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高武

 

婦人

寶鑒曰:一婦病傷寒。遇夜則見鬼。許學士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

其家人曰:經水。針三里穴五分。其痛立止。乳癰、喉痺、 腫、足跗不收。灸下廉三壯。

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灸血海二穴三壯。

女子如妊娠。赤白帶下。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

及治腰痛如錐刺。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廉痛。灸陰谷二穴。

女子不月。灸會陰三壯。婦人月水不利。難產。子上沖心。痛不得息。灸氣衝七壯。

婦人月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 痛。灸氣海。

 

婦人不孕。月不調勻。赤白帶下。氣轉連背引痛不可忍。灸帶脈二穴。

產後惡露不止。及諸淋注。灸氣海。

產後兩脅急痛不可忍。灸石關五十壯。

 

女子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灸陰交百壯。帶下 瘕。因產惡露不止。

斷產絕孕。經冷。灸關元百壯。婦人卒口噤。語音不出。風癇。灸承漿五壯。

婦人產後。血氣俱虛。灸血海百壯。婦人疝氣。臍腹冷疼。相引脅下痛不可忍。先灸中庭三七壯。

 

小兒  (小兒針毫針。艾炷如小麥。或雀糞大。)

寶鑒曰:急慢驚風。灸前頂。若不愈。灸攢竹、人中各三壯。

武疑急驚屬肝。慢驚屬脾。寶鑒不分。灸前頂、攢竹。二穴俱太陽、督脈。未詳其義。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七壯。初生小兒。

臍風撮口。灸然谷三壯。或針三分不見血。立效。

兒風癇。先曲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直髮際宛宛中三壯。

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灸後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

 

小兒癖氣久不消。灸章門各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

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

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瘦。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壯。

 

小兒黃膽。灸三壯。小兒疳瘦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方不瘥。

灸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兼三伏內用楊湯水浴之。

正午時灸。自灸之後。用帛子拭。見有疳蟲隨汗出。此法神效。

小兒身羸瘦。賁豚腹脹。四肢懈惰。肩背不舉。灸章門。

小兒吐乳汁。灸中庭一壯。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效。灸龜尾一壯。

脫肛灸臍中三壯。千金云。隨年壯。脫肛久不瘥。及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多哭。

語言不擇。發無時節。盛則吐涎沫。灸百會七壯。

戒逆針灸  (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小兒新生無疾。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癇。

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北灸之。多害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得無夭橫也。

秦承祖灸鬼法

鬼哭穴以兩手大指相並縛。用艾炷騎縫灸之。令兩甲角後肉四處著火。一處不著則不效

按丹溪治一婦人久積怒與酒。病癇。目上視。揚手躑足。筋牽喉響流涎。定則昏昧。

腹脹痛為肝氣所侮而為痛。酒性喜動。出入升降。入內則痛。出外則癇。用竹瀝、薑汁、參朮膏等藥甚多。

癇痛間作無度。乘痛時灸大敦、行間、中脘。間以陳皮、芍藥、甘草、川芎湯調石膏與竹瀝服之。

無數。又灸太沖、然谷、巨闕。及大指甲肉。且言鬼怪怒罵巫者。

丹溪曰:邪乘虛而入。理或有之。與前藥。佐以荊、瀝防痰。又灸鬼哭穴。余証調理而安。

 

針灸聚英   高武 

 

卷三  

鐵針

本草云:馬銜鐵無毒。日華子云。古舊鋌者好。或作醫工針也。

武按本草柔鐵即熟鐵。有毒。故用馬銜則無毒。以馬屬午、屬火。火克金。解鐵毒。故用以作針。

古曰:金針者。貴之也。又金為總名。銅鐵金銀之屬皆是也。

 

煮針

危氏書云:烏頭、巴豆各一兩。硫黃、麻黃各五錢。木鱉子十個。

用烏梅藥同入磁石器內。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內煮一日。

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松子油塗。常近人氣為妙。

按煮針非素問意。今依法煮之。以解鐵毒。此有益無害也。

 

火針

經曰:針者,以麻油滿盞,燈草令多如大指許,叢其燈火燒針。頻以麻油蘸其針,燒令通針,

醫者臨時用之,以免致手熱,才覺針紅。醫即取針。先以針安穴上。自然乾。針之亦佳。

凡行針點灸相似。以墨記之。使針時無差。

穴道差。則無功。火針甚難。須有屠兒心、劊子手。方可行針。

 

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後針之。切忌太深。深則反傷經絡。不可太淺。淺則治病無功。

但消息取中也。凡大醉之後。不可行針。不適淺深。有害無利。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患。令勿驚心。

較之火針及灸。灸則直守艾灼燒過。痛則久也。

 

火針雖則視之畏人。其針下快疾。一針便去。疼不久也。

以此則知灸壯候數滿足。疼之久也。火針止是一針。不再則痛過也。

 

凡行火針。一針之後。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尋即以左手速按針孔上。則疼止。不按則疼甚。

凡下針。先以手按穴。令端正。頻以眼視無差。方可下針。燒針之人。委令定心燒之。

恐視他處。針冷治病無功。亦不入內也。

 

人身諸處皆可行針。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經血盛皆下流兩腳。

切忌妄行火針於兩腳內及足。則潰膿腫疼難退。其如腳氣多發於夏。血氣濕氣。皆聚兩腳。

或誤行火針。則反加腫疼。不能行履也。

當夏之時。腳氣若發。藥治無效。不免灸之。每一穴上但可灸三壯。劫其病退。壯數之年亦不苦。

 

潰腫膿瘡亦易平。火針者。宜破癰毒發背。

潰膿在內。外皮無頭者。但按腫軟不堅者以潰膿。闊大者按頭尾及中。

以點記。宜下三針。決破出膿。一針腫上。不可按之。即以指從兩旁捺之。

令膿隨手而出。或腫大膿多。針時須側身回避。恐膿射出污身。

 

孫氏曰:凡下火針。須隔一日報之。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疾則效矣。

塊結積之病。甚宜火針。此非萬效之功。火針甚妙。于結塊之上。須停針慢出。仍轉動其針。以發出污滯。

 

凡下火針。經一宿。身上發熱惡寒。此為中病。無害事也。

火針亦行氣。火針惟假火力。無補瀉虛實之害。惟怕太深有害。餘則無妨。

氣針者。有淺有深。有補有瀉。候氣候邪之難。不可誤行。恐虛者反瀉。實者不宣。

又以為害。世之製火針者。皆用馬銜鐵。思之令喜意也。

 

此針惟是要久受火氣。鐵熟不生為上。莫如火爐中用廢火箸製針為佳也。

初製火針。必須一日一夜。不住手以麻油燈火頻頻蘸燒。如是終一日一夜。方可施用。

凡治癱瘓。尤宜火針易獲功效。蓋火針大開其孔穴。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

 

若氣針微細。一出其針。針孔即閉。風邪不出。故功不及火針。

灸者。亦閉門趕賊。其門若閉。邪無出處故也。若風濕寒三者。在於經絡不出者。宜用火針。

以外發其邪。針假火力。故功效勝氣針也。破癰堅積結瘤等。皆以火針猛熱可用。

 

又如川僧多用煨針。其針大於鞋針、火針。以火燒之可用。即九針之中之大針是也。

其針大於氣針。故曰大針者。其功能治風邪入舍於筋骨間不出者宜用之。火針之次也。

 

孫曰:三針者。是鋒針、鈹針、火針也。火針即煨針也。

按燒針法仲景以前多用之以致禍。故傷寒書屢言之。如曰:用燒針必驚。燒針令汗。針處被寒。核起發奔豚。

加燒針因胸煩之類。今世或用以出癰膿為便。

 

溫針

王節齋曰: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

以艾蒸溫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於血宜衍。于疾無與也。

古針法最妙。但今無傳。恐不得精高之人。誤用之。則危拙出於頃刻。

唯灸得穴。有益無害。日後宜行之。

 

折針

本草云:醫工針人。而針折在肉中不出。杵牡鼠肝及腦塗之。

又象牙主諸針及雜物入肉。刮取屑。細研入水和。敷上立出。

肘後方。針折肉中。象牙屑水和敷上立出。

 

寶鑒湧針膏。取針刺入肉並箭頭。

鼠糞頭十個、螻蛄四十九個、土消蟲十個、芫青、馬肉中石腦油三兩。

蒿柴灰汁三升。上將灰汁、石腦油以文武火熬成膏。

次下諸藥令勻。瓷器內收貯。臨用時。看創大小點藥。良久自然湧出。

 

萬聖神應丹。出針並箭頭。莨菪根今天仙子苗是也。

于端午前一日。尋上項科取酌中一科。下取出。用淨水洗了。于靜室中石臼中搗如泥。丸如彈子大。

黃丹為衣。紙袋內封了。懸高處陰乾。針箭不出者。以緋絹袋盛一丸。放在臍下。

用綿裹肚系了。先用象牙末屑於傷處貼了。後用此藥。若創口生合。用刀子微割開。以象牙末貼之。

神聖膏。取針入皮膚。車脂不拘多少。成膏子好。攤紙上。如錢大。

貼之。二日一換。三五次。針自出。大有神效。

 

烏翎散。取針鐵入皮膚。烏翎三五枝。火炙焦為末。好醋調成膏。塗創上。紙蓋。一兩次其針自出。

按素問云:針耀而勻。示人臨病。當檢視其針。令光耀滑澤勻直而無曲損也。

能守此訓。自不致折矣。又磁石能引針出肉。古人療折針法雖多。今備錄於此。宜隨輕重選用之。

 

暈針

濟生拔萃云。有隨針而暈者何。曰:一則不知刺禁。如刺中心一日死之類也。

二則不明脈候。如下利其脈忽大者死之類。凡針灸者。先須審詳脈候。觀察病証。

然後知其刺禁。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

金針賦云。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按以針補之。以所內之針施補也。以袖掩之。掩其口毋令氣泄。掩其面毋令迎風也。

指微賦注云:醫人深明氣血往來。取穴部分不瘥。補瀉得宜。必無暈針昏倒之疾。

或匆忙之穴之絡。假令針肝絡血暈。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絡。針入複蘇。效如起死。餘皆仿此。

 

劉宗濃曰: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

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兒上。自肩至肘正在當中。

按暈針三法。指微賦有理。劉氏止言奪命穴。而不言何經何絡。

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腸脈分。而古亦無奪命穴之名也。

 

針灸傷

危氏書云:治針灸傷經絡。膿血不止。

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別研、沉

 

暖針

素問遺篇注云:用圓利針、長針。未刺時。先口溫針暖而用之。

又曰:先以口銜針令溫。

 

又曰:毫針於人近體暖針至溫。

又曰:著身溫之。

按口體溫針。欲針入經穴。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於熱湯中,亦此意耳。

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不若著身溫之,則針通身皆熱矣。

 

呼吸

素問注云:按經云。皆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補法呼盡內針。靜以久留。

此段一。則先補之義。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

令病患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瀉之時。候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

令病患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補瀉

素問遺篇補腎俞注曰:用圓利針。

臨刺時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氣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

瀉脾俞注曰:欲下針時咒曰:帝扶天形。護命成靈。誦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其針。

 

按咒法非素問意。補注又王氏輩為之。未足信。但針工念咒。則一心在針。

故曰:如待所貴。不知日暮也。

濟生拔萃云。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

捻針入腠理得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以合手以回針。引氣過針三寸。

 

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

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

令病患呼氣一口。將盡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複退一分許。如更覺沉緊。

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命之曰補。

 

又曰:夫行針者。當刺之時。口溫針暖。先以左手揣按所針滎俞之處。

彈而怒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患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

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

左手閉針孔。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針孔。疾出針而徐按之。

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按素問云。候呼內針。

 

又曰:候呼引針。候。伺候也。言醫工持針。等候病患之呼吸而用針矣。謬之甚也。此補瀉尚得素難意。

明堂注云: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患咳嗽一聲得入腠理。複令吹氣一口。

隨吹下針至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氣內針。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

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夫病熱者。治之以寒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候得氣。推內至陰之分。

後令病患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患自覺清涼矣。

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候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

後令病患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自覺和暖矣。

 

十四法

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以為搓也。

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

盤者。凡如針腹部。于穴內輕盤搖而已。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後出。

彈者。凡補時用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捻者。以手指捻針也。務要記夫左右。左為外。右為內。

循者。凡下針于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

 

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捫者。凡補者出針時。用手捫閉其穴也。

攝者。下針時得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者。以手按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針有準也。

切者。凡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使傷于榮衛也。

按此十四法。所謂進、退、動、搖、彈、捫、攝、循、切、按、爪皆素問針法。搓、捻非素問法也。

 

八法

金針賦云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三曰陽中之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四曰陰中之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九六之法。則先瀉後補也。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

                            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法。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隔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

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行。

                            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七曰留氣之訣。 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

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複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

一有未應。反複再施。按此八法巧立名色。非素、難意也。

四法

金針賦云。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

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

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

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複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按此法亦巧立名色而已。求針之明。為針之晦。

 

下針法

金針賦云。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先呼氣。

初針刺至皮肉。處。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複至於人。

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

之後。複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

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

以龍虎升騰之法。

 

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

扶針直插。複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沮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

大段之法。馳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按素問有淺深法。而此曰天地人三才者。是亦九針論意也。

 

醫經國小云: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放教深。持針安穴上。

令他嗽一針向病。針退天地人。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

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納其針。吸則須右轉。

他次進天人。轉針仍複吸。依法再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出針法

金針賦云。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始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

此為邪氣吸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

然後吸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劉宗濃曰: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三四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必見血也。

 

人身左右補瀉不同

神應經曰:人身左邊右手以大指進前捻針為補。大指退後捻針為瀉。右邊以右手大指退後捻針為補。進前捻針為瀉。

捻針左右。已非素問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謬之甚也。

男女氣血

金針賦云。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

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平腰分之。

按針灸當隨經絡氣至十二時候。如寅肺卯大腸經之類。男女所同。男女氣血上下之分。

固非素、難意。亦不必然也。

 

古人不行針知針理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醫者不識。用補血藥。數日成結胸証。

許學士曰:小柴胡湯已遲。不可行也。可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

針灸藥。皆醫家分內事。後世分門專科之醫出。而各有所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