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

 

第二節  回陽救逆

 

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甘草二兩(6g),炙  乾薑一兩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

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

    [方解]本方證乃因心腎陽衰,陰寒內盛所致。

陽氣不能溫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惡寒蜷臥;不能鼓動血行,故脈微細。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今心陽衰微,神失所養,則神衰欲寐;腎陽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調,則腹痛吐利。

此陽衰寒盛之證,非純陽大辛大熱之品,不足以破陰寒,回陽氣,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熱之生附子為君,入心、脾、腎經,溫壯元陽,破散陰寒,回陽救逆。

生用則能迅達內外以溫陽逐寒。臣以辛熱之乾薑,入心、脾、肺經,溫中散寒,助陽通脈。

 

附子與乾薑同用,一溫先天以生後天,一溫後天以養先天,相須為用,相得益彰,

溫裡回陽之力大增,是回陽救逆的常用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則益氣補中,使全方溫補結合,以治虛寒之本;

二則甘緩薑、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陰回陽而無暴散之虞;

三則調和藥性,並使藥力作用持久,是為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綜觀本方,藥簡力專,大辛大熱,使陽複厥回,故名“四逆湯”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回陽救逆的基礎方。

臨床應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脈微細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腸炎吐瀉過多、

或某些急證大汗而見休克屬陽衰陰盛者。

    3.使用注意  若服藥後出現嘔吐拒藥者,可將藥液置涼後服用。

本方純用辛熱之品,中病手足溫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熱假寒者忌用。

 

第三節  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

 

    [組成]當歸三兩(12g)    桂枝三兩(9g),去皮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   

甘草二兩 (6g),炙  通草二兩(6g)    大棗二十五枚(8),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月艮)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

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方解]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

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

 

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

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

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

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

 

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

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

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

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

 

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裡,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

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

 

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

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

 

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

因其寒邪在經不在髒,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並兼見肢體疼痛等症。

 

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

“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

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

若加吳茱萸、生薑,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

 

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

可酌加烏藥、茴香、良薑、香附等理氣止痛;

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陽和湯

《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一兩(30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    白芥子二錢(6g),炒研 

肉桂一錢(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錢(3g)    炮薑炭五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

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方解]陰疽一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於肌肉、筋骨、血脈而成。

陰寒為病,故局部腫勢彌漫、皮色不變;酸痛無熱,並可伴有全身虛寒症狀;

舌淡苔白,脈沉細亦為虛寒之象。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方中重用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

二藥合用,溫陽補血,共為君藥。肉桂、姜炭藥性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為臣藥。

白芥子辛溫,可達皮裡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

少量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肌腠,散寒凝,為佐藥。

 

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

麻、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

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諸藥。綜觀本方,溫陽與補血並用,祛痰與通絡相伍,

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

治療陰疽猶如仲春溫暖和煦之氣,普照大地,驅散陰霾,而布陽和,故以“陽和湯”名之。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陰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兼氣虛不足者,可加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

陰寒重者,可加附子溫陽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強溫通血脈,和營通滯作用。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骨結核、腹膜結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結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肌肉深部膿瘍等屬陰寒凝滯者。

    4.使用注意  陽證瘡瘍紅腫熱痛,或陰虛有熱,或疽已潰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馬培之雲:“此方治陰證,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

乳岩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證治全生集》卷4

 

第八章 固澀劑     參考資料

 

 

第一節  固表止汗

 

牡蠣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芪去苗土    麻黃根洗    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各30g

    [用法]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30g),

同煎至八分,去渣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

為粗散,每服9g,加小麥30g,水煎溫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加小麥30g,水煎溫服)。

    [功用]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體虛自汗、盜汗證。

常自汗出,夜臥更甚,心悸驚惕,短氣煩倦,舌淡紅,脈細弱。

    [方解]本方證多由氣虛衛外不固,陰傷心陽不潛,日久心氣亦耗所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衛氣不固,則表虛而陰液外泄,故常自汗出;

夜屬陰,睡時衛陽入裡,肌表不固,加之汗出過多,心陰不足而陽不潛藏,故汗出夜臥更甚;

汗出過多,不但心陰受損,亦使心氣耗傷,故心悸驚惕、短氣煩倦。

 

治宜斂陰止汗,益氣固表。方中煆牡蠣鹹澀微寒,斂陰潛陽,固澀止汗,為君藥。

生黃芪味甘微溫,益氣實衛,固表止汗,為臣藥。

君臣相配,是為益氣固表、斂陰潛陽的常用組合。

麻黃根甘平,功專收斂止汗,為佐藥。小麥甘涼,專入心經,養氣陰,退虛熱,為佐使藥。

合而成方,補斂並用,兼潛心陽,共奏益氣固表,斂陰止汗之功,可使氣陰得複,汗出自止。

    本方與玉屏風散均可用治衛氣虛弱,腠理不固之自汗。

但本方補斂並用而以固澀為主,為收斂止汗的代表方,善治體虛衛外不固,又複心陽不潛之自汗盜汗。

玉屏風散則以補氣為主,以補為固,屬於補益劑,

且黃芪、防風相配,補中寓散,故宜於表虛自汗或虛人易感風邪者。

    《醫方集解》牡蠣散方將小麥改為浮小麥,則止汗之力更強,但養心之功稍遜。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體虛衛外不固,又複心陽不潛所致自汗、盜汗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氣虛明顯者,可加人參、白術以益氣;偏于陰虛者,可加生地、白芍以養陰。

自汗應重用黃芪以固表,盜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療效更佳。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病後、手術後或產後身體虛弱、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及肺結核等所致自汗、盜汗屬體虛衛外不固,又複心陽不潛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8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4

“夫自汗、盜汗兩端,昔人皆謂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而立論。

然汗為心液,心主血,故在內則為血、在外則為汗,不過自汗、盜汗雖有陽虛、陰虛之分,

而所以致汗者,無不皆由鬱蒸之火逼之使然。

 

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鬱蒸而後有雨。

但火有在陰在陽之分,屬虛屬實之異,然二證雖有陰陽,其為衛虛不固則一也。

此方用黃芪固衛益氣,以麻黃根領之達表而止汗。

牡蠣鹹寒,潛其虛陽,斂其津液;麥為心穀,其麩則涼,用以入心,退其虛熱耳。

此治衛陽不固,心有虛熱之自汗者也。”

    [臨床報導]

    張氏用本方加黨參、癟桃幹、五味子、甘草為主方,治療自汗、盜汗46例。

共治癒41例,好轉5例。痊癒病例中,服藥3-6劑者29例,79劑者12例,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

[張必生.自擬斂汗固表湯治療自汗盜汗46例。廣西中醫藥  19858(6)16]

 

第二節  斂肺止咳

(略)

 

第三節  澀腸固脫

 

真人養臟湯(純陽真人養臟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   當歸去蘆  白術焙  各六錢(18g)    肉豆蔻面裹,煨,半兩(15g)   

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錢(24g)    白芍藥一兩六錢(48g)    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42g)   

訶子去核,一兩二錢 (36g)    罌粟殼去蒂萼,蜜炙,三兩六錢(108 g)

    [用法]上銼為粗末。每服二大錢(6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現代用法:共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飯前溫服;

亦作湯劑,水煎去滓,飯前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證。

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喜溫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脈遲細。

    [方解]久瀉久痢,積滯雖去,但脾腎虛寒、腸失固攝,以致大便滑脫不禁,

甚至中氣下陷,脫肛墜下;脾腎虛寒,氣血不和,故腹痛喜溫喜按;

脾虛氣弱,運化失司,則倦怠食少。

 

病雖以脾腎虛寒為本,但已至滑脫失禁,非固澀則瀉痢不能止,治當澀腸固脫治標為主,溫補脾腎治本為輔。

方中重用罌粟殼澀腸止瀉,為君藥。

臣以肉豆蔻溫中澀腸;訶子苦酸溫澀,功專澀腸止瀉。

君臣相須為用,體現“急則治標”,“滑者澀之”之法。

然固澀之品僅能治標塞流,不能治本,故佐以肉桂溫腎暖脾,人參、白術補氣健脾,

三藥合用溫補脾腎以治本。瀉痢日久,每傷陰血,甘溫固澀之品,易壅滯氣機,

 

故又佐以當歸、白芍養血和血,木香調氣醒脾,共成調氣和血,既治下痢腹痛後重,

又使全方澀補不滯。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且合參、術補中益氣,

合芍藥緩急止痛,為佐使藥。綜觀全方,具有標本兼治,重在治標;

脾腎兼顧,補脾為主;澀中寓通,補而不滯等的配伍特點。

誠為治療虛寒瀉痢、滑脫不禁之良方,故費伯雄言其“於久病正虛者尤宜”。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脈遲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脾腎虛寒、手足不溫者,可加附子以溫腎暖脾;脫肛墜下者,加升麻、黃芪以益氣升陷。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結核、慢性痢疾、痢疾綜合征等日久不愈屬脾腎虛寒者。

    4.使用注意  若瀉痢雖久,但濕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

 

四神丸

《內科摘要》

 

    [組成]肉豆蔻二兩(60g)    補骨脂四兩(120g)    五味子二兩(60g)  ;吳茱萸浸炒,一兩(30g)

    [用法]上為末,用水一碗,煮生薑四兩(120g),紅棗五十枚,水幹,取棗肉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

另取生薑2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乾燥即得。

每服9g,每日12次,臨睡用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

亦作湯劑,加姜、棗水煎,臨睡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脾腎陽虛之腎泄證。

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久瀉不愈,腹痛喜溫,腰酸肢冷,

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方解]腎泄,又稱五更泄、雞鳴瀉,多由命門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運所致。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五更正是陰氣極盛,陽氣萌發之際,命門火衰者應於此時,因陰寒內盛,命門之火不能上溫脾土,

脾陽不升而水穀下趨,故令五更泄瀉。

 

正如《醫方集解》所雲:“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

脾失健運,故不思飲食、食不消化;脾腎陽虛,陰寒凝聚,則腹痛、腰酸肢冷。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脾腎陽虛,陽氣不能化精微以養神,以致神疲乏力。

治宜溫腎暖脾,固澀止瀉。

方中重用補骨脂辛苦性溫,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土,

《本草綱目》謂其“治腎泄”,故為君藥。臣以肉豆蔻溫中澀腸,與補骨脂相伍,既可增溫腎暖脾之力,又能澀腸止瀉。吳茱萸溫脾暖胃以散陰寒;五味子酸溫,固腎澀腸,合吳茱萸以助君、臣藥溫澀止瀉之力,為佐藥。用法中薑、棗同

煮,棗肉為丸,意在溫補脾胃,鼓舞運化。諸藥合用,俾火旺土強,腎泄自愈。

方名“四神”,正如《絳雪園古方選注》所說:“四種之藥,治腎泄有神功也。”

    本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兩方組合而成。

二神丸(肉豆蔻、補骨脂)主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吳茱萸)專治“腎泄”。

兩方相合,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功益佳。

 

原方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均未標劑量,後世方書多參照《證治準繩》卷6之四神丸而補。

    《醫方集解》記載本方服法宜在“臨睡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頗為有理,正如汪昂所雲:

“若平旦服之,至夜藥力已盡,不能敵一夜之陰寒故也。”故應囑患者于臨睡時服藥,更為奏效。

    本方與真人養髒湯同為固澀止瀉之劑,但所治不盡相同。

本方重用補骨脂為君藥,以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主治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腎泄;

真人養髒湯重用罌粟殼為君藥,以固澀為主,兼以溫補脾腎,主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而以脾虛為主的大便失禁。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五更泄瀉或久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五更泄瀉,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本方合理中丸,可增強溫中止瀉之力。

若腰酸肢冷較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補腎之功。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脾腎虛寒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內科摘要》卷下:“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

    2.方論選錄  汪昂《醫方集解·祛寒之劑》:“此足少陰藥也。

破故紙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

肉蔻辛溫,能行氣消食、暖胃固腸;五味鹹能補腎,酸能澀精;

吳萸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陰、厥陰氣分而補火;

生薑暖胃,大棗補土,所以防水。

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則能制水而不復妄行也。”

    [臨床報導]

    周氏用四神丸加味治癒慢性腹瀉31例。方用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各10g

黃芪、枳殼各30g,黨參20g,白術、肉桂、附片、焦三仙各10g,水煎服。

結果:除2例直腸癌死亡外,治癒26例,顯效3例。[周建龍.四神丸治癒慢性腹瀉31例。陝西中醫 1984(2)12]

    [實驗研究]

    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單味藥五味子、吳茱萸對家兔離體腸管的自發活動有明顯抑制作用,

並能對抗乙醯膽鹼和氯化鋇引起的腸痙攣。

四神丸與腎上腺素抑制腸管作用的比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並非通過ɑ受體而起作用。

[胡隱恒,等.四神丸及其組成對家兔離體小腸運動的影響。中成藥研究  1981(9)31]

 

第四節    澀精止遺

 

桑螵蛸散

《本草衍義》

 

    [組成]桑螵蛸   遠志    菖蒲   龍骨    人參  茯神    當歸    龜甲酥炙,以上各一兩(各30g

    [用法]上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6g

(現代用法:除人參外,共研細末,每服6g,睡前以人參湯調下;亦作湯劑,水煎,睡前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主治]心腎兩虛證。小便頻數,或尿如米泔色,

或遺尿,或遺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脈細弱。

    [方解]本方證乃心腎兩腎,水火不交所致。

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不攝則膀胱失約,以致小便頻數,或尿如米泔色,甚或遺尿;

腎藏精,主封藏,腎虛精關不固,而致遺精;

心藏神,腎之精氣不足,不能上通於心,心氣不足,神失所養,故心神恍惚、健忘。

 

治宜調補心腎,澀精止遺。方中桑螵蛸甘咸平,補腎固精止遺,為君藥。

臣以龍骨收斂固澀,且鎮心安神;龜甲滋養腎陰,補心安神。

桑螵蛸得龍骨則固澀止遺之力增,得龜甲則補腎益精之功著。

佐以人參大補元氣,配茯神合而益心氣、寧心神;當歸補心血,與人參合用,能補益氣血;

菖蒲、遠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腎,意在補腎澀精、寧心安神的同時,促進心腎相交。

諸藥相合,共奏調補心腎、交通上下、補養氣血、澀精止遺之功。

    原方作散劑,各藥用量相等,而在服用時,又以人參湯調服,

說明人參用量獨大,于方中寓意有二:一為益心氣以安心神,一為補元氣以攝津液。

    本方與金鎖固精丸均為澀精止遺之方,但金鎖固精丸純用補腎澀精之品組成,

專治腎虛精關不固之遺精滑泄。本方以固精止遺之桑螵蛸配伍菖蒲、

遠志交通心腎,為調補心腎、澀精止遺兼顧之方,主治心腎兩虛、水火不交所致的尿頻、遺尿、遺精。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心腎兩虛,水火不交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尿頻或遺尿,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方中加入益智仁、覆盆子等,可增強澀精縮尿止遺之力。

若健忘心悸者,可加酸棗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兼有遺精者,可加沙苑子、山萸肉以固腎澀精。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小兒尿頻、遺尿以及糖尿病、神經衰弱等屬心腎兩虛,水火不交者。

    4.使用注意  下焦濕熱或相火妄動所致之尿頻、遺尿或遺精滑泄,非本方所宜。

 

第五節  固崩止帶

 

固沖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白術一兩(30g),炒  生黃芪六錢(18g)  龍骨八錢(24g),煆,搗細  牡蠣八錢(24g),煆,

搗細  萸肉八錢(24g),去淨核  生杭芍四錢(12g)    海螵蛸四錢(12g),搗細  茜草三錢(9g)   

棕邊炭二錢(6g)    五倍子五分(1.5g),軋細,藥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沖攝血,益氣健脾。

    [主治]脾腎虧虛,沖脈不固證。

猝然血崩或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質稀,頭暈肢冷,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

    [方解]本方為治腎虛不固,脾虛不攝,沖脈滑脫所致崩漏而設。

脾為後天之本,脾氣健旺,氣血生化有源,則沖脈盛,血海盈;

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健固,封藏有司,則月事能按期而來,適度而止。

 

若脾虛而不攝,腎虛而不固,以致沖脈滑脫,則血下如崩,或漏下難止。

氣血既虛,故見頭暈肢冷、心悸氣短、神疲腰酸諸症。

 

舌淡脈弱,亦為氣血不足之象。張錫純說:“然當其血大下之後,血脫而氣亦隨之下脫……此證誠至危急之病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當急治其標,固沖攝血為主,輔以健脾益氣。

山萸肉甘酸而溫,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故重用以為君藥。

龍骨味甘澀,牡蠣鹹澀收斂,合用以“收斂元氣,固澀滑脫”,

“治女子崩帶(《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冊),龍、牡煆用,收澀之力更強,

共助君藥固澀滑脫,均為臣藥。

 

張錫純每以此三藥同用,成為收斂止血,.或為救元氣欲脫的常用配伍組合;

脾主統血,氣隨血脫,又當益氣攝血,白術補氣健脾,以助健運統攝;

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舉,尤善治流產崩漏,二藥合用,令脾氣旺而統攝有權,亦為臣藥。

 

生白芍味酸收斂,功能補益肝腎,養血斂陰;棕櫚炭、五倍子味澀收斂,善收斂止血;

海螵蛸、茜草固攝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以上共為佐藥。

諸藥合用,共奏固沖攝血,益氣健脾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有二:一是用眾多斂澀藥固澀滑脫為主,配伍補氣藥以助固攝為輔,意在急則治標;

二是用大量收澀止血藥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

    因本方有固沖攝血作用,故名“固沖湯”。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脾腎虧虛,沖脈不固之血崩、月經過多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出血量多,色淡質稀,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兼肢冷汗出、脈微欲絕者,為陽氣虛衰欲脫之象,需加重黃芪用量,併合參附湯以益氣回陽。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過多等屬脾氣虛弱,沖任不固者。

    4.使用注意  血熱妄行崩漏者忌用本方。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治婦女血崩。”

    2.方論選錄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血崩之證,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氣鬱結,不能上達,而轉下沖腎關,致經血隨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氣沖。

茲方中多用澀補之品,獨不慮于肝氣鬱者有妨礙乎?

答曰:此證雖有因暴怒氣沖而得者,然其血大下之後,血脫而氣亦��之下脫,

則肝氣之鬱者,轉可因之而開。

且病急則治其標,此證誠至危急之病也。

若其證初得,且不甚劇,又實系肝氣下沖者,亦可用升肝理氣之藥為主,而以收補下元之藥輔之也。”

    [臨床報導]

    朱氏以固沖湯去棕邊炭、五倍子,加川續斷、生杜仲為基本方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48列。

3劑為1療程,經13個療程後,痊癒46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為958%。 

 [朱子五,等.固沖東加減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48例。河北牛醫  1993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