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療法

 

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是運用醫護人員的雙手,在病員身上推穴道,循經絡,並結合有關部位進行按摩,

使機體內部產生發散、宣通、補瀉等作用,

從而達到散寒止痛、健脾與胃、消積導滯、疏通經絡、滑利關節、強筋壯骨、扶正祛邪的目的。

 

(一)適應證

發熱畏寒頭痛、咳嗽氣喘、腹脹泄瀉、脘痛納呆、痿證、痹證、跌打損傷、筋骨不利等。

 

(二)操作方法

 

1.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側面貼於治療部位,通過有節律的腕關節的活動和拇指關節的屈伸,使力作用於患處;

或用食中二指著力於治療部位來回有規律地推動;或以手掌或大小魚際緊貼體表作迴旋推轉的動作。

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圖10-8990

 

  

 

 

2.拿法 

用大拇指或其他手指作對稱使勁,拿捏治療部位之肌肉或筋腱關節的方法。

此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適用於四肢、肩、頸、腋下,一個部位拿13次即可(圖10-91)。

 

 

3.按法 

用拇指或掌根、肘關節鷹嘴突按壓治療部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適用於全身各部。(圖10-92

 

 

4.摩法 

用拇指或掌根、魚際貼於患部,作不斷的,盤旋動作的方法。

快速法每分鐘120次左右,慢速法每分鐘50次左右。適用於全身各部(圖10-9394)。

 

 

 

 

5.揉法 

將大魚際或掌根或拇指指腹著力於患部,微用力左右不停地移動。

要求腕關節轉動旋迴。全身各部均適用。(圖10-95

 

 

6.搖法 

用兩手在病關節上下或前,托住或握住,左右旋轉搖動,緩緩而行。

適用於四肢、頸部及腰關節。(圖10-9697

 

 

 

 

7.磙法 

手法微曲,以手背指掌關節處接觸患部,前臂作連續內旋、外旋動作,帶動指掌關節滾動。

一般用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也可用雙手同時操作。適用於頸、腰、背、臂、四肢部。(圖10-98

 

 

8.搓法 

用雙手掌挾住患處,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適用於四肢、腰背、胸腹部。(圖10-99

 

 

9.掐法 

以拇指和食指上下對稱地掐取某一部位或穴位,並用力內收的方法。

適用於四肢、頭面部,有開竅提神的作用。(圖10-100

 

 

10.捏法 

用拇、食二指或五指將患者皮膚,肌肉,肌健按走向或經絡循行方向,作連續不斷向前提捏推行。適用於全身各部。

 

(三)注意事項

1.根據病員的年齡、性別、病情、病位,選定施術的部位,採用合適的體位和手法。

2.施術前應剪修指甲,將手洗淨,避免損傷病員皮膚。

3.為減少阻力或提高療效,術者手上可蘸水、滑石粉、石蠟油,薑汁、酒等。

4.在腰、腹部施術前,應先囑病員排尿。

5.治療中要隨時遮蓋不需暴露的部位,防止受涼。

6.手法應熟練,並要求柔和、有力、持久、均勻,運力能達組織部,時間一般每次-30分鐘。

7.嚴重心臟病、結核病、出血性疾病、癌症、急性炎症及急性傳染病者,以及皮膚破損部位均禁止按摩。孕婦的腰腹部禁止按摩。

 

發泡療法

 

用藥物敷於患處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膚紅、灼、起泡、叫做發泡療法。

具有祛邪通絡、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一)適應證

痹證、黃疸、哮喘、 瘧疾、水腫初起等。

 

(二)操作方法

1.將中草藥(如靈仙葉、毛茛、大蒜等)適量洗淨,切碎,搗爛。

2.將藥物敷於一定部位。一般痹證敷於關節腫脹處;坐骨神經痛敷於承山、環跳穴;

瘧疾敷陶道穴;黃疸敷一側內關穴(病情發轉再敷另一側);哮喘敷天突或膻中穴。

上覆蓋紗布、塑料紙,用膠布固定。

3.待局部自覺有蟻行感,皮膚紅、灼、疼痛時,即將藥取下。幾小時後皮膚起泡脹滿。

經常規消毒,用消毒針刺入水泡下方,抽出泡內液體。上覆以無菌紗布並固定。若有液體滲出,可繼續抽吸。

 

(三)注意事項

1.施術前要向病員說明該療法的作用、操作過程及可能發生的反應及變化情況。

2.藥餅不宜過濕,敷的範圍不宜過大。敷藥後要密切觀察局部皮膚反應。

3.發泡後囑患者注意休息,切勿碰破水泡,抽液時要做到無菌操作,防止感染。若已感染、按感染傷口處理。

4.體弱者慎用本法,皮膚有病變的部位禁止發泡。

 

熏洗療法

 

將藥物煎泡並趁熱熏洗患處的方法,叫做熏洗療法。

因所用藥物不同,故分別具有疏通腠理、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殺蟲止癢等作用。

 

(一)適應證

目赤腫痛、筋骨疼痛、皮膚病、陰癢帶下、肛門疾病等。

 

(二)操作方法

 

1.四肢熏洗法

①將煎好之藥液倒入盆內,加熱水至所需量。

②將橡皮單墊於盆下,患肢架於盆上,用浴巾圍蓋患肢及盆,使蒸汽熏蒸患部。待藥液不燙時,將患部浸入藥液中泡洗。

 

2.坐浴法

①將煎好之藥液倒入坐浴盆內,加熱水至所需量,蓋上有孔木蓋。

②患者暴露臀部坐木蓋上,使患部對準蓋孔進行熏蒸,待藥液不燙時,拿掉木蓋,坐入盆內泡洗。

 

3.眼部熏洗法。

①將煎好的藥液用腕盛好,碗口蓋上紗布,中間露一個小孔,患眼對準小孔,接受熏蒸。

②待藥液不燙時,用鑷子夾紗布蘸藥液輕輕擦洗患眼。

 

(三)注意事項

1.注意保溫,室內應溫暖避風,暴露部分儘可能加蓋衣被。

2.注意掌握藥液溫度,防止燙傷皮膚。

3.被包紮的患部,熏洗時應揭去敷料,熏洗完畢,應更換敷料,重新包紮好。

4.孕婦及月經期禁用坐浴法。

 

 

敷藥法

 

將藥物敷佈於患處或穴位的方法,叫做敷藥法。

因所敷的藥物不同,故分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止血、促使腫毒消散或潰破等作用。

(一)適應證

癰、疽、瘡、癤、跌打損傷、哮喘、高血壓等。

(二)操作方法

1.或將鮮藥搗爛,平攤於棉墊上。

2.取一塊大小相等的棉紙或紗布覆蓋在藥物上,將四邊住里摺疊整齊。

3.清潔局部,將藥物敷貼於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三)注意事項

1.敷藥時溫度要適中,以02-05厘米厚為宜,圍敷時藥膏要超出腫塊2厘米左右。

2.用水或藥汁、醋調配的敷藥,容易乾燥,須經常加原調的液體濕潤,以免降低藥效和引起不適。

用飴糖調敷的藥,熱天容易發酵,可加適量新潔爾滅防腐。

3.敷藥後應注意觀察,如皮膚過敏,應立即洗去敷料。

 

熱熨法

 

利用吸熱的物體,或拌上某些藥物,加熱後熨在局部或特定穴位上,適當地移動位置,

以達到行氣活血、散寒定痛、祛瘀消腫的方法, 叫做熱熨法。

(一)適應證

痹證、腰腿痛、腕腹痛、泄瀉等。

(二)操作方法

將坎離砂放治療碗內,加2%醋酸或食醋適量,拌勻,裝上布袋,待溫度升至4550度後熨敷患處。

或將鹽、麩皮、晚蠶沙等炒至6070度,裝入布袋熨敷患處,每次-30分鐘。

(三)注意事項

1.熱證、實證、局部無知覺者禁用。

2.熱熨前局部可塗層薄油脂保護皮膚。坎離砂溫度過高時,在砂袋下加布墊,並注意病員的感覺反應,避免燙傷。

3.隨時觀察皮膚有無潮紅、水泡;燙傷,應立即停止熱熨,局部塗以燙傷的藥物。

 

貼藥法

將膏藥或植物鮮葉貼於患處的方法,叫做貼藥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祛瘀、散結止痛、消腫拔毒作用。

(一)適應證

臨床各科疾病均可採用。

(二)操作方法

1.清潔皮膚,剃去較長密的毛髮。

2.剪去膏藥周邊四角,置文火上加溫,使之軟化後揭開。

3.膏藥外緣用棉花轉上一圍,趁熱貼上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4.植物葉(如苦瓜葉、玉簪葉)要在臨用時取鮮葉洗淨貼患處,必要時用紗布包裹,膠布固定。

 

(三)注意事項

1.烘烤膏藥以柔軟能揭開為度,防止粘貼時燙傷皮膚及膏藥外溢;摻有麝香藥末時,不宜久烤,以免香氣散失。

2.發現皮膚發紅,發癢,起疹子或水泡,為過敏所致,應立即取下,暫時停貼。

3.取下膏藥後,隨即用松節油或汽油擦拭乾淨,以免沾污衣服

 

吹藥法

 

將藥末均勻地吹到患處的方法,叫做吹藥法。

因藥不同,故分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芳香開竅等作用。

(一)適應證

口腔、咽喉、耳、鼻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

1.吹口腔、咽喉時,囑病員洗漱口腔後,端坐靠背椅上,頭向後仰,張開口,查清病位,

左手將壓舌板壓住舌根,右手持吹藥物迅速均勻噴入患處。

2.吹耳、鼻時,先清洗、拭淨耳道或鼻腔,觀察病變部位,用吹藥器將藥末吹入患處。

(三)注意事項

1.動作要輕柔敏捷,藥末要均勻撒佈於整個病變部位。

2.吹藥時囑病人暫時屏住呼吸,以免藥入氣管,引起嗆咳。

3.口腔、咽喉吹藥後半小時不要喝水、進食和吞咽,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