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的解剖與生理

 

眼是視覺器官,它由眼球、視路和附屬器三部分組成。

眼球接受外界信息,由視路向視皮質傳遞,完成視覺功能,

眼的附屬器除眼外肌主要司眼球運動外,其餘皆對眼球具有保護作用。

 

眼球

眼球近似球形,由兩個不同彎曲半徑的球面對合而成。

成人眼球前後徑平均為24毫米,垂直徑23毫米,水乎徑為235毫米。

眼球位於眼眶內部,借眶筋膜與眶壁聯繫,周圍有脂肪等組織襯托,後面有一條視神經,直接與腦相連。

眼球向前方平視時,突出度約1214毫米,兩側相差不超過2毫米。

 

由於眶外緣較上、下、內眶緣稍後,故眼球外側部分比較顯露,是易受外傷的部位。

眼球接受外來光線的刺激,借神經的傳導達到大腦視覺中樞而產生視覺,是視覺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眼球壁

眼球壁分為外、中、內三層。

 

(一)外層

外層是由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故稱纖維膜。

16為透明的角膜,後56為白色的鞏膜,二者移行處稱角鞏膜緣。

纖維膜堅韌而有彈性,具有保護眼內組織和維持眼球形狀的作用。

 

1.角膜:位於眼球前面,質地透明。表面光滑,其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為78毫米,後面約為68毫米,是重要的屈光間質。

角膜橫徑約為115-12毫米,垂直徑為105-11毫米,中央部厚度約05-057毫米,周邊厚度可達l毫米。

角膜的組織結構由前向後分為5層。

 

1)上皮細胞層:是球結膜上皮的延續,由5-6層細胞組成,易與前彈力層分離,上皮再生能力強,

損傷後在無感染的條件下,一般24小時可以修復,不遺留瘢痕。

由於上皮層與球結膜上皮層相互連續,故病變時可以相互影響。

 

2)前彈力層:是一層均勻一致無結構的透明薄膜,終止於角膜邊緣,損傷後不能再生。

 

3)實質層:占整個角膜厚度的910。約由200層纖維薄板組成,薄板又由纖維柬組成,與角膜表面平行,

排列極為規則,具有同等屈光指數,周圍延伸至鞏膜組織中,故炎症時可相互影響。

本層無再生能力,一旦傷,則為瘢痕組織代替。

 

4)後彈力層:為一透明的均質膜,由膠原纖維所組成,在前房角處分成細條,移行於小梁組織中,損傷後能再生。

本層富有彈性,較為堅韌,角膜潰瘍穿孔前常可見後彈力層膨出,甚至可持續數天之久。

 

5)內皮細胞層:為整齊的單層內皮細胞組成。本層與虹膜表層相連,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

正常情況下,房水不能透過此層滲入角膜組織中。內皮細胞損傷後易引起基質水腫。

本層在成年後損傷不能再生,缺損區主要由鄰近的內皮細胞擴展和移行來覆蓋。

 

角膜無血管,其營養主要靠角膜緣血管網和房水供應,而代謝所需的氧,80%來自空氣。

角膜含有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故感覺特別敏銳,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則立即引起眼瞼保護性閉眼反應。

 

2.鞏膜:

位於眼球中後部,其前沿接角膜緣,占整個纖維膜的56

鞏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繞,前面被球結膜覆蓋,內面與睫狀體、脈絡膜相連,後極部稍偏內側有視神經從此穿過,

穿過處的鞏膜極薄,上有許多篩狀孔,為鞏膜篩板。

鞏膜顏色呈白色,但兒童因鞏膜較薄,內面的色素組織可隱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著而呈淺黃色。

鞏膜由緻密交錯的纖維組織構成,質地堅韌,不透明,具有保護球內組織的作用。

鞏膜的厚度不均勻,後極部較厚,約1毫米,向前逐漸變薄,在直肌附著處更薄,僅0.3毫米。

鞏膜包括:①鞏膜表層;②鞏膜實質層;③鞏膜內層(棕黑層)。

鞏膜的血管和神經較少,但鞏膜表層的血管相對要多一些,故較易發生炎症,且疼痛症状較為明顯,而深層病變則常遷延難愈。

 

3.角鞏膜緣:

即角膜與鞏膜移行區,寬約1毫米。由於透明的角膜嵌人不透明的鞏膜內,並逐漸過渡到鞏膜,

所以在眼球表面沒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角鞏膜緣是一些眼內手術常用的切口部位。

角鞏膜緣又是前房角的外壁,內有鞏膜靜脈竇和小梁網等結構。

鞏膜靜脈竇又稱輸淋氏管,是圍繞前房角一周的房水排出管,外側和後方被鞏膜圍繞,內側通過小梁網與前房溝通。

 

(二)中層

中層為色素膜,因富含色素而得名。因為含有豐富的血管,又稱血管膜。

去除外層後,其外觀狀似紫色葡萄,故又稱葡萄膜。中層由前向後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部分。

 

1.虹膜:

為位於角膜之後、晶狀體前面的一圓盤狀隔膜,其根部與睫狀體相連,表面有很多精細條紋,呈放射狀排列,稱為虹膜紋理。

紋理與紋理之間呈凹陷,稱隱窩。虹膜中央有一圓孔,稱瞳孔。距瞳孔緣約15毫米處有一環形鋸齒狀隆起環,稱虹膜捲縮輪。

虹膜的顏色因人種而異,白色人種色素少,虹膜色淺,呈淺黃或淺藍色,有色人種色素多,虹膜色呈深棕褐色。

瞳孔直徑約25-4毫米。虹膜含有瞳孔開大肌和瞳孔括約肌,前者受交感神經支配,使瞳子L開大;

後者受副交感神經(動眼神經纖維)支配,使瞳孔縮小。

瞳孔受光刺激時即縮小,這種運動稱為對光反射。虹膜的宅要功能是根據外界光線的強弱而使瞳孔縮小或開大,

以調節眼內的光線強度,保證視網膜成家清晰。

正常瞳孔的大小,因年齡、屈光、生理狀態等情況而異。

老人和嬰兒較小,兒童和少年時期最大,以後又逐漸變小;近視眼瞳孔大於遠視眼;

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開大,副交感神經興奮時瞳孔縮小。

虹膜內血管豐富,其感覺神經來源於第V對腦神經眼支的分支,故虹膜炎症時引起疼痛。

 

2.睫狀體:

位於鞏膜內面,前端起於虹膜根部,後端止於脈絡膜前緣,呈環帶狀,寬約6毫米,內側環繞晶狀體赤道部。

睫狀體由睫狀冠與睫狀環組成,縱切面為三角形。

睫狀體前較為肥厚,稱睫狀冠,血管極為豐富,誤傷此處最易出血。其內側表面有7080個縱行突起,稱睫狀突,產生房水。

睫狀體後較為扁平,稱睫狀環。又稱睫狀體扁平部,針撥白內障手術常在顳下睫狀體扁平部作切口。

從睫狀體至晶狀體赤道部,有纖細的韌帶與晶狀體相連,稱晶狀體懸韌帶。

睫狀體內含睫狀肌,受動眼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當睫狀肌環形纖維收縮時,晶狀體懸韌帶鬆弛,

晶狀體凸度相應增加,屈光力增強,使眼能看清近處物體,這種作用稱為調節。

睫狀體的感覺神經纖維分布豐富,故炎症時產生劇烈疼痛。

 

3.脈絡膜:

位於鞏膜與視網膜之間,前接睫狀體扁平部,後至視乳頭周圍。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

脈絡膜主要由血管組成。由外向內分為5層:

①脈絡膜上腔;②大血管層;③中血管層;④毛細血管層;⑤玻璃膜。

 

為眼球血管最豐富的組織,占眼球血液總量的65%。具有營養視網膜外層組織和玻璃體的作用。

脈絡膜與鞏膜之間有一空隙,稱脈絡膜上腔,臨床上脈絡膜脫離即自此腔分離。

脈絡膜無感覺神經纖維,故發炎時無疼痛感覺。

 

(三)內層

內層即視網膜。位於脈絡膜與玻璃體之間,前至鋸齒緣,後至視乳頭,分為色素層和感光層。

除色素層為色素上皮外,感光層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傳導神經衝動的重要作用。

鋸齒緣乃視網膜前端的終止部位,形如鋸齒狀,故名。該處為視網膜血管的終末端,因而營養相對較差,易出現退行性改變。

在視網膜後極部,離視乳頭顳側約3毫米處,有一淺漏斗狀小凹區,稱為黃斑,

範圍約2毫米,此處無血管,中心有一凹,稱中心凹,中心凹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位。

 

此區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較多色素,因此在檢眼鏡下顏色較暗。

黃斑鼻側約3毫米處,有一直徑約15毫米的圓盤形區,稱視神經乳頭,簡稱視乳頭,又稱視盤。

它是視網膜神經纖維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狀凹陷,稱生理凹陷。

凹陷內有暗灰色小點,為視神經穿過鞏膜處,名鞏膜篩板,視乳頭因僅有神經纖維,

沒有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在視野中是一盲點,稱生理盲點。

視乳頭的顏色為淡紅色,視乳頭上有許多微血管,鼻側較顳側多一些,故鼻側較顳側稍紅。

視乳頭邊緣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側邊緣因視神經纖維較為集中,故不如顳側清晰。

有時視乳頭邊緣可見白色鞏膜環,是脈絡膜及色素上皮層未達到視乳頭邊緣的緣故。

 

視網膜組織由外向內可分為10層。

即①色素上皮層;②視細胞層(桿體、椎體細胞層);③外界膜;④外顆粒層;⑤外叢狀層;

⑥內顆粒層;⑦內叢狀層;⑧神經節細胞層;⑨神經纖維層;⑩內界膜。

色素上皮與脈絡膜緊密相連,不易脫離,臨床上所出現的視網膜脫離,是視網膜與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層分離。

 

色素上皮為排列整齊的單層六角形細胞,黃斑部色素上皮較厚,周邊變薄,

具有多種複雜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持光感受器活動的色素屏障作用;

並具有傳遞脈絡膜營養的作用和阻止脈絡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進入視網膜,起到視網膜外屏障的作用。

視信息在視網膜內形成視覺神經衝動,以三個神經元傳遞,即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

神經節細胞軸突即神經纖維沿視路將視信息傳遞到視中樞形成視覺。

 

第一神經元為光感受器細胞,是一種特殊分化的神經上皮,由兩種細胞組成,

一種形狀如圓錐狀,稱錐細胞,具有感受強光和辨別顏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黃斑部,故黃斑區的視力最為敏銳。

另一種細胞形狀如桿狀,稱為桿體細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視網膜周邊,

越近黃斑區越少,至黃斑中心凹時沒有這種細胞。

 

正常人在暗處有一定的視力,是這種桿體細胞的作用。

但這種桿體細胞的感光色素為視紫紅質,而視紫紅質需要維生素A才能合成,

當維生素A缺乏時,桿體細胞的作用減弱,至暗處看不見物體,稱為夜盲。

 

第二神經元與第三神經元主要是傳導神經衝動,即光線達到視細胞後,經化學變化產生光衝動,

傳至雙極細胞(第二神經元),再至節細胞(第三神經元),然後由節細胞節後纖維沿視路傳達到大腦,產生視覺。

色覺是眼在明亮處視網膜錐細胞所產生的主要功能之一。

明適應時,視網膜黃斑部的色覺敏感度最高,離黃斑部越遠色覺敏感度越低,

周邊部視網膜則幾乎無色覺存在,這和錐細胞的分布是一致的。

 

二、眼球內容物

眼球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三種透明物質。

它們與角膜一併稱為眼的屈光間質,是光線進入眼內到達視網膜的通路。

(一)房水

1.房水生成及作用: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是無色透明的液體,9875%是水分,

其餘是少量的氯化鈉、蛋白質、維生素C和無機鹽等。

房水有營養玻璃體、晶狀體、角膜以及維持正常眼壓等作用。

2.前房和後房:為房水瀦留的腔隙。

前房為角膜的後面與虹膜和瞳孔區晶狀體的前面所圍成的間隙。

前房中央部最深,約3毫米,周邊部漸淺。

前房最周邊處為前房角,前房角的前壁為角鞏膜緣,後壁為虹膜根部和睫狀體的前面。

後房為虹膜後面、睫狀體的內面與晶狀體之間形成的環形間隙。

3.房水排出途徑:

房水由睫狀突產生後,由後房經過瞳孔進入前房,再經前房角的小梁網進入鞏膜靜脈竇,再進人眼的靜脈系統。

若排出途徑受阻,即可導致眼壓增高。

 

(二)晶狀體

晶狀體為雙凸面的彈性透明體。位於瞳孔與虹膜之後,玻璃體之前,周邊通過懸韌帶與睫狀體相聯繫。

晶狀體前面的中央為前極,後面的中央為後極,前後面交界處為赤道部。直徑約9毫米,厚約4-5毫米。

懸韌帶是一種極細的纖維組織,起於睫狀體,附著於晶狀體赤道部,將晶狀體固定在正常位置上。

若外傷致懸韌帶斷離,可致晶狀體脫位。

晶狀體由晶狀體囊和晶狀體纖維組成。

晶狀體囊膜是晶狀體外面既富有彈性又很透明的薄膜,在前面的稱前囊,後面的稱後囊。

前囊膜下有一層立方形上皮細胞,後囊下缺如。赤道部上皮細胞向前後伸展延長形成晶狀體纖維。

 

在人的一生中,上皮細胞不斷地形成纖維,並將舊的纖維擠向中心形成晶狀體核,核外較新的纖維稱為晶狀體皮質。

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核就擴大變硬。

晶狀體主要起屈光調節作用,是屈光間質的重要部分,有高度的屈折力,與睫狀肌共同完成調節作用。

晶狀體的調節主要靠自身厚度的改變,而其厚度的改變又由囊膜與皮質的彈性決定。

人至老年,晶狀體核變硬,彈性降低,調節力減退,以致視近時晶狀體凸度不能增加而成為老視。

晶狀體無血管,營養來自房水,當晶狀體受損或房水代謝發生變化時可發生混濁,稱為白內障。

 

(三)玻璃體

玻璃體為五色透明的膠質體。

它充滿在晶狀體後面的玻璃體腔內。

玻璃體腔是眼內最大的腔,前界為晶狀體的後面,後界為視網膜,容積約為45毫升。

玻璃體前面有一凹,稱玻璃體凹,以容納晶狀體。

玻璃體周圍部分密度較高,稱為玻璃體膜。

位於晶狀體後面者為前界膜;位於視網膜前面者為後界膜,在玻璃體內,中央有一玻璃狀體管,

此管的兩端分別與晶狀體及視乳頭相連,胎兒時管內有玻璃體動脈,出生後即可消失。

如出生後仍不消失者,稱玻璃體動脈殘留,一般不影響視力。

玻璃體主要成分是水,佔98%以上,還含有少量膠原與透明質酸等。

本身無神經、血管,全靠房水及脈絡膜等組織供給營養,新陳代謝也甚微,丟失後不可再生。

玻璃體是透明的,如因周圍組織外傷、炎症或出血等,即可致玻璃體混濁,影響視力。

玻璃體除參與屈光和維持眼球形態外,還有支撐視網膜的作用,若玻璃體液化或手術時丟失過多,則支撐力減弱,容易發生視網膜脫離。

 

視路

視路是視覺傳導的通路。從視神經開始,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至皮質視中樞。

 

一、      視神經

 

視神經是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發生的神經纖維彙集而成。

起於視乳頭,止於視交叉,全長約50毫米,分為眼內段、眶內段、管內段和顱內段。

眼內段:位於眼球內的部分,即自視乳頭開始至視神經纖維成束穿過鞏膜篩板部分。

長約1毫米,此段神經無髓鞘,自此起即有髓鞘包繞。

眶內段:長約30毫米,呈S形彎曲,有利於眼球的自由轉動。

管內段:位於骨性視神經管內,長約610毫米,該段視神經與骨膜緊密結合,故骨管外傷時最易挫傷視神經。

顱內段:白骨性視神經管出口處至視交叉前角止,長約10毫米。

包繞視神經的髓鞘可分為3層,由外至內為硬膜、蛛網膜及軟膜。

硬膜與蛛網膜之間的空隙,稱硬膜下腔;蛛網膜與軟膜之間的空隙,稱蛛網膜下腔。

 

均與腦之同名腔相通,向前終止於眼球而形成盲管,腔內充滿著腦脊液,所以當顱內壓增高時,常見視乳頭水腫。

眼眶深部組織的感染,也能沿視神經周圍的腦膜間隙擴散至顱內。

視神經髓鞘上富有感覺神經纖維,故當炎症寸球後常有疼痛感。

 

二、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與視中樞

 

視交叉位於顱內蝶鞍處,雙眼視神經纖維在此處進行部分性交叉,即雙眼視網膜鼻側的纖維交叉至對側。

當鄰近組織病變影響視交叉部位時,可出現視野缺損,最常見的是顳側偏盲。

視束即自視交叉至大腦外側膝狀體節細胞止。

因視神經纖維已進行了部分交叉,故每一視束包括同側的顳側纖維與對側的鼻側纖維。

因此,當一側視束有病變時,可出現同側偏盲。

外側膝狀體位於大腦腳外側,它收容大部分由視束而來的纖維,發出視放射纖維,為視分析器的低級視中樞。

視放射為外側膝狀體發出的視覺纖維向上下作扇形散開所形成。

視中樞位於大腦枕葉皮質紋狀區,全部視放射均終止於紋狀區,為人類視覺的最高中樞。

由於視覺纖維在視路各段排列不同,

所以在神經系統某部分發生病變或損害時對視覺纖維損害各異,表現為特殊的視野異常。

 

對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定位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眼附屬器

眼的附屬器包括眼眶、眼瞼、結膜、淚器和眼外肌。

 

一、眼眶

 

眼眶為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底邊向前尖朝後,

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顴骨等7塊骨組成,深約5厘米。

容積為2528毫升。

內有眼球、脂肪、肌肉、神經、血管、筋膜、淚腺等。

眼眶與額竇、篩竇,上頜竇、蝶竇相鄰,故副鼻竇的炎症或腫瘤可影響至眶內。

眶尖有一孔二裂。

尖端即為視神經孔,有視神經和眼動脈通過。

視神經孔外側有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眼支和眼靜脈由此通過。

眶外壁與眶下壁之間

有眶下裂,三叉神經的第二支和眶下動脈由此通過。

另外,在眶上緣內1乃與外2乃交界處為眶上切跡,有眶上神經及眶上動脈通過。

 

二、眼瞼

 

眼瞼為位於眼眶前部,覆蓋於眼球表面的軟組織。

分上、下兩部分,有保護眼球的作用。

上、下眼瞼間的裂隙稱瞼裂。正常睜眼時,上瞼緣可達角膜上緣下2毫米。

上下眼瞼相連處為眥。靠近鼻側為內眥,靠近顳側為外眥。

 

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為淚阜;淚阜周圍的淺窩為淚湖;淚阜外側有一淡紅色縱行皺褶,稱半月皺襞。

眼瞼的邊緣稱瞼緣,瞼緣前唇有2-3行排列整齊的睫毛,後唇有瞼板腺開口,前、後唇之間稱唇間線或灰白線。

眼瞼的組織結構由外向內分為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瞼結膜五層。

(一)皮膚:為全身皮膚最薄處,血管分布豐富,易形成皺褶。

(二)皮下組織:為疏鬆的結締組織和少量脂肪,有炎症和外傷時,易發生水腫和瘀血。

(三)肌肉:主要有兩種肌肉,一是眼輪匝肌,其肌纖維與瞼緣基本平行,專司閉眼,由面神經支配;

一是提上瞼肌,起源於眶尖的總腱環,沿眶上壁向前至眶緣呈扇形伸展,

一部分止於瞼板上緣,一部分穿過眼輪匝肌止於上瞼皮膚,具有提瞼作用,受動眼神經支配。

 

(四)瞼板:為緻密的結締組織,質硬似軟骨,是眼瞼的支架。

瞼板內外兩端各連一帶狀結締組織,即內、外眥韌帶。瞼板內有垂直排列的瞼板腺,開口於瞼緣,

它分泌脂質,構成淚膜的最表層,它可穩定淚膜並阻止水分的蒸發,且有對眼表面起潤滑及防止淚液外溢的作用。

(五)瞼結膜:是緊貼在瞼板後面的粘膜組織,不能移動,透明而光滑,有清晰的微細血管分布。

在瞼緣內2毫米處,有一與瞼緣平行的淺溝,稱瞼板下溝,是異物最易存留的地方。

 

三、結膜

 

結膜為一層菲薄透明的粘膜,覆蓋於瞼板及鞏膜的表面。

根據解剖部位可分為瞼結膜、球結膜、穹窿結膜。

這三部分結膜和角膜在眼球前面形成一個以瞼裂為開口的囊狀間隙,稱結膜囊。

(一)瞼結膜:見眼瞼解剖。

(二)球結膜:覆蓋在眼球前部鞏膜的表面,附著較為疏鬆,可以移動,在角膜緣處移行為角膜上皮,此處附著較緊。

(三)穹窿部結膜:是瞼結膜與球結膜相互移行的皺褶部分,組織疏鬆,有利於眼球自由轉動。

結膜含有杯狀細胞、副淚腺等分泌腺,能分泌粘蛋白與水樣液,以參與組成淚膜,維持眼表保護功能。

 

四、淚器

淚器包括分泌淚液的淚腺及排泄淚液的淚道兩部分。

 

(一)淚腺

淚腺位於眼眶外上方的淚腺窩內,有排泄管10-20條,開口於外側上穹窿結膜部,能分泌淚液,濕潤眼球。

淚液中含有少量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A,故有殺菌作用。

血液供應來自淚腺動脈。

淚腺神經為混合神經,由第V顱神經眼支、面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和頸內動脈叢的交感神經纖維支配。

 

(二)淚道

淚道是排泄淚液的通道。由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組成。

1.淚點:

是引流淚液的起點,位於上、下瞼緣內側端乳頭狀突起上,直徑約02-03毫米。

孔口與淚湖緊靠,利於淚液進入淚點。

2.淚小管:

是連接淚點與淚囊的小管,長約10毫米。

開始約2毫米與瞼緣垂直、後與瞼緣平行,到達淚囊前,上、下淚小管多先匯合成淚總管然後進入淚囊。

也有上、下淚小管各自分別進人淚囊者。

3.淚囊:

位於眶內壁前下方的淚囊窩內,是淚道最膨大的部分。

淚囊大部分在內眥韌帶的下方,上端為盲端,下端與鼻汨管相接,長約12毫米,寬約4-7毫米。

4.鼻淚管:位於骨部的鼻淚管內,上端與淚囊相接,下端開口於下鼻道。

正常情況下,依靠瞬目和淚小管的虹吸作用,淚液自淚點排泄至鼻腔。

若某一部位發生阻塞,即可產生溢淚。

 

五、眼外肌

 

是司眼球運動的肌肉。

每眼眼外肌有6條,即4條直肌和2條斜肌,直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斜肌有上斜肌和下斜肌。

所有直肌及上斜肌均起自眶尖的總腱環,下斜肌起自眶下壁前內緣,它們分別附著在眼球赤道部附近的鞏膜上。

當某條肌肉收縮時,能使眼球向一定方向轉動。

內直肌使眼球內轉;外直肌使眼球外轉;上直肌主要使眼球上轉,其次為內轉、內旋;

下直肌主要使眼球下轉,其次為內轉、外旋;上斜肌主要使眼球內旋,其次為下轉、外轉;

下斜肌主要使眼球外旋,其次為上轉、外轉。

神經支配:內、上、下;直肌及下斜肌均受動眼神經支配,外直肌受外展神經支配,上斜肌受滑車神經支配。

眼外肌的作用主要是使眼球靈活地向各方向轉動。

但肌肉之間的活動是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的。

如此,才能使眼球運動自如,保證雙眼單視。

如果有某條肌肉麻痹(支配該肌的神經麻痹)時,肌肉之間失去協調,即可發生眼位偏斜而出現復視。

 

眼的血液供應與神經支配

一、血液供應:

(一)動脈

眼球的血液來自眼動脈分出的視網膜中央血管系統和睫狀血管系統(表2-1)。

 

1.視網膜中央動脈:

為眼動脈眶內段的分支,在眼球後1012毫米處穿人視神經中央,前行至視乳頭穿出,

分為鼻上、鼻下、顳上、顳下動脈,然後又分成若干小支,分布於視網膜直達鋸齒緣,

以營養視網膜內五層組織,黃斑部中心凹無血管分布,而由脈絡膜毛細血管網供應營養。

 

視網膜中央動脈屬終末動脈,沒有側支吻合,臨床上視網膜動脈阻塞的病人,

即造成相應區域的視網膜缺血,以致視功能喪失。

 

視網膜靜脈與動脈分布—致,動脈顏色較紅,管徑較細;

靜脈顏色較暗,管徑較祖,二者之比約為23

視網膜血管是人體唯——用檢眼鏡即可直視觀察到的血管。

有助於臨床診斷和病情的判定。

 

2.睫狀動脈:

營養除視網膜內五層與部分視神經以外的整個眼球,睫狀動脈包括:

1)睫狀後短動脈:

自視神經周圍穿人鞏膜,在脈絡膜內逐級分支,以營養脈絡膜與視網膜的外五層組織。

2)睫狀後長動脈:

於視神經的鼻側與顳側穿人鞏膜,在鞏膜上與脈絡膜之間到達睫狀體部,與睫狀前動脈吻合,

形成虹膜大環,營養虹膜與睫狀體,並有返支向後,與後短動脈吻合,營養脈絡膜的前部。

3)睫狀前動脈:

由眼直肌的動脈在肌腱止端處分支,較小的鞏膜上支,前行至角膜緣,組成角膜緣血管網,

並發出小支至前部球結膜,稱為結膜前動脈;小的鞏膜內支,穿過鞏膜,終止在輸淋氏管周圍;

大的穿通支,距角膜緣3-5毫米,垂直穿過鞏膜的脈絡膜上腔,到達睫狀體,參與組成虹膜大環。

 

(二)靜脈系統

1.視網膜中央靜脈:

與視網膜動脈伴行,收集視網膜內層的靜脈血液迴流至眼上靜脈,經眶上裂人海綿竇。

少數可不經眼上靜脈直接進入海綿竇。

2.渦靜脈:

4-6條,收集部分虹膜、睫狀體和全部脈絡膜血液,

於眼球赤道部後方穿出鞏膜,經眼上、下靜脈進入海綿竇。

3.睫狀前靜脈:

收集虹膜、睫狀體和鞏膜的血液,經眼上、下靜脈進入海綿竇。

 

二、神經支配

 

眼球是受睫狀神經支配的。睫狀神經含有感覺、交感和副交感纖維。

它又分為睫狀長神經和睫狀短神經。睫狀長神經為第V對顱神經第1支眼神經的鼻睫狀神經的分支,

睫狀短神經發自睫狀神經節。

睫狀長神經和睫狀短神經均在眼球後極穿人鞏膜後,前行到睫狀體,組成神經叢,

由此發出的分支,支配虹膜、睫狀體、鞏膜、角膜的知覺,以及瞳孔開大肌、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的運動。

睫狀神經節位於視神經和外直肌之間,距眶尖約1厘米,

內眼手術時施行球後麻醉,阻斷該神經節,對眼球組織有鎮痛作用。

 

中西醫眼部主要解剖名詞對照表

[中醫學名稱]               [西醫學名稱]

眼珠(目珠、睛珠)------------------------------------------------眼球

胞瞼(眼瞼、眼胞、目睥)---------------------------------------眼瞼

上瞼(上胞、上睥)-----------------------------------------------上眼瞼

下瞼(下胞、下睥)-----------------------------------------------下眼瞼

瞼內(內瞼、睥內)-----------------------------------------------瞼結膜

瞼弦(眼弦、胞沿、眼棱、睥沿)--------------------------- --瞼緣

睫毛--------------------------------------------------------------------睫毛

瞼裂(目縫)--------------------------------------------------------瞼裂

內眥(大眥)--------------------------------------------------------內眥

外眥(銳眥,小眥)-----------------------------------------------外眥

淚腺(淚泉)--------------------------------------------------------淚腺

淚竅(淚堂、淚膛、淚孔)--------------------------------------狹義淚點、廣義淚道

白睛(白眼、白仁、白珠、白輪)-----------------------------球結膜、前部鞏膜

黑睛(黑眼、烏睛、烏珠,烏輪,黑珠,青睛,神珠)-角膜

黃仁(眼帘、虹彩)-----------------------------------------------虹膜

神水--------------------------------------------------------------------內為房水,外為淚液

瞳神(瞳子、金井、瞳仁、瞳人)-----------------------------狹義指瞳孔,廣義指瞳孔及眼內組織

晶珠(黃睛、睛珠)-----------------------------------------------晶狀體

神膏(護睛水)-----------------------------------------------------玻璃體

視衣--------------------------------------------------------------------視網膜,脈絡膜

目系(眼系、目本)-----------------------------------------------視神經及其血管

眼帶(睛帶)--------------------------------------------------------眼外肌

眼眶(目眶)--------------------------------------------------------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