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証指南醫案 葉桂

 

卷四  積聚

葛 嗔怒強食,肝木犯土,腹痛,突如有形,緩則泯然無跡,氣下鳴響,皆木火餘威。乃瘕疝之屬,

攻伐消導,必變腹滿,以虛中挾滯,最難速功,近日痛瀉,恐延秋痢。

(木犯土虛中挾滯)丁香 濃朴 茯苓 炒白芍 廣皮 煨益智仁

又 下午倦甚,暮夜痛發,陽微,陰濁乃踞,用溫通陽明法。人參吳萸 半夏 薑汁 茯苓 炒白芍

又 照前方去白芍加川楝牡蠣。

 

白(十四) 瘧邪久留,結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緩攻通絡方法可宗。但瘧母必在脅下,以少陽厥陰表裡為病,

今脈弦大,面色黃滯,腹大青筋皆露,頸脈震動,純是脾胃受傷,積聚內起,氣分受病,痞滿勢成,與瘧母邪結血分,

又屬兩途,經年病久,正氣已怯,觀東垣五積,必疏補兩施。蓋緩攻為宜。

(脾胃傷氣分結痞)生于朮 雞肫皮 川連 濃朴 新會皮薑渣 水法丸。

 

馬(三二) 病後食物失和,腸中變化,傳導失職,氣滯釀濕,郁而成熱,六腑滯濁為之聚,昔潔古東垣輩,於腸胃宿病,

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氣滯濕熱腑聚)川連蘆薈(箬葉上炙) 雞肫皮(不落水去垢新瓦上炙脆)

煨木香 小青皮 萊菔子 南山楂 紫濃朴 蒸餅為小丸。

 

陳(十八) 濕勝脾胃,食物不化,向有聚積,腸腑不通,熱氣固郁,當進和中,忌口勿勞,不致變病。

(濕熱食滯)黃芩 枳實 廣皮 萊菔子 白芍 白朮 蒼朮 雞肫皮 水泛丸

 

吳(三一) 右脅有形高突,按之無痛,此屬瘕痞,非若氣聚凝痰,難以推求,然病久僅阻在脈,須佐針刺宣通,

正在伏天宜商。(痰凝脈絡)真蛤粉白芥子 栝蔞皮 黑梔皮 半夏 鬱金 橘紅 薑皮

 

曹 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診脈弦緩,難以五積肥氣攻治,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

(脈絡凝痺) 當歸須 延胡 官桂 橘核 韭白

 

王(三七) 騎射馳驟,寒暑勞形,皆令陽氣受傷,三年來,右胸脅形高微突,初病脹痛無形,久則形堅似梗,

是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蓋經絡系於臟腑外廓,猶堪勉強支撐。但氣鈍血滯。

日漸瘀痺,而延瘕,怒勞努力,氣血交亂,病必旋發,故寒溫消克,理氣逐血,總之未能講究絡病工夫,

考仲景於勞傷血痺諸法,其通絡方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

與攻積除堅,徒入臟腑者有間,錄法備參末議。

蜣螂蟲蟲 當歸須 桃仁 川鬱金 川芎 生香附 煨木香 生牡蠣 夏枯草 用大酒曲末二兩加水稀糊丸無灰酒送三錢。

 

某 伏梁病在絡,日後當血凝之慮,脈數左大是其征也。(伏梁)

濃朴(一錢)青皮(八分) 當歸(一錢) 鬱金(一錢) 益母草(三錢) 茯苓(一錢) 澤瀉(一錢)

 

某 脈數堅,伏梁病在絡,宜氣血分消。

桃仁(三錢炒研)鬱金(一錢) 茺蔚子(一錢) 枳實(七分) 濃朴(一錢) 茯苓(三錢)通草(五分)

自難經分出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後巢氏病源,另立瘕之名。

以不動者為,動者為瘕,究之,亦即難經積聚之意也。前賢有云,積聚者,就其肓膜結聚之處,以經脈所過部分,

屬臟者為陰,陰主靜,靜則堅而不移,屬腑者為陽,陽主動,動則移而不定,

故是案中又從而悟出雲,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

蓋陰主靜,不移即主靜之根,所以為陰也。可容不移之陰邪者,自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

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

又云,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輒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於古人書引伸觸類而得。

若夫薈肫之去熱滯芥蛤之,豁凝痰不過為先生用古處也。

案中積症,第見伏梁,不能盡備,然宋時諸賢,於五積九積治法,載在書籍者頗多,大略消補兼施,

並以所惡者攻,所喜者誘爾,業醫者,自當知之稔也。(姚亦陶)

 

徐評 積聚之症各殊,治法亦迥別,案中皆泛泛之方,治積聚之法,未及百分之一,學人宜廣求之。

 

 

宋 前議辛潤下氣以治肺痺,謂上焦不行,則下脘不通,古稱痞悶都屬氣分之郁也。

兩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為全爽,此豈有形之滯,乃氣鬱必熱,陳腐粘凝膠聚,故脘腹熱氣下注,隱然微痛,

法當用仲景梔子豉湯,解其陳腐鬱熱,暮臥另進白金丸一錢,蓋熱必生痰,氣阻痰滯,

一湯一丸,以有形無形之各異也。(痰熱內閉)黑山梔 香豉 鬱金 杏仁 桃仁 栝蔞皮 降香 另付白金丸(五錢)

 

孫 寒熱由四末以擾胃,非藥從口入以擾胃,邪熱,津液,互膠成痰,氣不展舒,阻痺脘中,治法不但攻病,

前議停藥,欲謬藥氣盡,病自退避三舍耳。人參 川連(鹽水炒) 枳實 半夏 鬱金 石菖蒲

 

某 脈不清,神煩倦,中痞惡心,乃熱邪裡結,進瀉心法。(熱邪裡結)炒半夏黃芩 黃連 乾薑 枳實 杏仁

 

劉 熱氣痞結,非因食滯,胃汁消爍,舌乾便難,苦辛開氣,酸苦泄熱,是治法矣。川連 生薑 人參 枳實 橘紅 烏梅 生白芍

 

顧 氣閉久則氣結,不飢不食不大便。(氣閉化熱)川貝母白蔻仁 鬱金 杏仁 金銀花 綠豆殼

又 氣結必化熱,乃無形之病,故徒補無益。 鮮省頭草 川斛甜杏仁 川貝母 麻仁

 

何(三七) 煩勞之人,衛氣少固,霧露雨濕,傷其流行清肅,瘡痍外涸,脘脅反痺,乃經脈為病,無關腑臟。

鉤藤 生白蒺 鬱金 白蔻仁 桑葉 橘紅

又 氣窒熱郁,仍治上可以通痺。杏仁 鬱金 香附 栝蔞皮黑山梔 蘇梗

 

周 寒熱,嘔吐蛔蟲自利,是暑濕熱外因,因嗔怒動肝,邪氣入於厥陰,胸滿腹脹消渴,議以開痞方法。

(熱邪入厥陰)瀉心湯去參甘加枳實白芍。

 

伊芳 因驚而得,邪遂入肝,故厥後熱,神識昏狂,視得面青舌白,微嘔渴飲,胸次按之而痛,此屬痞結,

乃在裡之症,宗仲景以瀉心湯為法。川連 半夏 乾薑 黃芩 人參 枳實

 

尤 面垢油亮,目 黃,頭脹如束,胸脘痞悶,此暑濕熱氣內伏,因勞倦,正氣泄越而發,既非暴受風寒,

發散取汗,徒傷陽氣,按脈形濡澀,豈是表症,凡傷寒必究六經,伏氣須明三焦,論症參脈,

壯年已非有餘之質,當以勞倦傷,伏邪例延醫。(暑濕伏邪夾食)

滑石 黃芩 濃朴 醋炒半夏 杏仁 蔻仁 竹葉

 

又 胸痞自利,狀如結胸,夫食滯在胃,而胸中清氣,悉為濕濁阻遏,與食滯兩途,此清解三焦卻邪湯藥,

兼進保和丸消導。淡黃芩川連 淡乾薑 濃朴 醋炒半夏 鬱金 白蔻仁 滑石 送保和丸三錢。

 

談(氏) 胸痞不飢,熱不止,舌白而渴,此暑邪未盡,仍清氣分。(暑邪阻氣)

鮮竹茹淡黃芩 知母 橘紅(鹽水炒) 滑石 桔梗 枳殼汁 鬱金汁

 

某(四一) 惡寒泄瀉悉減,胸脘仍悶,餘暑未盡,胃氣未蘇故耳。

大麥仁(四錢) 佩蘭葉(三錢) 新會皮(一錢) 半夏曲(炒一錢半) 金斛(一錢半) 茯苓(三錢)

劉 濕熱,非苦辛寒不解,體豐,陽氣不足,論體攻病為是,胸中痞悶不食,議

治在胃。(濕熱傷胃) 川連 炒半夏 人參 枳實 薑汁茯苓 橘紅

 

邱 脈濡而緩,不飢不食,時令之濕,與水穀相並,氣阻不行,欲作痞結。但體質陽微,開泄宜輕。

(濕阻氣分)炒半夏 茯苓 杏仁 鬱金 橘紅 白蔻仁

 

某(三六) 舌白脘痛,嘔惡腹鳴,此濕阻氣分,胃痺成痛,是不通之象。

炒半夏(三錢) 高良薑(一錢) 廣藿香(一錢) 橘紅(一錢) 烏藥(一錢) 香附(一錢半)

 

沈(二四) 精氣內損,是皆臟病,萸地甘酸,未為背謬,緣清陽先傷於上,柔陰之藥,反礙陽氣之旋運。

食減中痞,顯然明白,病患食薑稍舒者,得辛以助陽之用也。至於黃麥冬棗仁,更蒙上焦。

為背謬極,議辛甘理陽可效。(中陽不運)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汪 脈沉,中脘不爽,肢冷。

人參(七分) 淡乾薑(一錢)炒半夏(一錢半) 川熟附(七分) 茯苓(三錢) 草果仁(八分)

 

朱(嫗) 目垂氣短,脘痞不食,太陰脾陽不運,氣滯痰阻,擬用大半夏湯。人參炒半夏 茯苓 伽楠香汁

 

又 脈微有歇,無神倦欲寐,服大半夏湯,脘痛不安,不耐辛通,營液大虛,春節在邇,恐防衰脫。

人參炒麥冬 北五味

 

某 舌白脘悶,中焦陽氣不宣。 半夏 草果 濃朴 廣皮茯苓 藿香梗

 

張(五二) 胃寒涌涎,中痞。(胃寒) 泡淡吳萸 乾薑茯苓 半夏 橘紅 川楝子

 

平 酒客脾胃陽微,下午陰氣漸漫,脘中微痛,不飢,服苦降重墜辛燥,愈加不適者,清陽再受傷觸也。

宗仲景聖訓,以轉旋胸次之陽為法。(胸次清陽不運)苓桂朮甘湯。

 

某 氣阻脘痺,飲下作痛,當開上焦。(肺氣不降胸脘痺阻)枇杷葉 大杏仁 蘇子 降香汁 白蔻仁 橘紅

 

張 脈澀,脘痞不飢,口乾有痰,當清理上焦。 枇杷葉 杏仁山梔 香豆豉 鬱金 栝蔞皮 加薑汁炒竹茹。

 

陳(三四) 食進頗逸,而胸中未覺清曠,宜辛潤以理氣分,勿以燥藥傷陰。

枇杷葉 大杏仁 橘紅 黑山梔 香豉 鬱金 栝蔞皮 晨服,五劑後,接服桑麻丸。

 

楊 瘧母用針,是泄肝膽結邪,瘦人瘧熱傷陰,夢遺,五心煩熱,亦近理有諸,繼患脘膈痞悶,不飢食減,

大便不爽,乃氣滯於上,與前病兩歧,焉得用滋陰凝滯之藥,思必病後飲食無忌,中焦清濁不和所致。

杏仁 土栝蔞 桔梗 半夏 黑山梔 枳實 香附汁

 

俞(女) 脘痺身熱當開氣分。 杏仁 栝蔞皮 枇杷葉 廣皮枳殼汁 桔梗

 

王(四三) 勞傷胃痛,明是陽傷,錯認箭風,釣藥敷貼,更服丸藥,心下堅實按之痛,舌白煩渴,二便澀少,

喘急不得進食,從痞結論治。(寒熱客邪互結)生薑汁 生淡乾薑 泡淡黃芩 枳實 薑汁炒川連 半夏

 

案中六淫外侵,用仲景瀉心湯,脾胃內傷,用仲景苓薑桂甘法,即遵古賢治痞之以苦為泄,辛甘為散二法,

其於邪傷津液者,用辛苦開泄,而必資酸味以助之,於上焦不舒者,既有枳桔杏蔞開降,

而又用梔豉除熱化腐,疏暢清陽之氣,是又從古人有形至無形論內。化出妙用。

若所用保和化食,白金驅痰,附薑暖中,參苓養胃,生脈斂液,總在臨症視其陰陽虛實,靈機應變耳。(姚亦陶)

 

徐評 痞有二義,痞結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滿,是症痞結之痞,即積聚之類,另立一門亦可。

但痞滿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此症如何另立一門,此非此老之故,乃編書之不明也。

 

噎膈反胃

 

吳 脈小澀,脘中隱痛,嘔惡吞酸,舌絳不多飲,此高年陽氣結於上,陰液衰於下,為關格之漸。

當開痞通陽議治。(陽結於上陰衰於下關格)川連 人參 薑汁 半夏 枳實汁 竹瀝

 

盧 陰陽逆亂,已成關格,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

 

徐(七八) 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艱少,是陽不轉旋上結,陰枯於下便難,極難調治,

勿用腥油味,脈弦大而搏,議妙香丸。 又 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

 

毛 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格之症,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 淡乾薑 半夏 薑汁 人參 茯苓 附子 生白芍

 

濮(七十) 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便乾澀,並不渴飲,痰氣凝遏阻陽,久延關格最怕。

川連枇杷葉 半夏 薑汁 杏仁 枳殼

 

杜(六四) 老人積勞久虛,因渴飲冷,再傷胃陽,洞泄複加嘔吐,不受湯飲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

此為關格難治。人參 半夏 川連 淡乾薑

 

某 清陽日結,腹窄不能納穀,陰液漸涸,腸失潤,大便難。桂枝 川連 半夏 薑汁 杏仁 茯苓

 

畢(五四) 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

因陰枯而陽結也。秋分後複診,兩脈生氣日索,交早咽燥,晝日溺少,五液告涸,難任剛燥陽藥。

是病諒非醫藥能愈,大半夏東加黃連薑汁

 

 

某 脈寸口搏大,按之則澀,形瘦氣逆,上不納食,下不通便,老年積勞內傷,陽結不行,致脘閉陰枯,

腑乏津營,必二便交阻,病名關格,為難治。人參 枳實 川連 生乾薑 半夏 茯苓

 

蘇(五四) 向來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製,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

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枯槁殆盡,難任燥藥通關,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

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肝陰胃汁枯) 烏梅肉 人參鮮生地 阿膠 麥冬汁 生白芍

 

某 陽明汁乾成膈。 梨汁 柿霜 玉竹 天冬 麥冬 甜杏仁川貝 生白芍三角胡麻

 

王(五三) 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日大便通爽,然後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旨,噎症萌矣。

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

麥冬汁 鮮生地汁 柏子仁汁 甜杏仁什 黑芝麻汁 杜蘇子汁 松子仁漿 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馬(六十) 勞心勞力經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薑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

津液不注於下,初病大便艱澀,按經云:味過辛熱,肝陽有餘,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

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 麻仁 鮮生地 甜水梨 桑葉 石膏生甘草

 

某 脈澀左大,食入為噎,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後用潤劑。(液虧氣滯)半夏 雲茯苓 枇杷葉 枳實 竹瀝

 

程 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輕劑清降。(肺胃氣不降)

鮮枇杷葉 杏仁 鬱金 栝蔞皮 山梔 淡香豉

 

沈 格拒食物,涎沫逆氣,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濁泄,僅可延年,議兩通陽明厥陰之法。

(肝鬱氣逆)半夏 苦杏仁 茯苓 橘紅 竹瀝 薑汁

 

俞 酒熱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酒熱郁傷肺胃) 小川連 半夏 香豉 枳實 茯苓 薑汁

又 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陰。 鮮枇杷葉紫菀 蘇子 杏仁 桃仁 鬱金

 

某 憂思鬱結,凝痰阻礙,已屬噎塞之象,當怡情善調。(憂郁痰阻)

炒半夏(一錢半) 茯苓(五錢) 秫米(三錢) 枳實(一錢炒) 薑汁(三小匙沖)

 

楊(四七) 脈弦而小澀,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後再納,視色蒼,眼筋紅黃,昔肥今瘦,

雲是鬱怒之傷,少火皆變壯火,氣滯痰聚日擁,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

法當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黃連 杏仁 桔梗 土栝蔞皮 半夏 橘紅 竹瀝 薑汁

 

朱(五二) 未老形衰,納穀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進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噎膈須防,

議用大半夏湯,補腑為宜。(胃陽虛)人參 半夏 茯苓 白香粳米 薑汁 河水煎

 

白(五六) 少食頗安,過飽食不肯下,間有冷膩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陽久餒,最多噎膈反胃之慮,

飲以熱酒,脘中似乎快爽,顯然陽微欲結,所幸二便仍通,濁尚下泄,猶可望安。

熟半夏(薑水炒二兩)茯苓(二兩)生益智仁(一兩) 丁香皮(五錢) 新會皮(一兩) 淡乾薑(一兩)

上藥淨末分量,用香淡豆豉一兩洗淨煎汁法丸,淡薑湯服三錢。

 

呂(六十) 勞倦飢飽,皆傷胃陽,年及花甲,最慮噎膈翻胃,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與病不合。

半夏 薑汁 香豉 土栝蔞皮 杏仁 橘紅

 

馮(六七) 有年陽微,酒濕濃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

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胃,用大半夏湯。半夏 人參 茯苓 薑汁 川連 枳實

 

又 胃屬腑陽,以通為補,見症脘中窒塞,納食不易過膈,膚淺見識,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獲速功,

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氣,斯沖和再無複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後賢立辨其非,

夏季宜用外台茯苓飲加菖蒲,佐以竹瀝薑汁,辛滑可矣。

 

顧(四十) 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

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吳萸 半夏 蓽茇 淡乾薑 茯苓

 

又 辛熱開濁,吐減,行走勞力,即吐痰水食物,陽氣傷也。用吳萸理中湯。尤脈緩,右關弦,知飢惡食,

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飲,此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症也。

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乾薑 炒粳米 薑汁

 

又 通胃陽法服,腑病原無所補,只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所服之劑,開肺即是泄氣,芩連苦寒劫陽,

薑汁與乾薑附子並用,三焦之陽皆通耳。若枳朴仍是泄氣,與前義悖矣。人參 茯苓 淡附子 淡乾薑

 

劉(五四) 脈左小弦,右濡澀,五旬又四,陰陽日衰,勞煩奔走,陽愈傷,致清氣欲結,食入脘痛,痰涎涌逆,

皆噎膈反胃見症,其飲酒愈甚,由正氣先餒,非酒能致病。

川連 枳實汁 茯苓 半夏 廣皮白 黑山梔 薑汁 竹瀝

 

包(六十) 胸脘痞悶,噯逆,三四日必嘔吐粘膩,或黃綠水液,此屬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連半夏 枳實 鬱金 竹茹 薑汁

 

陸 脈沉微,陽氣大傷,陰濁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脹,病狀著難愈之症。

(陽虛陰濁凝滯)人參 附子 乾薑 茯苓 澤瀉

 

姚(六二) 腑陽不通降,濁壅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難以恢複,自能潛心安養,望其悠久而已,

藥不能愈是病矣。人參 附子 乾薑 公丁香 薑汁和丸

 

某 積勞有年,陽氣漸衰,濁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症。(陽衰脘痺血瘀)

桃仁 紅花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橘紅 鬱金汁 栝蔞皮

 

李 兩關脈緩澀,食入氣阻,吐涎稍通,前已吐過瘀濁膠粘,此皆久積勞倦,陽氣不主旋運,

為噎膈反胃之症,此病最多反複,必須身心安逸,方可卻病,徒藥無益耳。

半夏 薑汁 桃仁 韭白汁 香豉 栝蔞皮 鬱金

 

某 胃痛,得瘀血去而減,兩三年宿病複起,食進痞悶,怕其清陽結而成膈,大意益氣佐通,仍兼血絡為治。

人參 半夏 茯苓 新會皮 木香 生益智 當歸 桃仁 水法丸,服三錢。

 

張(三三)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半夏 枳實 製大黃 桃仁 韭白汁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又云一陽發病,其傳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

丹溪謂噎膈反胃,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多因氣血兩虛而成,然歷觀噎膈反胃之因,實有不同,

大抵飲食之際,氣忽阻塞,飲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狀者,名曰噎。

心下格拒,飢不能食,或食到喉間,不能下咽者,名曰膈,

食下良久複出,或隔宿吐出者,名曰反胃,夫噎膈一症,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或縱情嗜欲,

或恣意酒食,以致陽氣內結,陰血內枯而成,治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填精益血,以滋枯燥,夫反胃乃胃中無陽。

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

故先生於噎膈反胃,各為立法以治之,其陽結於上,陰虧於下,而為噎膈者,用通陽開痞,通補胃腑,

以及進退黃連,附子瀉心諸法,上熱下寒為治,其肝陰胃汁枯槁,及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而成噎膈者,

用酸甘濟陰,及潤燥清燥為主,其液虧氣滯,及陽衰血瘀而成噎膈者,用理氣逐瘀,兼通血絡為主。

 

其胃陽虛而為噎膈反胃,及憂郁痰阻而成者,用通補胃腑,辛熱開濁,以及苦降辛通,佐以利痰清膈為主,

其肝鬱氣逆而為噎膈者,兩通厥陰陽明為治,其酒熱郁傷肺胃,氣不降而為噎膈者,用輕劑清降,

及苦辛寒開肺為主,而先生於噎膈反胃治法,可謂無遺蘊矣。

張景岳雲,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其理甚通,當宗之,又有飲膈熱膈,及憂氣恚食寒之膈,

其主治各載本門,茲不複贅。(鄒滋九)

 

是証,每因血枯氣衰致此,凡香燥消澀之藥,久在禁內,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而亦必諦審其為陽微濁踞者,

其餘或苦辛泄滯而兼潤養,或酸甘化液而直滋清,或鬱悶於氣分,而推揚穀氣,或勞傷於血分,而宣通瘀濁,

總以調化機關,和潤血脈為主,陽氣結於上。陰液衰於下,二語,實為証之確切論也。(姚亦陶)

 

徐評 果系膈症,百無一生,不必言治。若反胃則古人自有主方,不得泛用通治之品,此老尚未明也。

案中多用人參,其意以為不食胃虛,不可不用參以補其精氣,不知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

其已成者,百無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或可望其通利。

若用人參,雖或一時精氣稍旺,而病根益深,永無愈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