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

固經丸

《丹溪心法》

 

    [組成]黃芩炒  白芍炒  龜板炙,各一兩(30g)    黃柏炒,三錢(9g)    椿樹根皮七錢半 (22.5g)  香附二錢半(7.5g)

    [用法]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g),空心溫酒或白湯下

(現代用法:以上6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乾燥即得。

每服6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書比例酌定)

    [功用]滋陰清熱,固經止血。

    [主治]陰虛血熱之崩漏。

月經過多,或崩中漏下,血色深紅或紫黑稠粘,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紅,脈弦數。

    [方解]本方所治月經過多或崩中漏下,系由肝腎陰虛,相火熾盛,損傷沖任,迫血妄行所致,

正如《素問·陰陽離別論》所說“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虛火旺,故手足心熱、腰膝酸軟。治宜滋陰清熱,固經止血。

方中重用龜板咸甘性平,益腎滋陰而降火;白芍苦酸微寒,斂陰益血以養肝;

黃芩苦寒,清熱止血。三藥用量偏大,是為滋陰清熱止血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

 

臣以黃柏苦寒瀉火堅陰,既助黃芩以清熱,又助龜板以降火。

椿根皮苦澀而涼,固經止血,為佐藥。

又恐寒涼太過止血留瘀,故用少量香附辛苦微溫,調氣活血,亦為佐藥。

諸藥合用,使陰血得養,火熱得清,氣血調暢,則諸症自愈。

    本方與固沖湯均為治療沖脈不固所致崩漏及月經過多之常用方。

本方證乃陰虛血熱所致,用藥以滋陰清熱為主;

固沖湯證則由脾腎虧虛,沖任不固所致,用藥以補氣固沖為主。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陰虛血熱之月經過多及崩漏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血色深紅甚或紫黑稠粘,舌紅,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陰虛甚者,可酌加女貞子、墨旱蓮以養陰涼血止血;

出血日久者,再加龍骨、牡蠣、烏賊骨、茜草炭以固澀止血。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或慢性附件炎而致經行量多、淋漓不止屬陰虛血熱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丹溪心法》卷5:“治婦人經水過多。”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4

“治經行不止,及崩中漏下、紫黑成塊等證而屬於火者。

夫崩中一證,有因氣虛,血不固而下陷者;有因熱盛,血為熱逼而妄行者;

有因損傷肝脾沖任之絡而血驟下者,當各因所病而治之。

如此方之治火盛而崩者,則以黃芩清上、黃柏清下、龜板潛陽、芍藥斂陰、樗皮固脫。

用香附者,以順其氣,氣順則血亦順耳。

 

易黃湯

《傅青主女科》

 

    [組成]山藥炒,一兩(30g)    芡實炒,一兩(30g)    黃柏鹽水炒,二錢(6g)    車前子酒炒,一錢 (3g)    白果十枚(12g),碎

    [用法]水煎服。

    [功用]固腎止帶,清熱祛濕。

    [主治]腎虛濕熱帶下。帶下粘稠量多,色黃如濃茶汁,其氣腥穢,舌紅,苔黃膩者。

    [方解]腎與任脈相通,腎虛有熱,損及任脈,氣不化津,津液反化為濕,

循經下注于前陰,故帶下色黃、粘稠量多,其氣腥穢。

 

治宜固腎清熱,祛濕止帶。方中重用炒山藥、炒芡實補脾益腎,固澀止帶,

《本草求真》曰:“山藥之補,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勝於山藥”,故共為君藥。

白果收澀止帶,兼除濕熱,為臣藥。

用少量黃柏苦寒入腎,清熱燥濕;車前子甘寒,清熱利濕,均為佐藥。

諸藥合用,重在補澀,輔以清利,使腎虛得複,熱清濕祛,則帶下自愈。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腎虛濕熱帶下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帶下色黃,其氣腥穢,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濕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以祛濕;

熱甚者,可加苦參、敗醬草、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帶下不止,再加雞冠花、墓頭回以止帶。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宮頸炎、陰道炎等屬腎虛濕熱下注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上:“婦人有帶下而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所謂黃帶是也。”

    2.方論選錄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

“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惟有熱邪存于下焦之間,則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濕也。

……法宜補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則庶幾矣!……此不特治黃帶方也,

凡有帶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帶黃者,功更奇也。

 

蓋山藥、芡實專補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脈之宮,更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

至於用黃柏,清腎中之火也。腎與任脈相通以相濟,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矣。”

    [臨床報導]

    羅氏用易黃湯為主治療帶下病110例。

其中經實驗室及婦科檢查:滴蟲性陰道炎13例,陰道炎50例,宮頸糜爛19例,慢性盆腔炎8例。

全部病例均以帶下連綿,或稠或稀,或腥或臭為主症,用易黃湯為主方酌情加減。

若陰癢者,配以苦參、蛇床子、花椒、枯礬,水煎外洗陰部。

治療效果:痊癒89(白帶正常,諸症消除,隨訪2年無復發);顯效21

(帶下近正常,其他諸症均顯著減輕或消除,但2年內尚有復發)

[羅飛.易黃湯為主治療帶下110例臨床觀察。浙江中醫雜誌  1987(8)366]

 

第九章 安神劑    參考資料

 

 

第一節  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

《內傷傷辨惑論》

 

    [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淨,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黃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用法]上藥除朱砂外,四味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

以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3-4g),津唾咽之,食後(現代用法:

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次6-9g,臨睡前溫開水送服;

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朱砂研細末水飛,以藥湯送服)

    [功用]鎮心安神,清熱養血。

    [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

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神亂:或胸中懊儂,舌尖紅,脈細數。

    [方解]本方證乃因心火亢盛,灼傷陰血所致。

心火亢盛則心神被擾,陰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故見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等症;

舌紅,脈細數是心火盛而陰血虛之征。

 

治當瀉其亢盛之火,補其陰血之虛而安神。

方中朱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可鎮怯,既能重鎮安神,

又可清心火,治標之中兼能治本,是為君藥。

 

黃連苦寒,入心經,清心瀉火,以除煩熱為臣。

君、臣相伍,重鎮以安神,清心以除煩,以收瀉火安神之功。

佐以生地黃之甘苦寒,以滋陰清熱;當歸之辛甘溫潤,以補血,合生地黃滋補陰血以養心。

 

使以炙甘草調藥和中,以防黃連之苦寒、朱砂之質重礙胃。

合而用之,標本兼治,清中有養,使心火得清,陰血得充,心神得養,則神志安定,是以“安神”名之。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失眠,驚悸,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胸中煩熱較甚,加山梔仁、蓮子心以增強清心除煩之力;

兼驚恐,宜加生龍骨、生牡蠣以鎮驚安神;失眠多夢者,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養心安神。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神經衰弱所致的失眠、心悸、健忘,精神憂鬱症引起的神志恍惚,

以及心臟早搏所致的心悸、怔忡等屬於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者。

    4.使用注意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汞中毒;陰虛或脾弱者不宜服。

 

第二節  滋養安神

 

天王補心丹

《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  茯苓  玄參  丹參  桔梗  遠志各五錢(15g)  當歸酒浸  五味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  柏子仁  酸棗仁炒,各一兩(30g)  生地黃四兩(120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6~9g)

臨臥,竹葉煎湯送下(現代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小丸,用朱砂水飛9~15g為衣,

每服6~9g,溫開水送下,或用桂圓肉煎湯送服;亦可改為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

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解]本方證多由憂愁思慮太過,暗耗陰血,使心腎兩虧,陰虛血少,虛火內擾所致。

陰虛血少,心失所養,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

陰虛生內熱,虛火內擾,則手足心熱、虛煩、遺精、口舌生瘡;

舌紅少苔,脈細數是陰虛內熱之征。

 

治當滋陰清熱,養血安神。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黃,入心能養血,入腎能滋陰,

故能滋陰養血,壯水以制虛火,為君藥。

天冬、麥冬滋陰清熱,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共助生地滋陰補血,

並養心安神,俱為臣藥。

玄參滋陰降火;茯苓、遠志養心安神;人參補氣以生血,並能安神益智;

五味子之酸以斂心氣,安心神;丹參清心活血,合補血藥使補而不滯,則心血易生;

朱砂鎮心安神,以治其標,以上共為佐藥。

 

桔梗為舟楫,載藥上行以使藥力緩留於上部心經,為使藥。

本方配伍,滋陰補血以治本,養心安神以治標,標本兼治,心腎兩顧,

但以補心治本為主,共奏滋陰養血、補心安神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心腎陰血虧虛所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失眠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以重鎮安神;

心悸怔忡甚者,可酌加龍眼肉、夜交藤以增強養心安神之功;

遺精者,可酌加金櫻子、煆牡蠣以固腎澀精。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神經衰弱、冠心病、精神分裂症、

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所致的失眠、心悸,以及復發性口瘡等屬於心腎陰虛血少者。

    4.使用注意  本方滋陰之品較多,對脾胃虛弱、納食欠佳、大便不實者,不宜長期服用。

 

酸棗仁湯

《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炒,二升(15g)    甘草一兩(3g)    知母二兩(6g)    茯苓二兩(6g)  芎窮(即川芎)二兩(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

    [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

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眩暈,咽幹口燥,舌紅,脈弦細。

    [方解]本方證皆由肝血不足,陰虛內熱而致。

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養心。肝血不足,則魂不守舍;

心失所養,加之陰虛生內熱,虛熱內擾,故虛煩失眠、心悸不安。

 

血虛無以榮潤於上,每多伴見頭目眩暈、咽幹口燥。

舌紅,脈弦細乃血虛肝旺之征。治宜養血以安神,清熱以除煩。

方中重用酸棗仁為君,以其甘酸質潤,入心、肝之經,養血補肝,寧心安神。

 

茯苓寧心安神;知母苦寒質潤,滋陰潤燥,清熱除煩,共為臣藥。

與君藥相伍,以助安神除煩之功。

佐以川芎之辛散,調肝血而疏肝氣,與大量之酸棗仁相伍,辛散與酸收並用,補血與行血結合,具有養血調肝之妙。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使。

諸藥相伍,標本兼治,養中兼清,補中有行,共奏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

    本方與天王補心丹均以滋陰補血,養心安神藥物為主,配伍清虛熱之品組方,以治陰血不足,

虛熱內擾之虛煩失眠。前者重用酸棗仁養血安神,

配伍調氣行血之川芎,有養血調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之虛煩失眠伴頭目眩暈、脈弦細等;

後者重用生地黃,並與二冬、玄參等滋陰清熱為伍,更與大隊養血安神之品相配,

主治心腎陰虧血少,虛火內擾之虛煩失眠伴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心肝血虛而致虛煩失眠之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虛煩失眠,咽幹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血虛甚而頭目眩暈重者,加當歸;

白芍、枸杞子增強養血補肝之功;虛火重而咽幹口燥甚者,加麥冬、生地黃以養陰清熱;

若寐而易驚,加龍齒、珍珠母鎮驚安神;兼見盜汗,加五味子、牡蠣安神斂汗。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等屬於心肝血虛,虛熱內擾者。

 

 

第十章 開竅劑   參考資料

 

 

第一節  涼開

 

安宮牛黃丸(牛黃丸)

《溫病條辨》

 

    [組成]牛黃一兩(30g)    郁金一兩(30g)    犀角(水牛角代)一兩(30g)    黃連一兩(30g)   

朱砂一兩(30g)    梅片二錢五分(7.5g)    麝香二錢五分(7.5g)   

真珠五錢(15g)    山梔一兩(30g)  雄黃—兩(30g)  黃芩—兩(30g)

    [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3g),金箔為衣,蠟護。

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

大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現代用法:

以水牛角濃縮粉50g替代犀角。

 

以上11味,珍珠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

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黃連、黃芩、梔子、郁金粉碎成細粉;

將牛黃、水牛角濃縮粉及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加適量煉蜜製成大蜜丸。

每服1丸,每日1次;小兒3歲以內11/4丸,4-611/2丸,每日1次;或遵醫囑。

亦作散劑:按上法制得,每瓶裝1.6g。每服1.6g11次;小兒3歲以內10.4g4~610.8g11次;或遵醫囑)

    [功用]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主治]邪熱內陷心包證。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謇肢厥,

舌紅或絳,脈數有力。亦治中風昏迷,小兒驚厥屬邪熱內閉者。

    [方解]本方證因溫熱邪毒內閉心包所致。

熱閉心包,必擾神明,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

“溫邪內陷之證,必有粘膩穢濁之氣留戀於膈間”(《成方便讀》)

邪熱夾穢濁蒙蔽清竅,勢必加重神昏;舌為心竅,熱閉竅機,則舌謇不語;

熱閉心包,熱深厥亦深,故伴見手足厥冷,是為熱厥。

 

所治中風昏迷、小兒高熱驚厥,當屬熱閉心包之證。

治以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為法,並配辟穢安神之品。

方中牛黃苦涼,清心解毒,辟穢開竅;水牛角鹹寒,清心涼血解毒;

麝香芳香開竅醒神。

 

三藥相配,是為清心開竅、涼血解毒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

臣以大苦大寒之黃連、黃芩、山梔清熱瀉火解毒,合牛黃、犀角則清解心包熱毒之力頗強;

冰片、郁金芳香辟穢,化濁通竅,以增麝香開竅醒神之功。

佐以雄黃助牛黃辟穢解毒;朱砂、珍珠鎮心安神,以除煩躁不安。

用煉蜜為丸,和胃調中為使藥。原方以金箔為衣,取其重鎮安神之效。

本方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與芳香開竅並用,但以清熱解毒為主,意“使邪火隨諸香一齊俱散也”(《溫病條辨》)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熱陷心包證的常用方,亦是涼開法的代表方。

凡神昏譫語屬邪熱內陷心包者,均可應用。

臨床應用以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紅或絳,苔黃燥,脈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用《溫病條辨》清官湯煎湯送服本方,可加強清心解毒之力;

若溫病初起,邪在肺衛,迅即逆傳心包者,可用銀花、薄荷或銀翹散加減煎湯送服本方,

以增強清熱透解作用;若邪陷心包,兼有腑實,症見神昏舌短、大便秘結、飲不解渴者,

宜開竅與攻下並用,以安宮牛黃丸2粒化開,調生大黃末9g內服,先服一半,不效再服;

熱閉證見脈虛,有內閉外脫之勢者,急宜人參煎湯送服本方。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

尿毒癥、肝昏迷、急性腦血管病、肺性腦病、顱腦外傷、

小兒高熱驚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熱神昏等屬熱閉心包者。

    4.使用注意  本方孕婦慎用。

 

紫雪

蘇恭方,錄自《外台秘要》

 

    [組成]黃金百兩(3.1kg)  寒水石三斤(1.5kg)  石膏三斤(1.5kg)  磁石三斤(1.5kg)  滑石三斤(1.5kg)   

 玄參一斤(500g)    羚羊角五兩(150g),屑  犀角(水牛角代)五兩(150g),屑  升麻一斤 (500g) 

沉香五兩(150g)    丁香一兩(30g)   青木香五兩(150g)  甘草八兩(240g),炙

    [用法]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種金石藥,得四斗,去滓後內八物,煮取一斗五升,去滓。

取硝石四升(2k g),芒硝亦可,用樸硝精者十斤(5k g s)投汁中,微火上煮,柳木篦攪,勿住手,

有七升,投入木盆中,半日欲凝,內成研朱砂三兩(90g),細研麝香五分 (1.5g),內中攪調,

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

 

病人強壯者,一服二分(0.6g),當利熱毒;老弱人或熱毒微者,一服一分(0.3g),以意節之

(現代用法:不用黃金,先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塊,加水煎煮3次。

再將玄參、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3次,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

芒硝、硝石粉碎,兌入膏中,混勻,乾燥,粉碎成中粉或細粉;

羚羊角銼研成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將水牛角濃縮粉、麝香研細,

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每瓶裝1.5g

口服,每次1.5-3g,每日2次;周歲小兒每次0.3g5歲以內小兒每增1歲,逆增0.3g,每日1次;5歲以上小兒酌情服用)

    [功用]清熱開竅,熄風止痙。

    [主治]溫熱病,熱閉心包及熱盛動風證。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口渴唇焦,

尿赤便閉,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數有力或弦數;以及小兒熱盛驚厥。

    [方解]本方證因溫病邪熱熾盛,內閉心包,引動肝風所致。

邪熱熾盛,心神被擾,故神昏譫語、高熱煩躁;熱極動風,故痙厥抽搐;

熱盛傷津,故口渴唇焦、尿赤、便閉;小兒熱盛驚厥亦屬邪熱內閉,肝風內動之候。

 

本方證既有熱閉心包,又見熱盛動風,故以清熱開竅、熄風鎮痙為治。

方中犀角功專清心涼血解毒,羚羊角長於涼肝熄風止痙,麝香芳香開竅醒神,

三藥合用,是為清心涼肝,開竅熄風的常用組合,針對高熱、神昏、痙厥等主證而設,

共為君藥。

生石膏、寒水石、滑石清熱瀉火,滑石且可導熱從小便而出;

玄參、升麻清熱解毒,其中玄參尚能養陰生津,升麻又可清熱透邪,俱為臣藥。

 

方中清熱藥選用甘寒、鹹寒之品,而不用苦寒直折,不僅避免苦燥傷陰,

而且兼具生津護液之用,對熱盛津傷之證,寓有深意。

 

佐以木香、丁香、沉香行氣通竅,與麝香配伍,增強開竅醒神之功;

朱砂、磁石重鎮安神,朱砂並能清心解毒,磁石又能潛鎮肝陽,

與君藥配合以加強除煩止痙之效;更用樸硝、硝石泄熱散結以“釜底抽薪”,

可使邪熱從腸腑下泄,原書指出服後“當利熱毒”。

 

炙甘草益氣安中,調和諸藥,並防寒涼傷胃之弊,為佐使藥。

原方應用黃金,乃取鎮心安神之功。諸藥合用,心肝並治,

清熱開竅之中兼具熄風止痙之效,既開上竅,又通下竅,是為本方配伍特點。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熱閉心包,熱盛動風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舌紅絳,脈數實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伴見氣陰兩傷者,宜以生脈散煎湯送服本方,或本方與生脈注射液同用,以防其內閉外脫。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各種發熱性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乙型腦炎的極期、重症肺炎、猩紅熱、化膿性感染等疾患的敗血症期,

肝昏迷以及小兒高熱驚厥、小兒麻疹熱毒熾盛所致的高熱神昏抽搐。

    4.使用注意  本方服用過量有損傷元氣之弊,甚者可出現大汗、肢冷、心悸、氣促等症,故應中病即止。孕婦禁用。

 

至寶丹

《靈苑方》引鄭感方,錄自《蘇沈良方》

 

    [組成]生烏犀(水牛角代)  生玳瑁  琥珀  朱砂  雄黃各一兩(30g)    牛黃一分(0.3g)  龍腦一分(0.3g)   

麝香一分(0.3g)    安息香一兩半(45g),酒浸,重湯煮令化,濾過滓,約取一兩淨(30g)  金銀箔各五十片

    [用法]上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下一丸,小兒量減

(現代用法:水牛角、玳瑁、安息香、琥珀分別粉碎成細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粉;

將牛黃、麝香、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

適量煉蜜製成大蜜丸,每丸重3g。口服,每次1丸,每日1次,小兒減量。

本方改為散劑,用水牛角濃縮粉,不用金銀箔,名“局方至寶散”。

每瓶裝 2g,每服2g,每日1次;小兒3歲以內每次0.5g4~6歲每次1g;或遵醫囑)

    [功用]化濁開竅,清熱解毒。

    [主治]痰熱內閉心包證。神昏譫語,身熱煩躁,痰盛氣粗,舌絳苔黃垢膩,脈滑數。

亦治中風、中暑、小兒驚厥屬於痰熱內閉者。

    [方解]本方證因痰熱內閉,瘀阻心竅所致。

痰熱擾亂神明,則神昏譫語、身熱煩躁;痰涎壅盛,阻塞氣道,故喉中痰鳴、轆轆有聲、氣息粗大;

舌絳苔黃垢膩,脈滑數為痰熱內閉之象。

 

至於中風、中暑、小兒驚厥,皆可因痰熱內閉,而見身熱煩躁、痰盛氣粗,甚至時作驚搐等症。

邪熱固宜清解,然痰盛而神昏較重,尤當豁痰化濁開竅,故治以化濁開竅、清熱解毒為法。

 

葉天土所謂“舌絳而苔黃垢膩,中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即是此義。

方中麝香芳香開竅醒神;牛黃豁痰開竅,合犀角清心涼血解毒,共為君藥。

 

臣以安息香、冰片 (龍腦)辟穢化濁,芳香開竅,與麝香同用,為治竅閉神昏之要品晶;

玳瑁清熱解毒,鎮驚安神,可增強牛黃、犀角清熱解毒之力。

 

由於痰熱瘀結,痰瘀不去則熱邪難清,心神不安,故佐以雄黃助牛黃豁痰解毒;

琥珀助麝香通絡散瘀而通心竅之瘀阻,併合朱砂鎮心安神。

原方用金銀二箔,意在加強琥珀、朱砂重鎮安神之力。

    本方配伍特點:一是於化濁開竅,清熱解毒之中兼能通絡散瘀,鎮心安神;

二是化濁開竅為主,清熱解毒為輔。因清熱之力相對不足,

故《絳雪園古方選注》雲:“熱入心包絡,舌絳神昏者,以此丹入寒涼湯藥中用之……。”

    原書用人參湯送服,意在借人參益氣養心之功,以助諸藥卻邪開竅,

適用於病情較重,正氣虛弱者。另有“血病,生薑、小便化下”一法,

意取童便滋陰降火行瘀、生薑辛散祛痰止嘔之功,二者為引,既可加強全方清熱開竅之功,

又可行瘀散結、通行血脈,適用於熱閉而脈實者。

    本方與安宮牛黃丸、紫雪均可清熱開竅,治療熱閉證,合稱涼開“三寶”。

就寒涼之性而言,吳瑭指出“安宮牛黃丸最涼,紫雪次之,至寶又次之”,

但從功用、主治兩方面分析,則各有所長。

 

其中安宮牛黃丸長於清熱解毒,適用於邪熱偏盛而身熱較重者;

紫雪長於熄風止痙,適用於兼有熱動肝風而痙厥抽搐者;

至寶丹長於芳香開竅,化濁辟穢,適用於痰濁偏盛而昏迷較重者。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痰熱內閉心包證的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神昏譫語,身熱煩躁,痰盛氣粗,舌絳苔黃垢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本方清熱之力相對不足,可用《溫病條辨》清宮湯送服本方,以加強清心解毒之功;

若濕熱釀痰,蒙蔽心包,熱邪與痰濁並重,症見身熱不退、朝輕暮重、神識昏蒙、

舌絳上有黃濁苔垢者,可用《溫病全書》菖蒲郁金湯

(石菖蒲、炒梔子、鮮竹葉、牡丹皮、郁金、連翹、燈心、木通、淡竹茹、紫金片)煎湯送服本方,

以清熱利濕、化痰開竅;如營分受熱,瘀阻血絡,瘀熱交阻心包,

症見身熱夜甚、譫語昏狂、舌絳無苔或紫暗而潤、脈沉澀者,則當通瘀泄熱與開竅透絡並進,

可用《重訂通俗傷寒論》犀地清絡飲

(水牛角汁、丹皮、連翹、淡竹瀝、鮮生地、生赤芍、桃仁、生薑汁、鮮石菖蒲汁、鮮茅根、燈心)

煎湯送服本方;如本方證有內閉外脫之勢,急宜人參煎湯送服本方。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急性腦血管病、腦震盪、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肝昏迷、冠心病心絞痛、尿毒癥、中暑、癲癇等證屑痰熱內閉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芳香辛燥之品較多,有耗陰劫液之弊,故神昏譫語由陽盛陰虛所致者忌用;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