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翳障藥是指具有消除黑睛翳膜或晶珠混濁的藥物。
退翳障藥分為外用、內服兩種。一些祛風藥、清熱藥、清肝藥、疏肝藥、平肝藥兼有退翳明目的作用,
分別散見於前面各節,可參閱。
外用退翳障藥歸於外用藥中,本節主要敘述以退翳去障為主要功效的內服藥。
退翳障藥性多寒涼,對於黑睛生翳後期,或虛證翳障,不可過用,以免邪氣冰伏,氣血凝滯,翳障難退。
133.空青石
功效:明目,去翳,利竅。
應用:
(1)用於黑睛翳膜,圓翳內障,內服、外用均可,內服如空青丸,外用如空青散。
(2)用於青盲、雀目。《神農本草經》:「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
(3)用於中風之口眼歪斜。
134.綠豆皮
功效:清熱解毒,退翳明日。
應用:用於痘疹人目,黑睛生翳等。常與谷精草、石決明等配伍,如清解散。
135.烏賊骨
功效:退翳明目,收斂止血。
應用:
(1)用於黑睛生翳,可與石決明散合用。
(2)用於眼內外出血,可與茜草、血餘炭等同用。
眼科外用藥常有退赤消腫、除眵收淚、止癢定痛或退翳明目等作用。
大多適用於外障眼病有紅腫熱痛、眵淚粘結或翳膜遮睛等證候者。
其藥劑可由單味或多味藥配製而成,有水、散,膏、錠、膜等劑型,
用來點、洗、敷眼,與內服藥配合應用,則可收到內外合治的效果。
(一)外治常用中藥
1.礦物類藥:雄黃,硃砂、爐甘石、硼砂、硇砂、瑪瑙等。
2.動物類藥:熊膽、麝香、牛黃、烏賊骨、蟬蛻、石決明、珍珠、豬膽、羊膽、鯖膽等。
3.植物類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大黃、金銀花、秦皮、蒲公英、芙蓉葉青黛、
龍膽草、紫草、地黃、菊花、薄荷、木賊、密蒙花、荊芥、防風、蔓荊子、荸薺、甘草、三七、乳香、沒藥、冰片等。
(二)外用藥劑配製法通則
眼科外用藥劑方面,常用的有水劑、散劑、膏劑、錠劑、膜劑等。
由於眼的結構特殊,要求施於眼部的製劑必須無刺激性、無菌。
因此,眼的製劑除與一般製劑相似外,在固體顆粒的粒徑、基質與成品的滅菌、酸鹼度(pH值)與滲透壓等方面,
均有特殊的要求,現結合各劑型簡述如下:
1.眼用水劑:
分滴眼與洗眼兩種。工業生產以滴眼劑為主,洗眼劑多由藥房配製。
滴眼劑的質量要求類似注射劑,應滅菌,證明,穩定pH值必須在5-9的範圍(pH值最好是6-8),
滲透壓應相當於濃度為0.6%∼1.5%的氯化鈉溶液。
配製法:多用水煮醇沉法。
即將藥材加工煎煮2次,過濾,取濾液加乙醇使雜質沉澱除去,濾液回收乙醇後,
適當濃縮至所需要濃度,調pH值與滲透壓,再精濾即成。
如千里光眼藥水。
此外還有溶解法、浸漬法者,如黃連西瓜霜眼藥水、化鐵丹眼藥水。
2.眼用散劑:
系指供眼用的粉末狀藥物。
中國藥典規定:眼用散劑必須能通過200目篩,以減少刺激性。
配製的用品、藥品及成品都要求經滅菌處理。
配製法:先將藥物分別粉碎。有的用干法粉碎法,如冰片、牛黃等;
有的用水飛法,如爐甘石、硃砂、雄黃等。粉碎成極細粉末後,混勻,過篩即成。如八寶眼藥。
3.眼用膏劑:
系指供眼用的藥物軟膏。配製眼用軟膏的器械、容器均應滅菌,盛裝眼膏的錫管內壁可用紫外燈照射30—40分鐘。
配製法:軟膏的組成包括基質和藥物兩個方面。
基質必須純淨而細膩,稠度適宜,常用的基質由黃凡士林、羊毛脂、液狀石蠟組成,
其比例為8:1:1,配製前經150℃乾熱滅菌至少l小時;
也有用蜂蜜.麻油、蛋黃油為基質的。
藥物多經提取、精製、濃縮成稠膏狀。
如為不溶性藥物,應先研成極細粉末,最後用研和法或熱熔法,將藥物與基質混合均勻即可,如五膽膏。
4.眼用錠劑:
系指可供眼用的以藥物粉末製成的固體製劑,多用於眼瞼疾病。
其配製法是將藥物粉末加適量的糯米糊或具有粘性的藥物作粘合劑,揉成濕潤塊狀,
再經過一定的模壓成型,晾乾或低溫烘乾即成,如紫金錠。
5.眼用膜劑:又稱薄膜劑,是一種新的劑型。
系將藥物溶解(或混懸)在合成(或天然)的成膜材料中,
經塗膜、乾燥、分劑量而製成的一種含藥膜片。
眼用藥膜可放在結膜囊內,逐步稀釋藥物,以較長期地發揮局部治療作用,如檳榔鹼眼用藥膜。
眼為宗脈之所聚,臟腑精氣通過經絡上滋於目而視物精明。
眼科針灸療法,是在辨明眼病的寒熱虛實,驗明經絡的部位之後,選取適當的穴位,
利用針刺與艾灸,或補或瀉,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正復邪除,以退赤消腫,收淚止痛,退翳明日,從而達到治療眼病的目的。
歷代眼科書籍對針灸治療眼病屢有記載,有效穴位較多。
近幾年,又發現了一些新的穴位,效果甚好。
對眼周圍的穴位,一般禁灸,同時在針刺時要特別小心,因眼眶組織疏鬆,血管較多,且上通於腦,
不慎可刺傷眼珠或導致出血及其他意外。
現將眼科常用穴位及其主治疾病介紹如下。
一、體針常用穴位
(一)眼周圍穴位
1.睛明主治迎風流淚,針眼,上胞下垂,風牽偏視,暴風客熱,天行赤眼,火疳,黑睛翳障,圓翳內障及多種瞳神疾病。
2.攢竹主治同睛明穴。
3.絲竹空主治針眼,胞輪振跳,上胞下垂,風牽偏視,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聚星障,火疳,瞳神緊小等。
4.瞳子醪主治針眼,上胞下垂,風牽偏視,青風內障與綠風內障,瞳神緊小,暴盲等。
5.魚腰主治針眼,上胞下垂等。
6.四白主治針眼,胞輪振跳,風牽偏視,近視,遠視,聚星障,青風內障,綠風內障等。
7.承泣主治針眼,流淚症,胞輪振跳,風牽偏視,黑睛翳障,暴盲,近視,遠視。
8.球後主治圓翳內障,視瞻昏渺,暴盲,青盲,近視,遠視。
9.上明主治青盲。
此外,太陽、風池、翳明、頭臨泣、頭維等頭部穴位也常用作配穴應用。
(二)經絡遠端穴位
常與眼周圍穴位配用。
常用的有尺澤、列缺、內關、神門、合谷、曲池、臂鬧、外關、養老、肩中俞、
三陰交、行間、太沖、足三里、光明、肝俞、脾俞、腎俞、崑崙、氣海、四縫等。
二、耳針常用穴位
耳尖、目l、目2、眼穴。
主治天行赤眼,暴風客熱,瞳神緊小,青風內障,綠風內障等。
此外,還有梅花針與頭針,簡要介紹如下:
(一)梅花針
用梅花針叩打眼眶周圍的一些穴位,如睛明、攢竹、魚腰、四白、絲竹空、太陽等穴。
主治近視,胞輪振跳。
(二)頭針
常用部位:視區。
在枕外粗隆突水平線上,旁開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長直線即是此區。
操作方法:取坐位、平臥位或側臥位均可,選好刺激區,常規消毒,
用2.5-3寸的26—28號針沿頭皮捻轉進針,斜刺人頭皮下,勿刺在皮內或骨膜,
達到該深度後,加快捻轉,捻轉頻率為每分鐘240次左右,不能提插。
達到麻脹感後,留針5-10分鐘,再行針2次,留針2次,即可起針。
起針後應以棉球稍加揉壓針眼,以防出血。
主治:青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