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法

溫熱郁於氣分為伏熱,郁於血分為伏火,通稱伏邪,熱與火,未有不當清涼者也。

當其伏邪外潰在表,法宜辛涼開達,使熱從表泄,則發表法亦清涼法也。

伏邪內結在裡,法宜苦寒通降,使火從下泄,則攻裡法亦清涼法也。

伏邪在半表半裡,法宜雙方和解,使熱從表泄,火從裡泄,則和解法亦清涼法也。

 

若在表已得汗而熱不退,在裡已下而熱不解,在半表裡已和解而熱猶不淨,或本來有熱無結,則惟以清涼直折,

以整肅其火而已,故清涼法可濟發表攻裡和解之不逮,四者之用,可合而亦可分,

溫熱病當清涼者十之六七,則清涼法不可不細講也。

 

凡用清涼方法,必先辨其為伏熱,為伏火。

熱屬氣分,為虛而無形(俗稱浮游火),如盛夏酷暑炎蒸,雖揮汗淋漓,一遇涼風而即解,故人身之熱,氣清即退。

至其清熱之法,首用辛涼繼用輕清者,所以清肅氣分之浮熱也。

終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氣分之燥熱也。

 

火屬血分,為實而有物(俗稱實火),其所附麗者,非痰即滯,非滯即瘀,非瘀即蟲,

但清其火,不去其物,何以奏效,必視其附麗者為何物,而于清火諸方加入取消痰滯瘀積蟲等藥,效始能捷。

如燔柴炙炭,勢若燎原,雖沃以水,猶有沸騰之恐慌,必撤去柴炭而火始熄。

故凡清火之法,雖以苦寒直降為大宗,而歷代醫方,

往往有清火兼消痰法,清火兼導滯法,清火兼通瘀法, 清火兼殺蟲法者,皆所以清化火之所附麗者也。

 

若無所附麗之伏火,但為血鬱所化者,自以清其絡熱宣其氣機為第一要義。

 

而有時苦寒複甘寒法者,甘苦化陰,以存胃腸之津液,使苦寒不致化燥,苦寒複酸寒法者,酸苦泄肝,

善通孫絡之積血(會報雲酸味,能通微絲血管之積血),使絡熱轉出氣分而解。

 

苦寒複鹹寒法者,咸苦達下,一則清利內腎之溺毒,一則清鎮沖氣之上逆,一則清通外腎之敗精也。

總而言之,凡溫熱病宜於辛涼開達者,早用苦寒直降,即為誤遏,冰伏其邪而內陷;

宜於苦寒直降者,但用輕清甘寒,只能清熱,不能退火。

雖然,火散則為熱,熱聚則為火,火與熱只在聚散之間,故清熱與瀉火,可分而亦可合;

但其先後緩急之間,所用方法,界限必須厘清耳。試為臚舉其方略

一、辛涼開達

 

其法有二 

一為宣氣達衛,使伏邪從氣分而化,衛分而解。

 

兼風者透風於熱外,劉氏桔梗湯、加味梔豉湯二方最靈而穩;

挾濕者滲濕於熱下,五葉蘆根湯、藿朴夏苓湯二方亦輕而靈;

俾風濕不與熱相搏,從或汗或 而外解,則伏熱勢孤,自易整肅。

 

一為透營泄衛,使伏邪從營分而透,轉氣分而解。

 

毒盛者清營解毒,加減銀翹散(醫原方)最妙,羚地清營湯(驗方傳信方)、犀角大青湯、涼血解毒湯、

犀地桑丹湯(樊師驗方)四方亦可選用;

挾穢者透營辟穢,清芳透邪湯(徐洄溪醫案方)、加味翹荷湯磨沖太乙紫金丹,二方最靈,

即一起舌絳咽幹,甚有脈伏肢冷之假像,亦不外此二方加減;

次與五味消毒飲加紫金片,清解餘穢。

 

俾毒與穢從疹斑而解,或從戰汗而解。間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者,

法宜益胃透邪,七味蔥白東加西洋參鮮茅根,服後停一二日,再戰汗而解。

但戰汗出後,肺氣空虛,其人雖倦臥不語,膚冷一晝夜,卻非脫症,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

余方詳載發表篇,參看可也。

二、輕清化氣

 

王孟英所謂展氣化以輕清,如梔、芩、蔞、葦等味是也。

又謂伏氣溫病,自裡出表,先從血分而後達氣分,初起多舌潤無苔,

但診其脈,軟而或弦,或弦而微數,口未渴而心煩惡熱;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宜投以清解營熱之藥,

迨伏邪從氣分而化,苔始漸布,然後再清其氣分可也。

 

然其氣分之所以不清者,濕熱居多,痰熱次之,病之為腫為喘,為痞為悶,為懊 ,為咳嗽,為呃逆,

為四肢倦懈,為小便黃赤,為便溏不爽,皆由於此,總以輕清化氣為首要。

其清氣分濕熱,如葉氏新加梔豉湯

(光杏仁十粒,生苡仁三錢,飛滑石錢半,白通草一錢,浙苓皮三錢,淡香豉錢半,焦梔皮一錢,鮮枇杷葉三錢)

 

加減蘆根飲(活水蘆根一兩,光杏仁、冬瓜子、生苡仁、鮮枇杷葉各三錢,白蔻仁三分沖,以上皆天士驗方)、

蘆根通橘湯(活水蘆根一兩,川通草一錢,廣橘皮一錢,鮮枇杷葉五錢,生薑皮五分,淡竹茹錢半。此外台偶方)、

六花葦莖湯(旋複花三錢,滁菊花錢半,川樸花八分,豆蔻花、佛手花各五分,代代花二分,葦莖一錢,生苡仁、

冬瓜子各四錢,廉臣驗方)之類。

 

其輕清氣分痰熱,如陳氏清肺飲(疫痧草方)

蔞杏橘貝湯(栝蔞皮錢半,光杏仁三錢,蜜炙橘紅一錢,川貝母三錢,桔梗一錢,鮮枇杷葉三錢,冬瓜子三錢,冬桑葉錢半。葉天士驗方)、

新加桑菊飲(廉臣驗方)、枇杷葉飲子(外台方)加岩制川貝(顧氏醫鏡方)之類。

此皆能清化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俾氣分伏熱,上能從咯痰而出,下能從小便而出。

吳茭山曰凡氣中有熱者,當用清涼薄劑。

吳鞠通曰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王孟英曰用藥極輕清極平淡者,取效更捷。

皆屬此類。

三、甘寒救液

 

其法有二

 

一為清養氣液

 

如金匱麥門冬湯、千金麥冬湯、清燥救肺湯(喻嘉言驗方)、葉氏養胃湯、

沙參杏仁湯(南沙參、甜杏仁、川貝各三錢,鮮枇杷葉四錢,雅梨汁、青蔗漿各一瓢沖)、

潤肺悉尼膏(以上皆葉天士驗方)、參燕麥冬湯(吉林參一錢,龍芽燕八分,麥冬三錢,奎冰四錢。江筆花醫鏡方) 之類。

 

一為清養血液

 

如千金生地黃煎、清燥養榮湯(吳氏溫疫論方)、葉氏竹葉地黃湯、葉氏加減複脈湯(皆天士驗方)、

顧氏八汁飲(甘蔗汁、藕汁、梨汁、蘆根汁、西瓜汁、鮮生地汁、鮮茅根汁各一酒杯,鮮荷葉汁三匙。曉瀾驗方)之類。

此皆溫熱大病後,劫傷氣津血液,善後調養之良方。

 

總之溫熱諸病,未經汗下和解而化燥者,火盛則燥也,當用苦寒清火為主;

已經汗下和解而化燥者,液涸則燥也,當以甘寒滋燥為主;此其大要也。

四、苦寒直降

 

即葉天士所謂苦寒直清裡熱也。

黃芩湯(傷寒論方)、梔子黃芩湯(河間六書方)二方最輕,黃連解毒湯(外台方)較重,

準繩三黃石膏湯(內科準繩類方)尤重,當察伏火之淺深輕重,對證選用。

凡溫熱病之宜於苦寒者,切忌早用甘寒,蓋因苦寒為清,甘寒為滋,

自時醫以鮮地鮮斛元參麥冬等之清滋法,認作清泄法,於是熱益壯,神益昏,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藥,得大熱煎熬,

其膏液即化為膠涎,結於脘中,反致伏火不得從裡而清泄,從此為閉為厥,為痙為癲,

甚則為內閉外脫,變症蜂起者,多由於此。

五、清火兼消痰者

 

因伏火薰蒸津液,液鬱為痰,故兼用化痰藥以分消之。

法宜苦辛開泄,如小陷胸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皆傷寒論方)、石膏大青湯(千金方)、

黃連溫膽湯(觀聚方要補方)、連樸飲、昌陽瀉心湯(王氏霍亂論方)、加味小陷胸湯、

加減半夏瀉心湯、加味連茹橘半湯(皆醫原方)之類,皆可選用。

 

其法與苦寒清泄有別,清泄是直降,一意整肅伏火;開泄是橫疏,兼能清化痰濁;

分際最宜斟酌。

葉天士所謂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雖有脘中痞痛,宜從苦辛開泄是也。

六、清火兼導滯者

 

因溫熱病最多夾食一症也。

王孟英曰凡治溫熱病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即舌絳神昏亦宜開化。

其方如枳實導滯湯、三黃枳術丸、枳實導滯丸、陸氏潤字丸之類,皆可酌用。

梔朴枳實湯(仲景方)沖生蘿蔔汁,方亦靈穩。

七、清火兼通瘀者

 

因伏火鬱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或其人素有瘀傷,不得不兼通瘀法以分消之。

如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小柴胡湯、增損小柴胡湯、四逆散合白薇湯之分消瘀熱,皆可對證酌用。

此即葉天士所謂宿血在胸膈中,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潮濕,當加散血之品於清火法中,

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伏火相搏,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也。

八、清火兼殺蟲者

 

因伏火在胃,胃熱如沸,蛔動不安,因而脘痛煩躁昏亂欲死者,名曰蛔厥,

但清其胃,略兼殺蟲之藥,蛔厥自愈。

清中安蛔湯(薑汁炒川連二錢,黃柏錢半,枳實二錢,烏梅三個,川椒三十粒。 傷寒廣要方)、

犀角黃連湯(犀角一錢,小川連錢半,青木香五分,烏梅三個。外台方)二方最效。

惟有下症者,宜用三黃瀉心東加青木香、棗兒檳榔、胡連等攻下之。

九、清絡宣氣者

 

所以清其血熱,靈其氣機,使無形者令其轉旋,有形者令其流暢也。

蓋因溫熱伏邪,內舍于營,盤踞絡中,其血必鬱而熱,其氣亦鈍而不靈,

凡春夏溫病晚發,秋冬伏暑晚發,邪伏深沉者,類多如此。

 

此即王孟英所謂邪伏深沉,不能一齊外出,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後,逾一二日,舌複幹絳,苔複黃燥,

正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暑,由衛及氣,自營而血也,且每見有變為癰腫者。

 

徐洄溪雲凡伏邪留於隧絡,深則入於臟腑骨髓之中,無從發洩,往往上為發頤肺癰,中為肝癰痞積,下為腸癰便毒,

發於皮肉則為 疹瘡瘍,留於關節則為痛痹拘攣,注於足脛則為鶴膝足痿,此等證候,皆絡瘀為之也。

 

精氣旺則不發,至血氣偶虛,或有所感觸,雖數年之久,亦有復發者。

其病俱屬有形,煎丸之力,太輕則不能攻邪,太重則反傷其正,當用外治之法,以透毒散瘀,

內服丸散,以消其痰火,化其毒涎,或從咯吐而出,或從二便而出,而以輕清宣透芳香通靈之煎劑,

以托其未透之伏邪,內外之症皆然,醫者均所當知也。

 

觀此二則,辨論絡中結邪之病理,發明殆盡。但其間用藥最難,此等絡瘀之伏火,非芩連所能清,非參 所能托,

惟有用輕清靈通之劑,漸漸撥醒其氣機,宣通其絡瘀,庶邪氣去而正氣不與之俱去;

若一涉呆鈍,則非火閉即氣脫,非氣脫即液涸矣,選藥制方,可不慎之又慎歟。

以余所驗,清宣肺絡,首推清宣瘀熱湯

(活水蘆筍、鮮枇杷葉各,旋複花包煎,真新絳,青蔥管,廣郁金磨汁四匙沖。常熟曹仁伯醫案驗方)最靈,

其次六花絳複湯(滁菊花,新銀花,藏紅花,豆蔻花、佛手花,旋複花,真新絳,青蔥管沖)、

五皮絳複湯(白蔻皮,陳香櫞皮,雅梨皮,丹皮,紫荊皮,旋複花,新絳,青蔥管。以上皆廉臣驗方)

方亦輕穩。惟胸痹氣急痰多者,

宜用蔞薤絳複湯(栝蔞皮,幹薤白,桂枝,仙半夏,浙苓,旋複花,新絳,青蔥管,春砂殼。徐守愚醫案驗方)。

清宣包絡,首推石氏犀地湯、加減服蠻煎二方,

其次晉三犀角地黃湯(犀角汁四匙,鮮生地汁二瓢,同沖,青連翹三錢,生甘草八分。王氏古方選注方)、

加味清宮湯(元參心,連翹心,竹葉卷心,蓮子心,犀角汁,竹瀝、梨汁,鮮石菖蒲汁和勻同沖。吳氏溫病條辨方)方亦清靈。

清宣肝絡,首推二仁絳複湯(桃仁,柏子仁,歸須,新絳,旋複花,青蔥管沖。天士驗方)、新加絳複湯二方為主。

 

氣滯挾濕者,四七絳複湯(仙露夏,川樸花,紫蘇旁枝,赤苓,白前,旋複花,新絳,青蔥管沖。徐守愚醫案驗方)化濕宣絡。

血虛氣鬱者,首推四物絳複湯(細生地,歸須,赤芍,撫芎,新絳,旋複花,青蔥管沖)。

其次魚膠絳複湯(墨魚骨,真阿膠,真新絳,旋複花,青蔥管)養血濡絡。

 

或用活血通絡湯(歸須,川芎,酒炒白芍,秦艽,冬桑葉,雞血藤膠,廣橘絡。雷少逸時病論方)榮筋舒絡。

絡傷血溢者,羚地清營湯,清絡止血(以上各方均沈樾亭驗方傳信方),

 

孫氏五膽墨(熊膽汁、牛膽汁、豬膽汁、青魚膽汁,羊膽汁,當門子,陳京墨研粉和搗成錠,金箔為衣。孫文垣曆驗秘方)尤為神妙;

又次,四汁絳複湯(鮮生地汁一瓢,生藕汁兩瓢,童便五瓢,陳京墨汁五匙,同沖,真新絳,旋複花,蔥須。廉臣驗方)

亦靈而穩。絡瘀化脹者,三蟲二甲湯

(羌螂蟲青糖拌炒 五隻,酒炒九香蟲三隻,生鱉甲,炒川甲,桃仁,蜜炙延胡錢半,歸須,五靈脂,淨楂肉。葉天士驗方)、

開鬱通絡飲二方最靈。絡燥發痙者,犀羚鎮痙湯(陸定圃驗方)、羚麻白虎湯(邴味清驗方)、犀羚白虎湯(王孟英驗方)三方最效,

輕則新加桑菊飲亦驗。

若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候,其人昏厥四逆,自利醬糞,雖急當清絡宣氣,救逆存陰,

如羚地清營湯、犀地桑丹湯、四汁紫金錠(西瓜汁、蘆根汁、生蘿蔔汁各五瓢,甘蔗汁一杯,紫金錠五分磨汁沖。徐洄溪驗方)之類,

方雖神效,然須防熱去寒起。

每見服後,神識雖清而虛煩自利,手足仍冷,口燥渴飲者,即轉機而用既濟湯

(吉林參,原麥冬,生甘草,仙露夏,淡附片,鮮竹葉,荷葉包生粳米。宋玉碩易簡方),

其應如神。須知陽極似陰,其人根氣必虛也。

 

甚則有用當歸四逆湯(仲景方)調入犀珀至寶丹(廉臣驗方)。

 

或用五枝絳複湯(川桂枝,西河柳嫩枝,紫蘇旁枝,嫩桑枝,桃樹嫩枝,真新絳,旋複花,青蔥管,沈雲臣驗方)

調入局方來複丹,皆能通陰回陽,而令神清厥回者。然一經肢溫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耗其精液,此為根氣下虛者而設。

若根氣不虛,但因火鬱絡中而四逆者,治宜仲景四逆散(川柴胡,小枳實,赤芍,生甘草)加雙鉤藤、天仙藤、絡石藤各三錢,

嫩桑枝二尺,桔梗一錢,發越肝絡之伏風,使轉出氣分而解。

 

又如肢冷甲青唇黑便秘者,當參厥應下之一法,治宜仲景大柴胡合絳複湯,通泄肝絡之伏邪,轉出腸絡而解,亦為正宗治法。

惟肝絡血鬱,延累包絡,手足厥陰同病,神昏肢冷,血厥如屍者,

宜用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桃仁,藏紅花,青蔥管,鮮薑汁,紅棗,當門子。王勳臣醫林改錯方)

調入珠黃散一服(珠粉、西黃、辰砂,川貝末,周澹然溫證指歸方),服後每見有咯出紫血及粘涎而神清厥回者。

清宣腦絡,瓜霜紫雪丹、濟生羚犀湯(羚角,犀角,生石膏,生甘草,旋複花,紫菀、前胡,細辛。嚴用和濟生方)二方最靈,

其次,犀羚鎮痙湯亦有殊功。此皆清絡宣氣之精要者也。餘詳開透法中夾血結一節。

十、苦寒複甘寒法者

 

陳修園謂之苦甘化陰法,吳鞠通謂之甘苦合化陰氣法。

因伏火爍津耗液,或其人素稟液虛,雖治當苦寒清火,亦必參以甘寒生津,此為清氣血兩燔之正法。

輕則如白虎加生地黃湯(王孟英方)、清燥養榮湯(吳又可方)、加減白虎湯(廉臣驗方)之類,

重則如千金生地黃煎、準繩三黃石膏湯、白虎合黃連解毒湯(準繩類方)之類。

 

若汗出或疹 出後熱仍不解者,胃津亡也,當以甘寒為主,略參苦泄以堅陰。

如白虎加人參湯(仲景方)、人參化 湯(準繩類方)、加味蘆根飲子(廉臣驗方)之類,皆可酌用,

新定五汁飲(鮮生地汁、鮮金釵汁各三瓢,鮮蘆根汁、雅梨汁、甘蔗汁各二瓢,重湯燉溫服。

廉臣驗方)尤為靈效,此為甘寒參苦寒法。

總之苦寒複甘寒者,注重在清降實火,甘寒參苦寒者,注重在清滋虛熱,先後虛實之間,臨症制方,不可不細辨也。

十一、苦寒複酸寒法者

 

苦以清胃,酸以泄肝也。

如黃芩湯(仲景方)之芩、芍並用,犀角黃連湯(外台方)之連、梅並用,清中安蛔湯(汪琥傷寒論注方)之連、柏、烏梅並用,

清毒活血湯(聶久吾方)之芩、連、木通與赤芍、山楂並用,

連梅安胃湯(川連六分,川楝子一錢,生白芍錢半,烏梅肉三分,歸須八分,賴橘紅五分,炒川椒一分。葉天士驗方)

之黃連、川楝與烏梅、白芍並用,皆內經所謂酸苦泄熱也。

若胃陰已虧者,宜用吳氏連梅湯(小川連一錢,烏梅肉一錢,連心麥冬三錢,細生地三錢,阿膠二錢。鞠通驗方)

酸苦複甘寒法。若胃陽已虛者,宜用王氏安胃湯(米炒潞黨參,淡乾薑,小川連,烏梅肉,炒枳實,炒川椒。晉三新制驗方)

酸苦複辛甘法。

他如張氏豬臟丸(景岳全書方)、加味臟連丸(廉臣驗方),一則槐米與醋同煮,一則槐連與醋同煮,

則為苦以堅腸、酸以泄肝法,臟連六味丸則為酸苦泄熱、酸甘化陰法,

人參烏梅湯(西洋參錢半,烏梅肉三分,木瓜八分,炙甘草五分,淮山藥三錢,帶心石蓮子一錢。吳氏溫病條辨方)

則為酸甘化陰、微苦泄熱法。總之同一酸苦泄熱,而立法各有不同,功用各擅其長,臨時對症選用可也。

十二、苦寒複鹹寒法者

 

取其咸苦達下也。

其法有四

一清利內腎溺毒,

如陳氏奪命飲、犀羚二鮮湯(皆疫痧草方)效力最大;

小便飲子(童子小便、鮮生地汁、生藕汁各一杯,生川柏浸汁兩瓢。龐安常傷寒總病論方)、

紅白散(辰砂一錢,人中白、元明粉各五分,開水泡去渣服。龔居中壽世仙丹方)、

導赤散沖四汁飲(細木通錢半,生甘梢八分,淡竹葉二錢,開水一碗,煎成沖入

鮮生地汁、生藕汁、鮮茅根汁、童便各一杯。廉臣驗方)、童便四草湯四方亦屢奏捷效。

一清鎮沖氣上逆

資液救焚湯(醫門法律方)、平陽清裡湯(梁氏舌鑒辨正方)、加減犀羚二鮮湯(廉臣驗方)

三方最有效力;黃連阿膠湯(仲景方)沖入童便一杯,

三甲白薇湯(生鱉甲、生牡蠣、生龜甲心,東白薇,西洋參,歸須,生甘梢,金銀器煎湯代水。廉臣驗方)二方亦極靈驗。

一清通外腎敗精

首推千金梔豉加石膏鼠矢湯、陶氏逍遙湯(陶節庵傷寒全生集方)二方,

其次導赤散合加味虎杖散、豬苓湯合 鼠矢散(皆廉臣驗方)皆可酌用。

 

若子宮蓄有敗精,每與血濁互結,其症小腹脹痛,牽引腰腹,攻刺難忍,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宜急治之,

緩則自下脹上,十死不救,

急用鼠麝通精丸(雄鼠粉、王不留行,炒黑醜、五靈脂、炒穿甲、桃仁,杜牛膝汁粉,麝香,研勻令細,生韭汁泛丸,

如麻子大,每服一錢。廉臣驗方)一錢或錢半,

煎牽牛楝實湯(炒黑醜三錢,鹽水炒川楝子錢半,炒穿甲一錢,小茴香三分。李瀕湖驗方)送下,往往一服而減,三服而平。

一清滋任脈陰精

丹溪大補陰丸最妙,滋腎益陰煎

(炙龜板、大熟地各四錢,川柏八分,知母二錢,生甘梢八分,春砂仁六分。金鑒婦科心法方)亦靈。

他如滋腎六味湯(知母,川柏,熟地,山萸肉,丹皮、澤瀉、赤苓,淮藥,炙龜板,蒙自桂,童便一杯沖)、

救陰滋任湯(大黑豆,熟地,麥冬、冬桑葉、丹皮、山藥、南沙參,豬脊髓,青鹽。皆廉臣驗方)亦多奏效。

以上一十二節,皆述清涼法之條目,至於熱之淺者在營衛,以石膏、黃芩為主,柴葛為輔;

熱之深者在胸膈,以花粉、知母、蔞仁、梔子、豆豉為主;

熱在腸胃者,當用下法,不用清法,或下法兼清亦可;

熱入心包者,黃連、犀角、羚羊角為主;

熱直入心臟,則難救矣,用牛黃猶可十中救一,須用至錢許,少則無濟,非若小兒驚風諸方,每用分許,即可有效,

如戴北山原書云云者。 此但言其大要耳。

 

今將當清涼諸症,詳列於下

 

熱在營衛之候

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頭面項紅腫,周身紅腫,眼白黃,目珠脹,鼻孔幹,唇燥,煩躁;

輕發疹 ,重發丹斑;舌苔白而底絳,或兩邊白苔而中紅;

或身熱反減,惡熱反甚,咳嗽有痰,上氣喘急,口渴或嘔,四畔舌色紫絳中見粉白苔。

熱在胸膈,氣分抑鬱之候咽幹喉痛,胸脅滿痛,甚或胸前紅腫按之熱甚,小便色黃;

舌苔濃白而糙,或黃膩而燥,或見朱點,或有裂紋,或黃白相兼,或灰白。

熱陷心包及心,血分灼爍之候

譫語發狂,或沉昏嗜睡,或煩擾不寐,四肢厥逆,指甲青紫,

大便溏黑極臭,小便赤澀或痛,舌絳無苔,或舌上略有粘苔(餘詳開透法諸症中)。

邪熱攻腦,或溺毒上腦之候

暈厥不語,兩手發痙,狀如驚癇,時 ,頭獨搖,甚或遺尿直視,筋惕肉,循衣摸床撮空,

舌苔起腐,間有黑點,或起黑暈黑瓣。

熱在胃腸之候

便血,便膿血,譫語多言,腹滿痛,唇裂,齒燥,舌苔黃燥(餘詳攻裡法諸症中)。

熱陷肝腎之候

日輕夜重,朝涼暮熱,面少華色,口幹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痛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

四肢厥逆,煩躁不寐,小便澀痛,甚或癃閉,腰 足冷,大便或秘或溏,甚或瀉水,舌絳無苔,幹粘帶澀,或紫中兼有黑點。

熱陷沖任之候

朝涼暮熱,沖任脈動,少腹裡急,陰中拘攣,甚或舌卷囊縮,小便澀痛,

男則遺精腰痛,女則帶下如注;舌色焦紫起刺如楊梅,或舌紫無苔而有點,或舌紅無苔而膠幹,或舌紅中有白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