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卷一下

足少陰腎臟圖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狀如石。

而附著於脊之十四椎。當胃下兩旁。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故病在 。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液唾。其色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

骨髓生肝。腎生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為鹹。

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濕勝寒。鹹傷血。甘勝鹹。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內經〕

臟各有一。腎獨有兩者何也?然。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習。于物為龜為蛇。於方為朔為北。于太玄為玄為冥。

滑氏曰:腎雖有左右命門之分。其氣相通。實皆腎也。合而觀之。謂之五臟五腑可也。六臟六腑亦可也。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心為火。腎為相火。故曰小心。七節自尾 數上。又心胞絡為腎之配。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腎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

腎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骨髓不溫。則肉不著骨。

骨肉不相親左腎則為男。先生右腎則為女。丹溪曰:錢仲陽雲腎有補無瀉。

 

又曰:主閉臟者腎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者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

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

又曰: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于五臟。

故謂之君。以位而言。守位稟命。故謂之相。人有此生而恆于動者。以相火助之也。

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具於人者。寄於肝腎。肝屬木而腎屬水。

 

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於木而本於地。故雷非蟄。海非附於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

鳴也、飛也、波也。動而主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王節齋曰:古方滋補藥。皆兼補右尺命門相火。(如八味丸之類)不知左腎原虛。右腎原王。庶得水火相平也。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趨、向也。

足少陰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之湧泉。

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

內。出 內廉。跟、足根也。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

循內踝太 穴。別入跟中之大鐘、

照海、水泉。出內廉。抵陰谷也。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

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

當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

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

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

上膈歷步廊入肺。

中循神封、靈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嚨。

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兩乳間為胸。

支者。自神藏別出。繞心。注胸之膻中。以交於手厥陰也。

此經多血少氣。酉時氣血注此。

受足太陽之交。 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刺深二分。留二呼。

 

湧泉(一名地沖)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陰脈所出為井。木。

實則瀉之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荒荒無所見。善恐。惕惕如人將捕之。

舌乾咽腫。上氣嗌乾。煩心心痛。黃膽腸 。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

足脛寒而逆。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病飢不嗜食。咳嗽身熱。喉閉。

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痺。胸脅滿悶。頭痛目眩。五指端盡痛。足不踐地。

 

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脅相引。忽忽喜忘。陰痺。腹脹。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

咽中痛不可納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風入腸中。癲病。夾臍痛急。衄不止。

五疝。熱病先腰酸。喜渴數引飲。身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癲癲然。少氣寒厥。

霍亂轉筋。腎積賁豚。漢、濟北王阿母。病患熱厥。足熱。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龍淵) 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內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陰脈所溜為滎。火。

腫。主咽內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

寒疝。小腹脹。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痺。淋瀝白濁。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

煩滿消渴。自汗盜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錐刺墜墮。惡血留內腹中。

男子精泄。婦人無子。陰挺出。月事不調。陰癢。初生小兒。臍風口噤。

 

太谿(一名呂細) 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足少陰手足寒至節。喘息嘔吐。痰實。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

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 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瘠。傷寒手足厥冷。

東垣曰:成痿者。以導濕熱引胃氣出行陽道。不令濕土克腎水。其穴在太

 

大鐘 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

銅人:灸三壯。針二分。留七呼臥。口中熱。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舌乾。咽中食 不得下。

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照海 足內踝下。陰蹺脈所生。

素注:針四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痛。

視如見星。小腹痛。婦女經逆。四肢淫濼。陰暴跳起或癢。漉清汁。小腹偏痛。

淋。陰莖挺出。月水不調。潔古曰:癇病夜發。灸陰蹺。照海穴也。

 

水泉 下一寸。內踝下。少陰

銅人:灸五壯。針四分。主目KT KT 不能遠視。

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心下多悶痛。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複溜(一名昌陽 一名伏白) 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複溜。後旁筋是交信。

二。七壯。主腸 。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視KT KT 。善怒。多言。舌乾胃熱。

蟲動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青赤黃白黑。

青取井。汗注不止。齲齒。脈微細不見。或時無脈。

 

交信 足內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陰蹺之

銅人:針四分。留十呼。灸難。淋。女子漏血不止。陰挺出。月水不來。小腹偏痛。四肢淫濼。盜汗出。

 

築賓 內踝上五寸 分中。陰維之

銅人:針四分。留五呼。灸三壯。素注:刺三分。灸五壯。主 疝。胎疝。癲疾狂易。妄言怒罵。吐舌。嘔吐涎沫。足 痛。

 

陰谷 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脈所入為合。水。

陰痿。股內廉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娠。

 

橫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一寸。灸五壯。主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 始。五臟虛竭失精。

 

大赫(一名陰維 一名陰關) 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注一寸。足少陰、衝脈之中痛。目赤痛從內 始。婦人赤沃。

 

氣穴(一名胞門 一名子戶) 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兩旁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內始。婦人月事不調。

 

四滿(一名髓中) 中注下一寸。氣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脈、衝脈之會。

銅月水不調。惡血 痛。奔豚上下。無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針一分。灸五壯。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泄氣上下引腰脊痛。目內 赤痛。女子月事不調。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臍中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五壯。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從內 始。

按諸家俱以疝主於腎。故足少陰經 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經。與腎絕無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訛。

 

商曲 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五壯。主腹痛。腹中積聚。時切痛。腸中痛。不嗜食。目赤痛從內 始。

 

石關 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針一寸。灸三內始。婦人子臟有惡血。血上沖腹。痛不可忍。

 

陰都(一名食宮) 通谷下一寸。夾胃脘兩邊相去五分。

素注一寸。足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心滿逆氣。腸鳴。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目赤痛從內 始。

 

通谷 幽門下一寸。夾上脘兩旁相去五分。

素注一寸。十四經發揮云。自商曲至通谷。去腹壯。明堂。灸三壯。

主失欠口 。食飲善嘔。暴喑不能言。結積留飲。 癖胸滿。食不化。心恍惚。喜嘔。目赤痛從內 始。

 

幽門 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中。明堂雲巨闕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夾巨闕一寸。

(按幽門當在。喜唾。煩悶胸痛。胸中滿。不嗜食。逆氣咳。健忘。泄利膿血。目赤痛從內 始。女子心腹逆氣。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三分。灸

 

神封 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開二寸。

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胸滿不得息。咳逆。嘔吐。乳癰寒熱。

 

靈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開二寸。

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嘔吐。胸滿不嗜食。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素注:四分。主嘔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滿不嗜食。

 

彧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

銅人:針四分。灸五壯。明堂。灸三壯。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脅支滿。涎出多唾。

 

俞府 巨骨下璇璣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針四分。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下經。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嘔吐。喘嗽。腹脹不下食飲。胸中痛。

按錢氏於腎有補無瀉。故於藥亦止製補腎地黃丸。而無瀉腎藥也。

心包絡圖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

與橫膜相粘。而黃脂裹者心也。

其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

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滑氏云。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何也?

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

 

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

故曰手厥陰心主。以經而言。曰心包絡。

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

手厥陰受足少陰之交。起於胸中。出屬心包。

由是下鬲。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

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

脅上際為腋。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

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

下循 內之天泉穴。

以介手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

 

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

神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

循中指出其端之中沖云。

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無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數之。則為次指。

雲其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此經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

受足少陰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會) 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橛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

銅人:灸 下腫。上氣。寒熱 瘧。

 

天泉(一名天濕) 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

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主目荒荒 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臂內廉痛。

 

曲澤 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

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 七呼頭清汗出不過肩。傷寒逆氣嘔吐。

 

隙門 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脈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 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

素注:針六分。留七呼。銅人:針三。嘔沫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

卒心痛。多驚。中風氣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語。咽中如梗。鬼邪。霍亂乾嘔。婦人月水不調。血結成塊。小兒客忤。

 

內關 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陽。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手中風熱。失志。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大陵 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心包絡實。瀉之。

銅人:針五 煩心。心懸若飢。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嘔噦無度。

狂言不樂。喉痺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 瘡疥癬。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亂。在於心者。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導氣。以複其本位。

 

勞宮(一名五里 一名掌中) 掌中央動脈。

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滑氏留六呼。銅人:灸三壯。明堂。針二分。得氣即瀉。

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

主中風。善悲笑不休。手痺。熱病數日汗不出。怵惕。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

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支滿。黃膽目黃。小兒齦爛。

 

中沖 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心包絡脈所出為井。木。心包絡虛。補之。

銅人:針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

其治。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

主內而出以傳道。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圖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穀。萬物焦從火。

火亦腐物之氣。命名取義。

或有在於氣融會於其間。熏蒸鬲膜。

發達皮膚分肉。營運四旁上中下。

各隨其所屬部分而名之。

實元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

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謂左為腎臟。其腑膀胱。右為命門。其腑三焦。

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三焦當如此說。有形可見為是。

扁鵲乃云。三焦有位無形。而叔和輩失其旨意。遽雲無狀有名。俾後學承謬不已。

且名以召實。無實奚名。果無其形。尚何藏精系胞為哉。其所謂三焦者何也?

 

上焦在膻中。內應心。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下焦在臍下。即腎間動氣。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異。

方人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熾然。

翕撮三焦精氣流溢。並於命門輸瀉而去。故號此府為三焦耳。

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可為長太息也。初甚異其說。及為齊從事。(以下醫說。載之龍川志。)

 

有一舉子徐遁者。石守道之婿也。少嘗醫療病。有精思。

曰:齊嘗大飢。群丐相臠而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視其五臟。見右腎之下。

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

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則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

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所見默合。可以証古人之謬。

丹溪朱氏曰:三焦以焦。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主乎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以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