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睛症是因黑睛潰破,黃仁自潰口綻出,狀如蟹眼而得名。
是一種嚴重的眼病,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穿孔、虹膜脫出。
本病多在凝脂翳、花翳白陷等黑睛病變過程中,因肝膽熱毒熾盛,或治不及時,
病變向縱深發展,以致黑睛潰破,黃仁綻出而成;
或在上述病變過程中,偶因咳嗽、噴嚏、怒吼、號哭及用力大便等,
促使黑睛破裂,黃仁乘勢脫出所致。
此外,還可由嚴重疳眼及眼外傷引起。
黑睛部位可見黃仁自潰口綻出,其色棕黑,高於黑睛表面,狀如蟹眼、蠅頭,
甚則橫長如黑豆,周圍繞以灰白翳障,瞳神變形如杏仁核狀。
此時,因黑睛潰破,邪毒外泄,疼痛自然緩解,愈後遺留斑脂翳之類,可致神水流行受阻,繼發綠風內障。
辨證首宜分清虛實,本症初起為實,以瀉肝為主;
病久多虛,以補腎為主。若因疳積上目或外傷所致者,宜參照該節論治。
蟹睛一旦形成,即使治癒,瘢痕終歸難免。
肝膽火熾者,用瀉青丸加減;陰虛火旺者,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本病之預防,關鍵在於積極治療原發病。
如黑睛有潰破之勢,可用眼墊加壓包紮,並避免咳嗽、噴嚏、用力大便等動作。
黃液上沖是黑睛與黃仁之間積聚黃色膿液的急重眼病。
又名黃膜上沖(《世醫得效方》)、黃膿上沖(《眼科簡易補編》)。
多屬凝脂翳、瞳神緊小等病的併發症。相當於西醫學的前房積膿。
多因素嗜辛熱炙賻,膏粱厚味,釀成脾胃積熱,再加感受風熱邪毒,內外合邪,
以致三焦火毒上燔,灼傷黃仁,煎熬神水,膿液內聚而成。
臨床表現為黑睛內黃仁前出現黃色液體,一般都沉在下方,上界呈水平面,且可隨頭位改變而移動。
量可多可少,可稀可稠。量少則如甲根之半月白岩;量多者可遮掩整個瞳神。
同時有抱輪紅赤,羞明流淚,眼瞼難睜,頭目劇痛等症,
若因凝脂翳等引起者,極易穿破黑睛,變為蟹睛等惡候;
若有瞳神緊小,極易造成瞳神幹缺,以致變證叢生;
若毒攻全珠,病勢險惡,易致眼珠塌陷而失明。
本病大抵以黃液色淡、量少,發展稍緩者屬輕;
黃液色深,發展迅速,量多而遮掩瞳神者屬重;若二便不利,則更為嚴重。
治療不論證之輕重,總宜瀉火解毒為主。
方用通脾瀉胃湯加減。
此外,羚羊角飲子、眼珠灌膿方、四順清涼飲子等亦是常用方劑。
還可參照凝脂翳、瞳神緊小之治法。
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層呈現一片灰白翳障,混濁不清,漫掩黑睛,障礙視力的眼病。
本病名見於《審視瑤函》。又名混睛外障(《秘傳眼科龍木論》)、氣陷(《目經大成》)。
病程經過緩慢,往往進行數月治療,方能逐漸減輕,但多數仍留瘢痕而影響視力。
本病與西醫學之角膜基質炎相似。
[病因病機]
多因肝經風熱或肝膽熱毒蘊蒸於目,邪伏風輪,熱灼津液,瘀血凝滯引起;
或邪毒久伏,耗損陰液,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
[臨床表現]
初起怕熱羞明,眼瞼難睜,眼珠疼痛,視力下降,抱輪暗紅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層呈圓盤狀混濁,
或混濁自中央或周邊開始,逐漸漫掩整個黑睛,致黑睛晦暗無華,如磨砂玻璃狀。
細察之,隱約可見黑睛探層有灰白線條,赤脈自黑睛邊際蔓人中心,最後侵及整個黑睛,
呈現一片赤白混雜的翳障,嚴重障礙視力,甚至難辨人物。
經數月翳障可逐漸變薄,但不能全部恢復,遺留厚薄不等的翳障,影響視力。
與黑睛病變同時,即可發生瞳神緊小或幹缺,故須注意,以免處理不當,導致失明。
[診斷依據]
一、黑睛深層呈灰白色混濁增厚,晦暗無光澤,如磨砂玻璃狀。
二、抱輪暗紅或白睛混赤。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宿翳相鑒別。
宿翳是黑睛疾患痊癒後遺留之瘢痕翳障,其表面光滑,邊緣清楚,無眼赤痛。
[辨證論治]
本病之辨證,須細審因。肝經風熱所致者,治宜疏風清熱;
肝膽熱毒所致者,治宜瀉肝解毒;陰虛火炎者,治宜滋陰降火。
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擴瞳為要。
一、內治
(—)、肝經風熱
[主證]黑睛混濁,抱輪紅赤,畏光流淚,頭眼俱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黑睛為風輪,內應於肝。 風熱上犯,熏灼黑睛,使之混濁不清,抱輪紅赤,畏光流淚。
頭為清陽之會,眼為清竅之所,風熱上擾,故頭眼疼痛。
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之徵。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羌活勝風湯加減。
方中羌活、防風、獨活、白芷、前胡、荊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辛散輕揚,善治外風,以清利頭目;
黃芩清熱,且能監製羌防辛溫之性;白朮、枳殼調理胃氣。
《原機啟微》認為:「竅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故用白朮、枳殼健脾和胃,若體健脾胃不虛者亦可去之。
全方以祛風為宅,清熱為輔。若嫌清熱力弱,可酌加銀花、連翹、梔子;
若系先天性梅毒所致者,宜重加土茯苓驅梅解毒。
(二)肝膽熱毒
[主證]黑睛混濁,赤脈貫布,抱輪暗赤,刺痛流淚,便秘溺赤,口苦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
肝膽熱毒熾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濁。
因熱致瘀,故赤脈貫布,抱輪暗紅,刺痛流淚。便秘溲黃,口苦苔黃脈數,為熱毒熾盛之候。
[治法]瀉肝解毒。
[方藥]銀花解毒湯加減。方中膽草清瀉肝膽;黃芩、桑白皮、花粉清熱瀉火;
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大黃、枳殼通腑瀉下以清熱;蔓荊子疏風清熱,合之為瀉肝清熱解毒之方。
若熱毒熾盛者,重用銀花、蒲公英,再加野菊花、止茯苓以清熱解毒;
若瘀滯甚者,可加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
若大便數日不解,可加玄明粉,以協助大黃通腑瀉下。
(三)陰虛火旺
[主證]病情反覆發作,疼痛不顯,抱輪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
邪毒久伏,傷陰耗液,陰津不足,虛火上炎,故見症較輕。
津液不足,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徵;
若兼咽燥乾咳等,為肺陰不足,津不上承;若兼頭暈耳鳴等,為肝腎陰虧,相火妄動。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肺陰不足者,宜滋陰潤肺,用百合固金湯加減。
方中百合、生地、熟地、貝母滋陰清熱,潤肺化痰;
玄參、麥冬、桔梗、甘草滋陰生津,降火利咽;當歸、白芍質潤養血,滋陰柔肝。
若肝腎陰虧,相火妄動者,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病至後期,遺留瘢痕翳障者,參照宿翳處理。
二、外治
(一)局部點用退雲散、犀黃散以消障退翳。
(二)從早期起即應結合滴用1%阿托晶液充分擴瞳。若擴瞳不及時,愈後往往遺留瞳神幹缺,嚴重影響視力。
(三)內服藥渣煎水過濾作濕熱敷,日3次。
[轉歸預後]
本病病程長,往往要經過數月治療,混濁才能逐漸減輕,赤脈才逐漸消退,
但也可複發,也有部分愈後仍遺留瘢痕,影響視力。
在治療過程中,若擴瞳不及時,愈後往往遺留瞳神幹缺,嚴重影響視力。
[文獻摘要]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混睛障證:謂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
有赤白二證,赤者易治於白者,赤者怕赤脈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樣牽帶者,必難退而易發。
若先因別證而生混障,則障去而原病見矣。若無別證,到底只是一色者,
若混障因而犯禁觸發者,則變證出,先治變證,後治本病。」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癒後結成瘢痕翳障,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無赤痛畏光的眼病。
本病見於《目經大成》。歷代眼科文獻,根據其翳的形狀、範圍、程度、顏色等情況命名,
名目繁多,然其要者不外冰暇翳、雲翳、厚翳、斑翳四種。
宿翳治療困難,一般翳薄而早治,可望減輕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藥多難奏效。
相當於西醫學的角膜瘢痕。
[病因病機]
系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障、混睛障等黑睛疾病或外傷痊癒後遺留的瘢痕翳障。
[臨床表現]
黑睛上有白色翳障,形狀不一,厚薄不等,部位不定,但表面光滑,邊緣清楚,眼無赤痛。
位於黑睛周邊而未遮瞳神者,視力影響較小;位於黑睛中央而遮蔽瞳神者,可嚴重影響視力。
若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須在集光下方能察見者,為冰瑕翳;
若翳稍厚,如蟬翅,似浮雲,自然光線下可見者,為雲翳;
若翳較厚,色白如瓷,一望則知者,為厚翳;
若翳與黃仁粘著,其色白中帶黑,或有細小赤脈牽絆,瞳神倚側不圓者,稱斑脂翳。
[診斷依據]
一、多有黑睛病變或外傷史。
二、黑睛上有灰白色翳障,形狀不一,厚薄不等,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熒光素鈉染色為陰性。
[辨證論治]
辨證首宜分久,新患日淺者,耐心調治,可望收效。
治宜內外結合,用藥總以補虛瀉實,退翳明目為原則。年深日久者,多不治。
一、內治
[主證]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紅退痛止,留有形狀不一、
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視物昏朦,眼內乾澀,可無全身症状。
[證候分析]
黑睛疾患後期,邪退正復,病變修復,故紅退痛止。
遺留瘢痕翳障,致黑睛失去晶瑩清澈,阻礙神光發越,故視物昏朦,甚則視力嚴重下降。
津液虧耗,陰津不足,故眼內乾澀。病情基本痊癒,無邪正交爭之象,故舌脈無特殊變化。
[治法]退翳明目
[方藥]清翳湯加減。方中木賊、密蒙花退翳明目;羌活、防風、荊芥發散退翳;
歸尾、赤芍活血行滯;翳位風輪,內應於肝,疏肝、平肝亦可退翳,
故用蔓荊子、柴胡祛風疏肝,還可加石決明以平肝;
生地養陰,陰津虧損者,可再加玄參、麥冬養陰生津。
若仍有輕微紅赤,餘熱未盡者,可加黃芩;若赤脈伸人翳中,氣血瘀滯者,加紅花;
舌淡脈弱,氣陰不足者,可加太子參,血虛者合四物湯;腎陰不足者合杞菊地黃丸,
亦可改用開明丸、撥雲退翳散等丸散劑內服,逐漸調理,緩以圖功。
二、外治
外治以磨障消翳為主,用退雲散或八寶眼藥、苧薺退翳散點眼。
三、針刺療法
採用眼周圍與遠端循經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健明為主穴,
太陽、合谷、翳明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輪取。
四、埋線療法
以球結膜下埋線為主,先常規消毒、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後,
用0號絲線或0—1號羊腸線埋人球結膜下,環繞角膜一周,離角膜2-3mm遠,線頭不結紮,
也不可外露,緊貼結膜剪斷,塗以消炎眼膏,眼墊封蓋l∼2天。多用於凝脂翳引起的宿翳。
[文獻摘要]
《秘傳眼科纂要.論退翳難易》「至若退翳之法,如風熱正盛,則以祛風清熱之藥為主,略加退翳藥;
若風熱稍減,則以退翳之藥為主,略加祛風藥、清熱藥。
若一味清熱,以至熱氣全無,則翳不冰即凝則燥,雖有神藥,不能去矣。
夫翳自熱生,疔由毒發,發必在烏輪,烏輪屬肝,則以清肝、平肝、行肝氣之藥,
如柴胡、芍藥、青皮之類,皆退翳藥也。
淺學者流,不識此理,惟執定蒙花、木賊、谷精、蟲退、青葙、決明為退翳之藥,
又不辨寒熱,信手摭拈,糊塗亂用,非徒取識者之笑,而且害人。」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瞳神僅指位於黑睛後方、黃仁中央可以展縮之圓孔(即瞳孔),
而廣義者乃指瞳神以及其後之眼內組織。本章所述為廣義瞳神的疾病。
統歸內障範疇,屬於常見眼病。瞳神的結構複雜、精細,為眼產生視覺的重要部分。
其病變多種多樣,病後影響視力較一般外障眼疾嚴重。
根據發病的特點,瞳神疾病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在外可見到瞳神散大、縮小或變形、變色等改變;
一類則眼外觀無明顯異常,患者僅感到視覺變化,如自覺視物模糊哉變形、變色,
或自覺眼前似有蚊蠅飛舞、雲霧飄移,或出現視野改變等。
嚴重者,可失明。
臨證時,需配合必要的儀器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眼內病變的具體部位和性質。
按五輪學說,瞳神為水輪,內應於腎。因為肝腎同源,故發病常責之於肝腎。
不過瞳神疾病的病因病機十分複雜?除與肝腎有關外,
和其他臟腑以及氣血津液的關係也很密切,故需進一步結合眼內病變辨證。
瞳神病變在內常由臟腑失調所致,外則多因感受邪氣而起。
其證有虛有實。虛證主要由臟腑內損,氣血不足,真元耗傷,精氣不能上榮於目所致;
實證多因風熱攻目,痰濕內聚,氣鬱血瘀,目竅不利而起。
至於臨床常見之由陰虛火旺、肝陽化風、脾虛濕停、氣虛血滯等引起的眼病,又屬虛實夾雜證。
此外,黑睛病變,邪氣深人,及頭眼部外傷,以致氣血失和等,也常引起瞳神疾病。
治療方面,內治虛證一般多從補肝腎、養陰血、益精氣方面著手;
實證常用清熱瀉火、利濕祛痰、疏理肝氣、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等法;
虛實兼雜之證則需補虛瀉實,以滋陰閡火、柔肝熄風、健脾利濕、益氣活血等法運用較多。
此外,不少瞳神疾病,尚需根據病情配合局部用藥、針灸、手術等法綜合治療。
瞳神緊小指瞳神失去正常之展縮功能,持續縮小,甚至縮小如針孔,並伴抱輪紅赤,
黑睛後壁有沉著物,神水混濁,視力下降的眼病。
若瞳神失去正圓,邊緣參差不齊,黃仁乾枯不榮,則稱瞳神幹缺。
古代文獻最早在《秘傳眼科龍木論》中僅有瞳神幹缺的記載,至《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
才以瞳神緊小的發病特徵命名,並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
兩者瞳神見症雖有差別,實則同為黃仁病變,且瞳神幹缺是由瞳神緊小失治而成。
其病因複雜,變化較多,且易反覆發作。
若治療失當,往往並發他症而導致失明。
瞳神緊小、瞳神幹缺相當於西醫學之虹膜睫狀體炎,而後者多見於慢性虹膜睫狀體炎。
[病因病機]
一、肝經風熱或肝膽火邪攻目。
二、外感風濕,郁久化熱;或素體陽盛,內蘊熱邪,復感風濕,致風濕與熱搏結於內,必犯清竅。
三、勞傷肝腎或病久傷陰,虛火上炎。
以上諸種因素皆可導致邪熱灼傷黃仁,使黃仁展而不縮,以致瞳神緊小。
若火盛水衰,陰精耗澀,瞳神失於濡養則幹缺不圓。
此外,可由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蟹睛症、眼外傷等以及邪毒內侵引起,亦可並發於某些全身性疾病。
[臨床表現]
本病有急性,慢性之分。
一、急性者
起病即有羞明流淚,眼珠墜痛而拒按,眉棱骨痛,或痛連額顥,視物模糊,或自覺眼前似有蚊蠅飛舞等症。
檢視眼部,可見抱輪紅赤,黃仁色暗,紋理模糊,瞳神縮小,展縮失靈。
黃仁之瞳神緣易與其後之晶珠粘著,以致瞳神偏缺不圓。
若用集合光檢查法或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黑睛內;壁有白色塵狀或點狀物附著,神水變混。
嚴重者,可見黑睛與黃仁之間黃液上沖,或血灌瞳神。
二、慢性者
自覺眼前飄移之黑花較多,其餘眼部見症與前者基本相似,但病勢較輕。
檢眼鏡下可見玻璃體混濁此病情發展緩慢,容易反覆發作,常致瞳神幹缺。
若瞳神一周邊緣與晶珠完全粘連,則瞳神閉鎖;看瞳神區晶珠表面結成灰白膜障,則可形成瞳神膜閉。
瞳神閉鎖或膜閉,皆能阻斷神水由瞳神後方向前流出,以致神水瘀積於內,
壓迫黃仁向前膨隆,眼珠脹硬,繼發綠風內障。
由於神水的變化,尚可引起晶珠日漸混濁,以致盲不見物。
此外,病情嚴重或遷延日久者,還可導致神水枯竭,眼珠萎軟而失明。
[診斷依據]
一、畏光流淚,目珠墜痛,視力下降,或見眼前似蚊蠅飛舞。
二、抱輪紅赤,黑睛後壁有灰白色點狀或塵狀沉著物,神水混濁,瞳神緊小,展縮失靈,
黃仁紋理不清,甚或黃液上沖,血灌瞳神;或黃仁與晶珠粘連,形成瞳神幹缺。
三、可有目珠破損或黑睛疾病史,或有結核、梅毒、風濕等病史。
[鑒別診斷]
本病須與天行赤眼、綠風內障鑒別。-
[辨證論治]
本病初起,以實證及虛實夾雜證為常見。
實證多因外感風、濕、熱邪或內有肝膽郁熱而起,發病比較急重。
虛實夾雜證常由肝腎陰虧,火旺於上所致,抑或病久傷陰,邪熱未除,轉化而來,其病程常較纏綿。
臨證時,應結合全身症情進行辨證。
內治,實證常用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等法;
虛實夾雜,陰虛火旺之證,則予滋陰降火。
至於病到後期,邪氣雖退,肝腎虧虛,目暗不明者,又宜滋補肝腎,利竅明日。
本病在開始內治的同時,必須重視局部用藥,及時擴瞳,以防瞳神幹缺。
一、內治
(一)肝經風熱
[主證]起病較急,瞳神緊小,眼珠墜痛,視物模糊,羞明流淚,抱輪紅赤,神水混濁,
黃仁晦暗,紋理不清。全身症可見頭痛發熱,口乾舌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風熱交攻則發病急。邪循肝經上壅於目,故眼痛視昏,羞明流淚,抱輪紅赤。
熱邪煎熬致神水變混。黃仁屬肝,其色晦暗,紋理不清,瞳神緊小,
皆因肝經風熱上攻,血隨邪壅,黃仁腫脹縱弛,展而不縮所致。
全身症見頭痛發熱,口乾舌紅,苔薄白或薄黃及脈浮數等,均為風熱之象。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新制柴連湯加減。原方主要具有祛風散邪、清肝瀉熱的功效。
若目珠赤痛較甚,可選加生地、丹皮、丹參、茺蔚子涼血活血,增強退赤止痛的作用。
(二)肝膽火熾
[主證]瞳神甚小,珠痛拒按,痛連眉棱、顳顬,抱輪紅甚,神水混濁,黑睛之後或見血液沉積,或有黃液上沖。
全身症多有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證候分析]
目為肝竅,眉棱、顳顬分屬肝、膽,肝膽實火上攻,熱盛血壅,
故珠痛拒按,痛連眉棱、顳顬,抱輪紅甚。
神水受灼,遂變混濁,或為黃液上沖。若火人血絡,逼血外溢,則黑睛之後可見血液沉積。
口乾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等全身症,亦由肝膽火熾所致。
[治法]清瀉肝膽。
[方藥]龍膽瀉肛場加減。原方重在直折肝膽實火。
若眼赤痛較甚,或黑睛之後有血液沉積,可選加丹皮、赤芍、蒲黃以涼血活血或止血。
若見口渴便秘,黃液上沖,宜加生石膏、知母、大黃等清瀉陽明之火。
(三)風濕夾熱
[主證]發病或急或緩,瞳神緊小或偏缺不圓,目赤痛,眉棱、顳顬悶痛,
視物昏朦,或黑花自見,神水混濁,黃仁紋理不清。
常伴有頭重胸悶,肢節酸痛,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等症。
[證候分析]
風濕與熱相搏,阻滯於中,清陽不升,濕濁上泛,故致目赤痛,頭昏重,
眉棱、顳顬悶痛,視物昏朦,黑花自見。
濕熱上蒸神水,則神水粘濁;熏蒸黃仁,則黃仁腫脹,紋理不清,展而不縮;
黃仁瞳神緣與晶珠粘著,則偏缺不圓。
至於全身所見之胸脘滿悶,肢節酸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等,均由風濕熱邪所致。
雖同屬風濕熱邪為患,其風熱偏重者,往往發病較急,眼症表現較劇;
熱邪不盛,風濕偏重者,一般發病遲緩,眼部赤痛諸症時輕時重,易反覆發作,黃仁晦暗,瞳神多偏缺不圓。
[治法]祛風除濕清熱。
[方藥]抑陽酒連散加減。原方主要以獨活、羌活、防己、白芷、防風、蔓荊子祛風除濕;
黃連、黃芩、梔子、質柏、寒水石清熱瀉火;生地、知母滋陰抑陽;
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共奏祛風除濕、清熱抑陽之功。
本方用於風熱偏重,赤痛較甚者,宜酌減獨活、羌活、白芷等辛溫發散藥物,加茺蔚子、赤芍清肝涼血,活血止痛。
若用於風濕偏盛,熱邪不重,脘悶苔膩者,宜減去知母、黃柏、寒水石等寒涼瀉火藥物,
酌加厚朴、白蔻、茯苓、苡仁寬中利濕,或改用三仁湯加減。
(四)肝腎陰虛
[主證]病勢較緩和或病至後期,眼乾澀不適,視物昏花,赤痛時輕時重,反覆發作,
瞳神多見幹缺不圓。常兼見頭暈失眠,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等。
[證候分析]
病勢較緩和或病至後期,眼症時輕時重及反覆發作等,屬正虛而邪不盛,正邪相搏,互有進退的表現。
因素體陰虛或病久肝腎陰虧,陰精不能上濡於目,以致眼乾澀不適,視物昏花,瞳神幹缺。
火炎於上,故目赤頭暈。火擾心神則失眠。陰虛水不制火,故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原方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滋養肝腎之陰,壯水制火;
枸杞、菊花增強養陰補血、益精明目的作用。若用於陰虛火旺,眼部赤痛較重者,
宜加苦寒泄熱之知母、黃柏,共奏滋陰降火之功。
二、外治
(一)局部使用擴瞳劑發病之初即用藥物迅速充分擴瞳,既可防止瞳神幹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嚴重併發症,
又有助於緩解眼部疼痛。常用藥物為百分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每日點眼1—3次
(每次滴阿托品眼液後,應壓迫內眥部3-5分鐘),或視病情而定。
(二)滴用渣熱解毒眼液如黃芩、魚腥草、熊膽等眼液。
(三)局部熱敷常用熱水或內服藥渣煎水濾液作濕熱敷,以退赤止痛。
三、針刺療法
(一)體針
常用穴:睛明、攢竹、瞳子寥、絲竹空、肝俞、足三里、合谷。每次局部取2穴,遠端配1—2穴。
(二)耳針可取耳尖、神門、眼等穴。
四、其他療法
用激素及抗牛素類眼液滴眼。激素類藥物一般選用0。
5%醋酸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每日—6次。
重證病人可於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5毫克,每日或隔日1次。
[轉歸預後]
本病若獲及時有效治療,一般預後良好。若失治或反覆發作,則易變生其他症,以致預後欠佳。
[文獻摘要]
一、《銀海精微.瞳人幹缺》:「勞傷於肝,故金井不圓,上下湯西如鋸齒,偏缺參差。
久則漸漸細小,視物蒙蒙,難辨人物,相牽俱損。治法,宜瀉肝補腎之劑。」
二、《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瞳神緊小,倪仲賢論強陽摶(tuan,同「團」)
實陰之病曰:強者盛而有力也,實者堅而內充也,故有力者強而欲摶,內充者實而自收。
足以陰陽無兩強亦無兩實,惟強與實以偏則病,內摶於身,上見於虛竅也。
足少陰腎為水,腎之精上為神水,手厥陰心包絡為相火,火強摶水,水實而自收,其病神水緊小,
漸小而又小,積漸至如菜子許。
又有神水外圍相類蟲蝕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覺眨躁羞澀耳,是皆陽氣強盛而摶陰,陰氣堅實而有御,
雖受所摶,終止於邊鄙皮膚也,內無所傷動。
治法,當抑陽緩陰則愈。以其強故可抑,以其實惟可緩而弗宜助,助之則反勝。
抑陽酒連散主之。
大抵強者則不易人,故以酒為之導引,欲其氣味投合,人則可展其長,此反治也。
還陰救苦湯主之,療相火藥也。亦宜用搐鼻碧雲散。
秘要云:瞳子漸漸細小如簪腳,甚則小如針,視尚有光,早治尚可挽回,後則難救。
患者因恣色之故,雖病目亦不忌淫慾,及勞傷血氣,思竭心意,肝腎二經俱傷,元氣衰弱不能升運精汁以滋於膽,
膽中三合之精有虧,則所輸亦乏,故瞳中之精亦日漸耗損,甚則陷沒,俱無而終身疾矣。
亦有頭風熱證攻走,蒸干精液而細小者,皆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臍之悔也。」
三、《目經大成.瞳神縮小》:
「此症謂金井倏爾收小,漸漸小如針孔也,蓋因勞傷精血,陽火散亂,火衰不能鼓盪山澤之氣生水滋木,
致目自凋,而水亦隨涸,故腎絡下縮,水輪上斂,甚則緊合無隙,殘疾終身矣。
治宜大補氣血,略帶開郁鎮邪,使無形之火得以下降,有形之水因而上升,其血歸元,而真氣不損,或少挽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