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婦科心法

 

調經門

 

婦科總括

男婦兩科同一治, 所異調經崩帶癥, 嗣育胎前並產後, 前陰乳疾不相同.

 

【註】婦人諸病, 本與男子無異, 故同其治也. 其異於男子者, 惟調經, 經閉, 帶濁, 崩漏, 癥瘕, 生育子嗣, 胎前, 產後諸病,

及乳疾 , 前陰諸證不相同耳. 故立婦人一科, 以分門而詳治焉. 業是科者, 必先讀方脈, 心法諸書. 然後讀此, 自有豁然貫通之妙.

 

天癸月經之原

先天天癸始父母, 後天精血水榖生, 女子二七天癸至, 任通衝盛月事行.  

【註】先天天癸, 謂腎間之動氣, 乃稟自父母, 資其始也; 後天精血 , 謂水穀之所化, 得之形成之後, 資其生也.

經曰: 女子一七而腎氣盛, 謂腎間動氣盛也. 二七而天癸至, 謂先天癸水中之動氣,

至於女子胞中也. 衝為血海, 任主胞胎, 衝任皆起於胞中, 所以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能有子也.

 

婦人不孕之故

不子之故傷任衝, 不調帶下經漏崩, 或因積血胞寒熱, 痰飲脂膜病子宮.  

【註】女子不孕之故, 由傷其任, 衝也.

 經曰: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能有子.

若為三因之邪傷其衝任之脈, 則有月經不調, 赤白帶下,

經漏, 經崩等病生焉. 或因宿血積於胞中, 新血不能成孕,

或因胞寒胞熱, 不能攝精成孕, 或因體盛痰多, 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

皆當細審其因, 按證調治. 自能有子也.

 

月經之常

月經三旬時一下, 兩月並月三居經, 一年一至為避年 一生不至孕暗經.  

【註】女子陰類也, 以血為主. 其血上應太陰, 下應海潮, 月有盈虧 , 潮有朝夕,

月經三旬一下與之相符, 故又謂之月水, 月信也. 女子月經一月一行者, 其常也.

或先, 或後, 乃其病也. 然亦有兩月一行謂之並月者;

有三月一行, 謂之居經者; 有一年一行, 謂之避年者; 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

謂之暗經者. 此所稟之不同, 而亦非病, 不須治也.

 

月經異常

經期吐血或衄血, 上溢妄行曰逆經, 受孕行經曰垢胎, 受孕下血漏胎名.

【註】婦女月經一月一下, 此其常也. 若經行而吐血, 衄血, 下溢妄行者, 是謂逆經.

有受孕之後, 月月行經而產子者, 是謂垢胎. 有受孕數月, 其血忽下而胎不隕者, 是謂漏胎.

此皆月經之異乎常者也.

 

外因經病

天地溫和經水安, 寒凝熱沸風蕩然, 邪入胞中任衝損, 婦人經病本同參.

【註】經曰: 天地溫和, 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 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 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 則經水波湧而隴起. 六淫之邪入於胞中, 則損傷衝任, 故婦人經病本此同參也.

如寒則血凝, 熱則血沸, 風則血蕩然波湧而大下, 亦猶經水之被寒, , 風而不得安瀾也.

 

內因經病

婦人從人不專主, 病多憂忿鬱傷情, 血之行止與順逆, 皆由一氣率而行.

【註】婦人從人, 凡事不得專主, 憂思, 忿怒, 鬱氣所傷, 故經病因於七情者居多.

蓋以血之行, , , , 皆由一氣率之而行也.

 

不內外因經病

血者水穀之精氣, 若傷脾胃何以生, 不調液竭血枯病, 合之非道損傷成.  

【註】血者, 水穀之精氣也. 在男子則化為精, 在婦人則化為血,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若內傷脾胃, 健運失職, 飲食減少血無以生, 則經必不調.

 亦有女子天癸既至 , 踰期不得與男子合, 未期思與男子合, 與夫經正行時而合, 此皆合之非道,

亦致不調. 或過淫, 合多則液竭; 產多, 乳眾則血枯, 亦皆能損傷陰血致成經病也.

 

血色不正病因

血從陽化色正紅, 色變紫黑熱之徵, 黃泔淡紅濕虛化, 更審瘀塊黯與明. 

【註】血屬陰, 從陽化, 故其色以正紅為正, 雖有經病, 亦易為治也 .

若色變深紅, 紫黑, 乃熱之徵也. 或黃如米泔, 乃濕化也. 淺淡紅白, 乃虛象也.

更當審其有瘀, 有塊, 色黯, 色明以治之. 若黯而紫黑, 兼見冷證, 多屬寒凝;

若明而紫黑, 兼見熱證, 多屬熱結也.

 

氣穢清濁病因

熱化稠黏臭必穢, 寒化清徹臭則腥, 內潰五色有臟氣, 時下而多命必傾.  

【註】凡血為熱所化, 則必稠黏臭穢. 為寒所化, 則必清徹臭腥.

若是內潰, 則所下之物雜見五色, 似乎膿血.

若更有臟腐敗氣, 且時下不止而多者, 是危證也, 其命必傾矣!

 

愆期前後多少

經來前後為愆期, 前熱後滯有虛實, 淡少為虛不脹痛, 紫多脹痛屬有餘.  

【註】經來或前, 或後, 謂之愆期, 皆屬經病.  經來往前趕, 日不足三旬者, 屬血熱.  

若下血多, 色深紅而濁, 則為有餘之熱. 若下血少 , 色淺淡而清, 則為不足之熱也.

經來往後退, 日過三旬後者, 屬血滯.   若色淺淡, 血少, 不脹痛者, 則屬血虛,

血少濇滯, 不足之病. 若色紫, 血多, 腹脹痛者, 則屬氣實,   血多瘀滯, 有餘之病也.

 

經行發熱時熱

經行發熱時潮熱, 經前血熱經後虛, 發熱無時察客熱, 潮熱午後審陰虛.

【註】經行發熱, 時熱潮熱之病. 若在經前則為血熱之熱.

經後則為血虛之熱. 發熱時熱, 多是外感, 須察客邪之熱.午後潮熱, 多屬裡熱, 當審陰虛之熱也.

 

經行寒熱身痛

經來寒熱身體痛, 當分榮衛與虛實, 有汗不脹衛不足, 無汗而脹榮有餘.  

【註】經來之時, 惡寒, 發熱, 身體疼痛者, 當分榮衛虛實.  

           若發熱 , 惡寒, 身痛不脹而有汗者, 屬衛虛榮不足; 若發熱, 惡寒 , 身脹痛而無汗者, 屬榮實衛有餘也.

 

經行腹痛

腹痛經後氣血弱, 痛在經前氣血凝, 氣滯腹脹血滯痛, 更審虛實寒熱情.  

【註】凡經來腹痛, 在經後痛, 則為氣血虛弱; 經前痛, 則為氣血凝滯. 若因氣滯血者, 則多脹滿.

因血滯氣者, 則多疼痛. 更當審其凝滯作脹痛之故, 或因虛, 因實, 因寒, 因熱而分治之也.

 

經行瀉吐

經行泄瀉是脾虛, 鴨溏清痛乃寒濕, 胃弱飲傷多嘔飲, 食傷必痛吐其食.  

【註】經行泄瀉, 乃脾虛也. 若鴨溏冷痛, 是寒濕也. 經行嘔吐, 是胃弱也. 若嘔出涎飲, 則是傷飲.  

若吐出食物, 則是傷食.      然傷食者多痛而吐食,    傷飲者, 不痛而嘔飲也.

 

錯經妄行成吐衄崩

逆行吐血錯行崩, 熱傷陰陽絡妄行, 血多熱去當用補, 血少雖虛須主清.  

【註】婦女經血逆行上, 為吐血衄血 及錯行下為崩血者, 皆因熱盛也. 傷陰絡則下行為崩,    傷陽絡則上行為吐衄也.

若去血過多, 則熱隨血去, 當以補為主.     如血少熱尚未減, 雖虛仍當以清為主也.

 

經水過多兼時下白帶

多清淺淡虛不攝, 稠黏深紅熱有餘, 兼帶時下濕熱穢, 形清腥穢冷濕虛.  

【註】經水過多, 清稀淺紅, 乃氣虛不能攝血也. 若稠黏深紅, 則為熱盛有餘.

或經之前後兼赤白帶, 而時下臭穢,乃濕熱腐化也. 若形清腥穢, 乃濕瘀寒虛所化也.

 

調經證治

四君子湯 異功散 六君子湯 香砂六君子湯 七味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歸脾湯 逍遙散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雙和飲

養榮湯 理中湯     補養元氣四君子, 參苓朮草棗生薑,

異功加陳兼理氣, 虛痰橘半六君湯. 嘔吐香砂六君子,

渴瀉七味藿葛香. 脾瀉參苓白朮散, 薏桔山蓮砂扁方.

思慮傷脾損心血, 歸脾歸耆棗遠香, 減參加柴歸芍薄, 逍遙調肝理脾方.

合物八珍兼補血, 耆桂十全大補湯, 去參苓朮雙和飲,

去芎加陳養榮湯. 脾胃虛寒吐且瀉, 理中減苓加乾薑.

 

【註】四君子湯,補養元氣虛弱通用之方,即人參,茯苓,白朮,炙草,引用棗薑也.

異功散是於補氣中兼理其氣,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也 .        

六君子湯治脾虛痰飲,即四君子湯加橘紅,半夏也.

香砂六君子湯治胃虛嘔吐,即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也.    

七味白朮散治脾虛渴瀉,即四君子湯加藿香,葛根,木香也.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瀉,即四君子湯加意苡,桔梗,山藥,蓮肉,砂仁,扁豆也.

 

歸脾湯治思慮損傷心脾氣血, 即四君子加當歸,黃耆,棗仁,遠志,木香也.

逍遙散調肝理脾, 即四君子湯減人參, 加柴胡, 當歸, 白芍,薄荷也 

八珍湯於補氣中兼補其血, 即四君子湯合四物湯也.

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 即八珍湯加黃耆, 肉桂也.    

雙和飲平補氣血,即十全大補湯減人參, 茯苓, 白朮也.

人參養榮湯於補氣中專養榮血,即十全大補湯減川芎加陳皮也.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吐瀉, 即四君子湯去茯苓加乾薑也.

 

四物湯   桂枝四物湯   麻黃四物湯   柴胡四物湯   玉燭散

婦人血病主四物, 歸芎白芍熟地黃, 血瘀改以赤芍藥, 血熱易用生地黃,

表熱有汗合桂草, 表熱無汗合麻黃, 少陽寒熱小柴並, 陽明熱合調胃湯.

 

【註】四物湯,乃婦人經產, 一切血病通用之方, 故主之也. 其方即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凡血瘀俱減白芍藥, 改用赤芍藥破之 ; 血熱俱去熟地黃, 易用生地黃涼之. 風感太陽衛分, 發熱有汗,

 

本方合桂枝湯, 以桂枝甘草解之, 名桂枝四物湯. 寒傷太陽榮分, 發熱 , 無汗,

本方合麻黃湯, 以麻黃杏仁桂枝甘草發之, 名麻黃四物湯. 邪傳少陽半表半裡, 往來寒熱,

本方合小柴胡湯, 以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和之, 名柴胡四物湯. 邪傳陽明, 裡熱便結,

本方合調胃承氣湯, 以大黃, 樸硝, 甘草下之, 名玉燭散.

 

先期證治   芩連四物湯   地骨皮飲   膠艾四物湯   芩朮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   當歸補血湯 聖愈湯 薑芩四物湯 佛手散 芎歸湯

先期實熱物芩連, 虛熱地骨皮飲丹, 血多膠艾熱芩朮, 逐瘀桃紅紫塊黏, 血少淺淡虛不攝,

當歸補血歸耆先. 虛甚參耆聖愈補, 血滯薑芩丹附延, 逐瘀芎歸佛手散, 又名芎歸效若仙.

 

【註】經水先期而至,

屬熱而實者, 用四物湯加黃芩, 黃連清之, 名芩連四物湯.

屬熱而虛者, 用四物湯加地骨皮, 丹皮涼之, 地骨皮飲

血多無熱者, 用四物湯加阿膠,艾葉止之, 膠艾四物湯.

血多因熱者, 用四物湯加黃芩, 白朮和之,芩朮四物湯. 

 

若血多有塊, 色紫稠黏, 乃內有瘀血, 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破之, 桃紅四物湯 .

先期血少淺淡, 乃氣虛不能攝血也,當歸補血湯補之, 其方即當歸, 黃耆也.

若虛甚者, 則當用四物湯加人參, 黃耆補之,聖愈湯 .

若血濇少, 其色赤者, 乃熱盛滯血, 用四物湯加薑黃,黃芩,丹皮,香附,延胡通之, 薑芩四物湯.

逐瘀須用佛手散,即四物湯去生地, 白芍, 又名芎歸湯, 逐瘀血其效如神也.

 

過期證治  過期飲

過期血滯物桃紅, 附莪桂草木香通, 血虛期過無脹熱, 雙和聖愈及養榮.

 

【註】經水過期不至, 因血氣凝滯脹痛者, 過期飲,

其方即四物湯加桃仁, 紅花, 香附, 莪朮, 肉桂, 甘草, 木香, 木通也.

若過期不至, 並不脹痛者, 乃無血可行, 是血虛也, 宜用雙和飲, 聖愈湯, 人參養榮湯.

 

經行發熱時熱證治   加味地骨皮飲   六神湯

經來身熱有表發, 內熱地骨加胡連, 經後六神加耆骨, 逍遙理脾而清肝.

 

【註】經來發熱有表邪證者, 用前桂枝四物等湯發之.

若內熱者, 用地骨皮飲加胡連清之, 加味地骨皮飲.

經後發熱,乃血虛內熱, 四物湯加黃耆, 地骨皮補而涼之, 六神湯.

若脾虛肝熱,用逍遙散理脾而清肝. 逍遙散方見前.

 

經行腹痛證治   羌桂四物湯   黃耆建中湯

經來身痛有表發, 無表四物羌桂枝, 經後血多黃耆建, 耆桂芍草棗薑飴.

 

【註】經來時身體痛疼, 若有表證者, 酌用前麻黃四物, 桂枝四物等湯以發之.

若無表證者, 乃血脈壅阻也,宜用四物湯加羌活, 桂枝以疏通經絡, 名羌桂四物湯.

若經行後或血去過多者, 乃血虛不榮也, 宜用黃耆建中湯以補之,

其方即小建中湯──桂枝, 白芍, 甘草, , , 飴糖加黃耆也.

 

經行身痛證治   當歸建中湯   加味烏藥散   琥珀散

經後腹痛當歸建, 經前脹痛氣為殃, 加味烏藥湯烏縮, 延草木香香附榔.

血凝礙氣疼過脹, 本事琥珀散最良, 稜莪丹桂延烏藥, 寄奴當歸芍地黃.

 

【註】經後腹痛或去血過多,乃血虛也,宜用當歸建中湯補之, 其方即小建中湯加當歸也.

經前腹脹痛, 乃血氣凝滯.若脹過於痛, 是氣滯其血也,

宜用加味烏藥湯開之, 其方即烏藥, 縮砂, 延胡索, 甘草, 木香, 香附, 檳榔也.

若痛過於脹, 是血凝礙氣也,

宜用琥珀散破之,其方即三稜,莪朮,丹皮,官桂,延胡索,烏藥, 劉寄奴, 當歸, 赤芍, 生地黃也.

 

大溫經湯  吳茱萸湯

胞虛寒病大溫經, 來多期過小腹疼,

歸芎芍草人參桂, 吳丹膠半麥門冬.

不虛胞受風寒病, 吳茱萸湯更加風,

細乾薑茯苓木,減去阿膠參芍芎.

 

【註】凡胞中虛寒, 一切經病, 皆因經水來多, 胞虛受寒所致.

或因受寒過期不行, 小腹冷痛者, 宜用大溫經湯,

即當歸, 川芎, 白芍, 炙草, 人參,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阿膠, 半夏,麥門冬也.

若胞中不虛, 惟受風寒為病, 宜吳茱萸湯, 依大溫病經湯方更加防風, , 細辛, 乾薑, 茯苓, 木香,

減去阿膠, 人參, 白芍藥, 川芎,即是吳茱萸湯.

 

經行吐瀉證治

經瀉參苓白朮散, 鴨溏清痛理中湯, 肌熱渴瀉七味散,嘔飲香砂六君湯. 

【註】經來泄瀉, 乃脾虛也, 宜用參苓白朮散鴨溏清徹冷痛, 乃虛寒也,

宜用理中湯. 肌熱渴瀉, 乃虛熱也, 宜用七味白朮散. 嘔飲痰水, 乃虛濕也, 宜用香砂六君子湯.

 

經行吐衄證治    三黃四物湯   犀角地黃湯

經前吐衄為熱壅, 三黃四物大芩連, 經後吐衄仍有熱 ,犀角地黃芍牡丹. 

【註】經前吐血, 衄血, 乃內熱壅迫其血,

宜用三黃四物湯瀉之, 其方即四物湯加大黃, 黃芩, 黃連.

經後吐血, 衄血, 雖仍有熱, 亦不宜瀉,

但當用犀角地黃湯清之, 其方即犀角, 生地黃, 赤芍藥, 牡丹皮也.

 

調經門匯方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 棗水煎服.       

異功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 加生薑水煎服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 棗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 即本方加藿香葉, 砂仁

七味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藿香 木香 乾葛 水煎服.

參芩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甘草 蓮肉 白扁豆 苡仁 砂仁 桔梗 細末 棗湯調服

歸脾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神 當歸 龍眼肉 遠志 棗仁   木香 甘草(), 棗水煎服

逍遙散 當歸  白芍  白茯苓 柴胡  甘草()   白朮  水一盞半, 加薄荷煎服.

 

八珍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各等分上加薑, 棗煎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  肉桂 甘草()  ,  

雙和飲 即十全大補湯去人參, 白朮, 茯苓.

人參養榮湯 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 加陳皮.

理中湯 白朮 人參 乾薑 甘草()   水煎服.  

四物湯 熟地  川芎  白芍  當歸 水煎服.

芩連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芩, 黃連   

芩朮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黃芩, 白朮.

桃紅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桃仁, 紅花   

羌桂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羌活, 桂枝.

柴胡四物湯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半夏 每五錢, 水煎服

玉燭散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大黃 芒硝 甘草   水煎, 食前服  

地骨皮飲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牡丹皮 地骨皮 水煎服

 

膠艾四物湯 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阿膠(蛤粉末炒成珠) 艾葉  甘草()

桂枝四物湯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  桂枝   甘草() , 棗煎服.

麻黃四物湯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 棗煎服    

當歸補血湯 當歸  黃耆(蜜炙) 上水煎服.

聖愈湯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參  當歸  黃耆  水煎服.  

薑芩四物湯 當歸 熟地 赤芍 川芎 薑黃 黃芩 丹皮 延胡索 香附()各等分水煎服

佛手散又名芎歸湯 川芎  當歸 細末, 每服二錢.  溫服.

 

過期飲 熟地 白芍 當歸 香附 川芎 紅花 桃仁泥 蓬莪朮 木通 甘草( ) 肉桂 木香  

加味地骨皮飲 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牡丹皮 地骨皮 水煎服  

六神湯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耆 地骨皮 水煎

小建中湯 白芍()  桂枝  甘草() , 棗水煎服  

黃耆建中湯 黃耆() 肉桂 白芍  甘草   薑棗水煎服,   如虛甚者加附子.

當歸建中湯 當歸  白芍  肉桂  甘草()   加生薑, 棗水煎, 空心服.

加味烏藥湯 烏藥 縮砂仁 木香 延胡索 香附() 甘草 檳榔  生薑三片, 水煎溫服

 

琥珀散 三稜 莪朮 赤芍 當歸 劉寄奴 丹皮 熟地 官桂 烏藥 延胡索 用烏豆 生薑半斤切片, 米醋四升,

大溫經湯 吳茱萸 丹皮 白芍 人參 肉桂 當歸 川芎 阿膠 甘草  麥冬 半夏  加生薑水煎,  

吳茱萸湯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 麥冬 防風 細辛 蒿本 乾薑 茯苓 木香 炙甘草

三黃四物湯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黃連 黃芩 大黃上剉,水煎服. 大黃量虛實用

犀角地黃湯 芍藥  生地  牡丹皮  犀角    水煎服. 有熱如狂者, 加黃芩二兩.

 

經閉門

血滯經閉

石瘕寒氣客胞中, 狀如懷子不經行, 胞閉熱氣迫肺咳, 傷心氣血不流通.

 

【註】經曰: 石瘕生於胞中, 寒氣客於子門,

子門閉寒, 氣不得通, 惡血當瀉不瀉, 衄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於女子, 可導而下.

此論經閉, 因寒氣客於下, 故病石瘕, 而不病肺勞也.

經曰: 月事不來者, 胞脈閉也. 胞脈者, 屬心而絡於胞中.

今氣上迫於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也.

此論胞脈閉, 因熱氣攻於上, 故迫肺作咳, 病肺勞而不病石瘕也.

 

血虧經閉

二陽之病發心脾, 不月有不得隱曲, 血枯其傳為風消, 息賁者死不能醫.

【註】二陽者, 陽明胃也.

女子有隱曲不得之情, 則心脾氣鬱不舒, 以致二陽胃病, 飲食日少, 血無以生, 故不月也.

 血虛則生內熱, 愈熱愈虛, 肌肉乾瘦如風之消物, 故名曰風消也.

火盛無制, 心乘肺金 , 金氣不行, 不能運布,水精留於胸中, 津液悉化為痰, 咳嗽不已,

 日久成勞, 傳為息賁, 則不能醫矣. 息賁者, 喘也.

 

血枯經閉

脫血過淫產乳眾, 血枯漸少不行經, 骨蒸面白兩顴赤, 懶食消瘦咳嗽頻.

 

【註】失血過多, 面與爪甲之色, 俱淺淡黃白, 乃脫血病也.

或因過淫精竭, 或因產多乳眾, 傷血血枯, 經來漸少,

, 三月後經閉不行 , 以致證見骨蒸肌熱, 面色枯白, 兩顴紅赤,

懶於飲食, 皮乾消瘦, 咳嗽頻頻不已, 多成虛損之證.

 

久嗽成勞

男勞已詳心法內, 女損陰血傳風消, 或因病後素稟弱, 經閉咳嗽血風勞.

 

【註】男子虛勞治法, 已詳於『雜病心法要訣』虛勞門內.

女子之勞多因損其陰血, 或因病後傷其陰血,

或因素稟陰血不足. 然必見陰虧骨蒸, 血枯經閉, 咳嗽, 日久不已之證, 始名曰勞.

若不咳嗽, 則謂之虛, 不可謂之勞也.

風消者, 古勞證名也. 女子曰血風勞者,

蓋以『內經』曰: 勞風發於肺下, 是謂虛病之人感受風邪, 則肺受之,

故始病必先咳嗽也.

若不先解風邪而即補者, 未有不因久嗽不已而成勞者也, 故曰血風勞也.

 

婦人經斷復來

婦人七七天癸竭, 不斷無疾血有餘, 已斷復來審其故, 邪病相干隨證醫.

 

【註】婦人七七四十九歲時, 天癸竭, 地道不通, 當月水不下.

若月水不斷, 不見他證, 乃血有餘, 不可用藥止之.

若已斷, 或一年, 或三, 五年復來者, 當審其有故無故, 是何邪所幹, 隨證醫治也.

 

室女經來復止

室女經來復不來, 若無所苦不為災, 必是避年未充足, 若見虛形命可哀.

 

【註】室女年幼氣血尚未充足, 有經來數月復又不來者, 若無他證所苦, 則不得謂之災疾,

必是避年, 或氣血未充.  若兼見虛損形狀, 則為室女血枯經閉童勞, 多屬難治, 故曰命可哀也.

 

師尼室寡經閉

師尼室寡異乎治, 不與尋常婦女同, 診其脈弦出寸口, 知其心志不遂情.

調經若不先識此, 錯雜病狀豈能明, 和肝理脾開鬱氣, 清心隨證可收功.

 

【註】師, 道姑也. , 女僧也.

, 未適夫之女也. , 少而亡夫之婦也.

異乎治者, 謂不與尋常婦女同其治也.

如診其脈弦出寸口, 則知其心志不遂, 情志之為病也.

凡欲調婦女一切經病, 若不先識此因,

則不能明情志錯雜難名之病狀也.

 治此證者, 當以和肝理脾, 開鬱清心. 隨證施治, 自可收功也.

 

血滯經閉證治   三和湯

石瘕帶表吳茱萸,攻理琥珀散最宜, 胞閉三和湯四物,硝黃連薄草芩梔.

 

【註】寒氣客於胞中, 血留不行而成石瘕. 兼表證多者, 宜吳茱萸湯溫散之;

裡證多者, 宜琥珀散攻之.

胞脈閉, 上迫於肺, 心氣不得下通, 故月事不來,

三和湯清之, 即四物湯合涼膈散, 乃朴硝, 大黃, 連翹, 薄荷, 甘草, 梔子, 黃苓也.

如大便不實者, 去硝黃. 吳茱萸湯 琥珀散 四物湯方俱見前調經門

 

血枯 血虧 經閉證治  六味地黃湯

胃熱爍血玉燭散, 失血血枯養榮湯. 地黃湯治房勞損,

萸藥苓丹澤地良. 乳眾血枯經若閉, 須用十全大補方.

 

【註】經曰: 二陽之病發心脾, 女子不月. 二陽, 胃也.

胃熱甚, 則爍其血, 血海乾枯, 故月事不下,宜以玉燭散泄其胃熱, 則經血自行.

若因素有吐衄之證, 或生育過多, 則血海乾枯, 及房勞過傷陰血,

乳眾傷其血液, 皆足以致經閉. 失血多者, 宜養榮湯主之;

房勞過者 , 以六味地黃湯滋之, 即山萸, 山藥, 白茯苓, 丹皮, 澤瀉, 熟地黃也;

乳眾者, 以十全大補湯培補之.

玉燭散 養榮湯 十全大補湯俱見前調經門

 

經閉久嗽成勞證治   劫勞散

月水不行蒸潮汗, 食減咳嗽血風勞, 劫勞散用參苓芍, 歸地甘耆半味膠.

【註】經閉久嗽, 又見骨蒸潮熱, 盜汗, 自汗, 飲食減少之證, 則為之血風勞.

宜用劫勞散,即人參, 茯苓, 白芍, 當歸, 生地, 甘草, 黃耆, 半夏, 五味子, 阿膠也.

 

婦人經斷復來   芩心丸   益陰煎

經斷復來血熱甚, 芩心醋丸溫酒吞, 益陰知柏龜生地, 縮砂炙草棗薑尋.

血多熱去傷衝任, 十全大補與八珍. 暴怒憂思肝脾損, 逍遙歸脾二藥斟.

 

【註】婦人七七四十九歲後, 天癸不行. 若止而復來, 無他證者, 乃血有餘, 不得用藥止之.

若因血熱者, 芩心丸, 用黃芩心末二兩, 醋丸溫酒送下.

或用益陰煎, 即知母, 黃柏, 龜板, 生地, 縮砂, 炙草也.

若血去過多, 熱隨血去, 衝任虛損,其血不固者, 宜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若因怒氣傷肝, 肝不藏血, 憂思傷脾, 脾不攝血者, 宜於逍遙散, 歸脾湯二方斟酌用之.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逍遙散 歸脾湯俱見前調經門

 

室女師尼寡婦經閉證治   大黃蟲丸 澤蘭葉湯 柏子仁丸

室女經閉多血結, 大黃蟲桃杏仁,蛭蠐螬甘草芍, 乾漆生地及黃芩. 不足澤蘭歸草芍,

柏子仁丸用柏仁, 熟地澤蘭牛卷續, 相兼久服自然行. 師尼寡婦逍遙散, 附蘭丹地鬱梔芩.

 

【註】室女經閉, 多有氣血凝結者, 宜用大黃 蟲丸, 破血行氣, 其經自通.

方用大黃,, 桃仁, 杏仁,, 水蛭, 蠐螬, 甘草 , 白芍, 乾漆, 生地, 黃芩, 蜜丸服.

若其人虛弱不任攻下, 則用澤蘭葉湯, 即澤蘭葉, 當歸, 甘草, 白芍也.

兼服柏子仁丸, 方用柏子仁, 熟地, 澤蘭葉, 牛膝, 卷柏, 續斷, 丸服. 煎丸並進, 久久其血自行.

至於師尼, 寡婦經閉之證, 多屬鬱熱,

宜用逍遙散, 加香附, 澤蘭葉, 丹皮, 生地, 鬱金, 黑梔, 黃芩以和肝理脾, 清心開鬱, 其經自通也.

逍遙散方見前調經門

 

婦病難治

諺雲婦病不易治, 蓋以幽居情鬱疑, 執拗不喜望聞問, 諱疾忌醫術莫施.  

【註】寇宗奭曰: 寧治十男子, 莫治一婦人. 謂婦人之病多不易治也 .

蓋以婦人幽居情鬱, 憂恚愛憎多疑, 所懷不遂, 性執偏拗,診時又不令醫師觀形, 望色, 聞聲, 問病.

 富貴之家, 居奧室之中, 處幃幔之內, 且復以帕蒙手, 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盡切脈之巧,

未免詳問, 問之覺繁, 反謂醫學不精, 往往並藥不信. 不知問非易事, 非精於醫者, 必不能問也.

夫望, , , 切四者, 欲去其三, 即是神醫, 亦無由施其術也. 此古今之通患, 謂之曰: 婦人不易治, 不誠然哉!

 

診看婦人須先問經期妊娠

未診婦人女子病, 先問經期與妊娠, 不詳誤藥非細事, 疑似難明昧所因.  

【註】未診婦人女子之病, 必先問經期與有無妊娠.

若不詳細審問, 倘用藥誤觸之, 則所關匪細, 多變生他證. 疑似難明, 豈不昧其病之所因哉!

 

經閉門匯方

 

三和湯 當歸 川芎 大黃 樸硝 白芍 地黃 梔子 連翹 薄荷 甘草  水煎服

六味地黃湯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丹皮 澤瀉 茯苓 水煎服.

劫勞散 白芍  黃耆  甘草() 人參 當歸 熟地 五味子 阿膠(炒珠)  生薑  

芩心丸 用黃芩心枝條者 上為末, 醋丸如桐子大

益陰煎 生地 知母 黃柏  龜板(醋炙)  縮砂仁 甘草()  水煎服.

大黃蟲丸 大黃 赤芍 生地 桃仁 杏仁 乾漆 甘草 蛭蟲 蠐螬 黃芩  煉蜜丸.  

澤蘭葉湯 澤蘭葉  當歸 白芍 甘草  溫服.  

柏子仁丸 柏子仁 牛膝  卷柏  澤蘭葉 續斷 熟地  上為細末, 煉蜜丸如桐子大  

 

崩漏門

 

崩漏總括

淋瀝不斷名為漏, 忽然大下謂之崩, 紫黑塊痛屬瘀熱, 久多緣損任衝經,

脾虛不攝中氣陷, 暴怒傷肝血妄行, 臨證審因虛細辨, 虛補瘀消熱用清.

 

【註】婦人行經之後, 淋瀝不止, 名曰經漏. 經血忽燃大下不止, 名為經崩.

若其色紫黑成塊, 腹脅脹痛者, 屬瘀熱.

若日久不止, 及去血過多而無塊痛者, 多係損傷衝任二經所致.

更有優思傷脾, 脾虛不能攝血者, 有中氣下陷不能固血者,

有暴怒傷肝, 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 臨證之時, 須詳審其因而細細辨之.

虛者補之, 瘀者消之, 熱者清之, 治之得法, 自無不癒.

 

崩漏證治  荊芩四物湯

崩漏血多物膠艾, 熱多知柏少荊芩, 漏濇香附桃紅破, 崩初脹痛琥珀靈,

日久氣血衝任損, 八珍大補養榮寧, 思慮傷脾歸脾治, 傷肝逍遙香附青.

 

【註】崩血漏血去血過多者, 宜用膠艾四物湯補之. 如屬熱多者, 宜用知柏四物湯清之.

熱少者, 宜用荊芩四物湯和之. 若漏血濇少, 此屬血滯, 宜用四物湯加香附, 桃仁, 紅花破之.

若崩血初起脹痛, 此屬瘀凝, 宜用琥珀散攻之.

崩漏日久, 氣血已虧, 衝任損傷者, 宜用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人參養榮湯, 量補其損傷.

若因思慮傷脾者, 宜用歸脾湯補之. 恚怒傷肝者, 宜用逍遙散加炒香附, 青皮平之. 膠艾四物湯

四物湯琥珀散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歸脾湯逍遙散 (方俱見前調經彙方內)

 

補中益氣湯 益胃升陽湯

氣陷補中益氣舉, 保元升柴歸朮陳, 益胃升陽加麵麴,腹痛加芍嗽減參.  

 

【註】崩漏日久, 脾傷食少, 中氣下陷, 不能載血者, 宜用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升舉之.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保元湯加升麻, 柴胡, 當歸, 白朮, 陳皮也.

益胃升陽湯, 即補中益氣湯加黃芩, 神麴也.

若腹痛者, 宜加白芍藥; 有熱者, 用黃芩; 無熱者, 用肉桂調之. 咳嗽者, 肺熱也, 減人參.

 

調經升陽除濕湯

夾水水瀉不甚弱, 調經升陽除濕湯, 耆草升柴歸蒼朮, 羌獨本蔓荊防.  

 

【註】崩漏下血夾水, 或日水瀉一二次, 形氣不甚弱者, 宜宜用調經升陽除濕湯.

其方即黃耆, 甘草, 升麻, 柴胡, 當歸, 蒼朮, 羌活, 獨活,蒿, 蔓荊子, 防風也. 以風藥先勝其濕,

若形氣虛弱者, 則當加人參, 陳皮, 合補中益氣湯補中勝濕可也.

 

失笑散 地榆苦酒煎

殺血心統失笑散, 蒲黃五靈脂定疼, 崩血不已防滑脫,地榆苦酒煎止崩.

 

【註】崩血心腹痛甚者, 名曰殺血. 心痛乃血滯不散, 宜用失笑散.

其方即蒲黃, 五靈脂也.先定其痛, 痛止然後隨症治之.

若崩血補之仍然不止者, 當防其滑脫, 宜用地榆, 醋煎,  

名地榆苦酒煎.

 

崩漏門匯方

 

補中益氣湯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加入薑, 棗水煎服.

益胃升陽湯 黃耆  人參  神麴()  白朮  當歸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 生黃芩  

升陽除濕湯 黃耆 蒼朮 羌活  防風 蒿本 升麻 柴胡 甘草()   獨活 蔓荊子  

失笑散 五靈脂 蒲黃 上為末, 先用釅醋調二錢, 熬膏, 入水一盞, 煎至七分, 食前熱服,   

地榆苦酒煎 地榆一兩醋煎, 露一宿, 次早溫服立止. 止後隨證調治之. 苦酒, 即醋也.

 

帶下門

 

五色帶下總括

帶下勞傷衝與任, 邪入胞中五色分, 青肝黃脾白主肺, 衄血黑腎赤屬心.

隨人五臟兼濕化, 治從補瀉燥寒溫, 更審瘡膿瘀血化, 須別胞膀濁與淫.

 

【註】帶下者, 由於勞傷衝任, 風邪入於胞中,

血受其邪, 隨人臟氣濕熱, 濕寒所化. 故色青者屬肝, 為風濕;

色赤屬心, 為熱濕; 色黃屬脾, 為虛濕; 色白屬肺, 為清濕; 色黑屬腎, 為寒濕也.

其從補, 從瀉, 從濇, 從寒, 從溫, 則隨證治之.

更審其帶久淋瀝之物, 或臭或腥穢, 乃敗血所化, 是胞中病也.

若似瘡膿, 則非瘀血所化, 是內癰膿也.

若如米泔, 兼尿竅不利, 乃膀胱白濁病也;

若尿竅通利, 從精竅出, 或如膠黏, 乃胞中白淫病也.

 

帶下證治

邪入胞中吳茱萸, 赤黏連梔青防梔, 白主益氣黑六味, 黃淡六君或歸脾.

 

【註】帶下因六淫之邪入於胞中者, 宜吳茱萸湯.

若色赤, 色黃而濁黏者, 熱也. 色黃者, 加黃連, 梔子;

色青者, 加防風, 梔子. 若色白, 色黑而清稀者, 虛寒也.

色白者, 用補中益氣湯; 色黑者, 用六味地黃湯;

色黃而淡者, 宜六君子湯, 或加味歸脾湯, 分證調治可也。

吳茱萸湯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湯 六君子湯歸脾湯方俱見首卷匯方

 

加味四物湯

胞中冷痛乃寒濕, 四物附子桂薑宜, 臭腥兼合知柏用, 久滑升柴龍牡脂.

 

【註】帶下而胞中熱痛, 乃熱濕也.

今胞中冷痛, 乃寒濕也. 宜四物湯, 加川附子, 炮薑, 官桂服之.

日久滑脫者, 加升麻, 柴胡舉之, 龍骨, 牡蠣, 赤石脂濇之.

四物湯方 見前調經門匯方內.

 

清白散

帶下濕熱清白散, 四物薑炭草柏椿, 赤榆荊芩濕二朮,滑加龍牡久合君.

 

【註】帶下, 五色帶下也. 皆濕熱所化, 宜用清白散.

其方即四物湯加薑炭, 甘草, 黃柏, 椿皮也.

色赤加地榆, 荊芥, 黃芩; 濕加蒼朮, 白朮; 滑加龍骨, 牡蠣, 久則合四君子湯也.

四物湯 四君子湯俱見前調經門匯方內

 

導水丸 萬安丸

帶下有餘皆濕化, 少腹脹疼污水綿, 導水牽滑芩軍熱, 萬安牽椒茴木寒.

 

【註】五色帶下, 皆從濕化. 若少腹脹痛, 污水綿綿, 屬濕熱者, 宜用導水丸.

其方即牽牛, 滑石, 黃芩, 生軍, 治熱有餘也. 屬濕寒者,

宜用萬安丸, 其方即牽牛, 胡椒, 小茴香, 木香, 治寒有餘者也.

 

威喜丸 固精丸

瘀化瘡膿濁淫病, 虛實寒熱酌其宜, 威喜蠟苓固精菟,韭味桑苓龍牡脂.

 

【註】帶下有因瘀血所化,

或瘡瘍膿出及白濁, 白淫者, 皆帶下類也 .

其虛實寒熱, 當酌其宜.

藥用威喜丸, 即黃蠟, 茯苓也.

固精丸, 即菟絲子, 韭菜子, 五味, 桑螵蛸, 茯苓, 龍骨, 牡蠣, 赤石脂也.

 

帶下門匯方

 

清白散 當歸 黃柏 白芍  樗根皮  生地 川芎 貝母  炮薑 甘草  生薑  水煎服.

導水丸 牽牛  滑石  黃芩 川大黃上末, 蒸餅為丸, 量虛實服.  

萬安丸 牽牛  胡椒 木香 小茴香  , 水泛為丸, 量虛實服.

威喜丸 白茯苓 用豬苓    黃蠟 以茯苓為末, 煉黃蠟為丸, 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   

固精丸 牡蠣   菟絲子 韭子  龍骨 五味子 白茯苓 桑螵蛸  赤石脂各等分 為末, 酒糊丸

 

癥瘕癖諸證門

 

癥瘕積聚痞血血蠱總括

五積六聚分臟腑, 七癥八瘕氣血凝, 癥積不動有定處, 瘕聚推移無定形.

痞悶不宣氣壅塞, 未成堅塊血瘀名, 蓄久不散成血蠱, 產後經行風冷乘.

 

【註】五臟氣積, 名曰積, 故積有五證. 六腑氣聚, 名曰聚, 故聚有六證.

 難經有心, , , , 腎五臟之積, 而無六聚.

蓋以積為血病, 而聚為氣病也. 故李杲有五積丸方治法.

「巢氏病源」載七癥八瘕, 但有八瘕名證, 而無七癥病形.

其他方書亦不概見. 大抵又以癥為氣病, 而瘕為血病也.

夫病皆起於氣, 也氣聚而後血凝,

 

不必過泥於黃, , , , , , , 鱉等名,

但以牢固不移有定處者 , 為癥為積;

推移轉動, 忽聚忽散者為瘕為聚可也.

故曰: 癥者: 徵也 , 言有形可徵也.

瘕者, 假也, 言假物成形也.

若夫痞者, 痞悶不通 , 氣道壅塞之謂也.

瘀血者, 血瘀腹中未成堅塊也. 蓄之既久, 必成血蠱矣.

凡此諸證, 皆有新產之後, 經行之時, 不知謹避,

以致風冷外襲, 邪正相搏, 結於腹中而成也.

 

癥瘕證治  大七氣湯

婦人一切癥瘕病, 上下攻疼七氣湯, 藿香益智稜莪朮, 甘桔青陳肉桂香.

 

【註】婦人一切癥瘕, 隨氣上下攻築疼痛者, 大七氣湯. 其方即

藿香葉, 益智仁, 京三稜, 蓬莪朮, 甘草, 桔梗, 青皮, 陳皮, 肉桂心 , 木香也.

 

食癥證治  烏藥散

經行產後食生冷, 臟氣相搏結塊形, 牢固不移日漸長, 開滯消積溫散行.

烏藥散烏桃莪朮, 木香當歸青桂心.

 

【註】婦人經行, 產後貪食生冷之物, 與臟氣互相搏聚, 結成堅塊, 牢固不移, 日漸長大者, 治宜開滯消積,

烏藥散. 即烏藥, 桃仁, 莪朮, 木香, 當歸, 青皮, 桂心, 以溫散之自癒.

 

血癥證治   血竭散

乘臟虛兮風冷乾, 飲食內與血相搏, 因成血癥堅牢固,

脅腹脹痛熱而煩, 少食多忘頭汗出, 血竭歸芍蒲桂延.

 

【註】婦人產後經行之時, 臟氣虛, 或被風冷相乾,

或飲食生冷, 以致內與血相搏結, 遂成血癥. 牢固不移, 脅腹脹痛,

內熱心煩, 食少善忘, 但頭汗出者, 宜用血竭散, 即血竭, 當歸, 赤芍, 蒲黃, 桂心 , 延胡索也.

 

痞證治  助氣丸

三焦痞滿胸膈悶, 氣不宣通助氣清, 白朮三稜蓬莪朮, 枳殼檳榔香與陳.

 

【註】婦人胸膈痞悶, 謂之痞. 由於氣壅不宣所致,

助氣丸, 即青皮, 白朮, 三稜, 莪朮, 枳殼, 檳榔, 木香, 陳皮, 為丸服也.

 

積聚證治   開鬱正元散

積聚通用正元散, 苓朮青陳麴麥延, 香砂海粉查甘桔, 痰飲食積血氣摶.

 

【註】五積六聚, 乃痰飲食積, 氣血摶結而成, 通用開鬱正元散.

其方即茯苓, 白朮, 青皮, 陳皮, 神麴, 麥芽, 延胡索, 香附, 砂仁, 海粉, 山查, 甘草, 桔梗也.

用以健脾消食, 化痰滲飲, 理氣和血, 則積聚未有不癒者矣.

 

瘀血血蠱證治 桃奴散

腹中瘀血未成形, 面黃發熱腹脹疼, 產後經來風冷客, 血室之內有瘀停.

產後惡露失笑散, 經閉瘀凝玉燭攻, 血蠱桃奴豭鼠糞, 延桂砂香附五靈.

 

【註】婦人產後經行之時, 傷於風冷, 則血室之內必有瘀血停留,

未成堅塊, 故不名癥瘕也. 其人必面色萎黃, 臍腹脹痛, 內熱晡熱.

若產後惡露不行者, 宜失笑散; 若經閉不通, 瘀血凝聚者, 宜玉燭散.

瘀血不行, 蓄之既久, 必成血蠱, 宜用桃奴散,

 即桃奴, 豭鼠糞, 延胡索, 桂心, 砂仁, 桃仁, 香附, 五靈脂也.

豭鼠糞, 一名兩頭尖, 即雄鼠屎. 桃奴, 即桃樹上未成不落之乾桃子也.

失笑散方 見首卷崩漏 玉燭散 方見首卷匯方內

 

癖疝證總括

臍旁左右一筋疼, 突起如弦證明, 僻在兩肋名曰癖, 高起如山疝病稱,

必引少腹腰脅痛, 三證皆由風冷成, 或作或止因寒發, 痛時方見不痛平.

 

【註】婦人臍之兩旁, 有筋突起疼痛, 大者如臂, 小者如指, 狀類弓弦者, 名曰.

 在兩肋之間者, 名曰癖.

若小腹牽腰脅, 疼痛高起者, 謂之疝.

名雖有三, 其實皆因風冷客於胞中而然,

故其發作皆因再受風冷. 發則痛, 痛則見, 不痛則平復如初也.

 

癖證治   蔥白散

婦人癖腹肋痛, 風冷血氣結而成 , 蔥白四物參苓枳,

桂樸薑香青莪稜 , 茴香麴麥苦楝子, 蔥鹽煎服訶黃斟.

 

【註】婦人癖腹肋疼痛者, 皆因風冷與氣血摶結而成, 宜用蔥白散溫散之.

其方即四物湯加人參, 茯苓, 枳殼, 肉桂, 厚樸, 乾薑, 木香, 青皮, 莪朮, 三稜,

                        茴香, 神麴, 麥蘗, 苦楝子, 蔥白, 食鹽煎服也.

大便結燥, 去鹽加大黃; 如大便自利加訶子.

四物湯方 見首卷匯方內

 

疝病證治  當歸散

婦人疝病氣攻衝, 脅腹刺痛當歸芎, 鱉甲吳萸桃仁芍, 桂榔青木大黃蓬.

 

【註】婦人疝病, 攻衝刺痛, 多因風冷寒濕客於胞門血室, 故其病皆屬厥陰肝經, 當歸散.

當歸, 川芎, 鱉甲, 吳茱萸, 桃仁, 赤芍 , 肉桂, 檳榔, 青皮, 木香, 大黃, 蓬莪朮也.

 

治諸積大法

形虛病盛先扶正, 形證俱實去病急, 大積大聚衰其半, 須知養正積自除.

 

【註】凡治諸癥積, 宜先審身形之壯弱, 病勢之緩急而治之.

如人虛 , 則氣血衰弱, 不任攻伐, 病勢雖盛, 當先扶正氣,

而後治其病; 若形證俱實, 宜先攻其病也.

經云: 大積大聚衰其半而止, 蓋恐過於攻伐, 傷其氣血也.

 羅天益曰: 養正積自除, 可謂得經旨者矣.

 

癥癖積痞血蠱門匯方

 

大七氣湯 三稜 莪朮 青皮  陳皮  木香 藿香 益智仁 桔梗 肉桂 甘草()  前溫服

烏藥散 烏藥 莪朮 桂心, 當歸  桃仁 青皮 木香 熱酒調下.

血竭散 真血竭  當歸 赤芍 蒲黃 延胡索  每服一錢 用童便合好酒半大盞,

助氣丸 京三稜 蓬莪朮  青皮  陳皮  白朮  枳殼   檳榔 木香   

開鬱正元散 白朮 陳皮 青皮 香附 山查 海粉 桔梗 茯苓 砂仁 延胡索 麥芽  甘草  神麴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桃奴散 桃奴   雄鼠糞 延胡索 肉桂 五靈脂 香附  砂仁 桃仁   

蔥白散 當歸 熟地 赤芍 川芎 人參 茯苓 枳殼 肉桂 厚樸 乾薑 木香 青皮 莪朮 三稜 茴香 神麴 麥芽 苦楝子各等分上末,

            加蔥白  食鹽  大便結燥, 去鹽加大黃. 便自利加訶子.

當歸散 當歸 川芎  鱉甲  吳茱萸 桃仁  赤芍 肉桂 檳榔 青皮  木香 莪朮 川大黃   入乾燕脂一錢, 同煎六分, 食後服

 

嗣育門

 

胎孕之原

天癸先天生身氣, 精血後天化成形. 男子二八天癸至, 屬陽應日精日盈.

女子二七天癸至, 屬陰應月血月通. 男女媾精乃有子, 乾道男成坤女成.

 

【註】天癸乃父母所賦, 先天生身之真氣也. 精血水穀所化, 後天成形之本也.

男子二八, 先天腎氣盛, 天癸至, 與後天所生之精會合而盈. 然男子屬陽, 陽應日, 故精盛而日舉也.

女子二七, 先天腎氣實 , 天癸至,與後天所生之血會合而盛. 然女子屬陰, 陰應月, 故血盛而月下也.

所以至期男女媾, 其先天真氣, 後天精血,陰陽會和, 乃能有子也.

當此陰陽會合時, 陽盛自然成男, 是乾道成男也. 陰盛自然成女, 是坤道自然成女也.

 

男女完實

精通必待三十娶, 天癸二十始適人, 皆欲陰陽完實後,育子堅壯壽偏增.

 

【註】男子十六而精通, 必待三十而娶, 女子十四而天癸至,

必待二十而嫁者, 皆欲陰陽完實. 然後交而孕, 孕而育, 育而其子必堅壯長壽也.

今未笄之女, 天癸始至, 已近男色, 則陰氣早瀉, 未完而傷, 未實而動,

所以雖交而不孕, 孕不育, 育而其子必脆弱不壽也.

 

種子時候

男子聚精在寡慾, 交接乘時不可失, 須待絪蘊時候至, 樂育難忍是真機.

 

【註】聚精之道, 惟在寡慾, 交接女子, 必乘其時, 不可失之遲早.

 蓋婦人一月經行一度之後, 必有一日絪蘊之時,氣蒸而熱, 如醉如癡 , 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

乃天然節候, 是成胎生化之真機也.

 

分男女論

精血先後分男女, 或以奇偶少多分, 或以子宮左右定,

是皆不曉箇中因, 欲識此中真消息, 乾道陽男坤女陰.

 

【註】分男女之說, 先賢有以血先至, 裹精則成男;

精先至, 裹血則成女. 精血散分併裹則為駢胎, 品胎之原者,

有以月水盡後一, , 五日成男, , , 六日成女. 與夫經水斷後一, 二日成男, , 五日成女者;

有以受氣於左子宮成男, 受氣於右子宮成女者, 皆各執一見, 殊為不曉此中因也. 蓋獨男獨女之胎,

 

可以日數論. 駢胎, 品胎 , 或男, 或女, 亦可以日數論乎?

稽之史載, 一產三子, 四子, 有半男半女, 或男多女少, 男少女多者,

則一, , 五日為男, , , 六日為女之說, 不可憑矣!   抑豈有一日受男, 而二日復受女之理乎?

丹田, 命門也, 在男子曰精室, 在女子曰子宮, 形如合缽, 並無兩岐可分, 曰左右, 則是有兩子宮矣.

此說尤屬不經. 然則何以定之?   亦惟以會合天人, 陽盛乾道成男, 陰盛坤道成女, 斯足為確論耳.

 

雙胎品胎

古以雙胎精氣盛, 不成男女或兼形, 陰陽變常駁氣盛, 事之所有理難明.

 

【註】古以雙胎, 乃精氣有餘, 岐而分之, 血因分而攝之故也. 若男同孕者, 剛日陽時也; 女同孕者, 柔日陰時也;

男女同孕者, 剛日陰時, 或柔日陽時也. 其他或有不成男女, 男不可為父, 女不可為母, 與男女之兼形者,

又皆陰陽變常, 駁氣所感, 事之所有, 理之所無, 莫可稽考者也.

 

脈見有子

少陰動甚知有子, 陰搏陽別尺寸憑, 但搏不滑胎三月, 搏而滑石五月形.

 

【註】少陰腎脈動甚者, 有子脈也.

但當憑其兩尺陰脈搏指有力, 兩寸陽脈不搏指而別於兩尺, 斯為有子脈無疑也.

其但搏不滑者, 主三月之胎; 搏而滑者, 主五月之胎也.

 

胎男女辨

上小下大女腹箕, 中正圓高男腹釜, 右疾為女左疾男, 胎氣鍾於陰陽主.

 

【註】上小下大, 如箕之形, 蓋以女胎面向母腹, 其足膝抵腹, 故有是形也.

中正圓高, 如釜之形, 蓋以男胎面向母背, 則背脊抵腹, 故有是形也. 右手屬陰, 脈疾為女.

左手屬陽, 脈疾為男. 是胎氣鍾於陰, 則右盛主女; 鍾於陽, 則左盛主男也.

 

辨別孕病

孕病不分須診乳, 五月之後乳房升, 何以知其母子吉, 身雖有病脈和平.

 

【註】婦人經水不至, 不分是孕是病者, 五個月之後, 以孕婦乳房辨之.

若乳房升大有乳者, 是孕, 若乳房不大無乳者, 是病也.

凡孕婦有病, 其險可知, 亦何以知其母子俱吉, 惟診其脈象和平, 則雖有病 , 知均吉無慮也.

 

分經養胎

分經養胎不足憑, 無所專養論不經, 形始未分無不具,陰陽之道漸分形.

 

【註】巢元方曰:

妊娠一月名胚胎, 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 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名始胎, 手心主脈養之, 當此時血不流行, 形象始化;

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 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氣, 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 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 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 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 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五臟, 六腑, 關節, 人神皆備. 又有推巢元方養胎之說,

 

謂四時之令必始於春, 所以

一月, 二月間, 是足厥陰, 少陽木也;

三月, 四月間, 手厥陰, 少陽火也 ;        

五月六月間,足太陰, 陽明土也;

七月, 八月間, 手太陰, 陽明金也;          

九月, 十月間, 足少陰, 太陽水也.

惟手少陰, 太陽二經, 無所專養者,

以君子之官無為而已. 此說更為不經. 夫男女交接, 精血聚而成胚, 此孕形之始也,

雖未分身軀臟腑, 而其理無不具也.

猶太極渾然 , 包羅萬象, 而陰陽之一氣氤氳, 浸漸化生而成,

子母分形, 自然而然如草木成熟, 殼脫蒂落也.

 

受孕分房靜養

受孕分房宜靜養, 謹戒食味使脾安, 調其喜怒防驚恐, 慎厥起居避風寒.

 

【註】受孕之後, 分房靜養, 恐動相火, 致生胎毒. 謹戒飲食五味,

使其脾胃調和, 母之氣血易生, 子之形成必育.

內調七情, 外避風寒 , 起居安順, 不持重用力, 不安逸多睡,

不登高涉險, 則母無病, 子亦安矣.

 

定胎母子二法

安胎之道有二法, 母病胎病要詳分, 母病動胎當治母, 子病致母審胎因.

 

【註】安胎之道有二法, 母病, 胎病當詳分而施治也.

凡因母病以致胎動者, 但療其母, 母安則胎自安;

或因胎病有所觸動, 以致母病者 , 但宜安胎, 胎安則母自癒矣.

 

胎前用藥三禁

胎前清熱養血主, 理脾疏氣是為兼, 三禁汗下利小便, 隨證虛實寒熱看.

 

【註】丹溪曰:

胎前當清熱養血為主, 恐傷陰血也. 理脾脾健, 則氣血易生;

疏氣氣順, 則氣血調和; 理脾疏氣,

兼以清熱養血, 則胎自安矣. 三禁者, , , 利小便也,

蓋恐過汗亡陽傷氣, 過下亡陰傷血, 利小便傷津液也.

然又當隨證詳審表裡, 虛實, 寒熱, 以施其治 , 不可過峻也.

 

安胎審宜調治

形瘦不宜過熱品, 體盛補氣恐動痰, 安胎芩朮為要藥, 佐以他藥任抽添.

火盛倍芩痰倍朮, 血虛四物氣四君, 杜續膠艾胎不穩, 氣盛蘇腹枳砂陳.

 

【註】形瘦之人多火, 過用溫熱則傷陰血.

肥盛之人多痰, 過於補氣 , 恐壅氣動痰. 白朮消痰健脾, 條芩清熱養陰,

二味為安胎要藥. 若有他證, 則以藥佐之,

或減白朮加條芩, 或加白朮減條芩, 任其抽添 . 如火盛, 則當位芩以清火;

痰盛, 則當倍朮以消痰;

血虛, 則合四物湯以補血;

氣虛, 則合四君湯以補氣;

胎不安穩, 更佐以杜仲, 續斷, 阿膠, 艾葉以安之;

若氣盛胎高, 則加紫蘇, 大腹皮, 枳殼, 砂仁, 陳皮以舒之.  

四物湯 四君子湯 方俱見首卷匯方內

 

嗣育門匯方

 

加味地黃丸 治婦人經水不調, 必不能受孕, 即使受之, 亦不全美, 宜常服此方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 香附  

滌痰湯 治婦人肥盛者, 多不受孕. 以身中有脂膜閉塞子宮也,

            以此湯送後丸藥 當歸  茯苓 川芎  白芍藥 白朮  半夏() 香附米 陳皮 甘草  

滌痰丸 白朮 半夏麴 川芎 香附米  神麴  茯苓  橘紅  甘草  如熱者, 加黃連, 枳實

大補丸 治婦人瘦弱, 多由血少不能受孕. 宜常服此方

            天冬  麥冬 菖蒲 茯苓 人參 益智仁 枸杞子 地骨皮 遠志肉

蓯蓉菟絲子丸 此方不寒不熱, 助陰生子

                      肉蓯蓉  復盆子 蛇床子 川芎 當歸 菟絲子 白芍藥  牡蠣 烏賊 骨  五味子 防風  條芩  艾葉  

調經丸 理氣養血, 調經種子

            香附 川杜仲  大川芎 白芍藥 當歸  生地 陳皮 小茴  延胡索  肉蓯蓉  舊青皮 烏藥  枯黃芩  烏賊骨   ,

            和麵打糊為丸,    一方無陳皮, 地黃, 有人參, 黃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