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數集)

內傷門

 

雷公真君曰凡人忽然猝倒不知人,口中痰聲作響,人以為中風也。

誰知是氣虛,若作風治,未 有不死者。蓋因平日不慎女色,精虧以致氣衰,又加起居不慎,故一時猝中,

有似乎風之吹倒也。

方 用培氣湯人參一兩,白芥子三錢,黃 一兩,白朮一兩,茯神五錢,菖蒲二錢,附子一錢,半夏二錢,水煎服。

此方補氣而不治風,消痰而不耗氣,反有生理。一劑神定,二劑痰清,三劑全愈。

凡人有一時昏眩,跌倒,痰聲如鋸,奄乎不知人。此似 中風,而非中風,不可作真中風治也。

雖然不可作中風治,但其中有陰虛陽虛之不同。陰虛者,腎 中之水虛,不能上交於心也。

陽虛者,心中之火虛,不能下交於腎也。

 

二症各不能使心氣之清,往往 猝倒。更有肝氣過燥,不能生心中之火而猝倒者,亦陰虛也。

更有胃氣過熱,不能安心中之火而 猝倒者,亦陽虛也。

辨明四症而治之,毋難起死回生。陰虛雖有二症,而治陰虛之法,止有一方,

名再蘇丹。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元參一兩,白芥子三錢,柴胡一錢,菖蒲一錢,麥冬一兩,北五

味一錢,茯神五錢,水煎服。一劑而蘇醒,再劑而聲出,十劑而全愈矣。

 

此方之妙,全不去治中 風,竟大補其腎中之水,使真水速生,自能上通心中之氣。

尤妙滋肺中之氣,不特去生腎水,更能制 伏肝木,不來下克脾土,則脾土運用,而化精尤易,至於茯神、

菖蒲安心而通心竅,柴胡舒肝以生心 氣,使白芥子易於消痰,使元參易於解火,實有妙用耳。

陽虛須用二方。一方治心中火虛,不能下交於腎也。方名交腎全生湯。

人參一兩,生半夏三 錢,附子三錢、菖蒲一錢,茯神五錢,生棗仁一兩,白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下喉即痰淨而聲出矣,連報數劑,安然如故。

 

此方妙在人參,白朮、附子,半複同用,直補心脾 之氣而祛痰,則氣旺而神易歸,陽生而痰易化矣。

尤妙在用生棗仁一兩,則心清不亂,況又有菖蒲、 茯神之通竅而安心,甘草之和中而調氣乎,

主見死症之變為生矣。一方名抑火安心丹。治胃熱而不 能安火之症也。

 

人參一兩,石膏五錢,天花粉五錢,茯神一兩,菖蒲一錢,麥冬三錢,元參一兩,水 煎服。

一劑而心定,再劑而火消,三劑病全愈矣。

此方妙在用石膏於人參、茯苓之中,補心而瀉胃火, 則火易消,氣又不損,況天花粉之消痰,

菖 蒲之開竅,又佐之各得其宜,有不定亂而為安乎。

 

以上四症,虛實寒熱不同,苟細悉之於 胸中,斷不至臨症之錯誤也。

更有中風之症,口渴引飲,眼紅氣喘,心脈洪大,舌不能言,又不可作氣虛治之,

倘作氣虛 用參、 之藥,去生亦遠。

此乃腎虛之極,不能上滋於心,心火亢極自焚,悶亂遂至身倒,有如中風也。

法當大補腎水,而佐之清心祛火之藥,自然水足以濟火。方用水火兩治湯

熟地一 兩,山茱萸五錢,麥冬一兩,五味子二錢,當歸一兩,生地一兩,元參一兩,茯神三錢,黃連二 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此方補腎兼補肝,肝腎足而心血生;又得祛火之劑以相佐,火息而 痰消,喘平而舌利,何至有性命之憂哉。

心痛之症有二。一則寒氣侵心而痛,一則火氣焚心而痛。

寒氣侵心者,手足反溫;火氣焚 心者,手足反冷,以此辨之最得。寒痛與火痛不同,而能死人則一。

吾傳二方,一治寒,一治熱, 無不效應如響。

治寒痛者,名散寒止痛湯。良姜三錢,肉桂一錢,白朮三錢,甘草一錢,草烏一 錢,蒼朮三錢,貫仲三錢。

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管仲之祛邪,二朮之祛濕,邪濕去而又加之散寒 之品,自然直中病根,去病如掃也。

 

治熱痛者,名瀉火止痛湯。炒梔子三錢,甘草一錢,白芍 二兩,半夏一錢,柴胡一錢,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白芍之多,瀉水中之火,又如梔子直折其熱, 而柴胡散邪,半夏遂痰;甘草和中,

用之得當、故奏功如神也。二方皆一劑奏效,可以起死為生。

脅痛之症,乃肝病也。肝宜順而不宜逆,逆則痛,痛而不止則死矣。

故治脅痛必須平肝,平肝必 須補腎,腎水足而後肝氣有養,不必治脅痛,脅痛自平也。

方用肝腎兼資湯熟地一兩,白芍二 兩,當歸一兩,白芥子三錢,炒梔子一錢, 山茱萸五錢,

甘草三錢,水煎服。此方補肝為君,補腎為佐,少加清火消痰之味,自然易於 奏功,一劑而痛定矣。

腹痛之最急者,絞腸痧也。世人懼用官料藥,殊不知藥能去病,何畏官料哉。

吾有一方最妙, 不用官料之味,而功力十倍勝之。

方用馬糞一兩,炒黑,入黃土一撮,微炒,用黃酒乘熱服五錢。 一劑即痛去如失。

 

蓋馬糞最善止痛,而治腹痛尤神。用黃上者,因馬糞過行之迅速,得土而 少遲,且黃土與脾土同性相親。

引之入於病處,使馬糞易於奏功也。況又用黃酒佐之,則無微不 達,非吐則瀉,氣一通而痛輒定矣。

陰陽脫症,乃男女貪歡,盡情縱送,以致興酣暢美,一時精脫而不能禁也。

少治之緩,則精盡 氣散而死矣。夫症本脫精,自當益精以救脫,然精不能速生也。

此時精已盡泄,惟有氣存,然精盡 而氣亦甚微,不急補其氣,何以生元陽而長真水哉。

 

方用生氣救脫湯人參三兩,附子一錢,黃 三兩,熟地一兩,麥冬一兩,北五味一錢,水煎服。

此方大用參、 ,補元陽於無何有之鄉,加熟地、麥冬以生精,加五味以止脫,加附子溫經以走經絡。

庶幾氣旺而神全,精生而身旺也。倘不補 氣而惟補精,則去生遠矣。

人有小解之時,忽然昏眩而倒者,亦陰陽之氣脫也。此症多得之入內過於縱欲。

夫縱欲宜即亡 於男女之身,茲何以離男女而暴亡。蓋亡於男女之身,乃泄精甚酣,樂極情濃使然也。

離男女而亡 者,乃泄精未暢,平日腎氣銷亡,腎火衰弱,既泄其精,更加虛極,故氣隨小便而俱絕,

二症雖異而 實同。

 

救法亦不必大異,惟死於男女之身,桂,附可不必重 加,而脫於小便之頃,桂、附斷須多用,

至人參則二症皆當用至二三兩。予有一方,名逢生丹。

人參 二兩,附子二錢,白朮一兩,菖蒲一錢,半夏一錢,生棗仁一兩,水煎服。

 

此方妙在人參急救其氣,以 生於無何有之鄉,加附子以追其散亡之氣,菖蒲啟心竅而還迷,

半夏消痰飲而辟邪,尤妙用白朮以利腰臍而固腎氣之脫,用棗仁以安魂魄而清心君之神,自然絕處逢生也。

 

此方陰陽脫, 俱可兼治而收功。

怔忡之症,擾擾不寧,心神恍惚,驚悸不已,此肝腎之虛,而心氣之弱也,若作痰 治,往往殺人。

蓋腎虛以致心氣不交,心虛以致肝氣益耗,不治虛而反攻痰,安得不速死乎。

吾有 一方,名寧靜湯。

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白芍一兩,熟地一兩,元參一兩,生棗仁五錢,白芥子三 錢,麥冬五錢。水煎服。

此方一派補心肝腎之藥,三經同治,則陰陽之氣自交,上下相資,怔忡自 定,而驚悸恍惚之症,亦盡除矣,

怔忡治之不得法,多致危亡。

 

此症乃因泄精之時,又得氣惱, 更不慎色而成者也。似乎宜治腎為主,不知愈補腎而心氣愈加怔忡者何故?

因肝得氣惱,肝氣大旺。

補腎則肝氣更旺,反去增心之火,故愈加怔忡也。然則心不可補乎?

心不補則火不能息,補心而又 加去火之藥,則得生矣。

 

方用化忡丹人參二錢,麥冬五錢,生棗仁二錢,白芍五錢,元參五錢, 茯神五錢,黃連一錢,白芥子一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不去定心,反去瀉火尤妙在不 去瀉肝,反去補肝尤妙在不去補腎,反去補肺。

蓋瀉心火;即所以定心氣也。補肝氣則肝平,肝平則 心亦平;補肺氣則肺旺,能制肝經之旺矣。

 

制服相宜,自然心氣得養,而怔忡有不全愈者乎。

 

癆病最難治者,癆蟲屍氣也。此症感之日久,遂至生蟲,而蝕人臟腑,每至不救。

滅門滅戶,傳染 不已,若不傳方救 之,則禍且中於後世。我有奇方,久服自然消除,名救癆殺蟲丸。

 

鱉甲一斤,醋炙,茯苓五兩,山 藥一斤,熟地一斤,白薇五兩,沙參一斤,地骨皮一斤,人參二兩,

山茱萸一斤,白芥子五兩, 饅魚一斤,煮熟。先將饅魚搗爛,各藥研末,米飯為丸。

 

每日五更時服一兩,半料即蟲化為 水矣。

此方大補真陰,全非殺蟲傷氣之藥,然補中用攻,而蟲又潛消于烏有,真治癆神方也。

 

離魂之症,乃魂出於外,自覺吾身之外,更有一吾,此欲死未死之症。

然而魂雖離,去身未 遠,尚有可複之機,蓋陰陽未至於決絕也。

急用定魂全體丹救之人參一兩,茯神五錢,柏子仁三 錢,生棗仁一兩,遠志一錢,白芥子三錢,丹砂一錢,

當歸一兩,白朮一兩,甘草一錢,麥冬五錢, 龍齒末五分,水煎服。

 

此方救心氣之虛,心虛而後魂離,心氣足而魂自定,況方中又用引魂合一之 味於補虛之中乎,所以一劑即見功也。

反胃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出也。

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腎火虛,不能 溫脾,故脾寒而反出也。

治反胃者,俱當治腎,但當辨其有火、無火之異,則死症可變為生也。

治反胃 之症,莫妙用仲景地黃湯,但無火者,加附子、肉桂,則效驗如響。

然而世人亦有用仲景方而不驗者, 何也?以所用之不得其法,而非方之不神也。

 

我今酌定二方,

一治無火而反胃者熟地二兩, 山茱萸一兩,附子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丹皮三錢,

肉桂三錢,山藥六錢,水煎服。

一治有火 而反胃者,熟地二兩,山茱萸五錢,山藥一兩,澤瀉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五錢,麥冬五錢,

北五味 二錢,水煎服。二方出入加減,自然治反胃有神功也。

反胃之症,雖一時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 而後已。

反胃多是腎虛無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盡吐,即《內經》所謂食入即出是也。

夫食入於 胃中而吐出,似乎病在胃也。

 

誰知胃為腎之關門,腎病而胃始病。

飲食之入於胃,必得腎水以相 濟,而咽喉有水道之通,始上可輸挽,下易運化。

然而腎中無火,則釜底無薪,又何以蒸腐水 穀乎。

此腎寒而脾亦寒,脾寒不能化,必上湧於胃,而胃不肯受,則湧而上吐矣。

方用定胃湯熟 地三兩,山茱萸二兩,肉桂三錢,茯苓三錢,水煎服。一劑而吐止,十劑而病全愈。

 

此治朝入暮吐, 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

加麥冬一兩,北五味子一錢,亦未嘗不效應如 響。

蓋二方全是大補腎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勝於治胃也。

失血之症,有從口鼻出者,有從九竅出者、有從手足皮毛之孔而出者,症似各異。

吾有一方, 可統治之,名收血湯。

熟地二兩,生地一兩,荊芥一錢,三七根末三錢,當歸一兩,黃 一兩,水煎服。

此方補血而不專補血,妙在兼補氣也;止血而不專止血,妙在能引經也。

血既歸經,氣又生血,自 然火不沸騰,相安無事,何至有上中下之亂行哉。

故無論各症用之而皆效也。

 

癲癇之症,多因氣虛有痰,一時如暴風疾雨,猝然而倒,口吐白沫,作牛羊馬聲。

種種不同,治之 不得法,往往有死者。吾今留一方,名祛痰定癲湯。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白芍五錢,茯神三錢,甘 草一錢,附子一片,半夏三錢,陳皮一錢,菖蒲一錢,

水煎服。此方參、朮,茯、芍,皆健脾平 肝之聖藥;陳皮、半夏、甘草,不過消痰和中

妙在用附子、菖蒲、以起心之迷,引各藥直入心竅之 中,心清則痰自散, 而癲癇自除矣。 

既不耗氣,又能開竅,安有死法哉。

中邪遇鬼,亦陽氣之衰也。陽氣不衰,則陰氣不能中人,況鬼祟乎。

惟陽氣衰微,而後陰鬼來 犯,治之又何可不補其正氣哉。

倘或止治痰以逐邪,而不加意于元陽之峻補,則氣益虛而邪且不 肯輕退,反致死亡之速矣。

我今傳一方,名扶正辟邪丹。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茯苓五錢,白朮二 兩,菖蒲一錢,半夏三錢,白芥子三錢,丹參五錢,

皂角刺五分,山羊血五分,附子一錢,水煎服。

 

此方山羊血、皂角刺,開關之聖藥也半夏、白芥子,消痰之神劑也。

然不多用人參各補藥,以回 陽補氣,必不能起死回生。

大約用此方,一劑便覺鬼去,二劑而痰消人健矣。

中惡之症,乃中毒瓦斯也,犯之亦不能救。

如犯蛇毒之氣,與各蟲之毒瓦斯也,其症肚脹腹大,氣滿 口喘,身如燥裂而不可忍之狀,大便閉結,

小便黃赤,甚則陰頭脹大,疼痛欲死。此等症必須消毒, 不可驟用補劑,犯則殺人。

吾今酌定奇方,治之最效而且最神,名解惡神丹。

 

金銀花三兩,生甘草 三錢,白礬五錢,白芷三錢,水煎服。此方解惡而不傷氣,化毒於無形,實有妙用。 

火約中惡之症,服 吾方不須二劑,便可慶生全也。

暈眩似乎小症,然而大病皆起於暈眩。眼目一時昏花,卒致猝倒而不可救者,比比也。

故世人一 犯暈眩之症,治之不可不早。吾今傳一奇方,名防眩湯。

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當歸一兩,熟地一兩, 川芎五錢,白芍一兩,山茱萸五錢,半夏三錢,天麻二錢,

陳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單治氣血之 虛,不治頭目之暈。

蓋氣血足則陰陽和,陰陽和則邪火散,又何慮暈眩之殺人哉。

多服數劑,受益無 窮,不可見一二劑不能收功,便棄之而不用也。

嘔吐之症,一時而來,亦小症也。然而傾胃而出,必傷胃氣,胃氣一傷,多致不救。

其症有火 有寒,火吐宜清火而不可降火,寒吐宜祛寒而不可降寒。

蓋降火則火引入脾而流入於大腸,必變為 便血之症;降寒則寒引入腎而流入於膀胱,必變為遺溺之症矣。

我今酌定二方。一治火吐,名清火止吐 湯。

茯苓一兩,人參二錢,砂仁三粒,黃連三錢,水煎服。

 

此方解火退熱則嘔吐自止,妙在茯苓分 消火勢,引火緩行於下,而非峻祛於下也;

尤妙人參以扶胃氣,則胃土自能克水,不必止吐,吐自定 也;

況又有砂仁之止嘔乎,所以一劑而吐,止耳。一治寒吐,名散寒止嘔湯。

白朮二兩,人參五錢,附 子一錢,乾薑一錢,丁香三分,水煎服。此方散寒而仍用補脾健土之藥。

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 敢下行,勢不得不從臍,中而外遁也。一劑亦即奏功如響。

 

瀉症,乃水瀉也。

寒瀉宜治,火瀉難醫、往往有一日一夜瀉至數百遍者,傾腸而出,完穀不化, 糞門腫痛,瀉下如火之熱,

此亦百千人一病也。然無方救之,必致立亡。我今酌定二方,名截瀉 湯。

薏仁二兩,車前子一兩,人參三錢,白芍二兩,黃連三錢,茯苓五錢,甘草二錢,山藥一兩,肉 桂三分,水煎服。

一劑而瀉減半,再劑而瀉止。神方也。愈後用六君子湯調治。

 

此等症因火盛之極,挾 水穀之味,一直下行,不及傳導,所以完穀而出也。

若認作脾氣之虛,以止塞之,則火益旺而勢益 急,我乘其勢而利導之,則水氣分消,火勢自散,所以奏功能神。

喘症與短氣不同,喘乃外感,短氣乃內傷也。短氣之症,狀似乎喘而非喘也。

喘必抬肩,喉中作水 雞之聲;短氣則不然,喘不抬肩,喉中微微有息耳。

若短氣之症,乃火虛也,作實喘治之立死矣。蓋短 氣乃腎氣虛耗,氣沖于上焦,壅塞 于肺經,症似有餘而實不盡。

方用歸氣定喘湯。人參二兩,牛膝三錢,麥冬一兩,熟地二兩,山茱萸 五錢,北五味一錢。

枸杞子二錢,胡桃一個,破故紙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氣少平,二劑而喘可定,三 劑而氣自平矣。

 

此方妙在用人參之多,下達氣原,以挽回於無何有之鄉。

其餘純是補腎補肺之妙 品,子母相生,水氣自旺,水旺則火自安於故宅,而不上沖於咽門。

此治短氣之法,實有異於治外感之 喘症也。

喘症不同,有虛喘,有實喘。實喘看其症若重而實輕。

用黃芩二錢,麥冬三錢,甘草五分,柴胡一 錢,蘇葉一錢,山豆根一錢,半夏一錢,烏藥一錢,水煎服。

一劑喘止,不必再服也。然實症之喘,氣 大急,喉必作聲,肩必抬起,非若虛喘,氣少急而喉無聲,肩不抬也。

虛喘乃腎氣大虛,脾氣又複 將絕,故奔沖而上,欲絕尚未絕也。

 

方用救絕止喘湯人參一兩,山茱萸三錢,熟地一兩,牛膝一錢, 麥冬五錢,五味子一錢,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一劑輕,二劑喘止,十劑全愈。

 

此病實死症也,幸幾微 之氣,流連於上下之間,若用涼藥以平火,是速其亡也;

然用桂、附以補火,亦速其亡。

蓋氣將絕 之時,宜緩續而不宜驟續,譬如爐中火絕,止存星星之火,宜用薪炭引之,若遽投之以硫黃之類,

反滅 其火矣。

更以寒溫之物動之,鮮有生氣矣。方中妙在一派補腎補肺之藥,與人參同用,則直入于至陰 之中,而生其氣,

腎氣生而脾氣亦生,自能接續於無何有之鄉。況人參又上生肺,以助腎之母。子母相 生,更能救絕也。

消渴之症,雖分上中下,而腎虛以致渴,則無不同也。

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腎為主,不必問其上中 下之消也。吾有一方最奇,名合治湯。

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麥冬二兩,車前子五錢,元參一兩, 水煎服。日日飲之,三消自愈。

 

此 方補腎而加清火之味,似乎有腎火者宜之,不知消症非火不成也,我補水而少去火,以分消水濕之 氣,

則火從膀胱而出,而真氣仍存,所以消症易平也,又何必加桂、附之多事哉。

惟久消之後,下體 寒冷之甚者,本方加肉桂二錢,亦附應異常。

 

倘不遵吾分兩,妄意增減,亦速之死而已,安望其有生 哉。

消渴之症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皆腎水之不足也。

倘用瀉火止渴之藥,愈消其陰,必至更助其 火,有渴甚而死者矣。治法必須補腎中之水,水足而火自消。

然而此火非實火也,實火可以寒消,虛火 必須火引,又須補腎中之火,火溫於命門,下熱而上熱頓除矣。

 

方用引火升陰湯。元參二兩,肉桂 二錢,山茱萸四錢;熟地一兩,麥冬一兩,北五味子二錢,巴戟天五錢,

水煎服。此方火補腎中之 水,兼溫命門之火,引火歸原而水氣自消,正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治消而消自愈也。

夢遺之症,久則玉關不閉;精盡而亡矣。世人往往用澀精之藥,所以不救。

倘于未曾太甚之時,大用 補精補氣之藥,何至於此。我有奇方傳世。

芡實一兩,山藥一兩,蓮子五錢,茯神二錢,炒棗仁三錢,人 參一錢,水煎服。此方名保精湯。

先將湯飲之。後加白糖五錢,拌勻,連渣同服。每日如此,不須十 日,即止夢不遺矣。

 

方中藥味平平,淡而不厭,收功獨神者,蓋芡實、山藥固精添髓,蓮子清心止夢, 茯神、棗仁安魂利水,

得人參以運用于無為,不必止夢而夢自無,不必止精而精自斷也,又何至於玉關不 閉,至於夭亡哉。

 

痿症不起床席,已成廢人者,內火熾盛,以熬幹腎水也。苟不補腎,惟圖降火,亦無生機。

雖治痿獨 取陽明,是胃火不可不降,而腎水尤不可不補也。

我今傳一奇方,補水於火中,降火于水內,合胃與腎 而兩治之,自然骨髓增添,燔熱 盡散,不治痿而痿自愈。

方名降補丹。熟地一兩,元參一兩。麥冬一兩,甘菊花五錢,生地五錢, 人參三錢,沙參五錢,地骨皮五錢,

車前子二錢,水煎服。此方補中有降,降中有補,所以為妙。

 

胃 火不生,自不耗腎中之陰;腎水既足,自能制胃中之熱。

兩相濟而兩相成,起痿之方,孰有過於此者 乎。

凡人有兩足無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飯,如少忍饑餓,即頭面皆熱,有咳嗽不已者;

此亦痿 症。乃陽明胃火,上沖于肺金,而肺金為火所逼,不能傳清肅之氣于下焦,而腎水爍幹,骨中髓少,

故 不能起立,而胃火又焚燒,故能食善饑,久則水盡髓幹而死矣,可不急瀉其胃中之火哉。

 

然而瀉火不 補水,則胃火無所制,未易息也。方用起痿至神湯

熟地一兩,山藥一兩,元參一兩,甘菊花一兩,人 參五錢,白芥子三錢,當歸五錢,白芍五錢,神曲二錢,

水煎服。一劑火減二劑火退,十劑而痿有 起色,三十劑可全愈也。

 

此方奇在甘菊花為君,瀉陽明之火,而又不損胃氣,其餘不過補腎水,生肝 血,健脾氣,消痰涎而已。

蓋治痿以陽明為主,瀉陽明然後佐之諸藥,自易成功耳。

 

痹症雖因風寒濕三者之來,亦因身中元氣之虛,邪始得乘虛而入。

倘惟攻三者之邪,而不補正 氣,則痹病難痊,必有死亡之禍矣。

我今傳一方,於補正之中,佐之祛風、祛濕,祛寒之品,則痹症 易愈也。方名散痹湯。

 

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茯苓一兩,柴胡一錢,附子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五 分,水煎服。

此方健脾利濕,溫經散風,正氣不虧而邪氣自散,二劑而痹症如失。

陰蛾之症,乃腎水虧乏,火不能藏於下,乃飛越於上,而喉中關狹,火不得直泄,乃結成蛾, 似蛾而非蛾也。

早晨痛輕,下午痛重,至黃昏而痛更甚,得熱則快,得涼則加,其症之重者,滴水不 能下喉。

若作外感陽症治之,用山豆根、芩、連、梔子之類,則痛益甚而關不開,有不盡命而死者矣。

 

我今傳一方,單補陰虛,用引火歸源之法,而痛頓失也。

方名化蛾丹。熟地一兩,山茱萸一兩,附 子一錢,車前子三錢,麥冬一兩,北五味二錢,水煎服。

此方大補腎之水,不治蛾之痛。壯水則火 息,引火則痛消,故一劑即可收功,奇絕之法也。

水臌,滿身皆水,按之如泥者是。

若不急治水,留於四肢而不得從膀胱出,則變為死症而不可治 矣。

方用決流湯牽牛二錢,甘遂二錢,肉桂三分,車前子一兩,水煎服。

一劑而水流斗餘,二劑即 全愈,斷不可與三劑也,與三劑,反殺之矣。

 

蓋牽牛、甘遂,最善利水,又加之車前、肉桂,引 水以入膀胱,但利水而不走氣,不使牽牛、甘遂之過猛,

利水並走氣也,但此二味,畢竟性猛,多服 傷人元氣,故二劑逐水之後,斷宜屏絕,須改用五苓散,

調理二劑,又用六君子湯以補脾可也。更須忌 食鹽,犯則不救。

氣臌,乃氣虛作腫,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臌之狀,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

必先從腳 面腫起,後漸漸腫至上身,於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此等氣臌,必須健脾行氣,加利水之藥,則可救也。

倘 亦以水臌法治之。是速之死也。我今傳一奇方,名消氣散。

 

白朮一兩,薏仁一兩,茯苓一兩,人 參一錢,甘草一分,枳殼五分,山藥五錢,肉桂一分,車前子一錢,

蘿蔔子一錢,神曲一錢,水煎 服。日日一劑,初服覺有微礙,久則日覺有效,

十劑便覺氣漸舒,二十劑而全消, 三十劑而全愈。

 

此方健脾,而仍是利水之品,故不傷氣,奏功雖緩,而起死實妙也。然亦必禁食鹽。

三 月後可漸漸少用矣,即秋石亦木可用,必須三月後用之。

 

蟲臌,惟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脹,不十分之甚,而色紅而帶點,如蟲蝕之象,

眼下無臥蠶微腫之 形,此是蟲臌也,必須殺蟲可救。

然過於峻逐,未免轉傷元氣,轉利轉虛,亦非生之之道。

方用消蟲神 奇丹雷丸三錢,當歸一兩,鱉甲一兩,醋炙,地栗粉一兩,鮮者取汁一茶甌,神曲三錢,茯苓

三錢,車前子五錢,白礬三錢,水煎服。一劑即下蟲無數,二劑蟲盡出無留矣。

蟲去而臌脹有消,不必 用三劑也。

 

蓋雷丸最善逐蟲去穢,而鱉甲、地栗更善化蟲于烏有。

然蟲之生,必有毒結於腸胃之 間,故又用白礬以消之。

誠慮過於峻逐,又佐之當歸以生血,新血生而舊瘀去,更佐之茯苓、車 前,分利其水氣,則蟲從大便而出,

而毒從小便而行,自然病去如掃矣。但此藥服二劑後,必須 服四君、六君湯去甘草,而善為之調理也。

血臌之症,其由來漸矣。

或跌閃而血瘀不散,或憂鬱而結血不行,或風邪而血蓄不發、遂至因循 時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

飲食入胃,不變精血,反去助邪,久則脹,脹則成臌矣。

倘以治水法逐 之,而症犯非水,徒傷元氣;倘以治與法始之,而症犯非氣。

徒增飽滿,是愈治癒脹矣。我有奇 方,妙於逐瘀,名消瘀蕩穢湯。

 

水蛭三錢,必須炒黑可用,大約一兩炒黑,取末用三錢,當歸二兩,雷 丸三錢,紅花三錢,枳實三錢,

白芍三錢,牛膝三錢,桃仁四十粒,去皮尖搗 碎,水煎服。一服即下血斗餘。再服即血盡而愈。

蓋血臌之症,惟腹脹如鼓,而四肢手足並無脹 意,故血去而病即安也。

服此方一劑之後,切勿再與二劑,當改用四物湯調理,於補血內加白朮、茯 苓,人參,補氣而利水。

自然全愈。否則血臌雖痊。恐成乾枯之症。

 

血症

 

雷公真君曰凡人有一時忽吐狂血者,人以為火也,多用寒涼藥瀉火,乃火愈退而血愈多,

或用 止血藥治之而仍不效,此乃血不歸經之故,若再以寒涼瀉火之藥而重瀉之,未有不死者矣。

當用補氣之 藥,而佐之歸經之味,不必止而自止矣。

 

方用引血湯人參五錢,當歸一兩,炒黑荊芥三錢,丹皮二 錢,水煎服。一劑而血無不止。

 

此方妙在不專去補血,反去補氣以補血;尤妙在不單去止血,反去行血 以止血。

蓋血逢寒則凝滯而不行,逢散則歸經而不逆,救死於呼吸之際,此方實有神功也。

人有大怒而吐血者,或傾盆而出、或衝口而來,一時昏暈,亦生死頃刻也。

倘以止血藥治之,則氣悶 而不能安;倘以補血藥治之,則胸痛而不可受,往往有變症蜂起而斃者,

不可不治之得法也。

方用解血 平氣湯,白芍二兩,當歸二兩,荊芥炒黑三錢,柴胡八分,紅花二錢,炒梔子三錢;甘草一錢,水煎服。

一劑而氣舒,二劑而血止,三劑而病全愈。蓋怒氣傷肝,不能平其氣,故致一時吐血,不失去舒氣,

而 遽去止血,愈激動肝木之氣,氣愈旺而血愈吐矣。

 

方中芍藥多用之妙,竟去平肝,又能舒氣,荊芥、柴胡 皆引血歸經之味,又適是開鬱寬脅之劑,

所以奏功甚速,而止血實神,全非用 當歸補血之故,當歸不過佐芍藥以成功耳。

凡人有血崩不止者,婦人之病居多。亦一時昏暈,或有不知人而死者。

此病多起於貪欲,若治之 不得法,日用止澀之藥,未有不輕變重而重變死者。

方用安崩湯治之人參一兩,黃 一兩,白朮一兩,三七根末三錢,水煎,調三七根末服之。

一劑即止崩,可返危為安也。

蓋崩血之後,惟氣獨 存,不補氣而單補血,緩不濟事,

今亟固其欲絕之氣,佐之三七以澀其血,氣固而血自不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