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保健法

 

二便是人體新陳代謝、排除代謝廢物的主要形式。二便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所以,養成良好的二便衛生習慣,對健康長壽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便通暢的保健法

 

古代養生家對保持大便通暢極為重視。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

金元時代的朱丹溪也說:「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

就是說,腸中的殘渣、濁物要及時不斷地給以清理,排出體外,才能保證機體的生理功能。

 

如果大便經常秘結不暢,可導致濁氣上擾,氣血逆亂,臟腑功能失調,因此而產生或誘發多種疾病,

如頭痛、牙痛、肛門病、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腸癌等。

 

現代的衰老理論中,有一種自家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生物體在自身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毒素,

逐漸使機體發生慢性中毒而出現衰老。大便不暢,最易使機體產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現衰老。

可見這種學說與中醫保持大便通暢可以防病延年的觀點是一致的。保持大便通暢的方法很多,

簡要介紹如下:

例如,晚上睡覺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後,可按時上廁所,久而久之,則可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

 

(一)排便要順其自然

 

養生家曹慈山在論述排便時說:「養生之過,惟貴自然」。要做到有便不強忍,大便不強掙。

「強忍」和「強掙」都易損傷人體正氣,引起痔瘡等病。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忍便不解則使糞便部分毒素會被腸組織粘膜吸收,危害機體。

排便時,強掙努嘖,會過度增高腹內壓,導致血壓上升,特別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不利,容易誘發中風病。

另外,由於腹內壓增高,痔靜脈充血,還容易引起痔瘡、肛瘺等病。所以,年老用者尤當注意。

 

(二)要注意肛門衛生和便後調理

 

肛門對健康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講,並不亞於口腔,但通常人們對肛門衛生注意不夠,因此,肛門疾病非常普遍。

大便之後所用手紙應以薄而柔軟、褶小而均勻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廢報紙、舊書紙、原子筆寫過的紙,

更不可用土塊、石塊、木塊等代替手紙,以免污染肛門中毒,或刺傷肛門引起感染。

 

每天晚上睡覺前,最好用溫水清洗一下肛門,或經常熱水坐浴,保持肛門清潔和良好的血液循環。

內褲應宜用薄而柔軟的棉布製品製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學纖維的製品。

 

如果肛門已有炎症,最好用水沖洗,不要用紙揩拭,並要積極治療,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

尤其是老年人,更應重視肛門衛生。

每次排便後,稍加調理,對身體會有很多益處。

 

若在飽食後大使,使後宜稍喝一些湯或飲料,以助胃氣利消化。

《老老恆言》說:「飽後即大便,進湯以和其氣」,這的確是養生經驗之談。

若在飢餓時大便,為了防止便後氣泄,排便時宜取坐位,便後稍進食物,還可做提肛動作35次,以補固正氣。

 

(三)運動按摩通便

 

運動按摩可以起到疏暢氣血,增強腸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強大小腸的蠕動,促進新陳代謝,通暢大便的作用。

平常可選用一些傳統保健功法鍛煉,如太極拳、氣功導引養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

此外,還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綜合保健。調攝精神,保持情緒安定;

飲食調理,飲食多樣化,多素少葷,粗細結合;對有便秘者,輔以藥物對症治療等。

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項,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暢。

 

二、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小便是水液代謝後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徑,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的關係極為密切。

在水液代謝的整個過程中,腎氣是新陳代謝的原動力,調節著每一環節的功能活動,故有「腎主水」之稱。

水液代謝的好壞反映了機體臟腑功能的正常與否,特別是腎氣是否健旺。

 

小便通利,則人體健康;反之,則說明人有疾患。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小便衛生。

蘇東坡在《養生雜記》中說:「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

《老老恆言.便器》亦說:「小便惟取通利」。保持小便清潔、通利,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方面。

 

其具體方法約有如下數端:

水液代謝以通暢和調為順,不可滯留,故《素問.經脈別論》有「通調水道」之說。

對於保證水道通調之法,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恆言》中提出了重在飲食調攝的四個要點:

 

「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粘膩,則滲泄不滯,二也;

食久然後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捷,四也。

所謂通調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猶不通調,則為病。然病能如是通調,亦以漸而愈」。

 

由此可見,正確調攝飲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後飲、渴而才飲等,是保證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

此外,情緒、房事、運動對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還要保持情緒樂觀、節制房事和適當運動鍛煉。

經常進行導引和按摩保健,對於小便通利很有好處,其主要方法有三:

 

1、導引壯腎 

 

晚上臨睡時,或早晨起床後,調勻呼吸,舌抵上齶,眼睛視頭頂上方,隨吸氣,緩緩做收縮肛門動作,

呼氣時放鬆,連續做824次,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可嗽津咽下。

這種方法可護養腎氣,增強膀胱制約能力,可以防治尿頻、尿失禁等症。

 

2、端坐摩腰 

 

取端坐位,兩手置於背後,上下推搓3050次,上至背部,下至骶尾,以腰背部發熱為佳,

可在晚上就寢時和早晨起床時進行練習。此法有強腰壯腎之功,有助於通調水道。

 

3、仰臥摩腹 

 

取仰臥位,調勻呼吸,將掌搓熱,置於下腹部,先推摩下腹部兩側,再推下腹部中央,各作30次。

動作要由輕漸重,力量要和緩均勻。作功時間亦可在早晚。此法有益氣,增強膀胱功能。

對尿閉、排尿困難有一定防治作用。

 

(三)注意排尿宜忌

 

排尿是腎與膀胱氣化功能的表現,是一種生理反應,因此有尿時要及時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

否則會損傷腎與膀胱之氣,引起病變。《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忍尿不便,膝冷成痹」。

《老老恆言.便器》指出:「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則愈數而少,腎氣窒塞,或致癃閉」。

 

排尿要順其自然,強忍不尿,努力強排,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男子排尿時的姿勢也有宜忌。《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凡人飢欲坐小便,若飽則立小便,慎之無病」。

《老老恆言》解釋其道理說:「飽欲其通利,飢欲其收攝也」。

現代醫學中有一種「排尿性暈厥症」,即在排尿時由於血管舒張和收縮障礙,

造成大腦一時供血不足而致的突然暈倒的病症。

其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有時與體位突然改變,排尿時屏氣用力過度有一定關係

 

睡眠養生

睡眠,本屬「起居作息」範疇,由於人的一生約有三分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顯得特別重要,

而且睡眠養生的內容又十分豐富,故單立一章,予以討論。

 

所謂睡眠養生就是根據宇宙與人體陰陽變化的規律,採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證睡眠質量,

恢復機體疲勞,養蓄精神,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目的。

陰陽是人體的生理需要,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可以說睡眠與生存有著同等的意義。

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睡眠養生都很重視,科學的攝生保健更需要全面掌握睡眠的規律及方法。

 

睡眠的生理

 

睡眠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在很長一段歷史中,人們對睡眠的機制認識並不清楚。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在古代理論基礎上對有關睡眠的各種問題有了越清晰的認識,並在實驗基礎上給予了科學的證實。

 

一、中醫的睡眠理論

 

中醫學從唯物的形神統一觀出發認為,睡眠——清醒是人體寤與寐之間陰陽動靜對立統一的功能狀態,

並運用陰陽變化、營衛運行、心神活動來解釋睡眠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睡眠理論。

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

 

由於天體日月的運轉,自然界處於陰陽消長變化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晝夜交替出現。

晝屬陽,夜屬陰。與之相應,人體陰陽之氣也隨晝夜而消長變化,於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

寤屬陽為陽氣所主,寐屬陰,為陰氣所主。

 

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比較嚴格的節律。

正如《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在《靈樞.口問》又進一步解釋說:夜半「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二)營衛運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礎

 

人的寤寐變化以人體營衛氣的運行為基礎,其中與衛氣運行最為相關。

《靈樞.衛氣行》說:「衛氣一日夜五十周於身,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

《靈樞.營衛生會》也說:「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見,衛氣行於陰,則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形靜而入寐;

行於陽,則陰氣盡而陽氣盛,故形動而寤起。所以《靈樞.天年》說:「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三)心神是睡眠與覺醒的主宰

 

寤與寐是以形體動靜為主要特徵的,形體的動靜受心神的指使,寐與寤以心神為主宰。

神靜則寐,神動則寤;心安志舒則易寐,情志過極則難寐。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不寐》中指出:「寐本乎陰、神其主也」。

由於睡眠受心神的支配,人們常因主觀意志需要,使睡眠節律改變。

總之,在形神統一觀的指導下,寤與寐就被看作是兩者相互轉化的心身過程。

 

二、睡眠的分期

 

現代實驗研究將睡眠按深度分為四期:

Ⅰ入睡期;Ⅱ淺睡期;Ⅲ中等深度睡眠期;Ⅳ深度睡眠期。

Ⅰ、Ⅱ期易被喚醒,Ⅲ、Ⅳ期處於熟睡狀態。

 

睡眠又可分為兩種;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

開始入睡是慢波睡眠,大約持續90分鐘左右,然後轉入快波睡眠持續1530分鐘,

睡眠過程是這兩種狀態交替進行的,二者交替一次,即稱一個睡眠周期。

一夜大約有四、五個周期。慢快波睡眠期的正常比例是保證睡眠順利進行的條件。

 

三、睡眠的作用

 

長沙馬王堆出土醫書《十問》中說:

「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肅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

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主張「道者靜臥」。

可見,不僅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

沒有適當睡眠,就無法維持生命其他活動。

歷代道、儒、佛、醫諸家對睡眠皆有很多論述,睡眠對長壽的意義是任何其他方式難以取代的,

它的作用可概括為五個面:

 

1、消除疲勞 

 

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形式。睡眠時,人體精氣神皆內守於五臟,五體安舒,氣血和調,

體溫、心率、血壓下降,呼吸及內分泌明顯減少,從而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2、保護大腦 

 

睡眠不足者,表現為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記憶減退等精神神經症狀,長期缺眠則會導致幻覺。

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

此外,大腦在睡眠狀態中耗氧量大大減少,利於腦細胞能量貯存,可以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3、增強免疫 

 

睡眠不僅是智力和體力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

睡眠時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了機體抵抗力,睡眠還使各組織器官自我修復加快。

現代醫學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醫治頑固性疼通及精神病等。

 

4、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有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時期內,大腦繼續發育,需要更多的睡眠。

嬰兒睡眠中有一半是快動眼睡眠期(REM),而早產兒REM可達80%,說明他們的大腦尚未成熟。

兒童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因為在慢波睡眠期血漿中生長激素可持續數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

故要使兒童身高增長,就應當保證睡眠足夠時間和質量。

 

5、利於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影響。甜蜜的熟睡可使第二天皮膚光滑,眼睛有神,面容滋潤,

而由於精神創傷、疲勞過度及其他不良習慣造成的睡眠不足或失眠則會顏面憔悴,毛髮枯槁,

皮膚出現細碎皺紋。

由於睡眠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進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

所以說,睡眠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睡眠的時間和質量

 

一、與睡眠時間有關的因素

 

足夠的睡眠是健康長壽的保證,但人的睡眠時間多長才算足夠,很難機械規定。

每人天生理睡眠時間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性格、環境因素等等而變化。

一般而言,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次數也越多。

睡眠時間與年齡有密切的關係,是由於人生長發育的規律決定的。

 

嬰幼兒無論腦還是身體都未成熟,青少年身體還在繼續發育,因此需要較多睡眠時間。

老年人由於氣血陰陽俱虧,「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有「晝不精,夜不瞑」少寐的現象,

但並不等於生理睡眠需要減少。

 

相反,由於老人睡眠深度變淺,質量不佳,反而應當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為重要,

夜間睡眠時間也應參照少兒標準。古代約生家說:「少寐乃老人大患」,

 

《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思則就枕」,這是極符合養生道理的。

睡眠時間還多少與性別有關,通常女性比男性平均睡眠時間長,現代研究認為可能與性激素分泌差異有關。

 

體質與性格因素

 

睡眠時間長短與人的體質、個性也有密切關係。早在《內經》中就對此有明確論述:

「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澀),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留於陰也久。

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以上表明睡眠多少與人體胖瘦大小有關。

 

一般說來,按臨床體質分類,陽盛型、陰虛型睡眠時間較少;痰濕型、血瘀型睡眠時間相對多。

按五行體質分類,凡金型、火型睡眠時間相對少,而水型、土型睡眠時間較多。

按體型肥瘦分類,肥人較瘦人睡眠時間多,肥人中腠理粗、身常寒的胖人睡眠時間最長,此因「衛氣多寡」不同。

西方人認為性格與睡眠有關,內向性格、思維類型的人睡眠時間較多,而外向性格、實幹類型的人睡眠時間較少。

 

環境、季節因素

 

不同的環境,季節的變化影響睡眠的調整。

一般認為,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57個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78個小時),

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大約需睡89個小時)。如此以合四時生長化收藏規律。

陽光充足的日子一般人睡眠時間短,氣候惡劣的天氣里一般人的睡眠時間長。

隨地區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稍減少。隨緯度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要延長。

 

其他影響睡眠的因素

 

睡眠時間的變化還與工作性質、體力消耗和生活習慣有關。

體力勞動者比腦力勞動者所需睡眠時間長,而腦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REM時間長。

現代研究認為每個人最佳睡眠時間(稱睡眠中心時刻)是不同的。

 

可分為「貓頭鷹型」和「百靈鳥型」。

貓頭膺型人每到夜晚思維能力倍增,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但上午精神欠佳。

百靈鳥型人的特點表現為入睡早,醒得也早,白天精力充沛,入夜疲倦。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為百靈鳥型節律。

 

此外睡眠時間的長短還與精神因素、營養條件、工作環境等有關。

儘管個體所需睡眠時間差異很大,只要符合睡眠質量標準就視為正常。

 

睡眠的質量標準

 

東晉.張湛《養生要集》神仙圖中有「禁無久臥,精氣斥」,「禁無多眠,神放逸」。

認為「久臥傷氣」,使陽氣、精神懈怠。由此可知,多睡不一定符合養生要求。

過多睡眠和戀床可造成大腦皮層抑制,使大腦細胞乏氧。

 

決定睡眠是否充足,除了量的要求外,更主要的還有質的要求。

睡眠的質決定於睡眠深度和REM的比例。REM對改善大腦疲勞有重要作用。

實驗表明,經過剝奪異相睡眠的貓和鼠,它的行為會發生變化,如記憶減退,食慾亢進等。

根據國內外資料統計,REM應占睡眠總量的百分比 :

 

在新生兒為50%,在嬰兒為40%,在兒童為18.5%~25%,在青少年為20%,在成人為18.9%~22%,在成年人為13.8%~15%。

如果達不到上述比例,則慢性睡眠中淺睡期代償性地延長,結果往往產生未睡著覺的感覺。

 

實際生活中可用以下標準檢查是否較高的睡眠質量:

①入睡快。上床後515分鐘進入睡眠幢態;②睡眠深。睡中呼吸勻長,無鼾聲,不易驚醒;

③無起夜。睡中夢少,無夢驚現象,很少起夜;④起床快。早晨醒來身體輕盈,精神好;

⑤白天頭腦清晰,工作效率高,不睏倦。一般說來,睡眠質量好,則睡眠時間可以少些。

 

三、睡眠規律與子午覺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符合覺醒——睡眠節律,是提高睡眠質量的基本保障。

前面已經談過睡眠起臥規律與四時的關係,一天之中起臥亦有規律,即要使睡眠模式符合一日晝夜晨昏的變化。

《類修要訣.養生要訣》總結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

子午覺是古人睡眠養生法之一,即是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以達頤養無年目的。

中醫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

 

現代研究也發現,夜間0點至4點,機體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

中午12點至1點,是人體文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因此子午睡眠的質量和效率都好,符會養生道理。

據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有防病保健意義。

 

睡眠的方位與姿勢

 

一、睡眠的臥向

 

所謂臥向,是指睡眠時頭足的方向位置。睡眠的方位與健康緊密相關。

中國古代養生家根據天人相應、五行相生理論,對寢臥方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主張。

 

(一)按四時陰陽定東西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老老恆言》引《保生心鑒》:「凡臥,春夏首宜向東,秋冬首宜向西」。

即認為春夏屬陽,頭宜朝東臥;秋冬屬陰,頭宜朝西臥,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二)寢臥恆東向

 

一些養生家主張一年四季頭都應恆東向而臥,不因四時變更,

《老老恆言》引《記玉藻》:「寢恆東首,謂順生氣而臥也」。

為諸陽之會,人體之最上方,氣血升發所向,而東方震位主春,能夠升發萬物之氣,故頭向東臥,可保證清升濁降,頭腦清楚。

 

(三)避免北首而臥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提出:「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

《老老恆言.安寢》也指出:「首勿北臥,謂避地氣」,古代養生家在這一點上基本一致。

認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臥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

 

臨床調查發現頭北足南而臥的老人,其腦血栓發病率較其他臥向高。

國外資料表明,頭北足南而臥,易誘發心肌梗塞。

總而言之,臥向與健康的關係,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睡眠姿勢

 

古人云:「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養生家認為行走坐臥旨有要訣,能夠作到這一點,則自然不求壽而壽延。

睡姿雖有千姿百態,以體位來分,不外乎仰臥、俯臥、側臥三種。歷代學者對此有很多論述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常人宜右側臥

 

孔子在《論語》中說:「寢不屍」,「睡不厭屈,覺不厭伸」,意指睡眠以側曲為好。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

《道藏.混元經》說:「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這說明側臥比仰臥好。

 

側臥益氣活絡,仰臥則易造成惡夢,失精和打鼾。側臥與俯臥亦不同,氣功家口頭禪叫做:「側龍臥虎仰癱屍」,

認為側臥利於調青龍,使肝脈舒達;俯臥利於調白虎,使肺脈宣降。

但現代調查發現俯臥不利於呼吸和心肺血液循環,也有損面部容顏。

 

《釋氏戒律》說:「臥為右側」,《續博物志》說:「臥不欲左肋」,古今醫家都選擇右側臥為最佳臥姿。

這是因為右側臥優點在於使心臟在胸腔中受壓最小,利於減輕心臟負荷,使心輸出量增多。

另外,右側臥時肝處於最低位,肝藏血最多,加強了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代謝。

右側臥時,胃及十二指腸的出口均在下方,利於胃腸內容物的排空,故《老老恆言》說:「如食後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二)孕婦宜左側臥

 

對於女性來說側臥較仰臥和俯臥好。俯臥可使顏面皮膚血液循環受影響,致皺紋增加。

仰臥對婦女盆腔血液循環不利,易致各種月經病。

孕婦宜取左側臥,尤其是進入中、晚期妊娠的人,此時大約有80%孕婦子宮右旋傾斜,

使右側輸尿管受壓,易產生尿瀦留傾向,長期可致右側腎盂腎炎。

 

另外,右側臥可壓迫腹部下腔靜脈,影響血液迴流,不利於胎兒發育和分娩。

仰臥時,增大的子宮可直接壓迫腹主動脈,使子宮供血量驟然減少嚴重影響胎兒發育和腦功能。

因此說左側臥最利於胎兒生長,可以大大減少妊娠井發症。

 

(三)嬰幼兒睡姿

 

對嬰幼兒來說俯臥是最不衛生的臥姿。

嬰兒自主力差,不能主動翻身,加之顱骨軟嫩,易受壓變形,俯臥時間一長,會造成面部五官畸形。

長期一側臥或仰臥也易使頭顱發育不對稱。

因而嬰幼兒睡眠時,應在大人的幫助下經常地變換體位,每隔12小時翻一次身。

 

(四)老人及病人睡姿

 

對於老年人仰臥、俯臥、左側臥均不適宜,以右側臥最好。

對於心衰病人及咳喘發作病人宜取半側位或半坐位,同時將枕與後背墊高。

對於肺病造成的胸腔積液患者,宜取患側臥位,使胸水位置最低,不妨礙健側肺的呼吸功能。

對於有瘀血症状的心臟病人,如肺心病人等一般不宜取左側臥或俯臥,以防心臟負荷過大。

在《千金要方》中孫思邈還提出,「凡人眠勿腳懸踏高處,久成腎水」。頭低腳高位置睡覺,易得腎臟疾患。

 

近年有學者用慢鏡頭電影記錄了人在熟睡中的姿勢,發現每隔1015分鐘就要變動一次,

整個睡眠過程體位變動可達20次以上。因此,在入睡時養成正確睡姿的良好習慣,是有利於自身保健的,

但並不要求睡著後姿勢永遠不變。對此,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已有所論述:

「人臥一夜當作五度反覆,常逐更轉」,整個睡眠過程中保持不變的臥姿,是不符合生理要求的。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