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類要  薛己

 

 

世恆言︰醫有十三科。科自專門,各守師說,少能相通者,其大較然也。

然諸科方論,作者相繼,纂輯不遺,而正體科獨無其書。豈非接複之功,妙在手法;

而按揣之勞,率鄙為粗工,而莫之講歟?

昔我毅皇帝因馬逸傷,諸尚藥以非世業莫能治,獨吾蘇徐通政鎮侍藥奏效,聖體如初,而徐亦由此遭際,

擢官至九列,子孫世以其術仕醫垣。此其所系,豈小小者而可以弗講也﹗

且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榮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求之脈理,審其虛實,以施補瀉哉?

太史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吾以為患在不能貫而通之耳。

秦越人過琅琊即為帶下醫,過洛陽即為耳目痺醫,入鹹陽即為小兒醫。此雖隨俗為變,豈非其道固無所不貫哉﹗

 

立齋薛先生,以癰疽承家,而諸科極變析微,可謂詳且盡矣。

而處方立論,決生定死,固不出諸科之外也。然則學人,又豈病道之少乎?

先生嘗著《外科樞要》,餘既為之序以刻矣。將複刻是書,備一家言。

餘仰其用心之勤,乃複為綴數語卷首,使後世知先生之術,固無所不通,而未嘗不出於一也,學人其勿以專門自諉哉。

先生名己,字新甫,官位出處,詳《外科樞要序》中,茲不更列。

前進士禮部主事陸師道著

 

 

正體類要  薛己

 

上卷 正體主治大法

 

1.脅肋脹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之。

若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滯也,用當歸導滯散通之。

《內經》云︰肝藏血,脾統血。蓋肝屬木,生火侮土,肝火既熾,肝血必傷,脾氣必虛。

宜先清肝養血,則瘀血不致凝滯,肌肉不致遍潰;

次壯脾健胃,則瘀血易潰,新肉易生;若行克伐,則虛者益虛,滯者益滯,禍不旋踵矣。

 

2.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此瘀血在內也,用加味承氣湯下之。

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盡也,用加味四物湯補而行之。

若腹痛按之不痛,血氣傷也,用四物東加參、耆、白朮,補而和之。

若下而胸脅反痛,肝血傷也,用四君、芎、歸補之。

既下而發熱,陰血傷也,用四物、參、朮補之。

既下而惡寒,陽氣傷也,用十全大補湯補之。

既下而惡寒發熱,氣血俱傷也,用八珍湯補之。

既下而欲嘔,胃氣傷也,用六君、當歸補之。

既下而泄瀉,脾腎傷也,用六君、肉果、破故紙補之。

若下後,手足俱冷,昏憒出汗,陽氣虛寒也,急用參附湯。

吐瀉手足俱冷,指甲青者,脾腎虛寒之甚也,急用大劑參附湯。

口噤手撒,遺尿痰盛,唇青體冷者,虛極之壞症也,急投大劑參附湯,多有得生者。

 

3.肌肉間作痛,營衛之氣滯也,用複元通氣散。

筋骨作痛,肝腎之氣傷也,用六味地黃丸。

內傷下血作痛,脾胃之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

外傷出血作痛,脾肺之氣虛也,用八珍湯。

大凡下血不止,脾胃之氣脫也,吐瀉不食,脾胃之氣敗也,苟預為調補脾胃,則無此患矣。

 

4.作痛,若痛至四五日不減,或至一二日方痛,欲作膿也,用托裡散。

若以指按下複起,膿已成也,刺去其膿,痛自止。

若頭痛時作時止,氣血虛也,

痛而兼眩屬痰也,當生肝血補脾氣。

 

5.青腫不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

腫黯不消,用加味逍遙散以散血。

若腫脹痛,瘀血作膿也,以八珍湯加白芷托之。

若膿潰而反痛,氣血虛也,以十全大補湯補之。

若骨_接而複脫,肝腎虛也,用地黃丸。

腫不消,青不退,氣血虛也,內用八珍湯,外用蔥熨法,則瘀血自散,腫痛自消。

若行血破血,則脾胃愈虛,運氣愈滯。若敷貼涼藥,則瘀血益凝,內腐益深,致難收拾。

 

6.發熱,若出血過多;或膿潰之後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

脈沉微,按之軟弱,此陰盛發躁也,用四君、薑、附。

若發熱煩躁,肉 筋惕,亡血也,用聖愈湯。

如汗不止,血脫也,用獨參湯。

其血脫脈實,汗後脈躁者難治,細小者易治。

《外台秘要》云︰陰盛發躁,欲坐井中,用附子四逆湯加蔥白。

王太僕先生云︰凡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者,名曰無火,此無根之虛火也。

 

7.作嘔,若因痛甚,或因克伐而傷胃者,用四君、當歸、半夏、生薑。

或因忿怒而肝傷者,用小柴胡東加山梔、茯苓。

若因痰火盛,用二陳、薑炒黃連、山梔。

若因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生薑、半夏。

若出血過多,或因潰後,用六君子東加當歸。

 

8.喘咳,若出血過多,面黑胸脹;

或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於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

若咳血衄血者,乃氣逆血蘊於肺也,急用十味參蘇飲加山梔、芩、連、蘇木。

 

9.作渴,若因出血過多,用四物參朮湯;不應,用人參、黃 以補氣,當歸、熟地以養血。

若因潰後,用八珍湯。若因胃熱傷津液,用竹葉黃 湯。

胃虛津液不足,用補中益氣湯。胃火熾盛,用竹葉石膏湯。

若煩熱作渴,小便淋澀,乃腎經虛熱,非地黃丸不能救。

 

10.出血,若患處或諸竅出者,肝火熾盛,血熱錯經而妄行也,用加味逍遙散,清熱養血。

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用加味四君子湯,補益中氣。

或元氣內脫,不能攝血,用獨參東加炮薑以回陽;如不應,急加附子。

或血蘊於內而嘔血,用四物加柴胡、黃芩。

凡傷損勞碌怒氣,肚腹脹悶,誤服大黃等藥傷經絡,則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傷陰絡,則為血積、血塊、肌肉青黯。

此臟腑虧損,經隧失職,急補脾肺,亦有生者,但患者不悟此理,不用此法,惜哉﹗

 

11.手足損傷,若元氣虛弱,或不戒房勞,或妄行攻伐,致死肉上延;

或腐而不痛,黑而不脫者,當大補元氣,庶可保生。

若手足節骱斷去者,無妨,骨斷筋連,不急剪去。若侵及好肉則不治。

若預為調補脾氣,則無此患。大凡膿瘀肉掀者,即針之而投托裡散。

或口噤遺尿而似破傷風者,急用十全大補東加附子,多有生者。

 

 

12.腐肉不潰,或惡寒而不潰,用補中益氣湯。

發熱而不潰,用八珍湯。若因克伐而不潰者,用六君子東加當歸。

其外皮黑堅硬不潰者,內火蒸炙也,內服八珍湯,外塗當歸膏。

其死肉不能潰,或新肉不能生而致死者,皆失於不預補脾胃也。

 

13.新肉不生,若患處夭白,脾氣虛也,用六君、芎、歸。

患處緋紅,陰血虛也,用四物、參、朮。

若惡寒發熱,氣血虛也,用十全大補湯。

膿稀白而不生者,脾肺氣虛也,用補中益氣湯。

膿稀赤而不生者,心脾血虛也,用東垣聖愈湯。

寒熱而不生者,肝火動也,用加味逍遙散。

晡熱而不生,肝血虛也,用八珍、牡丹皮。

食少體倦而不生,脾胃氣虛也,用六君子湯。

膿穢而不生者,元氣內傷也,用補中益氣湯。

如夏月,用調中益氣湯。作瀉用清暑益氣湯。秋令作瀉,用清燥湯。

 

14.重傷昏憒者,急灌以獨參湯。

雖內瘀血切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內化之,恐因瀉而亡陰也。

若元氣虛甚者,尤不可下,亦用以前散化之。

凡瘀血在內,大小便不通,用大黃、樸硝。

血凝而不下者,急用木香、肉桂末二三錢,以熟酒調灌服,血下乃生。

如怯弱之人,用硝、黃,須加肉桂、木香同煎,假其熱,以行其寒也。

 

15.大便秘結,若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

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16.傷損症用黑羊皮者,蓋羊性熱,能補氣也。

若杖瘡傷甚,內肉已壞,欲其潰者貼之,成膿固速;

苟內非補劑壯其根本,毒瓦斯不無內侵。

外非砭刺,泄其瘀穢,良肉不無傷壞者;

受刑輕,外皮破傷者,但宜當歸膏敷貼,更服四物、芩、連、柴胡、山梔、白朮、茯苓。

又疔痂不結,傷肉不潰,死血自散,腫痛自消,若概行罨貼,則醞釀瘀毒矣。

 

17.跳躍捶胸閃挫,舉重勞役恚怒,而胸腹痛悶,喜手摸者,肝火傷脾也,用四君、柴胡、山梔。

畏手摸者,肝經血滯也,用四物、柴胡、山梔、桃仁、紅花。

若胸脅作痛,飲食少思,肝脾氣傷也,用四君、芎、歸。

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鬱結也,用加味歸脾湯。

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也,用二陳、白朮、芎、歸、梔子、青皮。

若切牙發搐,肝旺脾虛也,用小柴胡湯、川芎、山梔、天麻、鉤藤鉤。

或用風藥,則肝血益傷,肝火益甚。

或飲糖酒,則腎水益虛,肝火愈熾。

若用大黃等藥,內傷陰絡,反致下血。少壯者必為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

(以上若胸脅作痛,發熱晡熱,肝經血傷也,用加味逍遙散。)

 

18.破傷風,河間云︰風症善行數變,入臟甚速,死生在反掌之間,宜急分表裡虛實而治之。

邪在表者,則筋脈拘急,時或寒熱,筋惕搐搦,脈浮弦,用羌活防風湯散之。

在半表半裡者,則頭微汗,身無汗,用羌活湯和之。

傳入裡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胸腹滿悶,便溺閉赤,時或汗出,脈洪數而弦,以大芎黃湯導之。

既下而汗仍出,表虛也,以白朮防風湯補之,不時灌以粥飲為善。

前云乃氣虛未損之法也,若膿血太泄,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而類前症者,悉宜大補脾胃,切忌祛風之藥。

 

19.發痙,仲景云︰諸痙項強,皆屬於溫。

又云︰太陽病,發汗太多,致痙風病。下之則痙複發,汗則拘急。

瘡家發汗則痙,是汗下重亡津液所致。

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痙,以風能散氣也,宜白朮湯加桂心、黃茋。

無汗而惡寒曰剛痙,以寒能澀血也,宜葛根湯。

皆氣血內傷,筋無所營,而變非風也。

杖瘡及勞傷氣血而變者,當補氣血;未應,用獨參湯;

手足冷加桂、附,緩則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