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証指南醫案   清 葉桂

 

卷六  

 

於(五五) 郁損心陽,陽墜入陰為淋濁,由情志內傷,即為陰虛致病,見症亂治,最為庸劣,心藏神,

神耗如憒,諸竅失司,非偏寒偏熱藥治,必得開爽,冀有向安,服藥以草木功能,恐不能令其歡悅。

(郁損心陽)妙香散。

 

陸(二六) (心脾氣結神志不清) 人參 桔梗 烏藥 木香各三分磨汁

又 夜服白金丸。 又 久郁,心脾氣結,利竅佐以益氣。人參 石菖蒲 龍骨 棗仁 遠志 茯神

 

胡(四六) 悲泣,乃情懷內起之病,病生於郁,形象漸大,按之堅硬,正在心下,用苦辛泄降,先從氣結治。

(心下痞結)川連 乾薑 半夏 薑汁 茯苓 連皮栝蔞

 

季(六九) 老年情志不適,郁則少火變壯火,知飢,脘中不爽,口舌糜腐,心脾營損,木火劫爍精華,

肌肉日消,惟怡悅開爽,內起鬱熱可平。但執清火苦寒,非調情志內因鬱熱矣。(郁損心脾營內熱)

金石斛 連翹心 炒丹皮 經霜桑葉 川貝 茯苓 接服養心脾之營,少佐苦降法。

人參 川連 炒丹皮 生白芍 小麥 茯神

 

某 脘痛已止,味酸,乃肝鬱也。(肝鬱) 金石斛 黑山梔丹皮 半夏曲 橘紅 枇杷葉

 

某 初起左邊麻木,舌強,筋吊腦後痛,痰阻咽喉,此系肝風上引,必由情懷郁勃所致。

羚羊角 連翹心 鮮生地 元參 石菖蒲 鬱金汁

 

某 氣鬱不舒,木不條達,噯則少寬,逍遙散去白朮加香附。

 

某 肝鬱成熱,加味逍遙去白朮加鬱金。

 

某 鬱熱吞酸,溫膽東加山梔丹皮鬱金薑汁炒黃連。

 

沈(四三) 脈虛澀,情懷失暢,肝脾氣血多郁,半載不愈,難任峻劑,議以局方逍遙散,兼服補中益氣。

莫以中宮虛塞為泥。(肝脾氣血鬱)

 

吳(四十) 勞倦嗔怒致傷,病在肝脾,久有腦泄,髓脂暗損,暫以解鬱,繼當宣補。

鉤藤 生香附 丹皮 桑葉 神曲 白芍 茯苓 廣皮

 

葉(氏) 悒郁動肝致病,久則延及脾胃,中傷不納,不知味,火風變動,氣橫為痛為脹,疏泄失職,便秘忽瀉,

情志之郁,藥難霍然,數年久病,而兼形瘦液枯。若再香燥劫奪,必變格拒中滿,與辛潤少佐和陽。

柏子仁(二錢) 歸須(二錢) 桃仁(三錢) 生白芍(一錢) 小川連(三分) 川楝子(一錢)

 

某 惱怒肝鬱,思慮脾傷,面黃脈澀,寤不成寐,宗薛氏法治之。

人參 黃耆 熟于朮 茯神 棗仁 桂圓肉 當歸 炙草 黑山梔丹皮 遠志

 

戴(氏) 隱情曲意不伸,是為心疾,此草木攻病,難以見長,乃七情之郁損,以丹溪越鞠方法。

香附 川芎 小川連 茯苓 半夏 橘紅 炒楂肉 神曲漿丸

 

程(嫗) 脈弦澀,外寒內熱,齒痛舌乾,無寐,乃肝脾鬱結不舒。鬱金 鉤藤 丹皮 夏枯草 生香附 薄荷 廣皮 茯苓

 

吳(四一) 操持過動,肝膽陽升,胃氣日減,脈應左搏,從鬱熱治。(肝膽鬱熱)

丹皮 黑山梔 薄荷梗 鉤藤 廣皮 白芍 茯苓 神曲

 

陸(二四) 郁傷,筋脹心痛。 鉤藤 生香附 鬱金 白蒺藜丹皮 薄荷 廣皮 茯苓

 

王(六三) 勞怒傷陽,氣逆血鬱致痛,痞脹便溏,風木侮土,前方既效,與通補陽明厥陰。(肝犯胃氣逆血鬱)

大半夏東加桃仁柏仁當歸薑棗湯法。

 

朱(三二) 因抑鬱悲泣,致肝陽內動,陽氣變化火風,有形有聲,貫膈沖咽,自覺冷者,非真寒也。

內經以五志過極皆火。但非六氣外來,芩連之屬,不能製伏,固當柔緩以濡之,合乎肝為剛臟,

濟之以柔,亦和法也。(肝鬱風火升)生地 天冬 阿膠 茯神 川斛 牡蠣 小麥 人中白 熬膏

 

趙(四四) 郁勃日久,五志氣火上升,胃氣逆則脘悶不飢,肝陽上僭,風火凌竅,必旋暈咽痺,自覺冷者,非真寒也。

皆氣痺不通之象,病能篇以諸禁鼓栗屬火,丹溪謂上升之氣,從肝膽相火,非無據矣。

生地 阿膠 玄參 丹參 川斛 黑 豆皮

 

朱(氏) 脈弦右大,乳房刺痛,經阻半年。若遇勞怒,腹痛逆氣上沖,此邪郁既久,少火化為壯火,氣鈍不循,

胞脈遂痺,治以泄少陽補太陰,氣血流利,鬱熱可解。(膽脾氣血鬱)

人參 柴胡 當歸 白朮 丹皮 甘草 茯苓

 

吳(三八) 脈弦澀數,頸項結癭,咽喉痛腫阻痺,水穀難下,此皆情志郁勃,肝膽相火內風,上循清竅。

雖清熱直降,難製情懷之陽,是以頻藥勿效也。(木火上升喉腫痺)

鮮枇杷葉 射干 牛蒡子 蘇子 大杏仁 紫降香

 

朱 情懷悒郁,五志熱蒸,痰聚阻氣,脘中窄隘不舒,脹及背部,上焦清陽欲結,治肺以展氣化。

務宜怡悅開懷,莫令郁痺綿延。(木火上升肺不肅降)鮮枇杷葉 杏仁 栝蔞皮 鬱金 半夏 茯苓 薑汁 竹瀝

 

又 脈左大弦數,頭目如蒙,背俞 脹,都是郁勃熱氣上升,氣有餘便是火,治宜清上。

羚羊角 夏枯草 青菊葉 栝蔞皮 杏仁 香附 連翹 山梔

 

又 苦辛清解鬱勃,頭目已清,而膈噯氣,頗覺穢濁,此肝膽厥陽,由胃系上沖所致,丹溪謂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是其明征矣。川連 薑汁 半夏 枳實 桔梗 橘紅 栝蔞皮

 

吳(氏) 氣血鬱痺,久乃化熱,女科八脈失調,漸有經阻瘕帶諸疾。但先治其上,勿滋膩氣機。

(鬱熱先清上焦) 黑山梔皮 炒黃川貝 枇杷葉 栝蔞皮 杏仁 鬱金 橘紅

徐(氏) 火升頭痛,來去無定期,咽喉垂下心悸,二便不爽,帶下不已,固奇經,通補陽明,及養肝熄風,

展轉未能卻病,病從情志內傷,治法惟宜理偏,議先用滋腎丸三錢,早上淡鹽湯送,四服。(陰火上炎)

虞(三四) 脈數,舌白神呆,得之鬱怒。(鬱熱) 犀角 羚羊角 野鬱金 炒遠志 鮮石菖蒲 炒丹皮 黑山梔 茯神

王(三十) 痰多咽痛,頻遭家難,郁傷,心中空洞,嗆逆不已,議與胃藥。(郁傷胃)金匱麥門冬湯。

陸(二五) 病起憂慮上損,兩年調理,幾經反複,今夏心胸右脅之間,常有不舒之象,此氣血內鬱少展,

支脈中必有痰飲氣阻,是宣通流暢脈絡,夏季宜進商矣。(郁損脈絡痰飲阻氣)

天竺黃 茯神 鬱金 橘紅 遠志 石菖蒲 丹參 琥珀 竹瀝法丸

趙(六二) 脈左澀,右弦,始覺口鼻中氣觸腥穢,今則右脅板痛,呼吸不利,臥著不安,此屬有年郁傷。

治當宣通脈絡。(血絡郁痺右脅痛)金鈴子 延胡 桃仁 歸須 鬱金 降香

 

王(女) 陰虛,齒衄腸血,未出閣,鬱熱為多,與養肝陰方。(鬱熱傷肝陰)

生地 天冬 阿膠 女貞子 旱蓮草 白芍 茯神 烏骨雞

 

張(六六) 情志連遭郁勃,臟陰中熱內蒸,舌絳赤糜乾燥,心動悸。若飢,食不加餐,內傷情懷起病,

務以寬懷解釋,熱在至陰,鹹補苦泄,是為醫藥。(肝腎鬱熱)雞子黃 清阿膠 生地 知母 川連 黃柏

 

許 厥陰少陰,臟液乾涸,陽升結痺於喉舌,皆心境失暢所致,藥無效者,病由情懷中來,草木涼藥,

僅能治六氣外來之偏耳。(肝腎液涸陽升喉痺)熟地 女貞 天冬 霍山石斛 柏子仁 茯神

 

龍(五六) 久郁氣血不行,升降皆鈍,外涼內熱,骨節沉痛,肌腫腹膨,膚腠無汗,

用藥務在宣通五郁六郁大旨。(經絡氣血鬱痺)香附汁 白蒺藜 鉤藤 丹皮 山梔 撫芎 澤蘭 薑黃 神曲

 

金 氣血久郁成熱脘脅痺悶不通,常有風疹腹痛,瘀痺已深,發時宜用通聖一劑,半時以通調氣熱之郁。

土栝蔞皮枇杷葉 黑山梔 鬱金 桃仁 杏仁

 

楊 驚惶忿怒都主肝陽上冒,血沸氣滯,瘀濁宜宣通以就下,因誤投止塞,舊瘀不清,新血又瘀絡中,

匝月屢屢反複,究竟肝膽氣血皆,郁仍宜條達宣揚,漏瘍在肛,得體中稍健設法。

旋複花 新絳 青蔥管 炒桃仁 柏子仁

 

趙(氏) 瘰癧,寒熱盜汗,脘中瘕聚,經期不來,大便溏,嗆咳減食,春深至冬未痊,此乃郁損成勞,

難治之症。(郁勞)香附 丹皮 歸身 白芍 川貝 茯苓 牡蠣 夏枯草

 

胡(氏) 頭項結核,暮夜寒熱盜汗,此乃憂郁不解,氣血皆虛,倘若經阻,便難調治。

炒當歸 炒白芍 炙草 廣皮 茯神 鉤藤 南棗

 

張(氏) 據說喪子悲哀,是情志中起,因郁成勞,知飢不能食,內珠忽陷忽脹,兩脅忽若刀刺,經先期,

色變瘀紫,半年來醫藥無效者,情懷不得解釋,草木無能為矣。

 人參 當歸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炒杞子 茯苓 南棗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言五郁之發,乃因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遂有勝複之變,由此觀之,天地且有郁,

而況於人乎,故六氣著人,皆能郁而致病,如傷寒之邪,鬱於衛,鬱於營,或在經在腑在臟,

如暑濕之蘊結在三焦,瘟疫之邪,客於募原,風寒濕三氣雜感而成痺症,總之邪不解散即謂之郁,

此外感六氣而成者也。

 

前人論之詳矣。今所輯者,七情之郁居多,如思傷脾,怒傷肝之類是也。

其原總由於心,因情志不遂,則郁而成病矣。

其症心脾肝膽為多,案中治法,有清泄上焦鬱火,或宣暢少陽,或開降肺氣,通補肝胃,泄膽補脾,宣通脈絡。

若熱郁至陰,則用鹹補苦泄,種種治法未能按症分析詳論,今舉其大綱,皆因郁則氣滯,氣滯久則必化熱,

熱郁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勞沉,故先生用藥大旨,

每以苦辛涼潤宣通,不投燥熱斂澀呆補,此其治療之大法也。

此外更有當發明者,郁則氣滯,其滯或在形軀,或在臟腑,必有不舒之現症,蓋氣本無形,郁則氣聚,

聚則似有形而實無質,如胸膈似阻,心下虛痞脅脹背脹,脘悶不食,氣瘕攻沖,筋脈不舒,醫家不察,

誤認有形之滯,放膽用破氣攻削,迨至愈治愈劇,轉方又屬呆補。

此不死於病,而死於藥矣。不知情志之郁,由於隱情曲意不伸,故氣之升降開闔樞機不利,

雖內經有泄折達發奪,五郁之治,猶慮難獲全功,故疏五過論,有始富後貧,故貴脫勢。

總屬難治之例,蓋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者構思靈巧,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泄熱,

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宣通而不揠苗助 長,庶幾或有幸成,耳。

(華岫云)

 

肝火

 

秦(氏) 年前肝風眩暈,主以涼血分,和陽熄風,一年未發,今歲正月春寒,非比天暖開泄,此番病發,

必因勞怒觸動情志,至於嘔逆,微冷倏熱,交丑寅漸作耳鳴咽痺,食納久留脘中,想少陽木火盛於寅,膽脈貫耳。

犯逆之威,必向陽明而後上憑諸竅,脈右澀大,胃逆不降,食味不甘。

而脘中逆亂,熏蒸日熾,營血內耗,無以養心,斯寤不肯寐,心搖蕩漾,有難以鳴狀之象,今頭重脘痺,

全是上焦為木火升騰,阻遏清陽,前方滋清,血藥居多,必不奏功,今議湯劑方,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痺,

然湯宜小其製度,以久病體虛,初春若此,冬藏未為堅固可知,其丸劑當以局方龍薈丸,暫服半月再議。

(風火上郁)

連翹(一錢半) 黑梔皮(一錢) 羚羊角(一錢) 鮮菊葉(三錢)紫菀(二錢)鬱金(八分)

大杏仁(去皮尖勿研六粒) 土栝蔞皮(一錢) 鮮菖蒲根(四分忌鐵) 午服。

 

沈(女) 腹痛少減,嘔逆已止,上焦熱,下焦冷,肝陽尚未和平,擬進當歸龍薈法。

當歸龍膽草 川楝子 蘆薈 川連 吳萸 大茴

 

黃(氏) 肝膽風火上郁,頭面清空之筋掣不和,治以清散。

羚羊角 犀角 山梔 連翹 栝蔞皮 荷葉梗 薄荷梗 青菊葉

 

鄭(氏) 巔脹神迷,經脈抽痛,脹悶不欲納食,一月經期四至,此郁傷氣血成病,龍薈丸二錢五分,三服。

 

葉(氏) 厥陽擾亂神明,經色已黑,肢冷面青便秘,龍薈丸一錢二分,十服。

 

闕(十八) 誦讀吟詠,身雖靜坐,而心神常動,凡五志之動皆陽,陽冒無製,清靈遂蒙,易旨以蒙乃外加之義,

述病發之時,頭中欲掐,脘欲撫摩,二便必不自利,此腑氣之窒,由乎肝膽厥怫逆起見矣。議從手經上焦治。

(勞心陽動木火上蒙)羚羊角 連翹心 元參 石菖蒲根 鬱金 麥冬 竹葉

 

唐(女) 脈左澀右弦,氣火不降,胸脅隱痛,脘不爽,最慮失血。(氣火鬱脘痛)

川貝 山梔 丹皮 鬱金汁 鉤藤 栝蔞皮 茯苓 橘紅

 

又 氣火上郁,脘中窒痛,嘔涎,先以開通壅遏。 香豉 栝蔞皮山梔 鬱金 竹茹 半夏曲 杏仁

 

葛 嗔怒喧嚷,氣火逆飛,致血痺咽痛,食物厭惡,耳前後繞肩閃刺,議解少陽。

(怒動膽火) 夏枯草 丹皮 桑葉 鉤藤 山梔 地骨皮

 

朱(五四) 頭痛神煩,忽然而至,五行之速,莫如風火,然有虛實內外之因,非徒發散苦寒為事矣,

如向有肝病,目疾喪明,是陰氣久傷體質,今厥陰風木司天,春深發泄,陽氣暴張,即外感而論。

正內經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育陰可使熱清,大忌發散,蓋陰根久傷,表之再傷陽劫津液,

仲景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余前主阿膠雞子黃湯,佐地冬壯水,芍甘培土,亟和其厥陽沖逆之威,

鹹味入陰,甘緩其急,與內經肝病三法恰合,今已入夏三日,虛陽倏上,煩躁頭痛,

當大滋腎母,以蘇肝子,補胃陰以杜木火乘侮,旬日不致反複,經月可望全好。(肝腎陰虛風陽上升)

人參 熟地 天冬 麥冬 龜膠 阿膠 北味 茯神

 

陸 鼻左竅有血,左肩胛臂痛,皆君相多動,營熱氣偏,脈得右虛左數,先以清肝通絡。(絡熱)

丹皮 山梔 羚羊角 夏枯草 蠶砂 鉤藤 連翹 青菊葉

 

肝者將軍之官,相火內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氣以製伏,木火遂生生之機,本無是症之名也。

蓋因情志不舒則生郁,言語不投則生嗔,謀慮過度則自竭,斯罷極之本,從中變火,攻沖激烈,升之不熄為風陽,

抑而不透為郁氣,脘脅脹悶,眩暈猝厥,嘔逆淋閉,狂躁見紅等病,由是來矣。

古人雖分肝風肝氣肝火之殊,其實是同一源。若過郁者宜辛宜涼,乘勢達之為妥,過升者宜柔宜降,

緩其旋擾為先,自竭者全屬乎虛,當培其子母之臟,至於犯上侮中乘下諸累,散見各門,可考。(邵新甫)

 

不寐

 

倪 多痛陽升,陰液無以上注,舌涸赤絳,煩不成寐,當益腎水以製心火。(心火)

鮮生地 元參 麥冬 綠豆皮 銀花 竹葉心

 

吳 少陽鬱火,不寐。(膽火) 丹皮 半夏 鉤藤 桑葉茯苓 橘紅

 

程(氏) 上晝氣逆填脘,子夜寤不肯寐,乃陽氣不降,議用溫膽湯,

溫膽去枳實加金斛滾痰丸二錢五分。

 

顧(四四) 須鬢已蒼,面色光亮,操心煩勞,陽上升動,痰飲亦得上溢。靈樞云:陽氣下交入陰,

陽蹺脈滿,令人得寐,今氣越外泄,陽不入陰,勉飲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調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後。

 

男子下元先損,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時用半夏秫米湯。(陽蹺脈虛)

 

某 陽不交陰,夜臥寐躁,小半夏湯。

 

趙(氏) 嘔吐眩暈,肝胃兩經受病,陽氣不交於陰,陽蹺穴空,寤不肯寐,靈樞方半夏秫米湯主之。

又 接用人參溫膽湯。

 

某(四二) 脈澀,不能充長肌肉,夜寐不適,脾營消索,無以灌溉故耳。當用歸脾湯意溫之。

(脾營虛)嫩黃 于朮 茯神 遠志 棗仁 當歸 炙草 桂圓 新會皮

 

某 肝陽不降,夜無寐,進酸棗仁法。(膽液虧陽升虛煩)棗仁 知母 炙草 茯神 小麥 川芎

 

某 不寐六十日,溫膽諸藥不效,嘔痰不適,明系陽升不降,用金匱酸棗仁湯。棗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炙草

 

陳 陰精走泄,複因洞瀉,重亡津液,致陽暴升,胃逆,食入欲嘔,神識不靜無寐,議酸棗仁湯。

棗仁(五錢) 炙草(五分) 知母(二錢) 茯苓(二錢)

 

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脈細數澀,陰液內耗,厥陽外越,化火化風,燔燥煽動,此屬陰損。

最不易治,姑與仲景酸棗仁湯。棗仁(炒黑勿研三錢) 知母(一錢半) 雲茯神(三錢)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

 

田 臟液內耗,心腹熱灼,陽氣不交於陰,陽蹺穴空,令人寤不成寐,靈樞有半夏秫米法。

但此病乃損及肝腎,欲求陽和,須介屬之鹹,佐以酸收甘緩,庶幾近理。(肝腎陰虧陽浮)

龜膠 淡菜 熟地 黃柏 茯苓 萸肉 五味 遠志

 

又 鹹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須填實肝腎。 龜鹿膠 熟地蓯蓉 天冬 萸肉 五味 茯苓 羊內腎

 

不寐之故,雖非一種,總是陽不交陰所致。

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傷寒瘧疾等暴發,營衛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難安,當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內也。

若因裡病而不寐者,或焦煩過度,而離宮內燃,從補心丹,及棗仁湯法,或憂勞憤郁,而耗損心脾。

 

宗養心湯,及歸脾湯法,或精不凝神,而龍雷震蕩,當壯水之主,合靜以製動法,或肝血無藏,而魂搖神漾,

有鹹補甘緩法,胃病則陽蹺穴滿,有靈樞半夏秫米湯法,膽熱則口苦心煩,前有溫膽湯,

先生又用桑葉丹皮山梔等,輕清少陽法,營氣傷極,人參人乳並行,陽浮不攝,七味八味可選,

余如因驚宜鎮,因怒宜疏,飲食痰火為實,新產病後為虛也。(邵新甫)

 

徐評 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某 陽升 雜。(陽升)

麥冬(三錢) 生地(二錢) 柏子仁(一錢)川斛(三錢) 茯神(三錢) 黑 豆皮(三錢)

 

某 心中煩熱,頭上汗泄,汗止自安,易 。(心陽熱) 淮小麥柏子仁 茯神 炙草 南棗 辰砂

 

程(氏) 血虛心,咽嗆。(血虛) 生地 天冬 麥冬 女貞子生白芍 炙草 茯神 麻仁

 

某(氏) 經半月一至,夜 痛。(肝陰虛) 生地 阿膠天冬 茯神 白芍 丹參

 

有虛實真偽,其病總在於胃,經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又云脾與胃以膜相連耳。

又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由此觀之,脾屬陰,主乎血,胃屬陽,主乎氣,胃易燥,全賴脾陰以和之,脾易濕,必賴胃陽以運之,

故一陰一陽,互相表裡,合沖和之德,而為後天生化之源也。

若脾陰一虛,則胃家飲食游溢之精氣,全輸於脾,不能稍留津液以自潤,則胃過於燥而有火矣。

故欲得食以自資,稍遲則雜愈甚,得食則可暫止。

若失治則延便閉三消噎膈之症,治當補脾陰,養營血,兼補胃陰,甘涼濡潤,或稍佐微酸,

此乃脾陰之虛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一切熱病之後,胃氣雖漸複,津液尚未充。

亦有是症,此但以飲食調之,可以自愈,此二種,乃為虛 症,所謂實者,年歲壯盛,脾胃生發之氣,

與腎陽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飢而,得食即止,此非病也。

不必服藥,以上皆是真症,所云偽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飲食輸化不清,或現惡心,吞酸,微煩,眩暈,

少寐,似飢非飢,雖飽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及膩滯之藥,不宜多用。

 

又有胃陽衰微,以致積飲內聚,水氣泛溢,似有凌心之狀,淒淒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

飲食減少,此屬脾胃陽虛,治宜溫通,仿痰飲門而治之,此二種乃似之偽症。

若夫所云心者誤也。心但有煩而無,胃但有 而無煩,亦不可不辨明之,今先生之法,僅有四案,

倘有心之士更能搜采補入,則幸甚。(華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