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婦科心法

 

胎前諸證門

 

胎前總括

妊娠胎前病惡阻, 胞阻腫滿氣煩懸, 癇嗽轉胞與子淋, 激經胎漏胎不安.

小產死胎胎不長, 子瘖臟燥鬼胎連, 餘病當參雜證治, 須知刻刻顧胎原.

 

【註】此言妊娠胎前,

有惡阻, 胞阻, 子腫, 子滿, 子煩, 子懸, 子癇, 子嗽, 轉胞, 子淋, 激經, 胎漏, 胎動不安,

小產墮胎, 子死腹中, 胎萎不長, 子瘖, 臟燥, 鬼胎等證,

皆當一一詳辨熟記. 其餘胎前傷寒, 傷食, 瘧痢, 霍亂,

泄瀉, 當於雜證門中參考治之. 但須時刻保護胎原, 不致誤犯為要也.

 

惡阻總括

噁心嘔吐名惡阻, 擇食任意過期安, 重者須藥主胃弱, 更分胎逆痰熱寒.

 

【註】婦人受孕月餘之後, 時時嘔吐者, 名曰惡阻.

若無他病擇食者 , 須隨其意而與之. 輕者過期自然勿藥而癒,

重者須以藥治之. 當以胃弱為主,

更審其或因胎氣阻逆, 或痰飲阻逆, 與夫兼熱, 兼寒, 而分治之.

 

惡阻證治   保生湯

胎氣阻逆惟嘔吐, 無他兼證保生湯, 砂朮香附烏陳草, 量加參枳引生薑.

 

【註】惡阻, 有因胎氣阻逆者, 乃受胎後胞門閉塞, 臟氣內阻, 挾胎氣上逆於胃, 故令噁心嘔吐也.

若平素胃虛所致, 雖無痰飲, 寒熱相兼而亦有惡阻證者,

宜用保生湯, 即砂仁, 白朮, 香附, 烏藥, 陳皮 , 甘草也. 引用生薑者,

以止其嘔也. 若氣弱者, 量加人參; 氣實者 , 量加枳殼.

 

加味六君湯

痰飲惡阻吐痰水, 煩眩加味六君湯, 枇杷藿香旋縮枳, 熱秘芩軍寒桂薑.

 

【註】惡阻因於痰飲者, 其吐必多痰水, 且心煩頭目眩暈, 必其人平素胃虛, 中停痰飲也. 宜用加味六君湯,

於六君湯內, 加枇杷葉, 藿香, 旋覆花, 縮砂, 枳殼. 若胃熱便秘, 加黃芩, 大黃以利之;

胃寒喜熱, 加肉桂, 乾薑以溫之.

六君湯方 見首卷

 

加味溫膽湯

熱阻惡食喜涼漿, 心煩憒悶溫膽湯, 橘半茯甘與枳竹, 更加芩連蘆麥薑.

 

【註】惡阻因於胃熱者, 必嘔吐, 心中熱煩, 憒悶喜飲涼漿也. 宜用加味溫膽湯,

其方即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 名溫膽湯. 更加黃芩, 黃連, 蘆根, 麥門冬, 引生薑也.

 

胞阻總括

妊娠腹痛名胞阻, 須審心腹少腹間. 傷食心胃胎腰腹,少腹胞寒水尿難.

 

【註】孕婦腹痛, 名為胞阻.

 須審其痛, 或上在心腹之間者, 多屬食滯作痛;

或下在腰腹之間者, 多屬胎氣不安作痛;

若在少腹之間者, 則必因胞血受寒, 或停水尿難作痛也.

 

胞阻證治  加味平胃散 延胡四物湯

心胃痛多傷食滯, 蒼朴陳甘果枳麴, 便秘加軍倍甘草, 胎動延胡四物宜.

 

【註】孕婦心胃作痛者, 多因傷食停滯,

平胃散, 即陳皮, 厚樸, 蒼朮, 甘草也. 加草果, 枳殼, 神麴以消之.

若更大便秘結, 日久則加硝, 黃以攻之,

然必倍甘草以緩其峻性, 庶不傷胎. 若腰腹作痛,

胎動下血, 則當用四物湯, 君以延胡, 以定痛而保胎也.

 

加味膠艾四物湯 蜜消湯

腹腰痛甚防胎墮, 膠艾四物杜酒蔥, 外邪宜加羌獨活, 內熱便秘蜜硝攻.

 

【註】胞蒂繫於腰. 凡腹腰痛者, 須防墮胎.

宜用膠艾四物湯, 加杜仲, 大豆, 淋酒, 蔥白以定痛而保胎.

若因外感風寒之邪, 則加羌活 , 獨活以散之;

若內熱大, 小便閉者, 則用蜂蜜, 芒硝煎湯以攻之.

經曰: 有故無隕是也. 膠艾四物湯 方見首卷

 

加味芎歸飲 導赤散 五苓散

胞血受寒少腹疼, 參吳膠艾草歸芎. 尿澀熱甚導赤散,

木通生地甘草靈. 水盛陽虛五苓效, 朮澤肉桂茯豬苓.

 

【註】少腹作痛者, 乃胞中之血受寒也,

宜加味芎歸飲溫之. 其方即人參, 吳茱萸, 阿膠, 蘄艾, 炙甘草, 當歸, 川芎也.

若因尿澀而痛 , 則是膀胱水病熱甚,

則以導赤散清利之, 其方即生地, 木通, 甘草也.

若水盛陽虛不化, 則以五苓散滲利之, 其方即茯苓, 白朮, 澤瀉, 豬苓, 肉桂也.

 

子腫  子氣  子滿  脆腳  皺腳  總括

頭面四肢腫子腫, 自膝至足子氣名, 腫脹喘滿曰子滿, 但腳腫者脆皺稱.

 

【註】頭面遍身浮腫,

小水短少者, 屬水氣為病, 故名曰子腫. 自膝至足腫,

小水長者, 屬濕氣為病, 故名曰子氣.

遍身俱腫, 腹脹而喘 , 在六, 七個月時者, 名曰子滿.

但兩腳腫而膚厚者, 屬濕, 名曰皺腳. 皮薄者, 屬水, 名曰脆腳.

大凡水之為病多喘促, 氣之為病多脹滿.

喘促屬肺, 脹滿屬脾也. 以其人素有水氣濕邪, 故受孕有腫滿之證.

兒未成形, 被水浸漬, 其胎每致損壞. 成形尚可調治,

故在五, 六月後有是證者, 多有生育者也.

 

子腫子氣滿脆腳皺腳證治  茯苓導水湯

妊娠腫滿與子氣, 水氣濕邪脾肺間,水氣浸胎喘難臥, 濕氣傷胎脹難堪.

均宜茯苓導水治, 香瓜檳腹四苓攢, 桑砂蘇陳脹加枳, 腿腳防己喘葶添.

 

【註】妊娠水腫脹滿, 子氣, 皺腳, 脆腳等證, 皆由水氣濕邪,

 傷於脾肺為病也. 若水氣盛而浸胎, 則必喘而難臥;

若濕氣盛而傷胎, 則脹滿難堪. 皆宜用茯苓導水湯治之,

方用木香, 木瓜, 檳榔, 大腹皮 ,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桑皮, 砂仁, 蘇葉, 陳皮, 以和脾肺而利水濕.

 脹甚者, 加枳殼以破結;

腿腳腫者, 加防己以利下; 濕喘者, 加苦葶藶以泄上水也.

 

子煩證治   知母飲

孕婦時煩名子煩, 胎熱乘心知母痊, 子芩知麥苓耆草, 犀熱參虛膏渴煎.

 

【註】孕婦別無他證, 惟時時心煩者, 名曰子煩. 由胎中鬱熱上乘於心也. 宜用知母飲,

即子芩, 知母, 麥冬, 茯苓, 黃耆, 甘草. 熱甚者加犀角, 氣虛加人參, 口渴加石膏煎服.

 

子懸胎上逼心證治  紫蘇飲

胸膈脹滿子懸名, 喘甚由胎上逼心, 紫蘇飲用歸芎芍, 陳腹蘇甘虛人參.

 

【註】孕婦胸膈脹滿, 名曰子懸. 更加喘甚者, 名曰胎上逼心. 俱宜紫蘇飲,

即當歸, 川芎, 白芍, 陳皮, 大腹皮, 蘇梗葉, 甘草. 虛者加人參煎服.

 

子癇證治  羚羊角飲 鉤藤湯

暴僕抽搐不識人, 須臾自醒子癇名. 羚羊角散防獨杏, 五加棗草薏苡仁,

茯苓木香羚羊角, 抽搐鉤藤湯寄生, 人參茯神歸桔梗, 口喎肢廢中風成.

 

【註】孕婦忽然顛僕, 抽搐不省人事, 須臾自醒, 少頃復如好人, 謂之子癇. 乃肝, 心二經風熱所致,

宜用羚羊角散, 即防風, 獨活, 杏仁, 酸棗仁, 五加皮, 甘草, 薏苡仁, 茯苓, 木香, 羚羊角也.

抽搐甚者, 鉤藤湯, 乃鉤藤, 桑寄生, 人參, 茯神, 當歸, 桔梗也.

若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 則已成中風廢證, 當參風門治之.

 

子嗽證治  枳桔二陳湯 桔梗湯

妊娠咳嗽名子嗽, 陰虛痰飲感風寒, 痰飲二陳加枳桔, 風寒桔梗湯可安.

紫蘇桔梗麻桑杏, 赤苓天冬合貝前, 久嗽陰虛宜清潤, 麥味地黃湯自痊.

 

【註】妊娠咳嗽, 謂之子嗽, 嗽久每致傷胎.

有陰虛火動痰飲上逆, 有感冒風寒之不同.

因痰飲者, 用二陳湯加枳殼, 桔梗治之;

因感冒風寒者, 桔梗湯,

即紫蘇葉, 桔梗, 麻黃, 桑白皮, 杏仁, 赤茯苓 , 天冬, 百合, 川貝母, 前胡也.

若久嗽, 屬陰虛, 宜滋陰潤肺以清潤之, 用六味地黃湯治之.

 

轉胞證治舉胎  四物湯  阿膠五苓散

飲食如常煩不臥, 不得小便轉胞稱, 舉胎救急丹溪法,

四物升麻參朮陳. 服後探吐吐再服, 不應阿膠入五苓.

 

【註】妊娠胎壓, 胞系了戾不得小便, 飲食如常, 心煩不得臥者, 名曰轉胞. 宜用丹溪舉胎法:

令穩婆香油塗手舉胎起, 則尿自出, 以暫救其急.

然後以四物湯加升麻, 人參, 白朮, 陳皮煎服.

服後以指探吐, 吐後再服再吐, 如此三, 四次, 則胎舉而小便利矣.

 如不應, 則是有飲, 用五苓散加阿膠以清利之.

 

子淋證治   加味五淋散

子淋頻濁窘澀疼, 五淋梔苓歸芍芩, 甘草再加生地澤, 車前滑石木通尋.

 

【註】孕婦小便頻數窘澀, 點滴疼痛, 名曰子淋. 五淋散,

黑梔 , 赤茯苓, 當歸, 白芍, 黃芩, 甘草, 加生地, 澤瀉, 車前子, 滑石 , 木通, 以清熱而利水, 則小便自通矣.

 

激經胎漏尿血總括

妊娠經來名激經, 胎漏下血腹不疼, 若是傷胎腹必痛, 尿血漏血要分明.

 

【註】婦人受孕之後, 仍復行經者, 名曰激經, 為血有餘.

若孕婦無故下血, 或下黃汁豆汁而腹不痛者, 謂之胎漏.

其胎已傷而下血者 , 其腹必疼.

孕婦又有尿血一證, 腹亦不痛, 然與胎漏之證又不同. 蓋尿血出於溺孔,

漏血出自人門, 三者俱下血, 而各不同治者, 不可不詳辨也.

 

激經胎漏尿血證治   阿膠湯  黃耆湯  銀苧酒  加味四物湯

激經無病不須治, 子大能食經自停, 胎漏下血多因熱, 四物阿膠梔側芩.

或下黃汁豆汁樣, 黃耆糯米苧根銀, 若是尿血膀胱熱, 四物血餘共茅根.

 

【註】激經無他證相兼者, 不須用藥, 其胎壯子大能食其血, 而經自停.

若胎漏下血, 多屬血熱, 宜阿膠湯清之.

其方即四物湯加阿膠, 黑梔, 側柏葉, 黃芩也.

或漏下黃汁, 或如豆汁甚多者, 其胎乾枯必倚而墮, 宜用黃耆湯, 即黃耆二兩, 糯米一合煎服.

或銀苧酒, 即苧麻根, 紋銀煎酒服.

若尿血, 則是膀胱血熱, 宜四物湯加血餘, 白茅根以涼之.

 

胎不安小產墮胎總括

氣血充實胎自安, 衝任虛弱損胎原, 暴怒房勞傷肝腎, 疾病相干跌撲顛.

五月成形名小產, 未成形像墮胎言, 無故至期數小產, 須慎胎為慾火煎.

 

【註】孕婦氣血充足, 形體壯實, 則胎氣安固.

若衝, 任二經虛損, 則胎不成實. 或因暴怒傷肝, 房勞傷腎, 則胎氣不固, 易致不安;

或受孕之後, 患生他疾, 干犯胎氣, 致胎不安者亦有之;

或因跌撲築磕 , 從高墜下, 以致傷胎, 墮胎者亦有之.

然小產, 墮胎, 亦自有別:

, 七月已成形像者, 名為小產,   三月未成形像者, 謂之墮胎.

以上小產, 墮胎皆出有因, 若懷胎三, , 七月, 無故而胎自墮, 至下次受孕亦復如是,

數數墮胎, 則謂之滑胎. 多因房勞太過 慾火煎熬, 其胎因而不安, 不可不慎者也.

 

胎不安小產墮胎證治  加味聖愈湯 加味佛手散 十聖散 加味芎藭湯 益母丸

胎傷腹痛血未下, 聖愈湯加杜續砂, 下血腹痛佛手散, 膠艾杜續朮芩加.

十全續縮減苓桂, 因病傷胎十聖誇, 跌撲芎藭調益母, 怒勞逍遙地黃佳.

 

【註】妊娠胎傷, 若腹痛不下血者, 宜用聖愈湯加杜仲, 續斷, 砂仁安之.

若下血腹痛者, 宜用佛手散加阿膠, 蘄艾,杜仲, 續斷, 白朮 , 條芩安之.

若因母病,以致傷胎欲墮者, 宜十聖散, 即十全大補湯減茯苓, 肉桂, 加續斷, 砂仁.

若因跌撲築磕,傷胎欲墮者, 宜芎藭湯調益母丸服之. 芎藭湯即川芎, 當歸也.

若暴怒, 房勞傷肝腎,以致胎動不安者, 宜逍遙散, 地黃湯治之.

聖愈湯 佛手散 逍遙散 地黃湯 方俱見首卷

 

墮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證治 獨參湯 回生丹

墮胎暴下血不止, 面黃唇白獨參湯, 惡血不出凝脹痛, 回生益母酌相當.

 

【註】妊娠胎墮後, 血暴下不止, 面黃唇白者, 名脫榮,

宜用獨參湯峻補其氣, 以生其血, 所謂無形能生有形也.

若惡血瘀滯不行, 腹脅脹痛者, 宜於回生丹, 益母丸, 酌其虛實緩急相當而用之.

回生丹 見產後匯方

 

子死腹中總括

子死腹中須急下, 舌青腹痛冷如冰, 時久口中穢氣出, 寒熱峻緩詳斟平.

 

【註】凡一應傷胎, 子死腹中者, 須當急下, 勿使上奔心胸.

然必驗其舌青面赤, 肚腹脹大, 腹冷如冰,

久之口中有穢氣出者, 方可議下 . 然猶必審其人之虛實寒熱,

或宜寒下, 熱下, 峻下, 緩下, 隨其宜而施之.

 

子死腹中證治  佛手散 平胃散加芒硝方

下胎緩劑佛手散, 峻劑平胃加芒硝, 宜熱宜寒須細審, 產婦虛實莫溷淆.

 

【註】孕婦子死腹中, 宜下者, 緩下用佛手散, 峻下用平胃散加芒硝 .

或宜寒下, 或宜熱下, 須細細詳審而投之.

蓋以產母之虛實, 或緩 , 或峻, 不可溷淆輕率, 以致誤也.

 

辨子母存亡

妊娠一切垂危後, 母子存亡可預推, 面赤舌青必子死,

面青舌赤母命危, 面舌俱青口吐沫, 子母俱亡二命虧.

 

【註】凡妊娠一切凶危之候, 欲知母子存亡者, 當於孕婦面, 舌之色定之.

若面赤舌青, 則其子必死;

面青舌赤, 則其母必亡;

若面舌二者俱見青色, 口角兩邊流涎沫者, 則子母二命俱不能保也.

 

胎兼癥瘕

妊娠有病當攻下, 衰其大半而止之, 經雲有故而無殞, 與病適當又何疑.

 

【註】凡孕婦素有癥瘕舊疾, 或有新病應攻下者, 但攻其大半, 餘俟其自消, 不可盡攻.

經云: 有故無殞. 言藥雖峻, 有病則病受之, 不能傷胎也.

攻其大半, 與病相當, 又何疑於有妊必不可攻之說耶?

 

胎不長證治  八珍湯   六君子湯

胎萎不長失滋養, 氣血不足宜八珍, 脾虛胃弱六君子, 穀化精微氣血生.

 

【註】妊娠五, 六個月, 胎萎不長, 由於妊母稟賦虛弱. 若屬氣血兩虛者, 宜用八珍湯;

若脾虛胃弱者, 宜用六君子湯. 但使飲食強壯, 俾水穀運化精微, 則氣血日生而胎自長矣!

 

子瘖證治

子瘖聲啞細無音, 非謂絕然無語聲, 九月胎盛阻其脈, 分娩之後自然通.

 

【註】妊娠九月, 孕婦聲音細啞不響, 謂之子瘖. 非似子啞, 絕然無語也.

蓋少陰之脈絡於舌本, 九月腎脈養胎,

至其時胎盛阻遏其脈, 不能上至舌本, 故聲音細啞. 待分娩之後, 腎脈上通, 其音自出矣.

 

子啼腹內鐘鳴證治  黃連煎

腹內鐘鳴與兒哭, 子啼之證出偶然, 空房鼠穴土能治, 黃連煎湯亦可捐.

 

【註】孕婦腹內有鐘聲, 或嬰兒在內啼哭者, 名曰子啼.

古書雖載其證, 然不輕見, 或偶然有之. 古方用空房中鼠穴土,

同川黃連煎湯, 名黃連煎, 飲之自癒.

 

臟燥證治   甘麥大棗湯

臟燥無故自悲傷, 象若神靈大棗湯, 甘草小麥與大棗, 方出金匱效非常.

 

【註】孕婦無故, 時時傷悲哀痛, 象若神靈憑依者, 名曰臟燥, 宜用金匱甘麥大棗湯服之.

其方即甘草, 小麥, 大棗三味, 煎服, 其效非常也.

 

鬼胎總括

邪思情感鬼胎生, 腹大如同懷子形, 豈緣鬼神能交接, 自身血氣結而成.

 

【註】鬼胎者, 因其人思想不遂, 情志相感, 自身氣血凝結而成, 其腹漸大如懷子形狀.

古云 : 實有鬼神交接 , 其說似屬無據.

婦人石瘕, 腸覃二證, 亦俱如懷孕之狀, 由氣血凝結而成, 則可知其必無是理矣 !

 

腸覃石瘕證治   香棱丸

腸覃石瘕氣血分, 寒客腸外客子門, 二證俱如懷子狀, 辨在經行經不行.

石瘕吳萸湯最效, 腸覃香棱丸若神, 丁木茴香川楝子, 青皮廣茂與三棱.

 

【註】經: 寒氣客於腸外, 與衛氣相搏, 氣不得榮, 因有所繫, 瘕而內著, 惡氣乃起, 瘜肉乃生,

始如雞卵, 稍以益大如懷子狀,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以時下

石瘕生於胞中, 寒氣客於子門, 子門閉塞,氣不得通, 惡血當下不下, 衄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於女子, 可導而下. 由經文觀之, 二證雖皆如懷子狀,

腸覃氣病而血不病, 故月事以時下;

石瘕先氣病而後血病, 故月事不來也,

石瘕宜吳萸湯. 腸覃宜香棱丸, 即木香, 丁香, 茴香, 川楝子, 青皮, 廣茂, 三稜, 醋煮麵糊為丸也.

 

胎前母子盛衰

母盛子衰胎前病, 母衰子盛產後殃, 子母平和無衰盛, 坦然分娩不須忙.

 

【註】此言觀孕婦與所懷之胎, 有盛衰之辨也.

若娠母氣血壯盛, 而胎元弱者, 胎前必多病; 若孕婦衰弱而胎元壯實,

則產後其母必多病 ; 若子母俱和平無偏盛偏衰,

則胎前產後均平安無疾, 可坦然無憂也 .

 

胎前有餘詳不足, 產後不足審有餘, 產後惟多虧損病, 胎前子母盛衰知.

 

【註】古雲: 胎前無不足, 產後無有餘, 此言其常也.

然胎前雖多有餘之證, 亦當詳察其亦有不足之時;

產後雖多不足之病, 亦當詳審其每挾有餘之證也.

欲知產後常多虧損之故, 於胎前子母盛衰求之, 可預知也.

 

胎前門匯方

 

保生湯 人參 甘草  白朮 香附子 烏藥 橘紅  薑五片, 煎服.

加味六君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甘草 藿香葉 枇杷葉  縮砂仁 枳殼  生薑煎服.

加味溫膽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 黃苓  黃連  麥冬  蘆根   棗煎服.

加味平胃散 厚樸 蒼朮  陳皮 甘草() 人參 薑煎服  

延胡四物湯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延胡索 水煎服.

加味膠艾四物湯 當歸 熟地 阿膠 白芍  杜仲  川芎 蘄艾  酒煎服蜜硝煎 蜂蜜 芒硝 上煎, 溶化服.

加味芎歸飲 川芎  當歸 人參  吳茱萸 阿膠  蘄艾  甘草(水煎服.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燈心 , 煎服.

五苓散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 水煎服

茯苓導水湯 茯苓 檳榔 豬苓 縮砂 木香 陳皮 澤瀉 白朮 木瓜 大腹皮 桑白皮 蘇梗 加薑煎服.

                   脹, 加枳殼; , 加苦葶藶子; 腿腳腫加防己.               

知母飲 知母 麥冬 甘草  黃耆 子芩 赤苓   入竹瀝一合溫服.

紫蘇飲 當歸 川芎 白芍 陳皮 蘇莖葉 大腹皮 甘草 人參  生薑 有熱, 加黃芩竹茹; 心煩, 加羚羊角; 有食, 加神麴, 山查.

羚羊角散 羚羊角   獨活 酸棗仁 五加皮 防風 薏苡仁 杏仁 當歸  川芎 茯神  甘草 木香加生薑, 水煎服.

鉤藤湯 鉤藤鉤 當歸 茯神 人參  苦桔梗  桑寄生   煩熱, 加石膏 臨產月 加桂心

枳桔二陳湯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殼 桔梗 生薑水煎服.

桔梗湯 天冬 赤苓 桑皮 桔梗 紫蘇  麻黃 貝母 人參 甘草 加生薑 . 一方有杏仁無貝母

舉胎四物湯 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 人參 白朮  陳皮 升麻 煎服.   

麥味地黃湯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麥冬  五味子  水煎服.

五淋散 赤芍 山梔子  赤茯苓  當歸  子芩六 甘草 煎服

阿膠湯 阿膠   熟地 艾葉   芎藭 當歸   杜仲  白朮各  棗三枚, 同煎

黃耆湯 糯米  黃耆  川芎  溫服. 一方無川芎     銀苧酒 苧麻根  紋銀  清酒 .

十聖散 人參 黃耆 白朮 熟地黃 砂仁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 川續斷

獨參湯 用好人參 水煎, 徐徐服.

益母丸 益母草 以石器碾為細末, 煉蜜丸彈子大. 每用一丸, 童便好酒各半 , 研化服之

六味地黃丸 熟地  山藥  茯苓  山萸肉  丹皮  澤瀉 煉蜜為丸,  

桂附地黃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 附子

黃連煎 黃連上一味煎湯, 調空房中鼠穴內土服  甘麥大棗湯 甘草  小麥 大棗  

香稜丸 木香 丁香  枳殼 三稜 莪朮  青皮  川楝子肉 蘹香  醋煮, 麵糊丸  薑鹽湯送下,

 

生育門

 

臨產

妊娠臨產要安詳, 腹內雖疼切莫慌, 舒身仰臥容胎轉, 靜待生時不用忙.

 

【註】妊娠月足臨產, 腹內如覺動轉疼痛,

須要安詳, 莫自慌亂, 舒體仰臥, 時時緩步, 使兒身轉正,

 靜以待之, 至其生育之時, 自然順生, 不用忙也.

產室

產室寒溫要適時, 嚴寒酷熱總非宜, 夏要清涼冬要暖, 病者醫人俱要知.

 

【註】產室之內, 四時俱要寒溫適中, 若太熱, 太寒, 均不相宜.

夏月必須清涼, 勿令炎熱, 致產母中暑暈迷.

倘有其事, 不妨少與涼水以解之. 冬月必須溫暖, 勿令寒冷, 以致血凝難產.

 當多備火爐, 使產母腰背下身就火烘之.

此臨產之家, 及醫人, 皆當知之者也.

 

擇收生婆

臨產穩婆須預擇, 老成歷練又精明, 無故莫教使手法, 寬心寧耐待時生.

 

【註】臨產之家必用收生婆, 須預先擇老成歷練明白經事之人.

 無故切勿令其先使手法, 如試水探漿等事,

 但囑令寬心寧耐, 以待生時可也.

 

驚生

人語喧譁產母驚, 心虛氣怯號驚生, 急須止靜休嘈雜, 產母心安胎自寧.

 

【註】產房之內不可多人, 人多則語聲喧譁, 產母之心必驚,

驚則心氣虛怯, 至產時多致困乏, 號曰驚生.

有如此者, 須急急摒出, 只留服役一, 二人, 使寂靜而無嘈雜之聲,

 則母心始安, 安則其胎亦寧靜矣.

 

試胎弄胎

月數未足腹中痛, 痛定如常名試胎. 臨月腹痛腰不痛,

或作或止名弄胎. 二者均非正產候, 但須寧靜莫疑猜.

 

【註】妊娠八, 九個月時, 或腹中痛, 痛定仍然如常者, 此名試胎, 宜養血以安其胎.

若月數已足, 腹痛或作或止, 腰不痛者, 此名弄胎 ,

不宜輕動. 二者均非正產之時, 切勿躁擾疑惑, 惟宜寧靜以待其時 .

 

坐草

坐草須知要及時, 兒身未順且遲遲, 若教產母用力早, 逼胎不正悔難追.

【註】凡產婦坐草, 最要及時, 不可太早.

若兒身未順, 寧可遲遲, 寬心以待. 倘坐草太早, 非正產之時,

妄使產母用力, 往往逼胎不正 , 遂至橫倒者有之, 雖悔無及矣!

 

臨盆

兒身順頂當門, 胞漿已破腹腰疼, 中指跳動穀道挺, 臨盆用力送兒生.

【註】凡兒之生自有其時, 時至則兒身轉順, 頭頂正當產門, 胞漿大來, 腰重腹痛, 穀道挺迸,

產母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 此方為正產之時, 方可臨盆用力送兒, 自順生矣!

 

交骨不開

交骨不開須細審, 或因不足或初胎, 總宜開骨通陰氣, 佛手龜板婦髮灰. 若因不足加參妙, 一服能令骨立開.

 

【註】產婦交骨不開, 有因氣血不足者, 有因初次胎產者,

二者均宜用開骨散通其陰氣. 其方即佛手散加敗龜板,

與生過子女婦人頭髮也 . 氣血不足者, 加人參, 服之可使其骨立開.

 

盤腸生

盤腸未產腸先出, 已產嬰兒腸不收, 頂貼萆麻服升補, 腸乾潤以奶酥油.

 

【註】妊娠婦人有盤腸生者, 臨產之時其腸先拖出, 及兒已產下, 其腸有仍不收者, 須以萆麻仁搗爛貼於頂心,

內服升補之劑, 如補中益氣湯或八珍, 十全大補等湯加升麻, 以升補之, 其腸自收矣.

 

難產

難產之由不一端, 胎前安逸過貪眠, 驚恐氣怯用力早, 胞破血壅血漿乾.

 

【註】妊娠難產之由, 非只一端. 或胎前喜安逸不耐勞碌,

或過貪眠睡, 皆令氣滯難產; 或臨產驚恐氣怯,

或用力太早, 則產母困乏難產 ; 或胞傷血出, 血壅產路;

或胞漿破早, 漿血乾枯, 皆足以致難產. 臨證之工, 不可不審也.

 

產後門

 

胞衣不下證治

胞衣不下因初產, 用力勞乏風冷凝, 下血過多產路澀, 血入胞衣腹脹疼.

急服奪命沒竭散, 勿使衝心喘滿生, 諭令穩婆隨胎取, 休驚產母莫教聞.

 

【註】產婦胞衣不下者, 或因初產用力困乏, 風冷相干致血瘀凝;

或因下血過多, 血枯產路乾澀,或血入胞衣, 脹滿疼痛, 皆能使胞衣不下.

均當急用奪命散, 即沒藥, 血竭二味為散也. 免致上攻心胸,

 脹滿喘急, 為害不小. 且宜諭令穩婆隨胎取下, 莫使產母聞之, 恐被驚則愈難下也.

 

產門不閉證治

產門不閉由不足, 初產因傷必腫疼, 不足十全大補治, 甘草湯洗腫傷平.

 

【註】凡產後玉門不閉者, 多由氣血不足所致.

亦有因初產傷重者, 必腫而疼也.

氣血不足者, 用十全大補湯治之;

因傷腫痛者, 濃煎甘草湯洗之, 其腫傷自平.

 

血暈證治   清魂散

產後血暈惡露少, 面唇色赤是停瘀, 惡露去多唇面白, 乃屬血脫不須疑.

虛用清魂荊芥穗, 人參芎草澤蘭隨, 腹痛停瘀佛手散, 醋漆熏法總相宜.

 

【註】產後血暈, 有因惡露去少, 內有停瘀上攻迷暈者, 面唇必赤色 ;

有因去血過多, 血脫而暈者, 面唇必色白.

血虛者宜用清魂散, 即荊芥穗, 人參, 川芎, 甘草, 澤蘭葉也.

若停瘀腹痛者, 用佛手散.二者俱宜頻燒乾漆及用火燒鐵釘淬醋, 不時燻之.

 

惡露不下證治

惡露不下是何因? 風冷氣滯血瘀凝, 若還不下因無血,

面色黃白不脹疼, 風冷血凝失笑散, 去多聖愈散補而行.

 

【註】產後惡露不下, 有因風冷相干, 氣滯血凝而不行者, 必腹中脹痛;

有因產時去血太多, 無血不行者, 面色必黃白,腹心不疼, 以此辨之.

血凝者, 用失笑散逐而行之; 無血者, 用聖愈湯補而行之.

 

惡露不絕證治

惡露不絕傷任衝, 不固時時淋漓行, 或因虛損血不攝, 或因瘀血腹中停.

審色汙淡臭腥穢, 虛補實攻要辨明, 虛用十全加膠續, 瘀宜佛手補而行.

 

【註】產後惡露, 乃裹兒汙血, 產時當隨胎而下.

若日久不斷, 時時淋漓者, 或因衝任虛損, 血不收攝;

或因瘀行不盡, 停留腹內, 隨化隨行者. 當審其血之色,

或汙濁不明, 或淺淡不鮮, 或臭, 或腥, 或穢, 辨其為實, 為虛,

而攻補之. 虛宜十全大補湯加阿膠, 續斷, 以補而固之. 瘀宜佛手散, 以補而行之.

 

頭疼證治

產後頭疼面黃白, 無表無裡血虛疼, 惡露不行兼腹痛,

必因瘀血上攻衝, 逐瘀芎歸湯最效, 虛用八珍加蔓荊.

 

【註】產後頭痛, 若面色黃白, 無寒熱身痛之表證, 又無便秘之裡證 , 則是因產後去血過多, 血虛頭痛也.

若惡露不行, 兼腹痛者, 乃屬瘀血上攻之痛也. 去瘀以芎歸湯, 補虛以八珍湯加蔓荊子.

 

心胃痛證治   大巖蜜湯

心痛厥逆爪青白, 寒凝大巖蜜溫行, 四物去芎加獨活, 薑桂茱萸草遠辛.

因食惡食多嘔吐, 麴麥香砂入二陳, 大便燥結小便赤, 兼熱飲冷玉燭冷攻.

 

【註】產後心胃痛, 若四肢厥逆, 爪甲青白, 乃風冷寒凝, 氣血滯澀 , 宜用大巖蜜湯溫以行之,

即生地, 當歸, 赤芍, 獨活, 乾薑, 桂心 , 吳茱萸, 甘草, 遠志, 細辛也. 若因飲食停滯,

中脘作痛, 必惡食嘔吐, 宜二陳湯加神麴, 麥芽, 木香, 砂仁. 若大便結硬, 小便赤澀 ,

渴欲飲冷者, 乃內有實熱也, 宜玉燭散攻之.  

 

腹痛證治   香桂散

去血過多血虛痛, 去少壅瘀有餘疼, 傷食惡食多脹悶, 寒入胞中見冷形.

血虛當歸建中治, 瘀壅失笑有奇功, 傷食異功加查麴, 胞寒香桂桂歸芎.

 

【註】產後腹痛, 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 為血虛痛;

若因惡露去少, 及瘀血壅滯而痛者, 為有餘疼;

若因傷食而痛者, 必惡食脹悶;

若因風寒乘虛入於胞中作痛者, 必見冷痛形狀. 血虛宜當歸建中湯;

血瘀宜失笑散, 傷食宜異功散加山查, 神麴;

胞寒宜香桂散, 即佛手散加桂心也.

 

少腹痛證治   延胡索散

少腹痛微名兒枕, 硬痛尿利血瘀疼, 尿澀淋痛蓄水證, 紅腫須防疝癃.

兒枕瘀血延胡散, 歸芍蒲桂琥珀紅, 蓄水須用五苓散,頽疝吳萸溫散行.

 

【註】產後少腹痛, 其痛若微, 乃產時血塊未淨, 名兒枕痛.

若少腹堅硬, 小便利者, 為瘀血痛; 少腹硬而小便不利,淋澀脹痛者, 乃蓄水作痛;

若堅硬紅腫而痛者, 須防成頽, , 癃之證. 因兒枕瘀血者 , 宜延胡索散,

即當歸, 赤芍, 蒲黃, 肉桂, 琥珀, 紅花也. 因水蓄者, 宜五苓散.

若將成, 癃者, 當以吳茱萸湯溫散之.

 

脅痛證治

脅痛瘀滯犯肝經, 左血右氣要分明, 血用延胡散可治, 氣宜四君加柴青, 去血過多屬虛痛, 八珍加桂補其榮.

 

【註】產後脅痛, 因氣血瘀滯, 干犯肝經. 在左多屬血, 在右多屬氣 .

血宜延胡索散, 氣宜四君子湯 加柴胡, 青皮. 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 為虛痛, 宜八珍湯加肉桂, 以補其榮血自癒.

 

腰痛證治

腰疼下注兩股痛, 風冷停瘀滯在經, 佛手散加獨活桂, 續斷牛膝桑寄生, 血多三陰傷氣血, 地黃桂附續杜尋.

 

【註】產後腰疼下注兩股皆痛者, 乃產時風冷乘之,

瘀血滯於肝經, 宜用佛手散加獨活, 肉桂, 續斷, 牛膝, 防風, 桑寄生,

以溫散而行之. 若因去血過多, 三陰經氣虧損者, 則當用六味地黃湯加肉桂, 附子, 續斷, 杜仲, 以溫補之.

 

遍身疼痛證治  趁痛散

產後身疼榮不足, 若因客感表先形, 趁痛散用歸耆朮, 牛膝甘獨薤桂心, 血瘀面唇多紫脹, 四物秦艽桃沒紅.

 

【註】產後遍身疼痛, 多因去血過多, 榮血不足, 或因風寒外客, 必有表證.

二者俱宜用趁痛散,即當歸, 黃耆, 白朮, 牛膝, 甘草, 獨活, 薤白, 桂心也.

若面唇紫色身脹痛者, 必是停瘀所致, 宜用四物湯, 加秦艽, 桃仁, 沒藥, 紅花以行之.

 

腹中塊痛證治

產後積血塊衝疼, 多因新產冷風乘, 急服延胡散可逐, 日久不散血瘕成. 更有寒疝亦作痛, 吳萸溫散不須攻.

 

【註】產後腹中有塊, 堅硬攻痛, 多因新產之後, 風冷乘虛而入, 以致瘀血凝結, 宜服延胡索散以逐之.

若遲久不散, 必結成血瘕矣. 又有寒疝之證, 亦在少腹中攻築而痛, 此屬寒氣滯澀,

宜用吳茱萸湯, 溫散其寒自癒, 不必攻也.

 

筋攣證治

產後筋攣雞爪風, 血虧液損復乘風, 無汗養榮兼散邪, 四物柴瓜桂鉤藤, 有汗八珍加桂枝, 黃耆阿膠大補榮.

 

【註】產後筋脈拘攣疼痛, 不能舒展, 俗名雞爪風. 皆由產後血液虧損, 不能榮筋, 又被風乘, 故令拘攣疼痛也.

 無汗者, 宜於養榮之中兼祛外邪, 用四物湯加柴胡, 木瓜, 桂枝, 鉤藤. 若有汗者, 宜八珍湯加桂枝, 黃耆, 阿膠, 以大補其榮血可也.

 

傷食嘔吐證治

產後傷食心下悶, 惡食嘈雜吞吐酸, 六君查麴香砂共, 嘔逆痰涎二陳煎.

【註】產後過食肉麵, 傷於飲食者, 必心胸飽悶, 惡聞食氣, 嘈雜, 吞酸吐酸,

宜用六君湯加山查, 神麴, 香附, 縮砂, 以補而消之. 若更嘔逆痰涎, 必是兼痰, 兼飲, 宜二陳湯加減調治.

 

呃逆證治    丁香豆寇散 茹橘飲

產後呃逆胃虛寒, 丁香白寇伏龍肝, 桃仁吳萸湯沖服, 不應急將參附添, 熱渴面紅小便赤, 竹茹乾柿橘紅煎.

 

【註】產後呃逆, 皆因氣血兩傷, 脾胃虛寒, 中焦之氣厥而不順所致 , 宜服丁香豆蔻散,

即丁香, 白豆蔻, 伏龍肝, 為末也. 用桃仁, 吳茱萸, 煎湯沖服. 如不效, 當以參附湯峻補之.

若發熱面紅, 小便赤色, 屬熱實者, 宜用竹茹, 乾柿, 橘紅, 煎服之, 名茹橘飲.

 

氣喘證治  二味參蘇飲

產後氣喘為危候, 血脫氣散參附煎, 敗血上攻面紫黑, 二味參蘇奪命痊.

 

【註】產後氣喘, 極危證也. 因下血過多, 榮血暴竭, 衛氣無倚, 孤陽上越, 宜驟補其氣, 用參, 附煎湯, 不時飲之.

若因惡露不行, 敗血上攻於肺而喘者, 必面色紫黑, 宜奪命散下瘀, 瘀去喘自定.

虛者參蘇飲, 即人參一兩為末, 蘇木二兩煎湯, 沖服也.

 

浮腫證治   枳朮湯 小調中湯

產後腫分氣水血, 輕浮脹滿氣之形, 水腫喘嗽小便澀, 皮如熟李血之情. 氣腫枳朮湯最效,

水腫茯苓導水靈, 血腫調中歸芍朮, 茯陳煎沖小調經. 歸芍珀麝辛桂沒, 理氣調榮瘀血行.

 

【註】產後浮腫, 由於敗血乘虛流入經絡, 血化為水, 故令浮腫.

然有氣腫, 水腫之別, 不可不辨也. 若輕虛浮腫, 心胸脹滿者, 因素有水飲所作, 名曰氣分也,

宜用枳朮湯, 即枳實, 白朮, 煎湯服之; 若喘嗽小便不利者, 則為水腫, 宜茯苓導水湯利之;

若皮如熟李, 或遍身青腫者, 則為血分, 宜小調中湯治之. 其方即當歸, 白芍藥, 白朮 , 茯苓, 陳皮, 煎湯,

沖小調經散服之, 即當歸, 赤芍, 琥珀, 麝香 , 細辛, 肉桂心, 沒藥也. 茯苓導水湯 方見三卷

 

發熱總括

產後發熱不端, 內傷飲食外風寒, 瘀血血虛與勞力, 三朝蒸乳亦當然, 陰虛血脫陽外散, 攻補溫涼細細參.

 

【註】產後發熱之故, 非止一端. 如食飲太過, 胸滿嘔吐惡食者, 則為傷食發熱;

若早起勞動, 感受風寒, 則為外感發熱; 若惡露不去, 瘀血停留, 則為瘀血發熱;

若去血過多, 陰血不足, 則為血虛發熱亦有因產時傷力, 勞乏發熱者,

三日蒸乳發熱者. 當詳其有餘不足, 或攻, 或補, 或用涼藥正治, 或用溫熱反治, 要在臨證細細參考也.

 

發熱證治  加味四物湯  加味異功散  生化湯

產後發熱多血傷, 大法四物加炮薑, 頭疼惡寒外感熱, 四物柴胡蔥白良. 嘔吐脹悶傷食氣,

異功查麴厚樸薑, 脾不化食六君子, 瘀血腹痛生化湯, 當歸川芎丹參共, 桃仁紅花炮乾薑.

 

【註】產後發熱, 多因陰血暴傷, 陽無所附, 大法宜四物湯加炮薑, 從陰引陽為正治.

若頭疼惡寒而發熱者, 屬外感, 不當作傷寒治, 惟宜用四物加柴胡, 蔥白服之.

若嘔吐脹悶, 屬傷食;

若倦怠氣乏者, 屬傷氣,宜異功散加山查, 神麴, 厚樸, 生薑治之.

若因脾虛不能化食而停食發熱者, 宜六君子湯.

若因瘀血發熱者, 必兼腹痛, 宜用生化湯, 即當歸, 川芎, 丹參, 桃仁, 紅花, 薑炭也.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當歸補血湯 參附煎

勞力發熱用十全, 氣血兩虛八珍痊, 血脫躁熱補血效,虛陽外越參附煎.

【註】產後發熱, 因產時用力勞乏者, 宜十全大補湯;

氣血兩虛者, 八珍湯; 去血過多, 血脫煩躁乾渴,

面赤而熱者, 宜當歸補血湯.

若陰血暴脫, 孤陽無附而外越發熱者, 急進參附湯.

遲者必大汗大喘, 是陽欲亡, 雖藥必無救矣!

 

寒熱總括

寒熱往來遞更換, 乍寒乍熱時熱寒, 寒熱似瘧按時發, 壯熱憎寒熱畏寒.

 

【註】產後寒熱, 名既不同, 其證亦異, 當先明辨之. 如曰寒熱往來者, 謂寒去熱來, 熱去寒來, 遞相更換也.

曰乍寒乍熱者, 謂有時寒有時熱, 寒熱無定時也. 曰寒熱似瘧者, 謂或先寒後熱, 或先熱後寒 , 一定不移, 至其時而始作也.

 曰壯熱憎寒者, 謂其身既壯熱, 而復時時畏寒也.

 

往來寒熱陰陽格, 時熱時寒榮衛乘, 寒熱似瘧瘀兼食, 壯熱憎寒帶表推.  

【註】產後血氣虛損, 陰陽不合, 則寒熱往來;

陰陽相乘, 榮衛不調 , 則時寒時熱;

敗血不散, 飲食停滯, 則寒熱似瘧;

 汗出遇風, 則壯熱憎寒. 有諸內, 自形諸外, 辨之既明, 然後治無不癒矣.

 

寒熱證治

往來寒熱陰陽格, 柴胡四物各半湯, 榮衛不和乍寒熱, 歸芍芎參甘草薑.

寒熱似瘧瘀兼食, 生化柴胡查麴良, 憎寒壯熱更生散, 歸地芎參荊穗薑.

 

【註】產後陰陽不和, 往來寒熱者, 宜柴胡四物湯. 若榮衛不調, 乍寒乍熱者, 用增損四物湯,

其方即當歸, 白芍, 川芎, 人參, 甘草, 乾薑也.

若停瘀兼食寒熱似瘧者, 用生化湯加柴胡, 山查, 神麴.

若感受風寒, 憎寒壯熱者, 宜更生散, 即當歸, 熟地, 川芎, 人參, 荊芥穗, 乾薑也.

柴胡四物湯 方見首卷

 

自汗頭汗總括

產後陰虛陽氣盛, 微微自汗卻無妨, 頭汗陰虛陽上越, 周身大汗是亡陽.

 

【註】產後血去過多則陰虛, 陰虛則陽盛.

若微微自汗, 是榮衛調和 , 故雖汗無妨. 若周身無汗, 獨頭汗出者,

乃陰虛陽氣上越之象也. 若頭身俱大汗不止, 則恐有亡陽之慮矣.

 

自汗頭汗證治  當歸六黃湯 黃耆湯

虛熱上蒸頭汗出, 治用當歸六黃湯, 黃芩連柏炒黑用, 歸耆生熟二地黃.

自汗黃耆湯牡蠣, 耆朮苓甘麥地防, 大汗不止陽外脫, 大劑參附可回陽.

 

【註】產後亡血陰虛, 陽熱上蒸, 頭上汗出至項而還者,

 宜當歸六黃湯, 即黃連, 黃芩, 黃柏, 當歸, 黃耆, 生地, 熟地也.

內芩, , , 三味俱炒黑用. 若自汗太甚,

宜黃耆湯, 即牡蠣粉,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 麥冬, 熟地, 防風也.

若陰血大脫, 孤陽外越, 大汗不止, 非大劑參附, 不能回陽也.

 

中風證治

產後中風惟大補, 火氣風痰末治之, 十全大補為主劑,臨證詳參佐使宜.

 

【註】產後氣血大虛, 雖患中風, 惟宜大補. 即有火熱, 風痰, 氣閉 , 亦當末治. 總以十全大補湯主之,

臨證詳參其火氣, 風痰, 而佐使之.

 

痙病證治  加味八珍湯

新產血虛多汗出, 易中風邪痙病成, 口噤項強身反折, 八珍耆附桂防風, 搖頭氣促寒不止, 兩手撮空莫望生.

 

【註】產後血氣不足, 臟腑皆虛多汗出, 腠理不密, 風邪乘虛襲入, 遂成痙證.

手三陽之筋結於頷頰,風入頷頰則口噤. 陰陽經絡周環於身, 風中經絡, 則頭項, 肩背強直, 如角弓反張之狀,

產後患此, 皆屬虛象.惟宜用八珍湯加黃耆, 附子, 肉桂, 大補其陰陽, 少佐防風以治之.

若見頭搖喘促汗出不止, 兩手撮空者, 則為真氣去, 邪氣獨留, 必死之候, 故曰莫望生也.

 

瘛瘲抽搐證治  加味八珍湯

陰血去多陽氣熾, 筋無所養致抽搐, 發熱惡寒煩又渴, 八珍丹地鉤藤鉤, 抽搐無力戴眼折, 大汗不止命將休.

 【註】產後血去太多, 陽氣熾盛, 筋無所養, 必致瘛瘲抽搐, 發熱惡寒, 心煩口渴, 不宜作風治, 惟當氣血兼補,

用八珍湯加丹皮, 生地, 鉤藤鉤治之. 若無力抽搐, 戴眼反折, 大汗不止者, 則為不治之證, 故曰命將休也.

 

不語證治  加味八珍湯 星連二陳湯 七珍散

產後不語分虛實, 痰熱乘心敗血衝, 氣血兩虛神鬱冒, 實少虛多要辨明.

虛用八珍藤菖志, 痰熱星連入二陳, 敗血衝心七珍散, 芎地辛防朱蒲參.

 

【註】產後不語, 須分虛實治之. 有痰熱乘心者;

有敗血衝心者; 有氣血兩虛而鬱冒神昏者.

大抵產後屬虛者多, 而實者少也. 虛宜八珍湯加鉤藤, 菖蒲, 遠志;

痰熱宜二陳湯加膽星, 黃連;

敗血衝心宜七珍散, 即川芎, 生地, 細辛, 防風, 朱砂, 菖蒲, 人參也.

 

驚悸恍惚證治  茯神散  加味歸脾湯

產後血虛心氣弱, 驚悸恍惚不安寧, 養心須用茯神散,

參耆地芍桂茯神, 琥珀龍齒歸牛膝, 憂思歸脾砂齒靈.

 

【註】產後血虛, 心氣不守, 神志怯弱, 故令驚悸, 恍惚不寧也. 宜用茯神散,

其方乃人參, 黃耆, 熟地, 白芍, 桂心, 茯神, 琥珀, 龍齒, 當歸, 牛膝也.

若因憂愁思慮, 傷心脾者, 宜歸脾湯加朱砂,龍齒治之.

 

妄言見鬼發狂證治   妙香散

產後譫狂見鬼神, 敗血衝心小調經, 心虛悶亂妙香散,

二茯參耆遠志辰, 甘桔木麝山藥末, 歸地煎調效若神.

 

【註】產後敗血衝心, 狂亂見鬼, 譫言妄語者, 宜服小調經散.

若因心血虛, 神不守舍而悶亂者, 則用妙香散,

即茯苓, 茯神, 人參, 黃耆, 遠志, 辰砂, 甘草, 桔梗, 木香, 麝香, 山藥為散, 以當歸, 熟地煎湯, 調服即癒, 其效如神.

 

虛煩證治   人參當歸湯

產後血虛煩短氣, 人參當歸湯最良, 參麥歸芍熟地桂,

瘀血衝心失笑方, 去血過多煩躁甚, 須用當歸補血湯.

 

【註】產後血虛, 心煩短氣者, 宜人參當歸湯, 即人參, 麥冬, 當歸 , 白芍, 熟地, 肉桂也.

若因敗血衝心者, 宜服失笑散. 若去血過多 , 煩而躁者, 乃亡血證也, 宜當歸補血湯.

 

發渴證治   參麥飲 加味四物湯 竹葉歸耆湯

氣虛津短參麥飲, 血虛四物粉麥煎, 渴甚竹葉歸耆效, 參朮歸耆竹葉甘.

 

【註】產後氣虛津液不足而渴者, 宜參麥飲, 即人參, 麥冬, 五味子也.

血虛而渴者,宜四物湯加花粉, 麥冬;

若渴甚不解者, 用竹葉歸耆湯, 其方乃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耆, 竹葉, 甘草, 煎服也.

 

咳嗽證治   旋覆花湯 麥味地黃湯 加味佛手散

產後咳嗽感風寒, 旋覆花湯荊穗前, 麻杏半苓赤芍藥, 五味甘草棗薑煎.

虛火上炎衝肺嗽, 麥味六黃滋化源, 瘀血入肺佛手散, 加入桃紅杏貝延.

 

【註】產後咳嗽, 若因起動太早, 感冒風寒者, 用旋覆花湯,

即荊芥穗, 前胡, 麻黃, 杏仁, 半夏, 茯苓, 赤芍藥, 五味子, 甘草, 旋覆 , , 薑也.

若因陰虛火炎, 上爍肺金而嗽者, 宜六味地黃加麥冬 , 五味子, 名麥味地黃湯, 滋其化源.

若因瘀血上衝入肺而嗽者, 宜佛手散, 加桃仁, 紅花, 杏仁, 川貝母, 延胡索, 以破其瘀, 其嗽自癒.

 

衄血證治   人參澤蘭葉湯

產後口鼻黑而衄, 胃絕肺敗藥難醫, 參蘭丹膝生熟地, 童便多沖冀萬一.

【註】產後惡露不下, 虛火載血上行, 溢出鼻竅, 不循經脈, 變黑色見於口鼻, 為熱極反兼水化, 故曰胃絕肺敗, 藥難醫也.

或用人參澤蘭葉湯, 即人參, 澤蘭葉, 丹皮, 牛膝, 生地, 熟地煎湯, 多沖童便飲之, 間有得生者, 然亦希冀於萬一者耳.

 

痢證總括

產後痢名產子痢, 飲食生冷暑寒乾, 裡急後重有餘病, 日久滑脫不足看.

赤黃稠黏多是熱, 清徹鴨溏定屬寒, 寒熱溫清調補澀, 虛實新久要詳參.

 

【註】產後痢者, 名產子痢. 多因飲食不調, 貪食生冷, 或起居不慎 , 衝寒受暑所致.

 若腹中, 裡急後重者, 屬有餘之證若日久虛寒滑脫者, 屬不足之證.

痢色黃赤稠黏, 多屬於熱;清稀澄徹如鴨糞, 則屬於寒. 治之之法: 熱者清之, 寒者溫之,

冷熱不和者調之,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虛實新久之間, 宜細心詳參也.

 

痢疾證治  槐連四物湯  芍藥湯  真人養藏湯

熱痢槐連四物效, 冷熱有餘芍藥湯, 芍藥芩連歸木草, 枳桂墜檳痛大黃.

虛寒滑脫參朮桂, 芍藥訶寇廣木香, 甘草粟殼名養臟, 日久十全大補湯.

 

【註】熱者清之, 故熱痢宜槐連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槐花, 黃連, 以清熱而堅腸也.

 冷熱不和者調之, 故宜芍藥湯,即白芍藥, 黃芩, 黃連, 當歸, 木草, 甘草, 肉桂, 檳榔. 墜者倍加檳榔, 痛加生大黃也 .

若虛寒滑脫, 則宜溫補而固澀之, 宜真人養臟湯, 即人參, 白朮, 白芍藥, 肉桂, 肉豆蔻, 訶子, 木香, 甘草, 罌粟殼, 同煎服也.

 若日久不止, 氣血大虛, 宜十全大補湯補之.

 

人參敗毒散 香連丸 加味四物湯

有表痢用敗毒散, 羌獨枳梗共柴前, 參苓芎草薑蔥引;

暑濕成痢用香連, 血滲大腸成血痢, 四物膠榆餘.

 

【註】外感風寒成痢者, 宜人參敗毒散,

即羌活, 獨活, 枳殼, 桔梗 , 柴胡, 前胡, 人參, 茯苓, 川芎, 甘草, , 蔥引也.

若因暑濕致痢, 宜香連丸, 即黃連, 木香, 為丸也.

若敗血滲入大腸成血痢者, 宜四物加阿膠, 地榆, 血餘, 魚骨服之.

 

瘧疾  加味生化湯 加味二陳湯 藿香正氣湯

產後瘧多因瘀血, 榮衛不和熱寒兼, 生化湯中加柴甲, 痰食二陳查樸添.

外感不正正氣散, 陳半苓朮蘇朴甘, 腹皮桔梗藿香芷, 引加薑棗一同煎.

 

【註】產後患瘧, 多因瘀血停留, 榮衛不和, 故寒熱往來也.

宜用生化湯加柴胡, 鱉甲服之. 若因痰飲食積者,

宜二陳湯加山查厚樸. 若果外感風寒, 方可用霍香正氣散治之,

其方即陳皮, 半夏, 茯苓, 白朮, 蘇葉, 厚樸, 甘草, 大腹皮, 桔梗, 霍香, 白芷也.

 

蓐勞虛羸總括

產後失調氣血弱, 風寒外客內停瘀, 飲食過傷兼勞怒, 不足之中挾有餘. 寒熱往來臍腹痛,

懶食多眠頭暈迷, 骨蒸盜汗痰嗽喘, 面黃肌瘦力難支, 蓐勞先須調脾胃, 後調榮衛補其虛.

 

【註】產後氣血兩虛, 起居不慎, 風寒外襲, 瘀血內停, 更或飲食厚味過傷,

憂勞忿怒, 乃不足之中挾有餘之證.

致生寒熱往來, 臍腹脹痛, 懶進飲食, 喜眠臥, 起則頭暈昏迷, 骨蒸潮熱, 盜汗, 自汗, 痰喘, 咳嗽,

面色萎黃, 肌肉削瘦, 氣力難支, 名為蓐勞, 醫治甚難.

凡欲療斯疾者, 必當先調理其脾胃, 使飲食強健, 能勝藥力, 然後調其榮衛, 補其虛損, 始能痊癒.

 

蓐勞虛羸證治   三合散

扶脾益胃六君子, 穀化精微氣血強, 能食漸覺精神爽, 調衛和榮三合良.

八珍去朮小柴共, 隨證加減效非常, 病退虛羸補氣血, 八珍十補養榮方.

 

【註】產後蓐勞治法, 當先扶脾益胃, 宜六君子湯加減用之.

使脾胃強壯, 能食能消, 則後天水穀之氣, 化生精微, 氣血自然壯盛,

精神自然漸爽. 然後調其衛氣, 和其榮血, 宜三合散, 即八珍湯去白朮加小柴胡湯,

乃人參,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也, 隨證加減治之.

如寒熱往來, 臍腹脹痛, 則去人參, 黃芩, 生地, 加延胡, 桃仁;

如懶食, 喜睡, 頭眩, 則去柴胡, 加黃耆, 縮砂, 陳皮;

如骨蒸, 盜汗, 自汗, 則去川芎, 柴胡, 加鱉甲, 地骨皮, 牡蠣;

如痰喘, 咳嗽, 則去人參, 柴胡, 加麥冬, 川貝母, 百合;

如面黃肌瘦, 乏力, 則去柴胡, 川芎, 加黃耆, 倍用人參, 臨證消息之.

服後如諸證已痊, 惟覺虛嬴者, 則以八珍, 十全, 養榮等方培補之.

 

血崩  加味十全大補湯 加味逍遙散

產後亡血更血崩, 血脫氣陷並非輕, 十全大補膠升續, 棗仁山萸薑炭尋.

若因暴怒傷肝氣, 逍遙梔地白茅根, 瘀停少腹多脹痛, 佛手失笑效如神.

 

【註】產後陰血已亡, 更患崩證, 則是血脫氣陷, 其病非輕, 當峻補之.

宜用十全大補湯加阿膠, 升麻, 續斷, 棗仁, 山萸, 炮薑炭, 以升補其脫陷可也.

若因暴怒傷肝血妄行者, 宜逍遙散加黑梔, 生地, 白茅根, 以清之.

若因內有停瘀者, 必多小腹脹痛, 當用佛手散, 失笑散, 以補而逐之.

 

大便秘結

產後去血亡津液, 胃燥腸枯大胃難, 飲食如常無所苦,

不須妄下損真元, 量其虛實通利導, 血旺津回聽自然.

【註】產後去血過傷其津液, 多致胃燥腸枯, 故令大便秘結.

若飲食如常, 無脹滿之苦者, 不宜輕下, 反傷元氣.

惟宜量其虛實, 用諸導法, 待血旺津回, 大便自然順利也.

 

小便淋閉   加味四物湯

產後淋閉腹脹痛, 熱邪挾血滲胞中, 四物蒲瞿桃仁膝, 滑石甘草木香通.

 

【註】產後熱邪挾瘀血流滲胞中, 多令小便淋閉,

宜四物湯加蒲黃, 瞿麥, 桃仁, 牛膝, 滑石, 甘草梢, 木香, 木通治之.

 

小便頻數不禁淋瀝   黃耆當歸散 加味地黃湯

產後小便數且白, 腎虛不固自遺尿. 因產傷胞多淋瀝, 頻數補中益氣宜.

胞傷黃耆當歸治, 參耆朮芍草當歸, 不禁六味加桂附, 益智螵蛸補骨脂.

 

【註】產後氣虛下陷, 多令小便頻數而色白. 腎虛不固, 小便自遺.

因產時穩婆不慎, 傷其胞脬, 多致小便淋瀝. 氣虛頻數者,

 宜補中益氣湯升舉之. 傷胞淋瀝者,

宜黃耆當歸散補之, 其方即黃耆, 當歸 , 人參, 白朮, 白芍, 甘草也,

引用豬草胞同煮服. 腎虛遺尿不禁者,

宜六味地黃湯加肉桂, 附子, 名桂附地黃湯, 更加益智仁, 桑螵蛸, 補骨脂治之.

 

大便出血  加味芩連四物湯

產後便血大腸熱, 四物芩連酒炒黑, 地榆阿膠荊穗炒,

蜜製升麻棕櫚灰. 脾虛不攝歸脾效, 氣虛下陷補中宜.

【註】產後大便出血, 有因大腸經熱者, 宜芩連四物湯,

黃芩, 黃連俱酒炒黑用, 更加地榆, 阿膠, 荊芥穗微炒, 蜜製升麻, 棕櫚皮灰治之.

若因脾虛不能攝血者, 宜歸脾湯. 中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

 

敗血成癰  加味生化湯

榮氣不從逆肉理, 敗血留內發癰疽, 只用生化加連翹, 銀花甘草乳沒宜. 切勿敗毒施過劑, 致令潰腐必難醫.

 

【註】產後氣血兩虛, 榮氣不從, 逆於肉理, 或敗血留內結成癰疽者 ,

只宜用生化湯加連翹, 金銀花, 甘草節, 乳香, 沒藥治之. 切不可用寒涼敗毒之藥, 恐潰後腐爛, 必難醫治.

 

產後虛實宜審

震亨產後惟大補, 從政莫作不足看, 二說須合形證脈, 攻補虛實仔細參.

 

【註】朱震亨: 產後氣血兩虛, 惟宜大補, 雖有他證, 以末治之.

           張從政 云 : 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之. 二說各有偏處, 當合形, , 脈三者細參, 方不致誤.

 

產後門匯方

 

開骨散 當歸 龜板  川芎  婦人髮一團水煎服         

奪命散 沒藥 血竭 研為細末. 用童便細酒各半杯,  調下二錢,   

清魂散 澤蘭葉 人參  川芎五錢 荊芥穗 甘草         

大巖蜜湯 當歸 熟地 白芍  乾薑 肉桂  吳茱萸 獨活 遠志  細辛 甘草  

香桂散 當歸 肉桂 川芎各等分 為末, 酒調服      

延胡索散 當歸 赤芍 生蒲黃 桂心 琥珀 紅花 延胡索 醋浸一宿, 焙乾為末.

趁痛散 當歸 官桂 白朮 黃耆 獨活 牛膝 生薑  甘草() 薤白  桑寄生  水煎服

丁香豆蔻散 公丁香 白豆蔻仁 伏龍肝 為末, 生薑湯點服.           

茹橘飲 竹茹 橘紅  乾柿一枚, , 薑煎服

參附湯 人參  附子   , 棗水煎,   去人參加黃耆, 名耆附湯.      

二味參蘇飲 人參  蘇木 上以蘇木煎湯, 沖人參末服.

枳朮湯 枳實  白朮 , 薑煎服      

小調中湯 茯苓 當歸 白芍 陳皮  白朮 煎湯服    

小調經散 白芍 當歸 沒藥 琥珀 桂心  細辛 麝香

更生散 當歸 川芎 人參 生地  荊芥穗  乾薑()           

當歸六黃湯 當歸 熟地  黃耆  生地 黃柏 黃芩  黃連  

黃耆湯 黃耆  牡蠣粉  白朮 茯苓 麥冬  熟地  防風  甘草( 浮小麥   

七珍散 人參 石菖蒲 生地 川芎 細辛  防風 辰砂  薄荷煎湯調服

 

茯神散 茯神 人參 黃耆  赤芍 牛膝 琥珀 龍齒(  生地  桂心  當歸    水煎服

妙香散 甘草 遠志 山藥 茯苓 茯神 黃耆 人參 桔梗 辰砂 麝香 木香 當歸 熟地煎湯調下.

參麥飲 人參 麥冬, 上水煎服      

人參當歸湯 人參 當歸 熟地 麥冬 白芍各  五味子  桂枝 水煎服

竹葉歸耆湯 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耆  竹葉  甘草 水煎服    

旋覆花湯 旋覆花 赤芍藥 荊芥穗 半夏麴 前胡 甘草  茯苓 五味子 杏仁 麻黃

人參澤蘭葉湯 人參  澤蘭葉 丹皮 牛膝  生地  熟地 藕節  , 沖童便服

槐連四物湯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生地 槐花 黃連  禦米殼 水煎服     

芍藥湯 芍藥 當歸 黃連 檳榔 木香 甘草  肉桂  黃芩 . 如不減 加大黃.

真人養臟湯 人參 白朮 白芍藥 肉桂 肉豆蔻 訶子 木香 甘草 罌粟殼 , 棗煎服

人參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人參 茯苓  川芎 甘草 , 蔥煎服

香連丸 黃連 吳茱萸 置熱湯燉一日, 同炒至黃連紫黃色, 去茱用連為末 入木香末  淡醋米飲為丸,   

           久痢中氣下陷者, 用補中益氣湯下; 中氣虛者, 用四君子湯下; 中氣虛寒者, 加薑, .

 

藿香正氣散 藿香  桔梗 大腹皮 紫蘇 茯苓 白朮 白芷 半夏麴 陳皮 厚樸  甘草  加薑, 煎服

三合散 當歸 白芍 茯苓 熟地  柴胡 人參 黃芩 半夏( 甘草  川芎       

黃耆當歸散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白芍 甘草 , 棗水煎服

桂附地黃湯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丹皮 澤瀉 茯苓  附子(  肉桂   

回生丹  錦紋大黃  蘇木  大黑豆  紅花  米醋  將大黃末 入淨鍋, 米醋 文火熬之,以長木筋不住手攪之成膏 , 再加醋 熬之,

又加醋 次第加畢,然後下黑豆汁 再熬, 次下蘇木汁, 次下紅花汁, 熬成大黃膏. 取入瓦盆盛之, 大黃鍋粑亦鏟下,

入後藥同磨: 人參 當歸(酒洗 ) 川芎  香附 延胡索 蒼朮 蒲黃 茯苓 桃仁  川牛膝  甘草 地榆 川羌活 廣橘紅 白芍 各五錢

木瓜 青皮  乳香 沒藥 益母草 木香 白朮  烏藥  良薑 馬鞭草  秋葵子  熟地 三稜 五靈脂 山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