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與臥具

 

一、床鋪

 

床鋪又稱床榻,是供人睡臥的用具。床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了。

從北方的火炕到南方的藤床,從小兒的搖籃到老人的躺椅,床的種類不計其數。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床的功能也在增多。

從掇生保健角度要求,床無論怎樣變化,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一)床宜高低適度

 

《老老恆言》說:「床低則臥起俱便」,主張床的高度以略高於就寢者膝蓋水平為好,約為0.40.5m

這樣的高度便於上下床。若床鋪過高,易使人產生緊張感影響安眠;

若床鋪過低則易於受潮,使寒濕、濕熱之地氣直中臟腑,或造成關節痹症。

在過低的床鋪上睡眠,往往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灰塵、二氧化碳較多,影響健康。

由此可見,床鋪過高及地鋪對養生是不利的。

 

《服虔通俗文》中載有:「八尺曰床,故床必寬大」。

床鋪面積大,睡眠時便於自由翻身,有利於氣血流通、筋骨舒展。

一般來說,床鋪宜長於就寢者長的0.20.3m,寬於就寢者身寬達0.40.5m

對於運動員應用特製的床,使長寬達到要求,嬰兒床除要求一定寬長度外,宜在床周加欄杆,以防嬰兒墜地。

 

(三)床宜軟硬適中

 

標準的軟硬度以木板床上鋪0.1m厚的棉墊為宜。

其地的床,如南方的竹榻、藤床、棕繃床也較符合養生要求。

現代的彈簧鋼絲床、沙發床、席夢思有彈性過大、過軟的缺點,對此可採用軟床鋪硬墊的辦法糾正。

軟硬適中的床可保證脊椎維持正常生理曲線,使肌肉放鬆,有利於恢復疲勞。

而過軟的床則能使脊椎周圍韌帶和椎關節負荷增加,肌肉被動緊張,久則引起腰背疼痛。

 

二、枕頭

 

枕頭是睡眠不可缺少的用具,適宜的枕頭有利於全身材松.保護頸部和大腦、促進和改善睡眠,還有防病治病之效果。

 

(一)枕頭的基本要素

 

1、高度 

 

《老老恆言.枕》指出:「高下尺寸,令側臥恰與肩平,即仰臥亦覺安舒」。

現代研究也認為枕高以稍低於肩到同側頸部距離為宜,枕頭過高和過低都有害。

枕高是根據人體頸部七個頸椎排列的生理曲線而確定的。

只有保持這個曲線正常的生理彎曲,才能使肩頸部的肌肉、韌帶及關節處於放鬆狀態。

 

《顯道經》曾指出:「枕高肝縮,枕下肺蹇」。即是說枕過高影響肝脈疏泄,枕過低則影響肺氣宣降。

現代研究認為高枕妨礙頭部血液循環,易形成腦缺氧、打鼾和落枕。

低枕使頭部充血,易造成眼瞼和顏面浮腫。

一般認為高血壓、頸椎病及脊椎不正的病人不宜使用高枕;

肺病、心臟病、哮喘病病人不宜使用低枕。否則,不利於康復。

 

2、長寬度 

 

古人主張枕以稍長為宜,尤其對於老年人「老年獨寢,亦需長枕,則反側不滯於一處」。

枕的長度應夠睡眠翻一個身後的位置,一般要長於頭橫斷位的周長。

枕頭不宜過寬,以0.150.2m為好,過寬對頭頸部關節肌肉造成被動緊張,不利保健。

 

3、軟硬度 

 

枕芯應選質地鬆軟之物,製成軟硬適度,稍有彈性的枕頭為好,枕頭太硬使頭頸與枕接觸部位壓強增加,造成頭部不適;

枕頭太軟,則枕難以維持正常高度,頭頸項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勞。

此外,枕的彈性應適當,枕頭彈性過強,則頭部不斷受到外加的彈力作用,產生肌肉的疲勞和損傷。

枕頭的使用有一定要求,一般仰臥時,枕應放在頭肩之間的項部���使頸椎生理前凸得以維持,

側臥時,枕應放置於頭下,使頸椎與整個脊柱保持水平位置。

 

(二)保健要枕

 

根據中醫辨證原則,採用不同的藥物加工製成枕芯作成的枕頭稱為藥枕。

 

1、藥枕的保健原理 

 

枕的內容物多為碾碎的具有揮發性的中藥,花、葉、種子最常用。

藥枕製作上一般多做成傳統的圓枕,藥枕的保健原理在於枕內的中藥不斷揮發,

中藥微粒子借頭溫和頭上毛竅孔吸收作用透入體內,通過經絡疏通氣血,調整陰陽;

另一途徑為通過鼻腔吸入,經過肺的氣血交換進入體內,此所謂「聞香治病」的道理。

 

2、藥枕的保健作用 

 

藥枕對人體既有治療作用,又具保健作用,可以療疾除病協調陰

陽,又可聰耳明目益壽延年。藥枕的使用要貫徹辨證的原則。

即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疾病和季節環境變化來辨證處方,對症施枕。

 

如小兒宜選不驚不燥的小米枕,以利頭部發育,老人宜選不寒不熱的健身丁公枕、菊花枕;

陰虛火旺體質宜選綠豆枕、黑豆枕;陽亢體質宜選夏枯草枕、蠶砂枕;

耳鳴耳聾患者可選磁石枕;目暗目花患者可選菊花枕、茶葉枕和決明子等「明目枕」;

神經衰弱者、心臟病患者可選琥珀枕、柏子仁枕。

 

夏季暑熱熾盛時,宜選竹茹枕、石膏枕。

總之,藥枕可「療百病」、可「益壽延年」(清《理瀹駢文》),是一種有效的保健品。

 

3、藥枕的保健範圍及宜忌 

 

藥枕無病防病,有病療病,對全身系統的器官均有影響,但一般對五官科及頭面疾患效果最佳。

例如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疾患效果亦好。

 

藥枕一般適用於慢性疾病恢復期以及部分外感疾病急性期,不適於創傷、急症、傳染病等。

使用藥枕時應注意幾點事項:枕內容物宜選辛香平和、微涼、清輕之品,以植物花、葉、莖為好,

不宜使用大辛大熱、大寒及濃烈毒之物,如附子、烏頭、狼毒、斑蝥等。

 

選藥時慎用動血、破血之品,如麝香等,陽亢陰虛病人、孕婦及小兒禁用。

對於藥效強,藥力猛的治療性藥枕,如治療風濕、類風濕之藥枕,不可濫用於常人保健。

藥枕宜定期更換枕芯,以一個月至三個月為宜,夏天宜常曬晾,以防發霉變質。

 

三、其他臥具介紹

 

為了寢臥安適,被褥、睡服及床上其他用品的選用也很重要。

 

(一)被

 

首先被裡宜柔軟。《老老恆言》中說:「被宜裡面俱紬,毋用錦與緞,以其柔軟不及也」,紬即綢。

此外,被裡還可選細棉布、棉紗、細麻布等,不宜用晴綸、尼龍、的確良等帶靜電荷的化纖品。

被宜保溫。蓋被目的在於禦寒護陽,溫煦內臟,故被內容物宜選棉花、絲棉、羽絨為最好,晴綸棉次之。

 

絲棉之物以新音為優,不宜使用超過兩年。陳舊棉絮既沉且冷,易積濕氣不利養生。

被宜輕不宜重。重則壓迫胸腹四肢,使氣血不暢,心中煩悶,易生夢驚。

被宜寬大。《老老恆言》說:「被取曖氣不漏,故必寬大,使兩邊可折」。

被子寬大利於翻身轉側,使用舒適。故現代流行的睡袋不如傳統被子保健性好。

睡袋上口束緊,三面封閉,影響了肢體活動和皮膚新陳代謝。

 

(二)褥

 

褥宜軟而厚。《老老恆言》說:「寢臥必得厚褥,老人骨瘦體弱,尤須厚褥,必須多備,漸冷漸加……」,

厚褥利於維持人體體表生理曲線。一般以0.1m厚為佳,隨天氣冷暖變化加減。

 

(三)睡衣

 

睡眠時換衣為好。睡衣宜寬大無領無扣,不使頸、胸、腰受束。睡衣要有一定的長度,使睡眠時四肢覆蓋,不冒風寒。

睡衣選料以天然織品為好,秋冬選棉絨、毛巾布為料,春夏宜選絲綢、薄紗為料。

睡衣總以寬長、舒適、吸汗、遮風為原則。

 

(四)睡帽與肚兜

 

老人冬日睡臥宜帶睡帽,其式狀如回民帽,棉布作成,以能遮蓋住整個頭頂為宜。

老人不論冬夏,睡臥時宜帶肚兜,對70周歲以上老人,應囑其日夜不離。

因老人陽氣已虛,易為風寒所傷,傷腹則直中脾胃,產生腹痛、泄瀉等病。

 

《老老恆言》說:「陽光益人,且能發鬆諸物。褥久則實,隔兩三宿就向陽曬之,毋厭其煩,被亦然」,

「不特綿絮加松,終宵有餘暖,受益確有明驗」。

故一切床上用品均應勤洗勤曬,日晒起到消毒殺菌作用,還能間接使皮膚接受紫外線刺激是很好的保健措施。

 

睡眠環境與宜忌

 

一、睡眠環境

 

(一)恬淡寧靜

 

安靜的環境是幫助入睡的基本條件之一。

嘈雜的環境使人心神煩躁,難於安眠。因而臥室選擇重在避聲,窗口遠離街逍鬧市,室內不宜放置音響設備。

 

(二)光線幽暗

 

《老老恆言》說:「就寢即滅燈,目不外眩,則神守其舍」,《雲笈七籤》說:「夜寢燃燈,令人心神不安」。

在燈光中入睡,使睡眠不安穩,淺睡期增多,因此睡前必須關燈。窗帘以冷色為佳。

住房面積有限,沒有專用臥室者,應將床鋪設在室中幽暗角落,並以屏風或隔帶與活動範圍隔開。

 

(三)空氣新鮮

 

臥室房間不一定大,但應保證白天陽光充足,空氣流通,以免潮濕之氣、穢濁之氣滯留。

臥室必須安窗,在睡前、醒後及午間宜開窗換氣。

在睡覺時也不宜全部關閉門窗,應保留門上透氣窗,或將窗開個縫隙。

氧氣充足不僅利於大腦細胞恢復疲勞,而且利於表皮的呼吸功能。

此外,應注意不在臥室內用餐、燒爐子,以防蚊蠅孽生和中毒的發生。

 

(四)溫濕度適宜

 

臥室內要保證溫濕度相對恆定,室溫以20℃為好,濕度以40%左右為宜。

臥室內要保持清潔,可置蘭花、荷花、仙人掌努植物一盆,此類植物夜閘排的一氧化碳甚少,

室內植物利於溫濕度調節。室內傢俱越少越好,一切設置應造成簡樸典雅的氣氛,利於安神。

 

二、睡眠的宜忌

 

我國古人把睡眠經驗總結為「睡眠十忌」。

一忌仰臥;二忌憂慮;三忌睡前惱怒,四忌睡前進食;五忌睡臥言語;

六忌睡臥對燈光;七忌睡時張口;八忌夜臥覆首;九忌臥處當風;十忌睡臥對爐火。

概括起來可分三個面:

 

(一)睡前禁忌

 

睡前不宜飽食、飢餓又或大量飲水及濃茶、咖啡等飲料。

《彭祖攝生養性論》說:「飽食偃臥則氣傷」,《抱朴子.極言》曰:「飽食即臥,傷也」,

《陶真人衛生歌》說:「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勞滯胸膈」,

都說明了飽食即臥,則脾胃不運,食滯胸脘,化濕成痰,大傷陽氣。

 

飢餓狀態入睡則飢腸漉漉,難以入眠。睡前亦不宜大量飲水,飲水損脾,水濕內停,夜尿增多,甚則傷腎。

睡前更不宜飲興奮飲料,煙酒亦忌,以免難以入睡。睡前還忌七情過極,讀書思慮。

大喜大怒則神不守舍,讀書極慮則神動而躁,致氣機紊亂,陽不入陰。睡前亦不可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入睡。

 

(二)睡中禁忌

 

寢臥忌當風,對爐火、對燈光。睡臥時頭對門窗風口,易成風入腦戶引起面癱、偏癱。

臥時頭對爐火、暖氣,易使火攻上焦,造成咽干目赤鼻衄,甚則頭痛。

臥時頭對燈光則神不寐,其次臥忌言語哼唱。

 

古人云:「肺為五臟華蓋,好似鍾罄,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果臥下言語,則肺震動而使五臟俱不得寧。

睡臥時還忌蒙頭張口,《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冬夜勿覆其頭得長壽」,此即所謂「凍腦」之意,

可使呼吸通暢,腦供氧充足。孫氏在書中還說:

「暮臥常習閉口,口中即失氣」,張口睡眠最不衛生,易生外感,易被痰窒息。

 

(三)醒後禁忌

 

古人云:「早起者多高壽」,故醒後忌戀床不起Ot不止在在月晚起,「令四肢昏沉,精神瞢昧」

(《混俗頤生錄》)。睡懶覺不利於人體陽氣宣發,使氣機不暢,易生滯疾。

此外,旦起忌嗔恚、惱怒,此大傷人神。《養生延命錄.雜誡篇》說:「凡人旦起恆言善事,勿言奈何,歌嘯」,

「旦起嗔恚二不詳」,認為這樣影響一日內的氣血陰陽變化,極有害於健康。

 

失眠的預防

 

失眠,中醫稱為「不寐」,是指睡眠時間不足或質量差。其表現有:

夜晚難於入眠,白天精神不振,工作和學習效率低。失眠可分為偶然性失眠與習慣性失眠。

偶然失眠不能算作疾病,它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

長期、反覆的失眠稱習慣性失眠,又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種。習慣性失眠就是病態了。

 

一、失眠的分型

 

失眠有多種分類方法,按現代最常見的失眠分類法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起始失眠

 

又稱入睡困難型失眠。特點為夜晚精力充沛,思維奔逸,上床後輾轉難眠,毫無困意,

直至後半夜才因極度疲勞而勉強入睡。

這種類型人占失眠麼大多數,通常是「貓頭膺型人」,以青壯年多見。

 

(二)間斷失眠

 

又稱熟睡困難型失眠。特點為睡眠程度不深,夜間常被驚醒,醒後久久無法再眠。

這種類型人通常更為焦慮痛苦。常見於體弱有慢性病及個性特殊的人。

 

(三)終點失眠

 

又稱睡眠早醒型失眠。特點是早早醒來,後半夜一醒即再難入睡。

白天精神狀態差,常常打盹,至下午精神才好轉,常見於動脈硬化病人及年邁的老人。

 

由於各人睡眠規律與類型的不同,因此診斷失眠還應參照睡眠質量標準。

有的老年人素來醒得很早,醒後十分精神,白無不覺疲勞,儘管少眠不屬失眠範圍。

 

二、失眠的原因

 

中醫認為失眠的基本病機是「臟腑不和,陰陽失交」。具體分析起來原因很多,約有以下四類:

 

(一)起居失常

 

生活不規律,勞逸失度,工作任務緊時就長期開夜車,造成晨昏顛倒破壞了睡眠——覺醒節律,

使自主神經系統紊亂是造成失眠常見的原因。

 

(二)心理因素

 

中醫稱此類因素為情志過極,白天過度緊張或整日憂心忡忡,惱怒、恐懼、抑鬱都能造成大腦皮層興奮抑制失常,

以致夜晚失眠。

臨睡前大怒大喜或激動悲傷亦可造成大腦局部興奮灶強烈而持久的興奮,引起失眠。

因心理因素導致失眠者,亦占相當部分。

 

(三)身體因素

 

來自身體內部的生理、病理刺激,會影響正常的睡眠,

如過飢、過飽、大渴大飲、腑實便秘、疼痛、搔癢、呼吸障礙等。

 

(四)環境因素

 

不良的臥室環境,也能引起失眠,如噪音、空氣污染、蚊蠅騷擾、強光刺激、大寒大暑以及地域時差的變化等。

 

三、失眠的預防

 

防治失眠,自古至今方法很多,可概括為病因防治、心理防治、體育防治、

食物防治、藥物防治、氣功防治、針灸按摩幾方面,概括介紹如下:

 

(一)病因防治

 

對於身體因素、起居失常、環境因素等造成的失眠,宜採用病因療法,即消除失眠誘因。

對身患各種疾病從而影響安眠的病人,應當首先治療原發病,再糾正繼發性失眠。

 

(二)心理防治

 

平素宜加強精神修養,遇事樂觀超脫,不過分追求能力以外的名利,是避免情志過極造成失眠的良方。

青年人則應學會賀馭自己情感,放鬆思想;

老年人則要學會培養對生活的濃厚興趣,每天對生活內容作出緊湊的安排,防止白天萎靡不振。

心理治療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即上床前放鬆精神,建立自信心,並對自己說:

「今晚我一定能睡著」。

躺好後默念:「我頭沉了,我疲勞了;我肩沉了,我很累了;我臂沉了,工作完成了;我腿沉了,我要睡了」。

長期進行這朴的自我訓練,可以形成良好條件反射,乃至上床就著。

 

(三)體育防治

 

《老老恆言》中說:「蓋行則身勞,勞則思息,動極而反於靜,亦有其理」。

體育鍛煉不僅改善體質,加強心肺功能,使大腦得到更多新鮮血液,而且有助於增強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功能穩定性,

對防治失眠有良好作用。一般在睡前2小時左右可選擇一些適宜項目進行鍛煉,以身體發熱微汗出為度。

 

(四)藥物防治

 

安眠藥治療失眠應用面最廣,但一般說,不到不得已時不宜使用,或盡量少用。

安眠藥一經服用往往產生依賴性、成癮性,對肝、腦以及造血系統還有不良作用,易發生藥物中毒反應,

安眠藥還打亂了睡眠周期節律,影響腦力恢復。

所以安眠藥偶爾服、短期用較好,對於中老年人以及失眠不嚴重的人宜選中成藥為佳。

 

(五)食物防治

 

失眠者可適當服用一些有益睡眠的食物,如蜂蜜、桂圓、牛奶、大棗、木耳等,還可配合藥膳保健。

藥膳種類很多,可根據人的體質和症状辨證選膳。常用藥膳有:

茯苓餅、銀耳羹、百合粥、蓮子粥、山藥牛奶羹、黃酒核桃泥、芝麻糖、土豆蜜膏等。

此外,玫瑰烤羊心、豬脊骨湯效果亦好。

 

(六)氣功按摩法

 

失眠者可於睡前擺臥功姿勢,然後行放鬆功。

調節呼吸,全身放鬆,排除雜念,可幫助入靜安眠。

失眠者亦可躺在床上進行穴位按摩,如按揉雙側內關穴、神門穴、足三里穴及三陰交穴,

左右交替揉搓湧泉穴等都有助於催眠。在氣功按摩過程中要盡量作到心平氣和,思想放鬆,如此效果才好。

 

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係。

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

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

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

故食養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食養生的作用

 

飲食為的是補充營養,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

首先,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精、氣、神,統稱「三寶」。機體營養充盛,則精、氣充足,神自健旺。

《壽親養老新書》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

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確指出了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

 

其次,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對臟腑的營養作用也有所側重。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其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

即通常所說的「歸經」問題。如:茶入肝經,梨入肺經,粳米入脾、胃經,黑豆入腎經等等,

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飲食,對人的營養作用更為明顯。飲食養生的作用大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強身、防病

 

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

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

因而,新陳代謝功能活躍,生命力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大,抵禦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強。

 

飲食又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予以適宜的飲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是補充營養,

又可調整陰陽平衡。不但保證機體健康,也是防止發生疾病的重要措施。

 

例如:食用動物肝臟,既可養肝,又能預防夜盲症;食用海帶,既可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

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又可預防壞血病等等,均屬此類。

 

此外,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作用,可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

例如:用大蒜預防外感和腹瀉;用綠豆湯預防中暑;用蔥白生美預防傷風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飲食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二、益壽、防衰

 

飲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環節,利用飲食營養達到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的目的,是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的問題。

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

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

 

同時,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對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義的。

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

《養老奉親書》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

 

清代養生家曹廷棟認為,以粥調治頤養老人,可使其長壽。

他指出:「老年有競日食粥,不計頓,飢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因之編製粥譜百餘種,以示人食飲。

 

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藥、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質成分,

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壽作用。經常選擇適當食品服用,有利於健康、長壽。

 

在傳統的中醫飲食養生法中,有豐富的調養經驗和方法,在食品選擇上,有穀類、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大類;

在飲食調配上,則又有軟食、硬食、飲料、菜肴、點心等,只要調配有方,用之得當,不僅有養生健身功效,

而且可以收到治療效果,這些內容詳見《中醫飲食營養學》,這裡不予贅述。

 

飲食調養的原則

 

飲食養生,並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

概括地說,大要有四:

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

二要「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飢,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

三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四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採取不同的配膳營養。

這些原則對於指導飲食營養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理調配

 

飲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

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早在二千多年前,《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就指出: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說:「谷、肉、果、萊、食養盡之」,全面概述了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

 

其中,以穀類為主食品,肉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

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這樣調配飲食,才會供給人體需求的大部分營養,有益於人體健康。

 

從現代科學研究來看,穀類食品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品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

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食物相互配合起來,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合理調配,就會影響人體對所需營養物質的攝取,於健康無益。

 

在實際生活中,要根據合理調配這一原則,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飲食,對身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中醫將食物的味道歸納為:酸、苦、甘、辛,咸五種,統稱「五味」。

五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五味調和,有利於健康。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以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說明飲食調配得當,五味和諧,則有助於機體消化吸收,滋養臟腑、筋骨、氣血,因而有利於健康長壽。

《素問.五臟生成》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從食味太偏有損健康的角度,強調了五味調和的重要性。

 

二、定量、定時

 

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這裡所說的節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

所謂飲食有節,即進食要定量、定時。

《呂氏春秋.季春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定量

 

定量是指進食宜飢飽適中。人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主要靠脾胃來完成。

進食定量,飢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

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

反之,過飢或過飽,都對人體健康不利。

過分飢餓,則機體營養來源不足,無以保證營養供給。

消耗大於補充,就會使機體逐漸衰弱,勢必影響健康。

 

反之,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食物停滯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

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因承受過重,亦會受到損傷。

其結果,都難以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

氣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無益於健康。

 

《管子》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千金要方.養性序》進而指出:「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

所以在飢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當然,在沒有食慾時,也不應勉強進食,過份強食,脾胃也會受傷。

《呂氏春秋.孟春紀》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

《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梁代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也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

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

 

(二)定時

 

定時是指進食宜有較為固定的時間,早在《尚書》中就有「食哉惟時」之論。

有規律的定時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則可協調配合,有張有弛。

飲食物則可在機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布全身。

 

如果食無定時,或零食不離口,或忍飢不食,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都會使脾胃失調,消化能力減弱,食慾逐漸減退,有損健康。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

若能經常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定量、定時是保護消化功能的調養方法,也是飲食養生的一個重到原則,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

例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即進食適度的意思。

 

一日內,人體的陰陽氣血的晝夜變化而盛衰各有不同。

白天陽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多,故飲食量可略大;

夜晚陽衰而陰盛,多為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

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

 

早飯宜好 

 

經過一夜睡眠,人體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奮,但胃腸經一夜時間,業已空虛,

此時若能及時進食,則體內營養可得到補充,精力方可充沛。

所謂早飯宜好,是指早餐的質量,營養價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於機體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

尤以稀、干搭配進食為佳,不僅攝取了營養,也感覺舒適。

 

午飯宜飽 

 

中午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繼續進行,白天能量消耗較大,應當及時得到補充。

所以,午飯要吃飽,所謂「飽」是指要保證一定的飲食量。

當然,不宜過飽,過飽則胃腸負擔過重,也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

 

晚飯要少 

 

晚上接近睡眠,活動量小,故不宜多食。

如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會引起消化不良,影響睡眠。

所以,晚飯進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後即睡,宜小有活動之後入寢。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須知一日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