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全   徐鳳 

 

朝代:明·正統四年  年份:西元1439  

列缺二穴 通任脈

肺之經,在手腕後一寸五分,以兩穴,相來鹽指頭盡處是穴,兩筋 間。主治三十三證。

鼻流濁涕臭,名曰鼻淵。 曲差二穴 上星一穴 百會一穴 風門二穴 迎香二穴

鼻生息肉,閉塞不通。 印堂一穴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風門二穴

傷風面赤,發熱頭痛。 通裡二穴 曲池二穴 絕骨二穴 合穀二穴

傷風感寒,咳嗽脹滿。 膻中一穴 風門二穴 合穀二穴 風府一穴

傷風四肢煩熱,頭痛。 經渠二穴 曲池二穴 合穀二穴 委中二穴

 

腹中腸痛,下利不已。 內庭二穴 天樞二穴 三陰交二穴

赤白痢疾,腹中冷痛。 水道二穴 氣海一穴 外陵二穴 天樞二穴 三裡二穴 三陰交二穴

胸前兩乳紅腫痛。 少澤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乳癰紅腫痛,小兒吹乳。 中府二穴 膻中一穴 少澤二穴 大敦二穴

 

腹中寒痛,泄瀉不止。 天樞二穴 中脘一穴 關元一穴 三陰交二穴

婦人血積痛,敗血不止。 肝俞二穴 腎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陰交穴

咳嗽寒痰,胸膈閉痛。 肺俞二穴 膻中一穴 三裡二穴

久咳不愈,咳唾血痰。 風門二穴 太淵二穴 膻中一穴

哮喘氣促,痰氣壅盛。 豐隆二穴 俞府二穴 膻中一穴 三裡二穴

 

吼喘胸膈急痛。 中二穴 天突一穴 肺俞二穴 三裡二穴

吼喘氣滿,肺脹不得臥。 俞府二穴 風門二穴 太淵二穴 膻中一穴 中府二穴 三裡二穴

鼻塞不知香臭。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風門二穴

鼻流清涕,腠理不密,清涕不止。 神庭一穴 肺俞二穴 太淵二穴 三裡二穴

婦人血瀝,乳汁不通。 少澤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關沖二穴

 

乳頭生瘡,名曰妒乳。 乳根二穴 少澤二穴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

胸中噎塞痛。 大陵二穴 內關二穴 膻中一穴 三裡二穴

 

五癭等證。

夫項癭之證有五

一曰石癭,如石之硬;二曰氣癭,如綿之軟;三曰血癭,如赤脈細絲

四曰筋癭,乃無骨;五曰肉癭,如袋之狀。此乃五癭之形也。

扶突二穴 天突一穴 天窗二穴 缺盆二穴 俞府二穴 膺俞一穴(喉上) 膻中一穴 合穀二穴 十宣十穴(出血)

 

口內生瘡,臭穢不可近。 十宣十穴 人中一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承漿一穴 合穀二穴

三焦熱極,舌上生瘡。 關沖二穴 外關二穴 人中一穴 迎香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地倉二穴

口氣沖人,臭不可近。 少沖二穴 通裡二穴 人中一穴 十宣十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冒暑大熱,霍亂吐瀉。 委中二穴 百勞一穴 中脘一穴 曲池二穴 十宣十穴 三裡二穴 合穀二穴

 

中暑自熱,小便不利。 陰穀二穴 百勞一穴 中脘一穴 委中二穴 氣海一穴 陰陵泉穴

小兒急驚風,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 百會一穴 人中一穴 中沖二穴 大敦二穴 太沖二穴 合穀二穴

小兒慢脾風,目直視,手足搐,口吐沫。 百會一穴 上星一穴 人中一穴 大敦二穴 脾俞二穴

 

消渴等證。 三消其證不同,消脾、消中、消腎。《素問》雲胃府虛,飲食鬥不能充饑,腎臟渴,

飲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勞不稱心意,此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人中一穴 公孫二穴 脾俞二穴 中脘一穴 照海二穴 三裡二穴(治食不充饑) 二穴(治房不稱心) 關沖二穴

 

黑痧,腹痛頭疼,發熱惡寒,腰背強痛,不得睡臥。 百勞一穴 天府二穴 委中二穴 十宣十穴

白痧,腹痛吐瀉,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臥。 大陵二穴 百勞一穴 大敦二穴 十宣十穴

黑白痧,腹痛頭疼,發汗口渴,大腸泄瀉,惡寒,四肢厥冷,不得睡臥,名曰絞腸痧, 或腸鳴腹響。

委中二穴 膻中一穴 百會一穴 丹田一穴 大敦二穴 竅陰二穴 十宣十穴

以上八脈主治諸證,用之無不捷效,但臨時看證,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隨證各穴而應之

或行針,或著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臨時機變,活法施之,不可獨拘於針也。

 

卷之五

 

此金針賦,乃先師秘傳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價之金乃可得也。

當見之,則用針之法,盡於此矣。

 

金針賦序

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學針法。初學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沒過維陽,又學於 東隱 湖間

不臻效。永樂己醜,惜予遭誣,徙居於民樂耕鋤之內,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資深”,其 號曰“泉石”。

心以遁守自娛,過者皆曰此讀書耕者之所也。

 

凡有疾者求治,不用於針,多 用於灸,自是梓岐風穀之法荒廢,而名不聞。

非不以濟人之心為心,蓋不欲取譽於時矣。

 

也,予年向暮,髭鬢皆霜,恐久失傳,拳拳在念,正統己未春末,養疾之暇,

閱其所傳針法 之書,繁而無統,於是撮其簡要,不愧疏庸,編集成文,名曰“金針賦”。

 

金乃世之寶也, 非富貴不能得之,豈貧賤所能有也。

名其金,稱其貴也。貴能劫疾於頃刻之間,故以觀夫發 端,而嗟夫結之,則深歎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異耳。

 

篇中首論頭病取足,左病取右,男 女早晚之氣,手足經絡順逆之理;

次論補瀉下針,調氣出針之法;末論治病驅運氣血,通接 至微之妙,而又叮嚀勉其學人,務必以盡精誠,則可以起沉 之疾。

 

言雖直簡,其義詳明, 尤其貫穿次第有序,使後之學人易為記誦,其傳不泯。

俟他日有竇漢卿複出,而攻之熟,造 之深,得於心而應手,顯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刪繁撮簡成文者誰歟。

是亦遺言於後也,必學 者敬之哉。

時正統四年己未歲八月既望

 

 

梓岐風穀飛經撮要金針賦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于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用之者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

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升陽降,出入之機。

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觀原氣之濃薄,刺分淺深 之尤宜。

 

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

提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虛。

肚腹盤旋,捫為穴閉。沉重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

 

一十四法,針要所備。

補者一退三飛 ,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 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富貴,針下皆知。

賤者硬而貴者 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

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為極處,就當補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複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

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 之,以袖搗之口鼻而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根據前再施之。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複人之分。

 

欲氣上行,將針右撚,欲氣下行,將針左撚

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

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 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複向下納,使氣不回。

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

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始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

乃至氣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複,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

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吸氣,

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以上總要,於斯盡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

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三曰陽中之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四曰陰中之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

蓋法其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十遭自平。

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行。

亦可龍虎交戰,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針。

 

七曰留氣之訣,痃瘕癖癥一版作「痃癖癥瘕」,針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

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復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

 

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

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

 

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元一版作「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

足三,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

 

《難經》曰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

蓋經絡晝夜之迴圈,呼吸往來之不息 。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

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穀,值歲時風雨均 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

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湧竭不通,災傷 遂至。

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旱澇也。

 

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 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死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

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 上之 賢,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

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 ,有緣 者遇針到病除,隨手而愈。

 

論子午流注之法

夫子午流注者,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

何以子午言之?曰 時一 者,住也。

 

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 、壬膀胱、癸腎,

餘兩經者,乃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 雖寄於壬癸,亦分派於十幹。

且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

 

是故陰井木而 陽井金,陰滎火而陽滎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矣。

經中必 有返本還原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戶也。陽經有原,遇俞穴並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 之。

是以甲出丘墟乙太沖之例。

 

又按《千金》云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裡、己公 孫、辛列缺、癸水泉,包絡內關也。

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

 

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幹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于三焦。

陰乾注臟,乙丁己 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

 

如甲日戌時,以開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並過膽原, 重見甲申時,

氣納三焦滎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本。

 

又如乙日乙酉時, 以開肝井,至己醜時,當脾之俞,並過肝原,重見乙未時,

血納包絡滎穴,屬火 ,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餘皆根據此。

 

俱以子午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 時。

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

 

何以甲與己合?

中央 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屬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

與甲 為妻,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所以甲與己合,餘皆然。子午之法,盡於此矣。

 

五虎建元日時歌

甲己之日丙寅起,乙庚之辰戊寅頭。

丙辛便從庚寅起,丁壬壬寅順行求。

戊癸甲寅定時 候,六十首法助醫流。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

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亦向壬中 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十二經納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乙太沖,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門原內過,戊胃沖陽氣可通。

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陽池穴,癸出太 大陵中。

 

子午流注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歌

手大指內太陰肺,少商為井滎魚際,太淵之穴號俞原,行入經渠尺澤類。

鹽指陽明曰大腸,商陽二間三間詳。合穀陽 根據穴取,曲池為合正相當。

 

中指厥陰心包絡,中沖掌中勞宮索,大陵為俞本是原,間使從容求曲澤。

無名指外是三焦,關沖尋至液門頭,俞原中渚陽池取,經合支溝天井求。

 

手小指內少陰心,少沖少府井滎尋,神門俞穴為原穴,靈道仍須少海真。

手小指外屬小腸,少澤流於前穀內,後 腕骨之俞原,陽穀為經合少海。

 

足大指內太陰脾,井滎隱白大都推,太白俞原商丘穴,陰陵泉合要須知。

足大指端厥陰肝,大敦為井滎行間,太沖為俞原都是,經在中封合曲泉。

 

足第二指陽明胃,厲兌內庭須要會,陷穀沖陽經解 ,三裡膝下三寸是。

足掌心中少陰腎,湧泉然谷天然定,太 腎俞又為原,複溜陰穀能醫病。

 

足第四指少陽經,竅陰為井俠溪滎,俞原臨泣丘墟穴,陽輔陽陵泉認真。

足小指外屬膀胱,至陰通谷井滎當,束骨次尋京骨穴,昆侖經合委中央。

 

 

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訣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穀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經注陽 穴,壬午膀胱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己醜太白太沖穴,辛卯經渠是肺經,癸巳腎宮陰穀 合,乙未勞宮水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

壬寅經火昆侖 上,甲辰陽陵泉合長,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子細詳。

 

丁日未時心少沖,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淵神門穴,癸醜複溜腎水通,乙卯肝經曲泉 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遷,壬戌膀胱尋束骨,沖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陽輔 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癸酉太蹊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丁醜時合少海 心,己卯間使包絡止。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穀之,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

丙戌小腸陽穀 火,戊子時居三裡宜,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乙未太沖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己亥脾合陰陵 泉,辛醜曲澤包絡准。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丙午小腸後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有陽池穴,井穴關沖一片金,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

包絡大陵原並過, 右子午流注之法,無以考焉。

雖《針灸四書》所載,尤且不全。還元返本之理,氣血所 納之 時,不待思忖。

且後圖乃先賢所綴,故不敢廢,備載於後庶有所證耳。原圖十二,今分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