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浴

 

藥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煎湯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藥蒸氣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

藥浴時,除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主要是藥物對人體的影響。

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從體表和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痰、驅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等功效。

 

現代約理研究也證實,藥物的氣味進入人體後,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從而達到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目的。

藥浴的使用在我國由來已久。

據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即用佩蘭煎湯潔身。

 

宋明期間,香湯浴傳入民間,出現了專供人們洗芳香浴的「香水行」,且形成一定的習俗。

如春節這天用五香湯(蘭香、荊芥頭、零陵香、白檀香、木香)沐浴,浴後令人遍體馨香,精神振奮;

 

春季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湯沐浴,「令人肌膚光澤、不老不病」;

夏天用五枝湯(桂枝、槐技、桃枝、柳枝、麻枝)洗浴,可疏風氣、驅瘴毒、滋血脈。

及至清代,藥浴不僅作為健身益壽的方法,而且廣泛用於治療和康復疾病。

 

一、使用方法

藥浴形式多種多樣,常用有浸浴、熏蒸、燙敷三種。作養生保健用,以浸浴多見。

 

(一)浸浴

將藥物用紗布包好,加清水約10倍,浸泡20分鐘,煎煮30分鐘,將藥液倒入浴水內,即可浸浴。

一劑藥可用23次,每次浸浴20分鐘,每日一次。可全身浸浴也用局部泡洗。

 

(二)熏蒸

將藥物置紗布袋中,放入較大容器中煎煮,用煎煮時產生的熱氣熏蒸局部;或用蒸氣室作全身浴療。

通常,趁藥液溫度高、多蒸氣時,先熏蒸後��洗,當溫度降至能浸浴(一般為37℃~42℃)時,再浸浴。

 

(三)燙敷

將藥物分別放入兩個紗布袋中,上籠屜或蒸鍋內蒸透,乘熱交替放在局部燙貼,可加上按摩,效果更好。

每次~30分鐘,每日~2次,23周為一療程。多用於治療與康復。

 

二、藥浴舉例

 

香藥澡豆方(《太平聖惠方》)「大豆五升,赤小豆四合,苜蓿五兩,零陵香五兩,

冬瓜仁六分,丁香二兩,麝香半兩(細研),茅香三兩,豬胰五具。(細切)

上九味,搗細羅為散,與豬胰相合,搗均勻。

 

用時與少量水相合,洗手部及全身。有香身護膚,潤燥作用。(麝香價昂可以不用)

護膚美容方 綠豆、百合、冰片各10g

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g,研末入湯溫浴,可使容顏和體膚白潤細膩。

 

食醋熏蒸方 按35mI/m2計算,取食醋置鍋內,加入23倍的水,加熱蒸發,

使蒸氣瀰漫空間,人在室內,每日一次,連續35天,防治流感有效;

亦可將食醋兌水置搪瓷杯內加熱,用鼻呼吸其熱汽,每次15分鐘,連續23次,防治感冒效果亦佳。

蔥白燙方 蔥白500g,切細,加麝香2.5g拌勻,平分2份置紗布包內,

先以一包置臍上用熱燙斗燙之,30分鐘一換,治癃閉。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

 

一、泥浴

 

泥沼系指用海泥、湖泥等泥類物質敷於身體,或在特製的泥漿里浸泡,以達健身祛病目的之方法。

傳統泥浴利用天然泥土,如白土、黃土、灶心土、田泥、井底泥等;

現代醫療泥浴多採用淤泥,內含豐富礦物質和微量放射性物質。

泥浴一般選擇夏季,脫衣,將泥糊塗於體表,躺在沙灘上;亦可在泥漿中浸泡2030分鐘。

泥浴的保健醫療作用,是淤泥中含有各種鹽類,對皮膚起到殺菌、消毒作用;

泥內的有機物、膠體物質,呈「離子」狀況透過皮膚進入體內發揮作用;

泥土與皮膚摩擦,在日光照射下,有明顯溫熱作用和按摩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和組織細胞的營養。

各種皮膚感染、開放性損傷、及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婦女經、孕產期,均不宜進行泥浴。

 

二、砂浴

 

砂浴系指將全身或身體局部埋入砂中,利用其溫熱和機械按摩等作用,以達健康祛病的一種方法。

醫用砂是清潔的干海砂、河砂或沙漠砂,其中不應混有小石塊、貝殼等雜質。

砂浴作用於人體,表現為熱療、磁療、推放和日光浴的綜合效應。

它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有明顯排汗作用;有利於滲出液的吸收和疤痕的軟化;

還可加快胃腸蠕動和骨組織的生長,所以能引起全身或局部的變化。

 

理想的砂浴時間為:夏季,每天傍晚47點。

埋砂時脫衣,戴上墨鏡,將肢體埋入0.10.2米厚的砂層,每次~1.5小時,

稍後用清水沖洗乾淨,並在萌涼處休息2030分鐘,一般10天為一療程。

砂浴雖好,但非人人適宜。患有較嚴重器質性病變、急性炎症、有出血傾向者、

婦女月經期、孕期、兒童、年老體質極度虛弱者,不宜進行砂浴。

 

三、空氣浴

 

空氣浴系指裸體或半裸體直接接觸空氣,利用其理化特性,以健身防病的一種方法。

空氣浴主要利用空氣的氣溫、氣濕、氣流及所含化學成分對人休的綜合作用。

其中氣溫是主要因素之一。

空氣浴時,氣溫通常低於體溫,對機體形成寒冷刺激,引起大腦皮層、體溫調節中樞、

血管運動中樞等發生一系列變化,使皮膚血管收縮,排汗減少,代謝增加。

 

從而提高機休的抗病能力。

另外,新鮮空氣中含有大量陰離子,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刺激造血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肺功能和機體免疫力。

 

空氣浴方法簡單易行,可進行專門鍛煉,也可與運動、勞動相結合,一般從夏季開風,盡量少穿衣褲,

清晨到空氣新鮮的公園、水邊,做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如慢跑、打拳。

時間根據體溫和個體素質決定,以不出現寒顫為度。

大風、大霧或天氣驟變如寒流時,不要勉強鍛煉;急性炎症及腎病患者不宜進行空氣浴。

 

四、日光浴

 

日光浴系指通過曬太陽以健身治病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代又稱「曬療」。

《黃庭經》指出日光的作用:「日月之華救老殘」,宋代《雲笈七箋》載有「采日精法」,

稽康《養生論》也提出了「唏以朝陽」之說。

古人不僅單純地曬太陽,而且與呼吸吐納練功結合起來,做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方法。

 

射到地面上的太陽光中,含1%的中、長波紫外線,40%的可見光和59%的紅外線。

日光浴實際上是同時做空氣浴和上述三種光級的照射治療。

紫外線可殺菌、消炎、止痛、脫敏,防治小兒佝僂病和白癜風,促進組織再生,增強機體免疫力等;

紅外線主要是溫熱效應,它使皮溫升高,血管擴張、代謝增強,還能消炎止痛;

可見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單色光組成,通常所見,是其混合成的白光。

 

可見光照射人體時,通過視覺和皮膚感受器,作用於中樞神經,再通過反射、調整各組織器官的功能,產生不同作用。

如紅光令人興奮、綠光使人鎮靜,柔和的粉光可降血壓、紫光和藍光有抑制作用等。

 

日光浴的時間,夏季在810點、下午35點。其餘三季最好在上午912點。

日光浴的地點可選擇空氣清潔的海濱、公園、陽台。

日光浴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專門進行日光浴鍛煉,另一種是結合勞動與鍛煉。

日光浴時,只穿內衣褲,使皮膚直接感受陽光,可採取臥位或坐位,並不斷變換體位,以均勻採光。

日照時間不宜過久,每次15分鐘或遵醫囑。否則反對健康有害,如致皮膚癌。

日光浴不易在瀝青馬路上進行;浴時注意保護皮膚,可塗油膏;

保護頭部和眼睛,如戴草帽及遮陽鏡;空腹、飽食、疲勞時不宜進行日光浴。

凡患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浸潤性肺結核、甲亢、有出血傾向者,不宜進行日光浴。

 

五、森林浴

 

森林浴系指在樹林中裸露肢體,或減少穿衣服,配合適當勞動,呼吸林木散發出的物質和新鮮空氣以鍛煉身體的方法。

其原理基本同空氣浴。

 

森林中很多樹木可散發出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芳香性物質,可殺死空氣中的病菌和微生物。

如新鮮的白樺樹葉內注入結核桿菌,幾分鐘後桿菌全部死亡。柏樹、雪松、樟樹、白皮松等均具很強殺菌能力。

另外,森林中的空氣不僅芳香、清新,且富含陰離子。

能增強肺功能,改善心肌營養,促進新陳代謝。

 

森林中綠蔭滿目,景色優美,鳥語花香,可改善人的精神狀態,使人愉悅、放鬆,從而充分調動人體潛能,

對健康長壽有良好作用。因此,森林浴實際上是空氣浴,草木芳香浴以及旅遊的綜合效應。

森林浴時,可適當增加些活動量,如散步、慢跑、做體操,以求多吸進些新鮮空氣和草木花香,

加速體內代謝產物的排泄,充分發揮森林浴的作用。

 

六、海水浴

 

海水浴系指在天然海水中浸泡、沖洗或游泳的一種健身防病方法。

海水浴對機體的作用包括三方面。

溫度作用是海水浴的基本作用。海水溫度與體溫的差異越大,對機體的刺激作用越強(機體反應過程同冷水浴)。

 

其次,海水中含多種鹽類,可附著於皮膚,刺激神經末梢,使毛細血管輕度充血,對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代謝過程有良好作用,

尚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功能。

 

再有,海水的壓力,流動時的衝擊力、游泳動作受到的阻力,構成海水浴的機械作用,

它可改善體內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由於海水濃度高,浮力大,有助於肢體活動,可加速運動功能障礙的恢復。

總之,海水的綜合效能,碧藍遼闊的海洋景觀,潮潤清新的海洋氣候。

明媚充沛的日光輻射,使海水浴比一般水浴作用更大。

海水浴的時間一般在每年~9月份,上午911時,下午35時為宜;

每次~60分鐘,以不覺十分疲勞為度。浴前要充分活動肢體,浴後最好用淡水沖洗身體。

患重度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活動性肺結核、肝硬化、腎炎及婦女月經期,不宜海水浴。

 

保健針、灸、按摩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

 

《靈樞.經別篇》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說明人的生長與健康,病的釀成與痊癒,與人體經絡有密切關係。

針、灸、按摩就是根據有關經絡俞穴的理論,運用不同的方法調整經絡氣血,藉以通達營衛,諧調臟腑,

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通於保健強身、益壽延年者,則屬於養生範疇,稱之為保健針、灸、按摩。

針、灸、按摩,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本點是相同的,都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

以調整經絡、刺激俞穴為基本手段,以激發營衛氣血的運行,從而起到和陰陽、養臟腑的作用。

 

三種方法不同之處,在於使用的工具、實施的手法及形式不同。

就其作用而言,也有所側重,針法是用不同的針具刺激人體的經絡俞穴,

通過實施提、插、捻、轉、迎、隨、補、瀉等不同手法,以達到激發經氣、調整人體機能的目的。

 

其所用工具為針,使用方法為刺,以手法變化來達到不同的效果;

灸法則採用艾絨或其他藥物,藉助於藥物燒灼,熏熨等溫熱刺激,以溫通氣血。

 

其所用物品為艾絨等藥物,使用方法為灸,以局部溫度的刺激來達到調整機體的作用。

按摩則是用手指、掌或輔助按摩器械對人體的經絡、俞穴、肢體、關節等處,

施以按、點、揉、搓、推、拿、抓、打、壓……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和調表裡。

 

三種方法其實均施以手法為主,則是以不同手法達到不同目的。

三種方法各有特長,針刺有補有瀉;灸法長於溫補、溫通;按摩則側重於筋骨關節,

屬於中醫外治法中三種不同類型的方法。

 

在中醫養生的實際應用中,灸法及按摩運用較為普遍,針刺古代多有運用,而今似不如灸及技摩應用的廣泛。

三者常可配合使用。欲獲近期效果時,可用針法。然而對禁針的穴位,或不宜針法者,則可用灸。

灸法往往較緩而持久,欲增強其效果,亦可配以針法。針而宜溫者,可針、灸並施。

不宜針、灸者,可用按摩法。

 

針刺保健

 

一、針刺保健的概念

 

針刺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一定的穴位,運用迎、隨、補、瀉的手法以激發經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旺盛起來,

達到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針刺保健。

針刺保健與針刺療疾的方法相同,但各有側重。

保健而施針刺,著眼於強壯身體,增進機體代謝能力,旨在養生延壽;

治病而用針法,則著眼於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意在祛病除疾。

因而,用於保健者,在選穴、施針方面,亦有其特點。

選穴則多以具有強壯功效的穴位為主;施針的手法,刺激強度宜適中,選穴亦不宜過多。

 

二、時間保健的作用

 

針刺之所以能夠養生,是由於刺激某些具有強壯效用的穴位,可以激發體內的氣血運行,

使正氣充盛,陰陽諧調。概括起來,針刺保健的作用,大要有三。

 

(一)通經絡

 

針刺的作用主要在於疏通經絡,使氣血流暢。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指出:「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針刺前的「催氣」、「侯氣」,刺後的「得氣」,

都是在調整經絡氣血。如果機體某一局部的氣血運行不利,針刺即可激發經氣,促其暢達。

所以,針刺的作用首先在於「通」。

經絡通暢無阻,機體各部分才能密切聯繫,共同完成新陳代激活動,人才能健康無病。

 

(二)調虛實

 

人體的生理機能活動隨時都在進行著。「陰平陽秘」是一種動態平衡,在正常情況下,也容易出現一些虛實盛衰的偏向。

如:體質的好壞、體力的強弱、機體耐力、適應能力,以及智力、反應靈敏度等等,

對於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期,都會出現一定的偏差。

 

針刺保健則可根據具體情況,糾正這種偏差,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補、瀉得宜,可使弱者變強,盛者平和,以確保健康。

 

(三)和陰陽

 

陰陽和諧乃是人體健康的關鍵。針刺則可以通經絡、調虛實,使機體內外交通,營衛周流,陰陽和諧。

如此新陳代謝自然會健旺,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某些強壯穴位,可以提高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和抗病能力。

如:針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穴,白血細胞總數明顯增加,吞噬功能加強。

 

同時,還可以引起硫氫基酶系含量增高。

硫氫基為機體進行正常營養代謝所必須,對機體抗病防衛的生理功能有直要作用。

這就進一步說明,針刺法確實具有保健防病、益壽的作用。

 

三、刺法原則

 

(一)配穴

 

針刺保健,可選用單穴,也可選用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

欲增強某一方面機能者,可用單穴,以突出其效應;欲調理整體機能者,可選一組穴位,以增強其效果。

在實踐中,可酌情而定。

 

(二)施針

 

養生益壽,施針宜和緩,刺激強度適中,不宜過大。

一般說來,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後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宜,年老體弱或及小兒,進針不宜過深;

形盛體胖之人,則可酌情適當深刺。

 

(三)禁忌

 

遇過飢、過飽、酒醉、大怒、大驚、勞累過度等情況時,不宜針刺;孕婦及身體虛弱者,不宜針刺。

 

四、針刺穴位

 

現將一些常用的養生保健穴位介紹如下:

 

1、足三里 

位於膝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

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

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可單側取穴,亦可雙側同時取穴。

一般人針刺得氣後,即可出針。但對年老體弱者,則可適當留針510分鐘。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

 

2、曲池 

位於肘外輔骨。曲肘,肘橫紋盡頭便是此穴。此穴具有調整血壓、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

用毫針直刺0.5l寸,針刺得氣後,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3、三陰交 

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此穴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刺法,用毫針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後,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O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4、關元 

位於臍下3寸。本穴為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氣後出針。每周針12次,可起到強壯身體的作用。

 

5、氣海 

位於臍下1.5寸。此穴為保健要穴,常針此穴,有強壯作用。

刺法,斜刺0.5寸,得氣後,即出針。可與足三里穴配合施針,每周12次,具有強壯作用。

 

 

保健灸法

 

一、保健灸法的概念

 

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保健灸法。

保健灸不僅用於強身保健,亦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的健康,是我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

保健灸法,流傳已久。《扁鵲心書》中即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說明古代養生家在運用灸法進行養生方面,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時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

灸法一般多用艾灸。艾為溫辛、陽熱之藥。其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灸用以陳舊者為佳。點燃後,熱持久而深入,溫熱感直透肌肉深層,

一經停止施灸,便無遺留感覺,這是其他物質所不及的。因而,艾是灸法理想的原料。

 

二、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溫通經脈、行氣活血、培補先天、後天,和調陰陽,從而達到強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一)溫通經脈,行氣活血

 

《素問.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灸法其性溫熱,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

 

《扁鵲心書》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

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為辛溫陽熱之藥,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真元充足,則人體健壯,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

《針灸資生經》指出:「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

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

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濡養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四)升舉陽氣,密固膚表

 

《素問.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

氣虛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

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保健灸的方法

 

艾灸從形式上分,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三種;

從方法上分,又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三種。保健灸則多以艾條灸為常見,而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均可採用。

 

根據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

使局部感到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並能耐受為度。

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

 

一般說來,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後康復,施灸時間可略長。

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

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施灸的時間,傳統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壯數的多少來計算。

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椎形的用量單位,分大、中、小三種。

如蠶豆大者為大炷,如黃豆大者為中炷,如麥粒大者為小炷。

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一壯。實際應用時,可據體質強弱而選擇。

體質強音,宜用大炷;體弱者,宜用小炷。

 

四、保健灸常用穴位

 

一般說來,針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於保健灸法。同時,也包括一些不宜針刺的穴位。茲舉例如下:

 

1、足三里 

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還可預防中風。

具防老及強身作用。灸法:用艾條、艾炷灸均可,時間可掌握在510分鐘。

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瘡延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

「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即指這種灸法。

現代研究證明,灸足三里穴確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一定影響。

 

2、神闕 

位於當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補陽益氣,溫腎健脾的作用。

《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

凡用此灸,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灸法,灸七至十五壯,灸時用間接灸法,如:將鹽填臍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壽延年之功。

 

3、膏肓 

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常灸膏肓穴,有強壯作用。

灸法:艾條灸,1530分鐘。艾炷灸715壯。

 

4、中脘 

位於臍上四寸處。為強壯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壯。

 

5、湧泉 

腳趾卷屈,在前腳掌中心凹陷處取穴。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壽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三至七壯。

其他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均可施灸,具有強身保健功效。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