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收治法

 

論久嗽, 久瀉, 久汗

 

天師曰收治者,氣散而收之也。如人病久嗽不已,久瀉不已,久汗不已是也。

久嗽省,人無不為 邪之聚也,日日用發散之劑而不效者何?

氣散故耳。氣散矣,而仍用散藥,無怪乎經月而不效也。法當用 收斂之藥一二劑,便見成功。

方用人參一錢,白芍三錢,酸棗仁二錢,北五味子一錢,麥冬五錢,蘇子一 錢,益智仁五分,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批〕止嗽神丹。)一劑輕,二劑全愈。後服六味地黃丸,加 麥冬三兩,北五味子一兩。

服之不再發,否則不能保其不發也。蓋久服散藥,耗盡真陰,雖暫用收斂之 藥,一時奏功,而真陰既虧,

腠理不密,一經風邪,最易感入,此必須之勢也。

服地黃丸,水足而肺金有 養,腠理自密,又何患重感風邪哉。

大瀉之後,必多亡陰,亡陰既多則元陽亦脫。

若不急為收止,則陰絕陽亡,可立而待,法當用止塞之 品。

或疑邪未盡去,如何止住其水,萬一邪居中州,則腹心之患,不可 不慮。其言則是,其理則非。

 

吾言大瀉者,乃純是下清水,非言下利也。利無止法,豈瀉水亦無止法 乎。敵人患水瀉者,急宜止遏。

方用白朮五錢,茯苓三錢,車前子一錢,北五味一錢,吳茱萸五分,酸棗 仁一錢,水煎服。(〔批〕分水神丹)。

 

此方止藥少於補藥,健脾去濕,水性分消,不收而自收也。

若純以粟殼以澀止之,而不分消其滔天之勢,則阻滯一時,勢必潰決,反生大害矣。

 

大汗之病,陽氣盡隨汗而外越,若不急為止抑,則陽氣立散,即時身死。

法當以大補之劑煎飲,一線 之氣可留,而大汗可止。

方用人參一兩,或黃 二兩代之,當歸一兩,北五味一錢,桑葉七片,急為煎服。

此方即補血湯之變,妙在補氣藥多於補血,使氣旺則血自生,血生汗可止。

況方中加五味子以收汗, 加桑葉以止汗,有不相得益彰者乎。

 

倘以大汗之人,氣必大喘,不可以參 重增其氣,純用補血之品,未為無見。

然而,血不可驟生,氣當急固,罔顧氣,徒補血,未見功成。此似是而非,又不可不急辨之也。

 

此收法宜知,醫可不細加體認乎。

張公曰俱論得暢而妙,吐瀉無可再言。

惟久嗽之法,吾意即宜以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治之, 似宜不必先用人參以救肺氣之害也。

然而天師用之,必有深意,他日再敬詢之。 (大汗症,多系陽脫,有用大劑參附湯者。李子永識。)

 

散治法

 

論散鬱

 

天師曰散治者,有邪而鬱結胸中,以表散之藥散之也。

如人頭疼身熱,傷風咳嗽,或心事不爽,而郁氣蘊於中懷,或怒氣不舒,而怨憤留於脅下,

倘以補藥溫 之,則愈甚矣。

方用柴胡一錢,白芍三錢,薄荷一錢,丹皮一錢,當歸二錢,半夏一錢,白朮一錢,枳 殼三分,甘草一錢,水煎服。

(〔批〕鬱神丹。)此方純治前症,投之一不效應如響,即逍遙散變之也。

開鬱行氣。去濕利痰,無不兼治。

散之中有補之法,得補益之利,受解散之功,真藥壺之妙藥,刀圭之神 劑也。散之方無出其右,毋輕視之。

 

張公曰固然散之法無出其右,予再言其加入之味。

如頭疼,加川芎一錢;目痛,加疾藜一錢,甘菊 花一錢;鼻塞,加蘇葉一錢;喉痛,加桔梗二錢;

肩背痛,加枳殼二錢;兩手痛,加桂枝一錢兩脅痛,倍 加柴胡、白芍;胸痛,加枳殼一錢;

腹痛手不可按者,加大黃二錢;腹痛手按之不痛者,加肉桂一錢。此 加減之得宜,人亦不可不知之也。

 

軟治法

 

論消痞塊

 

天師曰軟治者,病有堅勁而不肯輕易散者,當用軟治。如人生塊於胸中,積痞於腹內是也。

法用藥以 軟之。心中生塊,此氣血堅凝之故,法當用補血補氣之中,少加軟堅之味,則氣血活而堅塊自消。

倘徒攻其 塊,而不知溫補之藥,則堅終不得消。

方用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三錢,青鹽一錢,熟地五錢,山茱萸 二錢,麥冬三錢,北五味一錢,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附子一片,水煎服。(〔批〕軟堅湯。)

 

此方妙在 純用補藥,止加青鹽一味以軟堅,若無意於堅者,久之而堅自軟,柔能制剛之妙法也。

痞塊之堅,又不可以此法治之。蓋堅在於腹中,若徒攻其堅,必致腹中不和,而損傷胃氣。

法當用和 解之中,軟以治之,則堅之性可緩,而堅之形可化,堅之氣可潰,堅之血可消。

否則,有形之物盤踞於 中,無形之氣必耗於外,日除堅而堅終不得去也。

 

方用白朮五兩,茯苓三兩,神曲二兩,地粟粉八兩, 鱉甲一斤,醋炙,人參五錢,甘草一兩,白芍三兩,

半夏一兩,白芥子一兩,蘿蔔子五錢,濃朴五錢,肉 桂三錢,附子一錢,各為末,蜜為丸。

每日臨睡送下五錢,即以美物壓之,(〔批〕消積化痞至神丹。)一 料未有不全愈者。

 

此方有神功,妙在用鱉甲為君,則無堅不入。尤妙用地粟粉,佐鱉甲以攻邪,又不耗散 真氣。

其餘各品,俱是健脾理正之藥,則脾健而物自化。

尤妙用肉桂、附子,衝鋒突圍而進,則鱉甲大軍相 繼而入,勇不可當。

又是仁者之師,賊雖強橫,自不敢抵敵,望風披靡散走。

又有諸軍在後,斬殺無遺, 剿撫並用,有不三月告捷者哉,此更軟治之妙。

倘不補正氣,惟大黃、巴豆、兩頭尖、阿魏之類,直前攻 堅,雖亦有得勝之時,然中州掃蕩,田野蕭然,

終必倉空箱罄。民眾匱乏之形。有數年不能培植者也。人 烏可徒言攻堅哉。

張公曰奇論不磨。

如人身生塊而不消者,乃氣虛而痰滯也,法當補氣,而不可全然消痰,痰愈消而 氣愈虛矣。

方用人參一錢,白朮五錢,薏仁五錢,茯苓三錢,黃 五錢,防風五分,白礬一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批〕消補兼施湯。)

 

此方妙在補氣多,而祛痰之藥少,氣足而痰自 難留,況又有白芥子無痰不消,白礬無堅不入,

況又有白芍以和肝木,不來克脾胃之土,而土益能轉其生 化之機,又得薏仁、茯苓,以分消其水濕之氣,

何身塊之不消乎。

瘰串之塊,必須軟治。

方用柴胡一錢,白芍五錢,茯苓 五錢,陳皮五分,半夏一錢,甘草一錢,連翹一錢,香附一錢,皮硝五分,

屋上瓦蔥幹者三分,生者用 一錢,水煎服。一劑動,二劑輕,三劑少愈,四劑全愈,神方也。

人參,弱人加之一錢,不可多加。

 

 

堅治法

 

論注夏

 

天師曰堅治者,怠惰不振,用堅藥以堅其氣,或堅其骨也。

堅氣者,如人夏月無陰,到三伏之 時,全無氣力,悠悠忽忽,惟思睡眠,一睡不足再睡,再睡不足,則懶於語言,

或夢遺不已,或夜熱不 休者是也。

此皆腎水泄于冬天,夏月陽勝,陰無以敵,所以如此。

必須峻補其腎水,水足而骨髓充滿, 則骨始有力,而氣不下陷矣。

 

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北五味一錢,麥門冬三錢,白芍三錢,當歸二 錢,白朮三錢,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生棗仁二錢,芡實三錢,水煎服。方名軟堅湯。

得此方妙在純是補 陰,而全無堅治之法,然堅之意已寓於中矣。

蓋骨空則軟,補其骨中之髓,則骨不堅而堅也。

 

此方之妙, 可以治以上之氣軟骨軟,無不全愈,終不必再立堅骨之法也。

此亦有凡小兒十歲以上,十歲以下,天癸水未至,亦有患前症者,豈皆冬不藏精之故耶?而非然也。

蓋小兒最不忌口,一見瓜果涼熱之物,盡意飽啖;

久則胃氣弱矣,再則脾氣壞矣,又腎氣寒矣,遂至腎水 耗去,亦如冬不藏精之症。

方又不可全用前方,當以補胃補脾補腎三經為主,不可純用補腎一經之味也。

方用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熟地三錢,北五味五分,麥冬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二錢,陳皮三分,山 楂三粒,

枳殼二分,人參五分。水煎服。(〔批〕健脾生水湯。)一劑立愈,不必再服也。

 

此方脾肺腎 俱為統治,而又平肝木,肝既得養,則心亦泰然。

此五臟皆用補劑,而小兒純陽,尤易奏功,不若大人 之必須多服也,夏天小兒最宜服一二劑,再無注夏之病。

此又堅治之一法,留心兒科者,幸察之。

張公曰堅治法妙。

華君曰君多小兒症治。

 

抑治法

 

論肺火, 心火, 胃火, 肝火, 腎水

 

天師曰抑治者,抑之使不旺也。或瀉其肺中之火,或遏其心中之焰,或止其胃中之氣,或平其肝 木之盛是也。

此四經最多火而最難治。

肺經之火,散之則火愈甚,抑之反勝於散之矣。

蓋肺經之氣實,則成 頑金,頑金非火不煉,然而肺乃嬌臟終不可以煉法治之,故用抑之之法。

方用山豆根一錢,百部一錢,青 黛一錢,黃芩一錢,天花粉二錢,桑白皮一錢,水煎服。(〔批〕養肺湯。)

 

此方專抑肺金之氣。而又 不傷氣,則肺金有養,自然安寧。倘全以寒涼之藥降之,則又不可。

蓋肺乃嬌臟可輕治而不可重施,以輕 清下降之味少抑其火。則胃氣不升,心火少斂,肺經 煉,必成完器,

又何必用大散之藥哉。

心中之焰,非黃連不可遏,徒用黃連而不如瀉木之品,則火雖暫瀉而又旺。

方用黃連一錢,柴胡 一錢,白芍三錢,菖蒲一錢,半夏一錢治之。

此方用瀉肝之藥多於瀉心,母衰則子自弱,必然之理。

設不 用瀉木之藥,而純用瀉心之黃連,則黃連性燥,轉動心火,此所以心肝必須同治也。

 

胃中之氣有餘,必且久變為熱。人以為我能食冷,乃氣之有餘也。

我能消食,乃脾之健旺也。我能不 畏天寒,此腎之有餘也。

誰知胃氣之有餘,本之腎水之不足,一遇風寒襲之,夏暑犯之,非變為消渴 之症,必成為痿廢之人。

必須平日用大劑六味地黃丸吞服,自然氣餒而火息,胃平而熱除也。

無知世人不 信,自號曰強,不肯多服,又托言我不能吞丸藥,下嚥則吐,不聽仁人之語,因循不服,

及至火病,則 日快與我用竹葉石膏湯,晚矣。

 

吾今立一方為湯藥,省其不可吞服丸藥。

方用元參三錢,熟地五錢,麥冬 三錢,北五味 一錢,山茱萸三錢,山藥三錢,丹皮一錢,天花粉八分,水煎服。

此方乃平胃火之聖藥,妙在補腎補肺補 肝,全不純去平胃。

中州安泰,豈有阻滯抑鬱之理,自然挽輸有路,搬運無虞,上不淩鑠肺金,下不侵克 脾土,旁不關害肝木。

一方之中,眾美備臻,又何患胃火之上騰哉。至於胃火既旺,或丸藥原有艱難之道, 世人不知,予並發明之。

 

蓋人之胃口,雖是胃土主事,其實必得腎水上滋,則水道有路,糧食搬運而無阻 隔之虞。

今胃火既盛,水僅可自救于腎宮,又安能上升於咽喉口舌之間,況丸藥又是硬物,原非易得下喉, 此所以不肯服,

非天性不能服也。如反胃之病,食入反出,非明驗歟。

無腎水之人,無食以下喉,猶然吐 出,蓋胃中無腎水以潤故耳。

彼無腎水沖上,尚不能入於胃中,況又有胃火之盛,無腎水之潤者,無怪乎 到口難咽也。

 

肝木之盛,抑之之法,必須和解。然和解之中而不用抑之之法,則火愈盛,木愈旺矣。

方用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炒梔子三錢,當歸二錢,白芥子一錢,柴胡一錢,荊芥一錢,澤瀉一錢,水煎服。

(〔批〕散風 湯。)此方用柴、荊以散肝木之氣。 更妙用白芍、梔子以清肝木之火,火去而木衰,此善於抑之也。

張公曰抑治法,說得如此透闢,不刊之書,益信然也。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

倘人過於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水虛而火亦虛,水無 可藏之地,則必上泛而為痰矣。

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溫,法當仍以補水之中,而用火熱 之藥,使水足以制火,

而火足以生水,則水火有相得之美也。

方用熟地三兩,山茱萸一兩,肉桂三錢,茯 苓一兩,北五味一錢,牛膝三錢,水煎服。

一劑而痰即下行,二劑而痰消無跡矣。蓋肉桂乃補腎中火 之聖藥。

 

倘止用之以溫命門,水亦可以下降。

然而,不補其腎宮之水則腎宮匱乏,水歸而房舍空虛,難 以存活,仍然上泛,故必用補水以補火也。

方用熟地、山茱,純是補水之藥,而牛膝又是引下之絕品。

水有火之溫,又有水之養,又有引導之使。自安然而無泛上之理也。

 

揚治法

 

論氣沉血滯

 

天師曰揚治者,乃氣沉而不能上,血滯而不能行是也。

氣得揚而展舒,血得揚而活動。倘沉抑不 揚,則必有呃逆 廢之症。必用藥以揚之,則氣舒展而血活動也。

方用當歸三錢,白芍三錢,黃 錢,白朮三錢,柴胡五分,熟地五錢,升麻五分,人參一錢,茯苓一錢,

川芎一錢,水煎服。此八珍湯 也。妙是血氣平補,若用甘草而不用黃 ,則不是八珍湯矣。

氣血平補,既無偏曲,而後以升麻、柴胡揚之,使血氣流動,自無氣並血而成 廢之症,

亦無血並氣而成呃逆之症矣。此揚治之不可廢也,故又立一門耳。設止補陽而不補 陰,則陽旺而陰愈消。

設止補其陰而不補其陽,則陰旺而陽愈息。故必兼補之,而揚法始為有益,不可 與發散之一類而並觀之也。

 

張公曰闡發細微,無可道。

 

痰治法

 

論治初起之痰,  已病之痰 久病之痰,  論老痰 頑痰

 

天師曰痰治者,痰塞於咽喉之間,雖是小病,而大病實成于此,古人所以另立門以治之。

然而所立 之方,皆是治痰之標,不足治痰之本也,故立二陳湯,以治上中下新暫久之病,通治之而無實效也。

今另 立三方,一治初起之痰,一治已病之痰,一治久病之痰。痰病雖多,要不能越吾之範圍也。

 

初起者,傷風咳 嗽吐痰是也。用半夏一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

二劑可以 消痰矣。此方去上焦之痰也。上焦之痰,原止在胃中而不在肺。

去其胃中之痰,而肺金氣肅,何致火之上升 哉。已病之痰,痰在中焦也。

 

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最宜分明。黃者,乃火已將退也;白者,火正熾 也。

火熾者,宜用寒涼之品火將退者,宜加祛逐之品。吾今立一方,俱可治之。

 

白朮三錢,茯苓五錢,陳 皮一錢,甘草一錢,白芥子三錢,梔子一錢,火痰加之,枳殼五分,水煎服。

此方系健脾之劑,非祛痰之劑 也。然而痰之多者,多由於脾氣之濕。

今健其脾氣,則水濕之氣下行,水濕既不留於脾中,又何從而上出, 況又加之消痰之聖藥,而痰有不安靜速亡者乎。

至於久病之痰,切不可以作脾濕生痰論之。蓋久病不愈,未 有不腎水虧損者,非腎水泛上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

此久病之 痰,當補腎以祛逐之。

方用熟地五錢,茯苓三錢,山藥三錢,薏仁五錢,芡實五錢,山茱萸三錢,北五味 一錢,麥冬三錢,車前子一錢,

益智仁三分,水煎服。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若火沸為痰者,內加肉桂一 錢。

 

此方之妙,純是補腎之味。而又兼祛濕之品,化痰之味。水入腎宮,自變化為真精,又安有升騰為痰 者乎。

此治下焦有痰之法也。有此三方,再看何症,出入加減,治痰無餘事矣。

張公曰三方極妙,可為治痰之聖方也,然予尚有方在。初起之痰,用天師方可也。

已病之痰,予方 亦佳,並附於後。

用白朮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天花粉二錢,益智仁三分,人參三分,薏仁三分。

有 火者,加黃芩一錢無火者,加乾薑一錢,水煎服。

此方亦健脾而去濕,且不耗氣,不助火之沸騰,二劑而 痰症自消。

 

久病之痰,用予六味丸東加麥冬、五味,實有奇功,可與天師方並傳萬古也。無火者,加附子、 肉桂可耳。

華君曰予尚有二方,治痰之久而成老痰者。

方用白芍三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五錢,茯苓三錢,陳 皮三分,甘草一錢,丹皮二錢,天花粉八分,薏仁五錢,

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芥子為君,薏仁、白芍為 臣,柴胡、花粉為佐,使老痰無處可藏,自然漸漸消化。

 

此方可用八劑,老痰無不消者,方名消渴散。

 

又方 治頑痰成塊而塞在咽喉者為頑痰,留在胸膈而不化者為老痰也。

方用貝母三錢,甘草一錢,桔梗三錢,紫 菀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神曲三錢。

白礬一錢,水煎服。此方妙在貝母與半夏同用,一 燥一濕, 使痰無處藏避,

而又有白礬以消塊,桔梗,紫菀以去邪,甘草調停中央,有不奏功如響者乎。二方亦不 可廢也。

(火沸為痰,反加肉桂,此火不及水折也。李子永識。)

 

火治法

 

論陽明胃火, 論治各經之火

 

天師曰火治者,治火之有餘也。火症甚多,惟陽明一經最難治。前論雖悉,尚有未盡之議也。

知治陽明之法,則五臟之火,各腑之火,無難專治矣。

陽明本胃土也,如何有火?此火乃生於心包。心 包之火,乃相火也。

君火失權,則心包欺之,以自逞其炎赫之勢。是必以辛涼大寒之品,大劑投之,恣其 快飲。

斯火得寒而少息,熱得涼而略停,然必添入健胃之藥,始可奏功。

蓋胃火之沸騰,終由於腎氣之 不足,去胃火,必須補胃土,然而徒補胃土,而不去水濕之痰,亦不得也。

 

方用石膏一兩。或二兩,或三 兩,看火勢之盛衰,用石膏之多寡,知母三錢,麥冬五錢,甘草一錢,糯米一合,

竹葉百片,人參三錢, 水煎服。方則人參竹葉石膏湯也。

胃火之盛,非此湯不能平。還問其人必大渴飲水,見其有汗如雨者,始 可放膽用之,否則不可輕用。

蓋無汗而渴,亦有似此症者,不可不辨也。此方純是降胃火之藥,所以急救 先天之腎水也。

此症一日不治,即熬幹腎水而不救。故不得已用此霸道之藥也。

 

倘無汗而渴,明是腎火有 余而腎水不足,又烏可複用石膏湯。以重傷其腎水乎。然則又當何方以治之?

用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 北五味三錢,麥冬二兩,元參一兩。此方乃治似白虎症,而非胃火之熱者。

人更宜知之也。其餘心火用 黃連,肝火用梔子,肺火用黃芩,前言悉之矣, 茲不再贅。

張公曰不意吾方,得真人闡發至此,大快也,然予更有說,陽明之火雖起於心包,實成於肝木 之克之也。

肝木旺則木中有火,不特木來克土,而轉來助焰。肝木之火,半是雷火,一發則震地轟天。

陽明得心包之火而沸騰,又借肝木龍雷之火以震動,如何可以止遏。

故輕則大渴,重則發狂也。予治此 症,往往白芍加至數兩,未曾傳世,世所以不能發明之也。

先用石膏湯以去火,隨加白芍以平木,木平 而火無以助焰,自然胃火孤立無援。

又加麥冬以平肺金之氣,則金有水潤,不必取給於胃土,而胃土可 以自救,況又有石膏、知母之降火哉。

此狂之所以定,而熱之所以除也。方用石膏一兩,知母三錢,麥 冬一兩,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竹葉一百片,

糯米一合,先煎四碗,又加白芍二兩同煎。(〔批〕法制 白虎湯。)

 

此方之妙,不在石膏、知母之降胃火,妙在白芍之平肝木,使木氣有養不來克土,並不使木鬱 生火,以助胃火也。

又妙在麥冬以清肺金,使金中有水,胃火難炎,且去制肝,無令克土也。

華君曰予方又不同。傳遠公乃專論陽明,傳予乃論各經之火也。有方並傳子。

梔子三錢,白芍五 錢,甘草一錢,丹皮三錢,元參三錢,水煎服。(〔批〕瀉火聖神湯。)

 

心火,加黃連一錢;肺火,加黃 芩一錢;胃火,加石膏三錢腎火,加知母一錢,黃柏一錢;

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麥冬三 錢,天冬三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治火何以獨治肝經也?

蓋肝屬木,木易生火,故治火者首治肝,肝 火一散,而諸經之火俱散。

所以,加一味去火之藥,即可以去各經之火 也。

 

靜治法

 

論解火鬱

 

天師曰靜治者,靜以待之而不可躁也。

如人病拂逆之症,躁急之狀,不可一刻停留,此火鬱而不得 舒,故爾如此。

倘用寒涼之品急以止之,則火郁於中,而反不得出。

靜以待之,使其燥氣稍息,而後以 湯藥投之,任其性而無違其意,則功易奏而病易去矣。

 

方用白芍、當歸各三錢,茯苓五錢,柴胡五分,甘 草一錢,白芥子一錢,丹皮二錢,棗仁一錢,水煎服。

方名靜待湯。此方之妙,全無驚張之氣,一味和解, 火郁於肝木之中,不覺漸漸自散。此靜治之妙法也。

 

張公曰妙。從無醫人講至此,更欲立方而不可得。氣躁,乃氣中有火也,亦宜以靜法待之。

予酌 一方,用白朮三錢,茯苓三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五分,麥冬三錢,元參三錢,天花粉一錢,

蘇 子一錢,水煎服。名為靜氣湯。

此方和平安靜,無驚張之氣,可治心煩氣動,肺燥胃幹之症。

 

血燥,乃血熱之故,往往鼻衄血,心煩不寐,不能安枕,怔忡等症,亦宜以靜待之。

方用當歸三兩, 芍藥三錢,熟地五錢,生地三錢,丹皮一錢,地骨皮五錢,沙參三錢,白芥子一錢,

甘草三錢,炒棗仁一 錢,水煎服。(〔批〕甯血湯。)此方亦無驚張之氣,又加荊芥五分,血動者最宜服之。

 

動治法

 

論治手足麻木

 

天師曰動治者,因其不動而故動之也。如雙腳麻木, 不能履地,兩手不能執物者是也。

法當用竹筒一大個,去其中間之節,以圓木一根穿入之,以圓木兩頭 縛在桌腳下,

病患腳心先踏竹筒而圓轉之如踏車者,一日不計其數而踏之,然後以湯藥與之。

 

方用人 參一錢,黃 三錢,當歸一錢,白芍三錢;茯苓三錢,薏仁五錢,白朮五錢,半夏一錢,陳皮五分;

肉桂三分,水煎服。(〔批〕發機湯。)此方俱是補藥之中,妙有行濕之味。

 

蓋此等病,必濕氣侵之, 始成偏廢,久則不仁之症成也,成則雙足自然麻木。

乘其尚有可動之機,因而活動之,從來足必動而治, 血始活。

因濕侵之,遂不能伸縮如意,所以必使之動,而後可以藥愈也。否則,徒飲前湯耳。

兩手之 動,又不如是,必使兩人反轉病患之手在背後,以木槌轉棰之,棰至兩臂酸麻,而後以湯藥與之可愈。

方用人參一錢,茯苓三錢,黃 五錢,防風一錢,半夏一錢,羌活一錢,水煎服。(〔批〕發動湯。)

此方又妙在防風、黃 同用,而以黃 為君,人參為臣,祛痰祛濕為使,又乘其動氣之時與服,則易成功。

則,亦正不能奏效耳。

張公曰動治法最妙。予則更有法,于二症尤當。

使人抱起坐了,以一人有力者,將其手延拳回者不 已,後服天師之藥更妙,可並志之。

 

春夏治法

 

論春宜理氣 , 夏宜健脾

 

天師曰春夏治者,隨春夏發生之氣而治之得法也。春

宜疏泄,夏宜清涼,亦不易之法也。然而舒發之中,宜用理氣之藥,清涼之內,宜兼健脾之劑,未可盡

為舒發與清涼也。春用方,春則用人參一錢,黃 一錢。柴胡一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甘

草一錢,神曲五分,水煎服。(〔批〕迎春湯。)

 

此方有參、 以理氣,又有柴、芍、當歸以養肝而舒木氣,則肝不克脾土,自然得養矣。

夏則用麥冬三錢,元參三錢,五味子一錢,白朮五錢,甘草一錢, 香薷八分,神曲三分,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水煎服。(〔批〕養夏湯。)

此方妙在健脾之中;而有潤肺 之藥,脾健而肺潤,又益之去暑之品,又何患暑極之侵入哉。

此春夏之法,所宜知者。 張公曰春夏治法最妙,以老幼加減法門法通用之,妙甚。

 

 

秋冬治法

 

論秋宜潤肺 ,冬宜補腎

 

天師曰秋冬治者,以順秋氣之肅,冬氣之寒也。

然秋天而聽其氣肅,冬令而順其氣寒,則過於肅殺 矣。

法當用和平之藥以調之,使肅者不過於肅,而寒者不過於寒也。

秋則用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人參 一錢,甘草一錢,百合五錢,款冬花一錢、天花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

(〔批〕潤秋湯。)此方妙在 不寒不斂、不熱不散、則肺金既無乾燥之患,而有滋潤之益,

又何慮金風之涼也,冬則用白朮五錢,茯苓 三錢,山茱萸二錢,熟地五錢,肉桂三分,生棗仁一錢,

枸杞子一錢,菟絲子一錢,薏仁三錢,水煎 服。(〔批〕溫冬飲。)

 

此方補腎之水多,補腎之火少,使水不寒而火不沸,又何虞冬令之 寒哉。秋冬治法之佳妙者。

張公曰妙。亦以老少門法加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