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之外科心法
外科卷上 \ 頭部
百會疽
【方歌】百會疽在巔頂結,經屬督脈百會穴,初如粟米漸如錢,甚似葡萄堅似鐵。
高腫熱實清毒火,平塌陽虛溫補怯,腫連耳項動痰聲,七日不潰命必絕。
【注】此百會疽,又名玉頂發,生在巔頂正中,屬督脈經百會穴。由膏梁太過,火毒凝結而成。
初起形如粟米,漸腫根大如錢,甚則形似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焮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
大渴隨飲隨幹,口苦唇焦,便秘煩躁,脈見洪數者,此屬氣實。宜服黃連消毒飲,以清毒火,
外敷沖和膏,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興月〕痛根散,惡寒便瀉,脈見細數者,
此屬陽虛宜服十全大補湯,以溫補之,外敷回陽玉龍膏。若面赤過煩,口幹不渴唇潤者,
此屬陽虛浮泛,宜服桂附地黃丸,引火歸源,更用生附子餅,置兩足心湧泉穴,各灸五壯,以泄其毒。
初起貼琥珀膏,已潰參黃靈藥,太乙膏蓋貼;腐盡,再易生肌之藥治之。 若腫連耳項,痰如拽鋸,七日無膿不潰,神昏者命必絕矣。
方劑:黃連消毒飲
組成:蘇木(二分)甘草(三分) 陳皮(二分)桔梗(五分) 黃芩(五分)黃柏(五分) 人參(三分)〔高〕本(五分)
防己(五分)防風(四分) 知母(四分)羌活(一分) 獨活(四分) 連翹(四分) 黃連(一錢)生地黃(四分)
黃耆(二錢)澤瀉(二分) 當歸尾(四分)水煎,食遠溫服。
【方歌】黃連消毒清毒火,諸般火證服最良,蘇木甘草陳皮桔,芩柏人參〔高〕二防,
知母羌活獨活等,連翹黃連生地黃,黃耆澤瀉當歸尾,服後最忌飲寒涼。
又方:沖和膏回陽、玉龍膏(俱見腫瘍門) 生肌散、十全大補湯、黃靈藥、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桂附地黃丸、附子餅(見前灸法) 琥珀膏(見後髮際瘡)
透腦疽
【方歌】透腦疽生百會前,形如雞子痛而堅,軟漫膿稀虛塌陷,紅硬膿稠實腫尖。
【注】此證生於百會穴之前,囟門之際,亦由督脈經火毒而成。初如粟米,漸如雞子,堅硬疼痛。
瘡頂塌陷,根腳漫腫,色暗者屬虛;若色紅腫硬、頂尖膿稠者屬實。 速潰者順,遲潰透腦髓者逆。其腫潰內外治法,俱按百會疽。
侵腦疽
【方歌】侵腦疽生透腦旁,濕火攻發屬太陽,穴名五處知其位,紅順紫逆要審詳。
【注】此疽生於透腦疽側下,由太陽膀胱經濕火而成,穴名五處。
紅腫高起,焮熱疼痛,膿色如蒼蠟者,屬氣血俱實,順而易治;若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者,屬氣血兩虛,逆而難治。
初起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內疏黃連湯 下之,將潰服托裡透膿湯,已潰服托裡排膿湯外貼琥珀膏,
圍敷沖和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托裡透膿湯
組成:人參白朮(土炒) 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錢)升麻甘草節(各五分) 當歸(二錢)生黃耆(三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青皮(炒,五分) 水三鐘,煎一鐘,病在上部,先飲煮酒一鐘,後熱服此藥;
病在下部,先服藥後飲酒;瘡在中部,藥內兌酒半鐘,熱服。
【方歌】托裡透膿治癰疽,已成未潰服之宜,參朮甲芷升麻草,當歸黃耆刺青皮。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內疏黃連湯、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托裡排膿湯(見項部魚尾毒)琥珀膏(見髮際瘡內)
佛頂疽
【方歌】佛頂疽屬督上星,陰陽不調毒熱成,不論虛實皆險證,潰爛黑陷必然凶。
【注】此證一名頂門疽。生於頭頂硵門之前,屬督脈經上星穴。由藏府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
色紫,堅硬腫痛,脈洪大而數者為實;脈微細而數者為虛,皆屬險證。
若潰爛黑陷,六脈散大,神昏譫語,二便閉結者為逆。首尾內外治法,俱按百會疽。
額疽
【方歌】額疽生額火毒成,左右膀胱正督經,頂陷焦紫無膿重,高聳根收紅腫輕。
【注】此證生前額正中者,屬督脈經。或生左右額角者,屬膀胱經。總由火毒而成。
初起瘡頂塌陷,幹焦色紫,不生大膿者,其勢重而屬險也;若紅腫高聳,瘡根收束者,其勢輕而屬順也。
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仙方活命飲消之。將潰氣虛者,宜服托裡透膿湯;
氣實者,宜服透膿散,外敷沖和膏。已潰宜服托裡排湯,外貼琥珀膏 。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前侵腦疽)
透膿散、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托裡排膿湯(見項部魚尾毒)琥珀膏(見髮際瘡內)
勇疽
【方歌】勇疽眥後太陽穴,膽經怒火伏鼠形,七日不潰毒攻眼,黃膿為吉黑血凶。
注解:此證一名勇疽,又名腦發疽。屬足少陽膽經怒火而成,生於目小眥之後五分。
生在太陽穴者,無論左右皆可以生。初起如粟,漸腫疼痛,形如伏鼠,面目浮腫,
七日信膿不潰,火毒攻睛,腐爛損目。若十一日針出黃膿,毒從膽解為順易治;
若出紫黑色者,系氣虛不能化毒為逆難治。初服仙方活命飲清解之,毒甚宜服內疏黃連湯 ,外敷二味拔毒散。
其將潰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潰後避風忌水。
方劑: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二味拔毒散(俱見腫瘍門)
鬢疽
【方歌】鬢疽三焦膽二經,證由欲怒火凝成,此經氣多而血少、潰腐惟宜少見膿。
【注】此證發於鬢角,屬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二經,由於相火妄動,外受風熱,更因性情急怒, 欲念火生,凝結而成。
此二經俱屬氣多血少,最難腐潰。更兼鬢角肌肉,澆薄不宜針灸,候其自潰。 潰後不宜多見膿,膿多者過耗血液難斂。
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湯解之,膿成者宜托裡消毒散托之, 外敷二味拔毒散。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柴胡清肝湯
組成:柴胡生地(各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赤芍(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連翹(去心,二錢)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黃芩(一錢) 生梔子(研)天花粉甘草節防風(各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柴胡清肝治怒證,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翹蒡,黃芩梔粉草節防。
又方:托裡消毒散、二味拔毒散(俱見腫瘍門)
夭疽、銳毒
【方歌】天疽居左銳毒右,經屬膽腑生耳後,謀慮太過郁火成,此處肉薄當急救。
【注】此二證左為夭疽,右為銳毒,俱生耳後一寸三分高骨之後。 夭者,不盡天年謂之夭;
銳者,如鋒刃之銳利,言毒甚也。得此二證,愈者甚少。 初起俱如黍粒,漸腫如瓜,堅硬平塌,紫暗不澤,較諸瘡疼痛倍增。
名雖各異,而左右耳後,俱屬足少陽膽經,由謀慮不決,鬱火凝結而成。 此處皮肉澆薄,氣多血少,終屬險證,急當治之。
遲則熱氣下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惡證悉添,必致不救。若紅腫速潰者順,堅硬黑陷者逆。
如果投方應證,亦只十全四、五也。初宜服柴胡清肝湯消解之,膿將成宜服托裡消毒散,虛者十全大補湯托補之,
外俱敷烏龍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淵液膽經穴名)
方劑:柴胡清肝湯(見前鬢疽) 托裡消毒散、烏龍膏(俱見腫瘍門)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耳後疽
【方歌】耳後疽生耳折間,三焦風毒膽火炎,紅腫有頭焮為順,黑陷與痛冷潰難。
【注】此證生於耳折之間,無論左右,屬三焦經風毒,兼膽經怒火上炎而成。 初起如粟,漸增腫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
若紅腫有頭,焮熱易潰,稠膿者為順; 若黑陷堅硬,〔興〕痛引腦,甚則頂、頰、肩、肘俱痛,不熱遲潰,紫血者為逆。
初治法同夭疸,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又有初起失於托裡,或誤食寒涼,則毒不能外發,遂攻耳竅,膿從耳竅出者,名為內潰,屬虛,
多服十全大補湯。大抵少年得此證者,其愈最緩;老年得此證者,易於成漏。
方劑: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耳發
【方歌】耳發三焦風熱成,初椒漸若蜂房形,赤腫疼痛生輪後,黃膽屬吉紫血凶。
【注】此證生於耳後,屬三焦經風熱相搏而成,初如椒粒,漸腫若蜂房,將腐亦多眼孔,焮赤疼痛,
腫連耳輪。蓋發者,乃癰證之毒甚者也。不可聽其自潰,恐潰遲膿通耳竅。
當在十一日後,剪破瘡頂,出黃白膿者屬吉為順;出紫鮮血者屬凶為逆。
初起俱宜服仙方活命飲消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潰瘍門)二味拔毒散(見腫瘍門)
耳根毒
【方歌】耳根毒初痰核形,腫如伏鼠焮赤疼,三焦風火膽怒氣,暴腫潰速非疽癰。
【注】此證生於耳後,初起形如痰核,漸增腫勢,狀如伏鼠,焮赤疼痛。 由三焦風火,膽經怒氣上沖,凝結而成。
但此證暴腫潰速,根淺易愈,非若癰疽之勢大毒甚也。 初起寒熱往來,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
發熱痛甚者,仙方 活命飲消之;膿成者服透膿散,虛者服托裡透膿湯;潰後外撒紅靈藥,貼太乙膏;
膿盡換搽生肌玉紅膏,生肌斂口。若遇虛者,膿水清稀,或瘡口斂遲,即服香貝養榮湯補之,自斂。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透膿散(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前侵腦疽) 紅靈藥、生肌玉紅膏、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香貝養榮湯(見頭部石疽)
玉枕疽
【方歌】玉枕疽屬督脈經,證由積熱風邪乘,枕骨微上腦戶穴,高腫為順紫陷凶。
【注】此證由督脈經積熱,外受風邪凝結而成。生在玉枕骨尖微上腦戶穴。
初起如粟,麻癢相兼,寒熱往來,口渴便秘,漸增堅硬,大者如茄,小如鵝卵,紅活高腫。
潰出稠膿者,屬吉而順也;若紫暗塌陷,潰出血水者,屬兇險也。
初則俱服神授衛生湯消解之,虛者宜服托裡消毒散,外敷沖和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
方劑:神授衛生湯、托裡消毒散、沖和膏(見腫瘍門)
腦後發
【方歌】腦後發生在督經,熱結風府粟腫疼,紅活易潰稠膿順,紫暗難潰血水凶。
【注】此證屬督脈經,枕骨之下風府穴,由積熱外受風邪凝結而成。
初如粟米,焮腫作疼,痛引頭頂肩項,氣粗鼻塞,
漸大如盤如碗。紅活速潰出稠膿者順; 紫暗難潰時津血水者逆。
初起內外治法,按玉枕疽。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
腦鑠
【方歌】腦鑠頂後如橫木,精涸毒火上乘生,黑如灶煙牛唇硬,木痛未腐水流清。
急施桑艾法至痛,火燎刺痛屬陽經,速服仙方活命飲,若見七惡定然凶。
【注】此證先於督脈經風府穴,由陰粉枯涸,毒火乘之而生。
初起形如椒粒,堅硬紫暗,漸腫如橫木,甚則上至巔頂,下至大椎,色如灶煙,硬若牛唇。
未膿皮先腐爛,時流清水,肌肉冰冷,輕者木痛,重者毒氣將陷,全不知疼。
宜急施桑柴烘法,艾壯灸法,以痛為度;速服仙方
活命飲,以舒解其毒。七日之後,不發長不生大膿者,宜服十全大補湯救之,投補藥不應者難治。
若初起熱如火燎刺痛,屬陽證,速服黃連消毒飲,外敷回陽玉龍膏 。此證若首尾純見五善之證者,屬順;
見七惡之證者,逆也。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
方劑:桑柴烘法、艾壯灸法(俱見卷首)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黃連消毒飲(見前百會疽)回陽玉龍膏(見腫瘍門)
油風
【方歌】油風毛髮幹焦脫,皮紅光膏癢難堪,毛孔風襲致傷血,養真海艾砭血痊。
【注】此證毛髮幹焦,成片脫落,皮紅光亮,瘡如蟲行,俗名鬼剃頭。
由毛孔開張,邪風乘虛襲入,以致風盛燥血,不能榮養毛髮。宜服神應養真丹,以治其本;
外以海艾湯洗之,以治其標。若耽延年久,宜針砭其光亮之處,出紫血,毛髮庶可複生。
方劑:神應養真丹
組成:羌活木瓜天麻白芍當歸菟絲子熟地(酒蒸,搗膏)川芎等分為末,入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
每服百丸,溫煮酒或鹽湯任下。
【方歌】神應養真治油風,養血消風發複生,羌歸木瓜天麻芍,菟絲熟地與川芎。
又方:海艾湯
組成:海艾菊花〔高〕本蔓荊子防風薄荷荊穗藿香甘松(各二錢) 水五、六碗,同藥煎數滾,
連湯共入廠口砵內。先將熱氣熏面,候湯少溫,用布蘸洗,日洗二、三次,洗後避風,忌魚腥、發物。
【方歌】海艾湯治油風癢,先熏後洗善消風,菊〔高〕蔓荊風薄穗,藿香海艾與甘松。
白屑風
【方歌】白屑風生頭與面,燥癢日久白屑見,肌熱風侵成燥化,換肌潤肌醫此患。
【注】此證初生髮內,延及面目,耳項燥癢,日久飛起白屑,脫去又生。 由肌熱當風,風邪侵入毛孔,
鬱久燥血肌膚失養,化成燥證也。宜多服袪風換肌丸。 若肌膚燥裂者,用潤肌膏擦之甚效。
方劑:袪風換肌丸
組成:大胡麻蒼朮(炒) 牛膝(酒洗)石菖蒲苦參何首烏(生)花粉葳靈仙(各二兩)
當歸身川芎甘草(生,各一兩) 上為細末,陳煮酒跌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滾水送下,忌魚腥、發物、火酒。
【方歌】換肌丸治白屑風,燥癢日增若蟲行,風燥血分失潤養,疊起白屑落複生。
歸芎胡麻苔朮膝,菖蒲花粉草葳靈,苦參何首烏為末,煮酒跌丸綠豆形。
又方:潤肌膏
組成:香油(四兩)奶酥油(二兩) 當歸(五錢)紫草(一錢) 將當歸、紫草入二油內,浸二日,
文火炸焦去渣;加黃蠟五錢溶化盡,用布濾傾盆內,不時用柳枝攪冷成膏。每用少許,日擦二次。
【方歌】潤肌膏擦白屑風,肌膚燥癢用更靈,酥香二油歸紫草,炸焦加蠟濾攪凝。
禿瘡
【方歌】禿瘡風熱化生蟲,騷癢難堪卻不疼,白痂如錢生髮內,宜服通聖擦膏靈。
【注】此證頭生白痂,小者如豆,大者如錢,俗名錢癬,又名肥瘡,多生小兒頭上,騷癢難堪,卻不疼痛。
日久延漫成片,發焦脫落,即成禿瘡,又名癩頭瘡,由胃經積熱生風而成。
宜用防風通聖散料,醇酒浸焙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量其壯弱用之。
食後白滾湯調下,服至頭上多汗為驗。初起肥瘡,宜擦肥油膏,用久則效。
已成禿瘡者,先宜艾葉、鴿糞煎湯洗淨瘡痂;再用豬肉湯洗之,隨擦躑躅花油,
以殺蟲散風,蟲死則癢止,風散則發生,血潮則肌膚潤,久擦甚效。
方劑:防風通聖散
組成:防風當歸白芍(酒炒)芒硝大黃連翹桔梗川芎石膏煅黃芩薄荷麻黃滑石荊芥白朮(土炒)
山梔子(各二錢五分)甘草(生,二兩)共為末。
【方歌】防風通聖治禿瘡,胃經積熱致風傷。連翹梔子麻黃桔,白朮歸芎滑石防,
黃芩甘草石膏芍,薄荷荊芥並硝黃。 共末酒拌曬乾碾,白湯調服發汗良。
又方:肥油膏
組成:番木鼈(六錢)當歸藜蘆(各五錢)黃柏苦參杏仁狼毒白附子(各三錢)鯉魚膽(二個) 用香油十兩,
將前藥入油內,熬至黑黃色,去渣,加黃蠟一兩二錢溶化盡,用布濾過罐收。 每用少許,用藍布裹於手指,蘸油擦瘡。
【方歌】肥油膏能治肥瘡,散風殺蟲長髮強,黃柏苦參白附子,番鱉狼毒杏仁良,藜蘆當歸鯉魚膽,炸焦入蠟實奇方。
又方:躑躅花油方
組成:躑躅花根四兩搗爛,用菜油一碗,炸枯去渣,加黃蠟少許,布濾候冷。 青布蘸擦,日用三次,氊帽戴之,勿令見風。
【方歌】躑躅花油療禿瘡,驅蟲止癢擦之良,躅躑花根研極爛,菜油炸枯入蠟強。
螻蛄癤
【方歌】螻蛄癤即蟺拱頭,勢小勢大各有由,胎毒堅小多衣膜,暑熱形大功易收。
【注】此證多生兒頭上,俗名貉〔豸腦〕,未破如曲蟺拱頭,破後形似螻蛄串穴。
有因胎中受毒者,其瘡腫勢雖小,而根則堅硬,潰破雖出膿水,而堅硬不退,瘡口收斂,越時復發, 本毒未罷,他處又生,
甚屬纏綿難斂。宜用三品一條槍插于孔內,化盡堅硬衣膜,換撒生肌散, 貼玉紅膏以收斂之,不致再發也。
亦有暑熱成毒者,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膿出,其口不斂,日久頭皮串空,亦如螻蛄串穴之狀。
宜貼紺珠膏,拔盡膿毒,將所串之空皮剪通,使無藏膿之處,用米泔水日洗一次,幹撒生肌散,貼萬應膏甚效。
有因瘡口開張,日久風邪襲入,以致瘡口周圍作癢,抓破津水,相延成片,形類黃水瘡者,宜用敗銅散搽之,忌魚腥發物。
方劑:三品一條槍
組成:白砒(一兩五)明礬(三兩) 砒、礬二味,共研細末入小罐內,加炭火煅紅,
青煙已盡,疊起白煙片時,約上、下紅徹住火,取罐安地上,一宿取出,約有砒、礬淨末一兩,
加雄黃二錢四分,乳香一錢二分,共研極細,厚糊槎成線條,陰乾。
瘡有孔者,插入孔內;無孔者,先用針通孔竅,早晚插藥二條。插至三日後,孔大者,每插十餘條。
插至七日,孔內藥條滿足方住。患處四邊,自然裂開大縫,共至十四日前後,其堅硬衣膜及疔核、
瘰曆、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湯洗,搽玉紅膏。虛者兼服健脾補劑,自收然斂。
【方歌】神奇三品一條槍,能醫堅硬衣膜瘡,雄乳白砒礬生用,研末煅煉搓條良。
又方:敗銅散
組成:化銅舊罐子一個,研為細末,用香油調敷,自能滲濕袪癢,瘡口易斂。
【方歌】敗銅散治潰風傷,騷癢破津脂水瘡,化銅舊罐研細末,香油調敷滲濕良。
又方:紺珠膏、萬應膏、生肌散、玉紅膏(俱見潰瘍門)
髮際瘡
【方歌】髮際瘡生髮際邊,形如黍豆癢疼堅,頂白肉赤初易治,胖入肌厚最纏綿。
【注】此證生項後髮際,形如黍豆,項白肉赤堅硬,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津膿水,
亦有浸淫發內者,此內鬱濕熱,外兼受風相搏而成也。初宜紺珠丹汗之,次用酒制防通聖散清解之,
外搽黃連膏效。惟胖人項後髮際,肉厚而多折紋,其發反刺瘡內,因循日久,不瘥,又兼受風寒凝結,
形如臥瓜,破爛津水,時破時斂,俗名謂之肉龜。經年不愈,亦無傷害,常用琥珀膏貼之,可稍輕也。
方劑:琥珀膏
組成:定粉(一兩)血余(八錢) 輕粉(四錢)銀朱(七錢) 花椒(十四粒)黃蠟(四兩)
琥珀(末,五分)麻油(十二兩) 將血餘、花椒、麻油炸焦,撈去渣,下黃蠟溶化盡,用夏布濾淨,
傾入磁盆內,預將定粉、銀朱、輕粉、琥珀四味,各研極細,共合一處,徐徐下入油內,
用柳枝不時攪之,以冷為度。綿燕脂攤貼,紅綿紙攤貼亦可。
【方歌】琥珀膏能治諸瘡,活瘀解毒化腐良,定血輕朱椒蠟珀,麻油熬膏亦療瘍。
又方:紺珠丹(即萬靈丹,見腫瘍門)防風通聖散(見前禿瘡)黃連膏(見鼻部鼻瘡)
頭風傷目
【方歌】頭風引目眉棱痛,風火寒痰有四因,或由楊梅毒攻頂,或因產後被風侵。
【注】此證畏寒、惡風,其痛走注不定,得暖少減者,風痛也;
寒熱口苦,大渴,二便秘,不眠者,火痛也;手足厥冷,面青唇白,氣逆不渴,小水白者,寒痛也;
身重肢酸,胸煩作嘔,口吐痰沫者,痰痛也。以上四證,舊有古方羌活沖和湯倍川芎加菊花,隨經形證,加引治之。
倘若因循失治,風攻眉棱酸痛,眼皮跳動,漸攻睛珠,起藍雲遮睛,多致損目。若只眉棱酸痛,以碧雲散常吸之甚效。
方劑:羌活沖和湯
組成:防風白芷(各一錢)細辛甘草(生,各五分) 生地蒼朮黃芩(各一錢)羌活(一錢五分)
川芎(二錢) 引加蔥頭三根,生薑一片,紅棗肉二枚,水煎食遠服。
痛由項後起,屬膀胱經,倍羌活加蒿本。 痛由耳後起,屬膽經,加柴胡。
痛由太陽牽引頭額兩目,屬胃經,倍白芷加葛根、煅石膏。
頭痛兼有腹痛身重,屬脾經,倍蒼朮。 頭痛兼有足冷,氣逆,屬腎經,倍細辛;甚者加麻黃、生附子,減黃芩。
頭痛兼有嘔涎沫者,手足厥冷,屬肝經,加吳茱萸。 頭痛有火熱渴,倍酒洗黃芩,加生石膏。便秘者加生大黃。
頭痛吐痰涎,四肢不冷者,加半夏。
【方歌】沖和頭風風傷目,風火寒痰四因生,日久眉棱酸痛跳,遮睛損目此能清。
防風白芷細辛草,生地蒼芩羌活芎,詳在隨加引經藥,蔥姜紅棗水煎成。
又方:碧雲散
組成:川芎鵝不食草(各一兩)細辛辛荑(各二錢)青黛(一錢)
共為細末,患者口噙涼水,令人以蘆筒吹入左右鼻孔內,取嚏為效。每用少許,鼻常吸之,其效緩。
【方歌】碧雲散去頭風證,眉棱酸痛更堪醫,鵝不食草辛荑黛,芎細同研不時吸。
又方:貼兩太陽穴法
主治:治頭痛如破。
組成:雀腦川芎白附子(各等份) 研末,蔥汁調稠,紙攤貼左右太陽穴效。 產後風寒侵腦,頭痛不可發汗,宜用四物湯,
倍川芎加荊芥穗服之,其效緩。 楊梅毒入腦髓,以致頭痛者,治在本門。
又方:四物湯(見潰瘍門)
顴瘍顴疽
【方歌】顴瘍顴疽漸榴形,風熱積熱小腸經,瘍起焮紅浮腫痛,疽紫漫硬木麻疼。
【注】此二證發於顴骨尖處,屬小腸經,不論左右,初小漸大如榴。
發陽分者,由風熱而生,初起焮紅,浮腫,疼痛,七日即潰,名為顴瘍,毒輕根淺易愈;
發陰分者,由積熱而生,色紫,漫腫,堅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潰,名為顴疽,毒甚根深難愈。
瘍證初宜仙方活命飲,疽證初宜內疏黃連湯或麥靈丹。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麥靈丹(俱見腫瘍門)
顴疔
【方歌】顴疔初起粟米形,證由陽明火毒生,堅硬頂凹根深固,寒熱交作麻癢疼。
【注】此證生在顴骨之間,屬陽明胃經,不論左右,初如粟米黃色小皰,次如赤豆,頂凹堅硬,
按似疔頭,麻癢疼痛。多因過食炙〔火搏〕、藥酒,以致胃經積火成毒而生。
初宜蟾酥丸,或麥靈丹汗之,次服黃連消毒飲清之。
外治法同疔門,凡疔皆屬迅速之證,初覺即當急治,遲則毒火攻心,令人昏憒譫語,惡證悉添,多致不救。
方劑:蟾酥丸(見疔瘡門)麥靈丹(見腫瘍門) 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
面發毒
【方歌】面發毒在頰車生,初少漸多赤豆形,腫硬焮疼津黃水,證屬風熱客陽明。
【注】此證生面上頰車骨間。初生一個,漸發數枚,形如赤豆,色紅焮痛,堅硬似疔,時津黃水。
由風熱客于陽明,上攻而成。初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
若胃火盛,則唇焦口渴,便燥者即服涼膈散下之,法以清涼消毒散敷之即愈。
方劑:涼膈散
組成:黃芩薄荷梔子(生研)連翹(去心)石膏(生)甘草(生)芒硝大黃(各等分)
水二鐘,苦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方歌】涼膈散醫肺胃熱,口渴唇焦便燥結,芩薄梔翹石膏草,芒硝大黃苦竹葉。
又方:清涼消毒散
組成:白芨乳香雄黃天花粉麝香烏藥山慈菇黃柏各等分,共研細末,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方歌】清涼消毒去風熱,芨乳雄黃花粉麝,烏藥慈菇黃柏研,雞清蜜調毒即滅。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面遊風
【方歌】面遊風燥熱濕成,面目浮腫癢蟲行,膚起白屑而癢極,破津黃水津血疼。
【注】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 次後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津黃水,
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 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
癢甚者,宜服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膏緩緩取效。
方劑:摩風膏
組成:麻黃(五錢)羌活(一兩) 白檀香(一錢)升麻(二錢) 白芨(一錢)防風(二錢)
當歸身(一錢) 用香油五兩,將藥浸五日,文火炸黃,即撈去渣,加黃蠟五錢,溶化盡,用絹濾過,攪冷塗抹瘡上。
【方歌】摩風膏抹遊風證,麻黃羌活白檀升,芨防歸身香油泡,炸黃去渣加蠟凝。
又方:消風散(見項部鈕扣方) 黃連消毒飲仨腮仨(見頭部百會疽)
痄腮
【方歌】痄腮胃熱是其端,初起焮痛熱複寒,高腫焮紅風與熱,平腫色淡熱濕原。
【注】此證一名髭發,一名含腮瘡。生於兩腮肌肉不著骨之處,無論左右,總發端于陽明胃熱也。
初起焮痛,寒熱往來,若高腫、色紅、焮熱者,系胃經風熱所發;若平腫、色淡不鮮者,由胃經濕熱所生。
始則俱以柴胡葛根湯 表之。若口渴便秘,宜四順清涼飲解之。
表裡證俱解,腫痛仍作者,勢必成膿,宜托裡消毒散托之。膿熟者針之,體虛者宜平補之。
其餘治法,按癰疽潰瘍門。此證初起,若過服涼藥,令毒攻喉者險。
方劑:柴胡葛根湯
組成:柴胡葛根石膏(煅)花粉黃芩(各一錢)甘草(生,五分) 牛蒡子(炒,研)連翹(去心)
桔梗(各一錢)升麻(三分)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歌】柴胡葛根發表證,痄腮腫痛或平形,石膏花粉黃芩草,牛蒡連翹桔梗升。
又方:四順清涼飲
組成:防風梔子(生研)連翹(去心)甘草(生) 當歸赤芍羌活(各一錢)大黃(二錢) 水二鐘,燈心五十寸,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四順清涼攻裡強,口幹便秘痄腮瘡,防風梔子連翹草,歸芍燈心羌大黃。
又方:托裡消毒散(見腫瘍門)
頰瘍
【方歌】頰瘍胃經積熱生,初如紅粟漸榴形,膿出腫消易斂愈,膿稀難斂漏因成。
【注】此證生於耳下頰車骨間,由陽明胃經積熱而生。始發如粟,色紅大如榴,初起宜犀角升麻湯清解之。
若失治,或過敷寒藥,以致肌冷凝結,堅硬難消難潰者,宜升陽散火湯宣發之。
將潰,宜托裡消毒散。膿熟針之,膿出腫退,瘡口易斂者則愈。
或牙關緊急不開,或旁腫不消,膿水清稀,因而成漏,複被寒侵瘡孔,致生多骨,
經年纏綿難愈者,服桂附地黃丸,外用豆豉餅墊灸艾壯,初用九壯,以知熱癢為止,
每日灸之,以朽骨脫出,膿漸少而肌漸平為度。兼用紅升丹,撚入瘡口內,萬應膏 蓋貼,每日一易。
患者當慎起居,戒腥、發等物,漸漸收功。
方劑:犀角升麻湯
組成:犀角(二錢五分)升麻(一錢七分) 黃芩(八分)白附子(面裡煨熟,八分) 生甘草(五分)白芷(八分)
川芎(八分)羌活(一錢二分)防風(八分) 水三鐘,煎一鐘,食遠熱服。
【方歌】犀角升麻醫頰瘍,色紅初起服之良,黃芩白附生甘草,白芷川芎羌活防。
又方:升陽散火湯
組成:撫芎(六分)蔓荊子白芍(酒炒)防風羌活獨活甘草(半生,半炙)人參(各一錢) 柴胡香附(各一錢五分)
葛根(一錢)升麻(一錢)僵姜(炒,一錢五分) 生薑一片,紅棗肉一枚,水二鐘,煎一鐘,食遠溫服。
【方歌】升陽散火過敷寒,牙叉拘急木痛堅,撫蔓芍防羌獨草,參柴香附葛升蠶。
又方:托裡消毒散(見腫瘍門) 豆豉餅(見炙法內) 紅升丹、萬應膏(俱見潰瘍門)
骨槽風
屬性;骨槽風火三焦胃,耳前腮頰隱隱疼,腐潰筋骨仍硬痛,牙關拘急夾邪風。
【注】此證一名牙叉發,一名穿腮發。乃手少陽三焦、足陽明胃二經風火也。
起于耳前,連及腮頰,筋骨隱痛,日久腐潰,腮之裡外筋骨,仍然漫腫硬痛,牙關拘急,皆由邪風深襲筋骨故也。
此證屬在筋骨陰分,故初起腫硬難消,潰後瘡口難合,多致不救。
初起熱不盛者,內宜服清陽散火湯,外以清胃散擦牙,真君妙散貼敷腮。
如初起發表之後,人壯火盛者,用皂刺、大黃、甘草節、白芷、僵蠶下之,後減大黃,加生石膏以清之。
然亦不可過用寒涼之藥,恐其凝結也。有硬腫日久失治,不能盡消者,膿勢將成,宜用中和湯托之。
已潰按癰疽潰瘍門治法。亦有過服寒涼,以致肌肉堅凝腐臭,非理中湯佐以附子不能回陽,非僵蠶不能搜風。
如法治之,諸證俱減,惟牙關拘急不開,宜用生薑片墊灸頰車穴二七壯(其穴在耳垂下五分陷中處),
每日灸之,兼用針刺口內牙盡處出血,其牙關即開。若寒熱不退,形焦體削,痰盛不食,或口內腐爛,
甚則穿腮落齒者,俱為逆證。當腐爛之初,治法即同牙疳,亦不過稍盡人事耳。
方劑:清胃散
組成:薑黃白芷細辛川芎各等分,共研細末。先以鹽湯漱口,擦牙痛處。
【方歌】清胃散擦牙腫疼,薑黃白芷細辛芎,同研先以鹽湯漱,後擦此藥有奇功。
又方:中和湯
組成:白芷桔梗人參黃耆(各一錢) 藿香(五分)肉桂(五分)甘草白朮(土炒)
川芎當歸白芍(酒炒,各一錢)麥門冬(去心,五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加酒一杯食遠服。
【方歌】中和湯法骨槽風,日久不消欲潰膿,芷桔參煮藿桂草, 朮芎歸芍麥門冬。
又方:理中湯(見潰瘍門)真君妙貼散(見腫瘍門)升陽散火湯(方面頰瘍)
發頤
【方歌】發頤腫痛結核般,經屬陽明身熱寒,傷寒疹毒汗失表,腫至咽喉調治難。
【注】此證又名汗毒,發於頤頷之間,屬足陽明胃經,初起身發寒熱,腫如結核,微熱微痛,
漸腫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傷寒發汗未盡,或疹形未透,壅積而成。
初起宜荊防敗毒散汗之,外以二味拔毒散敷之即消。如消之不應者,腫痛日增,勢必潰膿,宜服托裡透膿湯,
潰後按癰疽潰瘍門治法。若此證失於調治,或誤投寒涼克伐之藥,毒必內陷,腫至咽喉,痰湧氣堵,湯水難咽者逆。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二味拔毒散(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時毒
【方歌】時毒初發類傷寒,漫腫無頭在項間,因感四時不正氣,治分壯弱疏解痊。
【注】此證初起,狀類傷寒,憎寒發熱,令人恍惚不寧,肢體酸疼,或兼咽痛,
一二日間,發于項腮、頷頤,作腫無頭,漸漸焮赤疼痛,或似結核有根,漫腫色赤,俱由感冒四時不正邪氣,
客於經絡,釀結而成,非發於病後之頤毒也。惟在醫者,精察瘡色,辨別虛實。
治法須宜疏解,不可驟用寒涼,致毒不外發而內攻咽喉者險矣。
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其腫不消者,宜服連翹消毒飲;腫仍不消,膿勢將成,
壯者宜服透膿散,弱者宜服托裡透膿湯,外敷二味拔毒散,膿熟針之。潰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方劑: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連翹消毒飲(見背部酒毒發)透膿散(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二味拔毒散(見腫瘍門)
鳳眉疽
【方歌】鳳眉疽生兩眉棱,形長如瓜漫腫紅,膀胱小腸肝膽熱,煩悶嘔逆不食凶。
【注】此疽亦名眉發,生於眉棱,無論左右,俱屬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足厥陰肝、
足少陽膽四經積熱所致。形長如瓜,疼痛引腦,二目合腫,堅硬色赤,按之有根。
六日內刺之得膿則吉,無膿則險。甚則十四日不潰,煩悶、嘔逆、不食者凶。
初宜服仙方活命飲,次服托裡透膿湯。速潰為妙,遲則恐攻眼損睛矣。其餘內外治法,按癰疽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托裡透膿湯(見頭部浸腦疽)
眉心疽
【方歌】眉心疽生在印堂,硬腫是疽浮腫瘍,督經風熱氣凝滯,根堅木痛當疔防。
【注】此證生於兩眉中間,疽名曰印堂疽。毒初起色暗根平,腫硬疼痛,至二十一日,腐潰出稠膿者順,
無膿黑陷者逆。瘍名曰風面毒。瘍毒初起,色赤浮腫,焮痛易治,七日潰膿。
若色黑木痛,麻癢太過,根硬如鐵釘之狀,寒熱並作,即眉心疔也,俱由督脈經風熱壅結氣滯所成。
疽瘍二證,俱按百會疽,眉心疔治法同疔。
龍泉疽
【方歌】龍泉疽起在人中,麻癢堅疼赤豆形,上焦風熱攻督脈,憎寒壯熱治同疔。
【注】此證生於水溝穴,即人中是也,屬督脈經。形如赤豆,勢小根深,堅硬木痛,色紫頂焦,寒熱交作,
不時麻癢,由上焦風熱攻於督脈而成。宜按疔門急速治之。遲則毒氣內攻,令人煩悶,噁心幹嘔,
神亂昏憒,腮項俱腫,多致不救。
虎髭毒
【方歌】虎髭毒在頦下生,胃腎積熱入任經,癰焮腫痛速潰易,疽堅硬痛麻癢疔。
【注】此毒一名欬癰,腫痛焮赤,速潰易治;一名承漿疽,堅硬痛腫,遲潰難治。
若根深,形小似豆,麻癢痛甚,惡寒發熱,心煩作嘔者疔也,當從疔治。
皆由過食炙〔火搏〕,以致胃腎二經積熱上攻任脈而成。癰疽二證初起,宜服仙方活命飲,
加升麻、桔梗消之,若便秘、唇焦、大渴者,宜內疏黃連湯清之。
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初起麻癢如疔,治法按疔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
燕窩瘡
【方歌】燕窩瘡在下頦生,如攢粟豆癢熱疼,形類黃水瘡破爛,此證原來濕熱成。
【注】此證生於下頦,俗名羊鬍子瘡。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紅熱癢微痛,破津黃水,
形類黃水瘡,浸淫成片,但疙瘩如攢,由脾胃濕熱而成。宜服芩連平胃湯,外搽碧玉散即效。
方劑:芩連平胃湯
組成:黃芩(一錢五分)黃連(一錢)厚朴(薑炒,一錢)蒼朮(炒,二錢)甘草(生,五分)陳皮(一錢)
水二鐘,薑一片,煎八分,食後服。
【方歌】芩連平胃燕窩瘡,除濕清熱服更良,姜炒厚樸蒼朮草,陳皮同煎引生薑。
又方:碧玉散
組成:黃柏末紅棗肉(燒炭存性,各五錢) 共研極細末,香油調搽患處。
【方歌】碧玉散搽燕窩瘡,色紅疙瘩津水黃,棗炭柏末香油拌,消疼止癢滲濕方。
雀斑
【方歌】雀斑淡黃碎點形,火郁孫絡血風成,犀角升麻丸常服,正容散洗漸無痕蹤。
【注】此證生於面上,其色淡黃,碎點無數,由火郁于孫絡之血分,風邪外搏,發為雀斑。
宜常服犀角升麻丸,並治一切粉刺、酒刺、〔黑幹〕〔黑曾〕靨子等證。
外用時珍正容散,早晚洗之,以澤其肌,久久自愈。亦有水虧火滯而生雀斑者,宜服六味地黃丸。
方劑:犀角升麻丸
組成:犀角(一兩五錢)升麻(一兩) 羌活(一兩)防風(一兩) 白附子(五錢)白芷(五錢)
生地黃(一兩)川芎(五錢) 紅花(五錢)黃芩(五錢)甘草(生,二錢五分)
各研細末,合均,蒸餅為小丸,每服二錢,食遠臨臥用茶清送下。
【方歌】犀角升麻油雀斑,〔黑幹〕〔黑曾〕靨子亦能痊,犀升羌防白附芷,生地芎紅芩草丸。
又方:時珍正容散
組成:豬牙皂角紫背浮萍白梅肉甜櫻桃枝(各一兩) 焙乾,兌鷹糞白三錢,共研為末。
每早晚用少許,在手心內,水調濃搓面上,食久以溫水洗面。用至七、八日後,其斑皆沒,神效。
【方歌】正容散洗雀斑容,豬牙皂角紫浮萍,白梅櫻桃枝鷹糞,研末早冕水洗靈。
又方:六味地黃丸
組成:懷熟地(八兩)山萸肉懷山藥(炒,各四錢)白茯苓丹皮澤瀉(各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方歌】六味地黃善補陰,能滋腎水並生津,萸苓山藥丹皮瀉,研末蜜丸服最神。
黑痣
【方歌】黑痣生面黴點斑,小如黍粒豆形圓,孫絡之血陽束結,挑破水晶膏點痊。
【注】此證生於面部,形如黴點,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比皮膚高起一線。
有自幼生者,亦有中年生者,由孫絡之血,滯于衛分,陽氣束結而成。
宜用線針挑破,以水晶膏 點之,三四日結迦,其痣自落,用貝葉膏貼之,兼戒醬醋,愈後無痕。
方劑:水晶膏
用法:礦子石灰水化開,取末五錢,又用濃堿水多半茶鐘,浸於石灰末內,以堿水高石灰二指為度。
再以糯米五十粒,撒於灰上,如堿水滲下,陸續添之,泡一日一夜,冬天兩日一夜,將米取出,搗爛成膏。
挑少許點於痣上,不可太過,恐傷好肉。
【方歌】水晶膏能點黑痣,堿水浸灰入糯米,一日一夜米泡紅,取出搗膏效無比。
又方:貝葉膏(見潰瘍門)
黧黑皯〔黑曾〕
【方歌】皯〔黑曾〕如塵久始暗,原於憂思抑鬱成,大如蓮子小赤豆,玉容久洗自然平。
【注】此證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澤,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
大者似蓮子、芡實,或長、或斜、或圓,與皮膚相平。由憂思抑鬱,血弱不華,
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婦女多有之。宜以玉容散 早晚洗之,常用美玉磨之,久久漸退而愈。
戒憂思、勞傷,忌動火之物方劑:
玉容散
白牽牛團粉白蘞白細辛甘松白鴿糞白芨白蓮蕊白芷白朮白僵蠶白茯苓(各一兩)荊芥獨活羌活(各五錢)
白附子鷹條白白扁豆(各一兩)防風(五錢)白丁香(一兩) 共研末,每用少許,放手心內,以水調濃搽搓面上,
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方歌】玉容散退黧皯〔黑曾〕,牽牛團粉蘞細辛,甘松鴿糞及蓮蕊,芷朮僵蠶白茯苓,
荊芥獨羌白附子,鷹條白扁豆防風,白丁香共研為末,早晚洗面去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