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卷上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複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髮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病腹滿,髮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樸  甘草 大黃 大棗  枳實  桂枝  生薑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棗  粳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三日服。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厚朴三物湯方

厚樸 大黃  枳實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

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枳實  大黃  大棗  生薑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  厚樸  枳實  芒硝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

煮取二升,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方

蜀椒  乾薑 人參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脅下偏痛,髮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  附子  細辛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若強人煮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 烏頭 半夏  細辛  右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繞臍痛,若髮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方

烏頭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

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生薑  羊肉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

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

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複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桂枝湯方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

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 赤小豆 右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

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吐濁涕。      

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帶傴,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心中風者,翕翕髮熱,不能起,心中饑,食即嘔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髮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

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脾中風者,翕翕髮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 芍藥 枳實  大黃  厚樸  杏仁 右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

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

甘草 白朮 乾薑 茯苓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

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

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

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漀氣,何謂也?

師曰:積者,藏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髮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

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髮,為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

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曆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髮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  半夏 芍藥 甘草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  甘遂 大戟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髮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薑 大棗  石膏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 芍藥 五味子  乾薑 甘草  細辛  桂枝  半夏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

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髮。複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已湯方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參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 桂枝  人參 茯苓 芒硝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 白朮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方

厚樸 大黃  枳實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

半夏 生薑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  大黃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  生薑 茯苓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 豬苓  茯苓  白朮  桂枝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

其面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 桂枝 甘草  五味子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  甘草 乾薑 細辛  五味子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複渴,沖氣復髮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複內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 甘草 細辛 乾薑 五味子 半夏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

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 甘草  五味子  乾薑 細辛 半夏  杏仁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茯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茯苓 甘草 五味子  乾薑  細辛 半夏 杏仁 大黃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則寒栗而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  甘草  生薑  牡蠣  龍骨 大棗  蜀漆 右為末,以水一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 麻黃  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

柏葉 乾薑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

甘草 幹地黃 白朮 附子 阿膠 黃芩  灶中黃土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大黃  黃連 黃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為消穀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髮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   右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

      

淋家不可髮汗,髮汗則必便血。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 茯苓 薯蕷  附子  瞿麥  右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

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  滑石   右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  亂髮  白魚      右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 白朮 戎鹽 右三味,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脈浮髮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  右五味,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髮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身髮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

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俛仰。

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

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

惡寒者,此為極虛,髮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

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髮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目沉。

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髮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

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

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

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

審如師言,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

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下急痛。

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

 

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

又以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複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 黃芪  白朮 甘草 右剉,每服五錢匕,

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

 麻黃 石膏 生薑 大棗 甘草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

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 黃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  麻黃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

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複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

水,髮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 甘草  附子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髮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

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湯主之。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黃芪 芍藥  桂枝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

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髮熱,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髮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髮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

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桂枝加黃芪湯方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黃芪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

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

 

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桂枝 生薑  甘草  大棗 麻黃 細辛  附子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朮湯方

枳實  白朮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

 

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髮,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髮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

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腹滿欲吐,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師曰:病黃疸,髮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髮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

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髮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髮黃。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極為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髮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髮熱也。      

穀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髮黃,為穀疸,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 梔子 大黃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

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家日晡所髮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

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 礬石 右二味,為散。

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 大黃  枳實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諸黃,豬膏髮煎主之。     

豬膏髮煎方

豬膏  亂髮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髮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  五苓散     右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 黃柏 硝石  梔子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