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東垣針法

東垣針法。悉本素、難。近世醫者。止讀玉龍、金針、標幽等歌賦。而於先生之所以垂教者

東垣曰:黃帝針經。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以補之。

 

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衝以三棱針出血。若汗不減。不止者。

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濕面。

 

東垣曰:黃帝針經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刺。瀉其經絡之壅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

黃帝曰:五亂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少陰心主之輸神門、大陵。同精導氣。以複其本位。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魚際、太

成痿者。以導溫熱引胃氣出陽道。不令濕土克腎。其穴在太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

因足太陰虛者。于募穴之。如氣逆為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複始。

 

氣在於頭。取之天柱、大杼。

不足。取之足太陽滎輸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補不導去之。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少陰之滎輸二間、三間。深取之。內庭、陷谷深取去

 

瀉陰火。乃導氣同精之法。

帝曰:補瀉奈何?

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

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問。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東垣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陰陽應象論云: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中而外入。

在人之背上腑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說。

 

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故以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非止風寒而已。

六淫濕暑燥火。皆五臟所受。乃筋骨血脈受邪。各有背上五臟 以除之。

 

傷寒一說。從仲景。中八風者。有風論。

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腸俞。中濕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腸俞。

此皆六淫客邪有餘之病。皆瀉其背之腑俞。若病久傳變。有虛有實。各隨病之傳變。補瀉不定。

 

只治在背腑俞。別有上熱下寒。經曰: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必須先去絡脈經隧之血。

若陰中火旺。上騰於天。致六陽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臟之血絡。引而下行。

天氣降下。則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獨瀉其六陽。

 

此病陽亢。乃陰火之邪滋之。只去陰火。只損脈絡經隧之邪。勿誤也。

陽病在陰者。病從陰引陽。是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飲食失節。及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

致穀氣、營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陽氣。

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

 

外者天也。下流伏於坤土陰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

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不節。繼之則元氣乃傷。當從胃俞合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

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

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募穴于腹。

 

故曰五臟不平。乃六腑元氣閉塞之所生也。

又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

故曰:陽不勝其陰。凡治腹之募。皆為元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

若錯補四末之 。錯瀉四末之 。皆非也。錯瀉者。差尤甚矣。

 

按岐伯所說。只取穴於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臟六腑之俞。不當瀉而瀉。豈有生者乎。

興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

苟錯取穴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豈可不慎哉。

 

東垣曰:三焦元氣衰王。黃帝針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

東垣曰:一富者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先師治之。

曰:夫前陰足厥陰之脈經中瀉行間。是治其本。後於心經中瀉少沖。乃治其標。

 

針灸聚英   高武 

 

卷二       治例

傷寒

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郁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此裡熱也。

餘熱不盡。取曲池。煩滿汗不出。取風池、命門。

 

汗出寒熱。取五處、攢竹、上脘。煩心好嘔。取巨闕、商丘。

身熱頭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熱進退頭痛。取神道、關元、懸顱。(以上出針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灸氣海、關元。少陰發熱、灸太

 

傷寒

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灸關元。

 

傷寒

有汗為中風衛病。無汗惡風為寒傷榮。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葛根湯。

 

傷寒

邪氣自表侵裡。必先自胸脅。以次入心腹胃。 胸脅滿兼譫語。刺期門。

 

傷寒

臟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 刺期門。刺肺俞。

(嚴仁庵)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刺期門。又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傷寒

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故咳逆也。刺期門。

 

傷寒

物聚而滿。上為氣。下為溺與血。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証也。當出不出。

積而為滿。中痧腹虛脹。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傷寒

邪氣在裡。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穴。

 

傷寒

熱毒流於下而瘀血者。

少陰証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陽明病。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

 

傷寒

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吐。

口中和。脈微澀弱。皆灸厥陰。脈經、千金翼林氏本曰:灸厥陰五十壯。

 

傷寒

戰者正氣勝。栗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栗。為病欲解也。

心氣內盛。正氣大虛。心栗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傷寒

四肢逆冷而不溫。積涼成寒。六腑氣絕於外。四肢手足寒冷。足脛寒逆。少陰也。

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陰也。四逆灸氣海、腎俞、肝俞。

 

傷寒

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內庭、大都。龐氏曰:脈促而厥者。灸之。

 

傷寒

郁為氣不舒。冒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

郁冒。刺太陽、少陽。並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當刺大椎第一間。及肺肝二俞。慎不可汗。

 

傷寒

不經攻下自溏泄。 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

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少陰太 穴。

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之。宜通用之。

 

傷寒

男子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則隨經而入。月水適來。邪乘虛入。

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熱入血室。刺期門。用甘草芍藥湯。

不已。刺隱白。

 

傷寒

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也。

乾霍亂或腹中急痛絞刺。宜刺委中及奪命穴。

 

傷寒

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患冷結。久而彌困。氣衝心而死。刺括委中穴。

 

傷寒

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 陰毒灸關元、氣海。

 

傷寒

刺肺俞  肝俞   如頭痛  刺大椎。

 

傷寒

邪蓄於內。津液不行。 陰寒甚。下閉者。灸之。陰証。小便不利。必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傷寒

不柔和。癢痛寒熱皆不知。正氣為邪氣閉伏。郁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

若越人入診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濟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

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其能治哉。(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雜病

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

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 。皆可灸之。以鑿竅疏風。又針以道氣。

 

雜病

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雜病

有寒熱、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

商陽、合谷、陽谷、俠 、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熱無度不止。陷谷。血以泄熱。

 

雜病

有實有虛。有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痰驚、痰食、瘡、痧、疝。

實痛宜刺瀉之。太沖、三陰交、太白、太淵、大陵。邪客經絡。藥不能及者。宜灸氣海、關元、中脘。

 

雜病

有風、風熱、痰濕、寒、真頭痛。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針。脈浮刺腕骨、京骨。脈長合骨、沖陽。脈弦陽池、風府、風池。

 

雜病

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氣、滯。 血滯於下。委中出血。灸腎俞、昆侖。

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薑汁化開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雜病

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 針丘墟、中瀆。

 

雜病

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 針太 、然谷、尺澤、行間、建裡、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雜病

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

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雜病

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

絲竹空、上星、百會、攢竹宣泄。痛者。風池、合谷。

張子和治眼目。神庭、上星、前頂。

灸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風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間、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雜病

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陷下則灸之。脾俞、關元、腎俞、複溜、腹哀、長強、太 、大腸俞、三里、氣舍、中脘。白痢。

大腸俞。赤。小腸俞。

 

雜病

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瘧母、寒濕痺、五臟瘧、五腑瘧。

針合谷、曲池、公孫。 灸不拘男女。

於大椎中第一節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節亦可。

 

雜病

風、寒、火、勞、痰、肺脹、濕。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

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熱咳。支溝。多唾。三里。

 

雜病

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 針隱白、脾俞、上脘、肝俞。

 

雜病

腸風多在胃與大腸。 針隱白。 灸三里。

 

雜病

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針以導氣。

 

雜病

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痺為寒。老人氣虛。 灸三陰交。

 

雜病

灸陰陵泉、陽陵泉。

 

雜病

針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灸初起傍灸之。蓋亦鑿竅使外泄也。頭腫針曲池穴。

 

雜病

瘰癧瘡。灸肩井、曲池、大迎。 針緣唇瘡。須去惡血。

 

雜病

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 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針太沖、大敦、絕骨。

 

雜病

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 針公孫、沖陽。灸三里。

 

雜病

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 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一二時方可。)灸三里、肺俞。

 

雜病

有痰、氣虛、陰虛。 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雜病

因痰、熱、虛。 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鬲俞、陽關。

 

雜病

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 針天突、石門、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氣海、胃倉。

 

雜病

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 刺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複溜、曲泉、四滿。

 

雜病

氣脹、寒脹、脾虛中滿。 針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

 

雜病

痰挾氣。虛火動其痰。 針上星、風池、天柱。

 

雜病

風熱、風濕、血虛有痰。 針百會、環跳。

 

雜病

痰濕為主。 灸肩 、曲池。

 

雜病

專主濕熱相火。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雜病

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馬六畜。 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蹺、(晝發)陰蹺。(夜發)

 

雜病

感天地間殺厲之氣。聲啞者難治。 針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瘩處亦去惡血。(以上見劉氏雜病治例)

 

雜病

河間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

選用至陰陵泉。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

選用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 。從胸出者。則以絕骨一穴。

腸癰纂要云。千金灸法。曲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

武按。河間瘡瘍止論足三陽。而手足三陰三陽未備。學人當引伸而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