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肝臟圖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

共七葉。附著於脊之第九椎。

其治在左。其藏在右。 在腎之前。並胃。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

其畜雞。其臭臊。其聲呼。其液泣。其色青。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

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肝者。將軍之官。決斷行焉。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

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肝之合筋也。其榮在爪。其主肺也。

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知當作見)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春三月)

 

人臥則血歸於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肝色青。欲知蒼璧之澤。不欲如藍。(以上俱素問)

肝青象木。木得水而浮。

肝得水而沉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

大言陰與陽從夫也。肝熟而反浮者。乙當歸甲。極而反也。〔難經〕

 

肝有兩葉何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

(冬)離太陽不遠。(夏)猶有兩葉。亦應木也。〔難經〕

肝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

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

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三毛後橫紋為聚毛。

去、相去也。足厥陰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

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太沖。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

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複上一寸。

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至膝關、曲泉。

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

 

髀內為股。臍下為小腹。由曲泉上行。

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沖門、府舍之分。

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絡於膽也。

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

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目內廉深處為目系。

頏顙。咽顙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

大包之裡。散布脅肋。

上雲門、上出額。行臨泣之裡。

與督脈相會於巔頂之百會也。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前此連目系上出額。

此支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唇口之內。

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此交經之支。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裡。

上注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也。

是經多血少氣。丑時氣血注此。受足少陽之交。

凡一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穴。刺深一分。留二呼。

 

大敦 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一云。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

足厥陰肝脈所痛。汗出。陰上入小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病左取右。病右取左。

腹脹腫病。小腹痛。中熱喜寐。尸厥狀如死人。婦人血崩不止。陰挺出。陰中痛。

 

行間 足大指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火。肝實則瀉之。

素注:針三分筋。胸脅痛。小腹腫。咳逆嘔血。莖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脹。

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癲疾短氣。便溺難。七疝寒疝。

中風。肝積肥氣。發 瘧。婦人小腹腫。面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風。

 

東垣曰:前陰臊臭。前陰者。足厥陰脈絡循陰器。出挺末。

凡臭。心之所主。入肝為臊。於肝經瀉行間。是治本。後於心經瀉少沖。是治標。

按難經謂肝臭臊。心臭焦。脾臭香。肺臭腥。腎臭腐。五臟各有臭。

而皆心主之故。瀉行間。腋臭亦屬臊。

故治法與前陰臊臭不殊。藥用柴胡、草龍膽、車前子、黃連。以瀉心肝二經也。

 

太沖 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土。

素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心痛脈弦。馬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小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溺。陰痛。

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

 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乾善渴。肘腫。內踝前痛。淫濼。 酸。腋下馬刀。

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中封(一名懸泉) 足內踝骨前一寸。筋裡宛宛中。

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小腹腫痛。食怏怏繞臍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

身黃有微熱。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熱。痿厥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 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

臍下積氣如石。足脛寒酸。屈伸難。女子赤白淫下。月水不調。

氣逆則睪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中都(一名中 內踝上七寸 骨中。與少陰相直。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主腸 。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脛寒。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 犢鼻下二寸傍陷中。

銅人:針四分。灸五壯。主風痺。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文頭取之。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

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目眩痛。汗不出。目KT KT 。膝關痛。筋攣不可屈伸。

發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陰莖痛。

腫。膝脛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陰癢。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

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下經。七分。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婦人月水不調。

 

五里 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

銅人:針六分。灸五壯。主腹中滿。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 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

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灸三壯。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 一名脅 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九寸。側臥。屈上足

疏曰:藏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灸百壯。明堂。日七壯止五百壯。素注: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痛支滿。喘息。心痛而嘔。吐逆。

飲食卻出。腰痛不得轉側。腰脊冷疼。溺多白濁。傷飽身黃瘦。賁豚積聚。腹腫如鼓。脊強。

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魏士 妻徐病疝。

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嘔吐煩悶。不進飲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焦。為灸章門、氣海。

 

期門 直乳二肋端。不容傍一寸五分。

又曰乳直下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陰、太陰之會。銅臥。脅下積氣。傷寒心切痛。

喜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胸脅痛支滿。男子婦人血結胸滿。面赤火燥。口乾消渴。胸中痛不可忍。

傷寒過經不解。熱入血室。男子則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月水適來。邪乘虛而入。及產後餘疾。

 

仲景曰:傷寒腹滿譫語。寸脈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

大渴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又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又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

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

又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

王叔和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

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

當刺期門、巨闕。一婦人患熱入血室。醫者不識。

 

許學士曰: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

按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腹滿。至於自汗出。則表已解。小便利。則裡自和。故疑衍。

故丹溪謂羅成之曰:仲景書非全書。其間或文有不備。或意有未盡。吾每思之。不能以無疑。此之謂歟。

 

督脈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

下極之俞。兩陰之間。屏翳處也。

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督脈之所始也。

並于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

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脊之為骨。凡二十一椎。通項骨三椎。共二十四椎。 

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

並脊裡而上行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

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

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

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水溝、兌端。

至齦交而終焉。雲陽脈之海者。

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

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

故曰陽脈之海。行背中一行。凡二十七穴。

 

長強(一名氣之陰 一名橛骨) 骨端下三分。

伏地取之乃得。足少陰、少陽結會。督二分。留七呼。

明堂。灸五壯。主腸風下血。久痔 。腰脊痛。狂病。

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疳蝕下部慝。

小兒囟陷。驚癇螈 。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

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補之。

 

腰俞(一名背解 一名髓孔 一名腰柱 一名腰戶)

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壯。

甲乙針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忌房勞。舉重強力。明堂。灸三壯。下經。灸五壯。素注:針一分。又云二寸。

主腰髖腰脊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清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赤。

 

宋、徐秋夫聞鬼斛斯泣腰痛。縛草作人。令依之針腰俞、肩井。明日一人謝云。蒙君救濟。忽不見。

按秋夫療鬼。事涉怪誕。然左氏記彭生、子產立伯有。理或有。姑錄以博聞見。

 

陽關 十六椎節下間。坐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痺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 十四椎節下間。伏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二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

 

懸樞 十三椎下。伏取之。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腰脊強不得屈伸。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痢。腹中留積。

 

脊中(一名神宗 一名脊俞) 十一椎節下間。俯取之。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禁灸。灸肛。素問。刺中髓。為傴。行針宜慎之。

 

筋縮 九椎節下間。俯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主癲疾狂走。脊急強。目轉反戴。上視目瞪。癇病多言。心痛。

 

至陽 七椎節下間。俯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主腰脊痛。胃中寒氣。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靈台 六椎節下間。俯取之。銅人缺治病。

見素問。按靈台一穴。諸書缺主治。資生經集銅人、千金、外台、明堂亦無考。惟曰見素問。

考之素名治相混。而泯沒歟。先儒謂心曰靈台。經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豈主病同手少陰神門。

而針刺淺深。艾壯多寡。

 

同至陽、神道歟。或曰:手少陰神門主心矣。于督脈何與。而六椎節下。又屬之心。

心之所出何多邪?曰:督為陽脈之都綱。猶五臟既有俞在背。而督又處太陽之中。

故太陽有腎俞。而督有命門。靈台為心無疑。如紫微垣有天皇大帝矣。心中星又為帝星。

大微垣又有帝座。天市垣又有帝星。蓋心為一身之主。如帝王警蹕所至。曰行在所也。

 

曰:論語示闕文。春夏存夏。吾子何僭妄若此。

曰:安國以郭公為虢公。晦庵補格致於大學。將以明經也。

 

神道 五椎節下間。俯取之。

銅人:灸七七壯止百壯。明下。灸三壯。針五分。千金:灸五合。小兒風癇。

 

身柱 三椎節骨下間。俯取之。

銅人:針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下經。三三脈。風癇驚癇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大椎下間。俯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

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 瘧寒熱。洒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螈 。恍惚不樂。

 

大椎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

灸以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啞門(一名舌厭 一名舌橫 一名喑門) 在項風府後一寸。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瀉五吸。

瀉盡更留針取之。禁灸。灸之令人啞。主舌急不語。重舌。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

寒熱風啞。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痛風汗不出。

 

風府(一名舌本) 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足太陽、督分。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

偏風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膽。

仲景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

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府。故為諸陽主氣。

 

資生云。風府者。傷寒所自起。北人以毛裹之。(今之護風領)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

今護項乃云蔽垢膩。實存名亡矣。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東垣曰:少陽頭痛。治在風池、風府。

按風府禁灸矣。項疽發於腦之下。項之上。此正風府穴分也。

東垣先用火攻之策。以大炷艾如兩核許者。攻之至百壯。豈瘡家與諸病異治歟。

 

腦戶(一名合顱) 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

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目黃。面痛。頭重腫痛。癭瘤。

按腦戶一穴。資生、明堂、素問所論深針妄灸。醫家當知所戒矣。

 

強間(一名大羽) 後頂後一寸半。

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沖) 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

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 一名巔上 一名天滿) 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二分即瀉。

又素注刺四分。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

心神恍惚。無心力。 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

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

百病皆治。虢太子尸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唐、高宗頭痛。

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武後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 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

素注:刺四分。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螈 。腫痛。

 

囟會 上星後一寸陷中。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針二分分。

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

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上星(一名神堂) 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

素問。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鼻中息肉。鼻塞頭痛。 瘧振寒。熱病汗不出。

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

 

神庭 直鼻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

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二七壯止七七壯。。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

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張子和曰:目痛目腫目翳。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髎 (一名面正) 鼻柱上端準頭。外台。不宜灸。

針一分。素注:三分。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 。鼽衄。

 

水溝(一名人中) 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灸三壯。

明堂。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

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噤。

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鬼擊。喘渴。目不可視。黃膽馬黃。瘟疫。通身黃。口

 

兌端 唇上端。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

 

齦交 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

銅人:針三分。灸三壯。主鼻中息肉。蝕瘡寒暑溫疫。二十九難曰: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又曰: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