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心臟之圖

 

心重一十二兩。附著於脊之第五椎。居肺下膈上。中有七孔三毛。

(一云。惟上智之人有之。)形如未敷蓮花。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當言舌。舌非竅。故言耳。)

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

其數七。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南方生熱。

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苦傷氣。鹹勝苦。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之合脈也同夢燔灼。(夏三月)心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素問〕

 

五臟俱等。而肺獨在膈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於身。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陳氏曰:心肺能以血氣生育人身。則此身之父母也。父母之尊。理當居上。

故曰:膈膜之上。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

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

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裡細絡相連心。

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支者。

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直者。得從心系直上。

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

穴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

下肘內廉。自極泉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

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

歷靈道、通裡。至掌後兌骨之端。

經陰、神門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

此經多血少氣。午時氣血注此。受足太陰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極泉 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臂肘厥寒。四肢厥。心痛。乾嘔煩滿。脅痛悲愁。

 

青靈 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銅人:灸七壯。明堂。三壯。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 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心脈所入為合。水。灸。

素注: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

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 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金。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螈 。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理 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目痛。心悸。肘臂 痛。苦嘔。喉痺。

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鬲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隙 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

 

神門(一名銳中 一名中都) 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

銅人 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笑。

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

大陵同精導氣。以複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後銳骨之端。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少府 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

銅人:針二分。灸七壯。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痛陰癢。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沖(一名經始) 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

心虛補之。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驚。太息。煩滿。掌中熱。脅痛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

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肘腋痛。悲驚。

 

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求先師(張潔古也)治之。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

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此其一也。

當於肝經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沖。是治其標。

 

腸臟之圖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

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

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 口。小腸下口也。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

滓穢入大腸。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為赤腸。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以此推之。則知糟粕下於大腸。小腸亦虛矣。)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

出踝中。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

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

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

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脊兩傍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

 

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

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

乃上會大椎。

因左右相交於兩肩之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

抵胃屬小腸。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

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抵胃。

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

上頰抵顴 。上至目銳 。過童子。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 。( 音拙)抵鼻至目內 。目下為眥。目大角為內眥。

其支者。別循頰上 。抵鼻至目內 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受手少陰之交。凡一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

素注螈。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前谷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溜為滎。水。

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

小腸虛。補之。顧。癲疾。臂肘攣急。痂疥。

 

腕骨 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過為原。小腸虛實皆拔之。

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

目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 瘧頭痛。煩悶驚風螈 。五指掣。頭痛。

 

陽谷 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行為經。火。

素注:灸三壯。針二分。留。臂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左右顧。目眩。小兒螈 。舌強不嗍乳。

 

養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後一寸陷中。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 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風虛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小海 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入為合。土。

小腸實項痛。瘍腫振寒。肘腋痛腫。小腹痛。癇發羊鳴。戾頸。螈 狂走。

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似折。耳聾目黃。頰腫。

 

肩貞 曲胛下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

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八分。灸三壯。主傷寒寒熱。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痺。手足麻木不舉。

 

臑俞 挾肩 (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太陽、陽維、陽蹺三經之會。

銅人:針八分。灸三壯。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頸痛。

 

天宗 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主肩臂酸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 外肩上小 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少陽、足少陽四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肩痛不能舉。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

銅人:灸三壯。針五分。明堂。針九分。主肩痺熱痛。氣注肩胛拘急痛悶。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銅人: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一壯。主肩胛痛。周痺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針六分。灸三壯。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龍) 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六分。主痔 。頸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耳聾頰腫。齒噤中風。

 

天容 耳下曲頰後。

素注:灸三壯。主癭頸項癰。不可回顧。不能言。胸痛胸滿不得息。嘔逆吐沫。齒噤。耳聾耳鳴。

 

顴顟 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

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主口 面赤。眼 動不止。 腫齒痛。

 

聽會(一名多所聞)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銅人:針三分。耳中嘈嘈 蟬鳴。

 

膀胱圖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

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黑腸。(從臟屬北方色也)

王安道曰:或曰靈樞經云。水穀者。常並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腸。

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泄出也。

楊介云。水穀自小腸盛受於闌門以分別也。

其水則滲入於膀胱上口為溲便。

詳以上三說。則小便即泌別之水液。滲入膀胱以出者也。

 

素問則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則小便又似水飲精微之氣上升。脾肺運化而後成者也。將何所司。將何所憑乎。

余曰:憑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上升者。必有待於上升者為之先道。

 

故素問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且水者氣之子。氣者水之母。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

或者又謂小便純由泌別。不由運化。蓋不明此理故也。

雖然。膀胱固曰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

 

故素問曰:胞移熱於膀胱。靈樞曰:膀胱之胞。薄以濡。

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胞。無由自出。

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浸潤於膀胱。外積於胞下之空處。遂為溺。以出於前陰也。

 

素問所謂膀胱津液藏焉者。蓋舉膀胱以該胞也。若曰胞下無空處。則人溺急時。至廁焉能即出乎。

夫惟積滿胞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或言胞有上口而無下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

或言胞有小竅而為注泄之路。不亦妄歟。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上。目大角為內

髮際前為額。腦上為巔。巔、頂也。

足太陽之脈。起目內 睛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

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頂上百會也。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支別者。從巔至百會。

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穴。所以散養於經脈也。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腦、頭髓也。頸上為腦。腦後為項。

 

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循絡卻、玉枕。

入絡腦。複出下項。抵天柱也。

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

絡腎屬膀胱。肩後之下為肩膊。椎骨為脊。

尻上橫骨為腰。挾脊為膂。自天柱而下。

過大椎、陶道。

卻循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

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

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 中。臀、尻也。

挾腰 骨兩傍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

其支別者。從腰中。

循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

 

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掩附。而八 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會陽在尾 骨兩傍。則二十一椎乃複見而終焉。

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骨所掩明矣。)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穴也。

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挾脊內。過髀樞。膂肉曰胂。挾脊肉也。

其支別者。為挾脊兩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

從膊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

 

股外為髀。楗骨之下為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髁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

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

此經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陽之交。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刺深五分。留六呼。

 

睛明(一名淚空) 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明堂。針一分半。

資生云。面部所針。淺者一分。深者四分。素注亦云一分。是銅人誤以一分為一寸也。

 

素注:針一分。留六呼。灸三壯。主目遠視不明。惡風淚出。憎寒頭痛。目眩。

內眥赤痛。荒荒無見。 癢。浮膚白翳。大 攀睛 肉侵睛。雀目。瞳子生障。小兒疳眼。

按東垣曰: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蓋此經多血少氣。

故目翳與赤痛從內 起者。刺刺攢竹。臥針直抵睛明。不補不瀉。而又久留針。非古人意也。

 

攢竹(一名始光 一名員柱 一名光明) 兩眉頭少陷宛宛中。

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度刺。目大明。明堂。宜細三棱針三分出血。灸一壯。

主目荒荒。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瞢。眼中赤痛。及瞼 動不得臥。頰痛面痛。尸厥癲邪。神狂鬼魅。風眩。嚏。

 

曲差 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目不明。鼽衄鼻塞。鼻瘡。心煩滿。汗不出。頭頂痛。項腫。身體煩熱。

 

五處 夾上星旁一寸五分。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風熱。目眩。目不明。目上戴不識人。

 

承光 五處後一寸五分。又云一寸。

銅人:針三分。禁灸。主風眩頭風。嘔吐心煩。鼻塞不利。目生白翳。

 

通天 承光後一寸半。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癭氣。鼻衄鼻瘡。鼻窒。鼻多清涕。頭旋。尸厥。口 。喘息。項痛重。暫起僵仆。癭瘤。

 

絡卻(一名強陽 一名腦蓋) 通天後一寸五分。

素注:刺三分。留五呼。銅人:灸三壯。

主頭旋耳鳴。狂走螈 。恍惚不樂。腹脹。青盲內障。目無所見。

 

玉枕 絡卻後一寸五分。又云七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二寸。

銅人:多汗。鼻窒不聞。

 

天柱 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留三呼。瀉鼻不知香臭。腦重如脫。項如拔。項強不可回顧。

 

大杼 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督脈別絡。

手足太陽、少針五分。灸七壯。明堂。禁灸。下經、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資生云。非大急不灸。

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鬱。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 瘧頭旋。

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 急。

東垣曰:五臟氣亂。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氣而已。

 

風門(一名熱府) 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素注:三身熱。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

 

肺俞 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千金:對乳引繩度之。甄權。以搭手左取右。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經氣。由此而輸彼也。

甲乙。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甄權。針五分。留七呼。灸百壯。明下。三壯。素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又曰:五日死。主癭氣。黃膽。勞瘵。口舌乾。勞熱上氣。腰脊強痛。寒熱喘滿。虛煩。

傳尸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嘔吐。支滿不嗜食。狂走欲自殺。背僂。肺中風。偃臥。

胸滿短氣。瞀悶汗出。百毒病。食後吐水。小兒龜背。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太陽肺 、肝

按素問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肺者。三日死云云。銅人乃于背部各俞穴言之。則固矣。

 

厥陰俞(一名闕俞) 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咳逆。牙痛心痛。胸滿嘔吐。留結煩悶。

或曰:臟腑皆有俞在背。獨心包絡無俞何也?曰:厥陰俞即心包絡俞也。

 

心俞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金言。中風心急。灸心俞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

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恍惚。心中風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唇赤。狂走發癇。語悲泣。

胸悶亂。咳吐血。黃膽。鼻衄。目目昏。嘔吐不下食。丹毒。遺精白濁。健忘。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

 

膈俞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難經曰:血會鬲俞。疏曰:血病治此也。主心痛周痺。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

嗜臥。 癖。咳逆。嘔吐。鬲胃寒痰。食飲不下。熱病汗不出。身重常溫。不能食。

食則心痛。身痛臚脹。脅腹滿。自汗盜汗。

 

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經曰:東風傷於春。病在肝俞。

銅人 黃膽。鼻酸。熱病後目暗淚出。目眩。氣短咳血。目上視。咳逆。口乾。寒疝。

筋寒。熱痙折。目上視。目眩。眉頭痛。驚狂。鼽衄。起則目KT KT 。生白翳。咳引胸中痛。

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熱病瘥後食五辛。目暗。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膽俞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腹脹。口苦舌乾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

目黃。按資生經所載。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鬲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

故取此以治勞瘵。後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癖積聚。脅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脹引脊痛。黃膽。善欠。不嗜食。

 

胃俞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隨年為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

小兒羸瘦。不生肌膚。東垣曰:中濕者。治在胃俞。

 

三焦俞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泄注下利。腹脹腸鳴。目眩頭痛。

 

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複下一度。心之俞也。

複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複下一度。腎之俞也。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灸三壯。素問。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又曰:五日死。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滿脹急。兩脅滿引小腹急痛。脹熱。小便淋。

目視荒荒。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夢泄。腎中風。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

腰寒如水。頭重身熱。振栗。食多羸瘦。面黃黑。腸鳴。膝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

身腫如水。女人積冷氣成勞。乘經交接羸瘦。寒熱往來。

 

大腸俞 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風而鳴。大腸灌沸。腸癖。泄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絞痛。大小便難。東垣云。中燥治在大腸俞。

 

小腸俞 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五痔。頭痛。虛乏消渴。

口乾不可忍。婦人帶下。東垣云。中暑治在小腸俞。

 

膀胱俞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

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滿。大便難。泄利腹痛。腳膝無力。女子瘕聚。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俠脊胂起肉。伏取之。

銅人灸。主腎虛消渴。腰脊強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脹脅痛。

 

白環俞 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兩手相重堂云。

灸三壯。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瘧。

腰脊冷疼。不得久臥。勞損虛風。腰背不便。筋攣痺縮。虛熱閉塞。

 

上髎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俠脊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大小 起跪。甄權針上 、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八 總治腰痛。

 

次髎 第二空俠脊陷中。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主大小便不利。腰痛不得轉搖。背腠寒。小便赤。

心下堅脹。疝氣下墜。足清不仁。陰氣痛。腸鳴注泄。偏風。婦人赤白淋。

 

中髎 三空俠脊陷中。足厥陰、少陽所結之會。

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主大小便不利。腹脹下利。五勞七傷六極。

大便難。小便淋瀝。飧泄。婦人帶下。月事不調。

 

下髎 四空俠脊陷中。

銅人: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主大小便不利。腸鳴注瀉。寒濕內傷。

大便下血。腰不得轉。痛引卵。女子下蒼汁不禁。中痛引小腸急痛。

 

會陽(一名利機) 陰尾尻骨兩旁。

銅人:針八分。灸五壯。主腹寒。熱氣冷氣。泄瀉。久痔。腸癖下血。陽氣虛乏。陰汗濕。

 

承扶(一名肉 一名陰關 一名皮部) 尻臀下。股陰上紋中。又云:尻臀下陷紋中。銅

 

殷門 下六寸。

銅人:針七分。主腰脊不可俯仰。舉重惡血泄注。外股腫。

 

浮隙 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脛外經筋急。髀樞不仁。小便熱。大便堅。

 

委陽 承扶下一尺六寸。屈身取之。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兩筋間。

三焦下便。螈 癲疾。小腹堅。傷寒熱甚。

 

委中(一名血 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

中大脈。令人仆脫色。主膝痛及拇指。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

小腹堅滿。風痺。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傷寒四肢熱。熱病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

委中者。血 也。大風髮眉墮落。刺之出血。

 

附分 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

銅人:針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壯。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 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不得回顧。喘息咳逆。嘔吐煩滿。

 

膏肓俞 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

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

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覺礱礱然似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則無所下也。

 

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

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

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痰病。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有疾。求醫于秦。秦使醫緩(秦醫名緩)為之。未至。

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公曰:良醫也。濃為之禮而歸之。

 

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 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按先儒謂左氏失之誣。其所載固未足信。而思邈所譏。恐未中理。

何者。如使天下無不可醫之論有為而發也。又按肓、鬲也。心下為膏。

又曰:凝者為脂。釋者為膏。

又曰:膏、連心脂膏也。

楊文懿文集云。周官論醫事。以十全為上。

失一二三為次之。十失四為下。吾嘗疑之。夫疾者三四。則皆失之矣。果孰為上下乎。

 

神堂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

 

譩譆 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患。

言應手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胸中痛引腰背。

腋拘脅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內廉痛。不得俯仰。小兒食時頭痛。五心熱。

 

鬲關 七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肩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大便不節。小便黃。

 

魂門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外台雲十椎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尸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陽綱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開肩取之。外台雲十一椎下。

銅人:針五分。灸。不嗜食。怠惰。

 

意舍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外台雲九椎下。

銅人:針五分。灸五十脹。大便滑泄。小便赤黃。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身熱目黃。

 

胃倉 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五十壯。甲乙。三壯。主腹滿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門 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間。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

銅人:灸三十壯。針五分。又云:灸二壯。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

 

志室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堂。逆。兩脅急痛。霍亂。

 

胞肓 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五七壯。明堂腫。

 

秩邊 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

銅人:針五分。明堂。灸三壯。針三分。主五痔發腫。小便赤。腰痛。

或曰:太陽膀胱行背第二行。自大杼至白環俞十七穴。雲第幾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第不應。太近椎也。

曰旁者。指第二第三行 穴。皆在脊之旁也。

 

按滑氏云。自大杼至白環諸穴。並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歌云。自從大杼至白環。相去脊中三寸間。夫既曰脊中。則自脊骨中間量取。而非骨外量取明矣。

 

又按背部穴共五行。督脈在中。太陽經四行在兩旁。其穴又皆揣摩脊骨。各開取之。

如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隱難摸。取穴多不得其真。須先將瘦人量取定。將瘦人同身尺寸。

自某處起至本處是穴。然後將肥人同身尺寸若干。亦自某處起量至某處是穴。

 

假如取膏肓穴。先將瘦人揣摸。得四椎下五椎上。用墨點記。卻將稻稈心一條。

自結喉下圍轉到墨點處。截斷稻稈兩頭。用瘦人中指兩文角寸法。量得此稻稈二十一寸強。

又別將稻稈一條。量取肥人中指節兩文頭寸法。二十一寸強截斷。

自肥人結喉下圍量至稻稈並頭盡處。用墨點記。即是膏肓矣。餘仿此。

 

或曰:素問論五臟俞。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故王燾亦以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針。蓋亦有所據也。

而銅人、明堂、千金諸書。于五臟俞穴。針灸並載何如?

 

曰:按素問血氣形志論及遺篇俱論臟俞刺法。以是知素問非成於一人之手也。

如背俞止針三四分。漢書所載魏、樊阿得針法于華佗。

其刺胸背。深入二三寸。巨闕、藏俞乃五寸。而病皆瘳。是又不以繩墨拘也。

 

合陽 膝約紋中央下三寸。

銅人:針六分。灸五壯。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 酸腫。步履難。寒疝陰偏痛。女子崩中帶下。

 

承筋(一名 一名直腸) 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

銅人:灸三壯。禁針。明瘡。脛痺不仁。 酸。腳急跟痛。腰痛。鼻鼽衄。霍亂轉筋。

 

承山(一名魚腹 一名肉柱 一名傷山) 腸下分肉間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間。

針經云。灸一壯。針七分。明堂。針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不及針。止七七壯。下經。灸五壯。

主大便不通。轉筋。痔腫。戰栗不能立。腳氣。膝腫。脛酸腳跟痛。筋急痛。腳氣膝下腫。霍亂。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飛揚(一名厥陽)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能屈伸。目眩目痛。歷節風。逆氣。

癲疾。寒瘧。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跗陽 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脈

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頭重 痛。時有寒熱。四肢不舉。

 

昆侖 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足太陽膀胱脈所行為經。火。

素注:針五丑,留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滿。腰脊內引痛。傴僂。陰腫痛。目眩。目痛如脫。

瘧多汗。心痛與背相接。婦人字難。包衣不出。小兒發癇螈

 

東垣曰:針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 。補足外踝。留之。

 

仆參(一名安邪) 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陽蹺之本。

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三氣膝腫。

 

申脈(即陽蹺) 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陽蹺脈所出。

銅人:針三分。素注:留七中。勞極。冷氣逆氣。腰髖冷痺。腳膝屈伸難。婦人血氣痛。潔古曰:癇病晝發。灸陽蹺。

 

金門(一名梁關) 外踝下。申脈下一寸。足太陽 。陽維別屬。

銅人:針一分。灸三壯。主霍亂轉筋。尸厥癲癇。暴疝。膝 酸。身戰不能久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折。

 

京骨 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三壯。

主頭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後痛身側痛。目內 赤爛。白翳俠內 起。目反白。目眩。發瘧寒熱。

喜驚。不欲食。筋攣。足 痛。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傴僂。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 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木。膀胱實。瀉之。

銅人:囟項痛。目眩身熱。目黃淚出。肌肉動。項強不可回顧。

目內 赤爛。腸 。泄。痔。瘧。癲狂。發背癰疽。背生疔瘡。

 

通谷 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所溜為滎水。

銅人: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項痛。目KT KT 。留飲胸滿。食不化。

失欠。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亂。在於頭。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陰 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所出為井。金。膀胱虛。補之。

銅人:針二分脅痛無常處。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 痛。

太陽根結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