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裡法

凡能降氣、蠲痰、導滯、逐水、通瘀、退黃、下脹、追蟲等方,皆謂之攻裡法。

 

攻裡法者,解其在裡之結邪也。

結邪為病,所關甚大,病之為痞為滿,為喘為腫,為悶為閉,為痛為脹,直無一不涉於結。

如內經所雲,結陰者便血,結陽者腫,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膈;

與夫傷寒論中,小結胸在心下,按之則痛,大結胸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中結痛,

心下支結,少腹急結,熱結在裡,熱結膀胱,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及食結胸、水結胸、血結胸、寒實結胸,熱實結胸者,

不一而足,故里病總以解結為治,結一解而病無不去,豈但大便閉結、大腸膠閉、協熱下利、

熱結旁流四者之邪結在裡而必須攻以解結哉。

 

試述攻裡之方,曆陳如下

 

溫熱結邪,總屬伏火,自宜以苦寒瀉火為正治。

 

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為主,許氏大黃湯(外台方)尤效。但必辨其為毒火宜急下,

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陳氏四虎飲(疫痧草)、

十全苦寒救補湯(舌鑒辨正方)、拔萃犀角地黃東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之類,對症酌用。

 

風火宜疏下,

如局方涼膈散、加味涼膈散(寒溫條辨方)、清心湯(丹溪心法方)之類。

 

濕火宜緩下,

如茵陳蒿湯(金匱方)、加味小陷胸湯(醫原方)、小陷胸湯合朴黃丸(程國彭醫學心悟方)、

三黃枳術丸(東垣脾胃論方)、神芎導水丸之類。

 

燥火宜潤下,

如千金生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榮承氣湯(吳又可溫疫論方)、當歸承氣湯、

四順飲子(河間六書方)、東垣潤腸丸、五仁丸(尤在涇金匱翼方),雪羹加味煎(樊師驗方)之類。

 

痰火宜降下,

如小陷胸合加減半夏瀉心湯(醫原方)、承氣陷胸湯(溫病條辨方)、漏蘆橘皮湯(外台方)、

牛黃散(河間六書方)加雪羹(古方選注方)、加味皂角丸(金匱翼方)、

涼膈散加葶藶子、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醫通方)之類。

 

食積化火宜清下,

如枳實導滯湯(聶氏驗方)、枳實導滯丸(脾胃論方)、朴黃丸(醫學心悟方)、

陸氏潤字丸(陸養愚三世醫驗方)之類。瘀血化火宜通下,如桃仁承氣湯、下瘀血湯(張仲景方)、

加味大柴胡湯(葉天士溫病論方)、吳氏桃仁承氣湯(溫疫論方)、代抵當丸(寒溫條辨方)、

無極丸(李時珍本草綱目方)、回生至寶丹(華氏婦科驗方)、桃仁承氣合逍遙散加味之類。

 

水火互結宜導下,

如大陷胸湯(傷寒論方)、控涎丹(和劑局方)之類。

 

水火互結而又夾蟲者,宜導下兼殺蟲,

如加味控涎丹(丹波廉夫觀聚方要補方)、雄黃解毒丸(喉科秘旨方)之類。

此外體虛及久病,或屢汗屢清下,下症雖具而不任峻攻,如氣虛失下者,宜潤下兼補氣,

如黃 湯(金匱翼方)、補中益氣東加元明粉白蜜(高鼓峰己任編方)之類。

 

血虛失下者,宜潤下兼益血,

如玉燭散(金鑒婦科心法方)、益血潤腸丸(金匱翼方)之類。

 

氣血兩虧而又不得不下者,宜氣血雙補兼以攻下,邪正合治,

陶氏黃龍湯(溫疫論方)主之,

三一承氣東加人參(醫通方)亦主之。

 

陽虛失下者,宜溫潤法以代下,

蓯蓉潤腸丸(金匱翼方)最當,半硫丸(和劑局方)亦可暫用。

 

陰虛失下者,宜滋潤法以代下,

蓯蜜地黃湯(驗方新編方)最穩,千金生地黃煎(千金要方)亦效。

次必辨其三焦部位

 

結邪在胸中及肺,法宜肺腸合治,急降其氣以下之,

如枇杷葉飲子(外台方)重加栝蔞皮三錢,暢肺寬胸,

川貝母八錢至一兩,解結降氣,投無不效;其次蘇子降氣加枳杏湯,重則六磨飲子(金匱翼方)、

葉氏菀杏湯(紫菀八錢,光杏仁三錢,栝蔞仁五錢,廣郁金三錢,小枳實錢半,苦桔梗一錢)之類,效亦甚捷。

 

結邪在胸中及心,法宜心胃並治,涼通其血以下之,

如千金生地黃湯、千金清心湯、拔萃犀角地黃湯(溫毒病論方)、

犀連承氣湯(傷寒尋源方)或加紫雪或加牛黃丸之類。

結邪在胸膈,宜開胸膈以下之,輕則加味小陷胸湯,重則承氣陷胸湯。

結邪在胸脅連及右脅肝膽者,宜達其膜以下之,如大柴胡湯(傷寒論方)、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河間六書方)、

千金瀉肝湯(千金要方)之類;或通其絡以下之,如四順飲子、又可桃仁承氣湯、費氏清火解毒湯之類。

 

結邪在胸脘連及左脅脾部者,宜疏其氣以下之,

如千金清脾飲、枳實導滯丸、三黃枳術丸之類。

結邪在臍上胃脘者,宜和其中以下之,如調胃承氣湯(傷寒論方)、三一承氣湯(河間六書方)之類。

 

結邪在當臍及臍下小腸者,宜寬其腸以下之,

如小承氣湯(傷寒論方)、小承氣東加黃連(感症寶筏方)之類。

結邪在胸膈大腹,三焦俱結,痞滿燥實堅悉具者,宜急攻三焦以下之,如大承氣湯(傷寒論方)、陷胸承氣湯、

陳氏四虎飲、十全苦寒救補湯之類。

 

結邪在小腹連及兩腰腎部者,宜急清其腎以下之,

如千金清腎湯、梔豉加鼠矢大黃湯(千金要方)、

加味八正散(河間六書方)之類。此皆攻裡諸方法之大要也。

 

外治如蜜煎導法、豬膽導法、灌腸法、亦足補助湯飲丸散之不逮。

 

至其攻裡法之輕重緩急,總以見症為主,詳列如下

 

溫熱症急下之候

 

發熱汗多,鼻如煙煤,舌幹、舌卷、舌短、舌黑焦燥、舌生芒刺,齒燥牙宣,胸腹滿痛,譫語發狂,

甚或昏厥,身冷呃逆,大便秘結,小便短澀,甚或不通,手足發痙。

溫熱症當下之候

 

頭脹痛,煩躁,譫語,多言,善忘,舌黃苔燥,協熱下利,或熱結旁流,小便短赤。

溫熱症緩下之候

 

潮熱口渴,齒燥,腋下汗,胸腹熱盛,舌黃苔糙,大腸膠閉,矢氣臭,小便黃赤。

以上諸症,緩下者不下,則必漸重而為當下症;

當下者緩下,則必加重而為急下症;

急下者失下,則雖下之多不通,而結熱自下逆上,脹滿直至心下,上透膈膜,至胸滿如石,咽喉鋸響,

目直視反白,或睛盲瞳散,耳聾,九竅不通,雖有神丹,亦莫能救矣。

溫熱症風火內盛之候

 

大熱無汗,目赤頭眩,面紅唇焦,口瘡唇裂,舌苔黃燥,大小便秘,甚則鼻衄、吐血,手足發痙,發 發狂,神昏譫語。

 

溫熱症燥火熏肺之候

 

咳逆無痰,即有痰亦粘而難出,鼻孔幹,甚或咽痛喉啞,耳鳴如聾,胸膈煩悶。

 

溫熱症痰火壅肺之候(即涼膈散加味症)

 

痰多咳嗽,喉有水雞聲,鼻孔扇脹,氣出入多熱,胸膈痞滿,喘脹悶亂,舌苔芒刺,便秘,甚或胸腹堅如鐵石,脹悶而死。

濕火挾食,蘊結胃腸之候

 

發熱自汗,胸痞腹滿,按之灼手,大腸膠閉,矢氣極臭,或下黃黑稠粘,少而不爽,小便黃赤短澀,舌苔黃膩而糙。

毒火內灼上中下三焦之候

 

面目俱赤,渴喜涼飲,胸腹熱甚,堅滿拒按,大便閉結,小便赤澀,神昏肢厥,甚則通體皆厥,

舌苔老黃,或焦黑起芒刺,或焦苔黑瓣底,口開吹氣,穢濁噴人,甚或渾身發臭,

昏厥如屍,舌卷囊縮,或口噤齒 ,手足攣急,臥不著席。

溫熱症水火互結之候(即蓄水夾結糞症)

 

口幹不渴,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按,揉之漉漉有聲,胸腹熱盛,

但頭汗出,肌表微熱,大便熱結旁流,少而不暢,或協熱下利,雖利而重滯難出,小便不利,甚或癃閉,舌苔黃膩而濃。

 

溫熱症蓄血化火之候

 

口乾舌燥,漱水不欲咽,胸中痹痛,少腹硬滿,甚或脹疼,身體重滯,腹背拘束不遂,發躁如狂,譫語善忘,小便自利;

糞雖硬,大便反易而色黑,或大便但下血水,見糞者生,不見者死;舌色紫暗而潤。

總按以上溫熱裡症,以夾痰雜食為最多,蓄水蓄血次之;以毒火燥火為最急而險,風火次之,濕火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