢是肩關節的環轉與膘脊柱的屈伸運動,不僅肩部所有筋肉交替舒縮,而且腹背肌肉也得到鍛煉。可消除肩關節活動障礙,防治腰背酸痛,肩背筋絡攣縮麻木等,是全身鍛煉的方法之一。

 

7.鳳凰順翅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稍寬,兩手下垂。

 

動作:①上身下俯,兩膝稍屈,右手向右上方潦起,頭也隨轉向右上,目視右手,左手虛按右膝;②上身仍下俯,兩膝仍稍屈,左手向左上方撩起,頭也隨轉向左上,目視左手,右手下放虛按左膝。頭部向左或右轉時吸氣,轉回正面時呼氣;轉動時用力要輕。手臂撩起時動作要慢,手按膝不要用力。

 

作用:增強腰背部肌力,能治療腰部酸痛,且具有固腎以及舒展全身筋脈等作用。

 

8.飛燕點水

 

預備姿勢:病人俯臥.頭轉向一側。

 

動作:①兩腿交替向後作過伸動作:②兩腿同時作過伸動作;⑤兩腿不動,上身軀體向後背伸;④上身與兩腿同時背伸;⑤還原。

 

作用:本勢是臥位腰背功能鍛煉的最基本動作。對胸腰椎骨折、腰椎間盤損傷、腰部勞損引起的腰痛有防治作用,最好在早期就開始鍛煉。

 

9.仰臥架橋

 

預備姿勢:病人仰臥,以兩手叉膘作支撐點,兩腿屈膝成90度,足掌放於床上。

 

動作:挺起軀幹時,以頭後枕部及兩肘支持上半身,兩足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橋形。當挺起軀幹架橋時,膝部稍向兩側分開。速度宜緩慢。

 

作用:能加強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力量,防治損傷、勞損所致的腰背痛。

 

(五)腿功(又稱下肢功,每個動作重複1236次)

 

1.羅漢伏虎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梢寬,兩手叉腰,四指在前。

 

動作:①右腿屈膝,左腿伸直然後下蹲;②還原;③左腿屈膝,右腿伸直然後下蹲:④還原。練功時上身宜伸直,雙目平視前方,初練時.不必過分下蹲。

 

作用:增強腰臀部及下肢肌力,輔助治療髖關節的酸痛及股內收肌的麻木和萎縮。

 

2.白鶴轉膝

 

預備姿勢:兩足正立,足跟併攏,兩膝並緊,身體前俯,雙膝微屈,兩手輕按於膝上,目視前下方。

 

動作:①兩膝自左向後、右、前作迴旋動作;②自右向後、左、前迴旋。每呼吸1次,膝部迴旋1周。

 

作用:一般膝關節損傷解除固定後,即可進行鍛煉。能促進恢復膝關節功能和治療膝部酸痛、行走乏力等

 

3.行者下坐

 

預備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抱肘。

 

動作:①足尖著地,足跟輕提,隨後下蹲,儘可能臀部接觸足跟,兩手對掌伸開兩臂伸直平舉;②起立恢復預備姿勢。下蹲程度根據病人的可能.不應勉強,必要時可扶住桌椅進行。

 

作用:增強大腿伸肌和臀部筋肉的力量。治療腰、髖、腿、膝疼痛、酸軟無力及恢復髖、膝、踝的伸屈功能。

 

4.四面擺蓮

 

預備姿勢:兩足正立,兩手叉腰,拇指在後。亦可採用臥位練習。

 

動作:①右小腿向後提起,大腿保持原位,然後右腳問前踢出,足部盡量跖屈;②右足還原再後踢,以足跟觸及臀部為度;③右下肢抬起屈膝,右足向里橫踢,似踢毽子一樣;④右下肢抬起屈膝,右足向外橫踢。練完後換左下肢作相同動作。

 

作用:增強下肢肌力,常練本勢可健腿力,強腰膝,防治下肢關節和筋肉攣縮麻木,筋肉酸痛等。

 

5.虛實換步

 

預備姿勢:立正,兩手叉腰。

 

動作:①右足前進一.步,左足足跟提起、足尖點地;②右足後退一步,左足足跟著地,足尖翹起。然後左換右,各勢相同。

 

作用:鍛煉踝關節伸屈及小腿肌力,以恢復行走功能。

 

6.仰臥舉腿

 

預備姿勢:仰臥位,腿伸直,兩手自然放置體側。

 

動作:作直腿抬舉動作,幅度可逐漸增大。後期可在小腿遠端綁砂袋增加重量練習。

 

作用:增加屈髖伸膝肌群的力量,防治股四頭肌萎縮。

 

7.蹬空增力

 

預備姿勢:同「仰臥舉腿」。

 

動作:①屈髖屈膝的同時踝關節極度背伸;②向斜上方進行瞪踏,並使足儘力跖屈。

 

作用:使腿部的血液循環暢通,防止下肢筋肉萎縮,消除踝關節因損傷所致的腫脹,改善髖、膝、踝關節伸屈功能。

 

8.側臥外擺

 

預備姿勢:側臥位,下肢伸直。

 

動作:①做下肢外展動作;②還原。

 

作用:增強大腿外展肌力量,防止外展肌的萎縮。練習時可與上兩勢配合進行。

 

9.搓滾舒筋

 

預備姿勢:坐於椅凳上,患足踏在竹管或圓棒上。

 

動作:做前後滾動竹管的動作,使踝關節及膝關節作伸屈運動。

 

作用:恢復踝、膝關節的伸屈功能。

 

10.蹬車活動

 

預備姿勢:坐在一個特製的固定練功車上。

 

動作:作蹬車活動,模擬踏自行車。應根據具體情況定量定時。

 

作用:增加下肢筋肉的力量,使下肢關節得到鍛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