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保健

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鬆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調身(調整身體姿勢、輕鬆自然地運動肢體),

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攝生保健方法。

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

 

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許遜著的《宗教淨明錄氣功闡微》。

在晉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稱之為「導引」、「吐納」、「煉丹」,儒家稱之為「修身」「正心」,

佛家稱之為「參禪」、「止觀」,醫家稱之為「導引」、「攝生」。

在歷代醫籍中,以「導引」為名者較為普遍,而「氣功」之稱,則是在近代才廣為應用。

 

一、養生機理

 

氣功是著眼於「精、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法來調整精、氣、神的和諧統一。

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

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

使精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

特別是交感神經系統緊張性的下降,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

 

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

而調心,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對外感性有害刺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交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是生理上的「內穩定」,

是人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

使大腦的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

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二、練功要點

 

氣功的門派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為動、靜兩類。

所謂靜功,即在練功時要求形體不動,如坐功、臥功、站功等;

所謂動功,即在練功時,形體要做各種動作進行鍛煉,即通常所說「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

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在練功的基本要求上,大體是一致的。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內容。

 

(一)調息、調身、調心

 

調息即調整呼吸,練功時要求呼吸深長、緩慢、均勻,此又稱氣息或練氣。

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漸把呼吸練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

 

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強調身體放鬆、自然,以使內氣循經運行暢通無阻。

調心即意識訓練,又稱為意守或練意,指在形神松靜的基礎上,意守丹田的方法,進一步把心安定下來,

排除雜念,以達到「入靜」狀態。「入」是進入,「靜」是安靜、「入靜」就是達到對外界刺激不予理採的清靜狀態。

此時頭腦清醒,似睡非睡,即所謂「氣功態」。

 

(二)強調身心統—、松靜自然

 

為了達到入靜,要求意念和氣息必須密切配合,呼吸放鬆,舌抵上齶,用意念誘導氣的運行。

身體也要放鬆,姿勢自然而正確,方可達到身心統一,達到「人靜」。

 

所謂松靜自然,是指在氣功鍛煉中必須強調身體的鬆弛和情緒的安靜,要儘力避免緊張和解除緊張。

在一種輕鬆自然的情況下練功則可達到神氣合一,形神會一,協調整體的目的。

 

練習氣功在短期內學習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要領、方法是可能的,但要練得很好,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

需要有一個過程。在練習過程中一般容易有兩種偏向,一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

一是鬆懈傲慢,放任自流。因此,練功者必須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鬆懈情緒。

 

同時,也要強調按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克服急於求成的想法���

人體內部的變化是逐漸產生的,不可操之過急。只要持之以恆,是會達到目的的。

關於不同流派的功法及其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五禽戲

 

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

戲,即遊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體的功法。

 

以模仿禽獸動作來達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莊子.刻意》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的記載,至漢初

《淮南子.精神訓》則有:「熊經、鳥伸、鳧浴、蝯****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的說法,

而五禽戲之名相傳出自華佗。

 

《後漢書.方術傳》載,華佗云:「我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隨著時間的推移,輾轉傳授,逐漸發展,形成了各種流派的五禽戲,流傳至今。

 

一、養生機理

 

五禽戲屬古代導引術之一,它要求意守、調息和動形諧調配合。

意守可以使精神寧靜,神靜則可以培育真氣;調息可以行氣,通調經脈;動形可以強筋骨,利關節。

由於是模仿五種禽獸的動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動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區別。

 

虎戲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氣、善用爪力和搖首擺尾、鼓盪周身的動作。

要求意守命門,命門乃元陽之所居,精血之海,元氣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處,有益腎強腰,

壯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脈、去風邪;

 

鹿戲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長壽而性靈,善運尾閭,尾閭是任、督二脈通會之處,

鹿戲意守尾閭,可以引氣周營於身,通經絡、行血脈、舒展筋骨;

 

熊戲即模仿熊的形象,熊體笨力大,外靜而內動。要求意守中宮(臍內),以調和氣血。

練熊戲時,著重於內動而外靜。

這樣,可以使頭腦虛靜,意氣相合,真氣貫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

 

猿戲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機警靈活,好動無定。

練此戲就是要外練肢體的靈活性,內練抑制思想活動,達到思想清靜,體輕身健的目的。

要求意守臍中,以求形動而神靜;

 

鳥戲又稱鶴戲,即模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

練此戲要意守氣海,氣海乃任脈之要穴,為生氣之海;

鶴戲可以調達氣血,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

 

五禽戲的五種功法各有側重,但又是一個整體,一套有系統的功法,如果經常練習而不間斷,

則具有養精神、調氣血、益臟腑、通經絡、活筋骨、利關節的作用。

神靜而氣足,氣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氣動形,達到三元(精、氣、神)合一,則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恰如華佗所說:「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二、練功要領

 

(一)全身放鬆

 

練功時,首先要全身放鬆,行緒要輕鬆樂觀。

樂觀輕鬆的情緒可使氣血通暢,精神振奮;全身放鬆可使動作不致過分僵硬、緊張。

 

〔二)呼吸均勻

 

呼吸要平靜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勻和緩。

吸氣時,口要合閉,舌尖輕抵上齶。吸氣用鼻,呼氣用嘴。

 

(三)專注意守

 

要排除雜念,精神專注,根據各戲意守要求,將意志集中於意守部位,以保證意、氣相隨。

 

(四)動作自然

 

五禽戲動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緩、猿之輕靈、虎之剛健,鹿之溫馴、鶴之活潑等等。

練功時,應據其動作特點而進行,動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緊。

具體作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拳術之一。

由於其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園活連貫,形氣和隨,外可活動筋骨,內可流通氣血,諧調臟腑,

故不但用於技擊、防身,而且更廣泛地用於健身防病,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養生法。

 

太極拳以「太極」為名,系取《易.繫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說,

「太極」指萬物的原始「渾元之氣」。

其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

 

因而太極圖呈渾圓一體,陰陽合抱之象。

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故觀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

圓活自然,變化無窮;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

形、神兼備,渾然一體。

 

足以看出,以「太極」哲理指導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構成了太極圖形。

拳形為「太極」,拳意亦在「太極」,以太極之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激發人體自身的陰陽氣血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這就是太極拳命名的含義所在。

太極拳的起源及創始者至今尚待考證,就文獻及傳說而言,眾說紛紜。

有云南北朝時即有太極拳;有雲創始者為唐代許宣平,有云宋代張三峰,有雲明代張三丰,

也有以為始於清代陳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無確論。

 

然而,能比較清楚地論及師承脈絡,分支流派者,當在明末清初。

此後,即有陳氏太極之說,後由陳長興傳弟子楊露蟬經改編而形成楊氏太極拳。

後來,又從楊氏太極派生出吳式(吳鑒泉)太極拳、武式(武禹襄)太極拳和孫式(孫祿堂)太極拳。

 

目前,國家體委普及的太極拳,即是以楊氏太極拳改編的。

可以看出,太極拳的發展是經歷了長期的充實、演變。

百餘年前,太極拳較為重視技擊,時至今日,則發展為技擊、健身、醫療並重的拳術,因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一、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

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

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

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調氣機,以養周身。

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

張景岳云:「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見《類經.營衛三焦》)。

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

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

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

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

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

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

 

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

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

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提**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

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二、練功要領

 

(一)神靜、意導

 

練習太極拳,要始終保持神靜,排除思想雜念,使頭腦靜下來,全神貫注,用意識指導動作。

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

 

(二)含胸拔背、氣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內涵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

能含胸則自能拔背,使氣沉于丹田。

 

(三)沉肩墜肘、體松

 

身體宜放鬆,不得緊張,故上要沉肩墜肘,下要松胯松腰。

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墜即是墜肘;腰胯要松,不宜僵直板滯。體松則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四)全身諧調、渾然一體

 

太極拳要求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只有手、足、腰協調一致,渾然一體,方可上下相隨,流暢自然。

外動於形,內動於氣,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內外相合,則能達到意到、形到、氣到的效果。

 

(五)以腰為軸

 

太極拳中,腰是各種動作的中軸,宜始終保持中正直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腰宜松、宜正直,

腰松則兩腿有力,正直則重心穩固。

 

(六)連綿自如

 

太極拳動作要輕柔自然,連綿不斷,不得用僵硬之拙勁、宜用意不用力。

動作連綿,則氣流通暢;輕柔自然,則意氣相合,百脈周流。

 

(七)呼吸均勻

 

太極拳要求意、氣、形的統一和諧調,呼吸深長均勻十分重要,呼吸深長則動作輕柔。

一般說來,吸氣時,動作為合;呼氣時,動作為開。呼吸均勻,氣沉丹田,則必無血脈僨脹之弊。

 

太極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點,架式也有新、老之分。

當前,比較簡便易學的,就是「簡化太極拳」,俗稱「太極二十四式」。

其各式名稱為��

 

①起勢,②左右野馬分鬃,③白鶴亮翅,④左右摟膝拗步,⑤手揮琵琶,⑥左右倒卷肱,

⑦左攬雀尾,⑧右攬雀尾,⑨單鞭,⑩雲手,單鞭,高探馬,右蹬腳,雙峰貫耳,

(15)轉身左蹬腳,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左右穿梭,海底針,閃通臂,

21)轉身搬攔捶,(22)如封似閉,(23)十字手,(24)收勢。

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八段錦

 

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

因為這種健身功作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早在南宋時期,即已有《八段錦》專著。明代以後,在有關養生專著中,多有記載,

如冷謙的《修齡要》、高濂的《遵生八簽》等書中,都有八段錦的內容。

 

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衛生要求》中,將八段錦略加改編為「十二段錦」。

此外,尚有「文八段」(坐式)和「武八段」(立式)等不同形式。

為了便於推廣流傳,還有人將其編成歌訣。

 

由於八段錦不受環境場地限制,隨時隨地可做,術式簡單易記易學,運動量適中,老少皆宜,

而強身益壽作用顯著,故一直流傳至今,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健身方法。

 

一、養生機理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動相結合的健身法。

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

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恆言》云:「導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錦……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

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其歌訣中即可看出。

 

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

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

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

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

 

其它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幹、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

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功法。

 

二、練功要領

(一)呼吸均勻      要自然、平穩、腹式呼吸。

(二)意守丹田       精神放鬆,注意力集中於臍。

(三)柔剛結合       全身放鬆,用力輕緩,切不可用僵力。

 

八段錦是包括八節連貫的健身法,

具體內容如下: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

調理脾胃需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

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此外,尚有—種坐式的「八段錦」,為明代冷謙所編,

 

具體內容是: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津。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

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

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

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易筋經

 

「易」指移動、活動;「筋」,泛指肌肉、筋骨;「經」,指常道、規範。

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相傳易筋經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菩提達摩傳授的,梁武帝蕭衍時(公元5世紀),

達摩北渡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們傳授了易筋經。

 

當時,只是為了緩解一下坐禪修鍊的睏倦和疲勞,故動作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脈、利筋骨的動作為主,

其動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為主。後來逐漸流傳開來,自唐以後,歷代養生書中,多有記載,

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術之一,建國後,還有《易筋經》單行本出版。

足見其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人民所歡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

例如:春谷、載運、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

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

 

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

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

對慢性疾病的恢復,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一、養生機理

 

易筋經同樣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尤其重視意念的鍛煉,活動中要求排除雜念,

通過意識的專注,力求達到「動隨意行,意隨氣行」,以用意念調節肌肉、筋骨的緊張力,

(即指形體不動,而肌肉緊張的「暗使勁」)。

 

其獨特的「伸筋拔骨」運動形式,可使肌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

得到有意識的神、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富有彈性,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

 

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

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

 

二、練功要領

 

(一)精神清靜,意守丹田。

(二)舌抵上齶,呼吸勻緩,用腹式呼吸。

(三)松靜結合,柔剛相濟,身體自然放鬆,動隨意行,意隨氣行,不要緊張僵硬。

(四)用力時應使肌肉逐漸收縮,達到緊張狀態,然後,緩緩放鬆。

 

易筋經十二式

 

①搗桿春糧,②扁擔挑糧,③揚風淨糧,④換肩扛糧,⑤推袋垛糧,⑥牽牛拉糧,

⑦背牽運糧,⑧盤蘿卸糧,⑨圍穴囤糧,⑩撲地護糧,屈體撿糧,弓身收糧。

具體做法及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娛樂養生

 

中醫養生學有其豐富的內容及獨特的養生方法,運用娛樂的形式怡養身體即是其中之一。

重視和培養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工作之餘,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對怡神養性,防病健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娛樂養生的意義

 

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例如:琴棋書畫、花木鳥魚、旅遊觀光、藝術欣賞等皆屬之。

所謂娛樂養生,是指通過輕鬆愉快、活潑多樣的活動,在美好的生活氣氛和高雅的情趣之中,

使人們舒暢情志、怡養心神,增加智慧、動筋骨、活氣血、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寓養生於娛樂之中,

從而達到養神健形,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娛樂養生。

 

用於養生的各種娛樂活動,其內容健康,情趣高雅,生動活潑。

在輕鬆愉快的環境和氣氛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情志暢���,賞心悅目,則百脈疏通,氣血調和;情趣高雅則可益智養心,故具有怡養神情之作用。

 

娛樂活動的形式多樣,動靜不拘,可動靜結合,柔剛相濟,既可調養心神,又能活動筋骨,因而具有形神兼養之功。

由於娛樂養生是將養生與娛樂相結合的一種完善形式,養、樂結合,寓養於樂,故有身心兼養的作用。

娛樂養生的活動主要在業餘生活中,用健康而美好的「娛樂」形式,調劑和豐富我們的生活。

因此必須科學合理的運用,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在實踐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1、因人而宜 

根據不同的年齡、職業、生活環境、文化修養、性格、氣質,選擇不同的娛樂形式,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作用。

 

2、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只求調養身心,切勿爭強好勝,勿做力不從心的活動,以免傷害身體。

 

3、和諧適度 

不可沉迷不返,「樂不思蜀」。娛樂太過,就成為《素問.上古天真論》

所謂:「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背離養生之道的行為。於身體非但無益,而且有害。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