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風內障

 

青風內障是指起病無明顯不適,逐漸眼珠變硬,瞳色微混如青山籠淡蛆之狀,視野縮窄,終至失明的眼病。

病名見於《太平聖惠方》。患者年齡主要分布於2060歲間,男性略多。

 

由於本病進展緩慢,一般病狀不明顯,故早期常被忽視,待到晚期就診,視力已難挽回,終於失明。

因此,臨床上必須注意對本病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病因病機]

一、憂愁忿怒,肝鬱氣滯,氣鬱化火。

二、脾濕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升擾。

三、竭思勞神,用意太過,真陰暗耗,阻虛火炎。

以上因素皆可導致氣血失和,脈絡不利,神水瘀滯,釀成本病。

[臨床表現]

發病可無自覺症状,或於瞻視過久,勞神過度之後,一時感頭暈頭痛,眼珠脹痛,觀燈火有虹暈,視物昏花等。

病初起視力尚好,檢視眼內外可無異常。

隨病情進展,中心視力尚可,視野日漸縮窄,瞳神輕度散大,瞳色淡青,指捫眼珠稍硬,

眼壓偏高,24小時內眼壓波動幅度增大。

若用檢眼鏡觀察眼底,可見視神經乳頭生理凹陷稍深,顏色稍淡,中央血管略向鼻側偏移,或呈輕度屈膝爬行狀。

有時在視神經乳頭處可見動脈搏動。病情嚴重時,中心視力減退,視野高度縮窄,眼珠脹硬,

眼壓可達667kPa50mmHg)左右。

眼底可見視神經乳頭凹陷深大呈杯狀,顏色蒼白,血管明顯偏向鼻側,呈屈膝狀爬行而出。

最終,至中心視力消失,盲無所見。

[診斷依據]

一、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男性居多。

二、早期無明顯症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有輕度眼脹不適,頭暈頭痛,眉棱骨、前額、眼眶脹痛,視力疲勞。

 

三、早期中心視力不受影響,但視野逐漸縮窄。

早期視野表現為生理盲點擴大和視野缺損、中心外暗點等;

晚期視野縮窄,甚至呈管狀,最後中心視力完全喪失。

四、眼前部多無改變,前房角為開角。

五、眼底檢杏:視乳頭具有典型青光眼杯改變.且逐漸加深加寬,血管向鼻側移位,多呈屈膝狀,晚期視乳頭蒼白、萎縮。

六、眼壓偏高,24小時眼壓波動較大,激發試驗陽性。

[鑒別診斷]

綠風內障轉入慢性者,其自覺症状不明顯,易被誤診為青風內障。

但前者常有典型小發作史,而青風內障無自覺症状;前者的視乳頭凹陷常較青風內障淺;

前者前房為窄角且有粘連,而後者多為寬角。

主要的鑒別方法是在高眼壓情況下檢查房角,如房角敞開,則為青風內障。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氣鬱化火

[主證]情志不舒,頭目脹痛,胸脅滿悶,食少神疲,心煩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細。

[證候分析]肝喜條達,情志不舒者,肝氣失於條達,氣鬱則容易化火,氣火上逆,故頭目脹痛,心煩口苦。

脅為肝脈之所過,氣阻脈絡,則脅脹不適。肝鬱乘脾,脾失健運,故胸悶食少,神疲乏力。

舌紅苔黃,脈細乃肝有餘脾不足所致。

[治法]清熱疏肝。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原方意在清熱疏肝,若用於肝鬱而陰血虧虛較甚者,

可加熟地、女貞子、桑椹子以助歸、芍滋陰養血。

若用於肝鬱而化火生風者,可去薄荷、生薑,選加夏枯草、菊花、鉤藤、山羊角、赤芍、地龍等

以增清肝熄風、通絡行滯之力。

 

(二)痰火升擾

[主證]頭眩目痛,心煩而悸,食少痰多,胸悶噁心,口苦舌紅,苔黃而膩,脈弦滑或滑數。

[證候分析]痰火升擾,流竄經絡,上蒙清竅,則頭眩目痛。

痰火內擾,心神不安,胃失和降,故心煩而悸,食少痰多,胸悶噁心,且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祛痰,和胃降逆。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

方中以陳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陳湯)為燥濕祛痰、理氣和胃的基礎;

用竹茹,枳實入膽、胃清熱,降逆和胃;用黃連清熱燥濕,除煩止嘔。

諸藥共奏清熱祛痰,和胃降逆之效。

 

(三)陰虛風動

[主證]勞倦後眼症加重,頭眩眼脹,瞳神略有散大,視物昏朦,或觀燈火有虹暈,

失眠耳鳴,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舌絳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勞倦太過,陰血虧虛,水不涵木,肝風上旋,以致頭眩耳鳴,眼珠脹痛,瞳神微散。

陰虛血少,瞳神失養則視物昏朦。觀燈火有虹暈,夜臥失眠,五心煩熱,口燥咽干,

舌絳少苔,脈細數等皆由陰虛血少,水不制火所致。

[治法]滋陰養血,柔肝熄風。

[方藥]阿膠雞子黃湯加減。原方重在滋陰養血,柔肝熄風。

虛火尚旺者,方中酌加知母、黃柏、地骨皮、丹皮、赤芍之類降虛火,化瘀消滯。

 

(四)肝腎兩虧

[主證]病久瞳神漸散,中心視力日減,視野明顯縮窄,眼珠脹硬,眼底視乳頭生理凹陷加深擴大,

甚至呈杯狀,顏色蒼白。

 

 

[證候分析]

病久元氣衰憊,肝腎精血虧損,目竅失養,神光衰微,故視力減退。

視乳頭顏色蒼白無血色,中央凹陷如杯狀,為失於精血濡養所致。

既病之後,脈道阻塞,神水瘀滯,故眼珠脹硬不減。

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淡脈細等,盡皆肝腎精血不足的全身症。

若還兼有面白肢冷,精神倦怠,夜間多尿,舌淡苔白,脈沉細,則偏腎陽不足。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腎氣丸加減。

杞菊地黃丸補益肝腎,用於肝腎精血不足者,若嫌力薄,酌加菟絲子、五味子、當歸、白芍、川芎等。

腎氣丸是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陰的基礎上再加肉桂、附子而成,於水中補火,鼓舞腎氣,協調陰陽。

適用於本證肝腎不足,腎陽偏虛者。若兼氣血不足,可於方中酌加党參、黃芪、當歸、白芍、川芎等。

 

二、外治

(一)滴用抑制房水生成的025%∼05%噻嗎心安眼液.每日2次。

(二)滴用縮瞳劑1%∼2%毛果芸香鹼液,每日—4次,亦可視病情而定。

 

三、針刺療法

參見綠風內障。

 

四、其他療法

經上述治療不效,宜結合西醫手術治療。

 

[預防]

本病病因比較複雜,目前尚難從根本上防止發病。

一般是從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方面努力,力求減低對視功能的損害,避免致盲的嚴重後果。

通常採用如下措施:

一、開展對本病有關知識的宣傳,在30歲以上成人中進行普查,以發現早期病例。

二、臨床上凡發現如下可疑本病的患者,應在眼科作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一)出現一過性虹視、霧視現象,並伴有頭痛,但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者。

(二)不能解釋蒔視菠秀及不明原因的視力下降,特別是戴鏡或頻換眼鏡仍感不適者。

(三)家族中有本病患者,而本人兼有不明原因的視力下降或其他可疑症状者。

(四)一眼已患本病者之「健眼」以及視神經乳頭或視野出現可疑變化者。

(五)在24小時內眼壓波動幅度大於107kPa8mmHg),或眼壓高於32kPa24mmHg)者。

 

[預後]

本病治療不效或治不及時,終將失明。

 

[文獻摘要]

《秘傳眼科龍木論.青風內障》:

「此眼初患之時,微有痛澀,頭旋腦痛,或眼先見有花無花,瞳人不開不大,漸漸昏暗,或因勞倦,漸加昏重。

宜令將息,便須服藥,恐久結為內障。不宜針撥,皆因五臟虛勞所作。」

 

 

圓翳內障

 

本病是指晶珠混濁,視力緩降,漸至失明的慢性眼病。

因最終在瞳神之中出現圓形銀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傳眼科龍木論》稱之為圓翳內障。

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常兩眼發病,但有先後發生或輕重程度不同之別。

 

歷代眼科文獻所載與本病類同者計十餘種之多,如浮翳、沉翳、滑翳、棗花翳、黃心白翳、如銀內障等。

其名雖異,實則均為晶珠混濁,只是病變之階段、程度、部位、顏色有所差別而已。

本病翳定障老時,經手術治療可以恢復一定視力。相當於西醫學之老年性白內障。

[病因病機]

多睱年老體衰,肝腎兩虧,精血不足,或脾虛失運,精氣不能上榮於目所致。

此外,肝經鬱熱或陰虛挾濕熱上攻,也能引起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初起,眼無紅腫疼痛,僅自覺視物微昏,或眼前有位置固定之點狀、條狀或圓盤狀陰影;

或視近尚清,視遠昏朦;或明處視昏,暗處視清;或明處視清,暗處視昏;

或視燈光、明月如有數個。昏朦日進,則漸至不辨人物,只見手動,甚至僅存光感。

檢視瞳神,圓整無缺,展縮自如。初起,若晶珠混濁出現於邊緣,狀如棗花、鋸齒,視力多無明顯影響。

繼則晶珠灰白腫脹,如油脂浮於水面,電筒側照,可見黃仁之陰影呈新月形投射於晶珠表面。

最終晶珠全混,色白圓整,電筒側照,黃仁陰影消失。

 

此時翳定障老,正宜手術治療。否則,日久晶珠縮小,翳如冰棱而下沉。

若晶珠混濁從核心開始,漸向周圍擴散,其色多為棕黃、棕紅或黑色。

[診斷依據]

一、年齡在50歲以上,視力漸降。

二、眼不紅不痛,瞳神展縮如常。

三、晶珠不同形態、程度的混濁,甚至晶珠全混;雙眼先後或同時發病,發展緩慢。

 

(一)老年性白內障一般分為四期

1.初發期:周邊部可見楔狀混濁,逐漸向中央發展。

2.膨脹期:晶珠混濁加重,脹滿,前房變淺。

3.成熟期:晶珠全部混濁,黃仁投影陰性,前房恢復正常。

4.過熟期:晶珠皮質混濁呈液化狀乳白色,核下沉,前房加深。

(二)老年性核性白內障混濁從核開始,呈棕色混濁,向周圍發展,早期即明顯影響視力。

[辨證論治]

本病病程較長,藥物治療適用於早期。若晶珠灰白混濁,已明顯障礙瞳神,則藥物難以奏效,宜待翳定障老之後,手術治療。

 

一、內治

 

(一)肝腎兩虧

[主證]視物模糊,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細,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長,脈沉弱。

[證候分析]

肝腎精血不足,目竅失養,晶珠漸混則視物模糊。

腦髓、骨骼失養,故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血虛不充脈絡,則舌淡脈細。

若見面白畏冷,小便清長,脈沉弱,又屬腎陽偏虛之象。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右歸丸加減。杞菊地黃丸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於精血虧甚者,宜加菟絲子、楮實子、當歸、白芍。

右歸丸中肉桂、附子主溫腎陽;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菟絲子、杜仲補養肝腎,益精明日,強壯腰膝;

鹿角膠、當歸溫陽補血。十藥組方,共呈溫補腎陽,益精養血之功。

 

(二)脾虛氣弱

[主證]視物昏花,精神倦怠,肢體乏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細弱。

[證候分析]

脾虛不運,臟腑精氣不足,不能上貫於目,晶珠失養,漸變混濁,故視物昏花。

臟腑精氣不足以生神及充養周身,因而精神倦怠,面色萎黃,肢體乏力。

脾虛運化不力,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細弱皆脾虛氣弱之徵。

[治法]補脾益氣。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原方調補脾胃、昇陽益氣。

若用於脾虛濕停,大便溏瀉者,可去當歸,加茯苓、扁豆、山藥之類健脾滲濕。

 

(三)肝熱上擾

[主證]頭痛目澀,眵淚旺躁,口苦咽干,脈弦。

[證候分析]

眨躁,指目昏不爽之狀。

肝熱循經上攻頭目,故頭痛目澀,眵淚旺躁。口苦咽干,脈弦亦由肝熱所致。

[治法]清熱平肝。

[方藥]石決明散加減。

原方以石決明、草決明為主藥,清熱平肝,明目退翳障;青葙子、梔子、大黃、赤芍清肝瀉熱;

荊芥、木賊、羌活疏風散邪。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平肝,散邪明目的功效。

肝火不盛或脾胃不實者,酌去大黃、梔子。無郁邪者可去荊芥、羌活。

 

(四)陰虛挾濕熱

[主證]目澀視昏,煩熱口臭,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

[證候分析]

素體陰虛,中濕化熱,陰虛挾濕熱上攻,目失濡養,更被濕熱怫鬱,故目澀視昏。

熱擾心神,則心中煩熱。濕熱郁遏胃腸,升降失常,濁氣上升則口臭;濁氣失降則大便不暢。

舌紅苔黃膩乃陰虛挾濕熱之象。

[治法]滋陰清熱,寬中利濕。

[方藥]甘露飲加減。方中以生地、熟地滋陰補腎;天冬、麥冬、石斛滋陰清熱;

黃芩、茵陳清熱利濕;枳殼、枇杷葉寬中降氣以助化濕;甘草清熱和中。

諸藥合用,重在滋陰清熱,兼以利濕。

除上述分證論治外,臨床上常根據病情選用成藥配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如目昏兼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症,屬腎陰虛,心腎失調,水火不交者,可常服磁朱丸,鎮心明目;

屬肝腎精血兩虧,可服杞菊地黃丸或障眼明片,若兼陽亢動風者,可選服石斛夜光丸以滋陰平肝明目。

 

二、外治

早期可滴珍珠明目液或白內停眼液。

 

三、針刺療法

本法亦只適用於早期患者,且宜與內服藥物配合使用。.

常用穴:睛明、球後、攢竹、魚腰、臂孺、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穴,8-10次為一療程。

 

四、手術療法

晶珠混濁,視力降至02以下,光定位、色覺良好,眼部無活動性炎症及眼底基本正常者可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