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明. 高武

 

 

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 之所及。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

是針灸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

每遇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手無策。

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

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針鳴者。

 

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後、流注、神應等書。其于捻針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

從榮置氣之說。複取素、難而研精之。

旁究諸家。又知素、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蓍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

勾陳玄武。蛇龍虎斷吉凶。似易而亂易也。

後世針灸亦若是爾。嗚呼。不溯其原。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

故嘗集節要一書矣。不窮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此聚英之所以纂也。

 

安故狃近者。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

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租庸者。井田之變。後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奚怪于針灸之變法哉。

奚是古非今為哉。

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針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

如使弊而可因。則彼放蕩逾閑者。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俗哉。

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于變而自通且久也。

 

周子謂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

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

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夫然後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時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

 

 

凡例

諸書於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今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

 

此書以經絡窌穴類聚為一卷。

各病取穴治法為二卷。諸論針艾法為三卷。各歌賦為四卷。間或發揮一二。

周身尺寸已詳於前集素難節要。今止繪圖各分寫於上。以便準量取穴。

 

經絡俱屬於五臟六腑。今繪其圖於經絡之前者。知外有是經。則內屬是臟腑也。

明堂針灸、銅人、千金翼諸書。拘頭面腹手足分列髎穴。殊無經絡起止次序。

今以滑氏十四經發揮、金蘭循經經絡繪圖。每經自始至終。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資生經立諸病目。以各窌穴分屬。似難於閱。

今以各經窌穴為主。以主某病分屬之。

仿神農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藥性隨於後。 各經窌穴。或有原缺者仍舊。

 

標幽、玉龍、肘後諸歌賦。今醫家皆謂其易於記誦。

然專事於此。則針灸亦狹矣。姑集于末卷。以備參閱。

奇經八脈、十二絡脈、八會脈、原募穴。雖備于本經絡。複表章於後。以便分別。

前人著取穴捷法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取穴法有未明者。竊議一二。

 

針灸書惟明堂、銅人、千金、濟生拔萃、竇氏流注、子午盡好。

其餘愈出愈下。不合素問、難經者多。各附以發揮。

東垣針法。深得素問之旨。人多忽之。

各書亦不能載。今於脾胃論中表章於此。

 

素、難井滎俞經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克。故不能行。

今以諸經是動所生病補瀉生克。細為製定。以便針刺。

各書有關于論針灸。備錄于卷末。

 

濟生拔萃于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病証。其餘窌穴。則未之及。

故今仿其例。亦據銅人、千金、明堂、外台而補輯之。

 

經絡悉依十四經發揮流注交接次第。窌穴亦依之。比之銅人等書有繁雜空穴。皆不增入。

一各空穴下分寸。針淺深。艾壯多少。俱備錄。以便四時取用。

明堂經則曰明堂。資生經則曰資生。千金翼則曰千金:明堂下經則曰明下。或曰下經。

外台秘要則曰外台。俱省文爾。

 

世俗喜歌賦。以其便於記誦也。今類聚各書歌賦。置之末卷。 

 

卷一上

    

 

五臟六腑

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 共二十四節。〔素問〕

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腎附十四椎 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

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腸上 小腸在臍上 大腸當臍 膽在肝之短葉間 膀胱在腎下〔俱難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難經〕

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是為六腑。

五臟者。藏精而不瀉也。故滿而不實。六腑傳化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以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素問〕

手足陰陽流注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謂太陰、厥陰、少陰。三陽謂陽明太陽、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合為十二經也。

詳見脈訣。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言也。(袤音謀。言相去也)

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

手三陰從藏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

手厥 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眦。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眦。

足三陽從頭走至足。

 

謂足陽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眦。至小指外側端。

足少陽起目銳眦。至入小指次指間。足三陰從足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

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

然太陰乃複上膈。挾咽散舌下。少陰複從腎挾舌本。厥陰乃複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脅。

 

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

然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者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

猶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義也。

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之陰陽。以藏象言。氣無形。而藏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

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脈絡傳注。周流不息。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

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之交他經。猶沱潛之旁導于他水也。

 

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

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

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

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

 

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眦。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眦。而交於足少陽。

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也。

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

 

通結上文。以起下文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

所以營運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於身者也。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手少陰注手陽明(大腸卯時)、手陽明注足陽明(胃辰時)

足陽明注足太陰 (脾巳時) 、足太陰注手少陰(心午時) 、手少陰注手太陽(小腸未時)

手太陽注足太陽(膀胱申時) 、足太陽注足少陰(腎酉時)、足少陰注手心主厥陰(心包絡戌時)

手厥陰注手少陽(三焦亥時)、少陽陽注足少陽(膽子時)、足少陽注足厥陰。(肝丑時)

厥陰複注手太陰。(明日寅時) 

 

始於中焦。注手太陰。終於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

氣、營氣。紀、統紀也。

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行。其始則起自中焦。其氣則常以平旦為紀也。

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

 

不言血者。言氣則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

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止。與天同一營運也。

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

人之營衛。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

 

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而複會於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

或云。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如?

然。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中指同身寸法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竹量則易折。

用蠟紙則粘手不便。用繩則有伸縮不準。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

中有二十四空。行列。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於黃鐘。古之一兩。今之四錢強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

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 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素問〕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素問〕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

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素問〕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

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複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

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於皮毛。氣弗榮。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俱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