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預防保健措施

 

(一)改良房屋結構

 

為了保障人體健康,我國人民經過長期生活實踐,在居室改良上積累了一套豐富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北方冬季長,為使居室溫暖舒適,常設斗門、加厚牆壁、雙層窗戶、室內用門帘、屏風。

 

壁氈、布幔等保暖。南方夏季炎熱多雨,住房常採用通風閣樓坡屋頂,雙層瓦通風屋頂,屋檐較寬闊。

有的屋頂還設有一可開關的天窗,根據需要調節室內採光,保證室內通風、清爽、乾燥。

另外,採用內含空氣的雙層牆和浮築樓板,也可減少噪聲的傳播。

 

(二)搞好自然通風

 

居室內的自然通風主要取決於門窗的合理開設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我國北方冬季為抵禦寒風,都緊閉門窗,室內污染物負荷較高,

應注意每天定期開窗換氣,住室內空氣經常對流暢通,可減輕污染程度。

而且,自然通風比空調機,電風扇效果好,風速柔和,風向較瀰漫,人體易於適應,

不會形成二次污染(如空調機的噪聲等)。

 

(三)防治室內污染

 

廚房是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源。

因此,除保證自然通風外,還可採取一些簡便易行的措施。

如在煤氣灶上安裝吸風罩,做飯時先打開窗戶,關好居室的門;

點煤氣時,先劃火柴後打開關;煎炒時不要油溫太高;不要在廚房內看書或就餐;

用完煤氣後,要把廚房的總開關關緊,並經常檢查是否有漏氣的地方等等。

 

居室內、辦公室內不得吸煙;

不要高聲說話;盡量旋低錄音機、電視機的音量;

輕手關門、輕聲走路,以保持室內清潔、安靜。

另外,搞好室內衛生,定期消毒,對防治污染也至關重要。

 

(四)美化居室環境

 

居室的美化要根據房間的使用性質、空間大小、光照程度、傢俱陳設以及個人興趣愛好等,

因地制宜進行安排,只要布局得當,相互協調,就會給人以美的感受。

色彩是室內空間的精神,室內的視覺、氣質、格調主要由色彩語言來表現。

 

從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來說,室內色彩應令人感到親切、舒適,明快。

一般講,淺黃、乳白色可增加房間的亮度,

使房間顯得寬敞、給人以莊重、典雅感;嫩綠、淺藍色顯得溫柔、恬靜,使人產生安謐、幽美感。

 

向陽房間光線充足,傢俱色彩可選擇淺藍、灰綠等中性偏冷的色彩;

背陰房間光線較暗,傢俱色彩也較深的,牆面色彩可選擇奶白、米黃等偏溫和者。

餐廳漆成橙黃色,可刺激食慾;書房採用淺綠格調,有利緩解視力疲勞;

廚房、衛生間可用白色或灰色,使環境的光線更加諧和。

 

室內布置要根據人們在室內的活動方式而定。

客廳和餐廳的陳設以「動態」為主,書房和臥室以「靜態」為主。

 

客廳是待客處,要盡且保持寬敞、空間感強。

擺設的花木以藝術觀賞為主,選一些枝葉繁茂的綠色植物,如萬年青、君子蘭、龜背竹等,

可使整個客廳顯得雅緻大方。

 

書房是讀書學習的地方,陳設布置應從有利於學習著眼。

如《遵生八箋》說:「書齋宜明靜,不可太敞。

 

明靜可爽心神,宏敞則傷目力」,窗欞四壁可種些碧蘿、劍蘭,擺點松、竹盆景,使書齋「青蔥鬱然」;

「近窗處,蓄金鯽五、七頭,以觀天機活潑」,這又體現了靜中有動的布局特色。

 

臥室的陳設應令人寧靜舒適。

床鋪的安置不宜正對臥室門,因房門一開就見到床,私密性不佳;且風從門外直接吹到身上,容易著涼、生病。

若窗口開得太低,床頭也不宜正對窗口,理由同前。

臥室牆上可設置一些軟枝低垂的觀葉植物,如吊蘭,增加靜謐感。

 

(五)香味淨化空氣

 

焚香原本是一項祛穢濁氣味,抑制毒害的衛生措施,在我國有悠久歷史。

香的種類很多,一般採用各種芳香植物或驅蚊藥物及香料精製而成,有的還加入各種中藥。

居室內焚香,可清潔辟穢、殺蟲解毒,還可清心怡情。

 

如霉雨季節在室內焚香可驅除霉腐氣味、淨化空氣;對儲藏食品的居室用藥香薰一薰,

實際上是對食品中的致病菌進行一次「掃除」;

 

學習工作時點燃一支衛生香,則有清心開竅、活躍思維、振奮精神的功效。

但室內焚香不宜過多,特別通風不良或有病人在臥的房間。

 

一般每次點燃一支衛生香即可,以防化學香精的煙霧中毒。

另外,室內通風不暢時,常有碳酸氣等怪味,可在燈泡上滴幾滴香水或花露水,

遇熱後慢慢散發香味,室內就會陣陣清香撲鼻。

 

起居作息與養生

 

起居調攝主要指對日常生活中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及採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達到祛病強身、益壽延年的目的。

起居調攝所包含的內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臥、苦樂勞逸等的養生措施都屬起居調攝範疇。

本章只介紹起居有常、勞逸適度、服裝順時適體和排便保健法四個面。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併合乎自然界和人體的生理常度。

它要求人們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規律,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則。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們的壽命長短與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著密切的關係。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可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起居有常對人體的保健作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清代名醫張隱庵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

能調養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這說明起居有常是調養神氣的重要法則。

 

神氣在人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對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概括。

人們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養神氣,使人體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紅潤光澤,

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反之,若起居無常,不能合乎自然規律和人體常度來安排作息,

天長日久則神氣衰敗,就會出現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面色不華,目光獃滯無神。

 

(—)提高人體適應力

 

古代養生家認為,起居作息有規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從而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老年醫學過對人類衰老變化與衰老機理的研究認為,不同種屬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壽命期限,這種期限與遺傳有關。

 

每種生物的壽命在遺傳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死亡這一過程,預先做了程序安排。

這種生命過程的安排,被稱為「生命鍾」,即按「生物鐘」的規律演變展現一系列的生命過程,

決定著生物壽命的長短。

 

雖然人體後天的周期性節律變化受生物鐘的控制,但更為現實的是在於訓練和培養。

人類大腦皮層在機體內已成為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官,而大腦皮層的基本活動方式是一種條件反射。

這種條件反射是個體在生活中獲得的,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

這一過程的建成和鞏固與生活作息規律有密切關係。

 

條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動就相對穩定,並且具有預見性和適應性。

而條件反射還可以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這樣就提高了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腦神經中樞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並使其不斷鞏固,形成穩定的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系列條件反射,又促進人體生理活動有規律的健康發展。

可見,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是提高人體適應力,保證健康長壽的要訣之一。

 

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內經》告誡人們,如果「起居無節」,便將「半百而衰也」。

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恣意妄行,逆於生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就會引起早衰以致損傷壽命。

 

現代研究認為,人體進入成熟以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開始出現一系列退行性變化。

例如適應能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發病率增加等,這些變化統稱為老化。

老化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衰老多發生在老化過程的後期,是老化的結果。

 

生理性衰老是生命過程的必然。但仍可通過養生延緩衰老;病理性衰老則可結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

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規律,夜臥晨起沒有定時,貪圖一時舒適,四體不勤,

放縱淫慾,其結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並進而導致死亡。

葛洪在《抱朴子.極言》中指出:「定息失時,傷也」。

 

生活規律破壞,起居失調,則精神紊亂,臟腑功能損壞,身體各組織器官都可產生疾病。

特別是年老體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對身體的損害更為明顯。

據現代研究資料表明:在同等年齡組內,退休工人比在職工人發病率高達三倍之多。

說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休息、勞動、飲食、睡眠,皆有規律,

並持之以恆,才能增進健康,盡終其天年。

 

三、建立科學的作息制度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之息息相關。

因此,人們的起臥休息只有與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相適應,才能有益於健康。

例如,平旦之時陽氣從陰始生,到日中之時,則陽氣最盛,黃昏時分則陽氣漸虛而陰氣漸長,

深夜之時則陰氣最為隆盛。

 

人們應在白晝陽氣隆盛之時從事日常活動,而到夜晚陽氣衰微的時候,就要安臥休息,

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樣可以起到保持陰陽運動平衡協調的作用。

 

又如,一年之中,四時的陰陽消長,對人體的影響尤為明顯。

因此,孫思邈說:「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

即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並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

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穩定平衡的良好狀態中,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諦聽在。

 

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是宇宙間的普遍現象,從天體運行到人體生命活動,都有內在規律或稱節律。

現代醫學已證實,人的生命活動都遵循著一定周期或節律而展開。

如人的情緒、體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體力、情緒和智力的節律周期分別為232833天,

每個周期又分為旺盛和衰退兩個階段。

 

人的體溫總是凌晨26時最低,下午28時最高。

脈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較快。血壓也是白天高,夜間低。

 

規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腦皮層在機體內的調節活動形成有節律的條件反射系統,這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培養規律生活習慣的最好措施是主動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時睡眠、定時起床、定時用餐、

定時工作學習、定時鍛煉身體、定時排大便、定期洗澡等。

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使人們生機勃勃,精神飽滿地工作、學習。這樣,對人體健康長壽是大有益處的。

 

勞逸適度

 

一、勞逸適度的保健作用

 

勞和逸之間具有一種相互對立、相互協調的辨證統一關係,二者都是人體的生理需要。

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有勞有地,既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古人主張勞逸「中和」,有常有節。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勞逸適度對人體養生保健起著重要作用。

 

(一)調節氣血運行

 

在人生過程中,絕對的「靜」或相對的「動」是不可能的,只有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才能對人體保健起到真正作用。

適用勞作,有益於人體健康。

經常合理的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有利於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健體魄,增強體質,

能鍛煉意志,增強毅力,從而保持了生命活動的能力。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合理的勞動對心血管、內分泌、神經、精神、運動、肌肉等各個系統都有好處。

如勞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

興奮大腦皮層對肌體各部的調節能力,調節精神。

 

適當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調節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

現代實驗證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於受到病菌的侵襲。

有人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結果發現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

另一方卻安然無恙,這說明合理休息是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益智防衰

 

所謂「勞」,不光指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勞動,科學用腦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科學用腦,就是用腦的勞逸適度問題,它要求人們勤於用腦,注重訓練腦力的功能和開發其潛能,

又要注重對腦的保養,防止疲勞作業。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由於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懶於動腦」的毛病。

因此,應大力提倡善於用腦,勞而不倦,保持大腦常用不衰。

現代研究證明,一個人經常合理地用腦,不但不會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腦老化的功能。

實驗證明,在相同年齡組的人群中,經常用腦和不用腦的人相比,能夠經常性合理用腦的人腦萎縮少,空洞體積小。

因而得出結論,經常性合理用腦,可以預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夠預防老年痴呆。

 

二、勞逸失度的害處

 

勞動本來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但勞傷過度則可內傷臟腑,成為致病原因。

《莊子.刻意》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

勞役過度,精竭形弊是導致內傷虛損的重要原因。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過度勞倦與內傷密切相關。李東坦在《脾胃論》中提出,勞役過度可致脾胃內傷百病由生。

 

《醫宗必讀》說:「後天之本在脾」。因而脾胃傷則氣血虧少,諸疾蜂起。

葉天士醫案也記載,過度勞形奔走,馳騎習武,可致百脈震動,勞傷失血,或血絡瘀痹,諸疾叢集。

人到老年,氣血漸衰,尤��注意勞逸適度,慎防勞傷。

 

貪逸無度,氣機郁滯。過勞傷人,過度安逸同樣可以致病。

《呂氏春秋》云:「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曰招**之機……富貴之所以致也」。

佚老,逸也,過於安逸是富貴人得病之由。

 

清代醫家陸九芝說:「自逸病之不講,而世只知有勞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為病,正不少也。

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與勞相反」。

《內經》中所提到的「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即指過度安逸而言。

 

張介賓說:「久臥則陽氣不伸,故傷氣;久坐則血脈滯於四體,故傷肉」。

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易引起氣機不暢,升降出入失常。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運動變化,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

貪圖安逸過度,不進行適當的活動,氣機的升降出入就會獃滯不暢。

氣機失常可影響到五臟六腑、表裡內外、四肢九竅,而發生種種病理變化。

根據生物進化理論,用則進廢則退,若過逸不勞,則氣機不暢,人體功能活動衰退,

氣機運動一旦停止,生命活動也就終止。

 

可見,貪逸不勞也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正確處理勞逸之間的關係,對於養生保健起著重要作用。

不過,勞與逸的形式多種多樣,並且勞與逸的概念又具有相對性,應當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

養生學家主張勞逸結合,互相協調。例如勞與逸穿插交替進行,或勞與逸互相包含,

勞中有逸,逸中有勞,只有勞逸協調適度才會對人體有監。

 

1、體力勞動要輕重相宜 

 

在工業勞動方面,由於受工種、工序、場所等的限制,自己任意選擇勞動條件的機會較少,

但仍要注意勞動強度輕重相宜。更重要的是應安排好業餘生活,使自已的精力、體力、心理、衛生等得到充分恢復和發展。

在田園勞動方面,應根據體力,量力而行,選擇適當的內容,要注意輕重搭配進行。

 

2、腦力勞動要與體力活動相結合 

 

腦力勞動偏重於靜,體力活動偏重於動。

動以養形,靜以養神,體腦結合,則動靜兼修,形神共養。

如腦力勞動者,可進行一些體育鍛煉,使機體各部位得到充分有效的運動。

腦力勞動者,還可從事美化庭院活動,在庭院內種植一些花草樹木,並可結合場景吟詩作畫,陶冶情趣,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3、家務勞動秩序化 

 

操傳家務是一項繁雜的勞動。

主要包括清掃、洗曬、烹任、縫補、尊老愛幼、教育子女等,只要安排得當,則能夠雜而不亂,

有條不紊,有勞有逸,既鍛煉身體,又增添精神享受,有利於健康長壽。

反之,若家務勞動沒有秩序,雜亂無章則形勞神疲,甚至造成早衰折壽。

 

4、休息保養多樣化 

 

要做到勞逸結合,就要注意多樣化的休息方式。

休息可分為靜式休息和動式休息,靜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動式休息主要是指人體活動,

可根據不同愛好自行選擇不同形式。

 

如聽相聲、聽音樂、聊天、看戲、下棋、散步、觀景、釣魚、賦詩作畫、打太極拳等。

總之,動靜結合,寓靜於動,既達到休息目的,又起到娛樂效果,不僅使人體消除疲勞,精力充沛,而且使生活充滿樂趣。

 

服裝順時適體

 

服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人類在長期生活中逐漸發明的,是人類文明的表現。

首先,服裝是用來禦寒防暑,保護肌體的物品。

其次,服裝也反映了時代精神風貌和物質財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

 

一、服裝的保健意義

 

服裝的主要功用就在於禦寒防暑,保護機體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和生物因素的侵襲,

人們為了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維護機體內外陰陽的動態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調節外,

衣著也起著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人體和衣服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空隙,被稱為衣服內氣候。

衣服內氣候的正常範圍是:溫度32±1℃,風速0.25±0.15m/s

適當的衣服內氣候,可使人的體溫調節中樞處於正常狀態,維護溫熱感,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恢復體力。

若衣服內氣候失常,則體溫調節中樞處於緊張狀態,甚至可影響到機體其他系統的功能,造成疾病。

衣著適宜,可使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進行正常的熱量交換,從而維持衣服內氣候的相對穩定,達到保健的目的。

 

二、制裝的原則

 

制裝的原則既要順應四時陰陽變化,又要舒適得體。

 

(一)順應四時

 

選擇衣料,應根據不同季節而各有所異,可參考以下幾點:

 

1、保溫性 

 

紡織衣料的導熱性越低,它的熱緣性和保暖性越好。

實驗證明,在攝氏15℃時,麻紗衣料放熱量約為60%,而毛織品不到20%,故麻紗類作為夏季衣料為宜,

毛織品可製成冬裝,氯綸、醋酯纖維和晴綸等導熱性也較低,也是保溫性良好的紡織材料。

此外,織物越厚,單位時間內散發的熱量越少,保暖性能越好。

 

2、透氣性 

 

冬季外衣織物的透氣性應較小,以保證衣服具有良好的防風性能,而起到保溫作用。

夏季衣料應具有較好的透氣性,有利於體內散熱。

 

3、吸濕性和散濕性 

 

夏天的衣服和冬裝內衣,除了注意透氣外,還要注意選擇吸濕、散濕性能良好的纖維。

這樣有利於吸收汗液和蒸發濕氣。

 

4、色澤 

 

衣料顏色不同,對熱的吸收和反射的強度也不相同。

一般來說,衣服顏色越深,吸熱性越強,反射性越差;顏色越淡,反射性越強,吸熱性越差。

夏天宜穿淺顏色服裝,以反射輻射熱;冬天宜穿深色衣服,以利吸收輻射熱。

另外,衣著的顏色對人的心情調節和陶冶也有直接關係。

 

5、質地 

 

內衣和夏裝要選擇輕而柔軟的衣料,穿在身上有較爽的感覺,

若貼身穿粗糙硬挺的衣服,不但不舒服,而且皮膚易於摩擦受傷。

在我國四季分明,制裝應符合季節變化的特點。

春秋季節氣候溫和,多種紡織品均可選作衣料,由於春季多風,秋季偏燥,

故制裝時選擇透氣性和吸濕性適中的衣料為宜。

 

化學纖維紡織品的透氣和吸濕性能都低於棉織品,而高於絲織品,最適宜做春秋季節的衣料,

並且具有耐磨、挺括、色澤鮮艷的優點。

有些化纖品對人體還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如用氯綸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衣服,其導電性能差,

穿在身上與皮膚摩擦,會產生並蓄積相當量的靜電,此靜電對人體的關節可起到輕度的、類似電療的作用。

不過由於化學纖維在生產過程中,摻入了一些其他物質,有時會對皮膚產生一些不良刺激,

 

如果注意做到勤換衣服,則可避免這種現象。

夏季氣候炎熱,製作服裝的基本原則是降溫、通風透氣,以利於體熱和汗水的散發。

《老老恆言.衣》說:「夏雖極熱時,必著葛布短半臂,以護其胸背」。

就是說,要人們至少穿著背心短袖衫之類,尤其是對體弱和老年人更為重要。

冬季氣候寒冷,服裝要達到防寒保溫的效果,宜選擇織物厚、透氣性小和保溫性良好的深色材料。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逐步用絲棉、駝毛、人造毛、羽絨等來代替棉花。

既鬆軟輕便,保溫效果又好。此外,帽子、鞋襪、圍巾等,也要求根據四時特點合理選用。

 

(二)舒適得體

 

人們應當做到「量體裁衣」。保障衣著有利於氣血運行和正常發育。

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生長發育比較旺盛,不可片面追求線條美和造型,衣著和服飾不應過緊過瘦。

現代研究認為,若衣著壓力超過30g/cm2,人體就有一種壓迫感,穿著就會不舒適。

 

如果年輕女性長期束胸以及乳罩過緊,則會影響胸廓發育,降低肺活量,束腰過緊,可致肋緣凹陷、胸廓變形、

腹腔臟器移位,有損於健康。相反,衣著過於肥大、襟袖過長,則不利於保暖,也不便於活動。

 

對於老人、小孩以及某些專業人員還是不安全因素,容易造成外傷和事故。

舒適是人類本能的需要,從衛生學角度看,穿衣就是為了起舒適、保健的作用。

《老老恆言.衣》:「惟長短寬窄,期於適體」。

衣著款式合體才會既增添美感,又使人感覺舒適,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三、增減衣服的宜忌

 

由於四季氣候的變化各有一定的特點,所以脫著衣服時必須不失四時之節。

《老老恆言.燕居》說:「春冰未泮,下體寧過於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

春季陰寒未盡,陽氣漸生,早春宜減衣不減褲,以助陽氣的升發。

夏季儘管陽熱熾盛,適當的脫著衣服,仍是避其涼熱的最佳方法。

 

秋季氣候轉涼,亦要注意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衣過多。

俗有「春捂秋凍」之說,即春季寧稍暖,秋季可稍涼。

冬季「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唯無寒而已」(《攝生消息論》)。

衣服要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切不可急穿急脫,忽冷忽熱。

 

《攝生消息論.春季攝生消息論》說:「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

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

 

《老老恆言.燕居》亦說「綿衣不頓加,少暖又須暫脫」。

古人認識到穿衣不宜過暖過寒,否則反倒容易受邪致病。

因為衣服過暖或過寒,則機體缺乏耐受風寒的能力,而使抗邪防病之力減弱。

 

至於老人和身體虛弱的人,由於對寒熱的耐受性較差,所以又當盡量注意慎干脫著,以免風寒暑濕之侵,小心調攝。

《彭祖攝生養性論》��:「先寒而後衣,先熱而後解」,說明衣服的脫著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更換。

此外,出汗之後,穿脫衣服尤宜注意如下二者。

 

一者,大汗之時忌當風脫衣,如《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凡大汗勿偏脫衣,喜得偏風半身不遂」。

這是因為大汗之時,人體腠理髮泄,汗孔開放,驟然脫衣,易受風寒之邪侵襲而致病。

 

二者,汗濕之衣勿得久穿,如《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濕衣與汗衣皆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

《老老恆言.防疾》亦說:「汗止又須即易」。因為汗後濕衣不易干,傷害人體陽氣。

汗後腠理虛,汗濕滯留肌膚,易產生風寒濕之類的病變。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