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

周 因長夏濕熱,食物失調,所謂濕多成五泄也。先用胃苓湯分利陰陽。(暑濕熱)胃苓湯去甘草。

 

溫 長夏濕勝為瀉,腹鳴溺少,腑陽不司分利,先宜導濕和中,胃苓湯。

 

又 向年陰分傷及陽位,每有腹滿便溏,長夏入秋,常有滯下,此中焦氣分積弱,水穀之氣易於聚濕,

或口鼻觸入穢邪,遂令脾胃不和,是夏秋調攝最宜加意,擬夏秋應用方備采,天暖氣蒸,

南方最有中痧痞脹諸恙,未受病前,心懷疑慮,即飲芳香正氣之屬,毋令邪入為第一義。

藿香梗 白蔻仁 橘紅 桔梗 杏仁 鬱金 降香濃朴 夏至後,熱勝濕蒸,氣傷神倦,用東垣益氣湯。

若汗退場門渴,兼生脈散斂液。

 

某 秋暑穢濁,氣從吸入,寒熱如瘧,上咳痰,下洞泄,三焦蔓延,小水短赤,議芳香辟穢,分利滲濕。

藿香濃朴 廣皮 茯苓塊 甘草 豬苓 澤瀉 木瓜 滑石 檀香汁

 

又 進藥稍緩,所言穢濁,非臆說矣。其陰莖囊腫,是濕熱甚而下墜入腑,與方書莖款症有間。

議河間法。濃朴 杏仁 滑石 寒水石 石膏 豬苓 澤瀉 絲瓜葉

 

某 陰瘧久傷成損,俯不能臥,脊強,脈垂,足跗浮腫,乃督脈不用,漸至傴僂廢疾,近日暑濕內侵泄瀉,

先宜分利和中。濃朴 藿香 廣皮 茯苓 澤瀉 木瓜 炒扁豆 炒楂肉 炒砂仁

 

蔡(二一) 氣短少續為虛,近日腹中不和,泄瀉暑傷,先以清暑和脾,預防滯下。

濃朴 廣皮 炙草 茯苓 澤瀉 炒扁豆 麥芽 木瓜 炒楂肉 砂仁

 

又 香砂異功散。

 

葉(五七) 平素操持積勞,五志之火易燃,上則鼻竅堵塞,下有肛痔腸紅,冬春溫邪,是陽氣發越,

邪氣乘虛內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發散可解,況兼勞倦內傷之體,病經九十日來,足跗日腫,

 

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膩,其色黃赤紫滯,小便不利,必隨大便而稍通,此腎關樞機已廢,

二腸陽腑失司,所進水穀,脾胃不主營運,釀濕墜下,轉為瘀腐之形,

正當土旺入夏,脾胃主氣,此濕熱內淫,由乎脾腎日傷,不得明理之醫,一誤再誤,必致變現腹滿矣。

夫左脈之緩澀,是久病陰陽之損,是合理也。

而右脈弦大,豈是有餘形質之滯,即仲景所云,弦為胃減,大則病進,亦由陽明脈絡漸弛,腫自下日上之義,

 

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滿之弊,大旨中宜運通。 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氣開闔,始有轉機。

若再延綿月餘,夏至陰生,便難力挽矣。四苓加椒目濃朴益智廣皮白。

 

又 服分消方法五日,瀉減溺通,足跗浮腫未消,要知脾胃久困,濕熱滯濁,無以營運,所進水穀,其氣蒸變為濕,

濕勝多成五瀉,欲使濕去,必利小便,然滲利太過,望六年歲之人,又當慮及下焦,久病入夏,正脾胃司令時候,

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自清,扶正氣,驅濕熱,乃消補兼施治去,晚服資生丸炒米湯送下。(早服)

人參廣皮 防己 濃朴 茯苓 生術 澤瀉 神曲 黃連 吳萸

 

朱 口腹不慎,濕熱內起,泄瀉複至,此濕多成五泄,氣瀉則腹脹矣。(濕熱)

人參 茅朮 川連 黃芩 白芍 廣皮 茯苓 澤瀉 楂肉

 

陳 脈緩大,腹痛泄瀉,小溲不利,此水穀內因之濕,郁蒸腸胃,致清濁不分。若不清理分消,

延為積聚粘膩滯下,議用芩芍湯。淡黃芩 生白芍 廣皮 濃朴 藿香 茯苓 豬苓 澤瀉

 

張 脈緩澀,腹滿,痛瀉不爽,氣鬱滯久,濕凝在腸,用丹溪小溫中丸。

針砂 小川連 蒼朮 白朮 香附 半夏 廣皮 青皮 神曲漿丸。

 

程 診脈肝部獨大,脾胃緩弱,平昔納穀甚少,而精神頗好,其先天充旺不待言矣。目今水瀉。

少腹滿脹,少腹為厥陰肝位,由陰陽不分,濁踞於下,致肝失疏泄,當以五苓散導水利濕,仿古急開支河之法。

 

黃(九歲) 久瀉兼發瘡痍,是濕勝熱郁,苦寒必佐風藥,合乎東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

人參 川連 黃柏 廣皮 炙草 生于朮 羌活 防風 升麻 柴胡 神曲 麥芽

 

朱(三四) 形瘦尖長,木火體質,自上年泄瀉,累用脾胃藥不效,此陰水素虧,酒食水穀之濕下墜,

陰弱不能包涵所致,宜苦味堅陰,淡滲勝濕。

炒川連炒黃柏 濃朴 廣皮白 茯苓 豬苓 澤瀉 炒楂肉

 

陳 寒濕已變熱郁,六腑為窒為瀉。 生台朮濃朴 廣皮 白茯苓 益智仁木瓜 茵陳 澤瀉

 

某(三三) 酒濕內聚痰飲,餘濕下注五泄,常用一味茅朮丸。炒半夏 茯苓 苡仁 刺蒺藜 新會皮

 

王(氏) 頭脹,喜冷凍飲料,咳嘔心中脹,泄瀉不爽,此為中暑,故止澀血藥更甚,舌色白,議清上焦氣分。

(中暑)石膏 淡黃芩 炒半夏 橘紅 濃朴 杏仁

 

王(二七) 自春徂冬,瀉白積,至今腹痛,小水不利,想食物非宜,脾胃水寒偏注大腸,

當分其勢以導太陽,胃苓湯主之。(中陽濕滯)

 

胡(二三) 三瘧劫截不效,必是陰臟受病,衄血熱渴,食入不化痛瀉,二者相反,思病延已久,

食物無忌,病中勉強進食,不能充長精神,即為滯濁阻痺,先以脹瀉調理,不必以瘧相混。

草果 濃朴 陳皮 木香 茯苓皮 腹皮 豬苓 澤瀉

 

郁(四八) 經營勞心,納食違時,飢飽勞傷,脾胃受病,脾失運化,夜屬陰晦,至天明洞瀉粘膩,

食物不喜,脾弱,惡食柔濁之味,五苓通膀胱分泄,濕氣已走前陰之竅,用之小效,東垣謂中氣不足。

溲便乃變,陽不營運,濕多成五泄矣。人參 生白朮 茯苓 炙草 炮薑 肉桂

 

某(五八) 形寒便瀉,舌白。 濃朴 廣皮半夏 茯苓皮 桂枝木 生薑

 

程(氏) 寒濕腹痛,惡心泄瀉。(寒濕)

濃朴藿香梗 益智仁 廣皮 炒茅朮 煨木香 茯苓 澤瀉

 

吳(氏) 寒凝胃陽,腹痛泄瀉。 草果 濃朴茅朮 廣皮 吳萸 炒楂肉

 

程(氏) 瀉後腹膨。 人參 生益智 炮薑茯苓 濃朴 廣皮 砂仁

 

陸(嫗) 氣滯為脹,濕鬱為瀉,主以分消。

炒濃朴 大腹皮 茯苓 澤瀉 煨益智 廣皮 炒楂肉

 

某(氏) 雨濕涼氣,乘於脾胃,泄瀉之後,腹膨減食,宜健中運濕。

焦白朮炭 濃朴 廣皮 生穀芽 炒扁豆 木瓜 茯苓 澤瀉

 

程(女) 濕鬱脾陽,腹滿,肢冷泄瀉,四苓散加濃朴廣皮。

 

鄒(嫗) 濕傷泄瀉,小便全少,腹滿欲脹,舌白不飢,病在足太陰脾,宜溫中佐以分利。

生茅朮 濃朴 草果 廣皮 茯苓 豬苓 澤瀉炒砂仁

 

又 早服真武丸,薑湯送二錢五分,一兩。 夜服針砂丸,開水送一錢五分,六錢。

又 人參 附子 枳實 茯苓 乾薑 生白芍

 

某(氏) 脈沉緩,肌肉豐盛,是水土 質,陽氣少於營運,水穀聚濕,布及經絡,下焦每有重著筋痛。

食稍不運,便易泄瀉,經水色淡,水濕交混,總以太陰脾臟調理。若不中,恐防脹病。

人參 茯苓 白朮 炙草 廣皮 羌活 獨活防風 澤瀉

 

倪(六七) 陽傷濕聚,便溏足腫。 粗桂枝生白朮 木防己 茯苓 澤瀉

又 脈緊,足腫便溏,陽微濕聚,氣不流暢,怕成單脹,照前方加茵陳。

又 晨泄肢腫。 生白朮 桂枝木 淡附子 茯苓澤瀉

 

陸(五一) 當臍動氣,子夜瘕泄,晝午自止,是陽衰寒濕冱凝,腑陽不運,每瀉則脹減,宜通不宜澀。

製川烏生茅朮 茯苓 木香 濃朴 廣皮

 

朱 消渴乾嘔,口吐清涎,舌光赤,泄瀉,熱病四十日不愈,熱邪入陰,厥陽犯胃,吞酸不思食,

久延為病傷成勞。(肝犯胃)川連 烏梅 黃芩 白芍 人參 訶子皮

 

陶(十八) 病由春木正旺,中焦受克,先泄瀉,繼以腹痛,小便不利,食不思納,皆是六腑不和所致,

夫胃為陽土,肝屬陰木,腑宜通,肝宜柔宜涼,治胃必佐泄肝,製其勝也。閱方呆補,不知臟腑陰陽,故辨及之。

泡淡黃芩 炒小川連 炒廣皮 濃朴 生白芍 炒烏梅肉 豬苓 澤瀉

 

楊 因驚而瀉,腹痛欲嘔,是為蛔厥,當用酸苦,忌進甜物。

川椒 烏梅肉川連 淡乾薑 金鈴子 延胡索桂枝木 生白芍

 

唐 胃中不和,不飢少寐,肝風震動,頭迷,溏泄,高年經月未複,兩和厥陰陽明。

炒半夏 人參 枳實 茯苓 炒烏梅肉

 

潘 入夜咽乾欲嘔,食納腹痛即瀉,此胃口大傷,陰火內風劫爍津液,當以肝胃同治,用酸甘化陰方。

人參(一錢半) 焦白芍(三錢) 訶子皮(七分)炙草(五分) 陳倉米(三錢)

又 去陳米加南棗一枚。

又 咽乾不喜湯飲,腹鳴溺濁,五液消爍,虛風內風擾於腸胃。人參 木瓜 焦白芍 赤石脂 炙草

 

朱 經月減食泄瀉,下焦無力,以扶土泄木法。人參 焦朮 炒益智 茯苓 木瓜 廣皮

 

某 病後,陰傷作瀉。 烏梅 白芍 炙草 廣皮茯苓 荷葉

 

王 霍亂後痛瀉已緩,心中空洞,肢節痿弱,此陽明脈虛,內風閃爍,蓋虛象也。

異功去參朮。加烏梅木瓜白芍。

 

又 上吐下瀉之後,中氣大虛,身痛肢浮,虛風內動,以補中為法,異功散加木瓜薑棗。

 

某 腹鳴晨泄,巔眩脘痺,形質似屬陽不足,診脈小弦,非二神四神溫固之症,蓋陽明胃土已虛,

厥陰肝風振動內起,久病而為飧泄,用甘以理胃,酸以製肝。人參 茯苓 炙草 廣皮 烏梅 木瓜

 

某 頭痛損目,黎明腸鳴泄瀉,煩心必目刺痛流淚,是木火生風,致脾胃土位日戕,姑議泄木安土法。

人參 半夏 茯苓 炙草 丹皮 桑葉

 

徐(六六) 自春季胸脅肌腠,以及腹中疼痛,從治肝小愈,腹鳴泄瀉不止,久風飧泄,都因木乘土位。

東垣云:治脾胃必先製肝,仿此。(肝犯脾胃)人參 焦朮 炙草 木瓜 烏梅 炒菟絲餅

 

程 勞損經年,食入腹脹痛瀉,心中寒凜,膚腠熱蒸,此陽不內潛,脾胃久困,萬無治嗽清降之理,

議用戊己湯,扶土製木法。

 

葉(三六) 左脅氣脹,在皮膜之裡,此絡脈中病也。泄肝破氣久服,脾胃受困,而為泄瀉,得養中小愈。

然以藥治藥,脈絡之病仍在。半夏 桂枝 茯苓 遠志 歸須 橘紅 薑棗湯泛丸。

 

張(嫗) 腹鳴 脹,清晨瘕泄,先以熄肝風,安脾胃方。人參 茯苓 木瓜 炒烏梅 炒菟絲子

 

又 泄肝醒胃方。 吳萸 生白芍 炒烏梅 人參茯苓

 

某 脈右弦,腹膨鳴響痛瀉,半年不痊,此少陽木火鬱傷脾土,久則浮腫脹滿,法當疏通泄郁。

非辛溫燥熱可治。(膽郁傷脾)黃芩 白芍 桑葉 丹皮 柴胡 青皮

 

吳 陽虛惡寒,惡心吞酸,泄瀉,乃年力已衰,更飲酒中虛,治法必以脾胃扶陽。(脾胃陽虛)

人參 茯苓 附子 白朮 乾薑 胡蘆巴

 

趙 晨泄難忍,臨晚稍可寧耐,易飢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陰陽不和也。讀東垣脾胃論,

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援引升降為法。

人參 生于朮 炮附子 炙草 炒歸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炮薑灰 煨葛根 煨升麻

 

又 腸風鳴震,泄利得緩,猶有微痛而下,都緣陽氣受傷,垢滯永不清楚,必以溫通之劑為法。

生茅朮(三錢)炙草(五分) 生炮附子(一錢) 濃朴(一錢) 廣皮(一錢) 製大黃(五分)

 

金(五八) 能食不化,腹痛泄瀉。若風冷外乘,肌肉著冷,其病頃刻即至,上年用石刻安腎丸,

初服相投,兩旬不效,知是病在中焦,不必固下矣。自述行走數十裡,未覺衰倦,痛處繞臍,議用治中法,

足太陰陽明主治。生于朮 生茅朮 生益智 淡乾薑 胡蘆巴 茯苓 木瓜 蓽茇

 

王(三五) 三年久損,氣怯神奪,此溫養補益,皆護元以冀卻病,原不藉乎桂附辛熱,以劫陰液,

今胃減咽乾,大便溏泄經月,夏三月脾胃主候,宜從中治。

人參 炒白芍 炙草 煨益智 炒木瓜 茯苓 廣皮

 

金 沖年遺恙,先天最薄,夏秋瘧傷,食少不運,痞脹溏瀉,都是脾胃因病致虛,當薄味調和,進治中法。

人參 益智 廣皮 茯苓 木瓜 炒澤瀉 穀芽 煨薑

 

李(氏) 脈沉,形寒,腰髀,牽強腹鳴,有形上下攻觸,每晨必瀉,經水百日一至,仿仲景意。

茯苓 炮淡乾薑 生于朮 肉桂

 

某(氏) 陽微濁滯,吐瀉心痛,當辛溫開氣,胃陽蘇醒乃安。炒半夏 濃朴 廣皮 益智仁 煨木香 烏藥 香附汁 薑汁

 

某(二十) 色白,脈,體質陽薄,入春汗泄,神力疲倦,大便溏泄不爽,皆脾陽困頓,不克勝舉,

無以鼓動生生陽氣耳。刻下姑與和中為先。(脾陽虛)

益智仁(八分) 廣皮(一錢) 薑灰(七分) 茯苓(三錢) 生穀芽(三錢)

 

楊 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補脾法中,佐以淡滲,分其陰陽。

人參 熟術 茯苓 象牙屑 澤瀉 苡仁 廣皮 白芍

 

薛(十三) 水穀濕邪內著,脾氣不和,腹膨不飢,便溏,四肢酸痺。

濃朴 茯苓皮 大腹皮 防己 廣皮 澤瀉 苡仁 桂枝木

 

又 肢酸,腹膨便溏。 木防己 生白朮 苡仁木瓜 桂枝木 澤瀉

 

馬(四一) 飲酒少谷,中氣久虛,晨泄,下部冷,腎陽脾陽兩憊,知飢少納,法當理陽,

酒客性不喜甘膩滋柔之藥。(脾腎陽虛)茯苓 覆盆子 生益智 炒菟絲餅 補骨脂 芡實

 

朱(四十) 酒濕內困,脾腎陽虛,用黑地黃丸蒸餅水煮和丸。

 

徐(五九) 晨泄病在腎,少腹有瘕,亦是陰邪。若食葷腥濃味,病即頓發,乃陽氣積衰,議用四神丸。

 

席(五四) 陰瘧初愈,不慎食物,清陽既微,健運失司,腸胃氣滯,遂為洞泄,且足跗微腫,

慮其腹笥欲滿,夏季脾胃主令,尤宜淡薄,藥以通陽為先,平時脾腎兩治,

胃苓湯去白朮甘草接服黑地黃丸去五味。

 

朱(四一) 久瀉無有不傷腎者,食減不化,陽不用事,八味腎氣,乃從陰引陽,宜乎少效,議與升陽。

鹿茸人參 陽起石 茯苓 炮附子 淡乾薑

 

又 久瀉必從脾腎主治。但痛利必有粘積,小溲短縮不爽,溫補不應,議通腑氣。
濃朴 廣皮 茯苓 豬苓 澤瀉 川連 煨木香 炒山楂 炒神曲

 

僧(五五) 瘕泄一年,食減腹鳴屬脾腎陽衰,近腹中微痛,兼理氣滯,用陳無擇三神丸。

 

某 背部牽掣入脅,晨瀉, 苓桂朮甘去甘加鹿角薑棗。

 

龔(五二) 診脈兩關緩弱,尺動下垂,早晨未食,心下懊,納穀仍不易化,蓋脾陽微,中焦聚濕則少運,

腎陰衰,固攝失司為瘕泄,是中宜旋則運,下宜封乃藏,是醫藥至理,議早進治中法,夕用四神丸。

 

高(氏) 經來腹膨,臍脊酸垂,自秋季泄瀉不已,脘痞妨食,用濟生丸不應。

鹿角霜 炒菟絲餅 生杜仲 淡蓯蓉 茯苓 沙苑 焦歸身 炒黑小茴

 

陳(氏) 產育十五胎,下元氣少固攝,晨泄,自古治腎陽自下涵蒸,脾陽始得運變,

王氏以食下不化為無陽,凡腥膩沉著之物當忌,早用四神丸晚服理中去朮草加益智木瓜砂仁。

 

張(嫗) 泄瀉,脾腎虛,得食脹。 人參 炒菟絲子炒黃乾薑 茯苓 煨益智 木瓜

 

某 瀉五十日,腹鳴渴飲,溲溺不利,畏寒形倦,寐醒汗出,用溫中平木法。

人參 胡蘆巴 炮薑 茯苓 訶子皮 附子 粟殼

 

某 脾腎不攝,五更瀉。 巴戟 菟絲子 五味補骨脂 芡實 建蓮 山藥 炙草

 

某 久瀉,脈虛。 人參 五味 禹餘糧石

 

張(氏) 產後不複,腹疼瘕瀉。 炒菟絲餅鹿角霜 生杜仲 淡補骨脂 炒黑小茴 炒杞子 茯苓

 

顧(氏) 閱病原,是勞損,自三陰及於奇經,第腹中氣升胃痛,暨有形動觸,衝任脈乏,守補則滯,

涼潤則滑,漏瘍久瀉寒熱,最為吃緊,先固攝下焦為治。人參 炒菟絲餅 芡實 湖蓮 茯神 赤石脂

 

某 腎虛瘕泄。 炒香菟絲子 生杜仲 炒焦補骨脂茴香 雲茯苓

又 陽微,子後腹鳴,前方瘕泄已止。 人參炒菟絲子 炒補骨脂 湖蓮肉 芡實 茯苓

 

顧 脾腎瘕泄,腹膨肢腫,久病大虛,議通補中下之陽。人參 川熟附 茯苓 澤瀉 炒黃乾薑

 

某 腎虛瘕泄,乃下焦不攝,純剛恐傷陰液,以腎惡燥也。早服震靈丹二十丸,

晚間米飲湯調服參苓白朮散二錢,二藥服十二日。

 

高 脈細下垂,高年久咳,腹痛泄瀉,形神憔悴,乃病傷難複,非攻病藥石可愈,擬進甘緩法。

(中虛腹痛)炙甘草 炒白芍 炒飴糖 茯神 南棗

 

王 過食泄瀉,胃傷氣陷,津不上涵,臥則舌乾微渴,且宜薄味調攝,和中之劑,量進二三可安。

(食傷)人參 葛根 生穀芽 炙甘草 廣皮 荷葉蒂

 

泄瀉,注下症也。

經云:濕多成五泄,曰飧,曰溏,曰,曰濡,曰滑,飧泄之完穀不化,濕兼風也。

溏泄之腸垢污積,濕兼熱也。驚溏之澄清溺白,濕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軟弱,濕自勝也。

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是以胃風湯治有血之飧泄,清六丸療腸垢之熱溏。

溏便清溺白,中有硬物,選用理中治中,滑泄脈微氣脫,洞下不禁,急投四柱六柱飲,惟濡泄有虛有實,

或以胃苓,或以朮附,至於脾泄胃泄腎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痰泄郁泄。

傷酒傷食泄,古方古法,條載甚詳,其急則治標,必使因時隨症理固然也。及其緩則治本。

惟知燥脾滲濕,義有未盡者乎,蓋脾同坤土,本至靜之體,而有乾健之用,生萬物而役於萬物,

從水從火,為寒為熱,歷觀協熱下利者,十不得一二,從水之寒泄者,十常八九焉,言當然者,

主治在脾,推所以然者,必求之水火,因思人身水火,猶權衡也。

一勝則一負,火勝則水負,水勝則火負,五泄多濕,濕水同氣,水之盛,則火之衰也。

於是推少陽為三陽之樞。

相火寄焉,風火扇胃,而熟腐五穀,少陰為三陰之樞,龍火寓焉,熏蒸臟腑,而轉輸糟粕,胃之納,脾之輸,皆火之運也。

然非雷藏龍,何能無燥無濕,勢有冒明燎上之○,如果土奠水安,從此不泛不濫,定無清氣在下之患矣。

 

吾故曰,五泄之治,平水火者清其源,崇堤土者塞其流耳。

令觀葉氏診記,配合氣味,妙在清新,縱橫治術,不離規矩,依然下者升,滑者固,寒者溫,熱者清,脈弦治風,

脈濡滲濕,總之長於辨症立方,因而投劑自能輒效,所謂讀古而不泥於古,采方而不執於方,化裁之妙,

人所難能者,余友吳子翼文,昔在葉氏門牆。

曾言先生洞達人情,諳練時務,使之應世,一人傑也。

以故小道居此盛名,又聞其應酬之暇,好讀兩漢,出辭自必高古。

惜乎著作長案,不能一見,令人嘆息不忘耳。(蔣式玉)

 

徐評 治瀉之法,不過釐清降濁利水通氣,案中方亦平妥,重複者七八,編書之人,意欲何為。

凡泄瀉無不有痰有濕有寒有風,故腸內不和而生此病,案中一味蠻補蠻澀,人參五味方居其半,無邪而純虛者,

或能有效,如正雖虛而尚有留邪者,則此症永無愈期矣。當時誤人亦不少也。

當時此老名重,凡延診者,想必病重而久,故案中補澀之味甚多,而釐清降濁者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