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赤眼暴翳

 

本病是由於感染疫癘之氣而致白睛、黑睛同時發病,病勢急驟,且能傳染流行,故命此名。

病名見於《古今醫統》。患者往往有接觸史,相當於西醫學之流行性結膜炎。

 

本病多因外感疫癘毒邪,內兼肺火亢盛,內外合邪,侵犯肝經,上攻於目所致。

臨床表現為發病迅速,白睛混赤浮腫,耳前多伴有腫核,按之疼痛,白睛紅赤稍減,黑睛則見星翳簇生,

以致視物不清,疼痛、畏光、流淚加重,眵少淚多,胞瞼可紅腫疼痛。

全身可伴有倦怠、頭疼、發熱等。大多雙眼或先後發病。

 

一、本病初起宜瀉肺利氣,兼以退翳,方選瀉肺飲加蟬蛻、蒺藜等。

 

二、肝膽火旺,黑睛病變較重,而全身症見口苦、咽干、便秘、耳鳴、苔黃、脈數有力者。

可用瀉肺飲去羌活,加龍膽草、柴胡、蒺藜等清肝膽實火。

 

三、若白睛紅赤消退,唯黑睛星翳不退,仍怕光流淚,視物不清者,

治以退翳散風清熱,方用撥雲退翳丸加減。

 

方中主用蔓荊子、菊花、密蒙花、薄荷、木賊、蟬蛻、蒺藜等辛涼疏風,退翳明目;

川椒助上藥散邪以退翳;黃連、地骨皮、天花粉清佘熱;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楮實子補肝明目;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祛邪退翳、扶正明目之功。

 

 

金疳

 

金疳指在白睛表層發生形如玉粒、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半透明小泡,周圍繞以赤脈的眼病。

與西醫學之泡性結膜炎相似。

 

診斷要點

 

1.自覺患眼隱澀不適,羞明流淚。

檢視患部,可見白睛表層不定的位置出現灰白色玉粒樣泡樣隆起,周圍繞以赤脈。

數日後小泡可自行潰破而愈,不留痕迹。

 

2.一般小泡多為單個,亦可多至2個以上。

若小泡大且隆起,周圍赤脈明顯,則局部疼痛尤甚。多為單眼,亦可雙眼發病;容易反覆發作。

 

3.本病須與火疳相鑒別(詳見火疳診斷要點)

 

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肺經燥熱,肺火亢盛,氣血失和,氣機郁滯,兼感受風邪,或風熱搏結而成;

或因肺陰不足,虛火上炎;亦有因肺脾虛弱,運化無力,肺失所養。

 

因風熱犯肺上攻,白睛見小泡時,症多為初起,白睛小泡紅赤,畏光流淚,頭痛;

肺經燥熱時,白睛小泡隆起顯著,周圍赤脈怒張,口渴、便秘。

以上證型均屬實熱證。

若因肺陰不足,其小泡隱澀微痛,經久不消,伴乾咳,便結;

肺脾兩虛,則白睛赤澀輕微,反覆難愈,全身乏力,納少便溏。

以上兩型均屬虛證。治療原則;實熱證宜清熱散結,虛證宜補益肺脾,佐以散結。

 

辨證論治

 

風熱犯肺型

【證見】 證屬初起,目赤腫痛,畏光流淚,但不嚴重;

白睛小泡周圍赤脈圍繞,頭痛或咳嗽。舌苔薄黃,脈浮。

 

【治法】 疏風清熱散結。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12克,連翹10克,荊芥10克,薄荷8(後下),桔梗8克,白芷10克,赤芍12克,桑白皮12克,

杏仁10克,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參照「針眼」中成藥。

 

肺經燥熱型

【證見】 患眼澀疼畏光,淚多眵結,白睛小泡隆起,周圍赤脈怒張;

每兼有口渴鼻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 瀉肺散結。

 

【方藥】

 

1.主方桑白皮湯(《審視瑤函》)加減

 

處方:參見「白澀症」邪熱留戀型之方藥。

 

2.中成藥參照「針眼」中成藥。

 

肺陰不足型

【證見】 自覺隱澀微痛,眵淚不結,白睛小泡隆起不甚,周圍血絲淡紅,病經久難愈,或反覆發作。

全身可有乾咳少痰,五心煩熱,便秘,舌苔少。

 

【治法】 滋陰潤肺散結。

 

【方藥】

 

1.主方養陰清肺湯(鄭梅澗《重樓玉鑰》)加減

 

處方:生地黃20克,麥冬15克,玄參15克,浙貝母15克,牡丹皮12克,白芍12克,連翹10克,

夏枯草12克,杏仁10克,決明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2.中成藥參照「白澀症」之肺陰不足型中成藥。

 

肺脾兩虛型

【證見】 眼部症状與肺陰不足型相似。

全身症見乏力神疲,納少便溏或秘,咳嗽有痰,腹脹不舒。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 肺脾雙補兼散結。

 

【方藥】

 

1.主方:香砂六君湯

 

參照「白澀症」之脾肺虛弱型處方,酌加浙貝母15克、赤芍15克。

 

2.中成藥參照「白澀症」之脾肺虛弱型中成藥。

 

 

外治法

 

1.選用以下眼藥水點眼:黃連西瓜霜眼藥水、千里光眼藥水、外障眼藥水。

 

2.用膽汁二連膏,每晚臨睡點眼。

 

3.用激素類眼藥水點眼。

 

4.紫龍丹(黃淑仁《眼病的辨證論治》)

 

處方:冰片075克,麝香15克,鉛丹9克,輕粉6克。研成極細末,瓶貯密封備用。

使用時以小管取藥末少許,吹人對側外耳道內,用小棉球塞緊,24小時後再吹入1次。

 

其他療法

 

1.金疳的針刺療法

(1)針刺:選取合谷、肺俞、睛明、攢竹、太陽、肝俞、腎俞等穴。

實證取合谷、肺俞,用瀉法;

虛證取肝俞、腎俞,用補法,並配合以上眼周穴位(眼周穴位忌提插)

 

(2)耳針:取穴眼、肝、肺區。

用毫針針柄在患眼一側耳垂處輕輕壓迫,找到敏感點,經消毒後針刺之,留針515分鐘。

再於耳背處,消毒後用三棱針刺破靜脈,放血少許。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2.金疳的飲食療法

(1)實熱證參照「暴風客熱」飲食療法。

 

(2)虛證參照「白澀症」飲食療法。

 

3.金疳的預防調護

(1)預防方面主要是加強體育鍛煉,尤其小兒更應注意增強體質,調理脾胃,糾正偏食習慣。

 

(2)因本病易於複發,故當複發經過治療已愈後,仍需繼續服藥,鞏固療效。

 

 

風輪赤豆

 

風輪赤豆是因黑睛上有顆粒樣小泡突起,且有赤脈追隨牽絆,色紅如赤小豆之狀而得名。

《證治準繩.七竅門》稱為輪上一顆如赤豆證。現簡稱為風輪赤豆。

本病多見於小兒,常反覆發作,愈後遺留瘢痕而影響視力。類似西醫學的束狀角膜炎。

 

本病多因肝經積熱,火郁風輪,氣血失調,脈絡瘀滯所致。

或脾虛氣弱,痰停氣滯,痰氣混結,郁於風輪。

臨床表現為風輪上有灰白色顆粒樣小泡突起,初起多位於黑睛邊緣,漸向黑睛中央發展,

赤脈自氣輪成束狀追隨纏布,狀如彗星,直達風輪表面,故色紅如赤豆。

 

赤豆日漸增大,潰破後中間凹陷,愈後留下瘢痕而影響視力。

本病時發時止,發作時紅赤疼痛,羞明淚出;靜止時色淡白,諸症緩解。

小兒患者之頸側,每可觸到成串瘰核。

 

本病患者大多素體虛弱,受邪發病,故多虛中央實之證。

論治當辨明虛實主次,偏於實者以清肝為主,偏於虛者以調理脾胃為主。

平時則應注意鍛煉,加強營養,改善體質,以減少複發。

方用洗肝散加減或香貝養榮湯加減。

 

 

火疳

 

本病指實火上攻白睛,無從宣洩,致白睛裡層向外隆起局限性紫紅色結節的眼病。

《證治準繩.七竅門》稱之為火疳,又名火瘍。

本病一般病程較長,且易反覆,失治可波及黑睛及黃仁,甚至可造成失明,故當重視治療。

本病類似西醫學之前部鞏膜炎。

[病因病機]

一、肺熱亢盛,氣機不利,以致氣滯血瘀,病從白睛而發。

二、心肺熱毒內蘊,火郁不得宣洩,上逼白睛所致。

三、濕熱內蘊,兼感風邪,阻滯經絡,肺氣失宣,郁久白睛發病。

四、肺經蘊熱,日久傷陰,陰虛火旺,上攻白睛。

[臨床表現]

初起患眼澀痛,羞明流淚,視物欠佳。

檢視眼部,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紅色結節,其形或圓或橢圓,大小不等,推之不移,

壓痛明顯,隆起之結節可由小漸漸增大,周圍布有紫赤血脈(彩圖8),一般很少潰破,病程緩慢,容易複發。

其疼痛、羞明流淚、視物不清等,隨著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

單眼發病者多,也有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病者。本病失治或誤治常可危及黑睛、瞳神。

 

[診斷依據]

一、白睛裡層起結節,呈小扁圓形隆起,或融合成環,色紫紅,推之不動,壓痛拒按。

二、患眼疼痛,畏光,流淚。

三、病程長,易反覆發作,常致白睛青藍或並發瞳神緊小,瞳神幹缺。

四、多發於成年女性。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金疳相鑒別。金疳位於白睛表層,其顆粒較小,呈灰白色小泡樣,突於白睛表面,

界限明顯,可以潰破,其絲脈多鮮紅,病程較火疳為短,不波及瞳神,預後每較火疳良好。

 

[辨證論治]

本病發於白睛深層,以肺熱蘊結為主,故治療應以瀉肺熱為本,且因邪熱每多累及血分,

故治療亦應顧及血分,酌加活血散結之品。

 

一、內治

 

(一)肺熱亢盛

[主證]發病緩慢,局部紫紅色結節隆起及自覺症状均輕,全身症可有咽痛,咳嗽,便秘,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

白睛為氣輪,肺之所屬。

今肺熱亢盛,氣機不利,氣不行血,故氣血滯留,久而成瘀,混結而成為紫紅色結節;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傷津,故腸燥便秘;熱壅於肺,咽喉不利,故致咽痛、咳嗽等。

[治法]瀉肺利氣,活血散結。

[方藥]瀉白散加減。

方中桑白皮可瀉肺熱止咳,地骨皮助桑白皮以瀉肺中伏火,使肺氣清肅下降;

粳米、甘草養胃和中,以免傷肺氣。可加葶藶子、杏仁增強瀉肺之功;

牛蒡子、連翹、浙貝清熱散結;紅花活血化瘀,散結消滯。

 

(二)心肺熱毒

[主證]發病較急,疼痛明顯,羞明流淚,視物不清等症較重;

白睛結節大而隆起,周圍血脈紫赤怒張,壓痛明顯,病變多在瞼裂部位。

全身症可見口苦咽干,呼出之氣熱,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證候分析]

肺主氣,心主血,今心肺熱毒結聚,致目絡壅阻,氣血瘀滯不行,

眼珠脹痛,白睛結節高隆,脈絡紫赤怒張。

火熱作祟,故惡熱羞明流淚。因病在心肺,故病變多發於眥部白睛。

口苦、咽干乃火盛之徵。肺熱下移大腸,故便秘;心移熱於小腸,則小便短赤。

肺開竅於鼻,肺熱則呼出之氣熱。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散結。

[方藥]還陰救苦湯加減。

方中用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連翹、龍膽草以瀉火解毒;

川芎、紅花、歸尾行血以散結;

柴胡、防風、細辛、藁本祛邪散郁,疏通經絡,

蒼朮、甘草、升麻調補中氣,防止寒涼太過;

桔梗通利肺氣,載藥上行。臨證應用時,對上述溫燥藥應酌情減少藥味或藥量,並加生石膏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

 

(三)風濕熱邪攻目

[主證]白睛結節,色較鮮紅,周圍有赤絲牽絆,眼珠脹悶而疼,且有壓痛感,自覺羞明流淚,視物不清。

全身症常伴有骨節酸痛,肢節腫脹,胸悶納減,舌苔白厚或膩,脈滑或濡,病程纏綿難愈。

[證候分析]

風濕熱邪上攻白睛,故結節色較鮮紅。

濕熱蘊蒸,阻礙氣機,因而眼珠悶脹,視物不清。

風濕客於肌肉筋骨,故肢節腫脹而痛。濕熱交蒸,故病程纏綿,遷延難愈。

[治法]祛風化濕,清熱散結。

[方藥]散風除濕活血湯加減。羌活、獨活、防風散風祛濕通絡;

當歸、川芎、赤芍、雞血藤、紅花以活血通絡;蒼朮、白朮健脾燥濕;

忍冬藤清熱解毒。諸藥合方,以收散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

 

(四)久病傷陰,虛火上炎

[主證]病情反覆發作,病至後期,症見結節不甚高隆,血絲色偏紫暗,四周有輕度腫脹,

壓痛不明顯,眼感酸痛,畏光流淚,視物欠清。

全身症可見口咽乾燥,或有潮熱顴紅,便秘不爽,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

病久勢必熱邪傷陰,陰傷正虧則邪留不去,故白睛症情雖較前述證型為輕,

但紫紅色結節亦難消退,病程漫長或反覆發作。

全身症可見口乾咽燥,或有潮熱顴紅,便秘不爽,舌紅少津,脈細等,皆陰虧失養,虛熱內生之象。

[治法]養陰清肺,兼以散結。

[方藥]養陰清肺湯加減。若陰虛火旺者,加知母、石斛、地骨皮以增滋陰降火之力;

若白睛結節日久,難以消退者,可以白芍易赤芍,酌加丹參、鬱金、瓦楞子、海浮石以清熱消瘀散結。

 

二、外治

(一)犀黃散每日早晚各點眼一次,每次點藥粉約半粒芝麻大於內眥部,然後閉眼510分鐘。

(二)龍腦煎點眼。

 

三、針刺療法

取列缺、尺澤、合谷、曲池、攢竹、絲竹空、太陽等。

 

四、其他療法

(一)05%醋酸可的松眼液點眼,每日—6次。

(二)若發現瞳神緊小者,須及時用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點眼擴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