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秘錄 

 

九論寒熱

 

雷真君曰病之有寒熱也,半成於外來之邪,然亦有無邪而身發寒熱者,不可不知。

無邪而身 發寒熱,乃肝氣郁而不得宣,膽氣亦隨之而鬱。

 

木之氣既鬱滯,而心之氣自然不舒,心肝膽三經 皆鬱,則脾胃之氣不化,肺金無養,其金不 剛,

上少清肅之氣下行,而木寡於畏,土且欲發洩而不能,於是作寒作熱,似瘧非瘧、而不能止。 

倘 用祛邪之藥,則其勢更甚,惟有舒其木氣,而寒熱自除矣。

張真君曰亦創論也,方宜用逍遙散,大加白芍可也。

 

十論生死

 

雷真君曰,知生死而後可以為醫。生中知死,死中知生,非易易也。

何以知生中之死,如傷寒症, 七日不汗死是也。

何以知死中有生,如中風、中惡、中毒是也。

生中之死,而辨其不死;死中之生,而 辨其不生,醫道其庶幾乎。

 

傷寒至七日猶無汗,人皆謂必死矣,而予獨斷其不死者,非因其無汗而可生 也。

蓋傷寒邪盛,禁汗之不得出,其人無煩躁之盛,腎水猶存,邪不能熬幹之也,雖無汗,必有汗矣,

七日來複,豈虛言哉。

 

此生中之死,而辨其不死之法也。中風不語,中惡不出聲,中毒致悶亂,雖其人之 氣猶存,似乎不死,

然而,遺尿則腎絕矣,手撒則肝絕矣,水不下喉則脾胃絕矣。

 

舌本強則心絕矣,聲如 酣則肺絕矣。五臟無一生,無有不死者;倘有一臟之未絕,未死也。

看何臟之絕,而救何臟之氣,則死猶 不死矣。

 

然而,五臟之中尤最急者,莫過心腎,心腎之藥,莫過人參、附子二味,二味相合,則無經不 入。

救心腎,而各臟亦無不救之矣。雖將死之人,必有痰涎之作祟,似祛痰化涎之藥,亦不可輕度。

然不 多用人參,而止用祛痰化涎之藥,適足以死之也。即或偶爾生全,未幾仍歸於死。

此死中之生,而辨其 不生之法也。

張公曰真奇絕之文。

 

十一論真假

 

雷真君曰病之有真有假也。大約寒熱之症居多,《內經》已辨之無遺義矣。

予再取而論之 者,以真假之病難知,而用藥者不可徒執泛逆之治法也。

予有治真寒假熱之法,而不必尚夫湯劑也。

 

如 人下部冰涼,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

自當用八味湯, 大劑攪冷與飲。人或不敢用,或用之不多,或病患不肯服,當用吾法治之。

以一人強有力者,擦其腳 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後用吳茱萸一兩為末,附子一錢,麝香一分,

為細末,以少少 白麵入之,打為糊,作膏二個,貼在腳心之中,

 

少頃必睡熟,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自息矣,急以 八味湯與之,則病去如失。

至於治真熱假寒之法,則又不然。

 

如人外身冰涼,內心火熾,發寒發熱,戰慄 不已,此內真熱反現假寒之象。

自當用三黃石膏東加生薑,乘熱飲之。醫或信之不真,或病家不肯與 服,予法亟宜用之也。

 

井水一桶,以水撲心胸,似覺心快,撲之至二三十次,則內熱自止,而外 之戰慄不覺頓失。

急以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與之,任其恣飲,則病不至再甚矣。

張公曰何方法之奇至此,遵而行之,人無死法矣。

 

十二論老少

 

雷真君曰老人與小兒最難治也。老人氣血已衰,服飲食,則不生精而生病。小兒精氣未滿,食

飲食,則傷胃而傷脾,故老人小兒當另立一門。雖岐天師已立,有門有方,然終覺未全。今另留數

方,半治老人之生精,半治小兒之傷胃也。生精者,生其腎中精也。人生腎氣有餘,而後脾胃之氣

行,脾胃氣行,而後分精四布於各臟腑,俱得相輸以傳化,方名養老丸。用熟地八兩,巴戟天四

兩,山茱萸四兩,北五味一兩,薏仁三兩,芡實四兩,車前子一兩,牛膝三兩,山藥四兩,各為

末,蜜為丸。每日吞五錢。自能生精壯氣。開胃健脾也,又何慮飲食之難化乎。小兒之方,單顧其

胃,天師已有神方傳世,今再立一方,亦治腎以生土也。論小兒純陽,不宜補腎,不知小兒過於飲

食,必至傷胃,久之,胃傷而脾亦傷,脾傷而肺金亦傷,肺金傷而腎水更傷矣。小兒至腎水

之傷,則癆瘵之症起,雞胸犬肚之證見。苟治之不得法,而仍治以治胃之藥,未能奏功,雜然攻利之藥

並進,殤人夭年可憫,今立一方,治小兒腎臟之損,實有奇功,方名全幼丸。用熟地二兩,麥冬一兩,

山藥三兩,芡實三兩,車前子一兩,神曲五錢,白術一兩,地栗粉三兩,鱉甲三兩,生何首烏三兩,茯

苓二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白滾湯送下三錢,一料前症盡愈。二方實可佐天師之未逮也。

張真君曰妙絕之論,妙絕之方。

 

十三論氣血

 

雷真君曰氣無形也,血有形也。人知治血必須理氣,使無形生有形,殊不知治氣必須理血,使

有形生無形也。但無形生有形,每在於倉皇危急之日;而有形生無形,要在於平常安適之時。人見用氣

分之藥速於見功,用血分之藥難於奏效,遂信無形能生有形,而疑有形不能生無形。不知氣血原疊相生

長,但止有緩急之殊耳。故吐血之時,不能速生血也,亟當補其氣;吐血之後,不可純補氣也,當緩補

其血。氣生血,而血無奔軼之憂;血生氣,而氣無輕躁之害。此氣血之兩相須而兩相得也。

張真君曰論妙極,無弊之道也。

 

十四論命門

 

雷真君曰命門為十二經之主,《內經》已詳言之。余再取而尚論者,蓋命門之經雖彰,而命門

之旨尚晦也。命門既為十二經之主,而所主者何主也。人非火不能生活,有此火,而後十二經始得其生

化之機。命門者,先天之火也。此火無形,而居於水之中。天下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

水之所生。火克于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於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

火不藏於火,而轉藏于水也。命門之火,陽火也,一陽陷於二陰之間者也。人先生命門,而後生心,其

可專重夫心乎。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

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肺得命門而准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

三焦得命門而決瀆,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無不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也。此火宜補而不宜瀉,宜於水中以補

火,尤宜於火中以補水,使火生於水,而還以藏于水也。倘日用寒涼以伐之,則命門之火微,又何能

生養十二經耶。此《內經》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非重言命門歟。

張真君曰命門得天師之辨,正若日月之經天。今又得雷真君之尚論,則命門何至於晦而不彰乎。萬

世之大幸也。

(張景岳先生謂善補陰者,宜於陽中補陰,無伐陽以散陰。

善補陽者,宜於陰中補陽,無伐陰以 救陽。深得此意。李子永識。)

 

十五論任督

 

雷真君曰任督之脈,在臟腑之外,別有經絡也,每為世醫之所略。不知此二部之脈不可

不講,非若沖、 之脈可有可無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

循面入目,此任脈之經絡也。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循陰

器,合纂間,繞纂後,即前後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

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 ,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

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

之下中央,此督之經也。二經之病,各有不同,而治法實相同也。蓋六經之脈絡,原相貫通,

治任脈之疝瘕,而督脈之遺溺、脊強亦愈也。然此二脈者,為胞胎之主脈,無則女子不受

妊,男子難作強以射精,此脈之宜補而不宜瀉明矣。補則外腎壯大而陽旺,瀉則外腎縮細而陽衰

則子宮熱而受妊,瀉則子宮冷而難妊矣。

張真君曰妙絕。今人不知任督之至要,所以用藥不效也,知任督,何難治病哉。

 

十六論子嗣

 

雷真君曰人生子嗣,雖曰天命,豈盡非人事哉。有男子不能生子者,有女子不能生子者。男子

不能生子有六病,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六病維何?一精寒也,一氣衰也,一痰多也,一相火盛也,一精

少也。一氣鬱也。精寒者,腎中之精寒,雖

射入子宮,而女子胞胎不納,不一月而即墮矣。氣衰者,陽氣衰也,氣衰則不能久戰,以動女子

之歡心,男精已泄,而女精未交,何能生物乎。精少者,雖能射,而精必衰薄,胞胎之口大張,

細小之入,何能饜足,故隨入而隨出矣。痰多者,多濕也,多濕則精不純,夾雜之精。縱然生

子,必然夭喪。相火盛者,過於久戰,女精已過,而男精未施,及男精既施,而女興已寢,又安能

生育哉。氣鬱者,乃肝氣抑塞,不能生心包之火,則懷抱憂愁,而陽事因之不振,或臨爐而興已

闌,對壘而戈忽倒,女子之春思正濃,而男子之浩歎頓起,則風景蕭條,房幃岑寂,柴米之心難

忘,調笑之言絕少,又何能種玉于蘭田,毓麟于蘭室哉。故精寒者溫其火,氣衰者補其氣,痰多者消

其痰,火盛者補其水,精少者添其精,氣郁者舒其氣、則男子無子者可以有子,不可徒補其相火

也,十病維何?一胎胞冷也,一脾胃寒也,一帶脈急也,一肝氣鬱也,一痰氣盛也,一相火旺也,

一腎水衰也。一任督病也,一膀胱氣化不行也,一氣血虛而不能攝也。胎胞之脈,所以受物者也,暖則

生物,而冷則殺物矣。縱男子精熱而射入,又安能茹之而不吐乎。脾胃虛寒,則帶脈之間必然無力,

精即射入於胞胎,又安能勝任乎。帶脈宜馳不宜急,帶脈急者,由於腰臍之不利也,腰臍不利,則胞

胎無力,又安能載物乎。肝氣郁則心境不舒,何能為歡於床第。痰氣盛者,必肥婦也,毋論身肥則下體

過胖,子宮縮入,難以受精,即或男子甚健,鼓勇而戰,射精直入,而濕由膀胱,必有氾濫之虞。相火

旺者,則過於焚燒,焦幹之地,又苦草木之難生。腎水衰者,則子宮燥涸,禾苗無雨露之潤,亦成萎

黃,必有墮胎之歎。任督之間,倘有疝瘕之症,則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膀胱與胞胎相近;倘氣

化不行,則水濕之氣必且滲入於胎胞,而不能受妊矣。女子懷胎,必氣血足而後能養。倘氣虛則陽

衰,血虛則陰衰,氣血雙虛,則胞胎下墜而不能升舉,小產之不能免也。故胎胞冷者溫之,脾胃寒者

暖之;帶脈急者緩之;肝氣鬱者開之,痰氣盛者消之;相火旺者平之,腎水衰者補之;任督病者除

之;膀胱氣化不行者,助其腎氣;氣血不能攝胎者,益其氣血也。則女子無子者,亦可以有子,不可徒

治其胞胎也。種子方,莫妙用岐天師之方,故不再定。

張真君曰男女之病,各各不同,得其病之因,用其方之當,何患無子哉。以男子六病,女子十

病,問人之有無,即可知用藥之宜也。

 

十七論瘟疫

 

雷真君曰古人雲疫來無方,非言治疫之無方,乃言致疫之無方也。然亦未嘗無方。疫來既有方,

而謂治之無方可乎。大約瘟疫之來,多因人事之相召,而天時之氣運,適相感也。故氣機相侵,而地氣又

複相應,合天地之毒瓦斯,而瘟疫成焉。侵於一鄉,則一鄉之人病;釀於一城,則一城之人病;流於千里,

則千里之人病。甚且死亡相繼,闔門闔境,無不皆然,深可痛也。此等病必須符水救之,然而符水終不

浪傳於世,今別定一法,用管仲一枚,浸於水缸之內,加入白礬少許,人逐日飲之,則瘟疫之病不生

矣。真至神之法也。

張真人曰妙方。此先制瘟疫之法也。

 

岐天師兒科治法

 

天師曰兒科得其要,無難治人。今傳一法門,使萬世小兒盡登仁壽。法在先看氣色,後看脈。

小兒有疾,某顏色必鮮豔,以鼻之上眼之中間,中正精明穴上辨之。色紅者,心熱也,紅筋橫直現於

山根,皆心熱也。色紫者,心熱之甚,而肺亦熱也。色青者,肝有風也;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青筋橫

現者,亦肝熱也;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也。色黑者,風甚而腎中有寒。色白者,肺中有痰。色黃

者,脾胃虛而作瀉,黃筋現於山根,不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症。止有此數色,無他顏色,故一覽而知小

兒之病矣。大人看脈于寸關尺,小兒何獨不然,但小兒不必看至數,止看其數與不數耳。數甚則熱,不

數則寒也。數之中,浮者風也,沉者寒也,緩者濕也,澀者邪也,滑者痰也,如此而已。七表八裡,

俱不必去看。自知吾訣,則《脈訣》亦不必讀也。有止歇者,乃痛也,餘亦不必再談。小兒症,大約吐瀉

厥逆、風寒暑熱而已,其餘痘疹喑,餘無他病。或心疼腹痛,或有痞塊,或有瘡疔,可一覽而知也。然

而,小兒之病,虛者十之九,實者十之一,故藥宜補為先。今立三方,通治小兒諸症。第一方人參三

分,白術五分,茯苓一錢,甘草一分,陳皮二分,神曲三分,半夏一分,此六君子加減也,通治小兒脾胃

弱病,神效。如傷肉食者,加山楂五粒;傷米食者,加麥芽

五分;傷麵食,加蘿蔔子三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去甘草,加生薑三片;瀉者,加乾薑

三分,豬苓五分。第二方治外感也。或傷風傷寒,或咳嗽,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鼻塞,或痰

多,或驚悸,或角弓反張,皆以此方通治之,無不神效。方用柴胡七分,甘草三分,桔梗五分,半夏

三分,黃芩三分,白芍二錢,白術二錢,當歸五分,陳皮二分,茯苓五分,水煎服。頭痛,加蔓荊子

三分;心痛手不可按者,乃實火也,加梔子一錢,按之不痛者,乃虛火也,加甘草八分,貫仲五分,

廣木香三分,乳香一分;脅痛者,加芍藥三錢;腹痛者,以手按之,手按而疼甚者,乃食也,加大

黃一錢;按之而不痛者,乃寒也,非食也,加肉桂三分,乾薑三分;有汗出不止者,加桑葉一片;眼痛

而紅腫者,乃火也,加黃連三分,白蒺藜一分;喉痛者,加山豆根三分。協力廠商治虛寒之症,夜熱出

汗、夜啼不寐、怔忡、久嗽不已、行遲語遲、龜背狗肚、將成癆瘵等症,方用熟地三錢,山茱萸二

錢,麥冬二錢,北五味五分,元參二錢,白術二錢,茯苓一錢,薏仁三錢,丹皮一錢,沙參二錢,

地骨皮二錢,水煎服。倘兼有外感,少加柴胡五分,白芍三錢,白芥子一錢。餘無可加減矣。

 

諸真人傳授兒科

 

痘瘡計日, 痘瘡壞病 ,

 

痘治法 天師曰今人看痘為難治,不知得其法則無難也。

初起之時,不論身弱身強,先以補氣補血之藥為君,加之發散之藥,則重者必輕,而輕者必少。

無 如世人皆以寒涼之品為主,又助以劫散之味,此所以輕變重,重至死也。

吾 今傳五方,朝夕服之,室七日,無不結靨,再無回毒之症,十人十活,不殺一小兒也。

 

第一曰方見小兒身熱,眼如醉眼者,此出痘兆也。若不是醉眼,則非出痘,不可用此方。

用治 外感方治之,若見醉眼,急投此方,則痘點即現,必不待三日而自出也。

方用黃 三錢,白朮一錢,

甘草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二錢,茯苓三錢,柴胡一錢五分,升麻五分,麥冬二錢,元參三錢,

陳皮五分,荊芥一錢,金銀花先用五分,水三碗,煎湯二碗,再煎藥至五分,與小兒飲之。此方五

歲以上俱照此分兩,五歲以下減半;周歲內者又降冪之。服此藥,自然神思清爽。病家不肯服,勸

其速服,包其速愈,不妨身任之。服後見點,再用第二方。

第二日方白朮二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桔梗二錢,當歸五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柴

胡一錢,升麻三分,荊芥一錢,茯苓二錢,白芍三錢,白芥子二錢,金銀花三錢,水煎服。服此藥後,

一身盡現點矣,其色必紅,而無色白色黑之虞矣。

第三日方人參五分,白芍三錢,白朮三錢,茯苓三錢,元參二錢,神曲三分,丹皮一錢,水煎

服。此方服後,盡皆灌漿,無不氣血之足,永無退症之虞矣。再服第四日方。

第四日方人參一錢,當歸二錢,熟地五錢,茯苓三錢,金銀花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元參

三錢,白朮三錢,白芍二錢,神曲五分。服此方後,小兒必然口健,要吃食不已,不妨少少頻與,亦不

可多食也,第五方可不必用矣。然更傳之者,恐小兒多食則生他病,故又傳此方。

第五日方人參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二錢,甘草一錢。有食,加麥芽五分,山楂五粒。若不傷食

不必加,止加金銀

花三錢。能服此五方,期七日前而回春也,以上小兒年歲小者,俱照第一方減之。如小

兒已身熱三日,則用協力廠商,四日則用第四方。如壞症,另用壞症方。

秦真人傳壞症方治痘瘡壞症已黑者,人將棄之,下喉即活。人參三錢,陳皮一錢,蟬蛻五分,

元參二錢,當歸二錢,荊芥穗一錢,水二鐘,煎八分,灌下喉中即活。大約壞症,皆元氣虛而火不

能發也。我用參以助元氣,用元參以去浮游之火,用陳皮去痰開胃,則參無所礙,而相得益彰,荊

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以生新去舊消滯氣,蟬蛻亦解毒去斑。世人如何知此妙法。初起不

可服,必壞症乃可,一劑即回春,不必再劑也。

雷真君傳痘瘡壞症方痘瘡壞症,最為可憐,身如黑團之氣,口不能言,食不能下,世人到此,

盡棄之溝中,醫者到此,亦置而罔顧,誰知盡人皆可生之乎。吾有奇方,名必全湯。人參三錢,元參一

兩,荊芥一錢,金銀花一兩,陳皮三分,水煎五分灌之。下喉而眼開,少頃而身動,久之而神氣回,

口能言,食能下矣。不必再服他藥。痘瘡自面而生全,至奇至神之方也。蓋痘瘡壞症,皆氣虛而火不能

發也。火毒留於中而不得泄,故形如死狀,其實臟腑未壞。我用參以固元氣,用元參以去火,用金銀花

以消毒,用陳皮以化痰,用荊芥以引經,而發出於外。內中原有生機,所以一劑回春也。

疹治法 凡疹初起,小兒必發熱,口必大渴呼水。其發疹之狀,如紅雲一片,大約發斑相同。

但斑無頭粒,而疹有頭粒也;頭如蚤咬之狀,無他別也。我今傳四時之疹方用元參三錢,麥冬二錢,

蘇葉一錢,升麻五分,天花粉一錢,金銀花三錢,陳皮三分,甘草一錢,生地三錢,黃芩八分,

桂枝二錢,水鐘半,煎五分,熱服。凡有疹子,無不神效。

惟夏天加青蒿三錢可也。小兒初生數月減半,一周外俱照此分兩,不必再傳方也。服吾方一劑即愈,

何至三

 

張真人傳痘疹門

 

痘疹初起方白芍二錢,柴胡一錢,當歸一錢,陳皮五分,荊芥八分,防風三分,生地二錢,甘草

一錢,桔梗一錢。麥冬一錢。幹葛一錢,水煎服二劑,痘瘡惡者必變為良。

痘瘡出齊方人參一錢,黃 一錢,甘草一錢,白芍二錢,生地二錢,麥冬二錢,柴胡八分,紅花

五分,水煎服。有熱,加黃連五分,或黃芩一錢,梔子一錢,亦可;有驚,加蟬蛻去翅足三分色黑

者,加肉桂五分;大便閉結不通,加大黃三分腹痛,加芍藥一錢,甘草一錢泄瀉,加茯苓一錢;

有汗,倍加黃 有痰。加白芥子一錢;癢,加荊芥子六分;身痛者,加廣木香三分;色白者,寒

也,加肉桂一錢,人參黃 俱多加;痘瘡頭不突者,氣虛也;倍黃 ;腰不滿者,血虛也,加當歸一

錢,熟地二錢可也。

痘瘡將回方人參一錢,白朮一錢,茯苓一錢,甘草三分,桔梗三分。升提其氣,而又益肺金,

使皮毛得諸補藥之益也,水煎服。有紅紫乾燥黑陷者,熱未退也,本方加黃芩一錢;如痘色白黑灰黑色

而陷,寒虛也,加肉桂三分,人參一錢;灌膿者,倍加人參,再加黃 二錢,當歸二錢;泄瀉,加乾薑

五分,茯苓一錢;心慌悶亂者,多加人參嘔吐者,亦加人參、乾薑;身癢者,加廣木香三分;當靨

不靨,多加人參;大便閉者,加大黃三分;口渴者,熱也,加麥冬二錢,元參一錢;失音者,加石菖

蒲三分,桔梗一錢;痘瘡入眼成

翳者。加蟬蛻五分。從前初起方中即加蟬蛻七個,則目無痘矣。咽喉之中,防其生痘者,初起方即

用桔梗一錢,即無比症。小兒痘症,有此三方,再無死法,神而通之,可謂神醫矣。壞症亦以此方治

之,無不生者。總之,小兒宜補不宜散,一言盡之矣。

疹乃熱也,不可用人參白朮,當用補血,而不可散血,俱宜切記。

方用當歸二錢,元參三錢,升麻三分,甘草三分,幹葛一錢,水煎服。此治疹奇方也。有此奇方

為骨,又出入加減可也。心火熱極,加黃連三分;肝火,加梔子六分;肺火,加黃芩一錢,麥冬一錢。

辨各經病,亦看小兒山根之色,然看之時,須用洗去面上塵土,細看之。《痘疹全書》統諸症

以立言,而余總秘要以傳方。有此四方為骨,參之彼書,出入加減,神奇之極矣。

 

錢真人傳痘瘡神方

 

不論初起、灌漿,收靨,俱用之,神妙無比。

人參一兩,白朮八錢,茯苓五錢,陳皮三錢,白芍一兩,生甘草三錢,元參八錢,蟬蛻一錢,柴

胡二錢,黃連五分,神曲三錢,山楂肉二錢,各為細末,水打成丸,如綠豆大。遇前症,與一錢,未起

者即起,已起者即灌漿,不收靨者收靨,神奇之極,毋視為尋常也。願將此方廣傳人世。

 

岐天師傳治回毒方

 

名為回毒即消丹金銀花五錢,生甘草一錢,人參二錢,元參三錢,水二碗,煎三分,與小兒

服之。一劑即消大半,

二劑全愈,不須三劑也,付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汁,神效。凡服藥不效,焚符於藥中,煎藥與小兒

飲之,十人十生。而壅咒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吾奉天師岐真君律

令敕。書符前後念一遍,焚於藥內,又念一遍書符時。此秘訣也。

又傳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蘇葉一錢,麥冬二錢,桔梗一錢,生甘草一錢,升麻五分,生

地二錢,元參三錢,青蒿三錢,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治四時之疹,余方治夏時熱疹也。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又傳治水痘方亦治熱症而有水氣也。柴胡一錢,茯苓二錢,桔梗一錢,生甘草五分,黃芩五

分。竹葉十片,燈草一圓,水煎服。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有火,加

黃連一分,餘可不必。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岐天師又傳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一兩,當歸,人參、白朮各一兩,黃 二兩,薏仁三兩、生甘草二錢,白芥子三錢,柴

胡、肉桂各五分。先將薏仁用水四碗,煎湯二碗,再煎前藥半碗,饑服一劑。再用金銀花一兩,當歸

五錢,黃 、薏仁各一兩,白朮五錢,生甘草、白芥子各二錢,陳皮五分,水三碗,煎半碗、四服

全愈。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腕。

 

岐真人傳兒科秘法

 

山根之上有青筋直現者,乃肝熱也,用柴胡三分,白芍

一錢,當歸五分,半夏三分,白朮五分,茯苓一錢,山楂三粒,甘草一分,水煎服。有青筋橫現

者,亦肝熱也,但直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亦用前方,多加柴胡二分,加麥芽一錢,乾薑一分。

有紅筋直現者,乃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一分,麥冬五分,去半夏,加桑白皮三分,天花粉二分。

有紅筋斜現者,亦心熱也,亦用前方,加黃連二分。蓋熱極於胸中也,亦不可用半夏,用桑白皮、天

花粉。有黃筋現於山根者,不必論橫直,總皆脾胃之症,或水瀉,或上吐,或下瀉,或腹痛,或不思

飲食,余定一方皆可服,服之無不神效。如皮黃,即黃筋也,方用白朮五分,茯苓五分,陳皮二分,

人參二分,神曲一分,麥芽二分,甘草一分,水一鐘,煎半酒盞,分二起服,加淡竹葉七片。有痰,加

半夏一分,或白芥子二分,或天花粉二分;有熱,如口渴者是,加麥冬三分,黃芩一分有寒者,加

乾薑一分;吐者,加白豆蔻一粒;瀉者,加豬苓五分;腹痛者,如小兒自家捧腹是,須用手按之,大叫

呼痛者,乃食積也、加大黃三分;枳實一分;如按之不痛,不呼號者,乃寒也,再加乾薑三分。如身熱者,

不可用此方,予另立一方。

萬全湯凡小兒發熱者,毋論夜熱、早熱、晚熱,用之無不神效。方用柴胡五分,白芍一錢,當歸五

分,白朮三分,茯苓二分,甘草一分,山楂三粒,黃芩三分,蘇葉一分;麥冬一錢,神曲三分,

水一鐘,煎半酒鐘服,或分二起服。冬天、加麻黃一分夏天,加石膏三分春天,加青蒿三分,秋

天,加桔梗三分;有食,加枳殼三分;有痰,加白芥子三分;瀉者,加豬苓一錢;吐者,加白豆

蔻一粒。小兒諸症不過如此,萬不可作驚風治之。有驚者,此方加人參五分,即定驚如神。有疳者,

用脾胃方,加蒲黃三分,黃芩三分可也。

 

長沙張真人傳治小兒感冒風寒方

 

柴胡五分,白朮一錢,茯苓三分,陳皮二分,當歸八分,白芍一錢,炙甘草三分,半夏

三分,水一鐘,煎半鐘,熱服。一劑即愈,不必再劑。

治小兒痢疾神方當歸一錢,黃連二分,白芍一錢五分,枳殼五分,檳榔五分,甘草三分,水

一鐘,煎半鐘,熱服。一劑輕,二劑愈。紅痢,加黃連一倍白痢,加澤瀉三分;腹痛者,倍加甘

草,多加白芍小便赤,加木通三分;下如豆汁,加白朮一錢;傷食,加山楂、麥芽各三分;氣虛者,

加人參三分。此方通治小兒痢疾,加減之,無不神效。

治小兒瘧疾方柴胡六分,白朮一錢,茯苓一錢,歸身一錢,白芍一錢五分,半夏五分,青皮五

分,濃樸五分,水一鐘,煎半鐘,露一宿,再溫之與服。熱多者,加人參、黃 各五分,寒多者,加

乾薑三分;痰多者,加白芥子一錢;夜發熱者,加何首烏、熟地各二錢,日間發者不用加;腹痛,

加檳榔三分。

治小兒咳嗽神方蘇葉五分,桔梗一錢,甘草一錢,水一酒鐘,煎五分,熱服,二劑即全愈。有

痰,加白芥子五分可也。

治小兒口疳流水口爛神方黃柏二錢,人參一錢,為末。敷口內。二日即愈。一匙一次,一日不過

用二次而已。小兒之疳,皆虛熱也,用黃柏以去火,人參以健脾土也。大人亦可用,神效。

治小兒便蟲神方諸蟲皆可治。榧子去殼五個,甘草三分,為末,米飯為丸。服完蟲盡化為水矣。大

人亦用此去蟲。

蓋榧子最能殺蟲,又不耗氣,食多則傷脾。

治小兒蟲積方使君子十個,去殼炒香,檳榔一錢,榧子十個,甘草一錢,各為細末,米飯

為丸,如梧桐子大。與十丸小兒服之,二日即便蟲、五日全愈。神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