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肺臟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

行列.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于黃鐘.古之一兩.今之四錢強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西方生燥.

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

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素問〕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素問〕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

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

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素問〕

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

大言陰與複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於皮毛.

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俱難經〕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起、發也。絡、繞也。還、複也。循、巡也。又依也。沿也。屬、會也。

中焦者。在胃中脘。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膈、隔也。

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脅周遭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手太陰起中焦。受足厥陰之交也。由是循任脈之外。

足少陰經脈之裡。以次下行。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

手太陰、陽明相為表裡也。乃複行本經之外。

 

上循胃口。迤邐上膈。而屬會於肺。榮氣有所歸於本臟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於肺。

肩下脅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 。肩肘之間也。

 盡處為肘。肘、臂節也。

 

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

下循 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入肘中。

抵尺澤穴也。

 

蓋手少陰循 臂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臑臂,出中指之端。

手太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句)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後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

曰魚際雲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

 

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

交經者為絡。本經終於出大指之端矣。此則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交於手陽明也。

是經多氣少血。平旦寅時氣血注此。受足厥陰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

肺之募。(募、猶以壯人為法也。)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

咳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

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尸遁疰。癭瘤。

 

雲門 巨骨下。俠氣戶傍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寸。

氣。氣上沖心。胸脅徹背痛。喉痺。肩背痛。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 腋下三寸。臂 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 

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氣。銅人:針四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

卒中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遁下。喘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荒荒。癭氣。

 

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心痛短氣。乾嘔煩滿。

 

尺澤 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甄權云。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

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肺實中內陷。氣歸之。

為不屈伸。主肩脊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溺色變。卒遺失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洒淅寒熱。風痺。 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痺。上氣嘔吐。口舌乾。咳嗽唾濁。 瘧。四肢腹暴腫。

臂寒短氣。心痛。肺脹膨膨。缺盆中痛。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勞熱風。汗出中風。

小便數而欠。上氣喘滿。腰脊強痛。肺積息奔。小兒慢驚風。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熱病汗不出。

咳逆。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痛。頭痛。

 

列缺 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去腕側上一寸五分。

滑氏曰: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銅人:手肘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

寒熱瘧。嘔沫。咳嗽。善笑。縱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妄見。

面目四肢癰腫。肩痺。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尸厥寒厥。交兩手而瞀。

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栗。少氣不足以息。

素問云。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呿。小便遺。補之。

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

太陰之支。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

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 脈見者。俗謂之反關脈。

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

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

 

經渠 寸口陷中。肺脈所行為經。金。

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傷出。暴痺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一名太泉避唐祖諱)掌後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

難經曰:脈會太淵。曰:脈病治此。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銅人:灸三壯。針一分。素注: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胸痺逆氣。善噦。嘔飲食。咳嗽。煩冤不得眠。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

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

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咳血嘔血。振寒咽乾。狂言口 。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

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熱頭痛。咳嗽噦。傷寒汗不出。痺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

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喉中乾燥。寒栗鼓頷。咳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痺悲恐。乳癰。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

銅人:針一分。心善 嘔。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 瘧振寒。腹滿。唾沫。

唇乾引飲。食不下。膨膨。手攣指痛。掌熱。寒栗鼓頷。喉中鳴。小兒乳蛾。

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棱針刺之。

微出血。立愈。泄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刺井者。當刺滎。

甄權寫井而療喉痺。杜寶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証者。

難經曰:井主心下滿。又曰:春刺井。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諸書。于 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寡不。

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

若諸書皆禁針灸。則斷不可用矣。針淺深。艾多少。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

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偏廢也。經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

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秋冬與肥人。當從深刺。

 

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又寒涼之月。火氣衰。灸當從多。

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 穴。刺淺艾少。肌肉深濃 穴。刺深艾多。

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有過肥而臃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

又大人與小兒。刺淺深。艾多少不同。 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針。艾炷如小麥也。

 

 

大腸圖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

廣四寸。徑一寸。

當臍右。回十六曲。

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為白腸。〔俱素問〕五臟各有所。(句)

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

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難經〕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

上入兩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

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

陽脈行手足之表、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

複上入陽 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

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

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 會。

上肩至肩 穴也。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 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

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下入缺盆

。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

絡繞肺臟。複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頭莖為頸。

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

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

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

 

既入齒縫。複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上挾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

以交於足陽明也。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

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

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商陽(一名絕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

銅人:灸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二間(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

銅人:黃。口乾口 。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陽明、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

 

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

銅人:針三分。留三。氣喘。目 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

銅人:針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痺。面腫。唇吻不收。

喑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按合谷婦人妊娠。

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谿(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

銅人:針三分。留七疾。寒咳。嘔沫。喉痺。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偏歷 腕中後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灸五風汗不出。

利小便。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痺鬲。補之。

 

溫溜(一名逆注 一名池頭) 腕後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後五寸六寸間。

銅人:。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痺。

 

下臁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

銅人: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主飧泄。勞。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飧泄。

腹脅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乾涎出。乳癰。

 

上臁 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

銅人:斜針五分。灸五壯。主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

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銅人:灸三壯。針二分。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

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 。手足不隨。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

素注:針五餘日。更灸止二百。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

泣出。喜忘。風癮疹。喉痺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

風痺。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螈 癲疾。舉體痛癢如蟲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 肘大骨外廉陷中。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肩重腋急。肘臂麻木不仁。

 

手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裡大脈中央。

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針。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

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

 

臂臑 肘上七寸 肉端。肩 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

手陽明絡。手足太過三五分。

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癧。頸項拘急。

 

肩髃 (一名中肩井 一名扁骨)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有空。足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泄肩臂熱氣。

明堂。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

 

素注:針一寸。灸五壯。又云針六分。留六呼。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 風病。

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疹。

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

唐、魯州刺史厙狄欽風痺。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立。針肩髃。針進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一寸半。明堂正臥。明下。灸三壯。主驚癇。

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

素注:針四分。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七壯。主喉痺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銅人哽。

 

禾髎(一名長頰)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衄。

迎香 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

銅人: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 多涕。鼽衄有瘡。鼻有息肉。

 

胃腑圖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

紆曲屈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東垣曰: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中焦。

用補中益氣 。胃熱善消。脾病不化也。 又曰:脾胃不和。九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