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選要   昆山 芹洲氏 唐黌 編著

 

書云:汗之則瘡已,為外有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兩便自調,知不在裡也。

左脈洪緩,關脈帶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榮衛通,邪氣去矣。

如冬月寒致腠理,必用辛溫之劑以托之,如托裡溫中湯,紺珠丹之類。

又云︰助表不以取汗為功,為蟾酥朱砂雄黃等解毒之類,乃取汗之峻劑也。

又云︰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痙,為無表症也。

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大汗則表虛不膿,後必難治。

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則陽氣複,小便自利也。

 

腫瘍時見五實者,為邪氣在裡,宜寒涼藥攻利之。

如內疏黃連湯之類,次以托裡排膿之藥補之,潰瘍時雖有口乾便閉等症,

由內亡津液所致,必脈細而數,口和而乾,食少喜熱,乃虛火也。

惟補氣血,養津液,健脾胃,則二便自和,庶無變症,

如小便閉,雖腫瘍時不必豬苓澤瀉以導水。

惟用參茋歸芍及托裡消毒散消息之自效。

瘡瘍面赤,火鬱也,發之。見風脈風症者,散之。

大便燥急者,潤之。郁冒者,為昏迷也,俱宜汗之。

以上之症,慎不可下,是以瘡瘍惟在閉而不結,通而不瀉為規。

 

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用竹葉黃耆湯。

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用補中益氣湯。

若脈數便秘,用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用加減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妙。(大法)

 

瘡瘍作渴,若 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

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五內熱也,用四順清涼飲。

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

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

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

若因腎水乾枯作渴,或口舌乾燥者,用加減八味丸。

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作渴飲水,或舌黃乾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惡候也,

苟能逆知其因,預服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後患。(薛氏)

 

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用參 以補氣,歸芍以養血,或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丹溪)。

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

取下惡毒,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皆可選用。

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補氣藥,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伍氏)。

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証,何以知其當下﹗

後言利後仍渴,卻用補藥,又不明示脈証,恐是但有大渴,必下。

 

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

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後渴,多因氣血之虛,何待利後方議其虛也?

(丹溪)口乾與口渴不同,不宜用丹溪鎮墜,用之其禍如反掌。用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精要》)。

丹溪曰︰此妙方也。而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除也。

 

病疽愈後發渴,多致不救,惟加減八味丸最妙。

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

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

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疽亦不作。(李氏)

 

前証屬腎水枯涸,虛火上炎,口乾作渴,飲水無度,或舌黃作裂,小便頻數,或痰氣上壅,煩躁不寧,

或二三年先作渴飲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痰氣上壅,或瘡愈三四年,而口乾作渴,小便頻數,

急用前藥,多有複生者,能逆知其因?

預服前丸,可免此患。若兼手足厥冷,真陽虛也,宜服八味丸。

大凡瘡後審其腎水不足,用加減八味丸。

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

陽氣虛寒,加薑桂。如不應,用八味丸。(薛氏)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

 

飲冷作渴,熱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應,暫用竹葉黃耆湯。

善食作渴,胃火也,加石膏山梔天花粉。如不應,暫用竹葉石膏湯。

 

食少體倦作渴,胃氣虛也,去連翹金銀花,加人參白朮。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 

膿多作渴,氣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五味子。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門冬。

 

口乾舌燥,腎氣虛也,去三味,加熟地山茱萸山藥。如不應,兼六味丸。又不應,佐以補中益氣湯。

自汗內熱口乾,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 歸術。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

盜汗內熱口乾,陰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麥冬五味子。如不應,暫用當歸六黃湯。

 

竹葉黃耆湯 治癰疽大渴,發熱或瀉,或小便如淋。

薛氏曰︰渴乃七惡中之一也。此方治之,其功甚捷。

亦有左手脈浮大而熱,或渴者,宜發散表邪。

右手脈沉實而熱,或渴者,宜疏去內邪。

 

若潰後作渴,或小便如淋,或脈大無力者,屬氣血虛也,宜大補氣血。

亦有潰後熱不止,或作渴,遂以為敗証不治。

若素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盡,胃脈尚數者,仍宜服前湯,

服而脈反大,熱渴愈作,斯為敗証,蓋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今之潰瘍,畏石膏黃芩二藥性冷,多不肯服。

 

若胃脈未靜,非此藥莫能治也。

若因循日久,煎熬氣血,膿血愈多,氣血愈虛,反成敗証矣,治者當舍証從脈可也。

大抵瘡瘍之証,七惡內見一二惡者,甚為可畏。

虛中見惡証者不治,實証無惡候者自愈。

 

托裡黃耆湯

 

薛氏曰︰愚用此方,治氣虛作渴甚效。

若氣血俱虛,或膿血大泄作渴,或兼發熱者,宜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

黃耆六一湯  常服終身可免癰疽,實治渴補虛之要劑也。

 

七味白朮散  治胃氣虛,或因克伐,或吐瀉,口乾作渴,飲食少思。

 

竹葉石膏湯  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元參散   治癰疽成膿水,不能下食,心煩口乾,煩渴飲水,四肢羸瘦。

 

葛根散   治癰腫熱盛,口乾煩渴,或時乾嘔。 

乾葛飲   治發背作渴。

 

忍冬丸   

治渴疾既愈,預防發疽。

先將忍冬草入瓶內,後入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少加甘草,俱為末。

又以所浸餘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又治五痔諸癭。

 

桑枝方

大治口渴,取嫩桑枝細切一升妙,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五七劑,更多尤妙。

抱樸子云:療風痺乾燥,臂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眩暈,久服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聰明,令人光澤,其功不能盡述。

 

薛氏曰︰桑枝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補肺腎之良劑也。

 

五味子湯 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薛氏曰︰此方乃六一湯生脈散之複方,滋化源之良劑。

若腎水既涸,虛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須佐以加減八味丸。

 

加減八味地黃丸

李氏曰︰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作,日飲水數升,予用前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不複業醫矣﹗

仍用木瓜、烏梅、百藥煎等,渴愈甚不得已用此丸,三日渴止,久服氣血益壯,飲食加倍。

 

《精要》云,嘔逆有二証。

一証為初發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

一証為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

丹溪曰︰諸逆沖上嘔噦,皆屬於火。內托散性涼,故有降火之理。

若嘉禾散,補力已少,徒溫暖以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

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治之。

若年老因疽潰後,嘔逆不食者,宜參朮膏峻補取效,佐使藥隨時隨証加減。

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瓦斯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

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

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

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

 

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

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

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

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

 

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消中湯。

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

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

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薛氏)。

 

丹溪雖云:腫瘍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潰瘍當作陰虛治之,亦大概之言耳。

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膠柱而鼓瑟哉?

又曰︰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

去三味,加藿香,倍參朮。(三味︰連翹、白芷、銀花)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煮大黃湯等。

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

多熱盛脈數,去死已近,豈湯。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

若潰瘍膿血出,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以上《準繩》。)

瘡瘍作嘔,不問已潰未潰,惟以脈實而數,喜飲冷者,為毒瓦斯內攻,下之。

脈弱而喜溫者,為陽氣不足,補之。(《大成》)

 

夫瘡瘍之証候不同,寒熱虛實,皆能為痛。

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可以止痛,殊不知因病製宜,自有活法。

故因熱而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則痛自止也。

因寒而痛者,以溫熱之藥熨其寒,則痛自除也。

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除其濕。

 

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

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浸潰者引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滯澀者利之,

憂愁者遠志酒飲之,虛塞而痛者乳香沒藥止之。

大抵癰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若大痛悶亂者危。

 

薛新甫云: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所傷,其痛也,因氣血凝滯所致。

假如熱毒在內,便秘而作痛者,內疏黃連湯導之。

熱毒熾盛,焮腫而作痛者黃連解毒散治之,不應,仙方活命飲解之。

瘀血凝滯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

作膿而痛者,托裡消毒散排之。

膿脹而痛者針之,膿潰而痛者補之,若因氣虛而痛,四君加歸

血虛而痛,四物加參 。腎虛而痛,六味地黃丸。

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

 

若高腫焮痛,熱毒也,加黃連。

漫腫微痛,氣虛也,去金銀花、連翹,加參、朮。

腫赤作痛,血凝滯也,加乳香、沒藥,如不應,暫用仙方活命飲。

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去金銀花、連翹、白芷,加參、耆、歸、地。

漫腫不痛,或肉死不潰,脾氣虛也,去三味,加人參、白朮;

如不應,加薑、桂;更不應,急加附子。(《準繩》 三味金銀花、連翹、白芷)

 

寒熱虛實,皆能為痛。

止痛之法,殊非一端,隨症施之,其痛自止。不必拘拘於乳沒也。

又瘡瘍不可不痛,不痛為胃氣虛極也,不治。

不可大痛,兼煩悶者不治。再麻癢者更為惡候。(《大成》)

 

出血

瘡瘍出血,因五臟之氣虧損,虛火而錯經妄行也。

當求其經,審其因而治之。若肝熱而血妄行者,四物炒山梔丹皮苓術。

肝虛而不能藏血者,六味地黃丸。

心虛而不能主血者,四物炒連丹皮苓術。

脾虛熱而不能統血者,四君炒梔丹皮。

 

若脾經鬱結,用歸脾東加五味子。

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

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陰火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

大凡失血過多,見煩熱發渴等証,勿論其脈,急用獨參湯以補氣。

 

經云:血生於氣。苟非參 歸術甘溫等劑,以生心肝之血,決不能愈。

若發熱脈大者不治,凡患血症,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

(芹洲氏云:失血症有瘀者,寒涼慎用。)

 

僵肉

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

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梅)

 

瘡攣急牽陰入腹

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

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月根亦可用。

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圖經》)

 

寒熱

身熱而欲衣者,熱在皮毛,寒在骨髓,溫之。

身不熱而欲去衣者,寒在皮毛,熱在骨髓,清之。

 

飲食

腫時不食,為痛傷胃氣,潰後痛止,自能食也。

垣云:瘡瘍食肉,反補胃氣,乃自棄也。

此禁之膏粱丹石之變,非藜藿及虛弱者之通論也。

若脾胃弱者,即有所禁忌,亦當少與之,不與則逆其胃氣,反不思食。

禁忌之要,在生冷傷脾,硬物難化,肥膩滑腸,惟宜斟酌與之可也。

又服藥後,忌飲冷水,犯之效遲,膿必再作。

 

藥忌

用藥之法,如執權衡。若大勢已退,仍用悍霸之藥,為誅伐無過,失《內經》之旨矣。

如敗毒散,有表症者宜之,多則損氣。

流氣飲,氣結胸滿者宜之,多則敗血。

 

內補十宣散,在冬月可助內托之功,能移深居淺,然燥榮瀉衛之藥太多,在夏月及虛之甚者勿用。

五香散腫瘍時用之,似有暢達之理,潰瘍時用之,則犯重虛之戒。

護心散能解丹石之毒,若不因此,及老年病深症憊者禁用。

蟾酥等丸,皆有砒 之輩,乃取汗之峻劑也。

 

治初起寒熱拘急,疼痛脈沉細者,為毒瓦斯內陷者宜用。

若身熱脈洪,及已潰者,禁與。玉樞丹為下毒之藥,無取膿之功。

而體虛者已成者,勿用。

垣云:一經受病,止責其一經,不可幹擾餘經,如流氣飲通行十二經,則諸經皆為所損矣,禁之。

 

辨舌

舌紅濕潤如常者吉,青黃赤白黑胎者重,乾燥碎裂疼痛者死。

 

內陷

始則高腫,至十數日內外,忽平塌者,此內攻之候也,急宜托裡。

 

生肌

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斂遲速,由氣血之盛衰。惟補脾胃,此內治也。

瘀腐不盡,不可以生肌,如驟用生肌,反增潰爛。務令毒盡,則肌自生。

加生肌藥,此外治也。如肌生如榴子紅艷,或有白膜為善。

若肌白而平,且無紋理,或膿清氣穢,為毒連五臟,氣血枯竭也,危。

 

驗膜

潰瘍驗膜,用軟薄綿紙封瘡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紙不動者,未透膜也,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陽症變陰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藥之過也。

於十一日之前未有膿時,投溫中健脾之藥,如不應,為純陰不治。

至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投托裡溫中湯,及十二味異功散。

輕者十全大補湯,倍加參 桂附以救之,須得瘡熱作痛膿出,食進身溫脈起為吉,所為原本於陽者,故生。

 

陰症變陽

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

雖得微腫微紅,微痛微膿,終不似真陽紅活,亦不得稠濃黃膿,其瘡不久複歸陰矣,所為原本於陰者,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