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

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點。

如所有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症。

 

(二)遠治作用

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

在十四經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症,

還可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響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穴」不僅可治上肢病,還可治頸部及頭面部疾患,同時還可治療外感發熱病;

「足三里」不但治療下肢病,而且對調整消化系統功能,甚至人體防衛,免疫反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

指某些腧穴所具有的雙重性良性調整作用和相對特異性而言。

如「天樞」可治瀉泄,又可治便秘;「內關」在心動過速時可減慢心率;心動過緩時,又可提高心率。

特異性如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等。

總之,十四經穴的主治作用,歸納起來大體是:

本經腧穴可治本經病,表裡經腧穴能互相治療表裡兩經病,鄰近經穴能配合治療局部病。

各經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特定穴的意義和特點

 

十四經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稱之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們除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

特定穴是針灸臨床最常用的經穴,掌握特定穴的有關知識,對針灸臨床選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特定穴的意義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經穴,稱為特定穴。

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將特定穴分為

「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十類。

 

(二)特定穴的分類和特點

 

1.五輸穴

十二經脈中的每一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即「井、滎、輸、經、合」穴,稱「五輸穴」,簡稱「五輸」。

古人把十二經脈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認為具有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並將「井、滎、輸、經、合」五個名稱分別冠之於五個特定穴,即組成了五輸穴。

五輸穴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頭;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經氣初出。「滎」,意為小水,喻剛出的泉水微流;

滎穴分布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為經氣開始流動。

「輸」,有輸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漸深;輸穴分布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其經氣漸盛。

「經」,意為水流寬大通暢;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之前臂、脛部,其經氣盛大流行。

「合」,有匯合之意,喻江河之水匯合入海;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其經氣充盛且入合於臟腑。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五輸穴與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輸」之稱。

 

2.原穴、絡穴

十二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於腕踝關節附近。

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

陽經之原穴位於五輸穴中的輸穴之後,即另置一原。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一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

「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

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3.郄穴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稱為「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個,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4.背俞穴、募穴

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稱為「背俞穴」,又稱為「俞穴」。「俞」,有轉輸、輸注之意。

六臟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個。

俞穴均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並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

「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個。

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5.下合穴

六臟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腧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共有六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於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於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於膀胱經。

 

6.八會穴

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稱為八會穴。

八會穴分散在軀幹部和四肢部,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於軀幹部;筋、脈、髓之會穴位於四肢部。

 

7.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又稱「交經八穴」。八脈交會穴均位於腕踝部的上下。

 

8.交會穴

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稱為「交會穴」 (crossing point)。交會穴多分布於頭面、軀幹部。

 

腧穴的定位

 

正確取穴和針灸療效的關係很大。現代臨床常用的腧穴定位與取穴方法有:

 

(一) 骨度分寸法

 

始見於《靈樞.骨度》篇。它是將人體的各個部位分別規定其折算長度。作為量取腧穴的標準。

如前後髮際間為12寸;兩乳間為8寸;胸骨體下緣至臍中為8寸;臍孔至恥骨聯合上緣為5寸;

肩胛骨內緣至背正中線為3寸;腋前(後)橫紋至肘橫紋為9寸;肘橫紋至腕橫紋為12寸;

股骨大粗隆(大轉子)至膝中為19寸;膝中至外踝尖為16寸;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為13寸;

外踝尖至足底為3寸。

分部

部位起點

常用骨度

度量法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

12

直量

如前後髮際不明,從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

眉心至前髮際3寸,大椎至後髮際3

胸腹

兩乳頭之間

8

橫量

胸部與脅肋部取穴直寸,

一般根據肋骨計算,每一肋兩穴間作16

胸劍聯合至臍中

8

直量

臍中至趾骨聯合上緣

5

背腰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

直量

背部直寸根據脊椎定穴,肩胛骨下角相當第七(胸)椎,

髂嵴相當第十六椎(第四腰椎棘突)。

背部橫寸以兩肩胛內緣作6

上肢

腋前紋頭至肘橫紋

9

直量

用於手三陰、手三陽經的骨度分寸

肘橫紋至腕橫紋

12

下肢

恥骨上緣至股骨內上踝上緣

18

直量

用於足三陰經的骨度分寸

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

13

股頭大轉子至膝中

19

直量

用於足三陽經的骨度分寸;

「膝中」前面相當犢鼻穴,後面相當委中穴;

臀橫紋至膝中,作14寸折量

膝中至外踝尖

16

 

(二)解剖標誌法

 

1.固定標誌

指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誌。

如五官、毛髮、指(趾)甲、乳頭、肚臍及各種骨節突起和凹陷部。

這些自然標誌固定不移,有利於腧穴的定位,如兩眉之間取「印堂」;兩乳之間取「膻中」等。

 

2.動作標誌

指必須採取相應的動作才能出現的標誌。

如張口於耳屏前方凹陷處取「聽宮」;握拳於手掌橫紋頭取「後溪」等。

     

 

 

(三)手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手指為標準,進行測量定穴的方法。臨床常用以下三種;

 

1.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橫紋頭之間作為1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圖10-2)。

 

     

2.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亦適用於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圖10-3)。 

 

3.橫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測量為3寸。(圖10-3

 

(四)簡便取穴法

臨床上常用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兩耳尖直上取「百會」,兩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風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