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與臟象學說的基本概念:臟象,原作臆象、藏象。

「藏象」一詞,首見於《素問.六節臟象論》。藏,指隱藏於體內的臟器。象,其義有二,

一指臟腑的解剖形態,「象者,像也。論臟腑之形象,以應天地之陰陽也」(《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

如「心象尖圓,形如蓮花」(《醫宗必讀.改正內景臟腑圖》)。

 

其二指臟腑的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

「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藏象類》)。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內在本質,兩者結合起來就叫作「藏象」。

藏通「藏」。「藏象」今作「臟象」。

臟象是人體系統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是人體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

中醫學據此作為判斷人體健康和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就方法論而言,中醫學以系統方法為主,樸素的元素分析方法和系統方法相結合,

以解剖學為基礎,通過分析活的機體的外部表徵,來推導認識人體內部的生理病理規律,

以表知里,確定「象」與「臟」之間的關係,建立臟象的概念。

 

以病理反證生理,重功能而輕形質,是臟象認識生命本質的重要特點。

因此,臟象的本來含義是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外的徵象。

其內容包括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臟腑與外界環境的關係。

實際上,臟象是一個動態的生理、病理概念,是生命本質與現象的統一。

基於對臟象的這一認識,將臟象學說定義為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的學說。

 

基於上述,本書將臟象和臟象學說原來的概念的外延縮小而作如下定義:

臟象是人體內在臟腑機能活動表現於外的徵象。

中醫學考察人體的生命活動時,以功能活動的動態形象為本,而形體器官和物質構成為從,

當涉及「器」與「象」的關係時,著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並且以功能之象來界定其器。

所以,臟象則以象為本,據象定臟。就這個意義講,臟象主要指人體內臟機能活動表現的徵象。

 

臟象學說是研究臟腑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它認為人體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

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形體官竅所構成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這五個系統不僅都受天地四時陰陽的影響,同時互相之間也緊密聯繫,五臟之中各有五臟,

從而使人體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成為一個複雜的網路結構。

 

臟腑的概念:

臟腑是人體五臟(心、肺、脾、肝、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

和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總稱。

其主要是人體內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實體臟器,它是在古代的歷史條件下,運用解剖學的方法,實際觀察、測量而來的。

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根據生理功能特點,臟腑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恆之府三類。

 

五臟:心、肝、脾、肺、腎合稱五臟。

從形象上看,五臟屬於實體性器官;從功能上看,五臟是主「藏精氣」,

即生化和貯藏氣血、津液、精氣等精微物質,主持複雜的生命活動。

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素問:五臟別論》)。

滿,指精氣盈滿;實,指水谷充實。滿而不能實,就是說五臟貯藏的都是精氣,而不是水谷或廢料。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六腑。

府通「腑」,有府庫之意。從形象上看,六腑屬於管腔性器官;

從功能上看,六腑是主「傳化物」,即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

主要是對飲食物起消化、吸收、輸送、.排泄的作用。

所以說:「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臟別論》)。

六腑傳導、消化飲食物,經常充盈水谷,而不貯藏精氣。

因傳化不藏,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

 

但應指出,所謂五臟主藏精氣,六腑傳化糟粕,僅是相對地指出臟和腑各有所主而已。

實際上,五臟中亦有濁氣,六腑中亦有精氣,臟中的濁氣,由腑輸瀉而出,腑中的精氣,輸於臟而藏之。

 

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合稱奇恆之府。奇者異也,恆者常也。

 

奇恆之府,形多中空,與腑相近,內藏精氣,又類於臟,似臟非臟,似腑非腑,故稱之為「奇恆之府」。

所以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素問.五臟別論》)。

臟象學說的內容主要為臟腑、形體和官竅等。

其中,以臟腑,特別是五臟為重點。

五臟是生命活動的中心,六腑和奇恆之府均隸屬於五臟。

因此,五臟理論是臟象學說中最重要的內容。

 

形體,其廣義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組織,包括頭、軀幹和臟腑在內;

其狹義者,指皮、肉、筋、骨、脈五種組織結構,又稱五體。

 

官竅,官指機體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稱五官,它們分屬於五臟,為五髒的外候。

竅,有孔穴、苗竅之意,是人體與外界相通連的窗口。

官必有竅,竅多成官,故宮竅並稱。

 

竅有七竅,七竅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

五髒的精氣分別通達於七竅。九竅又稱九宮,指七竅又前陰和後陰而言。

 

臟象學說的特點:

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是臟象學說的基本特點。臟象學說的研究對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極其複雜的有機整體。

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在形態結構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協調,在物質代謝上互相聯繫,在病理上互相影響。

人體的生理病理又與外界環境相通應,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物質與代謝、局部與整體、人體與環境的統一。

以五臟為中心,從系統整體的觀點來把握人體,是臟象學說的基本特點。

 

臟象學說貫穿在中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劑、藥物、預防等各個方面,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