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任脈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

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

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脈也。

任與督。一源而二岐。

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

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

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

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

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

下脘、建裡、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

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

上頤。循承漿。

 

環唇上。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

會承泣而終也。

陰脈之海者。亦以人之脈絡。

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

而任脈則為之總會焉。

故曰陰脈之海。行腹中一行。凡二十四穴。

 

會陰(一名屏翳) 兩陰間。

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

沖由氣衝小便。陰端寒。沖心竅。中熱皮疼痛。穀道瘙癢。久痔相通。女子經水不通。陰門腫痛。

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

 

曲骨 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

銅人:灸七壯至七 脹滿。小便淋瀝不通。 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中極(一名玉泉 一名氣原) 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

銅人 氣積聚。時上沖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

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

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尸厥。飢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關元 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

素注:刺一寸二分。留 婦禁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針外昆侖立出。

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入腹痛。失精白濁。

溺血暴疝。風眩頭痛。轉胞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搶心。

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不止。

 

石門(一名利機 一名精露 一名丹田 一名命門) 臍下二寸。三焦募也。

銅人:灸二七壯分。留七呼。婦人禁針禁灸。

犯之終身絕子。主傷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賁豚搶心。腹痛堅硬。

卒疝繞臍。氣淋血淋。小便黃。嘔吐血。不食穀。谷不化。水腫。

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一名下肓) 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賁豚七疝。

小腸膀胱腎余 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

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

 

繞臍 痛。閃著腰疼。小兒遺尿。

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

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

 

陰交(一名橫戶) 臍下一寸。當膀胱上口。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

銅人:針八 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

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 。小兒陷囟。

 

神闕(一名氣舍) 當臍中。

素注:禁針。針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不治。灸三壯。

銅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徐 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不起。再灸百壯。

 

水分 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水盡即死。

明堂。水病灸七七壯止四百壯。針五分。留三呼。資生云。不針為是。

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沖心。

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沖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下脘 建裡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任脈之會。胃。  

 

建里 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

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針一寸二分。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 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胃之募。

手太陽、少陽、足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

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

 

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痿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

先腹痛先瀉。霍亂。泄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

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導引之。

 

上脘(一名胃脘) 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

上脘、中脘屬胃絡脾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三壯。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 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

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三蟲。卒心痛。風癇。

熱病。馬黃黃膽。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闕 鳩尾下一寸。心之募。

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止七七壯。

 

主上氣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

少氣腹痛。黃膽。急疽。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滿。煩熱。鬲中不利。

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沖心。昏悶。

 

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

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痕是驗。

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

 

所以遮隔濁氣。不堅握而不伸者。又有胞衣裹之。豈能破鬲掬心哉。

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沖掬而不死哉。

蓋以其上沖近心。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人不可以辭害意。

 

鳩尾(一名尾翳 一名 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方可針。

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

 

素注:不可刺灸。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痺咽腫。水漿不下。

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

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多。短氣少氣。又靈樞經云。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吐奶。

 

膻中(一名元兒) 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主氣。以分布陰陽。故為。

銅人:禁針。針之令人夭。明堂。灸七壯止七七壯。氣府論注。針三分。灸五壯。

主上氣短氣。咳逆。噎氣鬲氣。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 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 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下。灸七壯。

主胸脅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膠。

 

華蓋 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下。灸三壯。主喘急上氣。咳逆哮嗽。喉痺咽腫。水漿不下。胸皮痛。

 

璇璣 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

銅人:灸五壯。針三分。主胸脅支滿痛。咳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痺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天突(一名天瞿) 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

銅人:針五分。留三呼。得氣針一分。素注:針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主面皮熱。上氣咳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喉中生瘡。喉猜猜。咯膿血。喑不能言。

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鳴。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

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膽。醋心。多唾。嘔吐。癭瘤。

 

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

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後腎堂間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 頸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陰維、任脈之會。

素注:低針取之。針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 唇棱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

素注:針二分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灸。

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複灸。令血脈通宣。其病立愈。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 斜。

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難經曰: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太陽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

本於仆參。與足少陽會於居 。又與手陽明會於肩 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 俞。

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 。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凡二十穴。

 

申脈(外踝下。屬足太陽經。) 附陽(外踝上) 仆參(跟骨上) (章門下) 肩臑 (肩端分)

以上諸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陰蹺脈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

故曰: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 。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

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 在交信。陰蹺病者取此。

照海(足內踝下) 交信(內踝上) 陰蹺脈病。取之二穴刺之。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

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人逆氣而裡急。

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

 

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

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

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幽門(巨闕旁) 通谷(上脘兩旁) 陰都(通谷下) 石關(陰都下) 商曲(石關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滿(中注下) 氣穴(四滿下) 大赫(氣穴下) 橫骨(大赫下) 逆氣裡急者。取諸此。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

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

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

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

 

難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此陽維脈氣所發。 凡二十四穴。

金門(足外踝下) 陽交(外踝上七寸) 臑俞(肩後胛上廉) 天髎(缺盆上) 肩井(肩頭上)陽白(眉上)

本神(曲差旁) 臨泣(目上)  正營(目窗後) 腦空(承靈後)風池(腦空下)  (髮際) 啞門(風府後)

以上穴。苦寒熱者刺之。

 

陰維脈

 

陰維。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

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天突、廉泉。難經云。

陰維為病。苦心痛。此陰維脈氣所發。凡十二穴。

築賓(內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橫(腹哀下) 府舍(腹結下) 期門(乳下) 天突(結喉下) 廉泉(結喉上)

以上穴。苦心痛者刺之。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

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 維道  以上穴。病如上証者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