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乘土

某 肝厥犯胃入膈。(肝胃)半夏 薑汁 杏仁 栝蔞皮 金鈴子 延胡 香豆豉 白蔻

 

鮑(三三)情懷不適,陽氣鬱勃於中,變化內風,掀旋轉動,心悸流涎,麻木悉歸左肢,蓋肝為起病之源,

胃為傳病之所,飲酒中虛,便易溏滑,議兩和肝胃。 桑葉 炒丹皮天麻 金斛 川貝 地骨皮

 

吳 脈左數,右濡,氣塞心痛,養胃平肝。 半夏 茯苓 炒麥冬 柏子仁 川楝子 青橘葉

 

顧(五一)脈弦,胃脘痺痛,子後清水泛溢,由少腹涌起,顯是肝厥胃痛之症。吳萸(五分) 川楝子(一錢)

 延胡(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木(五分) 高良薑(一錢)

 

某(二九)脈左弦,右澀,中脘痛及少腹,病在肝胃。 川楝子 青皮 生香附 小茴 茯苓 南棗

 

某(三二)舌白惡心,液沫泛溢,病在肝胃,當通陽泄濁。吳萸(七分) 乾薑(一錢) 薑汁(三分)

茯苓(三錢) 南棗(一枚)

 

任(三八)此情志不遂,肝木之氣,逆行犯胃,嘔吐膈脹,開懷談笑可解,凝滯血藥,乃病之對頭也。

延胡 川楝子 蘇梗 烏藥 香附 紅豆蔻

 

王(四三)胃脘痛,高突而堅,嘔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冷,肌膚麻木,捶背脊病勢略緩,

此屬肝厥犯胃。開口吳萸 金鈴子 炒延胡 生香附 高良薑 南山楂

 

某 脈左弦,少寐,氣從左升,泄肝和胃。生左牡蠣(五錢) 川楝子肉(一錢) 化州橘紅(一錢半)

茯苓(三錢)澤瀉(一錢)

 

某 脈緩,左弦,晨倦食減,在土旺之候,急調脾胃,戊己湯去甘草加穀芽。

 

程(五六)曲運神機,心多擾動,必形之夢寐,診脈時,手指微震,食納痰多,蓋君相動主消爍,

安穀不充形骸,首宜理陽明以製厥陰,勿多歧也。 人參 枳實 半夏茯苓 石菖蒲

 

某 通補陽明和厥陰。人參 茯苓 半夏 高良薑 吳萸 生白芍

 

某(四一)肝逆犯胃,脘痛腹鳴,氣撐至咽。川楝子 桂枝木 淡乾薑 川椒 生白芍 吳萸 烏梅 茯苓

 

程(五二)操家,煩動嗔怒,都令肝氣易逆,乾嘔味酸,木犯胃土,風木動,乃晨泄食少,形瘦脈虛,

先議安胃和肝。人參 半夏 茯苓 木瓜 生益智 煨薑

 

華(二三)據說氣攻脅脹,春起秋愈,此內應肝木,飽食不和,肝傳胃矣。

焦白朮 半夏 柴胡 枳實 生香附 廣皮乾荷葉湯泛丸。

 

毛 目微黃,舌黃,煩渴脅肋板實,呼吸周身牽掣,起於頻吐食物痰飲,即胸脘痛脹,此肝木犯 胃,諸氣痺阻,

雖平昔宜於溫補,今治病宜通氣分。半夏(一錢半) 廣皮白(一錢)大杏仁(十粒) 白蔻仁(八分)

 川楝子(一錢) 炒延胡(一錢) 生薑 (五分) 土栝蔞皮(一錢)

 

又 心中懊惱噎痛,氣分熱痰未平,用溫膽法。竹茹(一錢炒黃) 炒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半)

枳實(一錢)桔梗(八分) 橘紅(一錢) 生薑(三分)

 

王(十三)癖積,是重著有質,今痛升有形,痛解無跡,發於暮夜,沖逆,欲嘔不吐,明是厥氣攻胃,

由惱怒強食,氣滯紊亂而成病,發時用河間金鈴子散,兼以宣通陽明凝遏可愈。金鈴子延胡 半夏 栝蔞皮 山梔 橘紅

 

秦(二七)面長身瘦,稟乎木火之形,氣阻脘中,食少礙痛,胃口為逆,乃氣火獨熾之象,忌用燥熱劫 津,

治以平肝和胃。降香 鬱金 山梔 橘紅 枇杷葉 蘇子 川貝母薑皮

 

朱(五十)半百已衰,多因神傷思慮,夏四月大氣發泄,遂加便溏,長夏暑熱,無有不大耗氣分,寒熱之來,

乃本氣先怯,而六氣得以乘虛,今不思納穀之因,皆寒熱二氣擾逆,胃脘清真受戕,所以致困莫蘇,不煩不渴,胃陽虛也。

凡醒胃必先製肝,而治胃與脾迥別,古稱胃氣以下行為順,區區術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藥,所以鮮克奏效。

人參 茯苓 炒麥冬 大麥仁 木瓜 烏梅

 

董 病久,正氣已衰,喜熱惡寒為虛,診得左脈尚弦,病在肝。但高年非伐肝平肝為事,議通補胃陽。

人參 茯苓 煨薑 新會皮 炒粳米 炒荷葉蒂

 

陸(三六)咽屬胃,胃陰不升。但有陽氣熏蒸,致咽燥不成寐,沖逆心悸,震動如驚,厥陰內風,乘胃虛以上僭,

胃脈日虛,肢肌麻木,當用十味溫膽,合秫米湯,通攝兼進,俾肝胃陽和,可以痊安。

人參 茯苓 棗仁 知母 竹茹 半夏 黃色秫米

又 用泄少陽,補太陰法,六君去甘草加丹皮桑葉金斛湯法丸。

 

郭 脈弦,心中熱,欲嘔,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陰肝陽順乘胃口,陽明脈絡不宣,身體掣痛,當兩和其陽,

酸苦泄熱,少佐微辛。 川連 桂枝木 生牡蠣 烏梅 生白芍川楝子 芮 前議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內經諸痛,皆主寒客。

但經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熱, 故六氣 都從火化,河間特補病機一十九條亦然,思初病在氣,久必入血,

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也。

此臟腑經絡氣血,須分晰辨明,投劑自可入彀,更詢初病因驚,夫驚則氣逆,初病肝氣 之逆,久則諸氣均逆,

而三焦皆受,不特胃當其沖矣。

謹陳緩急先後進藥方法,厥陰篇雲,氣上撞心,飢不能食,欲嘔,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為虛,

仲景謂製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難複,議用安胃一法。

川連 川楝子 川椒 生白芍 烏梅 淡薑渣 歸須 橘紅 內經以攻病克製曰勝方,補虛益體,須氣味相生曰生方,

 

今胃被肝乘,法當補胃。但胃屬 腑陽,凡六腑以通為補,黃連味苦能降,戴元禮雲,諸寒藥皆凝澀,

惟有黃連不凝澀,有薑椒歸須氣味之辛,得黃連川楝之苦,仿內經苦與辛合,能降能通,芍藥酸寒,能泄土中木乘,

 

又能和陰止痛,當歸血中氣藥,辛溫上升,用須力薄,其氣不升,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得少陽生氣,非酸斂之收藥,

得連楝苦寒,內經所謂酸苦泄熱也。以氣與熱俱無形無質。

其通逐之法迥異,故辨及之。

又 春分前七日,診右脈虛弦帶澀,左脈小弦勁而數,胃痛已緩。但常有畏寒鼓栗,俄頃發熱而解,此肝病先厥後熱也。

今歲厥陰司天,春季風木主氣,肝病既久,脾胃必虛,風木鬱於土宮,營衛二氣,未能流暢於經脈,為營養護衛,

 

此偏熱偏寒所由來矣。夫木郁土位,古人製肝補脾,升陽散郁,皆理偏就和為治,勿徒攻補寒熱為調,

今春半天令漸溫,擬兩和氣血,佐以宣暢少陽太陰,至小滿氣暖泄越,必大培脾胃後天,

 

方合歲氣體質調理,定春季煎丸二方。

人參 茯苓 廣皮 炙草 當歸 白芍 丹皮 桑葉 薑棗湯法丸。 (間用煎方)

人參 廣皮 穀芽 炙草 白芍 黃芩 丹皮 柴胡

 

卜 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動,人身內應乎肝,水弱木失滋榮,陽氣變化內風,乘胃為嘔,攻脅為痛,

仲景以消渴心熱屬厥陰,內經以吐涎沫為肝病,肝居左而病熾偏右,木犯土位之征。

 

經旨謂肝為剛臟,非柔不和,閱醫藥沉桂萸連,雜以破泄氣分,皆辛辣苦燥,有剛以治剛之弊,

倘忽厥逆瘈瘲奈何,議鎮陽熄風法。 生牡蠣 阿膠 細生地 丹參 淮小麥 南棗

 

又 內風陽氣,鼓動變幻,皆有形無質,為用太過,前議鹹苦入陰和陽,佐麥棗以和胃製肝獲效,

蓋肝木肆橫,胃土必傷,醫治既僻,津血必枯,唇赤舌絳咽乾,谷味即變酸膩,顯是胃汁受劫,胃陰不複,

夫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與脾土有別故也。生牡蠣 阿膠 細生地 小麥 炒麻仁 炒麥冬 炙草

 

張(五七)脈小弦,納穀脘中哽噎,自述因乎悒郁強飲,則知木火犯土,胃氣不得下行所致,議苦辛泄降法。

黃連 鬱金 香淡豆豉 竹茹 半夏 丹皮 山梔 生薑

又 前方泄厥陰,通陽明,為沖氣吐涎脘痞,不納穀而設,且便難艱阻,胸脹悶,上下交阻,有年最慮關格,與進退黃連湯。

 

江 晨起腹痛,食穀微滿,是清濁之阻,按脈右虛左弦,不思飲食,脾胃困頓,都屬虛象,古人培土必先製木,

仿以為法。人參 淡吳萸 淡乾薑 炒白芍 茯苓

 

周(五九)酒熱濕痰,當有年正虛,清氣少旋,遂致結秘,不能容納,食少,自述多郁易嗔,議從肝胃主治。

半夏 川連 人參 枳實 茯苓 薑汁

 

王(五五)噦逆舉發,湯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據云左脅內結瘕聚,肝木侮胃。

明系情懷憂勞,以致氣鬱結聚,久病至頗能安穀,非純補可知,泄厥陰以舒其用,和陽明以利其腑,

藥取苦味之降,辛氣宣通矣。川楝子皮半夏 川連 薑汁 左牡蠣 淡吳萸

 

唐 痞逆惡心,是肝氣犯胃,食入臥著,痛而且脹,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貴乎平肝養胃致其複。

若見有形沖逆之狀,攻伐兢進,有痞滿成脹之患。川連 神曲 吳萸川楝子 楂肉 鬱金

 

姚 寒熱嘔吐,脅脹脘痺,大便乾澀不暢,古云九竅不和,都屬胃病,法當平肝木,安胃土,更常進人乳薑汁,

以益血潤燥宣通,午後議用大半夏湯。 人參 半夏 茯苓金石斛 廣皮 菖蒲

 

胡(氏)經後寒熱,氣沖欲嘔,忽又如飢,仍不能食,視其鼻準亮,咳汗氣短,多藥胃傷,肝木升逆,

非上焦表病。 炙甘草 小生地 芝麻仁 阿膠 麥冬 白芍 牡蠣

 

又 照前方去牡蠣加人參。

又 沖陽上逆,則煩不得安,仍是陰弱,夫胃是陽土,以陰為用,木火無製,都系胃汁之枯,故腸中之垢不行,

既知陰虧,不必強動大便。人參 鮮生地 火麻仁 天冬麥冬 炙草

 

徐(氏)經候適來,肢骸若撤,環口肉蠕動,兩踝臂肘常冷,夫衝脈血下,蹺維脈怯不用,沖隸陽 明,

厥陰對峙,因驚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則氣升至咽,久則懶食脘痞,昔人有治肝不應,當取陽明,

 

陽明不闔,空洞若谷,厥氣上加,勢必嘔脹吞酸,然陽明胃腑,通補為宜,剛藥畏其劫陰,少濟以柔藥,法當如是。

人參(二錢) 半夏(薑汁炒三錢) 茯苓(三錢) 淡附子(七分) 白粳米(五錢) 木瓜(二錢)

 

胃虛益氣而用人參,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劑矣。

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陽,粳米以理胃陰,得通補兩和陰陽之義,木瓜以酸,救胃汁以製肝,

兼和半夏附子之剛愎,此大半夏與附子粳米湯合方。

 

張(氏)肝病犯胃,心痛,乾嘔不能納食,肢冷泄瀉,腑經陽失流展,非虛寒也。

金鈴子散加川連 烏梅桂枝生薑。

 

徐(氏)屢屢墮胎,下元氣怯,而寒熱久嗽,氣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膽內寄之相火風木,內震不息,

犯胃則嘔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脹悶喉痺,漸漸昏迷欲厥,久延不已,為郁勞之,此治嗽清肺,重鎮消痰,

越醫越凶,考內經肝病主治三法,無非治用治體,又曰治肝不應,當取陽明,蓋陽明胃土,獨當木火之侵侮,

所以製其沖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安胃丸椒梅湯送。

 

鮑(嫗)風泄已止,胃逆不納食。人參 川連 烏梅 木瓜 川斛 橘紅

 

朱(氏)嗔怒動肝,氣逆惡心,胸脅閃動,氣下墜欲便,是中下二焦損傷不複,約束之司失職,

擬進培土泄木法,亦暫時之計。烏梅 乾薑 川連 川椒 人參 茯苓 川楝生白芍

 

王(氏)寡居多郁,宿病在肝,邇日暑邪深入,肝病必來犯胃,吐蛔下利得止,不思穀食,心中疼熱。

仍是肝胃本症,況暑濕多傷氣分,人參輔胃開痞,扶胃有益,幸無忽致疲可也。人參 川連 半夏 薑汁 枳實 牡蠣

又 胃開思食,仍以製肝和胃。人參 金石斛 半夏 枳實 茯苓 橘紅

 

呂(氏)季脅之傍,是虛裡穴,今跳躍如梭,乃陽明絡空也。

況衝脈即血海,亦屬陽明所管,經行後而病忽變,前案申說已著,茲不複贅。

大凡絡虛,通補最宜,身前沖氣欲脹,衝脈所主病,內經所謂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今也痛無形象,

諒無結聚,只以冷汗跗寒,食入惡心,鼻準明,環口色青,肝胃相對,一勝必一負,今日議理陽明之陽,

佐以宣通奇脈,仲景於動氣一篇,都從陽微起見,仿以為法。

人參 茯苓 淡熟附子 生蘄艾 桂枝木 炒黑大茴 紫石英 生杜仲

 

朱(氏)上冬用溫通奇經,帶止經轉,兩月間,納穀神安,今二月初二日,偶涉嗔忿,即麻痺乾嘔耳聾,

隨即昏迷如厥,診脈寸強尺弱,食減少,口味淡,微汗,此厥陰之陽化風,乘陽明上犯,蒙昧清空,

法當和陽益胃治之。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 炒半夏(一錢半) 生白芍(一錢) 烏梅(七分肉) 小川連(二分)

淡生薑(二分) 廣皮白(一錢) 此厥陰陽明藥也。

胃腑以通為補,故主之以大半夏湯,熱擁於上,故少佐薑連以瀉心,肝為剛臟,參入白芍烏梅,以柔之也。

 

又 三月初五日,經水不至,腹中微痛,右脅蠕蠕而動,皆陽明脈絡空虛,衝任無貯,當與通補入絡。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茺蔚子(二錢) 香附(醋炒一錢)茯苓(三錢) 小茴(一錢) 生杜仲(二 錢)

又 照方去茺蔚杜仲白芍官桂。

 

某(氏)久有痛經,氣血不甚流暢,驟加暴怒傷肝,少腹沖氣上犯,逆行於肺為咳,寒熱聲嗄,脅中拘急,

不飢不納,乃左升右降不司轉旋,致失胃氣下行為順之旨,故肝用宜泄,胃腑宜通,為定例矣。

鉤藤 丹皮 桑葉 半夏曲 茯苓 廣皮白   又 威喜丸。

 

唐 積勞內傷,脘悶脅脹,嘔吐格拒,眩暈不得臥,陽挾內風暴張,恐其忽然厥,議通胃平肝法。

小川連 薑汁半夏 牡蠣 川楝子 生白芍

 

江 拒按為實,患目病來屬肝,痛必多嘔,大便秘澀,肝病及胃,當苦辛泄降,少佐酸味。

小川連 生淡乾薑 半夏枳實 黃芩 生白芍

 

顧(五十)陽明脈衰,形寒,痞,飢不食,心痛,洞泄兼嘔。人參 吳萸 茯苓 半夏 生薑 炒黃粳米

 

某 勞怒傷陽,氣逆血鬱致痛,痞脹便溏,風木侮土,前方既效,與通補陽明厥陰,

大半夏湯去蜜加桃仁柏子仁當歸薑棗湯法丸。

 

某 脈微小弱,是陽氣已衰,今年太陰司天,長夏熱泄氣分,不食不運,味變酸苦,脾胃先受困也。

稍涉嗔怒,木乘土中,益加不安,從東垣培土製木法。

人參 廣皮 茯苓 益智 木瓜 淡薑渣 夏 通補陽明,開泄厥陰。人參 半夏 茯苓 橘紅 吳萸 白芍

 

汪(氏)氣滯脾弱。(肝脾)逍遙散加鬱金砂仁末。

 

席 大便未結,腹中猶痛,食入有欲便之意,胃陽未複,肝木因時令尚橫,用泄木安土法。

(肝脾胃)人參 木瓜 濃朴 茯苓 益智仁 青皮

 

江 鎮衝任,溫養下焦頗效,所議治嗽肺藥,寒涼清火,背謬顯然。

炒黑杞子 淡蓯蓉 小茴香拌炒當歸 沙苑 石殼建蓮 茯神 紫石英煎湯,煎藥。

 

又 動怒,脘下痛,不飲食,是肝厥犯脾胃,病外生枝,最非善調之理,理氣皆破泄難用,

議進製肝木益胃土一法。人參(一錢) 炒焦白芍(一錢半) 真枷南香(汁沖五小匙)

炒焦烏梅(三分酸泄肝陽) 茯苓(五錢切小塊 甘淡益胃) 化橘紅(五分宣通緩痛)

 

又 人參嫩鉤藤 明天麻 化橘紅 炒烏梅肉 茯苓 伽南香

 

朱 胃弱痰多,補虛宜通,肝陽易升,左頰赤,佐泄少陽。(肝膽胃)人參 炒半夏 茯苓 鉤藤 經霜桑葉 煨薑 南棗

 

范(五七)脾竅開舌,舌出流涎為脾病,克脾者少陽膽木,以養脾泄膽治。(膽脾)人參 于朮 天麻 薑黃 桑葉 丹皮

 

某 補太陰,泄少陽。人參 茯苓 焦朮 炙草 廣皮 白芍 炒丹皮 桑葉

又 照方去甘草桑葉加木瓜。

 

李(五十)少陽木火,犯太陰之土,持齋淡薄,中虛熱灼,以補脾和肝,為久長調理,四君子加芩芍桑葉丹皮。

 

金 能食運遲,香紋裂,左頤肉腫,不喜飲水,太陰脾陽郁,法當補土泄木。

于朮 茯苓 新會皮 炙草 煨益智 柴胡 丹皮 白芍

 

張(二九)脈小弱,是陽虛體質,由郁勃內動少陽木火,木犯太陰脾土,遂致寢食不適,法當補土泄木。

人參(一錢半) 白朮(一錢半) 半夏(一錢) 茯苓(二錢)甘草(五分) 廣皮(一錢) 丹皮(三錢)

 桑 葉(一錢)薑(一錢) 棗(二錢)

肝為風木之臟,又為將軍之官,其性急而動,故肝臟之病,較之他臟為多,而於婦女尤甚。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勝也。本臟現症。

仲景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又內經所載肝病,難以盡述。大凡其脈必弦,脅或脹或疼,偏寒偏熱,先厥後熱。

若一犯胃,則惡心乾嘔,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肢冷肌麻,案中治法,

有陰陽虛實之殊,略舉而敘述之。

 

若肝陰胃陰未虧,肝陽亢逆犯胃,先生立法,用藥則遠柔用剛,泄肝如吳萸椒桂,通胃如半夏薑汁薑附,

加益智枳朴等,則兼運脾陽,中虛必用人參,故大半夏湯,附子粳米湯,進退黃連湯,瀉心法,

治中法,溫膽等湯是也。

若肝陰胃汁已虛,木火熾盛,風陽擾胃,用藥忌剛用柔,養肝則阿膠生地白芍麻仁木瓜,

養胃則人參麥冬知母粳米秫米等是也。至於平治之法,則剛柔寒熱兼用,烏梅丸,安胃丸,逍遙散。

若四君六君異功戊己,則必加泄肝之品,用桑葉丹皮者,先生云:桑葉輕清,清泄少陽之氣熱,

丹皮苦辛,清泄肝膽之血熱,用金鈴子散者,川楝苦寒。

直泄肝陽,延胡專理氣滯血澀之痛,此皆案中之綱領也。余另分此一門者,因嘔吐不食。

脅脹脘痞等恙,恐醫者但認為脾胃之病,不知實由肝邪所致,故特為揭出,以醒後人之目耳。

且世人但知風勞臌膈為四大重症,不知土敗木賊,肝氣日橫,脾胃日敗,延至不救者多矣。

可不究心於此哉。(華岫云)

 

徐評 諸案大抵皆胸痺痞滿,及痰飲內蓄之症,治痞痺之方,最忌人參,而此欲其壯土以製木,

用者甚多,必有遺病,至於蓄痰症,全不齒及,尤屬辨症不清,其中精思巧意,中病處頗多,亦得失參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