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

第二節  溫開

 

蘇合香丸(吃力伽丸)

《廣濟方》,錄自台秘要》

 

    [組成]吃力伽(即白術)  光明砂研  麝香  訶梨勒皮  香附子中白  沉香重者  青木香 

丁子香  安息香  白檀香  蓽茇上者  犀角(水牛角代)各一兩(30g)  薰陸香  蘇合香  龍腦香各半兩(15g)

    [用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臘月合之,藏於密器中,勿令洩氣。

每朝用四丸,取井花水於淨器中研破服。老小每碎一丸服之,

另取一丸如彈丸,蠟紙裹,緋袋盛,當心帶之。

冷水暖水,臨時斟量(現代用法:以上15味,除蘇合香、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代犀角外,

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其餘安息香等十味粉碎成細粉;

將麝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

再將蘇合香燉化,加適量煉蜜與水製成蜜丸,低溫乾燥;

或加適量煉蜜製成大蜜丸。口服,每次1丸,小兒酌減,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昏迷不能口服者,可鼻飼給藥)

    [功用]芳香開竅,行氣止痛。

    [主治]寒閉證。突然昏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苔白,脈遲。亦治心腹卒痛,甚則昏厥,屬寒凝氣滯者。

    [方解]本方證因寒邪穢濁,閉阻機竅所致。

寒痰穢濁,阻滯氣機,蒙蔽清竅,故突然昏倒、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陰寒內盛,故苔白脈遲;若寒凝胸中,氣血瘀滯,則心胸疼痛;

邪壅中焦,氣滯不通,故脘腹脹痛難忍。

 

閉者宜開,治宜芳香開竅為主,對於寒邪、氣鬱及穢濁所致者,

又須配合溫裡散寒、行氣活血、辟穢化濁之法。

 

方中蘇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芳香開竅,辟穢化濁,共為君藥。

臣以木香、香附、丁香、沉香、白檀香、乳香以行氣解鬱,散寒止痛,理氣活血。

佐以辛熱之蓽茇,溫中散寒,助諸香藥以增強驅寒止痛開鬱之力;

牛角清心解毒,朱砂重鎮安神,二者藥性雖寒,但與大隊溫熱之品相伍,則不悖溫通開竅之旨;

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化濁,訶子收澀斂氣,二藥一補一斂,以防諸香辛散走竄太過,耗散真氣。

    本方配伍特點是集諸芳香藥于一方,既長於辟穢開竅,又可行氣溫中止痛,且散收兼顧,補斂並施。

    本方在《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唐《玄宗開元廣濟方》名吃力伽丸,

《蘇沈良方》更名為蘇合香丸。原方以白術命名,提示開竅行氣之方,不忘補氣扶正之意。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溫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療寒閉證以及心腹疼痛屬於寒凝氣滯證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苔白,脈遲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急性腦血管病、癔病性昏厥、癲癇、有毒氣體中毒、老年癡呆症、

流行性乙型腦炎、肝昏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證屬寒閉或寒凝氣滯者。

    3.使用注意  本方藥物辛香走竄,有損胎氣,孕婦慎用;脫證禁用。

 

 

第十一章 理氣劑     參考資料

 

 

第一節  行氣

 

越鞠丸(芎術丸)

《丹溪心法》

 

    [組成]香附  川芎  蒼術  梔子  神曲各等分(6-l0g)

    [用法]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原書未著用法用量。

現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參考用量比例作湯劑煎服)

    [功用]行氣解鬱。

    [主治]六鬱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消。

    [方解]本方證乃因喜怒無常、憂思過度,或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所致氣、血、痰、火、濕、食六鬱之證。

六郁之中以氣鬱為主。氣郁而肝失條達,則見胸膈痞悶;

氣鬱又使血行不暢而成血鬱,故見胸脅脹痛;氣血鬱久化火,則見噯腐吞酸吐苦之火鬱;

氣郁即肝氣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氣滯,運化失司,升降失常,則聚濕生痰,

或食滯不化而見噁心嘔吐。

 

反之,氣鬱又可因血、痰、火、濕、食諸郁導致或加重,故宜行氣解鬱為主,使氣行則血行,

氣行則痰、火、濕、食諸郁自解。

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氣解鬱為君藥,以治氣鬱;川芎辛溫入肝膽,為血中氣藥,

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鬱,又可助香附行氣解鬱;梔子苦寒清熱瀉火,以治火鬱;

蒼術辛苦性溫,燥濕運脾,以治濕鬱;

神曲味甘性溫入脾胃,消食導滯,以治食鬱,四藥共為臣佐。

因痰鬱乃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則痰鬱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義:“凡鬱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調理中焦而升降氣機。

然臨證難得六鬱並見,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

應視何鬱為主而調整其君藥並加味運用,使方證相符,切中病機。

    本方的配伍特點:以五藥治六鬱,貴在治病求本;諸法並舉,重在調理氣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主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的代表方。

臨床應用以胸膈痞悶,脘腹脹痛,飲食不消等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氣鬱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殼、厚樸等以助行氣解鬱;

血鬱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紅花等以助活血祛瘀;

濕鬱偏重者,重用蒼術,酌加茯苓、澤瀉以助利濕;

食鬱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麥芽以助消食;

火鬱偏重者,重用山梔,酌加黃芩、黃連以助清熱瀉火;

痰鬱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蔞以助祛痰。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胃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膽石症、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痛經、月經不調等辨證屬“六鬱”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丹溪心法》卷3:“越鞠丸,解諸鬱,又名芎術丸。”

    2.方論選錄  費伯雄《醫方論》卷2:“凡鬱病必先氣病,氣得流通,鬱於何有?此方注雲統治六鬱,

豈有一時而六鬱並集者乎?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

氣鬱者香附為君,濕鬱者蒼術為君,血鬱者川芎為君,食鬱者神曲為君,火鬱者梔子為君。

相其病在何處,酌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讀一切方書,皆當作如是觀。”

    [臨床報導]

    李氏用本方加味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268例,獲得滿意療效。

基本方:香附、梔子、川芎、蒼術、神曲各12g,加大黃log,三七粉3g(沖服)

隨證加減。每日1劑,分3次,飯前20分鐘服。忌冷、辣食物2個月,6劑為1個療程,

治療中停服其他藥物。結果:治癒 198例,顯效39例,有效14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93.65%.

[李志謙,等.越鞠丸加味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268例。山東中醫雜誌  199615(2)67]

 

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匱要略》

 

    [組成]枳實四枚(12g)    厚樸四兩(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兩(6g)    瓜蔞一枚,搗 (12g)

    [用法]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三次溫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通陽散結,祛痰下氣。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痹。

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氣從脅下沖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方解]本方證因胸陽不振,痰濁中阻,氣結於胸所致。

胸陽不振,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為陰邪,易阻氣機,結於胸中,則胸滿而痛,甚或胸痛徹背;

痰濁阻滯,肺失宣降,故見咳唾喘息、短氣;胸陽不振則陰寒之氣上逆,故有氣從脅下沖逆,上攻心胸之候。

 

治當通陽散結,祛痰下氣。方中瓜蔞味甘性寒入肺,滌痰散結,開胸通痹;

薤白辛溫,通陽散結,化痰散寒,能散胸中凝滯之陰寒、化上焦結聚之痰濁、

宣胸中陽氣以寬胸,乃治療胸痹之要藥,共為君藥。

 

枳實下氣破結,消痞除滿;厚樸燥濕化痰,下氣除滿,二者同用,共助君藥寬胸散結、下氣除滿、

通陽化痰之效,均為臣藥。佐以桂枝通陽散寒,降逆平沖。

諸藥配伍,使胸陽振,痰濁降,陰寒消,氣機暢,則胸痹而氣逆上沖諸證可除。

    本方的配伍特點有二:

一是寓降逆平沖於行氣之中,以恢復氣機之升降;

二是寓散寒化痰於理氣之內,以宣通陰寒痰濁之痹阻。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主治胸陽不振,痰濁中阻,氣結於胸所致胸痹之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胸中痞滿,氣從脅下沖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寒重者,可酌加乾薑、附子以助通陽散寒之力;

氣滯重者,可加重厚樸、枳實用量以助理氣行滯之力;痰濁重者,可酌加半夏、茯苓以助消痰之力。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冠心病心絞痛、肋間神經痛、非化膿性肋軟骨炎等屬胸陽不振,痰氣互結者。

 

半夏厚朴湯

《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薑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方解]本方證多因痰氣鬱結於咽喉所致。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

痰氣相搏,結於咽喉,故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

肺胃失于宣降,還可致胸中氣機不暢,而見胸脅滿悶、或咳嗽喘急、或噁心嘔吐等。

 

氣不行則鬱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故宜行氣散結、化痰降逆之法。

方中半夏辛溫入肺胃��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

厚朴苦辛性溫,下氣除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藥。

茯苓甘淡滲濕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薑辛溫散結,和胃止嘔,且制半夏之毒;

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鬱結之氣,共為佐藥。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濕降逆,使鬱氣得疏,痰涎得化,則痰氣鬱結之梅核氣自除。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情志不暢,痰氣互結所致的梅核氣之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氣鬱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氣解鬱之功;

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氣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解毒散結,宣肺利咽。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癔病、胃神經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4.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於痰氣互結而無熱者。

若見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於氣鬱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梅核氣之特徵,亦不宜使用本方。

 

暖肝煎

《景嶽全書》

 

    [組成]當歸二錢(6g    枸杞子三錢(9g    小茴香二錢(6g   

肉桂一錢(6g    烏藥二錢(6g    沉香一錢(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錢(6g)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治]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解]本方證因肝腎不足,寒客肝脈,氣機鬱滯所致。

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若肝腎不足,則寒易客之,使肝脈失和,

氣機不暢,故見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氣痛諸症。

 

治宜補肝腎,散寒凝,行氣滯。方中肉桂辛甘大熱,溫腎暖肝,祛寒止痛;

小茴香味辛性溫,暖肝散寒,理氣止痛,二藥合用,溫腎暖肝散寒,共為君藥。

當歸辛甘性溫,養血補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補肝益腎,二藥均補肝腎不足之本;

烏藥、沉香辛溫散寒,行氣止痛,以去陰寒冷痛之標,同為臣藥。

茯苓甘淡,滲濕健脾;生薑辛溫,散寒和胃,皆為佐藥。

 

綜觀全方,以溫補肝腎治其本,行氣逐寒治其標,使下元虛寒得溫,

寒凝氣滯得散,則睾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氣痛諸症可愈。

    本方補養、散寒、行氣並重,運用時應視其虛、寒、氣滯三者孰輕孰重,

相應調整君臣藥的配伍關係,使之更能切中病情。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肝腎不足,寒凝氣滯之睾丸、疝氣或少腹疼痛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睾丸、疝氣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溫,舌淡苔白,脈沉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原書于方後說:  “如寒甚者加吳茱萸、乾薑,再甚者加附子。”

說明寒有輕重,用藥亦當相應增減,否則藥不及病,.療效必差。

若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氣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氣。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精索靜脈曲張、睾丸炎、附睾炎、鞘膜積液、

腹股溝疝等屬肝腎不足,寒凝氣滯者。

    4.使用注意  若因濕熱下注,陰囊紅腫熱痛者,切不可誤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景嶽全書》卷51:“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症。”

    《景嶽全書》卷33:“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氣逆,宜先用荔香散。

氣實多滯者,宜寶鑒川楝散或天臺烏藥散。非有實邪而寒勝者,宜暖肝煎主之。”

    2.方論選錄  徐鏞《醫學舉要》卷5

“此治陰寒疝氣之方,疝屬肝病,而陰寒為虛,故用當歸、枸杞以補真陰之虛,

茯苓以泄經腑之滯,肉桂補火以鎮濁陰,烏藥利氣而疏邪逆,小茴、沉香為疝家本藥,

生薑為引,辛以散之,如寒甚者,吳萸、附子、乾薑亦可加入。”

    [臨床報導]

    賀氏用暖肝煎加減治療疝氣病251例,療效滿意。

基本方:枸杞、當歸、茯苓各15g,小茴香、烏藥、肉桂各l0g,沉香5g,隨證加減。

每日1劑,水煎服,7日為1療程。結果:臨床治癒195例,顯效32例,有效6例,無效18例。

總有效率92.8%。[賀啟智,等.暖肝煎加減治療疝氣病251例。陝西中醫  199516(1)15]

 

第二節  降氣

 

蘇子降氣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75g)    川當歸去蘆,兩半(4g)    甘草爁,二兩 (60g)  

  前胡去蘆  厚朴去粗皮,薑汁拌炒,各一兩(30g)    肉桂去皮,一兩半(45g)  [一方有陳皮去白一兩半(45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6g),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蘇葉五葉,

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喘咳短氣,呼多吸少,

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方解]本方證由痰涎壅肺,腎陽不足所致。

其病機特點是“上實下虛”。“上實”,是指痰涎上壅於肺,使肺氣不得宣暢,

而見胸膈滿悶、喘咳痰多;“下虛”,是指腎陽虛衰於下,

一見腰疼腳弱,二見腎不納氣、呼多吸少、喘逆短氣,三見水不化氣而致水泛為痰、外溢為腫等。

 

本方證雖屬上實下虛,但以上實為主。治以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重,兼顧下元。

方中紫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君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厚樸下氣寬胸除滿,

前胡下氣祛痰止咳,三藥助紫蘇子降氣祛痰平喘之功,共為臣藥。

君臣相配,以治上實。肉桂溫補下元,納氣平喘,以治下虛;

當歸既治咳逆上氣,又養血補肝潤燥,同肉桂以增溫補下虛之效;

略加生薑、蘇葉以散寒宣肺,共為佐藥。

甘草、大棗和中調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上下並治,

而以治上為主,使氣降痰消,則喘咳自平。

    本方原書注“一方有陳皮去白一兩半”,則理氣燥濕祛痰之力增強。 

《醫方集解》載:“一方無桂,有沉香”,則溫腎之力減,納氣平喘之效增。

    本方始載于唐《備急千金要方》卷7,原名為“紫蘇子湯”。

宋·寶慶年間此方加蘇葉,更名為“蘇子降氣湯”而輯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涎壅盛,上實下虛之喘咳的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胸膈滿悶,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強其降氣平喘之功;

兼表證者,可酌加麻黃、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氣虛者,可酌加人參等益氣。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屬上實下虛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溫燥,以降氣祛痰為主,對於肺腎陰虛的喘咳以及肺熱痰喘之證,均不宜使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3

  “治男女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虛煩引飲,頭目昏眩,

腰痛腳弱,肢體倦怠,腹肚療刺,冷熱氣瀉,大便風秘,澀滯不通,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2.方論選錄  張璐《千金方衍義》卷7:“腳氣患在濁氣上攻。

故以蘇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溫降氣;半夏、生薑滌除痰濕;桂心、當歸溫散滯血;

甘草、大棗調和中氣。全以降泄逆氣為主,故《局方》更名蘇子降氣湯。

後世取治虛陽上攻,痰涎壅盛,肺氣喘滿,服之氣降即安。

可見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執何病主治也。”

    [臨床報導]

    喬氏以本方去肉桂、厚樸,加陳皮、砂仁、白術、旋覆花、黃芩、川斷,

治療妊娠嘔吐%例(初孕者89例,孕二次者7例;孕期在612周者兕例,13周以上者4)

結果:1劑嘔吐減輕,3劑痊癒者邱例,占70.8%;3劑嘔吐減輕,5劑痊癒者26例,占27.1%;2例服後無效,僅占2.1%。

[喬圃.蘇子降氣東加減治療妊娠嘔吐%例。新疆中醫藥  1995 (4)20]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本方對小鼠氨水性咳嗽、豚鼠實驗性哮喘、

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以及實驗性I型變態反應,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對正常及由組織胺、乙醯膽鹼所致痙攣狀態的離體氣管均有顯著的鬆弛作用,

且不被心得安所拮抗;能明顯減輕二氧化硫(SO2)慢性支氣管炎模型的病理改變;

對呼吸道酚紅排泌的影響不明顯。

[范國煌,等.蘇子降氣湯的藥理研究I——主要藥效學。中藥藥理與臨床  19928(5)13]

 

定喘湯

《攝生眾妙方》

 

    [組成]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4.5g)    桑白皮蜜炙,三錢(9g)   

黃芩微炒,一錢五分 (6g)    法制半夏三錢(9g)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薑,不拘時候,徐徐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證。

咳喘痰多氣急,質稠色黃,或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者。

    [方解]本方證因素體多痰,又感風寒,肺氣壅閉,不得宣降,鬱而化熱所致。

症見哮喘咳嗽,痰多色黃,質稠不易咯出等。

治宜宣肺降氣,止咳平喘,清熱祛痰。

 

方用麻黃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斂肺定喘而祛痰,共為君藥,一散一收,

既可加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

止咳祛痰,共為臣藥。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止咳平喘,共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使肺氣宣降,痰熱得清,風寒得解,則喘咳痰多諸症自除。

    本方與蘇子降氣湯均為降氣平喘之常用方。

本方以麻黃、白果與黃芩、蘇子配伍,組成宣肺散寒,清熱化痰,降氣平喘之劑;

蘇子降氣湯以蘇子降氣平喘為君藥,配以下氣祛痰之品,

更用肉桂溫腎納氣,當歸氣病調血,用以治“上實下虛”之喘咳,但以上實為主。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亦為降氣平喘之常用方,用於素體痰多,複感風寒,致肺氣壅閉之喘咳證。

臨床應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黃,微惡風寒,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無表證者,以宣肺定喘為主,故麻黃可減量應用;

痰多難咯者,可酌加瓜蔞、膽南星等以助清熱化痰之功;

肺熱偏重,酌加石膏、魚腥草以清泄肺熱。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壅肺者。

    4.使用注意  若新感風寒,雖惡寒發熱、無汗而喘,但內無痰熱者;

或哮喘日久,肺腎陰虛者,皆不宜使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攝生眾妙方》卷6:“哮喘。”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成哮喘等證。

夫肺為嬌髒,畏熱畏寒,其間毫髮不容,其性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

 

若為風寒外束,則肺氣壅閉,失其下行之令,久則鬱熱內生,於是肺中之津液,鬱而為痰,

哮嗽等疾所由來也。

然寒不去則鬱不開,鬱不開則熱不解,熱不解則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

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黃、杏仁、生薑開肺疏邪,半夏、白果、蘇子化痰降濁,黃芩、桑皮之苦寒,

除鬱熱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潤,養肺燥而益金。

數者相助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

    [臨床報導]

    胡氏用定喘東加減治療毛細支氣管炎34例。

基本方:定喘湯去白果加葶藶子,每日1劑,水煎分服,同時使用1種抗生素。

34例純西藥組(靜脈滴注2種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少數用酚妥拉明或氨茶鹼)進行對照。

結果:治療組咳喘平均消失時間為4.61±2.59(),對照組為9.065.96() 

[胡義保,等.定喘東加減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江西中醫藥 199223(1)28]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定喘湯對組胺和氯化乙醯膽鹼噴霧所致的實驗性哮喘有保護作用(P< 0.05P<0.01)

能拮抗組胺所致的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收縮(P<0.01);並能促進小鼠呼吸道苯酚紅的分泌量(P<0.01)

提示定喘湯有較好的平喘、化痰作用。

  [李政木,等.定喘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理學研究。中藥材  199922(8)411]

 

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

 

    [組成]旋覆花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生薑五兩(15g)  代赭石一兩(6g) 

甘草炙,三兩 (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棗十二枚,擘(4)

    [用法]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

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噁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方解]本方證因胃氣虛弱,痰濁內阻所致胃脘痞悶脹滿、頻頻噯氣,甚或嘔吐、呃逆等證。

原書用於“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此乃外邪雖經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氣已傷,痰涎內生,胃失和降,痰氣上逆之故。

而胃虛當補、痰濁當化、氣逆當降,所以擬化痰降逆,益氣補虛之法。

 

方中旋覆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是為君藥。

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善鎮沖逆,但味苦氣寒,故用量稍小為臣藥;

生薑于本方用量獨重,寓意有三: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

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降氣逆而不伐胃;

 

半夏辛溫,祛痰散結,降逆和胃,並為臣藥。

人參、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己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

諸藥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複,

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噯氣、嘔呃可止。

後世用治胃氣虛寒之反胃、嘔吐涎沫,以及中焦虛痞而善噯氣者,亦取本方益氣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胃虛痰阻氣逆證之常用方。

臨床應用以心下痞硬,噯氣頻作,或嘔吐,呃逆,苔白膩,脈緩或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參、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鎮降逆之效;

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胃神經官能症、胃擴張、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幽門不完全性梗阻、神經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虛痰阻者。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2.方論選錄  許宏《金鏡內台方議》卷8

“汗吐下後,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

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其虛氣;

以生薑、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

    [臨床報導]

    王氏用旋覆代赭東加味防治惡性腫瘤化療的噁心嘔吐反應72例,

同時設西藥恩丹西酮為對照,對化療嘔吐反應的防治效果進行前瞻性臨床自身交叉對照研究。

結果:中藥組對順鉑化療與非順鉑化療的嘔吐有效率分別為97.7%、93.5%,

高於西藥對照組的87.8%、 87.1%,但無統計學意義。

說明該方能有效防治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的噁心嘔吐反應。

[王亞非,等.旋覆代赭東加味防治惡性腫瘤化療嘔吐反應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199818(5)273]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旋覆代赭湯、胃複安均對硫酸酮所致家鴿的嘔吐潛伏期及頻率有明顯抑制作用,

與空白對照組(冷開水或蒸餾水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P<0.05)

旋覆代赭湯與陽性對照組胃複安比較,無顯著性意義(P>0.05)

從而證實旋覆代赭湯有較好的止嘔作用,其作用與胃複安相當。

[邱明義,等.旋覆代赭湯止嘔作用實驗研究。時珍國藥研究  1996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